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阅读答案及翻译
语文初三上学期文言文检测试卷带解析1

语文初三上学期文言文检测试卷带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古镜余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①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②。
人或曰:“此夹镜③也。
”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
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
若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④;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
既因抑按而响,刚铜⑤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⑥。
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循:抚摸。
②摘然如灼龟之声:开裂似地发出像灼烤龟甲的声音。
③夹镜:带夹层的镜子。
④铣塞:滞涩不通畅。
⑤刚铜:硬铜。
⑥澄莹洞彻:澄明透亮。
(1)下面选项中符合“此镜甚薄”中“甚”字意思的一项是()A.过分B.超过C.很;极D.什么(2)请用“/”为文中划线句断句。
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3)本文写“循”和“扣”时发出的声音引起了人们怎样的疑惑?突出了古镜什么特点?2.文言文阅读徐文长传徐渭,宇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①,然数奇②,屡试辄蹶③,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然竟不偶④。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⑤”,恣情山水。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
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既出,倔强如初。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
沈括《古镜》阅读答案及译文

沈括《古镜》阅读答案及译文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9.(2分)A10.(2分)B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每小句1分)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译文: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人面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古镜》1.A2.B3.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4.(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精湛(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古镜》译文:【甲】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
(完整版)2017届上海市各区县初三二模汇总——课外文言文

(完整版)2017届上海市各区县初三二模汇总——课外文言文2017届初三二模汇总——课外文言文松江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朱文公有足疾①,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
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②,一针还觉有奇功。
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③”。
道人得诗径去。
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
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
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朱熹,宋代著名理学家。
②筇:竹名。
③勃窣:匍匐而行。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道人得诗径去.() (2)足疾大作.()12.朱文公的神态经历了由“”到“”的变化,他“亟令人寻逐道人”的目的是□□□□(用文中词句回答)。
(4分)13. “得诗径去”表现了道人的内心状态;朱熹的可贵之处在于(4分)11.(2+2分)(1)离开(2)发,发作12.(1+1+2分)大喜叹息追索其诗13.(2+2分)心虚心地善良,为他人着想黄浦区明帝说日晋明帝①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②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③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④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晋明帝:晋元帝长子司马绍,长大继位后为明帝。
②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此时的洛阳被匈奴占领。
③东渡意:即晋王朝东迁的原委。
据记载,匈奴攻占洛阳后,又攻占长安并灭掉西晋。
元帝不得不在健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因此不管是洛阳还是长安,对于元帝而言都是伤心难返之地。
④居然:此处解释为明白清楚,显然。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具以东渡意告之()(2)元帝异之()1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你觉得长安和太阳比一样远吗?B.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哪一个更远?C.你觉得长安怎么会像太阳那样远呢?D.你认为从长安远看太阳,像什么呢?13.明帝虽只“数岁”却不同凡响。
读活见鬼文言文翻译

译文:《读活见鬼》者,明末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之一篇也。
此篇述吴明贪财,招致恶鬼缠身之事,读之令人毛骨悚然,心生敬畏。
吴明,姓吴名明,乃吾乡一布衣之士也。
生性贪婪,好财如命。
一日,吴明于市中见一奇货,心中一动,便想方设法将之购得。
那奇货乃一古镜,相传能照见鬼魂。
吴明虽不信鬼神之说,然见其价廉物美,便毫不犹豫地买下。
自得古镜之后,吴明夜夜端坐于室,手持古镜,瞪目凝视。
果见镜中影影绰绰,有鬼魂出入其间。
吴明初见,惊恐万分,然不久便习以为常。
他以为这不过是镜中之物,不足为奇。
一日,吴明于镜中见一女鬼,容貌艳丽,体态婀娜。
女鬼见吴明注视,微笑点头。
吴明心动,遂问:“汝是何人?为何在此?”女鬼答曰:“吾乃幽冥使者,受命前来寻你。
”吴明大惊,方知镜中鬼魂非同小可。
自此,吴明夜夜与女鬼相会,两情相悦。
女鬼时常向吴明诉说着人间之事,吴明听得津津有味。
然而,他并未将此事告知他人,生怕被人耻笑。
不久,吴明家中遭遇变故,妻子病逝,儿子丧命。
吴明悲痛欲绝,却无处诉说。
女鬼得知后,便时常陪伴在吴明身边,安慰他。
吴明深感女鬼的关爱,便向她许诺,若能助他度过难关,必将报答她的恩情。
女鬼闻言,微笑点头。
此后,她便时常在吴明面前显灵,为他排忧解难。
吴明亦言出必行,每当女鬼有求于他,他无不尽力相助。
然而,世间之事,总有因果循环。
吴明的贪婪之心,终究引来了恶鬼缠身。
一日,吴明于镜中见一恶鬼,面目狰狞,手持锯齿镰刀。
恶鬼指着吴明,大声斥责:“汝贪婪成性,不顾伦理道德,今日特来索命!”言罢,恶鬼挥舞镰刀,向吴明砍来。
吴明惊恐万分,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此时,女鬼突然现身,挡在吴明面前,与恶鬼展开激战。
女鬼虽英勇善战,但终究不是恶鬼的对手。
眼见吴明性命堪忧,女鬼含泪离去,留下吴明独自面对恶鬼。
吴明眼睁睁地看着恶鬼将自己杀死,然后化作一缕青烟,消失在古镜之中。
至此,吴明方才明白,世间鬼神,皆非虚言。
他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读活见鬼,实乃自作自受。
沈括《古镜》原文及译文

沈括《古镜》原文及译文赏析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9.(2分)A10.(2分)B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每小句1分)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译文: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卷带解析1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卷带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古镜余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①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②。
人或曰:“此夹镜③也。
”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
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
若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④;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
既因抑按而响,刚铜⑤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⑥。
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循:抚摸。
②摘然如灼龟之声:开裂似地发出像灼烤龟甲的声音。
③夹镜:带夹层的镜子。
④铣塞:滞涩不通畅。
⑤刚铜:硬铜。
⑥澄莹洞彻:澄明透亮。
(1)下面选项中符合“此镜甚薄”中“甚”字意思的一项是()A.过分B.超过C.很;极D.什么(2)请用“/”为文中划线句断句。
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3)本文写“循”和“扣”时发出的声音引起了人们怎样的疑惑?突出了古镜什么特点?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江苏南京)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9.(2分)A10.(2分)B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每小句1分)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江苏苏州)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镜阅读答案及翻译
引导语:《古镜》寓意何在,讲述了怎样的一个道理?以下是的关于古镜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参考!
【古镜阅读原文】
古镜
(宋)沈括
[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 乙]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 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古镜阅读题目】
9. 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 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 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 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 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 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 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 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
迹,所以于光中现。
12. 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 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 分); 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 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 分)
【古镜阅读答案】
9. (2 分)A
10. (2 分)B
11. (3 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
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每小句1 分)
12. (4 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 分)精湛(高超)(1 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 分)
【古镜阅读翻译】
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
凡是镜面洼就显得人脸大,镜面凸就显得人脸小。
镜面小的镜子不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所以让它稍微凸起,那么镜面虽小依然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
(古人)继续根据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凸洼程度,常常使人脸和镜面大小差不多。
这些工匠们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来了。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
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
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
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
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
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
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
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