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合集下载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

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

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

中国东西部的差距问题

中国东西部的差距问题

边贸条件优越
3
6
党和国家的高 度关怀和重视
下页
缩小东西部经济上差距的相关方法
1、加大西部的教育投入 2、国家的政策支持 3、在西部建立一批国家重点扶持的经济重心区, 以此来带动西部发展 4、疏导生产要素西流 5、加快西部乡镇企业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6、基础建设开路, 资源开发带动
7、东西联姻− 对口支援
返回
东西部差距仍在继续扩大的趋势
东部地区在地理区位上的优势是西部地区无与伦比的

改革开放多 年的发展, 东部地区已经奠定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西部地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太多
下页
西部的优势条件
已经具有发展工 农业生产的基础
1 4
市场潜力巨大
西部地区幅员 辽阔
2
发展的 基础
5
西部人坚毅的 品质
中国东西部的差距问题
个人信息
东西部差距表现突出的三大方面
一、东西部在经济方面的差距 二、东西部在文化方面的差距 三、东西部在政治方面的差距
下页
东西部差距的文化根源
知识差距、信息差距、教育差距、观念差距和 体制差距,综合起来又集中反映了文化的差距。 (只有当西部的现代技术和现代生产得以发展和运 行, 具备了符合其需要的管理体制与市场以及拥有 与之价值观念相应的意识形态时, 即做到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协调, 形成整合时, 才能顺 利的实现西部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返回
政策的倾向导致差距的迅速拉大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 地域广大, 各地区之间 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 是客观存在, 古已有之, 不足为怪。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有历史的、 自然的、地理区位的, 也有社会文化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 东西部差距迅速拉 大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其原因主要是国家宏观 政策导引所致。宏观经济政策给了东部地区全 方位大角度倾斜,使地理位置优越的东部地区 如虎添翼,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迅速拉大。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其区域发展的差异与协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涌现出一系列促进三者协同发展的政策和举措。

本文将从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流动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协同。

一、经济结构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早,以大型的沿海城市为核心,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在经济结构上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为了推动三个地区的协同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东部地区将其先进的技术和产业经验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帮助中西部地区升级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技术和资本,努力实现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这样的协同发展模式,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得到了有效的衔接和互补。

二、产业布局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的产业布局相对较为分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发达,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

中部地区则以制造业为主,尤以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为龙头。

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为了推动三个地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

东部地区鼓励高技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同时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部地区则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先进产业和技术,促进自身制造业升级。

西部地区则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逐步发展起现代服务业。

通过这样的协同发展模式,三个地区的产业布局逐渐趋于合理和均衡。

三、基础设施建设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交通、能源等方面的不足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西部与东部收入分配差异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

中西部与东部收入分配差异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

中西部与东部收入分配差异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原因: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产生和扩大,是旧的制度体系局部沉淀及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的特殊过程的一个结果。

探讨地区收入差距产生和扩大的原因,必须考虑到制度变迁。

(一)历史原因历史和传统体制所形成的初始条件差异是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放前,我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东北、上海、天津),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得我国的产业分布极为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差距一直是在业已存在的东、中、西阶梯差距基础上进行的,必然离不开地区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差异的作用。

(二)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的基础条件及收入差距通常还会形成很强的“马太效应”,越是发达的地方,其聚集资源的能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居民收入也就越高;基础条件差的地方则相反。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出海条件,又处于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辐射圈内,使广大农村经济很容易与城市经济紧密联系起来,顺利被纳入城市经济的辐射范围内,使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中西部地区处于内陆较封闭的地带,没有东部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不便、城市数量少,城乡之间缺乏应有的经济联系。

总之,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水土资源状况和气候条件,使各地区比较劳动生产率不同,从而形成劳动者不同的收入水平。

(三)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推行了梯度式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国家加大对东部沿海地区人、才、物的投资力度,并给予东部沿海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

从各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来看,2004年东部投资达到11786亿元,中西部为10186亿元,大量优惠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大量社会资金流向东部地区。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2575

3
107.1
1400.5
内地
8.42
19.64
105.2
1655.5
4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
1792.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
(1949
-
1984)
[M
].
北京
: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4:
137.
在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失误和中国的实际困境之后,
随着我
国实施改革开放,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平衡发展向非平衡
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及有
色金属矿产资源。
西北地区相对来讲则资源十分贫瘠,
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使得
农业生产几近困境。
有一些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小规模的交
通问题,
但是资源问题始终是难以依靠人力解决的,
因此这成了一个区域经济发
展的致命伤。
不可弥补的缺陷不仅仅使得一些地区的发展具有先天性的困难和不
崎岖不平。这样差异的影响要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A.
地形地势差异造成的交通问题,东南及北方地区交通发达,交通网密度
大,而西南、西北地区交通条件差。这又引发了以下的问题:
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交通不发达使得很多可开发资源不能得以利用。
交通的发达有利于信息的沟通交流,也有利于人才的流通和技术的
发展。
交通的作用不仅仅具体的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交通也会为枢纽城市
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经
济地带,
开始实施重点发展内地,
推进区域平衡发展战略。
这是中国区域经济发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基础知识回顾
3.南方地区 (1)所跨温度带: 亚热带及少部分 热带地区。 水 (2)有利资源条件: 热量丰富、 分充足,有色金属 矿产、生物资源、 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环境 (3)限制性因素: 洪涝 灾害、 污染 、山地丘陵区 地形破碎 等。 (4)经济: 外向型经济建设 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5)问题:人地关系 日趋紧张。
高频考点讲练
(3)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 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 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 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
高频考点讲练
【解析】 第(1)题,由表中各部 门比重可知,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 大。第(2)题,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 均下降的是种植业和林业;三个地带 牧业、渔业比重均上升。第(3)题,选 项中劳动力、科学技术、交通均不属 自然区位因素。 【答案】 (1)D (2)A (3)C
区域 影响因素 地形 自 然 因 素 东部经济 中、西部 地带 经济地带 以平原和 以高原、盆地、 低山丘陵 山地为主 为主 以温带大陆性气 以季风气 候和高寒气候为 候为主 主 水热资 源、生物 各类矿产资源丰 资源、石 富、风能、太阳 油、煤炭 能、地热等丰富 丰富
气候
自然资源
高频考点 因 文化 素 对外开放程度 经 济 因 素
基础知识回顾
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 、经 济基础、发展水平和 对外开放程度 。 (2)范围: 辽、冀、京、 ①东部经济地带: 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 ②中部经济地带: 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 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一、案例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地理的差别,经济发展起点的差别,观念的差别,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及渐进式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演变等等因素的作用及影响,使得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物流呈现东、西市场交换的不平衡格局;资金流是一江钞票向东流;人才流是孔雀麻雀东南飞;优惠政策是向东倾斜;如此等等。

使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部成为繁荣的象征,而西部则是贫困的代名词。

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其合理性,但若任其差距的扩大,则可能造成许多社会经济问题。

这种由市场经济造成的不平衡发展的差距,由市场的力量来缩小差距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因此,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时地提出开发西部的政策。

二、案例资料50万人以上(包括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度、有路面公路密度和内河航运密度之和)。

离主要海港的平均距离是以各省的中心城市(省会及自治区首府)至最近的主要港口之间的最短铁路距离。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以上表中的资料除表下有注明来源的之外,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三、案例目的选编该案例的目的其一是理解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和及时性;其二是能充分利用二手资料(如统计年鉴、报刊资料、网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三是利用统计学中的分组法、指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知识进行统计分析。

四、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对比分析法五、案例问题1、利用上面的截面数据,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2、为什么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是必要的和及时的;3、搜集相应的资料,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思路;4、搜集相应的资料,对东、西部差距进行动态分析;5、搜集近期(2000年以后)的资料,比较“西部大开发”的效果,并提出今后的思路及措施建议。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效率优先”为政策目标,采取东部优先,中西部次之的区域发展政策,这种政策虽然使沿海各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增长并带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使地区间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相对缓慢。

同时,如果错过调控地区差距的最佳时机,一旦地区差距问题变得十分严重,那么不仅调控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短时间内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而且国家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会大得多,从长远来看反而得不偿失。

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1]一、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现状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但资源稀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仍然在逐步拉大,伴生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

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及由此引起的地区经济的非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各方面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2]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历史文化的因素,也有资源禀赋的不同,更有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的影响等等。

其中主要成因有:(一)文化意识、思维观念的差异中国受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统治,使得与自然经济相适宜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尤其在相对闭塞的中西部地区,其居民普遍存在着进取不足而守成有余的特征。

(二)区位差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梯度推进的战略,使东部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东亚国家,位于18°N-73°N和54°- 135°E。

中国的陆地面积大概有960万平方公里。

此外,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民族和文化。

最近中国的经济发展比其他的国家速度快很多,特别是在贸易方面。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东部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经济较为落后。

中国东部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香港、浙江、湖南、广东、福建、海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等。

西部包括:四川、西安、贵州、重庆、西藏、青海、甘肃、昆明、内蒙古等。

从东部和西部地区来看,中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高很多、速度快很多。

这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如地形、气候、自然与人才资源、工业和城市等等各方面。

一、地形与气候方面
中国地形十分复杂,有高耸的山脉,起伏的高原、丘陵,扁平但肥沃的平原。

中国的全景表明了中国的地形分布从西向东的四个阶梯。

第一阶梯,山顶“楼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于海平面4000米以上,经常被称为“世界屋脊”,其高出海平面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喜玛拉雅山的主要高峰。

第二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与2000米之间。

第三阶梯,在海拔500 - 1000米之间,从大兴安岭开始,至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与东海岸近似平行地画了一条线。

在东部大陆架从土地延伸到海里的部分是第四阶梯。

这儿的水深是少于200米的。

由此看来,中国的西部有很多高原和山地,面积广大,而东部有很多海和平原面积也同样十分广大。

中国西部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季风气候,所以比较干旱。

在中国有两个著名的沙漠即戈壁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两个沙漠都在中国西部,这两个沙漠导致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非常干旱并且荒漠化严重,因此在中国西部只有很少的地方可以种植作物,除了四川,四川省的农业作物生产很发达,可是别的地方农业作物生产不太多。

根据中国东部的地形与气候来看,当然有很多好处。

中国东部的气候是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所以气候比较湿润,而且东部也没有沙漠,大部分中国东部的气候是热带气候,所以土壤比较肥沃。

这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影响,除了作物的产量很高,质量也很好。

此外,因为中国东部频临海洋因此可以很容易进
行与其它国家的贸易往来,例如香港和上海。

香港和上海在中国的贸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城市都接受西方商品经济的影响比较大。

这些因素对经济的发展方面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二、自然资源与人才资源方面
中国矿产和能源资源非常丰富,即煤炭、天然气和石油。

中国煤炭储量在世界上居第一位,。

煤矿主要分布于陕西、山西、内蒙古地区。

石油和天然气这两种自然资源也很丰富,在中国大约有509个油田和163个油气田。

石油和天然气矿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宁夏和塔里木盆地。

此外,中国金矿主要分布于西南三江地区、云南、贵州和西藏高原、秦岭、北山、祁连山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和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

可以说矿产和能源资源都是在中国西部地区。

这一点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非常有好处,可是矿产的开发会引起环境资源的破坏。

矿源地区附近的土地和植被会受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资源破坏和矿区荒漠化。

另外,一些地区矿产的开采造成了矿区空气、水体、农田污染和农作物污染,给矿区居民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问题。

虽然中国东部矿产和能资源很少,但人才资源很丰富。

由于中国东部教育的发展很好,大部分著名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在中国东部的大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和香港。

在北京有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北京大学都很受欢迎。

除了北大以外,中国五星级大学还包括: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都是优秀学校。

教育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的作用很重要。

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能力,进而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一个地方的经济,与那里的人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

人才资源丰富可以推进多领域的发展,如贸易、农业、先进技术等,当然这些地区的经济也就会不断增长。

而中国西部教育的发展不太好,当然有一些城市的教育比较发达,如:重庆和成都。

现在重庆的教育和成都的教育状况越来越好,如:重庆大学和四川大学都是很好的学校。

在中国西部少部分地方教育比较发达因此人才资源很少。

人才资源短缺导致经济发展水平很低。

三、工业与城市方面
中国有五个主要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香港、天津和广州都是在中国东部。

这些城市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城市的经济活动很丰富,进出口贸易活动发达,如上海、香港和广州的重点纺织工业和服装工业,所以他们常常出口衣服到国外。

可以说中国东部的一些省工业化程度比较高。

中国西部城市比较少。

中国西部主要的城市,包括重庆、成都和西安。

只是在这些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别的地方经济相对落后。

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于中国西部,如:西藏、青海、云南、内蒙古等地区。

这些地区风景特别美丽,所以旅游业发展比较好。

因为中国西部城市少,所以中国西部的工业化程度很低。

四、结语
虽然中国西部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旅游业的程度比较高,但是中国西部有很多缺点。

第一是中国西部沙漠面积广大,所以耕地很少。

其次矿产资源造成了一些严重问题。

第三是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所以人才资源短缺。

最后是在中国西部城市比较少,所以中国西部的工业化程度很低。

这些因素导致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比较低。

可是现在中国西部在慢慢变化。

中国政府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使得西部的经济越来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