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BA与GABA受体

合集下载

γ-氨基丁酸A受体——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受体的A亚型

γ-氨基丁酸A受体——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受体的A亚型

γ-氨基丁酸A受体——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受体的A亚型一、受体的含义:GABAA受体,又称作γ-氨基丁酸A型受体,是一种离子型受体,而且是一类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此通道的内源性配体是一种被称为GABA的神经递质。

它可使神经元膜超极化,并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GABAA受体是一种递质调控的Cl-通道,由α、β、γ-和δ等多种亚单位以不同的组合组成;但是天然存在的GABAA受体则可能是由α、β和γ亚单位组成的杂合五聚体。

GABAA受体可被GABA快速地活化﹐从而直接激活内禀的阴离子通道﹐引起Cl-内流;此种作用可被比枯枯灵(bicuculline)所阻断。

二、亚单位的组成:迄今已由cDNA文库中克隆到19个有关哺乳动物GABA受体的亚单位,它A们都是由不同的基因编码的。

这19个亚单位是6α,4β,3γ,1δ,1ε,1π,和3ρ;并据此分为7个序列组(sequence groups),即:α1-α6,β1-β4,γ1-γ3,δ,ε,π,ρ1-ρ3。

其中α1-亚单位是其中的主要组分,此已由用['H]-flunitrazepatm(氟硝西泮)所做的亲和标记所证实﹐其中最主要的氨基酸残基是His101;而γ-亚单位则是BZ对通道的功能调制所必需的。

三、受体的药理学:受体可被GABA及其类似物所活化,后者包括菌类的天然产物蝇蕈醇GABAA(musci-mol〉和合成的类似物如THIP (4,5,6,7-tetrahydrydroisoxazolopyridin-3-ol))等。

当GABA受体与GABA等激动A剂相互作用后,即可调节其内禀离子通道的开启和闭合,由此介导相应的生受体还具有BZ、巴比妥和印防己毒物效应。

除GABA及其类似物外, GABAA素(picrotoxin)等的结合部位,并因此对它的功能产生调节作用。

GABA和受体的激动剂,但两者的作用部位和性质却不相同。

BZ均可视为GABAA早期进行的实验表明,GABA浓度反应曲线呈“S”形,其Hill系数约为2,提示至少要有两分子的GABA与受体结合,方能将天然的受体通道活化。

一叶萩碱作为GABA受体的拮抗剂

一叶萩碱作为GABA受体的拮抗剂

一叶萩碱作为GABA受体的拮抗剂2篇一叶萩碱作为GABA受体的拮抗剂(1/2)一叶萩碱是一种有效的GABA受体的拮抗剂,它在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GABA(γ-氨基丁酸)是一种神经递质,能够通过与GABA受体结合来调节神经元的活动。

GABA受体通常被分为两个主要类型:GABA_A受体和GABA_B受体。

GABA_A受体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膜上,而GABA_B受体主要存在于神经末梢。

一叶萩碱通过与GABA_A受体结合并拮抗其活性,影响了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功能。

GABA_A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受体,它通过允许氯离子通行来发挥其调节作用。

在正常条件下,GABA通过与GABA_A受体结合,使受体通道打开,氯离子进入细胞内,从而导致细胞的抑制性活动。

一叶萩碱作为GABA_A受体的拮抗剂,能够竞争性地结合在GABA受体上,阻止GABA的结合,并抑制氯离子通道的打开,从而减少GABA的抑制作用。

这导致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产生兴奋性行为。

一叶萩碱的拮抗作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增强神经元的活动,促进学习和记忆的形成。

研究表明,一叶萩碱能够影响突触可塑性,改变神经元之间的通信方式,从而增强认知功能。

此外,一叶萩碱还可通过影响神经元膜的极化状态,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改变神经传递的方式。

另一方面,一叶萩碱的拮抗作用也可能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由于一叶萩碱增强了神经元的兴奋性,使用该药物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兴奋性副作用,如焦虑、不安、失眠等。

此外,一叶萩碱还可能干扰正常的神经传导,导致神经功能异常。

因此,一叶萩碱的使用需要仔细评估其益处和风险,必须由医生进行监督和控制。

总的来说,一叶萩碱作为GABA受体的拮抗剂,在调节神经元的活动和复杂的神经传递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种药物的拮抗性质使其具有潜在的益处,如改善认知功能和促进学习记忆,但也伴随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一叶萩碱作为治疗药物时,必须谨慎评估其风险和益处。

γ-氨基丁酸(GABA)的研究与应用

γ-氨基丁酸(GABA)的研究与应用

0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γ-氨基丁酸(GABA)的研究与应用
[1]陈恩成,张名位,彭超英,池建伟. γ-氨基丁酸的功能特性及其在食品原料中的富集技术研究 进展[J].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4(04):316-320. [2]郑红发,黄亚辉,刘霞林,王旭. γ—氨基丁酸的药理作用[J]. 茶叶通讯,2004(04):14-18. [3]穆小民,吴显荣. 高等植物的γ-氨基丁酸及其代谢的酶学研究[J]. 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 学会通讯),1995(05):21-24. [4]徐慧慧,章益明,梁新珍. γ–氨基丁酸检测方法的比较[J]. 发酵科技通讯,2014,43(03):37-41. [5]郝艳丽,巨修练. GABA_AR研究进展[J].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02):12-16+18. [6]白松,林向阳,阮榕生,郑丹丹,刘玉环,何承云. γ—氨基丁酸的分布和制备[J]. 现代食品科技, 2005(02):202-205. [7]徐屯,陳蘭生. γ—氨基丁酸生物学作用的进一步研究[J]. 哈医大学报,1965(01):111.
γ-氨基丁酸(GABA)的研究与应用
结合分子研究、动物研究和临床研究 的证据表明GABAAR 复合物在调节焦虑 症上起着主要作用。对DZ 抗焦虑作用的 实验如明暗选择试验(light dark choice test) 和增强迷宫试(elevated plus maze test)证明 DZ 抗焦虑作用是通过能表达含α2 受体的 神经元群增强其GABA 传导进行选择性介 导的。另外在α3[H126R] 突变小鼠与野生 型小鼠的行为去抑制实验中证明含α3 受体 并不参与DZ 抗焦虑作用。
降血压
1988 年日本发现GABA对人体具有很好的 降压作用。高血压患者往往肾功能降低, GABA 有肾功能活化作用, 肾功能活化后, 即使盐分摄 取量增多,由于利尿作用激活, 过剩盐分可从尿中 排出, 使血压降低, 从而可预防高血压。此外, GABA 作用于延髓的血管运动中枢, 使血压降低, 同时抑制抗利尿激素后叶加压素的分泌, 扩张血 管, 降低血压。

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

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

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
苯巴比妥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抗癫痫、镇
静催眠、麻醉等领域。

它的治疗原理主要涉及其对GABA受体的调节
作用及其抑制神经元兴奋性的效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苯巴比妥对GABA受体的作用。

GABA(γ-
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通过
与神经元膜上的GABA受体结合来发挥抑制神经兴奋的作用。

苯巴比
妥可以增强GABA受体的功能,使得GABA能够更好地结合于受体,
从而增强其抑制神经传递的效果。

其次,苯巴比妥还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
最基本的功能单位,它们通过兴奋性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信息的传递。

苯巴比妥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过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和细胞
内钠离子通道的调节来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少异常放电的发生。

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还涉及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
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包括多种不同的化学物质。

苯巴比妥
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再摄取,从而对神经传递过程进行
干预,达到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增强GABA受体的功能,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以及对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

这些作用相互协同,共同发挥着苯巴比妥的治疗效果。

然而,苯巴比妥也存在一定的副作
用和安全性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监测。

GABA

GABA

γ-氨基丁酸GABAγ-氨基丁酸的发现已有近100 年的历史,在控制神经兴奋性与信息加工,神经可塑性与网络同步化等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GABA可能是最主要的兴奋性递质。

γ-氨基丁酸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分布较广,几乎在所有区域充当抑制性递质。

一. γ-氨基丁酸受体及其调节机制GABA通过其受体发挥作用,GABA受体可分为三类:GABA A、GABA B、GABA C。

(一) GABA A受体1. 受体的结构GABA A受体是CNS 中分布最为广泛的GABA 受体。

近年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已克隆到15 种以上GABA A受体的亚单位(如α1-6、β1-3、γ1-3、δ、ε、π、θ等)。

2. 受体的作用GABA A受体是一种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与Cl通道偶联,受体激活时打开Cl通道,Cl-流动方向取决于细胞内外Cl-的浓度。

GABA受体在爪蟾卵细胞中已经成功表达。

果蝇GABA受体的定点突变产生的抗药性。

GABA受体并测得抗性相关的突变点(丙氨酸到丝氨酸)的第二跨膜域的功能性,第二跨膜域这个区域被认为是氯离子通道的附着点。

这种突变在所有的果蝇种群中都有发现存在。

在定义产生抗药性的变异,我们对整个开放的有抗性RNA等位基因上的Rdl R-MD阅读框进行扩增和测序。

(图1)在序列中,两个氨基酸的序列己检测的被替换一个是丙氨酸变成丝氨酸的302号位(Ala302到Ser)和另一个361号位上的甲硫氨酸变成异亮氨酸。

染色体组DNA上的等位基因上的适当的外显子进行测序,只有丝氨酸代替丙氨酸被发现与PTX或环戊二烯杀虫剂的抗性密切相关。

这种突变时位于第2个跨膜区域M2附近。

研究发现,PKA对GABA A受体β亚单位附近的磷酸化调节PKA的激活能够提高或减低神经元GABA A受体的功能,快速突触抑制的主要位点。

PKA 诱导的磷酸化在β亚单位受体的临近的保守位点引起不同的调节。

包含β3亚基的受体在408丝氨酸和409丝氨酸磷酸化增强了GABA活性反应,然而选择性突变408丝氨酸到丙氨酸是的强化变成抑制,和β1亚基对比,磷酸化只在409丝氨酸上。

丙泊酚原理0

丙泊酚原理0

丙泊酚原理1. 简介丙泊酚(Propofol)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镇静的靶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它具有快速起效、短效持续时间和良好的镇静效果等特点。

丙泊酚通过作用于GABA(γ-氨基丁酸)受体,增强GABA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从而产生其药理学效应。

2. GABA受体GABA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通过与GABA受体结合发挥抑制性神经传导作用。

GABA受体主要分为两类:GABAA受体和GABAB受体。

其中,GABAA受体是丙泊酚主要作用的靶点。

2.1 GABAA受体结构GABAA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型受体,由多个亚基组成,包括α、β和γ亚基。

每个亚基都有多个亚型,在不同区域表达,并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

2.2 GABAA受体功能当GABA与GABAA受体结合时,离子通道打开,允许Cl-离子进入细胞内。

Cl-离子的进入使细胞内电位变为负值,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发挥抑制作用。

3. 丙泊酚的作用机制丙泊酚通过增强GABAA受体的抑制作用来产生其药理学效应。

具体来说,丙泊酚结合于GABAA受体上特定的结合位点,促使Cl-离子通道打开,并增加Cl-离子进入神经元的通量。

3.1 丙泊酚与GABAA受体的结合丙泊酚与GABAA受体α亚基上特定位置相互作用,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和疏水作用等力量吸附在蛋白质表面。

这种结合改变了GABAA受体的构象,导致离子通道打开。

3.2 Cl-离子通道打开当丙泊酚与GABAA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发生构象改变,导致Cl-离子通道打开。

这使得Cl-离子能够自由进入神经元内部。

3.3 GABA抑制作用增强Cl-离子的进入使神经元内电位变为负值,增加了细胞内的负电荷。

这种负电荷抑制了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了GABA的抑制作用。

3.4 镇静和抗惊厥作用丙泊酚通过增强GABAA受体的抑制作用,降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产生镇静和抗惊厥作用。

此外,丙泊酚还可以通过抑制谷氨酸释放、减少谷氨酸受体活性等机制发挥其镇静和抗惊厥作用。

电大《药理学(药)》形考任务二

电大《药理学(药)》形考任务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
1.现在临床上最常用的镇静催眠药是()。

A.水合氯醛
B.吩噻嗪类
C.苯二氮类
D.丁酰苯
E.巴比妥类
【答案】:C
2.苯二氮类药发挥药理作用主要通过()。

A.γ-氨基丁酸
B.白三烯
C.乙酰胆碱
D.糖皮质激素
E.前列腺素
【答案】:A
3.GABA与GABA A 受体结合后使下列离子中()的内流增加。

A.Cl -
B.Na +
C.Mg 2+
D.K +
E.Ca 2+
【答案】:A
4.下列苯二氮类药口服后代谢最快、作用最强的是()。

A.劳拉西泮
B.三唑仑
C.地西泮
D.奥沙西泮
E.氟西泮
【答案】:B
5.苯二氮类受体的分布应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分布一致。

A.γ-氨基丁酸
B.乙酰胆碱
C.脑啡肽
D.多巴胺。

γ-氨基丁酸及其受体与女性生殖

γ-氨基丁酸及其受体与女性生殖

γ-氨基丁酸及其受体与女性生殖戴皇冠【摘要】γ-氨基丁酸(GABA)是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及其受体还广泛存在于多种外周组织中,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及调控内分泌活动.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GABA及其受体也在女性生殖过程和相关生殖疾病中发挥特异性作用.GABA信号调节卵泡发育过程中雌、孕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卯泡发育和成熟.同时,GABA通过与不同类型的受体结合参与胚胎植入和胎盘发生过程.此外,GABA及其受体还可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调控多种生殖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且与某些肿瘤的增殖和转移等恶性潜能有关.重点综述GABA及其受体在女性生殖生理和生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在生殖领域的研究前景.【期刊名称】《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年(卷),期】2015(034)004【总页数】4页(P312-314,318)【关键词】γ-氨基丁酸;受体,GABA;卵泡;胎盘;肿瘤【作者】戴皇冠【作者单位】266071 青岛大学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

研究发现,GABA也存在于一些非神经组织中,大多数组织中GABA浓度很低,但在生殖系统中浓度则较高。

同时,GABA受体也表达于各种非神经组织中。

这提示GABA及其受体在生殖系统可能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

GABA是由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羧酶的作用下脱羧而成。

GABA在GABA转氨酶(GABAT)的作用下分解为谷氨酸和琥珀酸半醛,再转化成琥珀酸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代谢。

GABA既可在下丘脑水平发挥作用,也可在垂体水平调节垂体前叶激素分泌。

GABA及其受体也广泛存在于外周神经组织及非神经组织中,包括脑垂体、胰腺、肾上腺、子宫、卵巢、胎盘和睾丸等。

GABA受体根据不同药理特征分为3种亚型:GABAA受体、GABAB受体和GABAC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ABA与GABA受体
GABA,y-氨基丁酸,是脑内一种重要的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至少有4种互相变构的结合位点位于同一受体复合物上,且通过与GABA受体结合而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根据其不同的药理学特征将其分为:GABA-A受体,GABA-B受体和GABA-C受体。

GABA-A和GABA-C 受体是离子型受体,而GABA-B受体则是代谢性受体。

此外,GABA
受体在脑病缺氧性疾病反面起到重要作用,与运动性中枢密切相关。

GABA明显升高是脑缺血损伤的敏感标志,增强其的含量则会抵抗缺血神经元的损伤。

可由谷氨酸直接生成,也可由葡萄糖、丙酮酸及其它氨基酸作为前体来转化生成。

GABA作为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是通过与其受体的结合来实现。

GABA-A受体是由镶嵌于神经细胞双类脂原生质膜中的五个亚基(来自八个亚基族)组成的五边形异质性多肽类寡聚糖。

广泛分布于整个神经系统,主要在后突触膜,小脑最高,海马次之。

通过它的激活,使得氯离子通道开启,从而造成Cl-细胞内流,使得神经元超极化或去极化,IPSP而发挥作用。

受GABA激动,受痉挛剂Bic竞争性抑制,而它的抑制则会造成印防己毒素型痉挛。

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甘氨酸受体(Gly-R)及谷氨酸受体(Glu-R)同属配体闸门离子通道家族。

GABA-B则存在于一些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的突触前后部位,小脑最高大脑皮层次之,通过GABA激活阳离子通道(Ca+、K+),受GABA和巴氯芬激动,受法氯芬抑制。

对Bic等调节GABA-A受体的药
物不敏感,可与Ca+、K+通道和G蛋白偶联。

GABA-C也与氯离子通道偶联,但对Bic和GABA-A受体特异性激动剂巴氯芬不敏感。

受与GABA机构相似的化合物激动。

GABA-A和GABA-C受体都能形成配体门控氯离子通道,GABA-B 受体则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并相伴由Ca+、K+通道。

其中GABA-A 则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的抑制性受体,巴比妥类和苯二氮草类均可作用于GABA-A受体,发挥其镇静、催眠、抗惊厥的作用,在药理学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动科二班
董小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