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经》
砭

砭:源自《黄帝内经》。
砭、针、灸、药是我国独立并存的四大医术,古称砭、砭石,现称砭术,是用石制工具进行医疗保健的一种方法。
泗滨浮磬:源自《尚书》“海、岱、淮……惟徐州厥贡泗滨浮磬。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说的是产生于山体地表的片状、无须加工或稍做加工既可发出乐音的石头。
在距今4100年前的大禹帝时期是贡品,是祭祀用的神器;后泗滨浮磬是佛家、道家的法器,儒家的礼器,而由多块磬组合在一起的编磬与编钟则成为标志帝王之尊的乐器。
二、发掘过程1978年在华东地区出土13枚春秋时期的泗滨编磬,其中两枚已损坏,此事激发了山东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继续寻找这种石头的动力,八十年代中,发现了已失传两千年稀有的泗滨浮磬。
在卫生部原副部长顾英奇先生、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常务会长郭普远先生、亚洲珠宝联合会主席李劲松先生、联合国世界自然医学组织执行主席程庆民先生、文化部原部长高占祥先生和一大批医学界和宝玉石界知名专家教授、院士、领导的支持帮助下,由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卫生部主管国家一级学会)设立砭石专家委员会;由亚洲珠宝联合会设立砭石委员会。
在砭石专家委员会的主持下,从1993年起正式开发与研究泗滨浮磬,共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搞了一个面向社会的历时近两年的“磬与健康研讨”活动,用泗滨浮磬反复研制多种形状的砭具,进行医疗保健实践,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临床资料,总结出多种手法,即“刮、推、抹、摩、擦、揉、缠、凉、划、拔、点、按、振、拿、拍”,后称砭术十六法。
第二件,大量的文献考证,用泗滨浮磬做的砭具是正宗的“砭”。
证据有四个:《黄帝内经》中说“砭从东方来”,“东方”即指北起山东莱州湾,南到江浙的“海洋文化带”,所谓“鱼盐之地”就是现在的东南沿海附近,这是其一;宋·罗泌所著的《路史》中说“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
”,伏羲是著名的太昊部落酋长,太昊是东夷的一支,而东夷是我国古代东部沿海的民族,应该说伏羲是东南沿海人,这是其二;在莒县、大汶口等地出土了大量的砭具,这是其三;第三件,在三大部委的六个实验室,即中国科学院、核工业部、国家地震局、北京中医药基础医学院等权威实验室对泗滨浮磬做了近三年的理化检测,结果如下:1、泗滨砭石可发出7—22微米的极远红外线电磁波,峰值9.8微米;并能产生2万—200万赫兹的超声波脉冲,穿透率为92.8%;2、在人体上刮擦一次的振动次数为4106次;3、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共50多种;4、无对人体有害元素和放射核素;岩石颗粒度为0.01——0.001毫米,品质结构属最细腻的泥晶结构,细腻度是翡翠的十倍;5、接触人体可加速血液循环,其增加值可达20%以上;6、有一奇异能量场并可循经而行,疏通经络。
砭术

砭术工作原理以中医经络穴位理论为宗旨,不口服、不刺破皮肤、不用介质、可直接在皮肤上操作、也可隔着棉织物操作、在无痛苦的前提下使用“刮、推、抹、摩、擦、缠、凉、划、拔、点、按、振、拿、拍、扣、剁、温、清、感、电热温烫”,砭术二十一法,充分发挥泗滨砭石的场效应和"无形针"的作用,内病外治,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为根本,排除经络中障碍气血运行、尤其是皮肤深部经脉中的病理产物,标本兼治,在短时间内极大缓解临床症状,达到痊愈的目的。
在对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颈、肩、腰、腿病等,及对广大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个人而言,生、老、病、死是不可替代的,愿神奇的古砭术帮您找回健康的自我,提高生活质量,尽享美好人生。
中文名砭术拼音bian shu来源中医学特点内病外治最早记载《黄帝内经》作用功效注意保健防患未然目录1. 简介2. 作用功效砭术简介:据《黄帝内经》记载,砭、针、灸、药是我国古代四种独立并存的医术,砭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东汉前逐渐消失,至今失传已两千年。
砭是一种石制尖刀,它是针灸术器具针的前身,专门用来切开痈肿,或穿刺脓包,排除毒血脓水。
砭消失了,可是用石刀等器具刮痧,在民间却有深厚的基础,并得以延续几千年,为什么?答案是有效。
最新研究证明:人的背部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刮背部可激活这些免疫细胞,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刮痧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刮痧工具,有铜制、复合材料制、未经过检测的玉石制作的,及刮痧用油,因为直接作用在皮肤,它们其中所含有害物质会渗入人的机体内,产生副作用,再有这些工具自身性质决定不可能作用在机体深部而且很容易损伤皮肤及软组织。
是不是砭要比“刮痧”强?答案是肯定的。
砭术是一门医术而不是一个课题,在这里首先要讨论的是,什么是正宗的砭,为什么会失传,东汉大学者服虔说:“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之尔”。
意思是:现在没有好石头了,所以才用金属(指针)代替啊!什么样的砭石才是佳石(好石头)呢?《难经》中说:“其复邪气,绪则肿热,砭射之也”。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Bian-stone technique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砭具标准与砭术的应用范围 (2)3.1 砭石的安全性标准.. 23.1.1 医疗级标准 (2)3.1.2 保健级标准 (2)3.2 砭石的物性标准.. 23.3 砭具的分类.. 33.4 对砭具的外观、组合及加热的要求.. 53.5 砭术的应用范围.. 64 准备工作 (6)4.1施术前的准备.. 6 4.2 体位选择.. 64.2.1患者体位选择 (6)4.2.2医生体位选择 (6)4.3介质选择.. 74.3.1红花油 (7)4.3.2 刮痧油 (7)4.3.3 各种植物精油 (7)5 操作方法 (7)5.1摩擦类方法:.. 7 5.1.1刮法 (7)5.1.2 推法 (8)5.1.3 抹法 (8)5.1.4 摩法 (8)5.1.5 擦法 (8)5.2 摆动类方法.. 95.2.1 揉法 (9)5.2.2 缠法 (9)5.2.3 滚法 (9)5.2.4 划法 (9)5.2.5 拨法 (10)5.3 挤压类方法.. 105.3.1 点法 (10)5.3.2 按法 (10)5.3.3 振法 (10)5.3.4 拿法 (10)5.4 叩击类方法:.. 115.4.1 拍法 (11)5.4.2 叩法 (11)5.4.3 剁法 (11)5.5 熨敷类方法:.. 115.5.1 温法 (11)5.5.2 清法 (12)5.5.3 感法 (12)5.5.4电热砭石温熨法 (12)6 砭术治疗时间与疗程 (13)7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13)7.1集中注意力.. 137.2 面部有疮疤时.. 137.3 使用时的力量.. 137.4 颈部操作的注意事项.. 137.5 电热砭石温度的调节.. 137.6 砭具忌摔.. 147.7 使用前的检查.. 147.8 皮肤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147.9 砭具使用的禁忌.. 147.10 妊娠妇女的注意事项.. 147.11 不宜立即使用砭术的情况.. 147.12 砭具的消毒.. 148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15)8.1不良反应.. 158.2处理措施.. 158.2.1 烫伤的处理 (15)8.2.2皮肤破损的处理 (15)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中国四大医术——砭、针、灸、药

中国四大医术——砭、针、灸、药砭:源自《黄帝内经》。
砭、针、灸、药是我国独立并存的四大医术,古称砭、砭石,现称砭术,是用石制工具进行医疗保健的一种方法。
砭石者,以石治病也。
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砭术是中医的四大医术之一,砭、针、灸、药。
砭石,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
砭石中又以泗滨砭石疗效为最佳。
泗滨砭石:原指《尚书.禹贡》泗滨浮磬料泗滨浮石;产于山东泗水之滨,故名泗滨砭石。
现在江苏徐州吕梁石、安徽灵壁石均不是砭石。
砭石颜色,因砭石中含有40余种矿物质及稀土成分,且砭石中含有铜、铁等金属物质,致使砭石会呈现红、黄、绿等颜色。
中医认为上品砭石有安神、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是加工制作医疗器械的上品。
砭石是通过微晶、红外和脉冲的波段来达到一些治疗和保健效果的。
脉冲是通过摩擦起热的感应成为波浪走型,而砭石不单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刮痧工具来应用那么简单。
古人在没有获得炼铁术前就是靠砭来治疗伤痛、疾患,古有砭针、砭刀等医疗工具。
用现代医学手段检测,泗滨砭石可以发出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射线和超声波脉冲,促进血液微循环、调理新陈代谢,其功效相当于远红外治疗仪+ 超声波治疗仪双重作用。
砭石一方面靠其自身蕴涵的能量来激发人体的潜能,另外还要靠我们自己合理的加以运用,也就是会使用它。
也只有合理的运用到适合的位置,方法上才能起到砭石的功效。
砭石是可以治病的石头,砭石之所以可以用来治病,是由其自身的成分和物理特性而决定的。
换句话说,只有具备这些特性的石头才可以称之为“砭石”。
砭石必须含有哪些主要成分,同时又有哪些重要特性?1.安全性:通过国家权威部门的检测砭石不含有有害物质。
2.成分:含有三十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镁、锌、铬、锶、硒等20多种抗衰老元素。
3.远红外射线:砭石有奇异的能量场,作用于人体皮肤表面可产生极远红外辐射,其频带极宽,远红外频率可达范围为7~20微米。
4.微晶结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的检测确认,泗滨浮石为微晶变质灰岩,密度为2.8克/立方厘米,近似金属结晶。
读《砭经》悟砭道关于《砭经》的个人见解

读《砭经》悟砭道――关于《砭经》的个人见解于开东天津市于氏砭疗保健中心天津市300092[摘要]:通过阅读《砭经》,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提出一些个人观点,涉及到书的作者,砭术失传的原因,以及《砭经》中的符、咒、方、祖师扁鹊等问题,并建议对砭提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关键词]:砭术,扁鹊,符,咒,方,申遗。
我在2002年夏天,得到《砭经》一书的复印本,后来查遍古今医籍,这本《砭经》,是唯一全面论述砭术的专著。
虽然书文只有2216字,但内容涵盖全面,言简意赅,是行砭者必读之书。
1 “砭”释对于“砭”的解释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注的:“以石刺病”即用石头制的医疗器具,解除病痛,《砭经》在《砭术述略》首先提出,“砭术失传久矣,砭石治病,非针非灸,世每以砭为针,误已久矣。
”砭道人明确指出砭石不是石针,今天要纠正砭石是石针的错误说法。
他描述“砭之形:一曰圆,似球非球,二曰平,似权非权,三曰直,似针非针。
”我们现在已经开发出来的砭具,形状各异,有几十种之多,但都是从“圆、平、直”衍生出来的,的确没有砭针、砭刀。
是否可以说历史上就没有用砭针、砭刀治病的医案了?非也,不但有,而且还很多。
这方面医案有《史记·扁鹊·仓公传》记叙了扁鹊路过虢国,遇上虢国太子休克假死,扁鹊叫他的学生子阳磨尖石针刺百会穴,再用热砭块熨两胁,太子起死回生(原文“扁鹊使弟子子阳砺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熨两胁下,太子坐起”)。
承认砭石有石针的晋人郭璞:“针以为砭针治痈肿者”。
《新唐书》记载了御医张文仲、秦鸣鹤,用砭针为唐高宗放血治头风的医案,刺后唐高宗头不晕,眼睛能看见东西了。
用砭石割治痈肿的论述也很多,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有多处论述。
2010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砭的解释有二条,一条是做名词用,“古代治病的石针”,一条做动词用,“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
它的这种注解,把“砭”仅限于石针是不确切的,因为作注的人不懂砭,的确是误传。
李氏砭法的八大理论

李⽒砭法的⼋⼤理论图⽚发⾃简书App李⽼师奔波在传播砭法的道路上不知疲倦!刚刚结束深圳为期三天道⽣58期李⽒砭法虎符铜砭刮痧传授班的课程,紧接着马不停蹄的赶来⼴东省中医院开始了为期三天的临床带教⼯作。
李⽒砭法的⼋⼤理论就是我们施⼯的施⼯图,所以每⼀次我们听⽼师的课程,理论⼀样,内容却是丰富多彩,耐⼈寻味。
李⽒砭法的⼋⼤理论:⼀、通论以通为补,以通为泻,以通为健,通达以后⾝体⾥的死⽓⾎变成了活⽓⾎,通达以后⾝体⾥成堆的垃圾就可以排出体外,通达以后机体的再⽣能⼒提⾼。
在临床上最振奋⼈⼼的发现是刮痧以后⼈体造⾎功能的改变。
虎符铜砭就是做了“通”这个⼯作,通了以后补泻问题就迎刃⽽解,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个部分⼈体它有⾃愈⼒⾃⼰会去平衡和化解。
中医流派之别很早就有。
流派之多也是数不胜数,甚⾄⼀个名医,⼏代中医世家都可⾃称⼀派,历史上⽐较明确的是以元⾦四⼤家族为始。
⽆论是刘完素寒凉派,还是朱丹溪滋阴派,都是对宋晚期到⾦元早期局⽅流派的“反叛”。
宋三局⽅温燥助⽕伤阴,前有刘完素寒凉以纠其偏,后有朱震亨滋阴纠其弊,所以对药的运⽤都带有时代的烙印。
矫枉必须过正,不然就不过来,这⾥“过正”就算精确的五运六⽓推算也很难随运时,因为是⽤药,过乘与不及难以相扣,所以影响疗效。
此外,⽤药还有归经⼀说,是根据药物特性和药物疗效确定的,如⾟⼊肺,陈⽪,半夏味⾟,故归肺经:如苏⼦、⽩前能治疗哮喘,⽽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然如肺经不通,谈何疗效?是故运⽤“以通为治”便能平衡各流派偏彼,疏通经络⽓⾎为本,任何运⽓条件下平衡⼈的⽓⾎阴阳周流,调动⼈的⾃愈⼒。
课堂上⽤风趣幽默的语⾔分享了疑难杂症的案例,如脱疽。
本病病位在⾎络,清·叶天⼠说“久病⼊络,久痛⼊络”,李⽼师加了⼀句,久淤⼊络,络脉易滞易淤,易⼊难出,易积成形,药⼒难以到达,故络病都难为疑难病症。
再如肿瘤,其病机是⽓聚成形结块,痰湿⾎瘀互结。
所以要想治好肿瘤,关键调动⽓机,调动⽓机才能讲筋脉打通。
砭石经络养生体系

---------------------------------------------------------------最新资料推荐------------------------------------------------------砭石经络养生体系提升国民身心健康水平是利国利民之百年大计砭经养生疗法体系实施计划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教技(2019) 6 号文件精神,更好地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我院决定与北京聚生堂健身服务有限公司、北京聚生堂中医药研究院协同合作,打造以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为主题的创新型健康服务系统工程,现说明如下:一总论经历 5000 年发展史的中华民族,实实在在站在了世界大国强国的前列,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无不如此。
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长期稳定发展史硬道理。
然而,在国家不断强盛发展的今天,却带来了一些不利发展的矛盾因素。
例如:生态环境的破坏,国民健康水平的不断下降等等。
这里重点研究的是国民健康水平。
我们认为: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平是利国利民的百年大计。
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二个亿,已基本步入了老龄社会。
老年人的生存于健康不仅是家庭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
1 / 7目前,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中老年的健康状况明显是下滑趋势。
过早的衰老,不该有的疾病提前发生,英年早逝比比皆是。
因此,国民的健康问题应提升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来考虑。
要解决这已问题依靠谁?如何解决?依靠目前的主流医学西医医院?实践证明主流的西医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
西医的对抗疗法所用的各种抗生素激素药物,一边治疗者我们的疾病,一边对我们进行着伤害。
侵害着我们自身的免疫能力自身的抗病能力,药源性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不治之症。
在美国买枪很容易,但是买抗生素很难。
我国占世界1/4 的人口使用 3/4 的抗生素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中医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中医自然疗法的优势更显突出。
《砭经,砭术,与李氏砭法》学习笔记

《砭经,砭术,与李氏砭法》学习笔记学习李氏砭法,我们经常会阅读古文,有时我也会思考,在古砭法失传之前,古人的砭法到底是怎样的?砭与针是同一种治疗手段吗?今天终于有幸听到李师对于砭经、砭术的讲解,从古文的一字一句中解读古人就给我们的瑰宝,中医六艺之一的砭法。
关于砭法的失传砭法失传有多种原因,我们熟知的便有砭石的材料难寻、制作不易等等。
另一方面,当时世人对于治疗手段的偏好也是有极大影响。
黄帝内经对于九针的推崇也让砭法不受医者们的重视,也就导致一直以来鲜有流传关于砭法的著作。
《痧胀玉衡》有言:然行之大都妇人,以故为名医者不道,及考诸医书,古时未有论及,后人稍有青筋之说,仍略而不详,因而求人之信者少,疑者益多。
在世人普遍不了解砭法的情况下,不知砭石者,没有经过临床的实践,就妄论砭法,这样的行为比比皆是。
而李师用临床,用实践来证明,月经期间可以刮痧,颈动脉斑块可以刮痧,肿瘤患者可以刮痧。
一个个案例证明了李氏砭法的治疗效果。
砭与针《砭经》开篇明义纠正世人对砭术的误解:“砭术失传久矣,砭石治病,非针非灸,世人以砭为针,误已久矣。
”李师根据不同时间的医书中对于针砭的论述,大致推断在东汉时期,世人将针与砭逐渐混淆,传承至今,才有了“以砭为针”这样的观点。
甲述砭之本:一曰天,炼石补阙,取法于天二曰地,水火木土,因地之利三曰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砭虽小道,其用甚大,救世活人,百病皆治。
凡施术者,当法天时,因地利、存人和,合天地人为一体,而以至诚出之,自无不效,诚则灵也。
砭虽小道,救世活人。
后面的一句更是道出了医者救人的关键,需要天时,地利,也要人和,心诚。
丙术砭之形:一曰圆,似球非球,取象于天,其用在圆二曰平,似权非权,取象于地,其用在平三曰直,似针非针,取象于人,其用在直砭之形,不出三者。
无论玉石以旧为宜,用逾久者效愈神。
上古用石,各有其器,三代尤多美玉,访而求之,不难获也。
戊述砭之诀一曰点,点非针也,点其中而不必刺其体二曰熨,熨似灸也,熨其外而不必灼其肤三曰摩,摩即按也,摩其周而不必振其骨砭之诀,惟在乎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砭术失传久矣。
砭石治病,非针非灸,世每以砭为针,误亦久矣。
《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痈疡,治宜砭石,”未言针也。
《史记·扁鹊传》:“疾在血脉,针石所及,”针砭宜举,亦未言砭即针也。
而《秦策·扁鹊投石注》谓:“石砭所以砭弹人臃肿,明言砭弹,尤足为非针之证。
”及后人注《素问》谓:“砭石如玉,可以为针。
”又有世无佳石,故以针代之说,遂并针砭为一事,而砭术绝矣。
夫针穴逾寸,刺不伤络,石针焉能利用此?必不合理之事。
而数千年习非成是,无人起而正之,砭之失传宜哉!今述砭术,明其法、正其误,使世人一览了然,人人可习以治病,知砭之正用,非针非灸,不必刺体灼肤之痛,而其病立除。
《左传》有言:“美疢不如恶石,石犹生我砭之术。
”庶几复传于今矣!试分述如下:
甲述砭之本:
一曰天炼石补阙,取法于天
二曰地水火木土,因地之利
三曰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砭虽小道,其用甚大,救世活人,百病皆治。
凡施术者,当法天时,因地利、存人和,合天地人为一体,而以至诚出之,自无不效,诚则灵也。
乙述砭之体:
一曰石石取其坚而攻之
二曰玉玉取其润以温之
三曰药药取其灵以和之
砭之体,玉石兼用,而以药力补其不足。
药别有方,以中和之品为主,虔诚秘制,有百益而无一损,幸勿疑也。
丙术砭之形:
一曰圆似球非球取象于天,其用在圆
二曰平似权非权取象于地,其用在平
三曰直似针非针取象于人,其用在直
砭之形,不出三者。
无论玉石以旧为宜,用逾久者效愈神。
上古用石,各有其器,三代尤多美玉,访而求之,不难获也。
丁述砭之用
一曰水水者温石于汤以保其热也
二曰火火者煨石于灰以传其热也
三曰心心者藏石于身以养其热也
砭之用,首在于热,人生则热,死则冷。
病每起于冷热不调,砭术一以热救之,起死回生。
热之为用火矣哉。
偶有奇症,宜用冷砭,则在例外。
戊述砭之诀
一曰点点非针也,点其中而不必刺其体
二曰熨熨似灸也,熨其外而不必灼其肤
三曰摩摩即按也,摩其周而不必振其骨
砭之诀,惟在乎动。
气血不和,则疾痛起。
点也、熨也、摩也,皆动之机也。
以砭行之,手到而病自去,疾痛乃若失焉,岂不神乎其技哉!
己述砭之效
一曰符先画符以镇其气符见后
二曰咒次诵咒以肃其神咒见后
三曰方再配方以取其效方见后
述砭之效,而举符咒,非迷信也,非神秘也,新法所谓精神治疗也。
盖天人体一体,感应之每有不可思议,至诚如神,不吾欺也。
丁述砭之用
一曰水水者温石于汤以保其热也
二曰火火者煨石于灰以传其热也
三曰心心者藏石于身以养其热也
砭之用,首在于热,人生则热,死则冷。
病每起于冷热不调,砭术一以热救之,起死回生。
热之为用火矣哉。
偶有奇症,宜用冷砭,则在例外。
戊述砭之诀
一曰点点非针也,点其中而不必刺其体
二曰熨熨似灸也,熨其外而不必灼其肤
三曰摩摩即按也,摩其周而不必振其骨
砭之诀,惟在乎动。
气血不和,则疾痛起。
点也、熨也、摩也,皆动之机也。
以砭行之,手到而病自去,疾痛乃若失焉,岂不神乎其技哉!
己述砭之效:
一曰符先画符以镇其气符见后
二曰咒次诵咒以肃其神咒见后
三曰方再配方以取其效方见后
述砭之效,而举符咒,非迷信也,非神秘也,新法所谓精神治疗也。
盖天人体一体,感应之每有不可思议,至诚如神,不吾欺也。
庚述符
一曰龙虎符
辛述咒:
一曰砭砭咒
壬述方:
一曰雄黄丹
方有药,十余味,以雄黄为主,故曰雄黄丹。
照方配制各研细末,或为大丸如球,或为大锭如杵。
临用蒸熟,套以绸囊,对正穴道,或点之、或熨之、或摩之,代行砭术,务期热气透入。
过热则提随起随落,勿使伤肤,热退再热,再砭以三为度轻者一日重者七日,立可见效,即沉疴久病假以时日亦莫不能愈焉。
癸述主治要略:
一曰认症。
治病必先认症别,有主治,各病详表,认明病症的酌量轻重,然后行砭。
二曰取穴。
病症既明,应取何穴。
别有图表,按表对图,审慎行砭,毋稍疏忽。
三曰应急。
按穴行砭,此为正治。
若有痈肿、跌损等病,各砭患处,亦收急效。
四曰求救。
砭治之主,惟动与热,必使热力直达病奥,透脉彻络,周流舒畅,始收砭治之效。
五曰从宜。
砭时宜佳日,宜静室,宜安体,宜注意,砭后宜暂憩,宜忘病,宜护躬,宜绝欲。
六曰切忌。
忌冒风,忌劳力,忌暴怒,忌纵情。
不洁者不治,不信者不治,不诚者不治。
按上述砭术实遇异人口授,兹仅记其大略,惜不能详也。
至砭术尚有可引证者,如《史记·扁鹊传》:“镵石挢引按玩,毒熨索隐。
”镵石谓石针,此固误矣,而挢引谓为按摩之法,按玩亦谓玩弄身体使调,则与所述砭诀三曰摩正合;又毒熨谓毒病之处以药熨贴,及后言五分之熨,谓熨之令暖气入五分,尤与砭诀二曰熨合。
又《后汉书》:“针石运乎手爪。
”注谓砭法,右手象天,左手象地,弹而怒之,搔而下之,此言运手爪也,与所述曰点曰摩皆合,而象天象地二语更与所述砭之本及形及效可互发明。
又《仓公传》:“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邪逆顺,以宜镵石。
”定砭炙处则与癸篇所述砭治主要若合符节矣。
至《唐书·孙思邈传》:“导以药石,救以砭剂。
”与效用各篇而述尤合然则昨所遇之异人果如韬光居士所言,为孙真人乎,鸣呼异已。
砭道人述
又案,砭术失传固久,而砭字亦多传误。
《说文》:“以石刺病曰砭,从石,乏声,方验切。
”反正为乏,房法切,二音不合惟丐字,弥兖切,音近方验,篆文乏丐相似,或者误耶!然砭之从乏,则无误也,乏训反正,正为一止,反止为币,殷注,币谓凡物顺逆往复,则周徧与砭弹砭拂之义正合。
砭之字义定,而砭之术亦待言,而自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