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学基础课程教案
2024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dd033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01.png)
2024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医学基础》教材第三章“藏象学说”,详细内容包括: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 掌握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提高中医诊断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临床病例,为实际诊疗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
难点: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病例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藏象学说。
2. 新课内容:讲解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分析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阐述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
1)藏象学说基本概念:介绍藏象学说的起源、发展及内涵。
2)五脏生理功能与特性:详细讲解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五脏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分析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以及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3. 例题讲解:结合临床病例,讲解如何运用藏象学说进行诊断和治疗。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藏象学说2. 内容:1)基本概念2)五脏生理功能与特性3)五脏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4)临床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2)分析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举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
2. 答案:1)藏象学说是指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2)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水液。
3)例如:心肝火旺,可导致心悸、失眠、烦躁等症状;脾肺气虚,可导致食欲不振、乏力、气短等症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病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ec3b8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18.png)
2024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医学基础》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包括:阴阳五行理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质辨识、病因病机分析以及临床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阴阳五行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2. 使学生了解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因病机,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体质辨识、病因病机分析。
重点:阴阳五行理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板书工具、教学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临床病例,引导学生思考中医诊断的方法和依据。
2. 理论讲解:(1)阴阳五行理论:讲解阴阳、五行基本概念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藏象学说: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3)经络学说:讲解经络的分布、功能及其在中医诊疗中的作用。
3. 实践操作:(1)体质辨识:指导学生根据患者的外观、神态、舌象等进行体质辨识。
(2)病因病机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病例,找出病因病机。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阴阳五行理论2. 藏象学说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3. 经络学说经络分布、功能、临床应用4. 体质辨识5. 病因病机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阴阳五行理论的基本概念。
(2)列举藏象学说中的五脏六腑及其功能。
患者,男,45岁。
近一个月来,胃脘部胀满不适,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神疲乏力。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 答案:(1)阴阳:指事物的两个相对的方面。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心:主血脉,主神志;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主运化,主升清;肺:主气,司呼吸;肾:主水,主纳气;胆:主疏泄,储存胆汁;胃:受纳水谷,腐熟水谷;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吸收水分;膀胱:储存尿液,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中医学基础教学设计

模拟诊疗流程
通过模拟病人就诊的流程 ,让学生学习如何接诊、 问诊、辨证施治等。
针灸操作技能
指导学生进行针灸操作的 模拟训练,包括穴位定位 、针刺手法、艾灸方法等 。
临床实习经验分享
实习案例分析
01
邀请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分享临床实习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诊
疗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实习经验交流
02
组织学生进行实习经验的交流,分享各自在临床实习中的所见
VS
功效分析
中药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 祛湿、温里、理气、消食、补虚等。不同 方剂针对不同病症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如 麻黄汤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银翘散可用 于治疗风热感冒等。同时,中药方剂还具 有整体调节作用,能够改善人体内部环境 ,提高机体免疫力。
05 养生保健与疾病预防
中医养生理念及实践方法
02
中医学历史
概述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成就,彰显其深厚的历 史底蕴。
03
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分析中医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独特价值和贡献。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 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中医学知识分析病例,提出合理的诊 断和治疗方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针灸操作规范
针灸操作需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确保针具消毒彻底,避免交叉感染。同时,针灸 师需准确掌握穴位定位及刺激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推拿按摩手法及应用场景
推拿按摩手法
推拿按摩是中医学另一种重要的外治法,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 状况,达到治疗目的。常见的手法有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
中医基础入门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和起源,认识中医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概念。
3. 熟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4. 培养学生对中医的兴趣,激发学习中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1. 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概念。
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阴阳、五行等理论的抽象性。
2. 中医诊断学中的望、闻、问、切四诊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中医教材、中医模型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播放中医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医的兴趣。
2. 提问:中医是什么?中医有哪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中医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介绍中医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特点。
- 强调中医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中医基础理论- 讲解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概念。
- 通过实例说明这些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理论。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掌握的情况。
2. 让学生谈谈对中医的认识和看法。
二、讲授新课1. 中医诊断学- 讲解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方法。
-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四诊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四诊在实际诊断中的重要性。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中医诊断的过程。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了解学生对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和积极性。
中医教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 学生能够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 学生能够熟悉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2.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例。
- 学生能够进行中医诊断和辨证论治。
- 学生能够运用中医技能进行基本操作。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中医职业素养和责任感。
-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2. 教学章节:中医诊断学3. 教学重点: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
4. 教学难点:中医辨证论治的技巧、中医技能操作的规范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案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讲授新课- 系统讲解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如望、闻、问、切。
- 结合具体病例,讲解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
- 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技巧,强调中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 安排学生进行中医诊断技能训练,如脉诊、舌诊等。
- 指导学生进行中医技能操作,如拔罐、刮痧等。
4. 案例分析- 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反馈-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检查学生的技能操作规范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
2. 辅助教材:中医诊断学参考书、中医技能操作手册等。
3. 教学视频:中医诊断技能操作演示视频。
4. 案例资料:常见疾病案例、中医诊断案例分析等。
六、教学反思1. 课后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体质形成及分类方法
体质形成因素
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 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01
体质分类方法
根据形态特征、心理特征、发病倾向等 方面进行分类,如阴阳平和质、偏阳质 、偏阴质等。
02
03
体质与疾病关系
不同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有重要影响,因此了解患者体质对于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藏象学说
03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五脏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司呼 吸、肾主水藏精。
六腑生理功能
胆主决断、胃主受纳、小肠主吸收、大肠主传 导、膀胱主排泄、三焦主气化。
五脏六腑相互关系
五脏与六腑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
气血津液生成与输布规律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 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 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
辨证论治
01
02
03
04
辨病因
分析疾病的原因,是外感 六淫、疫疠邪气,还是内 伤七情、饮食劳倦,或是 外伤、虫兽伤等。
辨病性
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病性 。
辨病位
确定疾病发生的部位,如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
气血津液失常和脏腑功能失调病机
气血津液失常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运行和代谢失常可导致多种疾病,如气虚、 血虚、血瘀、津液不足等。
脏腑功能失调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脏腑功能失调是中医学病机理论的核心,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学基础》教案

《中医学基础》教案《中医学基础》教案一、文章类型与目标受众本文将呈现一份《中医学基础》教案,旨在为中医学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本文主要面向中医学教师、学生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二、关键词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操作。
三、教案大纲1、引言1、介绍中医学基础的重要性2、阐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中医学的历史背景与理论体系1、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2、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3、中医学基础知识1、藏象理论: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与平衡2、经络理论:经络系统、穴位及其功能3、病因理论: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4、中医诊断方法1、四诊合参:望、闻、问、切2、辨证分析: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5、中药与方剂1、中药基本知识:性味功能、配伍禁忌等2、方剂基本知识:组方原则、常用方剂等6、实践操作与临床应用1、针灸疗法:基本操作、穴位应用等2、推拿按摩:基本手法、常用穴位等3、方药应用:中药与方剂的实践操作7、课堂互动与问题解答1、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中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2、解答学生疑问,增强教学效果8、作业与课外阅读1、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2、推荐课外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四、教案详细内容1、引言1、简要介绍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2、强调中医学基础在中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实践操作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2、中医学的历史背景与理论体系1、通过讲解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重点阐述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基本理论,并解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中医学基础知识1、系统介绍藏象理论,包括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与平衡等,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生理机能的基本概念。
2、详细讲解经络理论,包括经络系统、穴位及其功能等,帮助学生理解针灸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分析病因理论,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方法。
2024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ef1458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1d.png)
2024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医学基础》教材第三章“中医基础理论”,具体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核心概念与理论。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2.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 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激发他们对中医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难点:如何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病症相结合,进行病因分析和治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临床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中医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2. 讲解:详细介绍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常见病症为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病因、病机。
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案例,讲解中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技巧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病例,并提出治疗方案。
六、板书设计1. 中医基础理论2. 主要内容: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3. 关系图:展示各理论之间的相互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藏象学说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
(3)阐述经络学说在现代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中医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研究进展,提高中医理论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与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中医学基础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必须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近代与现代提出的新观点:如中西汇通等。
5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重点难点思考题
1重点: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②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创 新;③明清命门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新理论。
2难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一个整体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 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3思考题: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标志是什么?②金元四大家的 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③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④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1
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新世纪全国咼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张登本主编)
课题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授课时数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
教 学 目 的
1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教 学 过 程
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约5分钟)
教 学 过 程
1阐述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约5分钟)
(1) 阐释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病理上、诊治上的整体性。(约5分钟)
(2)阐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 防治的影响。(约5分钟)
(3)阐释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与疾病防治的 关系。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 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属于自然 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 产物。
2阐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约3分钟)3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约15分钟)
(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社会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 体观察;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
(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大体年代;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难经》、《本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意义。
4以朝代为线索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约20分钟)
2难点:①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 体观”两个方面来阐释;②证的基本概念
3思考题: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证与病、 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 ②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③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3
课程名称
中医学基础(新世纪全国咼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张登本主编)
⑷阴阳消长的含义及形式及其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 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 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约15分钟)
⑸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①形式:渐变,突变;②内在依据:阴阳 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阴中有阴;③条件:阴阳消长:或随阴阳消长而转化,或在阴阳消 长变化到一定程度时产生。 (约15分钟)
课题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一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授课时数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的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2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3掌握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 形式。
教
学 过 程
1简述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约5分钟)
(约5分钟)
2阐述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指出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约5分钟)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1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约5分钟)
2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约
(1)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③孙思邈 《千金方》。
(2)宋金兀时期:①陈言《二因方》;②钱乙《小儿药证直诀》;③金兀四大 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 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 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5分钟)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阐释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涵义, 指出中 医治病着眼于证的异同。(约5分钟)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①辨病论治的由来;②“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 的临床诊治原则。(约3分钟)
3中医学基础1重点: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②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 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2
课程名 称
中医学基础(新世纪全国咼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张登本主编)
课 题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授课时 数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的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了解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2阐释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涵义;阴阳概念的内涵及来源。(约5分钟)
3阐述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性、相对性和绝对性。
(约5分钟)
4阐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⑴阴阳对立的涵义:①相反,斗争;②制约,压制;③排斥,格拒。(约10分钟)
⑵阴阳互根与互用的含义:①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互 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②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约15分钟)
⑶阴阳交感与互藏的涵义与关系:①阴阳互藏说明阴阳双方中的一方都寓含另一方,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阴阳交感的内在动力根源,也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②阴 阳交感: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会,相错相荡,氤氲化物。机理:阴阳互藏,阴升阳降:阴 中有阳故能在阳的鼓动下而上升,阳中有阴故能阴的牵制下而下降。(约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