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介绍
《苏珊·安东尼》《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及练习

《苏珊·安东尼》《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及练习《苏珊·安东尼》、《大堰河——我的保姆》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文意。
2、理解文中插叙的作用,欣赏主人公铿锵有力、义正辞严的辩论。
3、理解诗的内容及主题,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叙事的典型细节和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苏珊·安东尼》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作者:本文选自《美德书》。
作者乔安娜·斯特朗、汤姆·B·莱奥纳德,美国著名作家。
2、写作背景:本课讲述了美国女权运动第—人──苏珊·安东尼为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而作的艰苦斗争,表现了这位伟大女性大无畏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苏珊·安东尼出生在马萨诸塞州。
曾经教过小学。
她强烈意识到妇女需要个人和经济上的独立。
她致力于妇女权利的斗争,与伙伴伊丽莎白终身都为女权运动作贡献。
推动美国女权运动的进程。
被称为“美国女权运动第一人”。
课文着重记述了苏珊·安东尼争取在选举权上实现男女平等的斗争,其中又着重写了“投票斗争”和“法庭斗争”两个重要场面。
二、课前热身:1、需要掌握的生字生词:mièshànliànfēnqíshùfùdiécìyǔ轻蔑讪笑锁链气氛歧视束缚喋喋不休赐予pēirěxièbīnbǐyìchùdài下流胚惹恼不懈努力彬彬有礼鄙视奴役触动逮捕2、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的——(dì)目的、(de)卖花的削——(xiāo)削皮、(xuē)剥削数——(shù)数学、(shǔ)数星星、(shuò)数见不鲜3、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刷—(shuā)刷子涮—(shuàn)涮肉腹—(fù)腹部愎—(bì)刚愎自用4、补充的解词:不实之词:虚假而没有任何根据的话。
穷人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穷人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一、作者介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
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
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
并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
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死于出奔途中。
其作品多达45卷。
名著还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
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
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二、主题思想三、作背景三、创作背景三、创作背景1.歌颂人性之美:《穷人》中的主人公桑娜和她丈夫都靠打鱼勉强维生的“穷人”,但他们高尚的精神并没有因物质生活的贫寒而改变。
作者通过他们毅然抱养邻居寡妇死后留下的两个孤儿这一举动的描写,歌颂了他们高贵、无私、仁慈的“富人”精神。
小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对“穷人”深沉而宽厚的爱心进行了真诚的赞美。
2.赞美母爱本能:《穷人》是写活了两个妇女的母性爱。
寡妇西蒙拉扯着两个小不点儿孩子,“一个刚会爬”“一个还不会说话”;她无依无靠,什么事全靠她一个人操心,还生着病,病危临死前,还挣扎起来,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给孩子盖上,用自己的旧头巾裹住孩子们的脚,让他们“睡得又甜又香”,她自个儿已经用尽了力气,“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桑娜不但把亲生的五个孩子喂养得很健康,而且出于同情心、母性爱,从女邻居尸体旁“用头巾裏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
“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样做。
《端午的鸭蛋》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赏析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写的回忆性散文,选自《汪曾祺全集》。
文章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高邮端午的种种风俗,最后引出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语言闲适自由,平淡有味,表达出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对故乡高邮鸭蛋的赞美之情。
写作背景:1981年,汪曾祺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
时值端午节,各种端午风俗引起了作者的回忆。
于是汪曾祺写下了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戏剧剧本《沙家浜》、《大劈棺》,台湾版作品集《茱萸集》、《寂寞与温暖》,文论集《晚翠文谈》,散文集《蒲桥集》等。
词语注释:1、五毒:说法不一,一说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2、寄名: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3、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4、雄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汉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
5、硝药:指火药,炸药的一类。
主要用作引燃药或发射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6、苋菜: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7、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8、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9、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10、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1、《随园食单·小菜单》:古代中国烹饪著作。
12、络子:依照所装的物件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13、大襟:纽扣在一侧的中装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襟。
《剃头大师》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剃头大师》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剃头大师》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是现代著名作家秦文君先生的一篇佳作。
这篇短文描绘了“我”冒充剃头大师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全文按照主要意思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小沙胆小,害怕剃头;第二部分写老师傅给小沙剃头过程;第三部分写“我”给小沙剃头的经过。
全文充满童趣,描写童年的糗事,读后令人捧腹大笑。
【作者介绍】秦文君,1954年生于上海,儿童文学作家,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出版作品600多万字,作品先后50余次获得国内外大奖、10余次被改编成影视剧,10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还有10多部作品出版了日文版、英文版、德文版、韩文版、荷兰文版等发行到海外。
2017年11月16日,获得2017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著有长篇小说《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3号》、《宝贝当家》、《调皮的日子》、《小丫林晓梅》、《小香咕新传》、《俞林·留汉》、《十六岁少女》等五百余万字。
1996年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2002年获国际青少年读物联盟(IBBY)的'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宝贝当家》、《男生贾里全传》先后获第六届、第七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男生贾秦文君在常州花园小学里全传》获'共和国五十年优秀长篇小说'称号。
《秦文君文集》、《天棠街3号》等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
《少女罗薇》、《男生贾里》、《小鬼鲁智胜》获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儿童文学奖。
其他作品分别获宋庆龄儿童文学优秀小说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华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园丁奖、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上海青年文学奖、'巨人'中长篇儿童文学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台湾九歌文学奖等近50种奖项。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春风》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春风》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林斤澜简介和《春风》写作背景名家简介林斤澜(1923-2022),中国作家。
原名林庆澜,曾用名林杰、鲁林杰,浙江温州人。
1923年6月1日出生于温州百里坊八仙楼口。
父亲是教员,兄弟姐妹十人,是个多子女的家庭。
他15岁起就离家独立生活,1937年在温州中学初中部毕业,因抗日战争爆发,离开学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曾任《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
人物生平1937年12月入伍,在粟裕担任校长的浙闽边抗日干部学校学习,1938年在抗日流动宣传队做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担任过过剧团团员、机关雇员、中学教员等。
1943年至1945年在四川重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学习电影戏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组从事专业写作。
2022年4月11日16时46分,被称为“短篇圣手”的著名作家林斤澜因心脏和肺衰竭在同仁医院告别人世,享年86岁个人作品1950年,他在《苏南日报》发表了第一个剧本——反映了抗美援朝的独幕剧《祖国在召唤》,1957年主要剧作结集为《布谷》出版。
此后转为写小说、散文。
第一部小说集《春雷》于1958年出版,其中的《春雷》和《台湾姑娘》因在题材和写法上新颖独到而在文坛崭露头角,被视为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品。
还出版有《飞筐》(特写集)、《山里红》(小说集)等。
1966~1977年辍笔。
文化大革命后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力作《竹》曾改编为电影。
1981年发表的《头像》获当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井亭》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短篇小说佳作奖,《去不回门》获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
出版的小说集有《满城飞花》、《林斤澜小说选》、《矮凳桥风情》,文论集《小说说小》,散文集《舞伎》等。
其小说多取材于北京郊区农村生活和知识分子的遭际,以散文的笔法,着力表现一种特殊的氛围,结构精巧多变。
晚近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称为“怪味小说”。
八年级藤野先生知识点

八年级藤野先生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藤野先生》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课文。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回忆他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深的感激和敬意。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重要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二、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 1926 年 10 月 12 日。
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
作者作此文一是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二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三、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1 3 段):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表达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做铺垫。
2、第二部分(4 35 段):写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着重刻画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一层(4 5 段):写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铺垫。
第二层(6 23 段):写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24 31 段):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的思想受到极大震动,决定弃医从文。
第四层(32 35 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告别。
3、第三部分(36 38 段):写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四、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
1、治学严谨:他给“我”修改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2、认真负责:他为“我”纠正解剖图,指出“我”绘的图中“下臂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
故乡背景介绍

故乡背景介绍如下: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朴善良的农民被扭曲成把“草刺”“飞鸟”视作“鹁鸪”“明火”的愚昧、麻木的“木偶人”。
《故乡》不仅是对故乡及人物的简单回忆,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封建社会对人们精神上的束缚和压迫,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爱的教育故事背景

爱的教育故事背景写作背景《爱的教育》是德国知名儿童文学家亚米契斯写的一部日记体小说集,最开始发布与1886年,是一部取得成功之作,曾当今世界造成过普遍而难忘的危害.这书根据一个中小学生记日记的方式,体现了当今社会社会阶层的人及其它们相互关系、她们的状况及其她们对各类事情差异的心态、不一样的情绪与不一样的应急处置方式.书里每一个角色皆惟妙惟肖,以崇高的感情联络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生道路画轴.这书没有虚情假意的批评,沒有坑人的宗教信仰式宣传策划,都没有一切满腔热血或标语宣传口号.它利用对日常生活的质朴描绘,让人感受到人们多么的必须互相关注,互相理解.互相协助!而这类关注、了解和协助,都少不了一个最本质的物品爱!我国的小蜜圣孟子有一句名言:仁者恋人.由此可见有智者的心的人,最先务必具备一颗幸福的善心.这本书,全是写的一些普通的琐事.用质朴的语言表达,营造了好像微不足道,却非凡的角色,如教师、校领导、卖柴人、妈妈等,这些人都具备善心.这种普通的角色,在阅读者心里激发了一阵阵明显的情感,是一本对青少年儿童之后的发展具备深刻影响的经典好书.创作者的创作用意十分明确:他用心设计构思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剧情,把他所期待感柒小读者的幸福情感和观念送进小读者的内心:对爸爸妈妈的爱、对讲师的敲警钟和终身不忘、对周边人的爱、对同学的关注、对贫苦人的怜悯、对伤残人的尊敬和协助、对伟大祖国的喜爱、对英雄人物的敬仰这些.书里营造了各式各样的中小学生品牌形象,有主要表现优异的,有主要表现偏差的,有考试成绩好的,有成绩差的,但所有人都在实质上面有其闪亮的物品.创作者觉得她们都具备讨人喜欢和真诚的一面,这类善解人意的天性只需能获得爸爸妈妈、老师和周边的人的发掘、发觉和培养,她们即使不可以变成我国的栋梁之材,也会变成有利与社会发展的中国公民.这书以人性善为基准点,传扬的是人类相通的感情,而不是只是出自于执政者的目的和必须,为某一政冶目地服务项目,把宣传策划作为一种政冶的电脑游戏的方式,更沒有标语宣传口号等批评和生涩的传递,因而它有着很强的感柒能量和不可抗力的情感风采作者介绍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1846年10月31日生在西班牙利古里亚区服因佩里亚省一个收奥内利亚的海滨城市.他自小钟爱军营生活,16岁进到莫德纳军官学校学习培训,1865年毕业之后变成军人,1866年积极参加了西班牙第三次独立战争.1868年发布经典作《军营生活》,并为此而出名.1870年罗马帝国解放以后,他舍弃国防职业生涯,居住斯图加特,变成西班牙关键报刊的新闻记者,并此后逐渐专业工作经历文艺创作.1920xx年3月11日在泊尔迪凯拉病故.亚米契斯初期曾环游中国,写出许多游记攻略,如《西班牙》、《荷兰》、《伦敦记事》、《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美国游记》、《西西里的回忆》等.1879年至1889年的20xx年里是亚米契斯写作的兴盛阶段,他写了很多相关社会发展主题的著作,有《散文集》、《朋友们》、《爱的教育》、《大西洋上》等.他关心社会问题,进而投身于政冶,参与社会主义健身运动,1891年添加社会党此后,他依次发行了《一个教师的小说》、《工人的教师》和《公共电车》等著作.1920xx年3月11 日因心血管与病殁于Bordighera这书译文翻译因其唯美生动活泼的惟妙惟肖于20xx年喜获西班牙中国大使馆授予的意大利政府文化艺术奖.《爱的教育》被全球公认为是一部人生道路发展中的必读书目.扩展《爱的教育》是以一个男孩儿安利柯的目光,从10月份4班级开学第一天逐渐写起,一直到第二年7月份,本书共100一篇文章,包含产生在安利柯身旁各种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笔记本上写的劝导创造性的文章内容,及其10则教师在课堂上诵读的精彩纷呈的每个月小故事.各章各节,都把爱主要表现得精粹深层次、酣畅淋漓,大到我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爸爸妈妈、军长、好朋友间的自我之爱,随处波澜起伏、可歌可泣.本书的目地,是准备写成少年儿童之间的友谊,不以阶层及社会地位所隔绝的友谊.他在这里书里把中小学生的全球活泼泼地映演在大家面前了.成年人掌握孩子的已清原是不可能的事.读过这2~3篇日记,谁都需要把童年时代的感情从新勾起.书内的文辞与构造虽不注重,但单是一种心态就能使阅读者十分打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章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介绍
文章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对于教授新课文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知道作者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特定生活环境写成的,寄托着作者的特定情感,透视着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形态,反映着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如果了解了这些与课文有关的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一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寻找问题答案;二者可以让学生对处在不同时代的作者的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增加不少文学常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再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写作环境、意图及情感,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含意。
那么,怎样进行介绍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呢?
一、故事叙述法
每一个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文章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将这种兴趣迁移到课文学习中去,如运用技巧将故事悬念引入课文,让学生在课文中去找答案。
这样的介绍方法主要是运用于文言文和白话文小说的教学。
文言文作者生活的年代距今有着相当的时间距离。
学生对那时的人们包括作者的生活状态、思想状况是不甚了解的,理解起作者文章寓意有一定的困难。
文言文的作者一般是在文学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时往往在朝廷中也有一官半职,甚至有些作者的文学主张、政治思想在当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屈原、王
安石、司马迁、司轼父子、欧阳修等。
比如,在讲授《离骚》一文时,考虑到文章的主题是体现屈原的故事及楚辞这种文体形成的有关知识,从而引出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
而白话文小说的作者,他们大多数不是当官的,或是当了官却又仕途不济的,有些还是穷困潦倒的文人,但是他们都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了解,他们的作品里都渗透着自己的情感倾向、思想倾向和审美倾向。
例如,在教授《促织》时,我们就可以讲蒲松龄以及他的《聊斋志异》故事;在教授《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以及《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们就可以讲曹雪芹以及他的《红楼梦》的故事,等等。
这样,在学习课文时,我们把作者的生平有关情况以及影响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社会情况像讲故事一样向学生交代,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作者有了了解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这种兴趣贯穿在学生了解课文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文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说明兴趣对能力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事件报道法
对于未知事件,人们往往是先听为快。
那么用像报道新闻或趣闻的方法来介绍文章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起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介绍方法主要是用以游记为主的课文学习里。
因为游记主要是介绍某一景点再加上自己的感触体会。
这样在介绍作者和背景的时候可把这个景点的有关资料集中起来,像报道趣闻趣事一样给学生
介绍,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适时地再介绍写这篇课文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如在教授《石钟山记》的作者及其背景的时候,我是这样介绍的:在讲课文之前,给大家讲一件趣事。
在鄱阳湖入长江之处,江西湖口,有上下两座山,南边滨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北边滨临长江的叫下钟山,它们为什么叫石钟山呢?古人有三说,一说是因为风水声如钟;二说是因为石声如钟;三说是因为山形如钟。
那么本文作者司轼在游过石钟山后是怎样说的呢?且看苏轼的情况(提问学生对苏轼的了解程度,再作补充)。
这篇文章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六月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随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时写的就这样,学生在听有关石钟山的趣闻时既可了解到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也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带着问题去学习这篇课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题目联想导引法
题目联想导引法一般用来介绍记叙文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人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做到师生互动。
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不要过于限制,但要正确引导,这样才有利于加深记忆的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记叙文主要是指当代记叙文,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六个要素比较清楚,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在介绍这类文章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时不需要花太多工夫,可以用题目联想导引法。
这种方法是先让学生从题目入手发挥联想,再打腹稿说说根据这样的题目
自己应写什么内容,最后回到课文看看文章的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就引导出对作者的介绍,从而也引出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
如在讲授《七根火柴》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围绕这一题目准备写些什么内容,然后回到课文说:那么我们现在看看作者在文中写长征过草地的写作背景。
又如在讲授《为了忘却的纪念》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准备学些什么,然后提问学生来对照课文的内容,从而引出对鲁迅及这篇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
这样让学生在用自己的构思和作者的文章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课文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印象应是很深刻的,同时也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三种介绍方法,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文章而论,各有侧重,自成一体。
但很多时候这三种介绍方法也可以相互弥补、互为运用,并不因体裁的不同而截然分开。
如在一篇文章中采用题目联想导引法引出文章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后,可以适当运用故事叙述法的技巧,对涉及文章寓意的内容再三强调,着力深化,加深效果。
当然,这样的处理必须体现以一种方法为主、兼顾其他方法技巧的原则,否则就会画蛇添足,效果也就差强人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