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吟诵与传承
吟诵文化研究传承的文化价值及意义分析

吟诵文化研究传承的文化价值及意义分析作者:刘洛君解毅昕王舒李修齐王宿媛袁梅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鲁派吟诵的整理、研究与传承推广——以曲阜为重点》(编号:201710446065)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是研究吟诵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实践成果。
吟诵我国古代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中国古典诗文创作、学习的重要辅助方式,同时也是教学方法、修身方法、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也是中国思维和精神的重要承载方式。
吟诵文化的语音学价值、地域文化价值、社会学价值、教育学价值对于研究吟诵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吟诵文化研究传承价值意义吟诵文化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是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也是弘扬中国思维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现如今,在国家大力倡导精神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推广吟诵这一学习方式,继承和发扬吟诵文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华传统文化提出的的精辟论述以及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等座谈会上关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均为吟诵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强,宣传力度越来越大,而传统吟诵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应该加深对其的推广和传承,以更好地明晰其发展趋势。
传统吟诵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吟诵文化,可以增加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丰富知识面,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
如今,吟诵仍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法。
吟诵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一是语言学价值:吟诵是基于方言,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语言,对于研究方言和汉语音韵有重要价值。
中华吟诵教学法心得体会

一、引言中华吟诵教学法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一种独特方法,它以朗读、背诵、吟咏为主要手段,强调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华吟诵教学法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接触到这一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以下是我对中华吟诵教学法的几点心得体会。
二、中华吟诵教学法的优势1. 培养学生的语感中华吟诵教学法注重朗读、背诵、吟咏,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声音、节奏、韵律等方面感受经典文化的韵味。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在吟诵过程中,学生需要将经典文化背诵下来。
这一过程对学生的记忆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记忆力会得到显著提高。
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吟诵教学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吟诵经典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道德等,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华吟诵教学法强调音乐性和艺术性,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美的享受。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中华吟诵教学法的实践1.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中华吟诵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这包括教室的布置、教学用具的准备等。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2. 选取合适的吟诵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选取合适的吟诵内容。
例如,对于小学生,可以选择《三字经》、《弟子规》等;对于中学生,可以选择《论语》、《大学》等。
在选取吟诵内容时,要注重经典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3. 讲解吟诵技巧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吟诵的技巧,如音调、节奏、韵律等。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吟诵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可以通过分组吟诵、个人吟诵、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评价与反馈教师要对学生的吟诵进行评价与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于吟诵的界定

关于吟诵的界定一、汉语古代诗词文赋的创作、传承、学习的语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诵、念四大类。
念,就是用口语读。
诵,是艺术化的念,强调清晰准确和语气情感,但没有音阶。
吟,有音阶,是像唱歌一样地诵读。
吟和唱的区别是:唱是音乐为主,语言为辅,目的在于欣赏曲调;吟是语言为主,音乐为辅,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表达语言内容。
二、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甚统一,没有固定的指称,有吟唱、吟咏、吟哦等多种说法。
我们根据文献考证和采访调研,得出如下结论: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
在古代人的概念里,吟,即吟咏;诵,即诵读。
吟咏的对象多是诗词,诵读的对象多是文赋。
吟咏一般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个别的没有音阶曲调。
诵读很多没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相当部分是有音阶曲调的。
为此,我们现在按有无音阶曲调,来区分吟和诵。
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言之不足故有咏歌。
文学本来就是通过非口语的形式来表达口语不能“尽”之“意”。
诗词文赋,哪里有用口语形式写成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本是一种声音。
文字只能反映语音的音质,却不能说明语音的音长、音强、音高。
把文学当作文字来解释,或当作口语来阅读,又怎能体会文学的涵义?用什么声音形式创作,就当用什么声音形式欣赏。
古代的诗词文赋,是用唱、吟、诵三种形式创作的。
昆腔之前的唱已基本不存,所以唯有吟诵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体会涵义。
古代的诗词文赋,皆可吟诵。
四、吟诵之诵,不是朗诵之诵。
吟诵的诵,遵循传统的规则。
朗诵是从西方传入的,在中国还不到百年的历史。
百年之前,但识字者皆会吟诵,不会朗诵,与今日之情况恰好相反。
五、吟诵有广狭之分。
广义吟诵,当指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的吟诵现象。
吟诵不独汉语所有。
次广义吟诵,当指各民族对于汉语古典诗词文赋的吟诵。
比如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中国多个少数民族都有汉诗文吟诵。
狭义的吟诵,当指次广义吟诵中的“私塾调”,即通过私塾、家学等教育系统代代相传的吟诵,而非直接用民歌、戏曲等方式来吟诵诗文。
狭义吟诵即“中华吟诵”,是中华吟诵学会的主要工作内容。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3篇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3篇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3篇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篇1中华经典传承几千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魂与根。
寒假期间,我观看了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国学小名士》节目,让我真正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的心灵也受到了莫大的震撼与洗礼。
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如同让我们品尝了一道古代经典文化大餐,演绎出了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有代代传诵的唐诗宋词,有琅琅上口的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有千年流韵的名篇雅言……。
通过观看比赛,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等奖获得者XXX同学的《孝满天下,让爱回家》的朗诵,它让我们认识了以XXX感人的XXX、XXX、XXX等,号召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人,不要给自己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XXX而亲不待”的遗憾;而那些身着古装的国学小名士,他们扮演的小XXX、小XXX、XXX居易、小XXX、小XXX、小XXX更是让我忍俊不禁,发自内心的喜欢;那一个个脍炙人口的诗句,声声入耳,涤荡着我的心灵;那出自圣贤XXX之口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语句,让我懂得了应该以能者为师,学会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虚心向别人请教。
要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方能拥有高山般的情怀大海般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渊博的知识。
人生如同一条漫漫长路,有许多岔路,当我们迷茫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需要一个智者的指引,那个人就是典范诗文;我们少年儿童如同一颗颗茁壮成长的幼苗,那么典范诗文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阳光、雨露……“诵读经典,与圣贤对话;传承美德,让心灵成长。
”让我们开启心灵的大门,去吟诵去领悟,为传承祖国的文化传统美德而共同努力吧!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篇2(男)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河出图,XXX出书,圣人则之。
吟诵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范文800字_初三作文范文

吟诵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范文800字_初三作文范文
12月31日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满腔的热情观看了城北小学全体老师和部分学生的庆元旦经典诵读晚会。
那天晚上我们师生欢聚一堂,我们热烈欢呼,我们激情澎湃,我们斗志昂扬
晚会在《木兰辞》歌舞中拉开序幕,精彩纷呈的节目让人目不暇接。
五年级老师的书法表演《兰亭序》令人耳目一新。
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劲有力的毛笔字,让人不得不对中国书法及古典诗词的精妙赞不绝口。
六年级老师的《江山载籍人才出来》将晚会推至了高潮。
首先就是集体背诵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
老师们的朗读低沉高亢,充份展示出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
我讨厌《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自嘲解渴饮匈奴血,这句话抒发了
整场晚会在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中,开启了一次梦的旅程。
广大师生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了经典诗文的美感,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由衷赞美。
在《祝愿歌》的一句又一句祝福声中,晚会圆满落下帷幕!。
简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词吟诵

简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词吟诵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词吟诵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也是一项我们当今社会所普遍存在的文化形式。
中国古诗词是一种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文学典籍,也是一种神圣又高雅的文化表现形式。
古诗词吟诵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深远的精神文化,还为当代的文化启发着极大的活力。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极具传统文化魅力,在传教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典文学家、国学家、诗词吟诵的传人们都竭力研究这些著作,把它们传播出去,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古诗词吟诵是唐诗宋词、楚辞等各种古典文学作品演绎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宇宙、自然、人类的深刻理解。
它用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感,唤起人的共鸣,能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人与自然的互动在古人的思考中的博大精深。
除此之外,在古诗词中也反映出古代社会的诸多纷争,揭示出古代社会民众心中隐藏的痛苦和无尽的渴望。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
古诗词吟诵不仅是艺术,还有古人思想上的智慧,如孔子所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古诗词的吟诵考验一个人思维的敏锐性、心理感受力,以及对古人文献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古诗词的吟诵需要对古诗词的语言、思想、形象、情感进行深刻的领悟,将其有机结合,从而表达出现实的文化含义。
只有把古诗词的文学内容有效的表达出来,才能把古诗词的文化精髓体现到深度层面上。
古诗词吟诵的艺术和技巧也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这种吟诵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更加完善的艺术形式。
古诗词吟诵者通过仔细聆听、观察、体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跳跃性的表述,从而增加古诗词吟诵的魅力。
同时,古诗词吟诵更要求把古代文化和今天的文化有机结合,把古诗词的思想理解和活用到今天的实际生活当中。
古诗词吟诵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古诗词吟诵不仅塑造了一个民族精神唤醒者,更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和认可,体现出古今中外文化精髓的深刻内涵。
古诗文吟诵成果概要

古诗文吟诵成果概要
古诗文吟诵成果概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通过吟诵经典的古诗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提升。
学生不仅学习了古诗文的韵律和节奏,还理解了古诗文的意境和内涵,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语言素养。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吟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吟诵古诗文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
学生在吟诵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4.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古诗文吟诵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5.增强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古诗文吟诵活动,学校可以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强校园文化底蕴。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
总之,古诗文吟诵是一项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和审美情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同时,活动也有助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校的文化品质。
诵读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

诵读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做为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犹如春风细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文化修养的提高,甚至对他们将来事业所取得的成就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校于二年前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和目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开展国学经典与古诗文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去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
在诵读国学经典与古诗文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诵读经典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江主席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
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
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
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诵读经典是加强人文教育的需要。
知识就是力量。
可是,人文精神比知识更为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
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
21世纪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是新的人文精神的再造。
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
让学生诵读古诗文中的传世佳作,就是为了补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吟诵与传承李丹一2010年1月24日,经教育部批准、民政部注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简称“中华吟诵学会”)在北京成立。
今已一百零五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在贺词中说:“厚今而不薄古,重中而不轻外。
”九十三岁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也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以贺中华吟诵学会的成立,并表达他对这一文化盛事的欣喜之情。
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说:“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正在申报‘中华吟诵’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马庆株(南开大学教授、语言学家)说:“吟诵在汉语推广的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继承传统的吟诵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中华吟诵学会首任理事长韩经太(北京语言大学副院长、教授)说:“目前的工作主要分抢救整理、研究和推广三部分。
三个部分同步进行,目前重点在抢救整理,主要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依靠大学生的调研实践,组织系统的全国性的采录工作。
目标是在五年之内,把大陆的传统吟诵基本保存下来,最终成果为吟诵语料库。
”秘书长徐健顺(中央民族大学)表示,中华吟诵学会的最终目标是使吟诵回归教育系统,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把它供在博物馆里。
只有这样,才是恢复了吟诵传统的实质,才能真正传承和发展吟诵传统,也才能使吟诵传统的巨大社会作用得到发挥。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面对盛会,感喟叹道:“今天很难找到一个会吟诵的年轻人,吟诵面临失传的危险”,并表示将为吟诵这样的文化事业尽绵薄之力。
二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
从西周开始,“家有塾,党有庠(党:古代地方组织单位,五百家为党。
庠:古代的学校,特指乡校),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历代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孔子创办的私学、以及学堂(始于西汉景帝末年。
清末通称学校为学堂)、书馆(汉代的蒙学)、书院(私人或官府办的学校。
始于唐代开元六年,宋代大兴。
明清仍盛。
清末废科举,改为学校)、学馆、私塾等教育系统,诵读经典,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吟诵,除了汉族之外,很多少数民族也吟诵汉诗文,如满族、回族、朝鲜族、壮族、布衣族、白族等。
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吟诵的教育是从幼稚园开始的。
同时,在东南亚汉文化圈里,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都有吟诵汉文化的传统,而且这个传统一直在传承。
在日本,现今各种吟诗诗社的社员达500万人以上。
他们吟诵的内容主要是汉诗文。
吟诵在日本也早已进入了卡拉OK时代。
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方国家,也都设有“孔子学院”、“中国国学馆”。
自废止私塾的近百年来,吟诵这一中国传统教育与学习方法,已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最后一代受过私塾教育的人,今多已年过九十了。
据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的初步调查:目前大陆吟诵保留较为系统的地区有江苏省常州、福建省漳州、广东省广州、湖南省长沙、河北省河间市、北京市、浙江等地。
吟诵流派有唐调(不是“唐代的吟诵调”,而是以创办无锡国专与交通大学的光绪十八年进士、我国原交通邮电部部长唐文治命名的吟诵调。
他曾发行过两张“唐文治吟诵唱片”。
“唐调传人”有范敬宜、冯其庸、陈以鸿、唐孝纯、陈少松、唐孝纯等)、常州调(以周有光、屠岸为代表人物)、湘湖调(湖南长沙吟诵调)、闽调、粤语调、吴越调(以浙江大学文学院[原杭州大学中文系]夏承焘、王驾吾、胡士莹、任铭善、刘操南、盛静霞、张同光、蔡义江、黄加灏等为代表人物)、北方调、普通话(以韩经太、赵敏俐、徐健顺为代表人物)。
今一些知名教授也在大学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成立吟诵诗社,在近年来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许多市县的中小学教育引进了吟诵的形式。
北京市中关村中小学都开设了吟诵课程。
据了解,我国吟诵传统保存较好的是台湾地区。
台湾传统吟诵分为河洛音、闽语、粤语等多个流派,唱诗形式更为普及。
中华吟诵学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说:“可惜的是现在大陆学习甚至听过吟诵的人少之又少,多年以来中华吟诵逐渐失去了传承,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目前大陆各地会吟诵的人极其寥寥,大部分是年龄八十以上的老先生。
如果不加以保护,五至十年之后,传统吟诵将基本消失。
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准备“申遗”,为传承、推广吟诵古诗文古诗词吟诵,中华吟诵学会在中央精神文明办、国家语委、教育部语用司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国开展抢救中国传统吟诵工作。
三自秦汉唐宋以来,学子吟诵的内容是儒家经典和诗词文赋,吟诵的形式是依照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的。
从吟诵的内容到神态,都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为儒家文化精神,是汉文化共通性的体现。
吟诵,它与朗读、与朗诵,截然不同。
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如朗读课文。
”(《现代汉语词典》第753页)朗诵,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要求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如诗歌朗诵会。
”(《现代汉语词典》第753页)朗诵是近百年“废私塾”后才从西方引进的。
吟诵,是我国传统美读诗词文赋的方法。
吟,即吟咏,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现代汉语词典》第1502页),吟有曲调。
“吟咏”还称之为“吟哦”。
如陆游《喜郑唐老相过》:“吟哦屈宋作,蚤夜声琅琅。
”诵,即诵读,是“读出声音来”(《现代汉语词典》第1201页),诵没有曲调。
古人读书,为什么要“诵”?原来,我国的古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给后人读古书增加了不少困难。
新式标点符号是到了白话文时代才开始的。
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使书面语言的意义更加明确,还可以表现出说话的语气和神态,的确不是可有可无的。
读古籍,只有通过“诵”,才能够知道何处需停顿。
如《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何断句?蒙童生读私塾,要读通读懂此句,只有跟私塾老师诵读,才能明白。
叶圣陶先生在《十三经索引》的“述例”中,他一开始就说:“此书以诵时之一停顿为一条,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折为三条。
”一清二楚了:那没有谱调可依的“诵”,是为了明晓文章的停顿。
对于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人们一口气去念,在念得气顺中明晓停顿,就需要“诵”。
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方法。
吟诵这一有节奏地吟咏诗词诵读文赋的方法,是历代欣赏和教学古典诗词文赋的特殊手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绝活。
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吟咏诗词”、“诵读文赋”是专业术语。
诗词是遵循汉诗的格律来进行吟唱的,诚如《唐音癸籖》卷十五所说:“古人诗即是乐。
其后诗自诗,乐府自乐府,又其后乐府是诗,乐曲方是乐府。
诗即是乐,三百篇是也。
”;“古乐府诗,四言五言,有一定之句,难以入歌,中间必添和声,然后可歌,如妃呼豨、伊何那之类是也。
”“倚声制词,起于唐之季世。
”文赋则是按照汉语文赋的句式特点来进行诵读的,它没有曲调。
吟诵这一中华教育绝活,它依靠口耳相传,代代相传,学子们都是“师从而得”。
孔子教学生学《诗经》,他是怎么样教的呢?《史记·孔子世家》说:“诗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即他一边吟唱那些诗,一边伴奏以弦乐器。
他就是这样教的。
唐代高适《听张立本女吟》:“危冠广袖楚宫腰,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这首诗写一个南方少女在月夜乘凉时,一边吟诵诗歌,一边用玉钗在竹子上敲着节拍,形象动人。
你看,她低吟轻歌,没有管弦伴奏就用玉钗敲竹来作为节拍。
一曲唱罢,举头望月,于是发现自己形单影只。
清歌易唱,知音难觅,她的淡淡的哀思在这“月如霜”中流露出来。
这首诗又说明着:唐代人读诗是吟唱的、且需要伴奏。
同样以高适为例。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同为著名诗人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在东都洛阳游学,他们互相倾慕对方,于是就由王昌龄出面邀请三人小聚恳谈唱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yì,往)旗亭(古代酒楼),贳(shì,买)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
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
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
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
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即‘坟墓’)何寂寞,犹是子云居(汉代文学家扬雄的字。
诗中以扬雄比喻亡友梁九少府。
这句说他虽然在九泉之下,那里依然是一处文学家的住所。
)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涣之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
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涣之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诸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
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集异记》;又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王之涣条目)这说明着:今天小学生必须背诵的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长信秋词》、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唐代,都能吟唱,有曲调,且十分普及。
《唐音癸籖》卷二有说:“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
易识字,二也。
易诵,三也。
’”令人三思。
是的,唐诗是配乐吟唱的。
见之于史籍的载记,有如李白的《清平调词》、张祜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最著名的广为吟唱的当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了(“渭城朝雨浥轻尘”)。
白居易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刘禹锡有“更与殷勤唱渭城”之句,宋人还专门研究“阳关三叠”的唱法。
《唐音癸籖》卷十:“绝句之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莫可捉著。
盛唐惟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唐音癸籖》卷二十六:“唐人诗谱入乐者,初、盛王维为多,中、晚李益、白居易为多。
”“五音不全”的人也能吟诵诗词吗?请问:难道古代读私塾的人,都是“五音全”的吗?“五音不全”者,无非被纳入“俗”。
私塾老师,也并不见得全部都是“五音全”或是“雅”的吟诵。
由是可知:吟诵,它适合于所有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