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导师
疏水性油水分离膜及其过程研究进展_杨振生

Hebei Jiheng(Group) Pharmaceutical Company Limited,Hengshui 053000,Hebei,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types of hydrophobic porous membrane for oil/water separation, including conventional membranes and highly hydrophobic/superolephilic membranes. Conventional membranes are for microfiltration,ultrafiltration and nanofiltration process currently. With greater water contact angle (≥120 ° ) , the highly hydrophobic/superolephilic membrane have highly hydrophobic surface and cover modified meshes,modified fibers,modified filter paper,composite membranes and asymmetry membranes.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fouling resistant membrane for oil/water separation lies on highly hydrophobic/superolephilic membranes. Principles and current applications of oil/water separation process with hydrophobic membrane were discussed. In disposition process of oily wastewater, the membranes take part in demulsification of O/W emulsion, coalescence of oil droplets, filtration of oil droplets and adsorption of oil molecules respectively. In purification process of watery oil,the membranes act as selective media,where continuous oil phase is permeated and water droplets is rejected. The preparation of highly hydrophobic/superolephilic membranes ,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to oil/water separation process and the large scale tests with industrial system,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membranes;oil;waste water;separation;highly hydrophobic;superolephilic 油水分离是治理含油废水和含水油液的重要工 业过程,前者为“水中除油”,后者为“油中脱水”。 含油废水量大面广,在石油工业、制造工业、交通
世界海洋科学家生平事迹

世界海洋科学家生平事迹发布时间:2021-07-07T15:01:06.5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作者:丁文涛李非刘杰纪志永赵颖颖郭小甫王士钊袁俊生[导读] 人类在寻找第二个适合生命居住的星球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是否有水的存在。
丁文涛李非刘杰纪志永赵颖颖郭小甫王士钊袁俊生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天津 300130摘要:人类在寻找第二个适合生命居住的星球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是否有水的存在。
这是因为水是一切生命体的起源,最初地球上的生命也是依靠水才得以产生、存活和繁衍。
大量水聚集的地方便形成了河流、海洋,因此可以说,一切生命起源于海洋。
海洋科学家作为人类对海洋探索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们为我们认识海洋、探索海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本文将介绍世界上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海洋科学家们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海洋学领域的贡献。
关键词:海洋领域;海洋科学家;生平事迹;贡献0.引文人类在寻找第二个适合生命居住的星球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是否有水的存在。
这是因为水是一切生命体的起源,最初地球上的生命也是依靠水才得以产生、存活和繁衍。
大量水聚集的地方便形成了河流、海洋,因此可以说,一切生命起源于海洋。
人类认识海洋的历史,是在沿海地区和海上从事生产活动开始的。
古代人类已经具有关于海洋的一些地理知识。
但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皇家学会组织的“挑战者”号完成首次环球海洋科学考察之后,海洋学才开始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50~60年代以后,海洋学获得大发展,形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家作为人类对海洋探索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们为我们认识海洋、探索海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1.海洋科学分支学科海洋中发生的自然过程,按照内容属性,大体上可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地质过程和生物过程四类,每一类又是由许多个别过程所组成的系统。
对这四类过程的研究,相应地形成了海洋科学中相对独立的四个基础分支学科: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和海洋生物学。
氯化铵转化新工艺的机理及条件探究

第53卷第3期2021年3月Vol.53No.3Mar.,2021无机盐工业INORGANIC CHEMICALS INDUSTRYDoi:10.11962/1006-4990.2020-021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识码(OSID)氯化铵转化新工艺的机理及条件探究李非心,周建敏1,李铖钰打徐文涛打张昕玥打李欣伟1,王军心,纪志永1'2'3,赵颖颖1'2'3,郭小甫1'2'3,袁俊生1'2'3(1.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海水资源高效利用化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天津300130;2.河北省现代海洋化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化工节能过程集成与资源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摘要:针对目前纯碱产业氯化铵产能过剩的问题,提岀一种氯化铵转化新思路。
即以固体氯化铵和碳酸镁为原料,采用固相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镁、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其中氨气和二氧化碳可回收用于纯碱的生产。
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固体氯化铵和碳酸镁的反应机理,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配料比对氯化铵转化率的影响,进行了正交实验并确定了最优反应工艺条件,对反应产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表征。
最佳反应条件:碳酸镁与氯化铵物质的量比为1.820,反应温度为523K,反应时间为120min。
在该反应条件下氯化铵转化率可达94.40%,氯化镁纯度可达工业标准。
关键词:纯碱;氯化铵;氯化镁;反应机理;热力学中图分类号:TQ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990(2021)03-0048-06Study on mechanism and conditions of the new process of ammonium chloride conversionLi Fei1,2,3,Zhou Jianmin1袁Li Chengyu1袁Xu Wentao1,Zhang Xinyue1袁Li Xinwei1,Wang Jun1,2,3,Ji Zhiyong1,2,3袁Zhao Yingying1,2,3袁Guo Xiaofu1,2,3,Yuan Junsheng1,2,3(1.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Hel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 or Chemical Technology of t he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S eawater Resources,Tianjin300130,China;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H elei Modern MarineChemical Technology;3.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 e ring,He l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 mical Energy Conservation Process Integra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National-Local Joint-EngineeringLaboratory)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excess capacity of ammonium chloride in soda industry, a new way of conversion of ammonium chloride was put forward.Solid ammonium chloride and magnesium carbonate were used as raw materials to produce magnesium chloride,ammonia,carbon dioxide and water by solid-state heating reaction.Ammonia and carbon dioxide can be recycled using for soda production.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solid ammonium chloride and magnesium carbonate was investigated from the thermodynamics,and the eff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reaction time and ratio of ingredients on the conversion of ammonium chloride were discussed.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the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SEM and ED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the amount-of-substance ratio of magnesium carbonate and ammonium chloride was1.8:2.0,the temperature was 523K and the reaction time was120min.Under the conditions, the conversion ratio of ammonium chloride can reach94.40% and the purity of magnesium chloride can reach the industrial standard.Key words:soda ash;ammonium chloride;magnesium chloride;reaction mechanism;thermodynamics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纯碱产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1-3]。
平板封头与筒体连接区应力释放槽深度的探讨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第42卷第3期V ol.42No.32013年6月June 2013文章编号:1007-2373(2013)03-0043-04平板封头与筒体连接区应力释放槽深度的探讨郭丽丽,史丽婷,高炳军(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130)摘要对具有不同应力释放槽深度的平板封头与筒体连接结构进行了弹性及弹塑性有限元分析,计算了连接区的最大应力强度值、各应力评定路径的应力强度水平系数以及结构的极限载荷,从分析设计角度,探讨了槽深对结构抗疲劳性能、安定性以及局部塑形垮塌的影响.发现随着槽深增加,最大应力强度值m ax 、薄膜加弯曲应力强度值I V 均先略有增加而后递降,但当槽深达到一定深度后,m ax 及I V 基本保持不变.而结构的极限载荷并不随槽深而变化,表明应力释放槽并未改变筒体对平板封头约束的性质.对不同标准中规定的开槽处平板封头厚度进行了讨论,推荐了确定该厚度的方法.关键词应力释放槽;平板封头;安定性;疲劳;极限载荷中图分类号TQ055文献标志码A On the stress relief groove depth for the connecting region ofthe flat head and cylinderGUO Li-li ,SHI Li-ting ,GAO Bing-jun(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Hebei Un iversity of Technolog y,Tianjin 300130,China )Abstra ct The elastic and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of the connection region between flat head and cylinder with differentstress relie f groove depth was analyzed with f inite element me thod.The maximum stress intensity of the connection,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of var ious stress evaluation paths and the limit load of the struc ture were calculated.As far as thedesign is concernned,the effect of groove depth on the per formance of fatigue,shakedown a nd plastic collapse of thestructure were discussed.It was shown that,with the incr eases of the groove depth,the maximum stress intensitym a x ,membrane plus bending stress intensityI V increases slightly first and then decr eases gradually.But whe n the groove depth reaches a ce rtain value,max and I V keep essentially constant.The limit load of the structure does not change with thegroove depth provided the stress relief groove does not change the nature of the c onstraint between the cylinder and theflat head.The flat head thickness at the groove specified in different standards was discussed,and a method to determinethe reasonable thickness was recommended.Key wor ds stre ss relief groove;f lat head;shakedown;fatigue;limit load为了降低边缘应力,压力容器中较厚的平板封头与筒体连接时往往需开设应力释放槽,但有关标准文献对应力释放槽处平板封头的厚度给出的要求截然不同,使得设计人员无所适从.笔者从分析设计角度出发,对含应力释放槽的平板封头与筒体连接结构进行了弹性及弹塑性有限元计算,探讨了开槽深度对结构最大应力强度值、各评定路径的应力强度(局部薄膜应力强度S I I 、薄膜加弯曲应力强度S I V )、极限载荷的影响,从疲劳、安定性以及塑形垮塌等角度进行全面考察[1-3],探讨结构合理的开槽深度,为此类结构的工程设计提供依据.1不同标准对开槽处平板封头厚度的规定GB150-1998[4]规定应力释放槽处平板封头的厚度不小于平板封头所需厚度的三分之二.GB150-2011[5]、JB4732-1995(2005年确认)[6]以及ASME B&P Code VIII-3[7]均规定开槽处平板封头的厚度不应小于平板封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郭丽丽(),女(汉族),硕士生;导师简介:高炳军(66),男(汉族),教授.2012-12-211987-19-44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第42卷头所需厚度.而在EN13445-2009[8]中规定应力释放槽处平板封头的厚度不小于与平板封头连接的筒体的厚度,当封头材料的许用应力值小于筒体材料的许用应力时,还应在该厚度基础上乘以筒体与封头材料的许用应力值之比.显然,上述标准对应力释放槽处平板封头厚度的规定是不同的.2不同槽深下平板封头与筒体连接区有限元分析以如图1所示平板封头与筒体连接结构为例进行讨论,假定材料的弹性模量为2×105MPa ,泊松比为0.3,屈服极限为282MPa ,设计应力强度为188MPa ,计算压力为3.72MPa.开槽深度分别取为0、5mm 、10mm 、15mm 、20mm 、29mm 、38mm 、46mm 、56mm .2.1有限元模型仅考虑内压作用,有限元计算时采用轴对称模型(图2),采用ANSYS 的PLANE42单元进行网格剖分,结构内表面施加内压,筒体长度远大于边缘应力衰减长度,筒体端部约束轴向位移,对称面施加对称约束.2.2有限元计算结果2.2.1计算压力下弹性分析计算结果=46mm 时计算压力下结构的应力强度云图如图3所示,最大应力强度值发生在应力释放槽圆弧靠近筒体侧,设定如图4所示的应力强度评定路径进行应力线性化处理,各路径所得局部薄膜应力强度S II 及薄膜加弯曲应力强度S IV 见表1.表1应力线性化结果Tab.1Stress linearization results路径II /MPa I V /MPa 185.79160.1226142.4368.45524.64194448根据应力强度评定条件[7]II 1.5m (1)IV 3m (2)定义局部薄膜应力强度水平系数为[9]=I I 5(3)1000106630°图2有限元模型Fig.2Finite element model 图3应力强度云图Fig.3Stress intensity contour 3241101.m45郭丽丽,等:平板封头与筒体连接区应力释放槽深度的探讨第3期定义薄膜加弯曲应力强度水平系数为=IV 3m (4)各槽深下的计算结果见图5,图中各路径的II 及IV 均以应力强度水平系数的形式给出.由图可见,各槽深下最大局部薄膜应力强度水平系数均低于最大薄膜加弯曲应力强度水平系数.除=0外,应力强度的控制条件均取决于路径3的I V.因此可仅对应力强度水平系数进行讨论.随着槽深的增加,IV 先略有增加而后降低,槽越深越小,但当槽深大于38mm 时,值基本保持不变,再增加槽深也不能使应力强度水平系数进一步降低.应该注意到的是,I V 对应的失效形式是安定性失效.因此,从结构安定性失效角度而言,槽深为38mm 是一个合理的深度.各槽深下结构的最大应力强度值ma x 如图6所示.由图可见,随着槽深的增加,max 先略有增加而后降低,但当槽深大于38mm 时,ma x 值基本保持不变,再增加槽深也不能使ma x 进一步降低.应该注意到的是,max 是确定内压载荷循环时应力强度幅的依据,即确定疲劳寿命的依据.因此,从抗疲劳角度而言,槽深为38mm 是一个合理的深度.2.2.2极限载荷分析假定材料是弹性理想塑性材料,对结构施加10MPa 的内压进行非线性有限元计算,部分槽深下结构垮塌前塑性应变云图如图7所示.可见当槽深较浅时,结构的塑性铰随着槽深的增加向上移动,一般发生在平板封头与筒体连接位置,但当槽深足够深时(=56mm ),结构将在封头最小厚度处以及筒体与封头连接位置同时产生塑性铰.以结构垮塌前的最大载荷为极限载荷[10],取其三分之二作为结构的允许载荷[P ],不同槽深时结构的允许载荷如图8所示.可见结构的允许载荷基本保持不变,应力释放槽对结构的极限载荷影响很小.这是由于此类结构中平板封头一般很厚而筒体很薄,筒体对封头的支承接近简支,应力释放槽的深浅不会改变筒体对封头的约束的性质.a )局部薄膜应力强度b )薄膜加弯曲应力强度图5应力强度水平系数Fig.5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图6最大应力强度值Fig .6The maximum s tressintensity /mm/mm46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第42卷3讨论从上述分析计算结果可见,一定深度的应力释放槽的确能够降低结构的I V 和max ,提高结构的安定性与抗疲劳能力[11],但应力释放槽深度很浅时,这种作用并不明显,甚至与不开槽仅设置过渡圆弧结构相比,IV和max 值还会略有增加.因此可以推断GB150.3-2011、JB4732-1995以及ASME B&P Code VIII所给出的开槽结构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应力释放槽,只是为了实现平板封头与筒体对接而采取的结构开槽,这种开槽对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无明显影响,没必要规定开槽处的厚度不小于平板封头所需厚度,否则会无谓地增加封头厚度,即开槽处按封头厚度计算公式计算,而封头厚度还要再加上开槽深度.EN13445-2009规定的开槽结构是真正意义上的应力释放槽,但分析表明槽深超过一定值后降低IV和max 的作用不会进一步增加,为了减少加工费用,只要槽深达到一定值即可,根据前述分析计算结果,这一值约为平板封头厚度的0.57倍.GB150-1998规定开槽处厚度不小于平板封头厚度的三分之二,使得其所规定的开槽结构更接近为实现对接而采取的结构开槽.因此建议应力释放槽处平板封头的厚度1规定为1=max,,(5)式中:h 为平板封头厚度;s 为筒体厚度;为最佳应力释放槽厚度系数,对于本文所讨论的结构,=0.43;h 为封头与筒体材料的设计应力强度(或许用应力)之比.4结论1)当应力释放槽不改变筒体对平板封头的约束性质时,槽深对结构的极限载荷无明显影响.2)对于接近简支的平板封头与筒体连接结构,随着槽深的增加,最大应力强度值max 、薄膜加弯曲应力强度值IV 均先略有增加而后递降,但当槽深达到一定深度后,ma x 及IV 基本保持不变.3)GB150.3-2011、JB4732-1995以及ASME B&P Code VIII 所给出的开槽结构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应力释放槽,只是为了实现平板封头与筒体对接而采取的结构开槽,这种开槽对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无明显影响,没必要规定开槽处的厚度不小于平板封头所需厚度,否则会无谓地增加封头厚度.4)EN13445-2009规定的开槽结构是真正意义上的应力释放槽.5)推荐了应力释放槽处平板封头厚度的确定方法,但最佳开槽深度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沈鋆,黄志新.非线性有限元法在压力容器分析设计中的应用[J ].石油和化工设备,2012,15(12):5-8.[2]淡勇,李会强,高启荣.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方法之直接法[J ].化工机械,2012,39(1):36-40.[3]沈鋆.极限载荷分析法在压力容器分析设计中的应用[J ].石油化工设备,2011,40(4):35-38.[4]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5]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150-2011,压力容器[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6]JB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2005年确认)[S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7]ASME Boiler and Pressure Vessel Committee .2010ASEM Boiler and p ressure vessel code ⅧDivision 3—Alternative rules fo r construction of highpressure v essel [S ].New York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2010.[8]European Committee fo r standardization .EN 13445:2009,Unfired Pres sure V essels [S ].London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2009.[9]高炳军,杜雅飞,刘鸿雁,等.准等强度原则下压力容器不连续区的优化设计[J ].机械强度,2006,28(3):438-441.[10]ASME Boiler and Pressure Vessel Committee .2010ASEM Boiler and p ressure v essel code ⅧDiv ision 2—Alternativ e rules for construction ofpressure v essel [S ].New York :The American Society o f Mechanical Engineers ,2010.[]于海丰,邹丹丹.ST 材质焊接工字形钢支撑低周疲劳性能模拟及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36363.[责任编辑田丰]图8不同槽深时结构的允许载荷Fig.8Allowable load of the stru cture with differentgroove dep ths 1112J 201240-。
河北工业大学015化工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卢堃 万庆硕 陈文宇 陈丕 张天 赵王瑞 成雨霆 鞠恩博 于艺 高焓 郑佳丽 李逸豪 田昕 王美玲 王雪丽 侯红雅 王磊 郭江怡 郝琪 薛紫微 张申杰 赵茜萌 王佑坤 李策 刘彤 唐仕雄 王玥 田晓昌 代明明 曾繁来 苏一鑫 李梦颖 刘鹏博 王新宇 刘凡 张雅慧 孙树政 杨官领 刘泽飞 郭帅帅 刘旺 张科 邓哲 杨珊珊 王宏玉 葛泽荣 田兆永
考生编号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809E+14 1.00079E+14 1.00549E+14 1.00569E+14 1.00809E+14
基于稀土配合物和离子液体的新型稀土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基于稀土配合物和离子液体的新型稀土发光材料研究进展李焕荣;王天任【摘要】Rare earth organic complexes exhibit excellent luminescent properties. However,the in-herent shortcomings like low stability and poor processability severely limit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onic liquids (ILs) exhibit good stability and solubility,and the combination of ILs with rare earth organic complexes can overcome the abovementioned shortcomings and can afford the comple-xes more excellent properties as well as enhanced practicability. This paper presents several typical rare earth complexes/ILs luminescent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 status of ILs in the materials,and the future applications of these materials are also prospected.%稀土有机配合物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但其内在缺陷如较低的稳定性和较差的加工性等则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离子液体稳定性和溶解性能均较好,将稀土配合物和离子液体结合可以有效地弥补上述不足,同时可以赋予材料更多奇特和优异的性能,从而增强它们的实用性.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些典型的含离子液体和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材料体系,阐明了离子液体在这些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并对这类材料未来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作了展望.【期刊名称】《发光学报》【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15页(P425-439)【关键词】稀土;离子液体;杂化材料;天线效应;荧光【作者】李焕荣;王天任【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天津 300130;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1.41 引言稀土配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光功能材料,它们具有激发态寿命长、发光色纯度高、发光效率高和发射谱线丰富(范围覆盖紫外区至红外区)等优点。
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导师

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列)
1 、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丁会利、王月欣、王家喜、任丽、刘国栋、刘宾元、张福强、张庆新、张旭、杨永芳郑德、袁金凤、郭宏飞、秦大山、解一军、潘明旺、黎钢、瞿雄伟
2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
王金戌、史晓平、刘鸿雁、刘燕、张及瑞、张少峰、张继军、李春利、陈建民、陈文义、赵景利、赵斌、高炳军
3 、081701 化学工程
王洪海、王志英、刘继东、刘智勇、吕建华、张文林、李春利、李柏春、
杨振生、袁俊生
4 、081702 化学工艺
王延吉、王桂荣、王桂赟、王淑芳、王军、冯树波、田辉平、邓会宁、刘振法、
刘智勇、刘雁、任铁真、纪志永、张林栋、张敏卿、李金来、李彦涛、李焕荣、李芳、陈霄榕、陈建新、杨红健、周秋香、侯凯湖、胡琳娜、赵新强、赵继全、耿艳楼、
高静、袁俊生、常俊石、曹吉林、程庆彦、谢英惠、薛伟
5 、081703 生物化工
史延茂、田连生、齐树亭、吴兆亮、宋水山、邹晋、胡滨、高静、董庆霖、郑辉杰、荆迎军、黄亚丽
6 、081704 应用化学
王月欣、王家喜、王振平、王荷芳、卢星河、刘宾元、刘红光、刘秀伍、刘洁翔、朱令之、许刚、李效军、李梦青、李国华、张福强、张月成、张颖、张惠欣、张西慧。
L_去氧肾上腺素合成研究进展_李国华

L-去氧肾上腺素作为具有光学活性的药品,传 统的合成工艺是合成去氧肾上腺素消旋体,然后通 过拆分剂进行手性拆分。下面分别从外消旋体的合 成及外消旋体的拆分两方面进行介绍。 1.1 外消旋去氧肾上腺素的合成
外消旋去氧肾上腺素的合成是手性拆分的前 提。早在 1927 年,德国化学家 Helmut Legerlotz 就 通过钯或铂金属催化剂催化羰基加氢得到外消旋去 氧肾上腺素[9]。1951 年德国化学家 Bergmann 和 Sulzbacher[15]报道了外消旋去氧肾上腺素合成的方 法。他以间羟基苯甲醛(1)作为起始原料,β-羟基 酸叠氮化物的 Curtius 重排反应[16]为关键步骤合成 了外消旋去氧肾上腺素(图 1)。1961 年 Russell 和 Childress[17]使用同样的起始原料合成了外消旋去氧 肾上腺素,是以氢化铝锂作用下的酰胺还原反应为 关键步骤(图 2)。1974 年 Hussain 等[18]以间羟基苯 乙酮(2)为原料,以 10%钯碳催化酮羰基的加氢还 原为关键步骤合成了外消旋去氧肾上腺素(图 3)。
收稿日期:2015-02-10;修改稿日期:2015-03-01。 第一作者及联系人:李国华(1971—),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 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中间体合成。E-mail nkligh@。
·4036·
化工进展
2015 年第 34 卷
非处方感冒药中的使用也呈现增长趋势[7-8]。 1927 年德国化学家 Helmut Legerlotz 首次合成
图 1 β-羟基酸叠氮化物 Curtius 重排合成路线 图 2 氢化铝锂还原酰胺合成路线 图 3 钯碳催化羰基还原合成路线
第 11 期
李国华等:L-去氧肾上腺素合成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列)
1 、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丁会利、王月欣、王家喜、任丽、刘国栋、刘宾元、张福强、张庆新、张旭、杨永芳郑德、袁金凤、郭宏飞、秦大山、解一军、潘明旺、黎钢、瞿雄伟
2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
王金戌、史晓平、刘鸿雁、刘燕、张及瑞、张少峰、张继军、李春利、陈建民、陈文义、赵景利、赵斌、高炳军
3 、081701 化学工程
王洪海、王志英、刘继东、刘智勇、吕建华、张文林、李春利、李柏春、
杨振生、袁俊生
4 、081702 化学工艺
王延吉、王桂荣、王桂赟、王淑芳、王军、冯树波、田辉平、邓会宁、刘振法、
刘智勇、刘雁、任铁真、纪志永、张林栋、张敏卿、李金来、李彦涛、李焕荣、李芳、陈霄榕、陈建新、杨红健、周秋香、侯凯湖、胡琳娜、赵新强、赵继全、耿艳楼、
高静、袁俊生、常俊石、曹吉林、程庆彦、谢英惠、薛伟
5 、081703 生物化工
史延茂、田连生、齐树亭、吴兆亮、宋水山、邹晋、胡滨、高静、董庆霖、郑辉杰、荆迎军、黄亚丽
6 、081704 应用化学
王月欣、王家喜、王振平、王荷芳、卢星河、刘宾元、刘红光、刘秀伍、刘洁翔、
朱令之、许刚、李效军、李梦青、李国华、张福强、张月成、张颖、张惠欣、张西慧陈玉焕、罗萍、赵继全、段中余、郝玉芝、高忠良、姚颖悟、章文军、龚金保、
韩恩山、滕厚开、潘明旺、黎钢
导师详情
姓名性别职称研究方向
丁会
利
男教授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王月
欣
女教授通用塑料高性能化
王延
吉
男教授绿色催化反应过程与工艺,材料化学
王金
戌
男高工化工分离过程
王振
平
男教授有机地球化学理论及应用
王家
喜
男教授功能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应用,催化
王桂
荣
女教授绿色化工
王桂赟女教授
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钙钛矿型无机材料的合成
及应用性能的研究
王淑
芳
女教授绿色化学
冯树
波
男副研究员工业催化
卢星
河
男副教授电化学、新型能源材料史延
茂
男副研究员微生物发酵工程
史晓
平
男副教授化工过程传热强化与优化田连
生
男高级工程师生物防治
田辉男高级工程师催化材料工程研究
任丽女教授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任铁
真
女教授无机多孔材料化学
刘红
光
男高级工程师无机新材料
刘国
栋
男教授聚合物共聚、共混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
刘振
法
男副研究员水处理化学品及技术
刘宾
元
男教授低介电常数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微电子的应用刘继
东
男教授化工分离过程
刘鸿
雁
女副教授化工过程强化与优化
刘智
勇
男教授化学工程
刘雁女副教授精细化学品及医药中间体的合成研究
许刚男高级工程师应用电化学
齐树
亭
男研究员植物克隆,细胞工程,生长发育调控
吴兆
亮
男教授细胞培养工程与分离技术
宋水
山
男副研新型生物工程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张及
瑞
男副教授化工传热过程强化及优化
张少
峰
男教授化工过程多向流、烟气脱流与除尘
张文
林
男副教授化工分离过程
张林
栋
男教授化学工艺
张敏卿男教授
化学与催化反应工程、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工流
体力学
张福
强
男教授功能性聚酰亚胺、无机-有机聚合物杂化材料
李金
来
男高工有机化工反应与分离工程、精细化工、纳米材料
李彦涛男高工
聚安置的开发研究及推广应用、耐热高分子材料
和聚合物乳液的研发
李春男教授传质与分离工程
李柏
春
男教授化工分离过程及设备
李效
军
男教授药物合成、精细有机合成
李梦青女副教授
吸附分离、天然药物分离、药物及药物中间体的
合成化学
李焕
荣
男教授主-客体杂化功能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性能杨振
生
男教授膜科学与技术、分离与纯化技术
邹晋男教授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工
陈文
义
男教授化工过程流动
陈建
民
男高级工程师机电一体化
陈霄
榕
男副教授催化反应工程
周秋
香
女教授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罗萍女高级工程师电化学
侯凯
湖
男研究员催化反应工程、无机膜制备及其应用
段中
余
女副教授有机化学
胡琳
娜
女教授无机材料与复合材料、
胡滨女副教授微生物发酵工程
赵继全男教授
药物及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化学、海洋天然产物的
分离及在医药上的应用
赵斌男副教授传质传热设备的强化
赵景
利
男教授化工过程传热强化与优化
赵新
强
男教授绿色催化反应过程与工艺、化学反应工程
郝玉
芝
女副教授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催化剂合成及不对称氢化反耿艳
楼
男教授生物,物理,化学方法水处理技术及理论
袁金
凤
女副教授通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
袁俊
生
男教授海洋化学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高忠良男副教授
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与研究、医药及农药中间体
的合成
高炳
军
男副教授压力容器结构优化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高静男教授绿色化学品合成、代谢工程
常俊
石
男高级工程师绿色催化反应工程与工艺
曹吉
林
男教授无机盐相平衡热力学、精细无机产品的开发
章文
军
男教授化学计量学方法
龚金
保
男高级工程师电化学
程庆
彦
女教授绿色催化反应过程与工艺
董庆
霖
男教授天然产物的合成
谢英
惠
男教授精细无机产品合成与应用
韩恩
山
男教授功能材料、胶体与界面化学、应用电化学
潘明
旺
男教授悬浮与乳液聚合、高聚物共聚共混改性
滕厚
开
男正高工工业用水防腐、防垢、杀菌研究与应用
黎钢男教授胶体与界面化学、水溶性高分子、石油化工助剂薛伟男副教授绿色催化过程与工艺
瞿雄
伟
男教授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共聚共混改性
张庆新男教授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高分
子结晶,高分子增韧
张旭男副教授功能高分子材料,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油田化学杨永
芳
女副教授功能高分子合成与应用,
秦大
山
男教授有机聚合物光电子材料和器件
解一军男
正高级工程
师
光敏高分子材料研发与应用,无机高分子材料
郭宏
飞
男副教授功能聚合物材料合成
刘燕女副教授化工工程多相流,化工传热工程强化与防垢技术及设备,海水利用装备
张继男正高工化工工程强化,化工分离工程及装备
军
王洪
海
男副教授分离与纯化技术
吕建
华
男副教授分离与纯化技术,流体流动与传递现象
王志
英
女副教授分离与纯化技术
李芳女副教授绿色过程工程与工艺
杨红
健
男副教授清洁燃料生产,工业废水处理,精细化工生产
陈建新男教授
结晶与分离纯化,海洋资源利用,水处理与精细
化学品
邓会
宁
女副教授膜分离技术,新型分离技术
纪志
永
男副教授海水化学资源高效提取,水污染治理与修复王军男高工海水化学资源高效提取
荆迎
军
男副教授代谢工程与分子生物学,功能生物大分子
郑辉
杰
男副教授发酵与代谢过程
李国
华
男副教授络合催化与药物合成
张月
成
男副教授药物及药物中间体合成
刘秀
伍
男副教授新型吸附材料合成及其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应用姚颖
悟
男副教授电化学表面处理,复合电极材料
张颖女副教授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
张惠欣女高级工程师
现代分析与分离方法,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
工业水处理专用化学品合成与评价
张西
慧
女副教授固体表面清洗、工业水处理
刘洁
翔
女副教授无机材料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胶体与界面化学
朱令
之
女副教授精细化学品合成,胶体与界面化学,应用电化学?王荷
芳
女副教授精细化学品合成
陈玉
焕
女副教授化学热力学
郑德男教授级高工高分子材料用功能助剂及其加工改性的研究、开
发及产业化推广应用黄亚
女副研究员生物化工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