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知识点补充:①、几个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c+b 如:29+35+31=29+31+35 ②、加减混合运算中带着数字前面的运算符号,交换减数、加数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c+b(a ˃c) 如:46+72-26=46-26+722、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在计算过程中,如果那两个数相加可以得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就利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把这两个数先相加,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4.在○ 351+648+249=(351648865-246-54=865-(246496-(296+144)=496⃝296⃝1443、减法的运算性质知识点补充:①、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差里的被减数,再加上减数;或用这个数加上差里的减数,再减去被减数。
用字母表示:a-(b-c)=a-b+c=a+c-b 如:50-(20-10)=50-20+10=50+10-20 ②、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加号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不变号。
如:10+(4-3)=10+4-3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减号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要变号。
如:10-(8+1)=10-8-1896-(375+296) 837-237-186-14 927-16-24-60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40+8)=586+(214+537)-(586(×8=73×538538+300-12、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①、需要记住的特殊数的乘积5x2=10 25x4=100 125x8=1000 25x8=200 75x4=300375x8=3000 25x8=200 125x4=500②、两个数相乘的简便计算,方法不唯一。
既可以把一个因数用乘法拆分,使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也可以把一个因数用加、减法拆分,使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精品课件

(2)545 – 167 – 145 =545-145-167 =400-167 =233
(3)487 – 187 – 139-61 (4)169-25-25-50
= (487 – 187) – (139+61) =169-(25+25+50)
=300-200
=169-100
=100
=69
四 巩 固 练 习 教材P22T3
六拓展练习
你能试着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数 学问题吗?
1+2+3+4+……+99+100 =(1+100)+(2+99)+……+(50+51) =101×50 =505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 运 算 定 律
第3课时 连减的简便计算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竞赛: 第一组(男生做) 136-65-35 362-87-113 545-149-251
二探索新知
234-66-34 =168-34 =134(页)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二探索新知
小结: (1)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
去这几个减数的和。即a-b-c=a-(b+c)
66+113+87+34
= (66+34) +(113+87)
=100+200
答:一共花了300元钱。
=300
四巩固练习
教材P22T1 优翼
(新插图)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2课时 应用加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知识点梳理课件

3 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第2课时 应用加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基础导学练 知识点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算
1.为使下面的计算简便,可以在 (1)29+45+ 55 (2) 16 +184+68 (3)18+ 82 +67
Hale Waihona Puke 里填上哪些数?(答案不唯一)
2.填一填。 79+262+21+38
=79+21+262+38加法(交换)律 =(79+21)+( 262 + 38 )加法(结合)律 = 100 + 300 = 400
3.计算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79+43+57
283+136+117+64
原式=79+(43+57) 原式=(283+117)+(136+64)
= 79+100
=400+200
= 179
=600
155+263+45 原式=155+45+263 =200+263 =463
356+72+44+128 原式=(356+44)+(72+128) =400+200 =600
4.天天一家是自驾游爱好者,假期他们从家出发自 驾去某风景区旅游,上午行驶了264 km,下午行 驶了259 km,这时距目的地还有136 km。天天家 距风景区多少千米? 264+259+136=659(km) 答:天天家距风景区659 km。
应用提升练 提升点1 凑整巧算
5.(易错题)简算:199999+19998+1997+196+10 原式=(199999+1)+(19998+2)+ (1997+3)+(196+4) = 200000+20000+2000+200 = 222200
提升点2 加法运算定律的实际应用 6.一根丝带第一次用去358 m,第二次用去250 m,第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第17~3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简便计算(连减的简便计算)。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1.将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本单元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4.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其计算能力。
课时安排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第3课时连减的简便运算第4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5课时乘法分配律第6课时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运算第7课时除法的运算性质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教材第17页例1、2及相关内容。
萧县某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运算定律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案新人教版5

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材第20页例3及相关练习1.进一步巩固认识加法的运算定律,能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体验运用简便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难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多媒体课件1.说一说加法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1)学生自由发言,师评价。
(2)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2.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填空。
65+47=47+( )35+89+65=89+( +)156+49+151=156+( +)102+433+198=( +)+4333.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这些定律,有时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
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例3(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3中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和路线图。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A→B B→C C→D D→EA――→118千米D――→85千米E132千米C――→115千米B――→(2)提问: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引导学生观察,读懂题意。
学生小组自由讨论,尝试列式。
115+132+118+85(3)师:根据我们学习过的运算定律,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会比较简便呢?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尝试解答。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15+132+118+85=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200+250=450师:运用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5)小结: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2题。
(指定几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要让学生说出做的理由,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在物品计数中的应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在物品计数中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物品计数。
比如,我们去超市购买食品,需要知道我们购买了多少东西。
在进行物品计数时,我们使用的就是加法运算。
而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到加法运算定律在物品计数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物品计数的过程。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运算定律指的是,如果有若干个数相加的结果等于一个数,这些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比这个数小。
比如,3 + 4 + 5 = 12,其中至少有一个数比12小。
我们将通过物品计数来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假设我们要计算一个房间里共有多少本书和多少只笔。
我们可以通过分别计算书和笔的数量,将它们相加来得到最终答案。
比如,我们数出了房间里有10本书和15只笔。
房间里共有物品的数量就是10 + 15 = 25。
这里使用的就是加法运算。
在进行物品计数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需要逐个计算每种物品的数量,从而避免遗漏。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应该先数完所有的书,再数完所有的笔,再将它们相加。
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计数,可能会漏掉一些书或笔。
除了以上认识外,我们还需要学习解决物品计数问题的通用方法。
在解决物品计数问题时,我们可以将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分别计算每一部分的数量,将它们相加。
比如,我们可以将房间里的物品分成书和笔两部分,分别计算它们的数量,将它们相加。
在解决物品计数问题时,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合理的假设,从而使计数更方便。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假设我们已经数过了5本书和10只笔,我们就可以通过加法运算定律推断出,剩下的书应该是10 - 5 = 5本,剩下的笔应该是15 - 10 = 5只。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省略掉一些繁琐的计算步骤,从而更快地得出答案。
物品计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的操作。
通过学习加法运算定律在物品计数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从而提高计数的准确性和效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节《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例3教学设计

学生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对于较难得不能解决。
分析
设计 理念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掌握灵活试商的方法。通过师生、生生、人机互动进行探究、合作, 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地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验学数学, 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 目标
1.能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础
题
=(114+86)+(57+43)——加法( )律
=( )+( ) ——— 加法( )律
=( )
2、怎样计算简便怎样算
提
升
156+78+322+44
13+46+55+54+87
题
358+78+42+22
662+386+114+38
创
编
题
拓
4、动动脑筋我也会
展
题
9999+999+99+9+4
3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例
3 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上课时间:
教材
因为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
习的经验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基础策略。 结合相应的练习加深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
分析 简便计算。
学情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 行为
期望学 生行为
个案生成
师 :前面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你们掌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单元作业设计思路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一、单元教学内容运算定律p17——p31二、单元教学目标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质进行简便计算。
3、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在经历运算定律和运算*质的发现过程中,体验归纳、总结和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5、在经历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形成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6、经历简便计算过程,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7、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质进行简便计算。
四、单元教学安排运算定律……………………………………………………10课时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师生交流后,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 = +(b+c)
125+38+75=(125+ )+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
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
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
(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
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60+145+40+355 372+42+258 146+143+54+257
(四)评价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六、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以及它们的运用是两课时完成的,但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学生对于这两个运算定律并不陌生,学生完全可以理解,所以把这两个课时合并成一节课,结果证明这样的策略是正确的。
课前直接出示:加法运算定律。
看到这样的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这样我觉得学生对总体的概念有个把握和了解,效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