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族谱
湖南杨氏族谱

湖南杨氏族谱湖南杨氏家谱杨,长沙古岗第一个祖先从江西省南昌地区凤城县瓦子街迁移到长沙,到达长沙县万寿市的首府吴佳的古港口。
第四代已经进化成为幸福、财富、光明、荣耀、英国、繁荣、价格、凤凰、凤凰、老虎和龙的家园。
家谱编纂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老派:再遇朝廷,永远开始支持,成为一个大国文学中的官员,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
新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材料,它用时间来帮助,并引入香味,这将永远持续下去。
杨得到了长沙的支持世界上的祖先之一,德安公,名叫舒泰,他的三个朋友,孙公,名叫洪昌。
明代洪武初年,他从江西省吉安县永新县迁至湖南省攸县。
他的六个儿子,子龙、华子、訾荣、子政、子城和任重,在明朝永乐年间迁居他处。
龙和容移居星沙。
他们正迁移到北方的浏阳镇、湘乡的东坡冲和昌邑的黑石铺。
出生于贵川的訾荣·龚,迁居星沙淳化的刘佳风神池,并传播到世仁、石梅、石梅。
他发展成三栋房子。
清甘龙于1742年重建了奉贤堂的祠堂。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族谱首次修订,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次修订,六次修订于1931年。
在此期间,916人幸存,362人死亡,103人失踪,47人更合适。
传话:卓尔孙子仁和玉林从卓克的蕲春锡伯分会获悉。
赵从中国继承了祖先、孝道、朋友和家人的文章。
长沙水吉口杨1369年,祖克移居龚铭,被称为四伯。
洪武从江西抚州金溪县的大唐迁到长沙新康都的水吉口。
儿子2:荣石和史华。
荣石在东方,石华在西方。
荣石从第四代到第十代,有八个兄弟,其中四个没有继承人。
他出生在四个家庭:王奥、万珏、白万和万宝。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家谱修订,1933年7月修订。
康熙皇帝在水口建祠堂。
杨友生,宗室名臣,华陵太守。
寄语:柯世子宗万、、、赵显德、史书齐、冼纪泽、中道守方义、温、冯颖义、圣朝开经园、今大日范志。
长沙河西平山杨他开始向祖攻去。
1369年,明朝洪武和他的父亲从芦岭迁到长沙的河西平山。
家谱编纂于1913年。
杨氏宗谱

桐叶封弟据谱牒学家及杨姓后裔研究,杨氏得姓于西周,从周成王姬诵"剪桐封弟"时开始。
其后杨姓曾三次受封:一是周康王六年戊辰(前1073年),姬钊封堂弟姬杼为杨侯,世称杨侯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以杨为氏,故姬杼为杨氏肇姓氏始祖;二是周宣王十九年壬辰(前809年),姬静再封少子尚父,即杨氏第8世祖杨涧为杨侯;三是周安王五年甲申(前397年),姬骄又封杨伯侨为杨侯,即所谓"周朝三封杨侯国之谓也!"《史记·晋世家》载:"唐有乱,周公灭唐。
成王与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把桐叶剪为封诸侯的文书)与叔虞,曰:'与此封若。
'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戏之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唐系尧之故墟,因曰唐侯,史称唐叔虞。
秦汉时期(前221至220年),包括秦朝、西汉和东汉(或称前汉和后汉)三个朝代,经历了441年。
其间,杨姓子孙仍继续繁衍,并出现了弘农望族的四世太尉,名垂青史,特别是"四知"而辞金的"清白传家"的家风,成了杨姓的无价之宝而传播海内外。
秦汉初期,杨姓子孙主要散居在陕西华阴、扶风和河南弘农以及河北冯翊等地,其中尤以弘农较为集中,人口最多,影响最大,故后来杨姓的堂号称为"弘农"。
待到汉代中后期,杨姓子孙则发展到西南、江南一带。
"含环雀报"和"四知辞金"弘农杨震家族"四世太尉,德业相继",是后汉历史中的一段佳话。
特别是"含环雀报"和"四知辞金"的故事,更是广为传颂。
前汉末年的时候,华阴人杨宝,系杨姓34代祖。
他在九岁的时候,在华阴山北,见一只美丽的黄雀,被一只大雕(鸱枭)抱住啄伤。
杨氏世系表1-65世,杨家人请收藏!

杨氏世系表1-65世,杨家人请收藏!一世受姓始祖杨杼公二世杼公长子伯沃公三世伯沃一子杨庚公四世庚公长子杨文公五世文公一子昭成公六世昭成次子杨康公七世康公嗣子绍甲公八世绍甲嗣子杨涧公九世涧公三子杨其公十世其公次子丁宏公十一世丁宏一子杨岑公十二世岑公一子懿宣公十三世懿宣一子杨来公十四世来公一子杨惠公十五世惠公一子泰聘公十六世泰聘公六子平芙公十七世平芙长子杨载公十八世载公一子盛石公十九世盛石七子杨欢公二十一世季洪一子东莲公二十二世东莲一子定悼公二十三世定悼一子伯侨公二十四世伯侨长子杨逊公二十五世逊公一子杨章公二十六世章公长子杨款公二十七世款公次子杨硕公二十八世硕公一子杨喜公二十九世喜公长子杨敷公三十世敷公二子杨彻公三十一世彻公长子杨敞公三十二世敞公五子杨恽公三十三世恽公长子杨谭公三十四世谭公长子杨宝公三十五世宝公次子杨震公三十六世震公长子杨奉公三十七世奉公一子杨敬公三十八世敬公长子茂集公三十九世茂集二子长卿公四十世长卿次子安国公四十一世安国次子促素公四十二世仲素八子杨隆公四十三世隆公长子杨佶公四十四世佶公次子杨植公四十五世植公次子杨晖公四十六世晖公三子会因公四十七世会因一子德重公四十八世德重次子杨俭公四十九世俭公长子文异公五十一世安荣三子德立公五十二世德立长子俊哲公五十三世俊哲四子居朝公五十四世居朝二子燕荣公五十五世燕荣长子杨宁公五十六世宁公四子虞卿公五十七世虞卿一子杨堪公五十八世堪公三子承休公五十九世承休一子杨岩公六十世岩公一子杨郁公六十一世郁公一子杨禅公六十二世禅公腹子文友公六十三世文友四子杨辂公六十四辂公五子云岫公六十五世云岫三子思孝公思恭公思聪公。
杨氏总谱

《杨氏总谱(卷1)》先王立姓以統之合,食以胼之。
譜牒以犯之,雖氏離于後,戚單于上,百世而源流若揭者,所以固葛蕾而篤行葦也。
慨自民不地著,播迁無常,或素未立譜者有之;或旧有譜,因变故轉從而散亡者,棄之。
故服未儘而漫不相識属未絕,而視若路人者,不乏矣矧。
夫高曾以上,尊處兆單壇之班,曾玄以下遠屬雲乃耳來之未者哉,可為長太息此也。
庠生,杨君諱學儒者,余之同門友也。
其家之子孫茅從余遊者類多。
穎悟咸彬,有儒雅之風,即後可以佔前,由流可以溯源。
是其無所本而能然乎?問其先世,皆莽耕讀其問。
據江西老譜記載:“……宋有楊中立(應爲仲立),更有老令公(楊業)父子八人忠義仁勇,護國將軍。
元有楊載甯,文有清氣詩檀高名……曆朝名士,寸楮固難悉載。
茲敘本一支脈,流傳往古來今。
杨公諱景聰(笔者注:《四川安岳县杨氏支谱》记载为杨景晚)老大人者,字卯。
”昔朝以為山東巡抚之職,煌煌譜牒足徵矣。
迢後諒多英人奇士,足聲史策者,特以家譜未立,行實無考焉,良足惜矣。
然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補牢者,不為遲也。
族人將依譜而属。
余書數言,以弁其首。
余思之:闡杨先德孝也,垂裕後昆慈也。
視九族,篤恩誼,仁也;正人倫,序昭穆,禮也;過房者有所稽螟蛉不得混,義也;一舉而数集也,焉其用不亦大哉!且昭茲來許,後世讀斯譜者,尋墜緒之。
繩祖武而光大者,亦必有人矣。
余喜其事之無窮也,遂不辭簡陋,援筆而為之序,紀載宗支萬代不紊之模。
一派山清樹未老,宗支源流水長清。
前朝開落:辰衛得領屯田,清大根源于後。
元朝開熙元年丙辰即臭元年四年止;洪武元年戊申三十一年造冊二屆;建文元年巳卯四年止;永樂元年癸未三十三年造冊三屆;洪熙元年乙巳年一年;宣德元年丙午管十年造冊二屆;正統元年丙辰十五年造冊二屆;景泰元年辛未七年造冊二屆;天順元年丁丑管八年造冊一屆;成化元年乙酉管二十三年八年造格。
正德元年丙寅管十六年造冊二屆;隆慶元年丁卯管六年;萬歷元年癸酉十七年造冊一屆;泰昌元年庚申;天啟元年戊辰十七年三月止;崇禎元年乙酉半年六月止;隆武元年丙戌;洪光共管一年二朝相爭;佃木衛府會同移行江西趙州造冊二屆,弘治元年戊申管八年。
杨氏家谱100支字辈大全

杨氏家谱100支字辈大全杨氏字辈。
杨氏祖先共赐字四百个,共四百个字辈,以《宗》为第一代,《效》为第四百代的字辈辈份排列,四百字辈为杨氏家族所有杨氏族人的字辈,任何姓杨的后人将必根据四百字字辈来排的,如果到了第四百代传人以后又开始于第一代《宗》字辈开始重复下去!下面的排序是以左往右循序排列!宗可永应显,玉正文承先。
丕耀修纪敦,仁钦祈天运。
福荫云礽雍,睦克绍必受。
光荣昌胜秀,再通华长呈。
中之起振廷,建春遂旺峰。
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
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根。
基百年世代,流芳才高诚。
学亨堂前攀,丹桂林树婷。
原景政俊方,钟鸣胤安司。
纯宏齐盛大,述继绪新灵。
志道怀锡发,祥敬守庭番。
献登崇孝友,良进全美嗣。
敏焕章立念,思泽启纶经。
整舟有如仕,培玄首清白。
泰明凤金殿,飞龙遇禄延。
寿毓祺心定,茂元贤开保。
隆源兆梅石,耆维与宜增。
畴本允捷位,其占来初为。
贵广聚居肇,礼宅作嘉纲。
瑞垂量益济,集萃红象化。
照笔一变自,殊千刻策富。
要功银孟洪,灿曾时三知。
杰祯汉隋相,尉君武科举。
锦唐宋奇勋,太师奉旨令。
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
虎跃腾满门,烈鼎丰壮凌。
慎裔靖康宁,兰辉映声复。
昭著秋范伟,业廉洁行顺。
晋乾坤序常,存香统略王。
衍庆里载南,义怡佑尚恒。
辅都邦炳利,在上换乎真。
强喜善性以,贯遵闻待久。
关稀宣佐彝,训用典达须。
公枝超尧伯,士容让彰魁。
子凝熙庶治,教材器梦权。
徽鳣襄风飘,儒手贻燕翼。
宪麟祚群人,艺苑念生淑。
信绵恩惟铭,彦内单眷仲。
鸿从地加田,九印四乃效!。
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PDF

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PDF1. 引言家谱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历史、血脉和传统。
全国杨氏家谱是杨氏家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它记录了杨氏家族的发展和变迁。
为了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这份宝贵的家族文化,我们决定制作一份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的PDF文档。
2. 目标本文档的目标是制作一份清晰、完整的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PDF,以方便杨氏家族成员查找、研究和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血脉。
文档将涵盖全国范围内杨氏家族的字辈字派排行和相关信息。
3. 文档结构本文档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PDF:3.1 封面封面将包括文档标题、杨氏家族族徽或图案、出版日期等信息。
3.2 目录目录将列出文档中各个部分的标题和页码,方便读者快速定位和浏览。
3.3 杨氏家族历史简介这一部分将介绍杨氏家族的起源、发展和传承。
包括杨氏家族的重要历史事件、著名人物等。
3.4 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这一部分将详细列出全国范围内杨氏家族的字辈字派排行。
按照字辈从古至今的顺序排列,每个字辈下列出各个字派的排行和相关信息。
3.5 杨氏家族名人录这一部分将介绍杨氏家族中的一些著名人物,包括历史人物、文化名人、科学家等。
为每个人物提供简要的介绍和主要成就。
3.6 杨氏家族文化传承这一部分将介绍杨氏家族的文化传承工作,包括家族宗祠、祭祖活动、家族题字等。
3.7 图片和插图在文档中适当插入家族相关图片、图表和插图,以丰富文档内容。
3.8 结尾在文档结束时,可以加入一段话表达对杨氏家族的祝福和期望,鼓励家族成员继续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
4. 制作工具和流程为了制作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PDF,我们将使用以下工具和流程:4.1 Markdown编辑器选择一个好用的Markdown编辑器,例如Typora,以便方便地编辑和排版文档。
4.2 图片和插图编辑使用专业的图片和插图编辑工具,例如Adobe Photoshop,对家族相关图片和插图进行编辑和处理。
湖南杨氏族谱

湖南杨氏族谱长沙古港杨氏始迁祖在发公,讳逢春,明正德间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瓦子街迁居长沙县治万寿都五甲古港。
四世衍为再福、再禄、再光、再辉、再英、再旺、再贵、再凤、再凰、再虎、再龙诸房。
清光绪25年(1899)纂有族谱。
旧派:逢朝廷再应,启支永正兴,大国文学仕,高名振家声。
新派:作育贤材,乃用时济,绍述芬芳,令贻百世。
长沙托上杨氏一世祖德安公,字泰舒,三传至友孙公,字宏长,于明洪武初年由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徙居湖南攸县,六子:子隆、子华、子荣、子正、子成、子庸,于明永乐间分徙他处。
隆、荣徙居星沙,正徙浏阳北乡,成徙湘乡东坡冲,庸徙长邑黑石铺。
子荣公,字贵川,徙居星沙淳化都六甲枫神塘,又四传至世仁、世美、世表,衍为三房。
清乾隆7年(1742)重建宗祠于枫神塘。
清康熙21年(1682)始修族谱,光绪27年(1901)五修,1931年六修,其间生存丁口916名,死亡丁口362名,失考103名,远适47名。
派字:德雷孙子仁玉林世学爵克奇春锡本支肇兴大承先烈孝友传家文章华国。
长沙水矶口杨氏始迁祖克明公,字思伯,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抚州府金溪县大塘迁长沙新康都水矶口。
子二:世荣、世华。
世荣为东,世华为西。
世荣公越四世至"万"字辈,有兄弟八人,其中四人无嗣,衍为万高、万爵、万柏、万宝四房。
清康熙23年(1684)一修族谱,1933年七修。
康熙间创建宗祠于水矶口。
该族名人杨友胜,花翎提督衔。
派语:克世子宗万,楚立振以惟,永绍昭先德,诗书启俊奇,贤嗣承吉泽,中道守芳贻,修定徵文献,兴隆应凤仪,盛朝开景远,本大日蕃枝。
长沙河西平山杨氏始迁祖世云公,明洪武2年(1369)自庐陵随父落业善化(长沙)河西平山。
1913年纂有族谱。
长沙佘家滩杨氏始祖发祥公,字兆基,号骥材,明万历30年(1602)由江西丰城县因览湘西胜概而迁居湖南湘潭县石塘南北潭,嗣迁长沙县含浦乡佘家滩。
族人分布含浦、长乐、望岳、美桐等地。
江苏杨氏字辈对照表

江苏杨氏字辈对照表江苏杨氏宗谱是由江苏杨氏匡衡祖所创,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它成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杨氏家族,其宗谱已经被史书收录为有名的江苏氏族书。
江苏杨氏宗谱记录了杨氏家谱的每一代的关系,其中比较着名的有十本字辈对照表,它对杨氏家谱的追溯特别完善,可以帮助研究者快速找到杨氏宗谱中每一代人和关系。
以下是江苏杨氏宗谱中十本字辈对照表,从晚汉以来到宋朝:1.汉至元末:杨氏家谱始祖杨匡衡和他的子孙包括杨林、杨海、杨荣、杨宝等。
2.末至明初:被称为“八字辈”,即杨峰、杨霆、杨明、杨文、杨宁、杨毅、杨思、杨廉。
3.初至宋初:九字辈,即杨革、杨恭、杨汉、杨芳、杨涛、杨学、杨芝、杨强、杨满。
4.初至宋末:十一字辈,即杨飞、杨浩、杨华、杨博、杨维、杨祥、杨怡、杨健、杨景、杨志、杨珍。
江苏杨氏宗谱中的这十本字辈对照表,它清楚简明地记录了杨氏家谱的每一代人及其关系,是杨氏宗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江苏一带的大众,这张表很流行,每个家庭都会贴在墙上,以告诉他们家谱中的每一代人。
此外,江苏杨氏宗谱还提供了其它的信息,如杨氏宗谱的时间安排,杨氏家庭每一代的社会地位,每一代的著名人物,财富状况,家庭生活状况等。
所有杨氏宗谱的记载都被详细地记载下来,每个家庭都可以了解自己家谱中每一代的情况。
江苏杨氏宗谱的十本字辈对照表,既是杨氏家谱的历史资料,也是居民家谱树的参考资料,甚至是研究人员探索杨氏家族文化价值的重要依据,它不仅仅代表了江苏杨氏家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更代表了江苏杨氏家族的历史文化。
江苏杨氏宗谱的十本字辈对照表,是民间宗谱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也是杨氏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它不仅提供了一个了解江苏杨氏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还可以帮助研究者积累江苏杨氏家族的历史资料,帮助江苏杨氏家族发展壮大。
江苏杨氏宗谱的十本字辈对照表,是杨氏宗谱研究的基础性资料,它被记录在江苏杨氏家谱书中,为追溯杨氏宗谱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它不但反映了杨氏家族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了晚汉至宋朝的江苏社会历史的变化,被认为是了解江苏杨氏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出自山西洪洞的姓
杨氏出自姬姓,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氏,一支是以邑为氏。
西周宜王姬静的小儿子尚父,于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为侯爵,春秋时为晋国所兼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
此即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周宣王于尚父,幽王时封为杨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
”《辞海》云:“扬,石经初刻作‘杨’,”可见古代扬、杨二字通用。
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
羊舌氏也出自姬姓。
晋武公这之孙突食邑于羊舌(包括三个县:铜鞮、杨氏、平阳),称为羊舌大夫,其后代以邑为氏而成羊舌氏。
突的孙子羊舌肸,字叔向,在晋国任大夫,是当时著名的贤臣。
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为氏,也姓杨,因此又叫杨食我(见《古今姓氏书辨证》)。
另外,还有杨氏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即《姓氏考略》所说:“又氐有杨氏,世居仇池(见《晋书》);又莫胡氏改为杨(见《魏书》);又杨光远沙陀部人,别为一派(见《唐书》)。
据《史记·晋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等书记载,公元前514 年,晋国大夫祁奚之孙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交换妻子,被祁盈发现,把他两个囚禁起来。
有个大夫叫荀跞,因受了祁胜的贿赂,状告祁盈私自抓人,如果晋顷公逮捕了祁盈。
扬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认为晋顷公处事不公,一气之下帮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
晋顷公大怒,晋国的其它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乘要杀死祁盈和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作为这些公卿子孙的食邑。
羊舌肸(叔向)的子孙有的逃到华山仙谷,居住在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
此后,“有杨章者,生苞、朗、款。
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今属河南),子孙因居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汉高祖刘邦)征伐,为大史”。
杨硕有8 个儿子,第六子杨喜,西汉时封赤泉严侯;杨喜之子杨敷,封赤泉定侯。
杨敷的孙子杨敞,字君平,任丞相,封安平敬侯,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有二子;忠、恽。
杨忠的曾孙杨震,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因世居弘农华阴.当时称为“关西孔子”,东汉时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大守、司徒、太尉等职。
杨震任荆州刺史时,以清廉著称,并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名言.因而受到人们的敬仰,此后,杨氏家族便以“四知堂”为堂号.杨震的子孙世代任大官僚,所以“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其中.杨震之子杨牧,字孟信,任荆州刺史,封富波侯;扬牧的20世孙杨惠悯,任太原郡守;杨惠悯的玄孙就是隋文帝杨坚。
此外,杨震的十世孙杨珍,北魏时任上谷太守,其曾孙杨顺,任冀州刺史,徒居河中永乐,顺之子杨岐,任吕州刺史,又徒居原武(今河南原阳),在此发展繁衍,成为杨氏重要的一支;杨牧的11世孙杨孕的后裔,世居扶风(今属陕西)。
称为扶风杨氏。
据《台湾省通志》记载,杨氏迁入福建,始于西晋末,至唐末主要有三次:一是晋永嘉年间,中原板荡,有13姓族人自中原入闽,其中有杨姓;二是唐高宗总章年间,随从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者有杨永、杨珍等杨姓校尉,其后代散居闽、粤、台、澎等地;三是唐末又有中原杨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
自宋代起,福建开始成为杨氏播迁中心之一;至元明之际,为躲避战乱,福建宁化石壁村之杨远绍,携家迁至广东梅县定居,后发展成为望族。
杨氏移居台湾,始于明代,都是福建或广东人,清代以来人数不断增加,并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在中国历史上.杨姓称帝称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
北朝末华阴人、北周外戚杨坚于581 年灭北周
,589 年灭南朝的陈,统一全国,国号隋,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历3 帝,在农民起义冲击下于618年为唐所灭;五代时,合肥人杨行密创建吴国,都扬州,历4 王36年;南宋初年,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杨么领导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有众20万人;金末,红袄军首领、益都(今属山东)人杨安儿建立反金政权,建元天顺,有众数十万人;元初.宁河人杨镇龙率领浙东农民起义.国号大兴、年号安定。
除此之外,在文化、科学、军事、政治等方面,杨姓有许多杰出人才。
战国初期有哲学家杨朱。
西汉有学者杨何、无神论者杨王孙。
新莽末年有赤眉军政权大司农杨音。
东汉末有文学家杨修;三国时魏有不畏豪强的京兆尹杨沛。
魏晋之际有哲学家杨泉。
西晋有大傅、大都督杨骏。
北魏有骁勇善战的平东将军、氏族人杨大眼、散文家、《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衍。
隋有大臣杨素、杨玄感父子。
唐代,杨氏任宰相者11人、其中唐德宗宰相杨炎,曾定议改革赋税制度,堪称理财家;此外有诗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五的杨炯,学者杨士勋,雕塑家杨惠之、还有得到唐玄宗笼爱、被封为贵妃的山西永济人杨太真(小字玉环)。
五代时有书法家杨凝式,笔势雄杰、变化多姿,评才说他有笔有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妙。
宋代,杨氏最显赫的人物莫过于以杨业为旨的杨家将。
杨业,又名继业,原为北汉将领、号称“无敌”,河东归宋后、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曾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兵,大宗雍熙三年(986 )年),宋军大举北伐,他率军收复云、应、寰、朔四州,后在主帅潘人美和监军王侁的错误指挥下,他孤军被陷于陈家谷口,重伤被俘,绝食而死;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均为北宋名将。
杨业的事迹,在当代即被人传颂,后经文学艺术家的渲染,形成丰富的杨家将传说,更具传奇色彩。
此外,北宋有文学家杨亿、学者杨时、医学家杨介.南宋有诗人杨万里、哲学家杨简、教学家杨辉。
元代有诗人杨载,对外贸易家杨枢,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杨樟、杨显之、杨讷。
明代、杨荣、杨土奇、杨溥在英宗时同辅朝政,并称“三杨”;杨继盛劾权相严嵩十大罪,杨涟弹劾魏忠贤24罪,均受迫害致死,可谓不畏权奸的英雄:还有诗人杨基、文学家杨慎、学者杨东明、针灸学家杨继洲、画家杨文聪、中原地区农民起义首领杨虎、民间抗倭英雄杨钿。
清代有学者杨名时,戏曲作家杨潮观、杨恩寿、藏书家杨以增,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杨辅清.湖南耒阳农民起义领袖杨大鹏,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佛教学者杨文会,外交官杨儒。
现代有1925年省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杨殷,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夫人杨开慧,中国无产阶段革命家、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教育思想家杨贤江,进步学者杨杏佛,国民党爱国将领杨虎城。
侨居海外的杨姓华人,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如诺贝尔物理将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及美国著名企业家杨雪兰等。
杨姓人口众多,分布极其广泛,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不仅在汉族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回、蒙、氐等少数民族中也是人数较多的姓氏。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杨氏是当今中国的第六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