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9行星风系与气候资料

上海高中地理专题9行星风系填空有答案_图文

上海高中地理专题9 行星风系填空有答案_图文专题9 行星风系 一、气压的概念和风的形成 气压是指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地表的气温变化引起大气密度的变化,是导致气压变化的直接原因,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就形成了风。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气象上使用风向频率来表示某个方向的风出现的频次。(风向吹向次数/风向出现总数*100%) 二、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沿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表随纬度出现冷热差异. 在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_,形成低气压,而在上 空空气积聚,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在接受太阳辐射较少的地区,大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上空形成低气压,这样在近地面,大气由冷却地区流向受热地区,在高空气流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这种因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方式.比如山谷风 的形成是这样的:白天,山顶接受阳光辐射比山谷多,山顶形成低压,山谷形成高压,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晚,山顶失去的热量比山谷高,形成高压,山谷形成相对低压,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形成山风。(谷风和山风统称为:山谷风)

三、等压线的概念 等压线就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不同的高度气压不同,所以在预报天气时都是要强调多少高度这一点。由于受海陆分布、地球偏转和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空气流动最终演变成复杂的大气运动。 思考:近地面的风向和高空的风向一致吗, 问:平原地区的人到高原地区会感到不适,出现头晕、鼻孔出血等现象,这是为什么, 答: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气压低,长期生活在平原的人到了高原后,体内细胞的压力平衡被打破,很容易出现短时间内的血压升高。同时,人吸入的氧气少,血液中的含氧量减少,于是很容易出现头晕头疼的现象。 问:近地面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晚间由陆地吹向海洋,这是为什么, 答: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增温快,陆地空气因受热膨胀,气压变低,海洋上空温度上升较慢,形成相对的高压区,这样风就从近地面由海洋吹向陆地。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海上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专题9 行星风系(查书平)

专题9 行星风系 【知识梳理】: 1.气压与风: ①气压:指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1个标准大气压=1013百帕) ②气压的影响因素:气温高低、空气的升降运动以及海拔高低等。一般,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若高度相同,则气温高处气压低;若空气下沉,则近地面形成高压,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注意:垂直方向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的地区,天气晴朗;反之,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的地区,多为阴雨天气。 ③等压线: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分布状况的表示方法。等压线是同一时间内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在等压线图上,中心气压值高,气压值向外逐渐降低的一组闭合等压线,构成高气压系统,简称高压;等压线图上,中心气压值低,气压值向外逐渐增高的一组闭合等压线,构成低气压系统,简称低压。 注意:不同地区气压差异是针对同一时间内某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而言的,对同一地区而言,气压永远是上低下高。 ④风——空气的水平运动。在水平方向,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⑤风向: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如果风向在某个方位左右摆动不能肯定,就加以“偏”字。 注意:风向是指风从何处来的方向,而不是吹去的方向。 ⑥风向频率:表示某个方向的风出现的频次。 ⑦风的成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了风速的大小。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大小 由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决定)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赤道没有偏向) 摩擦力(大小随风速而变化,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 注意:地转偏向力使风向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是针对风前进方向而言的。 2.大气的运动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不均造成高低纬温度差异 3.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地区分布不均——地表冷热差异——大气垂直运动(上升和下沉)——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4.大气环流(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假设地球静止且地表均一——单圈环流(全球两圈) 考虑地球自转——三圈环流(全球六圈) 考虑地球公转——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考虑地表状况不均一——季风、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等 ①三圈环流 划分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以赤道低气压带为轴南北对称。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课后题目

课后题目 1、什么是气象学?什么是气候学?它们有哪些主要分支? 2、气象学和气候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1、为什么学习气象学与气候学? 3.2、什么是气候系统?它由哪些因子组成? 4、臭氧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大气中的臭氧在气象学和生物生命活动中什么意义? 5、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共分哪几层 5、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共分哪几层 6.1、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 6.2、比较:绝对湿度与水汽压;饱和水气压和水汽压:温度与 露点温度:相对湿度和饱和差。 7、如果两个气团温度不同,但相对湿度相等,它们的绝对湿度 和比湿是否相等?为什么? 8、写出气象上常用的干空气和湿空气状态方程表达式,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9、何为辐射?辐射遵循哪些基本定律。 10、太阳辐射光谱可分为哪三部分?各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多少? 1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起了什么变化? 12、为什么大气在比较干洁时,天空呈现蔚蓝色?而浑浊时天 空呈灰白色?并解释早晚的红日 13、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哪两部分组成?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14、太阳辐射随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纬度、海拔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15、为什么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往往比阴雨的夜间多霜(露)? 16、地面有效辐射的大小与地面和大气的哪些性质有关? 17、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随纬度如何变化? 18、写出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地气系统辐射差额的表达式。 19、写出热力学第一定律在气象学中的表达式。 20、什么是干绝热过程?什么是湿绝热过程? 21、为何湿绝热直减率(rm)小于干绝热直减率(rd)?rm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2、如何通过rm rd r判断大气的层结稳定度? 23、设山高为1000m,rm(湿绝热直减率)=0.65℃/100cm,一 团未饱和湿空气在迎风坡山脚时的温度为20℃,露点为 16.5℃,当它上升到山顶时,水汽已全部凝结并离开气块。 求该团空气上升到山顶时的温度是多少?越过山顶后到达背风坡山脚时气温为多少? 24.1、什么叫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是如何形成 的?逆温对天气有何影响? 24.2、温带山区山体的什么部位最易引种亚热带作物?为什么? 25、地面与大气,大气与大气之间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热量交换? 26、为什么低纬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于高纬地区?而气温年较差正好相反? 27、饱和水汽压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它们如何影响饱和水汽压? 28、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达到凝结的途径通常有哪些?pB3 29、霜和露是如何形成的?说明其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和区域。 30、雾可分为哪几种?试区分辐射雾和平流雾的形成条件、特 征和产生区域的不同点。 31、根据上升运动的特点,云可分为哪几类?了解各类云的主 要特征。各类云与什么样的降水相联系? 32、简要说明云滴增长为雨滴的物理过程。 33、写出静力学方程的表达式,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34、写出等温大气的压高方程的表达式。举例说明其应用的方面。 35、什么是位势高度?它和几何高度有何关系? 36、气压系统主要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37、等压面为什么不是一个水平面?如何根据等压面的形状判 断气压的空间变化? 38、什么是深厚系统和浅薄系统?怎样的温压配置有利于上述系统的形成? 39、什么是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40.1、地转偏向力有哪些特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40.2、作用于空气质点上的力有哪几种?它们对空气运动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41、什么叫地转风?梯度风?其风速大小与哪些因子有关?风 向与气压场关系如何? 42.1、什么是热成风?热成风与温度场关系如何? 42.2、根据受力分析,比较同一纬度相同气压梯度,相同曲率半 径条件下,地转风、高压中梯度风低压中梯度风的大小。 43、简述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原因? 44、埃克曼螺线所表示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有何规律? 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45、画图实线为低层等压面的等高线,虚线为气层的平均等温 线,标出A、B点(北半球)低层地转风方向,气层热层风方向,并讨论A点上空白由大气中风随高度变化的特点(H1<H2T1<T2)。 46、画图并说明经向三圈环流与其相对应的近地层行星风系, 纬圈气压带的形成和风布。 47、说明海陆分布如何改变低空和高空气压场的纬向带状结构。 48、以青藏高压为例说明高大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9、冬、夏季大气环流有哪些显著差异? 50、举例说明环流异常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51、什么是气团?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分为几类?夏半年影响 我国的气团有哪几种? 52、什么是锋?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锋可分为哪些类型?锋 附近气象要素有哪些突变表现? 53、比较冷锋(第一型)和暖锋过境时天气有何不同? 54、试从形成条件和天气特征比较气旋和反气旋的不同。 55、冷空气活动和寒潮是否是一回事?寒潮经过地区出现哪些天气现象? 56、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台风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57、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活动有何规律?它对我国天气 气候变化有何影响? 58、比较台风和温带气旋、冷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的异同点。 59、在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业务中通常有哪几种天气图?60、天气预报方法主要分哪几种?优缺点? 61、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有何区别? 62、什么是季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有何异同点? 63、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大陆东、西岸气候有何差异?它是如何形成的? 64、什么是沃克环流?什么是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它们有什 么联系?对气候有什何影响? 65、高大山脉对气温有什么影响? 66、山地降水量随坡向和海拔高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67、青藏高原季风是如何形成的?它对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有何影响? 68、简述海陆风、山谷风、焚风是如何形成的? 69、为什么高大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 70、海陆对降水和雾有何影响? 71、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哪几种?C02等温室气体的 增加会对气候造成怎样的影响? 72、人类活动对臭氧层造成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有什么危害? 73、何为酸雨?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危害? 74、城市化会产生哪些气候效应?为什么? 75、人工防护林可形成哪些有益的气候效应? 76、世界气候分类主要有哪几种方法?它们的分类依据和指标 有何区别? 其优、缺点有哪些 77.1、比较下列气候类型的异同: ①温带季风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干湿季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④、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⑤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沙漠气候;⑥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77.2、试区别赤道山地地区气候垂直变化与经向从赤道—极地气 候水 平变化的异同点。 78、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它们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79、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80、森林对改善地区自然环境有作用?为什么? 81、青藏高原对气候有何影响? 82、简述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 83、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必修Ⅰ**.气压带、风带的性质(见下表)**气压带与风带分布成因气流方向气候影响气压带极地高压带南北纬°附近热力原因下沉干冷副极地低压带南北纬°附近动力原因上升温湿副热带高压带南北纬°附近动力原因下沉干热赤道低压带低压带°附近热力原因上升湿热(续表)*气压带与风带分布成因气流方向气候影响气压带极地东风带南北纬°~°极高→副低高纬→低纬干冷中纬西风带南北纬°~°副高→副低低纬→高纬温湿低纬信风带南北纬°~°副高→赤低高纬→低纬干燥()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见下表)**气候类型成因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见下表)**气候类型成因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草原气候旱季时受信风带控制雨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干湿两季热带季风气候干季时受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控制湿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真题】(·上海)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图中沿°E经线自南向北气候类型依次是、和热带沙漠气候。 ()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澳大利亚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北部一月和七月分别盛行西北风、东南风。 从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系两个方面说明该地区盛行风向形成的原因及盛行风向对该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 一月:。 七月:。 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澳大利亚大陆冬季比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处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从内陆吹来的东南风相对干燥*()悉尼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从悉尼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 表现:悉尼冬夏气温温差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均匀。 原因: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 *【思维过程】本题组主要考查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由气候类型分布图可以判断。

海洋学复习资料

海洋学:是研究海洋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演化及他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海洋形态的固有特征:广漠而有垠,深又浅,连通又阻隔 科氏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地球结构:外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内圈地壳地幔地核 大陆漂移说:2.5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和泛古大洋,后漂移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海底扩张说:大洋中脊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却形成新的洋底,新洋底推动较老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 板块构造说岩石圈位于软流圈之上岩石圈被地震带分割形成板块全球地壳由六大板块构成板块边缘为大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岛弧,和海沟等,是地震和火山多发带。板块相遇形成岛弧和海沟或高大山脉 洋:海洋的主体部分。地球上连续巨大的咸水体。水文特征:远离陆地,受陆地影响小;面积大水深;有独立的环流和潮波系统;底质为软泥,红粘土。 海:海洋的附属部分之一。位于大陆边缘,被陆地,岛弧分割的许多形态各异的水体。水文特征: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小,水浅,无独立的潮波系统,底质为陆屑。 海湾: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边缘海:位于大陆和大洋的边缘,其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屿或岛弧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的海。 陆间海,地中海:具有海洋的特质,位于两大陆之间,一般与大洋之间仅以较窄的海峡相连。内陆海:深入大陆内部,仅有狭隘水道与边缘海或洋相连的海面如我国的渤海。 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中脊,洋盆 热容:海水温度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单位j/k 比热容:单位质量海水的比热 定压比热: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比热容。是温,盐,压的函数,随盐度的增大而降低,虽压力的增大而减小。随温度变化比较复杂。 定容比热:在一定体积下测定的比热容。其值略小于定压比热 热膨胀:热膨胀系数(温度升高1k单位海水的增量)是T S P的函数 压缩系数:单位体积海水,压力增加1pa体积的负增量。是T S P的函数,随T S P的增大而减小 位温:某一深度海水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温度称该深度海水的位温,比现场温度低,微团此时相应的密度,称为位密 比蒸发潜热:单位质量的海水变成同温度汽所吸收的热量 饱和水气压:水变汽和汽变水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具有的水汽压 热传导:相邻海水温度不同时,热量由高温向低温转移。分子热传导湍动热传导 沸点升高,冰点降低:冰点温度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 温度:描述物质分子热运动的量度。 盐度:1KG海水中将溴碘以氯置换,碳酸盐分解为氧化物,有机物全部氧化。所余固体物质的总克数。 淡水结冰:表层开始结冰 海水结冰:只有当对流混合层的温度同时达到冰点,海水才会结冰 海水结冰的特点:主要是纯水的冻结,盐分大部分排出冰外,增大了冰下海水的盐度加强了冰下海水的对流和进一步降低了冰点;同时冰层阻碍了其下海水热量的散失,从而大大减缓了冰下海水继续冻结的速度,海冰表面比较粗糙。 海冰的盐度:每一千克海冰中所含盐分的克数。 海冰的热传导:海冰的热传导系数小于纯水冰的热传导系数也小于海水的热传导系数

课题:专题9 行星风系(第二课时)

课题:专题9行星风系(第二课时) 授课人:上海尚德实验学校朱晓艳 教学设计思考: 本节教学设计是依据高二第一学期专题9行星风系,教材是按照气压和风、大气环流、行星风系与气候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个部分顺序组成的。教材的设置首先引入气压和风,从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入手,然后直接分析1、7月份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再学习理想状态下的三圈环流和气候类型。由于实际海陆差异较大,实际等压线分布图错综复杂,直接引入容易使学生学习时产生混淆,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将教材调整了顺序,第一课时完成了气压与风和理想状态下的行星风系,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再来一起分析1、7月份的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图,知识衔接更顺畅。从对比图形找异同点,到探究原因,步步深入,完成学习的自主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图表,能够找到理想与实际气压分布的差异,并通过分析,结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已学行星风系的知识,找到1、7月份海平面及等压线分布图的形成原因,并能够填写出北半球主要高、低气压中心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教学法,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更准确的理解全球的气压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1、7月份全球海平面及等压线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图表教学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直击主题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对理想状态下的气流运动,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读图说出并填写出行星风系中各气压带和风向带的名称,理解其形成原理。 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就开门见上,直接读图对比理想状态下行星风系与实际海平面及等压线分布图之间存在的不同,找到产生的原因。 在对比读图中,通过知识学习及迁移的视角,让学生更多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有效的找到质疑问题的答案。

行星风系与气候.练习

行星风系与气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常年在中纬西风影响下,欧洲西部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这种气候的基本特征是。 2.由极地东风和中纬西风两种气流在北纬600附近辐合上升,所形成的气压带是气压带,在它控制下,该地区的降水类型主要是雨。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西部,常年受气压带控制,分布着大面积的气候。 4.位于南北纬300~400的地中海沿岸地区,由于行星风系的南北周年移动,夏季受 气压带控制,冬季受风带影响。因此,地中海沿岸气候具有夏季,冬季的特点。 5. 非洲大陆南北纬50~150之间的地带为典型的气候区,它是由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终年高温和。 6.地球上降水量最多纬度带是在气压带控制下,盛行气流,降水类型以雨为主。(台风雨、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四种类型中选择) 二、选择题(在A、B、C、D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 7.有关世界降水的正确叙述是 ( ) A.副热带地区大陆两岸和内部降水很少 B.赤道地区降水量丰富,多锋面雨 C.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气流下沉地区,形成锋面雨 D.北纬300~400地区降水集中在冬季 8.影响欧洲西部气候的西风是 ( ) A.由副极地低气压带吹向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盛行风 B.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盛行风 C.属于北半球盛行西北风的风带 D.属于北半球盛行西南风的风带 9.地中海气候的降水特点是 ( ) A.终年多雨 B.终年少雨 C.冬雨夏干 D.夏雨冬干 10.由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变化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 A.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11.热带稀树草原气候是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影响形成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 ) A.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 12.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分布在 ( ) A.亚马逊平原 B.刚果盆地 C.印度半岛 D.马来群岛 三、综合分析题 13.读A、B两地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的气候类型是气候,其气候特征是。 (2)B地盛产油橄榄和甘橘,该地的气候类型是,这种气候类型的特征是,其分布规律是。 (3)下列曾举办过夏季奥运会的城市中,气候类型与B地相符的是 ( )

高中地理中图版(上海)第一册教案设计- 行星风系

行星风系 【教学内容】 气压与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压的概念,理解气温高低、大气升降运动和海拔高度对气压高低的影响; (2)理解风的形成原因,并能正确判断风向; (3)理解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并运用该原理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因; (4)学会阅读1月和7月份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并能根据1月、7月等温线或等压线图判断海与陆、冬与夏以及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 2.过程与方法: (1)观看热力环流动画,分析近地面热量变化引起的空气运动过程,学会分步骤绘制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并能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过程;掌握运用示意图演示、说明抽象原理的方法。 (2)读“1月、7月份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绘制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冬夏盛行风向,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对影响气压高低和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的学习中,初步认识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发展辨证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养成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合作、交流的乐趣,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 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因;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冬夏盛行风向。 【教学流程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这是一个灯笼,上面画了几匹马,里面有一支蜡烛,当蜡烛点燃后,它会自己转动,这叫什么灯?——走马灯。你知道走马灯为什么会转呢? 【设计思想】大部分学生对走马灯并不熟悉,希望通过转动的走马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同时也激起学生对传统习俗的重视。 【期望学生达到】期望学生能根据常识答出走马灯的转动是由于气流的运动。 预计学生回答:空气的流动。 教师概括:对,这是由于气流的运动。气流为什么会运动?又是怎样运动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气压与风》。 二、影响气压的因素 【设问1】什么是气压? 【期望学生达到】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预计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回答出气压即大气的压强。 【设问2】读空气柱的剖面示意图,思考: (1)分别比较图中A .C 两处气压高低,B .D 两处气压高低。 (2)假如A 地受热,B 地冷却的情况下,分别比较A .B 两地气压高低,C .D 两地气压高低。 (3)由此得出,影响气压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 热空气上升原理 热力环流形成示意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成因 海拔 气温 空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风向的判断等 为什么走马灯会转? 大气升降运动

地理 专题9 行星风系

专题9行星风系 一、气压和风 1、气压:指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2、风:在水平方向中,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形成了风。 3、风向:指风的来向。 4、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因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 5、水平气压场:通常把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称为水平气压场,一般用等压线表示。 6、等压线:同一时间内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7、高压:气压数值向外逐渐降低的一组闭合等压线。 8、低压:气压数值向外逐渐增高的一组闭合等压线。 9、大气运动: ①流动的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②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因素影响。 10、一月份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七月份海平面地面等压线分布: 二、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以及海陆热力差异,造成地表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形成有规律的大气运动,这就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示意图 印度(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三、行星风系与气候 1、受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以下沉为主,水汽难以冷凝形成降水。 ①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大陆中西部,许多地区都是炎热的热带沙漠气候; ②极地地区的极地高压带控制,太阳辐射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极地气候。 2、受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云致雨,是多雨区。 ①赤道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下,来自极地高压和副热带高气压的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辐合上升,也是地球上降水较多的地区。 3、受西风带控制:受西风控制的地区,如欧洲西部,形成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4、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①赤道低气压带和内陆信风带交替控制,出现干季和湿季,如非洲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②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出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雨夏干),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和北非地区。 5、非洲大陆的动物迁徙 ①分布:南非高原、东非高原。 ②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③迁徙动物:斑马、羚羊、长颈鹿等。 ④迁徙方向:向湿季地区迁徙。 四、世界气候类型

各种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各种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一) 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它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等5种气候类型所组成。除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至南、北纬30°外,其他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之内。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 1.赤道多雨气候 亦称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10°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这里地处低纬,是赤道气团的源地,同时位于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多对流雨。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2.热带干湿季气候 亦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30°之间。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等。这里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之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炎热干燥。例如,世界“热极”和“干极”都出现于本类型区内,非洲索马里半岛北部的柏培拉,曾有极端最高气温63℃的记录,成为世界“热极”;南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年平均降雨量接近于0(阿里卡城实测为0.7 mm),从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间从未下雨,被称为世界“干极”。至于热带半干旱气候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4.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在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向北伸展到北纬30°左右,加上海陆热力因子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形成一个热低压,此时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而在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南移,再加上海陆热力的差异,次大陆的西北部有弱高压发育,此时就盛行东北季风,即冬季风,因降水量少,形成千季。此外,有的地区还可细分为凉季和热季。本区气候长夏

高一地理 专题9 行星风系第1课时复习教案

专题9 行星风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识记: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名称 理解: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简单应用: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阐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变化并解释理由 【基本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课堂检测】 默写专题8.2相关知识 【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引入:上节课讲述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分层以及太阳辐射,大气是不是禁止不动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大气随时都在运动。那么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何处?大气又是如何运动的?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气压。 一,气压与大气运动 1.气压的概念: 2.影响气压的三个因素: 我们通常把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称为水平气压场,一般用等压线表示,等压线就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等压图的识别:高气压:中心气压值高,四周气压 值低 低气压:中心气压值低,四周气压值高 由于气压受到热力因素(气温),动力因素(垂直运动)的影响,地球上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是不均匀的,那么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的运动规律又是什么样的呢?(问) 大气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答)如同水往低处流是一样的。 通常我们说一个地方的气压高低一般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

这就形成了大气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水平运动,这样就产生了的风。 同一水平面上受热不均——大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风向的判别) 在空气的大规模运动中,水平运动的速度很快,风速可达每秒几米到几十米;而垂直运动的速度只有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每秒。所以空气的大规模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它推动了全球各个地区之间热量及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热力环流: 气压的变化导致空气运动的变化,而气压的高低又和气温等因素有关,而气温又和太阳辐射等有关。 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我们上节课学过,在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它受到太阳高度角以及大气层厚度和透明度的影响,所以太阳辐射量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太阳辐射对地面不均,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不同地方冷热不均,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大气做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就相对较低,上空气压增高。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受冷收缩,大气做下沉运动,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气压相对较高。上空气压减低。出现了气压的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了空气的水平运动。(即空气从高压向低压流动)因此,由于地面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所以正是由于各地区得到得太阳辐射不同对各纬度的加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 大气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我们把具有全球性又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他受到纬度高低,海陆分布,地表形态等影响。在地球环境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气运动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环流,如行星风系,季风等。今天我们主要研究行星风系。 【作业】练习卷基础题 练习册选择题与读图分析题

行星风系教学案

行星风系教学案 一、气压和风 1、影响气压分布的因素 (1)海拔因素: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热力因素: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3)动力因素:空气上升,气压降低 气压随高度变化 2、海平面等压线图――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 3、大气运动 (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空气水平运动 (2)风向:从高压吹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在北半球向右偏。 【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 思考与实践: 1.山区,白天风沿坡面从山谷吹向山顶,晚间由山上沿坡面吹向谷地,这是为什么? 2. 沿海地区,海陆间常发生昼夜风向的转 变,近地层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晚间由陆地 吹向海洋。这是为什么? 3.标出风向 二、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成因:①高低纬受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2、行星风系: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3、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幅度:7度至8度) 4、世界降水带: (1)降水的形成条件:①充足水汽;②空气上升冷却 (2)降水的类型 对流雨――多发生在赤道地区,和我国夏季的午后 地形雨――多发生在湿润气流的迎风坡 锋面雨――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降水形式 台风雨――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常发生 (3)世界降水带: 赤道多雨带--多对流雨 副热带少雨带--东岸多雨 温带多雨带--多锋面雨、气旋雨 极地少雨带--地面湿润 【例题】读全球降水量随纬度分布图,回答: (1)图中A、B、C、D四地中,降水量最少的是在___D___地区,这里盛行__下沉__气流,降水最多的是___A___地区,这里盛行___上升___气流。 (2)在C处,大陆___西___(东、西)岸降水较多。 (3)在20°~30°N范围内,全球年降水量偏少,因为这里受___副热带高气压___带控制,盛行___下沉___气流。

上海高中地理专题 行星风系填空有答案

专题七、地貌 一、地球圈层分为哪几个 地球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共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六大圈层构成。地幔的软流层是大量集中于此的岩浆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热量,导致岩石处于熔融状态。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则由岩石组成,所以将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统称为岩石圈 二、简述形成地貌的外力和内力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它引起地壳表层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地貌是地球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三、简答河流地貌形成过程中流水作用的“侵蚀、搬运、堆积” 河流地貌是由流水作用塑造的,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流水堆积地貌。) 侵蚀是指水流对河床的冲蚀及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 搬运是指河水在流动过程携带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过程. 。

四、简答河流上、中、下游所形成的不同地貌 (上游侵蚀)河流上游高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狭窄,(侵蚀作用最为明显,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 (中游侧蚀,相当于搬运)河流中游水流减缓,河道变宽,侧蚀作用加强(即向两岸侵蚀),往往形成_曲流,河流在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导致河流越来越_弯曲。 (下游堆积)河流下游河床平缓_,_流水堆积作用强盛,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五、什么是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是指在___黄土___地区发育的地貌,(经流水长期侵蚀和切割而形成的)黄土地貌广泛分布在中纬度的半干旱地带,以我国的黄土高原最为典型。 六、我国黄土高原的成因和地表地形 我国的黄土高原是由西北地区(中亚、蒙古)荒漠地区吹扬过来的粉尘物质堆积而成。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黄土地区平坦的地表分割成塬、墚、峁等地形。 七、黄土地貌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 黄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钙、磷、钾等矿物养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但容易受流水侵蚀,在降水集中的夏秋季节,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使土壤肥力降低,黄土在河流的底部沉积,淤塞河道,导致洪灾,同时,人类不合理的开垦更加剧了黄土地貌的破坏。

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地理《行星风系与气候类型》教案

上理工附中校级公开课 专题9 行星风系 行星风系与气候类型(教案) 张建中 班级:高一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三圈环流示意图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对照,掌握各种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 发挥系列地图作用,启发全体参与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与思考习惯的差异性。 运用气温与降水示意图,分组比较分析不同的气候特点。 运用世界和各大洲气候分布图,分析气候与纬度、风带气压带、海陆及高度的关系。将行星风系与气候分类对应,化解气候难点。 过程与方法: 阅读、练习、讨论、交流,利用示意图和气候专门地图,逐步展开分析。 从典型气候特点导入新课,由纬度,到行星风系(难点),海陆位置,地形,熟悉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图文转换,到各种气候的分布规律,了解气候规律的系统性与差异性。 倡导学生课堂的积极思考和表达,结合适当的练习,利用分析、读图,促使学生课堂活动和反馈。 师生互动。讨论法与练习结合。 态度、情感、价值观: 掌握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理解世界不同气候的分布,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和工作实际。 调动全班集体参与,及时配合练习,交流彼此学习方法和地理信息。 教学重点 1. 高低气压与降水的纬度分布关系。 2. 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的特征、成因、分布。 3. 三种季风气候的产生与差异。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气候特点、成因与行星风系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热力环流、行星风系及其南北位移、海陆位置讨论开始。 一、将下列气候类型图提取对应的三组六种图像,让学生表达自己理解的信息: (1)红色曲线反映的年中12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 (2)不同的降水柱状图,降水总量和季节分配的差别。 (3)纬度与温度有关系,降水与海陆位置有关系。 (4)气温与降水的结合,形成不同的气候特征。 教师引导:注意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语言表达温度分为寒冷、低温、温

行星风系

专题10 行星风系 南模中学林雪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阐述大气运动的机制;运用模式图说明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和移动规律;举例说明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开展观察、提问、分析案例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大气环流对环保等实际问题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合作意识,同时养成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和移动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 [教法和学法指导] 1.教法:“行星风系”涉及的影响因素多(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公转等),形成过程较复杂,对学生思维逻辑性、系统性的要求高。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探究地理过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总结地理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学法:按照假设——推理——验证的方法,运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基本原理分三个步骤从简到繁、由虚及实逐层剖析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构建三圈环流的空间模式。低纬环流的形成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的

形成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使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掌握地理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二)主要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 设置现实问题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1)瑞典大片森林因酸雨而枯亡,却将责任归咎给英国。你认为有道理吗? 2.观察“气压梯度”的动画演示,读图分析大气运动的机制。 3.以问引探:气压带与风带的成因、分布和移动规律 (1)分三个步骤,化难为易 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静止;太阳直射赤道 假如地球不自转,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匀,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全球会出现什么样的大气环流状况?学生讨论后,教师动画演示,加以验证。

上海高中地理专题9 行星风系填空有答案

专题9 行星风系 一、气压的概念和风的形成 气压是指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地表的气温变化引起大气密度的变化,是导致气压变化的直接原因,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就形成了风。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气象上使用风向频率来表示某个方向的风出现的频次。(风向吹向次数/风向出现总数*100%) 二、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沿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表随纬度出现冷热差异. 在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_,形成低气压,而在上空空气积聚,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在接受太阳辐射较少的地区,大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上空形成低气压,这样在近地面,大气由冷却地区流向受热地区,在高空气流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这种因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方式.比如山谷风的形成是这样的:白天,山顶接受阳光辐射比山谷多,山顶形成低压,山谷形成高压,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晚,山顶失去的热量比山谷高,形成高压,山谷形成相对低压,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形成山风。(谷风和山风统称为:山谷风)

三、等压线的概念 等压线就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不同的高度气压不同,所以在预报天气时都是要强调多少高度这一点。由于受海陆分布、地球偏转和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空气流动最终演变成复杂的大气运动。 思考:近地面的风向和高空的风向一致吗? 问:平原地区的人到高原地区会感到不适,出现头晕、鼻孔出血等现象,这是为什么? 答: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气压低,长期生活在平原的人到了高原后,体内细胞的压力平衡被打破,很容易出现短时间内的血压升高。同时,人吸入的氧气少,血液中的含氧量减少,于是很容易出现头晕头疼的现象。 问:近地面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晚间由陆地吹向海洋,这是为什么? 答: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增温快,陆地空气因受热膨胀,气压变低,海洋上空温度上升较慢,形成相对的高压区,这样风就从近地面由海洋吹向陆地。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海上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四、简述单圈环流,即不考虑地球偏转力情况下的大气环流 赤道地区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近地面的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赤道低气压)两极地区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少,近地面空气收缩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在近地面,赤道地区出现低气压带,极地形成高气压带,如果没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近地面大气由极地不断流向赤道;在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