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及世界格局的变化

合集下载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的爆发。同时,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 相互借鉴, 推动了世界发展。
二 、两 极 格 局 的 演 变
世 界 政 治 格 局 的 多 极 化 根 源 于 世 界 经 济 格 局 的 多 极 化 。 20世 纪 50年 代 后 期
起, 世界格局逐渐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首先, 西欧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力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 欧洲共同体在很多
25
与其针锋相对, 于1955年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
约组织。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美苏两
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影响: 一方面, 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
23
宁 , 全 面 的“冷 战 ”与 局 部 的“热 战 ”相 交 织 , 造 成 国 际 局 势 一 次 又 一 次 的 紧 张 ; 另
24
一方面, 在冷战的大环境下, 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 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产总值超过美国, 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 日本开始
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第三, 中国的崛起。新中国的成立, 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通过实
施“五 年 计 划 ”, 特 别 是1978年 中 国 实 行 改 革 开 放 以 后 , 综 合 国 力 迅 速 增 长 , 国 际
地位日益提高, 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 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在一定程
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从此, 一支由绝大多数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
际政治力量, 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第 五 , 美 苏 争 霸 , 力 量 互 相 削 弱 。20世 纪50年 代 , 苏 联 领 导 人 赫 鲁 晓 夫 上 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世界格局的变化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十一章世界格局的变化【单元特征】总体特征: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政治特征:两极格局解体,从短期看是“一超多强”格局,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经济特征: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趋势。

科技特征: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对人类社会各方面具有深刻影响。

【考点清单】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本节考点在高考中相对较冷。

从2008、2009年考纲提法较简略分析,本考点应主要分析“剧变”和“解体”的共同原因与教训。

对“东欧剧变”应了解其剧变过程、剧变方式并分析剧变原因;对“苏联解体”应按照局面失控——解体加速——解体完成的线索理清主要知识点并分析解体原因。

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1)冷战后的国际形势;(2)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解析】本节考点是20世纪第三次世界格局变化,与时事政治结合紧密,故高考对其十分重视,历年都有考查,且题型多样,本节已成为高考的重点和长效热点。

对“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应突出世界形势的总趋势并分析“一超多强”局面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对“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应重点分析地区冲突的原因(美国坚持霸权主义、长期形成的深层矛盾等)。

3.世界经济的发展(提法变得更简略)。

【解析】2008、2009年考纲与往年相比,提法变得较简略,这不是说本考点不重要,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趋势并注意全球化、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三个概念的联系。

本节考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长效热点,复习时要力争准确、全面。

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应重点分析全球化的原因、实质、评价和运行机制,了解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分析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联系与区别;对“知识经济的兴起”应了解其兴起时间、地点、特点并分析全球化、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三个概念的联系;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应主要了解生态平衡破坏与应对方案、恐怖主义的危害。

中华书局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世界格局的演变

中华书局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世界格局的演变
(1)旧格局:两极格局 新格局:多极格局 (尚未形成) (2)交替时期:“一超多强”局面 当前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科索沃战争:
(1)概况: ①1999年3月24日开始,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 国家南斯拉夫联盟用兵,持续了78天的轰炸,南斯 拉夫联盟不得不全面让步,接受和平协议,彻底丧 失了对科索沃的控制权。
在科索沃一片农田里发现的一枚北约投下的BL U-97 A/B集束 星期四上午,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最大的军营 炸弹和集束炸弹的外壳。这种炸弹是国际上禁止使用的。
附近 的居民区遭空袭后冒 三 名 驻 南 记 者
邵 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 云 盟大使馆,导致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制造了世界 外交史上罕见的重大事件,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激起了中 环 化做废墟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②1999年5月8日,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 盟大使馆,侵犯中国主权
南联盟地处巴尔干半岛西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是北约向东扩张的严重障碍。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联 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人口200万,阿尔 巴尼亚族人占90%左右。在东欧剧变和南斯拉夫联邦 逐渐解体的影响下,阿族人自行组织“议会”,成 立“共和国”,选举“总统”,要求脱离南联盟独 立。科索沃危机是南联盟内部民族矛盾和国际影响 造成的。
有人认为北约是为了维护人 权和正义才轰炸南联盟的,你 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这种看法不对。 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捍卫“人权”和维护“正 义”的旗号,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了轰炸,严重违背 了国际法基本原则和联合国宪章。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不仅侵犯了南联 盟的主权,给南联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而 且对欧洲与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 因此,美国所谓的“人权”和“正义”,是美国推行 霸权主义的行为.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在 20 世纪的后半叶,世界处于两极格局的笼罩之下。

这一格局的形成,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

两极格局,指的是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峙与竞争。

这两个大国在军事力量、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等方面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政治上,美苏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双方通过建立各自的盟友体系,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美国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苏联则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这些军事联盟的存在,使得世界被划分为两个对立的政治集团,国际关系变得紧张而复杂。

许多国家不得不选边站,或者在两者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

在军事领域,美苏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

双方不断投入大量的资源研发核武器、导弹、潜艇等先进武器装备。

这种竞赛不仅消耗了巨大的财富,也让世界时刻处于战争的阴影之下。

古巴导弹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美苏两国几乎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全球都在屏息等待着最终的结果。

经济方面,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金融体系,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据主导地位。

美元成为了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而苏联则实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经济结构逐渐失衡,为其后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文化方面,美苏也在进行着无形的较量。

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等向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苏联则通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集体主义精神来吸引其他国家的关注。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人民的思想和观念。

在这种两极格局下,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些国家在美苏的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而另一些国家则因为卷入美苏的争斗而陷入了困境。

对于欧洲来说,一方面,北约的存在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欧洲国家也在努力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试图摆脱美苏的控制。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在 20 世纪的后半叶,世界处于两极格局的笼罩之下。

这一格局的形成,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

两极格局,指的是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峙。

这两大阵营在政治理念、经济模式、军事力量等诸多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竞争。

政治上,美国和苏联各自引领着自己的盟友,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且对立的政治集团。

美国推行的是西方民主制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而苏联则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注重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

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十分明显,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削弱对方的势力范围。

这种政治上的对抗,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和不稳定。

许多国家被迫在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选边站,或者努力在夹缝中寻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经济方面,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水平,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导了世界经济的规则制定。

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市场经济模式,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和竞争。

而苏联及其盟友则主要依靠计划经济,由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调控。

这种经济模式的差异,使得双方在贸易、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西方国家对苏联及其盟友实施了经济封锁和制裁,试图遏制其经济发展;而苏联则通过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互助合作,努力实现经济的自给自足和发展。

军事领域的竞争更是两极格局的显著特征。

美国和苏联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用于军事建设,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军备竞赛。

双方不断研发和部署新型的武器装备,包括核武器、导弹、潜艇等。

这种军备竞赛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使得世界处于随时可能爆发核战争的危险边缘。

军事对峙的紧张局势在欧洲尤为突出,双方在东西德边境、巴尔干半岛等地部署了大量的军事力量,形成了所谓的“冷战前线”。

在文化方面,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等文化产品向全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苏联则通过文学、艺术、电影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的理念和成就。

两极格局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两极格局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两极格局解体对世界的影响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

两极格局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从而最终决定了旧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成了美国独霸,英法德中俄等国的一超多强局势,当今世界格局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等,两极格局的解体对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

1.两极格局的解体打破了原来世界中相对平衡的力量结构两极格局解体前美苏在东西方的力量是均衡的,两极格局解体后,导致苏联倒台,后来苏联被俄罗斯取代,但其实力相差甚大。

两极格局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单极世界,成为世界老大,欲独霸世界,插手世界各地事务。

2.政治意识方面两极格局的解体使社会主义国家都受到到巨大的冲击,社会主义受到削弱。

两极格局解体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乘机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扼制,造成余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困难,使得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3.两极格局解体导致世界动荡主要为两个方面。

一是原来以苏联为首的东欧解体后的动荡;二是苏联在对扩张期间引起的国家、地区间的冲突,这也使美国受到影响。

4.两极格局的解体使世界多极化日益明显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机遇和发展空间(1)两极格局对社会主义的影响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受到挫折,因此社会主义应该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两极格局的解体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不利方面主要是资本主义大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在各方面领域存在要挟,施压,容易造成混乱;有利方面是和平发展为主,这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振兴。

(3)两极格局解体对中国的影响两极格局解体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中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

第12讲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12讲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1.背景
(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新独立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
起来,相互支持。 2.兴起标志:⑨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 尔格莱德举行。 3.奉行政策:⑩ 非集团 ,不结盟。
4.任务:反对
国的扶持;制定出⑦ 合乎国情 的经济发展战略。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1)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2)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⑧ 政治大国 的目标。 3.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考点一
栏目索引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新兴国家间的“和平合作”,属于政治范畴,A
项属于经济范畴,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新解放的国家的出 现”指世界新兴力量的崛起,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C项正 确;D项中“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考点一
栏目索引
3.(2011江苏单科)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 B )
栏目索引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 政治格局的演变
栏目索引
第12讲
考纲要求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1.两极格局的瓦解:①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②战后日本经济 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 兴;④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2.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探索——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11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11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5. (2017· 呼伦贝尔市高三模拟考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全球通史》中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 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 伙伴。”材料表明( B ) A.两极格局瓦解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世界新格局形成 D.区域集团化发展
(2)消极影响: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 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 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 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冷战”结束,世界形势出现了缓 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4)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美国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主 导的单极世界,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政治力量不断壮大,多极化趋势进一 步加强,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史料应用] (2)《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中说: “朝鲜战争作为冷战中的 [学会读史] 第一场热战 ……使冷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结合史料二, 史料二揭示出美苏冷战的特点,即对抗与缓和交替;冷战和 概括指出朝鲜问题的实质。 “热战”并存(欧洲冷战,亚洲“热战”)。 提示:美苏冷战的产物。
跟进自测
4.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 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 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为 此,英国( B ) A.主动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B.加快谋求加入欧共体的步伐 C.投票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北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欧国家的经济 维持了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其原因包括国家 ①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②废除生产关系中封 建落后的因素③发展高科技和新兴产业④ 实行 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3、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 胀”时期,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七、二战后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概况
3、印度经济的发展 成就及问题
4、西亚产油国经济发展 (1)发展举措
(2)伊朗和伊拉克的矛盾
八、当今世界政治局势的主要特点 (一)总趋势走向缓和,但也呈现出缓和与紧 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1、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发展是主流。(表现?) 主要原因: 两极格局的结束 2、存在一些紧张、动荡的因素。
A 结束冷战,实现和平 B 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C 用“缓和”战略麻痹美国 D同美国争夺对欧洲的控制权
6、 “八•一九事件”主要反映了
A 苏联的民族矛盾 B 各加盟共和国的矛盾 C 苏共党内的矛盾 D苏联的阶级矛盾
7、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 家发生剧变,这表明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 界遭到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 帆风顺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不够成 熟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1、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两个主要趋势:经济 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 (1)经济全球化:
(思考) 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突出表现和实质? (2)经济区域化: 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关系 2、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3、知识经济兴起。 (思考)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 展观念的关系?
2、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1)30多国独立
(2)1960年,17国独立,“非洲独立年”
3、70年代
葡属殖民地独立,结束葡在非洲500
年的的统治。
4、90年代初
(1)纳米比亚独立,标志帝国主义在非
洲殖民体系崩溃。
(2)南非曼德拉当选总统,标志种族隔
离制度在南非的结束。
八、第三世界的崛起 (一)70年代中期崛起 (二)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两大组织 (三)七八十年代重大作用的表现
十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兴起标志 2、兴起原因、条件 3、特点 4、影响
1、关于二战后盟国对德国和日本政策的表述, 正确的有①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对日本实行单 独占领②设置国际军事法庭对法西斯进行审判 ③法西斯分子都受到应有的惩罚④ 将德国、日 本原有的政治体制彻底摧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 D③④
(1)过程 ① 1990年局势异常动荡 (表现) ② 1991年“八•一九事件” (直接原因、实质、影响) ③1991年独联体的建立和扩大
(2)原因
六、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 照搬苏联模式
改革
(1)南斯拉夫 铁托
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2)波兰
哥穆尔卡
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
(3)匈牙利 卡达尔 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作用相联系
(思考 )每次变动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
九、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动 (二)第三次变动与前两次相比所呈现的特点
1、非世界大战的产物。 2、旧格局瓦解后,没有马上形成新的格局。 (三)认识
1、世界格局的形成是大国争夺、妥协的产物。 2、大国综合国力的变化,会带来格局的变化。
十、当今世界经济局势的主要特点
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四)实质
美苏凭借自己的实力并根据自己的战略 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 (五)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
2、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事实上 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 权的烙印。 3、其建立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 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2、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1)开始于农业,重点在农业 (2)失败 (主要原因) 3、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 (1)重点在工业 (突出成就)
(2)失败 (主要原因)
六、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苏联 4、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困难重重。1988年 起,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以“民主社会主义” 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 性5”、。苏联解体
经济危机的影响
(三)八九十年代以来 经济复苏、发展
美国经济复苏、发展的原因
政府的各项改革。 (问)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问题
五、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三个阶段
(一)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 英国 “世界工厂”
1、19世纪中期,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工厂”?
2、19世纪末,为什么会丧失这一地位? (二)二战后初期——70年代初
①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坚持改革 开放,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党的政治思想 建设。 ③要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六、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蒙古、越南、朝鲜、中国走上人 民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 (四)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成员国 (思考)为什么社会主义阵营会在20世纪 60年代初迅速瓦解?
六、美国重大的对外政策、措施 1、“西进运动”。 2、19世纪初,“门罗主义”。 3、19世纪末,“泛美主义”。 (“大棒”、“金元”、“门户开放”) 4、1917年,参加一战。 5、一战后,企图攫取世界霸权。 (大力推行“金元外交”。) 6、30年代中期,通过“中立法”。 7、二战全面爆发后,修改中立法。
(4)捷克斯洛伐克 杜布切克 发扬民主;中央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独立自主
(思考)从原因、过程两方面比较1956年波 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的不同点。
六、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4、东欧剧变 (1)相似过程
(2) 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 夫、捷克斯洛伐克的剧变 (3)原因 (思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留下怎样的教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召开巴黎和 会、华盛顿会议,重新瓜分世界。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体,雅尔塔体系建立。 原因:二战后,美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按照 雅尔塔等会议的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
3、雅尔塔体系瓦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原因: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 级大国,而西欧、日本、中国以及俄罗斯 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主要原因:①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不断插手 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②两极格局结束,一些 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抑而不发的矛盾不断激 化,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爆发。
(二)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但 在多极化格局尚未正式形成之前,暂时呈现出 “一超多强”的局面。
九、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动 (一)三次变动
3、重要手段:实施 “马歇尔计划” (思考)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三、美苏争霸 (思考)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形成美苏
争霸格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三阶段
(一)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特点 双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紧张, 美占优势
(问)缓和与紧张有哪些事例?
美苏与中国关系如何?
三、美苏争霸 (二)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四、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个阶段 1、二战结束——20世纪70年代初:
迅速发展
2、20世纪7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末: 发展缓慢,进入“滞胀”状
3、20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复苏、发展
(一)二战结束——70年代初经济的高速发展
1、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相似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作用。 (3)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2、同美国相比,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相似的特 殊原因
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扶植
3、同西欧各国相比,联邦德国、日本经济飞 速发展相似的特殊原因 (1)联邦德国开展政治改革、日本开展
社会改革。 (2)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二) 70年代初——70年代末 经济发展缓慢,进入“滞胀”状态 相似原因:
美国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五、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二战后初期——70年代初 美国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1、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1)原因
①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最为 迅速,1894年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为成为 霸主打下基础。 ②两次大战大发横财,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大 为削弱。
七、二战后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突出特点 发展不平衡 (二)经济发展概况 1、日本经济的发展 2、韩国、新加坡经济的发展 (1)经济迅速发展的相似原因 ①先引进外资、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再 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如进行产业 更新换代,发展高科技产业。 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2)推动经济发展的特别策略 (3)成就 3、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问)上述各国经济发展的风险?
(其建立表明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二、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一)标志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北约组织和华 约组织的成立,美苏两级格局最终形成。 (二)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思考)美国为什么不敢发动战争而要采取 “冷战”这种方式?
1、信号: 丘吉尔“铁幕”演 2、开始标志说
(2)突出表现 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五、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二战后初期——70年代初 美国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2、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1)原因
① 197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缓慢, 进入“滞胀”状态。 ②越战的影响。 ③欧共体、日本崛起所带来的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