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的危害和防护
硫化氢的危害及预防

硫化氢的危害及预防硫化氢(化学式:H2S)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常见于工业生产、石油开采、污水处理等领域。
它具有强烈的毒性,对人体和环境都带来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硫化氢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一、硫化氢的危害1. 呼吸系统危害:硫化氢进入人体后,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低浓度的硫化氢会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高浓度的硫化氢会导致肺水肿、肺炎等严重后果。
2. 中毒危害:硫化氢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剂,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接触高浓度硫化氢会导致中毒,表现为头晕、疲劳、昏迷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3. 眼睛和皮肤刺激:硫化氢接触眼睛会引起眼结膜炎、角膜炎等眼部疾病。
接触皮肤会引起瘙痒、红斑、水泡等刺激反应。
4. 爆炸和火灾危险:硫化氢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后,会形成易燃易爆的气体。
在高温、明火等条件下,硫化氢能够引发爆炸和火灾,给人员和设备带来巨大威胁。
二、硫化氢的预防措施1. 工作场所通风:对于可能产生硫化氢的工作场所,应加强通风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空气流通,及时排除有害气体。
2. 个人防护装备:工作人员在接触硫化氢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保护呼吸系统、眼睛和皮肤免受硫化氢的侵害。
3. 安全操作规程: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对硫化氢的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泄漏和事故发生。
4. 定期检测和监控:对可能存在硫化氢泄漏的场所进行定期检测和监控,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防止事故发生。
5. 培训和教育:对从事与硫化氢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硫化氢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6. 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事故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和责任分工,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
三、结语硫化氢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的气体,对人体和环境都带来巨大风险。
通过加强硫化氢的预防措施,包括工作场所通风、个人防护装备、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测和监控、培训和教育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我们可以有效减少硫化氢引发的事故和伤害。
硫化氢的危害及防治

硫化氢的危害及防治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具有刺激性和毒性。
,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石油、煤矿、化工等行业的生产过程。
硫化氢还会在一些天然界环境中出现,如沼泽、硫泉等处。
它的存在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必须引起安全注意。
硫化氢存在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体的危害。
硫化氢在高浓度下有很强的刺激性和麻醉作用,并且有毒性,长时间接触会严重影响人的呼吸、中枢神经和消化系统等健康。
低浓度下容易造成呼吸困难、头痛、嗜睡等不适症状。
2.对环境和生态的危害。
硫化氢能够杀死一些微生物对一些植物起到毒害作用,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此外,硫化氢还会被氧化成为二氧化硫等二次污染物,对大气的污染也应引起重视。
因此,关于硫化氢的防治,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1.从生产环节入手。
工厂和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产量、改变生产工艺等来减少硫化氢的产生。
2.加强排放管理。
对于产生硫化氢的企业,应建立专门的排放管理制度,并配备检测仪器,及时掌握并排查问题。
3.加强安全教育和防护措施。
企业应确保员工接受完善的硫化氢危害知识和防护措施培训。
提供一定的防护设备和装备,如呼吸器等,确保员工的安全。
4.采用新技术降低排放。
加强技术研发,将新型无污染生产技术逐渐应用于企业生产中,降低硫化氢的排放。
总之,硫化氢的危害不容忽视,企业和政府应加强监管和管理,采取措施减少硫化氢的产生和排放,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员工的安全。
同时,我们也应该提高人们对于硫化氢的危害认识,从而充分认识到硫化氢带给我们的危害,并意识到积极防范的重要性。
硫化氢的危害及预防

硫化氢的危害及预防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它在许多工业和自然环境中存在,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化学工厂、污水处理厂和火山活动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硫化氢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一、硫化氢的危害1. 呼吸系统影响:硫化氢进入呼吸系统后,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气喘和呼吸困难。
高浓度的硫化氢会导致肺水肿和严重的呼吸衰竭。
2. 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硫化氢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在高浓度下,它还会导致意识丧失、昏迷甚至死亡。
3. 循环系统影响:硫化氢会干扰血液中的氧气传递,导致缺氧和心血管系统的不稳定。
长期暴露于硫化氢环境中的人可能会出现心脏病、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等问题。
4. 皮肤和眼睛刺激:接触高浓度的硫化氢会导致皮肤发红、刺痛和灼伤。
眼睛接触硫化氢后会出现痛苦、流泪和视力模糊等症状。
二、硫化氢的预防措施1. 工作场所安全措施:a. 适当通风:确保工作场所有足够的通风,以减少硫化氢浓度。
使用机械通风设备或开启窗户门等方式增加空气流动。
b.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可能暴露于硫化氢的工作环境中,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和防护服等。
c. 做好防护措施培训:对从事与硫化氢相关工作的员工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教授他们如何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以及应急处理方法。
2. 监测和检测:a. 安装气体检测仪:在潜在的硫化氢暴露区域内安装气体检测仪,及时监测空气中的硫化氢浓度。
确保检测仪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b. 定期检查和维护:对气体检测仪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校准仪器以保持准确的测量结果。
3. 应急响应:a. 紧急撤离:一旦发生硫化氢泄漏或事故,立即启动紧急撤离计划,确保员工的安全。
b. 呼叫急救: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向他们提供详细的硫化氢泄漏或事故的信息。
c. 提供急救措施: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根据员工的症状提供适当的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
硫化氢危害的安全防范与应急措施

硫化氢危害的安全防范与应急措施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见于石油、天然气、煤矿等行业中。
由于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性,对硫化氢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硫化氢危害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的详细介绍。
一、硫化氢的危害1.气味浓度低,但毒性高:硫化氢具有令人难以忍受的强烈恶臭味道,但当浓度高于一定程度时,味道可能无法察觉。
而其毒性非常强,能够使人产生头晕、恶心、呕吐、昏迷甚至死亡。
2.着火和爆炸的危险:硫化氢与空气混合后,当其浓度达到爆炸下限(4.3%)和爆炸上限(46%)之间时,会产生爆炸。
这对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环境来说尤为危险。
3.与火源一起使用危险:硫化氢在空气中可以形成易燃易爆的混合物。
在与引火源接触时,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
4.对材料的腐蚀:硫化氢能够对金属、橡胶和塑料等材料产生腐蚀作用,导致设备损坏。
二、硫化氢的安全防范1.工艺改进:通过改良工艺,减少或阻止硫化氢的产生和释放。
2.良好的通风系统:在工作场所中,确保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以排除室内的硫化氢气体。
通风系统需要在硫化氢泄漏时及时启动,确保室内的空气质量。
3.监测设备:安装气体检测仪器,如硫化氢气体检测仪,以及可燃气体检测仪等。
定期检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预防潜在的硫化氢泄漏。
4.个人防护装备:在可能暴露于硫化氢的情况下,工人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呼吸器以及防护眼镜等。
5.教育和培训:对从事可能暴露于硫化氢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硫化氢的危害性以及预防措施,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三、硫化氢的应急措施1.确认泄漏源:如有硫化氢泄漏,第一步是确认泄漏源,然后立即采取措施阻止进一步泄漏。
2.告知他人:通知附近的人员和相关部门,并通知他们采取紧急撤离和隔离的措施。
3.撤离:当硫化氢泄漏超过安全浓度时,立即撤离有风险的区域,并帮助其他人员撤离。
4.避免火源:硫化氢是易燃气体,若泄漏时有明火存在,应立即熄灭明火,避免引发火灾。
硫化氢的危害及预防

硫化氢的危害及预防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见于石油、天然气、污水处理等工业过程中。
它具有高度的毒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硫化氢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一、硫化氢的危害1. 健康危害:硫化氢对人体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严重的损害作用。
吸入高浓度的硫化氢会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眼痛、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
在高浓度下,硫化氢可导致窒息和昏迷,甚至致死。
2. 环境危害:硫化氢的释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它可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对植物、动物和水生生物造成毒害。
此外,硫化氢还参与大气污染反应,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对大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二、硫化氢的预防措施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必须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来控制硫化氢的危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工程控制措施:通过工程手段来减少硫化氢的产生和释放。
例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密闭系统、有效的通风设备和排气系统来控制硫化氢的浓度。
此外,还可以使用吸附剂和催化剂来净化废气中的硫化氢。
2. 个体防护措施:对于那些可能暴露在硫化氢环境中的工作人员,必须提供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这包括呼吸防护设备(如防毒面具或呼吸器)、防护服、防护手套、安全鞋等。
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体防护装备的方法。
3. 安全操作规程: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是预防硫化氢危害的关键。
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充分的培训,了解硫化氢的危害性、安全操作程序和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
此外,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并确保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4. 紧急响应措施:在发生硫化氢泄漏或事故时,必须迅速采取紧急响应措施。
这包括立即撤离受影响区域,并向相关人员发出警报。
紧急响应团队应及时到达现场,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泄漏、修复设备,并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援。
5. 定期监测:对可能存在硫化氢泄漏的工作区域进行定期监测是必要的。
硫化氢的危害及预防

硫化氢的危害及预防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有毒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它广泛存在于石油、天然气、煤矿等工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硫化氢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以确保工作场所和环境的安全。
1. 硫化氢的危害硫化氢是一种剧毒气体,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严重危害。
以下是硫化氢的主要危害:1.1 对人体的危害硫化氢对人体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眼睛等造成严重伤害。
接触高浓度的硫化氢会导致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肺水肿等症状,甚至可导致昏迷和死亡。
1.2 对环境的危害硫化氢的排放会对大气、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高浓度的硫化氢会破坏植物叶片,影响植物生长,对水生生物也具有毒性。
2. 硫化氢的预防为了保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来减少硫化氢的危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2.1 工作场所控制在可能产生硫化氢的工作场所,应采取有效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并及时排除硫化氢。
此外,应设置气体检测仪器,实时监测硫化氢浓度,一旦超过安全限值,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2.2 个人防护装备工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呼吸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和防护服等。
这些装备能有效阻挡硫化氢的侵入,保护工作人员免受危害。
2.3 培训和教育对从事与硫化氢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使其了解硫化氢的危害性、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方法。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4 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和管道,确保其正常运行和防止泄漏。
及时修复或更换老化和损坏的设备,减少硫化氢泄漏的风险。
2.5 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事故报告、紧急疏散程序和急救措施等。
在发生硫化氢泄漏事故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保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3. 结论硫化氢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气体,对人体和环境都带来严重风险。
为了预防硫化氢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工作场所控制、个人防护装备、培训和教育、定期检查和维护以及制定应急预案等。
硫化氢的危害及预防

硫化氢的危害及预防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毒、易燃的气体,往往存在于化工厂、污水处理厂、沼气池等场所。
接触过量的硫化氢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一、硫化氢的危害1.1 对人体的危害硫化氢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体,吸入过量会导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窒息和死亡。
1.2 对环境的危害硫化氢释放到大气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空气质量,对植物生长和水体生态系统也会造成破坏。
1.3 对设备的危害硫化氢具有腐蚀性,长期暴露在硫化氢环境中的设备会受到腐蚀,缩短使用寿命。
二、硫化氢的预防2.1 加强通风在可能产生硫化氢的场所,应加强通风设施,及时排除有害气体,减少人员接触。
2.2 佩戴防护装备工作人员在接触硫化氢环境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防护服等,减少接触风险。
2.3 定期检测对可能产生硫化氢的场所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确保环境安全。
三、应急处理3.1 紧急撤离一旦发现硫化氢泄漏或者浓度过高,应即将撤离现场,避免继续暴露在有害气体中。
3.2 喷淋清洗在硫化氢泄漏事故中,可采用喷淋清洗的方式将硫化氢稀释,减少危害。
3.3 寻求专业救援如果事态严重无法控制,应即将寻求专业的救援队伍进行处理,确保安全。
四、员工培训4.1 安全意识培训对从事可能接触硫化氢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提高他们对危(wei)险气体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4.2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硫化氢泄漏事故的应急演练,让员工熟悉应对流程和操作规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3 知识普及向员工普及硫化氢的危害性和预防知识,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五、法律法规遵守5.1 遵守相关规定企业应严格遵守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硫化氢防控制度,确保安全生产。
5.2 定期检查定期对硫化氢相关设备和场所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5.3 加强监督建立健全安全监督机制,加强对硫化氢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安全生产。
硫化氢的危害和防治

硫化氢的危害和防治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剧毒的有机硫化物。
它广泛存在于石油、煤炭、工业废水等生产过程中,并且在一些自然环境中也可以发现。
尽管它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有多种用途,但过度暴露于硫化氢会对人体及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
因此,了解硫化氢的危害和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硫化氢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危害:硫化氢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和毒性,对人体呼吸道、眼睛和皮肤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短期暴露可导致头痛、头晕、呕吐、嗜睡、肌肉疼痛等症状,甚至引起昏迷和死亡。
长期暴露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肺、肝脏和肾脏等多个器官的损害,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和慢性疾病。
2. 环境危害:硫化氢排放到大气中,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引发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问题。
此外,硫化氢排放也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植物生长和水生生物的生存。
针对硫化氢的危害,我们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工艺控制:通过改变生产过程和技术,减少硫化氢的产生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可以优化原料选择、改进反应条件、提高处理效率等,减少硫化氢的生成量。
2. 排放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气体收集和处理设备的使用,确保硫化氢排放浓度达到国家标准。
可以利用吸附剂、催化剂、氧化剂等将硫化氢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实现其高效去除。
此外,合理安装、使用和维护废气处理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3. 个人防护:对于从事与硫化氢相关工作的人员,应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防护服等,以减少直接接触和吸入硫化氢的风险。
4. 环境监控:及时监测周围空气中的硫化氢浓度,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可以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对硫化氢进行实时监测,一旦超出阈值,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停工、疏散等。
5. 教育培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使其熟悉硫化氢的性质、危害和防护措施,提高其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6. 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事故预防、事故报警、应急救援等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急性硫化氢中毒一般发病迅速,出现以脑和(或)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亦可伴有 心脏等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可因接触硫化氢的浓度等因素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常见: 接触较高浓度硫化氢后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共济失调,可发生轻度意识障碍。常先出
现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接触高浓度硫化氢后以脑病表现为显蓍,出现头痛、头晕、易激动、步态蹒跚、烦躁、意识
模糊、谵妄、癫痫样抽搐可呈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等;可突然发生昏迷;也可发生呼吸困难 或呼吸停止后心跳停止。眼底检查可见个别病例有视神经乳头水肿。部分病例可同时伴有肺 水肿。
临床表现
脑病症状常较呼吸道症状的出现为早。可能因发生粘膜刺激作用需要一定时间。 接触极高浓度硫化氢后可发生电击样死亡,即在接触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呼吸骤停,数分钟后可发生
发病机制
以上两种作用发生快,均可引起呼吸骤停,造成电击样死亡。在发病初如能及时停止接触, 则许多病例可迅速和完全恢复,可能因硫化氢在体内很快氧化失活之故。
发病机制
继发性缺氧是由于硫化氢引起呼吸暂停或肺水肿等因素所致血氧含量降低,可使病情加重, 神经系统症状持久及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心肌损害,尤其是迟发性损害的机制尚不清楚。急性中毒出现心肌梗死样表现,可能由于硫 化氢的直接作用使冠状血管痉挛、心肌缺血、水肿、炎性浸润及心肌细胞内氧化障碍所致。
硫化氢的急性毒作用靶器官和中毒机制可因其不同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而异。浓度越高则中枢 神经抑制作用越明显,浓度相对较低时粘膜刺激作用明显。
毒理学简介
人吸入70~150 mg/m3,历1~2小时,出现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吸2~5分钟后嗅觉疲劳,不再 闻到臭气。吸入300 mg/m3,历1小时,6~8分钟出现眼急性刺激症状,稍长时间接触引起肺水 肿。吸入760 mg/m3,历15~60分钟,发生肺水肿、支气管炎及肺炎,头痛、头昏、步态不稳、 恶心、呕吐。吸入1000 mg/m3,历数秒钟,很快出现急性中毒,呼吸加快后呼吸麻痹而死亡。
毒理学简介
硫化氢在体内大部分经氧化代谢形成硫代硫酸盐和硫酸盐而解毒,在代谢过程中谷胱甘肽可 能起激发作用;少部分可经甲基化代谢而形成毒性较低的甲硫醇和甲硫醚,但高浓度甲硫醇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体内代谢产物可在24小时内随尿排出,部分随粪排出,少部分 以原形经肺呼出。在体内无蓄积。
毒理学简介
发病机制
血中高浓度硫化氢可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区的化学感受器,致反射性呼吸抑制。 硫化氢可直接作用于脑,低浓度起兴奋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引起昏迷、呼吸中枢和血管运
动中枢麻痹。因硫化氢是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强抑制剂,能与线粒体内膜呼吸链中的氧化型细胞色 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而抑制电子传递和氧的利用,引起细胞内缺氧,造成细胞内窒息。 因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故最易受损。
硫化氢的危害和防护
2020/11/26
1
理化性质
为无色气体。具有臭蛋气味。分子式H2-S。分子量34.08。相对密度1.19。熔点-82.9℃。沸 点-61.8℃。易溶于水,亦溶于醇类、石油溶剂和原油中。可燃上限为45.5 %,下限为4.3%。燃 点292℃。
消防措施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护服。关闭钢瓶阀门,切断气流,以杀火势。用雾状水保持火场中 钢瓶冷却,并用雾状水保护去关闭阀门的人员。
发病机制
硫化氢遇眼和呼吸道粘膜表面的水份后分解,并与组织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产生氢硫基、硫和 氢离子、氢硫酸和硫化钠,对粘膜有强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化学性炎症反应。 加之细胞内室息,对较深的组织损伤最重,易引起肺水肿。
发病机制
急性硫化氢中毒致死病例的尸体解剖结果常与病程长短有关,常见脑水肿、肺水肿,其次为 心肌病变。一般可见尸体明显发绀,解剖时发出硫化氢气味,血液呈流动状,内脏略呈绿色。 脑水肿最常见,脑组织有点状出血、坏死和软化灶等;可见脊髓神经组织变性。电击样死亡 的尸体解剖呈非特异性窒息现象
侵入途径
硫化氢经粘膜吸收快,皮肤吸收甚少。误服含硫盐类与胃酸作用后产生硫化氢可经肠道吸提炼铜、镍、钴等,煤的低温焦化,含硫石油的开采和提炼,橡胶、人造丝、鞣革、 硫化染料、造纸、颜料、菜腌渍、甜菜制糖、动物胶等工业中都有硫化氢产生; 开挖和整治沼泽地、 沟渠、水井、下水道、潜涵、隧道和清除垃圾、污物、粪便等作业,以及分析化学实验室工作者都 有接触硫化氢的机会; 天然气、矿泉水、火山喷气和矿下积水,也常伴有硫化氢存在。由于硫化氢可 溶于水及油中,有时可随水或油流至远离发生源处,而引起意外中毒事故。
有报道在洁厕净生产中应用了含杂质的原料而引起急性硫化氢中毒(见事故案例)。
毒理学简介
硫化氢是一种神经毒剂,亦为窒息性和刺激性气体。其毒作用的主要靶器是中枢神经系统和 呼吸系统,亦可伴有心脏等多器官损害,对毒作用最敏感的组织是脑和粘膜接触部位。
毒理学简介
人吸入LCLo: 600 ppm/30M,800 ppm/5M。人(男性)吸入LCLo: 5700 ug/kg。 大鼠吸入LC50: 444 ppm。小鼠吸入LC50: 634 ppm/1H。
储运须知
包装标志:有毒气体。副标志:毒害品。包装方法:钢瓶装。储运条件:防止容器碰撞。储 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低温库房。远离热源、火源。防止日光曝晒和静电。与硝酸、强氧化 剂、腐蚀性液体或气体、高压容器或钢瓶相隔离。并严防产生静电,避免日光直射和受热。
泄漏处理
处理泄漏物必须穿戴包括氧气防毒面具的全身防护服。对残余废气或钢瓶泄漏出的气体用排 风机送到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
心跳停止;也可立即或数分钟内昏迷,并呼吸聚停而死亡。死亡可在无警觉的情况下发生,当察觉 到硫化氢气味时可立即嗅觉丧失,少数病例在昏迷前瞬间可嗅到令人作呕的甜味。死亡前一般无先 兆症状,可先出现呼吸深而快,随之呼吸聚停。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时多在事故现场发生昏迷,其程度因接触硫化氢的浓度和时间而异,偶可伴有或无 呼吸衰竭。部分病例在脱离事故现场或转送医院途中即可复苏。到达医院时仍维持生命体征 的患者,如无缺氧性脑病,多恢复较快。昏迷时间较长者在复苏后可有头痛、头晕、视力或 听力减退、定向障碍、共济失调或癫痫样抽搐等,绝大部分病例可完全恢复。曾有报道2例发 生迟发性脑病,均在深昏迷2天后复苏,分别于1.5天和3天后再次昏迷,又分别于2周和1月 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