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学会共处、共进,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2.通过水乡美景的再现和感知,深化对家乡的了解,对家乡、祖国美丽山水的热爱之情。
3.针对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知识与技能1.感知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态。
2.进一步锻炼收集、分类、检索资料的能力。
3.加深对不同区域具有区域特色生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教师充分领会课堂的“内涵”和“外延”,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搭建平台,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教师按自愿的原则,综合学生的学习意向,以两个探索取向组合成“探索小分队”,创造机会,让学全在质疑中求证,在求证中解决,在解决中寻找发现新问题的契机。
二、教学重点1.学生应深刻认识到“水”对太湖流域的生产、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尝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建设家乡的设想。
2.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不同区域具有区域特色生活的区域差异性的认识。
三、教学思路1.以学生定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浅显易懂,他们对水乡的了解在某些方面远多于书本的阐述,脑海中美丽的水乡画面要远比书本上的几幅图片生动。
因此,不妨放手让学生自行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一些有共同研究取向的学生,可按自愿的原则组合成“探索小分队”。
2.以内容定学法。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他们希望教师能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学习自己想学习的内容,甚至走出课堂,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不学”中“学”。
3.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教无定法,但教法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即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中,教师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体验性学习,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甚至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乡孕育的城镇教案人教版.doc

水乡孕育的城镇7、今天,伴随着水乡景观和农业人口的过程,一个个新的城镇正悄然兴起。
(二) 我能提问:完成以上白学之后,在此处写卜•你还想了解哪些与本课有关的感兴趣的内容。
讣•你的 思维自山放E 吧!(三) 我能探究:结合前血所学内容分析太湖之水是如何孕育出城镇的。
(四)我能达标:1. 下列对于太湖流域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地形以平原为主B. 位于浙江、江苏、上海三地之间C. 每年1刀份,太湖就会结冰一冃.冰期超过1个刀D. 太湖流域是我国苦名的血米之乡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2. 下列不属于“水乡”——太湖流域的城市是(A.西安B.上海C.嘉兴D.苏州3. 历史上,太湖流域比较发达的行业是( )① 手工业②畜牧业③建筑业④农副业4. “水乡”城镇的最主要特色是( )A.手工业发达B.农业发达C.水网密集D.5. 既濒太湖,乂临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城市是( ) A.苏州、杭州 B.无锡、湖州 C.苏州、无锡A B C D7. 水是“水乡”城镇的特色,至今还完整保留着水乡景观的古镇是(). A.乌镇、周庄 B.西安、洛阳 C.扬州、宋城 D.南京、上海8. 下列关于太湖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河湖密布,有闻名世界的京杭大运河和太湖② 从成因上看,太湖流域众多的湖泊属于洼地积水成湖③ 口古以来是中国农业高产区,是典型的“鱼米Z 乡”④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暖湿,灌溉方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9. 近10多年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太湖流域 水环境质量发生了很人变化,特别是前一阶段太湖蓝藻集屮爆发,严重影响其至闲扰 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太湖流域是我国著名的水乡,水乡城镇的特色是什么?具民居人多临河而建,原 因是什么?(2) 太湖流域孕育出了哪些著名的水乡占•镇?(3) 从一定程度上说,太湖蓝藻暴发反映了水乡景观和人口发一展的什么趋势?为了(你可以自己设计探究问题)商贸兴盛 D.苏州、上海6.下列景观属于太湖流域的是( )。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 2012-3-13 12:59:00 | By: 钱蓉 ]1推荐教学目标1.了解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太湖流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了解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
3.针对太湖流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教学重点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城镇的起源。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水乡乌镇的视频欣赏问:你知道哪些傍水而居的城镇?(学生例举)能说说你眼中的水乡风光吗?(学生描述)承转:水乡的这些风光、特色,与水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太湖流域,来探寻水乡与水的关系。
新课教学展示太湖流域图请选择合适的地图,描述太湖流域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类型)(学生利用手头能找到的地图,描述太湖流域的自然环境,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最终确认最佳的描述和适用地图)地理位置:长江下游,北濒长江,南邻杭州湾(选用长江流域图)地形特点: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选用中国地形图)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雨热同期(选用中国气候类型图)自主学习课本图4-16《太湖流域》,试归纳太湖流域河流、湖泊分布的特点。
(河流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观察太湖流域城镇位置,试分析太湖流域城镇分布的特点。
(城镇密集,沿河湖分布)思考:为什么城镇大都沿河湖分布,太湖流域为城镇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农业的发展交通运输发达物产丰富……)小结:由此可见,太湖是——因水而生阅读书本知识,.试描述城镇形成的过程。
讨论:根据所学知识与生活见闻,说说水乡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与水的关系。
(出示相关图片、视频做提示)生产:如水产养殖、酿酒、农业种植……生活:衣、食、住、行、娱乐、文化……小结:水乡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思维拓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绍兴水系图材料二:绍兴的水资源出现了行问题,人均用水量减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水资源出现了短缺,水资源供给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导致饮用发生危机,造成了巨大社会经济损失;(2)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水,许多河道中都设有排污管,它们一方面污染了水源,导致水资源功能下降,给经济环境带来极大不利影响,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危机已迫在眉睫。
第3课 傍水而居-水乡孕育的城镇

第三课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目标1、了解太湖在我国的位置,知道太湖流域河湖分布的特点。
2、通过对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
3、能根据资料、录像和图片描述“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
4、引导学生发现水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教学流程一、导入生猜谜语,说出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所以最初的人们多选择傍水而居。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到与水息息相关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水乡城镇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那里的河流、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生产。
观看:《江南水乡》的录像资料思考:通过欣赏水乡风光,归纳出水乡有哪些特色或用恰当的词描述水乡景观特点(从建筑、交通、生活情景等方面)。
水乡景观特点:小桥、流水、人家。
师小结:水是水乡城镇的特色,是水“孕育”了城镇的美。
如今,具有这种建筑特色的民居,还完整地保留在太湖流域的乌镇、周庄等水乡古镇里,吸引着四方游人。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太湖流域,了解一下太湖流域的概况,及太湖流域的美丽的水乡城镇是如何出现和发展的?二、新课(一)水乡孕育的城镇──水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师展示“太湖流域”图,提问:1、归纳出太湖流域的特点。
(河湖密布,城市众多)师补充课外资料: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6500平方公里,地形中以平原为主,是全国重点淡水渔业基地,太湖流域耕地2400万亩,财政收入占全国13%—14%,被誉为祖国的“金三角”。
2、太湖流域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为什么?由于地势低平,河湖密布,所以灌溉便利,加上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和渔业的生产和发展,因此这里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过渡:综上所述,太湖流域鱼多、米多,这么多的鱼米消耗不了,该怎么办?(二)水乡孕育的城镇──水对工商业发展的作用1、你知道这些城镇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吗?让学生带着第三个问题去仔细研读教材中的阅读卡。
水乡孕育的城镇a

水乡孕育的城镇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太湖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的密切关系。
能根据资料、录象和图片描述“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
以及现在的太湖流域的城镇化,并带来的问题进行思考,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水乡人们的生产特点和日常生活特色。
对太湖流域的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自己解决的设想。
能力与过程:理解水与太湖流域形成,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特点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意识,为充分发挥水的积极作用而出谋划策。
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水乡城镇的生产,生活特色难点: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四、教学方法: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资料,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的导入:[播放] 江苏民歌《太湖美》,并配上一组太湖及其城镇的美丽风光图片。
[提问]这首歌赞美的是哪个湖泊?[回答]太湖。
[提问] 太湖美吗?美在哪里?[回答] 美在水等等[引题]那里的人们傍水而居。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太湖流域走走,领略一下水乡风情,体验下水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过渡] 那么美的太湖在哪里呢?让我们先来找一找。
(二)教授新课:1.城镇因水而生(1)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讲述] 请大家打开《图册》P27,请在地图上找到太湖,说说太湖流域的范围、位置、地形、气候[回答] 地形以平原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过渡]请大家快速地在书本P83《太湖流域》图上数一数太湖流域一共有多少条河流、多少个湖泊?(2)河流、湖泊[提示] 数清楚了吗?在数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回答] 数不清。
[提问] 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太湖流域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
[回答]河流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
【知识拓展】:大运河知多少?隋炀帝时候开凿大运河,它是世界上也最长了,有1800多千米⒉城镇因水而兴[展示] 《太湖流域》地图。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

江成赞《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的是太湖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的密切关系。
它是学好第三课至关重要的第一节课,它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分析“水”对太湖流域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及方法目标:通过对太湖流域的形成、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特点的分析,理解它们与“水”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能根据相关资料,了解太湖流域的现状或家乡水的现状,以此树立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太湖流域的人民生活、生产及城镇的发展与水的密切关系。
突破:以“水”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四.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情景教学法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太湖美》的MTV配一组风景图片来导入新课。
并《提问》:1.太湖美,美在哪里?2.你了解太湖的哪些情况?《承转》:今天,我们就一起到与水息息相关的太湖流域走走,看看,进一步了解那里的城市、河流、居民、生活、生产等。
(二)新课教学环节一:说一说:《展示》(中国地形图)及太湖知识卡《提问》:你了解太湖的哪些情况?(学生可能会从太湖的地理位置、气候、特产、地形等方面回答,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边看图边指导学生阅读太湖知识卡,使学生了解太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它是第几大湖泊及它的位置、水文特点、周边的地形等)然后,教师由太湖引导过渡到太湖流域。
《展示》:(太湖流域图)《提问》:1.说说太湖流域的范围。
2.各小组找一下太湖流域大约有多少条河流,多少个湖泊?3.太湖流域的特色是什么?4.这么多的河流中最著名的是哪一条河?你还知道关于这条河流的哪些情况?《展示运河知识卡》《承转》:是啊!江南河是京杭大运河在太湖流域的一段,太湖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中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长期的开发和经营,至明清时期,不仅土地资源已全部开发利用,而且商品性农业也有明显发展。
在此,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同学们:1.我国历史上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是什么意思?2.太湖流域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粮仓?或者说它对发展农业生产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小结》由于地势低平,河湖密布,所以灌溉便利,加上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和渔业的发展,再加上人们的辛勤劳动,使这里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傍水而居《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课标解读:1、通过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并感受水乡地区的风土人情。
2、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孕育作用。
3、针对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城市的起源、特色和发展,理解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2、理解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加深学生对水“孕育”城镇的认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和态度。
2、引导学生初步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突破策略】:观看视频与图片,设计活动,讨论合作,归纳板书,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教学难点:分析和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
【突破策略】:阅读实例,观看图片,分析现象,小组讨论,开拓思维。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新课伊始,以柔美旋律——《梦里水乡》为音乐背景,以超链接的形式展示水乡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风光,激起学生对水乡的浓厚兴趣。
正当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走近这柔美的水乡呢?学生回答:想。
教师陈述:那就跟着老师出发吧!(二)走近水乡,感受水乡之“美”1、水乡的位置创设情境:紧接着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张中国水系图小组合作:1、请学生找出太湖在我国的位置。
2、再请学生读图4-14,找出图中的主要河流(包括运河)【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太湖流域河湖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的特点】如何描述太湖流域的位置?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包括太湖、太湖平原及其西部的丘陵山地,北抵长江,南滨杭州湾,东临东海,地跨苏、浙、沪两省一市.找一找图中大约有多少条河流。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策划设计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策划设计《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策划设计范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通过典型案例:太湖流域的城镇,重点说明了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城市的起源,以及水乡人们独具特色的生产和日常生活,从而让学生理解水同人们生活、生产密切关系,增强学生保护水源的意识。
二、课标要求2—7 通过典型案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傍水而居的太湖人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了解太湖流域的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各种资料获取信息,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判断,培养和提高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水乡城镇的柔美,从热爱家乡的水到更加热爱家乡;在学生理解水同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上,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通过水乡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水”对太湖流域的生产、生活所起的作用难点:理解水“孕育”城镇五、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文件七、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太湖美》的视频文件提问:(1)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2)太湖美吗?它美在哪里?新授:水乡孕育的城镇(一)、太湖流域刚才听过《太湖美》这首歌之后,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水中鱼虾戏红菱,河渠纵横稻花香”的优美山水画。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那优美的太湖,一起去感受太湖的“美”。
1、太湖流域范围多媒体出示《太湖流域图》,或参考教材83页图4—16说说太湖流域的范围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流域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2、太湖的河流、湖泊的特点读图4—16,数一数太湖流域有多少条河流,多少湖泊?你能数清楚吗?学生回答,答案各异(旨在让学生感受太湖流域河湖众多,不在于具体有多少数量)归纳:河流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太湖流域到底有有多少河流和湖泊,我们很难数清楚,但是,在这些河流之中有一条最为著名,你们知道是哪一条吗?你还知道这条河流的哪些情况?京杭运河,是世界人工建造的最早最长的大运河,我国古代连接南北的交通大动脉……3、太湖流域城镇的特点读图4—16,数一数太湖流域大约有多少个城市?城镇分布有什么特点?归纳:城镇密集、沿河分布(二)、水孕城镇小组推理:从下列给出的条件,推论出“水乡”如何孕育“城镇”?①充足的灌溉②便利的'水上交通③货物的集散地④肥沃的土壤⑤城镇⑥繁荣的集市⑦水乡⑧湿润的气候⑨鱼米之乡(丰富的物产)⑩河网密布提问:“鱼米之乡”的条件是什么?多余的物产怎么运输?运去哪里?(⑩ ① ④ ⑧)(② ⑨)(③ ⑥)推理:①充足的灌溉③货物的集散地⑦水乡⑧湿润的气候⑨鱼米之乡⑤城镇④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物产)⑥繁荣的集市⑩河网密布②便利的水上交通(三)、水乡城镇特色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古镇的图片播放《周庄》的视频,结合多媒体的图片,及教材84页的内容,思考:“水乡孕育的城镇”有什么特色?(提示:从建筑、交通、生活情景等方面考虑)归纳:水是水乡城镇的特色建筑:临河建房,阁楼建在河岸上,便于生活取水及洗涤,“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交通:众多的河道是城镇联系外界和物资进出的通道,船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生活:“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和独特风韵在了解水乡人们的生活特色之后,议一议:水乡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水的关系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傍水而居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课标解读:
1、通过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
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并感受水乡地区的风土人情。
2、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孕育
作用。
3、针对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可持
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城市的起源、特色和发展,理解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2、理解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加深学生对水“孕育”城镇的认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和态度。
2、引导学生初步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突破策略】:观看视频与图片,设计活动,讨论合作,归纳板书,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教学难点:分析和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
【突破策略】:阅读实例,观看图片,分析现象,小组讨论,开拓思维。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新课伊始,以柔美旋律——《梦里水乡》为音乐背景,以超链接的形式展示水乡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风光,激起学生对水乡的浓厚兴趣。
正当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走近这柔美的水乡呢?
学生回答:想。
教师陈述:那就跟着老师出发吧!
(二)走近水乡,感受水乡之“美”
1、水乡的位置
创设情境:紧接着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张中国水系图
小组合作:1、请学生找出太湖在我国的位置。
2、再请学生读图4-14,找出图中的主要河流(包括运河)
【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太湖流域河湖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的特点】
如何描述太湖
流域的位置?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
,包括太湖、太湖平原及
其西部的丘陵山地,北抵
长江,南滨杭州湾,东临
东海,地跨苏、浙、沪两
省一市.
找一找
图中大
约有多
少条河
流。
找一找
图中大
约有多
少个城
市。
22个16条
以上
看图,想一想太湖流域有什么特点?河湖密布,城市众多
2、水乡“孕育”的城镇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出一张长江流域出土的三四千年前炭化稻谷的照片,在做
相应的介绍后,向他们提出了一个新奇的问题:“你能讲述这粒炭化稻谷的历史
故事吗?”学生一脸惊奇:一粒小小的炭化稻谷,竟然也牵动着历史?
【设计意图:一位教育家说过,抓住学生的心,就抓住了思维的积极性。
学
生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过讨论完成信息的交换成为一种自发的需要。
设置这么一个匠心独运的思维障碍,有效地启示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自然条
件在太湖流域家农业发展史及后来城镇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 湖泊星罗棋布
河流密如蛛网
农副业、手工业发达交通发达、运输方便出现商品交易活动的场所和货物的集散地
小城镇交易的频繁、交易人数的增多、商品的丰富出现店
铺、街
道、简
单的手
工作坊出现以从事商
业和手工业为
生的人
转承:你听过的保留水乡建筑特色的古镇有哪些呢?你见过这样的古镇风光吗? (旨在引出水乡的柔美风光)
3、感受水乡的柔美
创设情景:欣赏 “水乡风光”图片,展现一幅幅“小桥、流
水、人家”的景象。
问题引导:水乡的建筑有何特点?当地人们的生活还有哪些方面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人在水上住,周在窗下行”的古朴、独特的水乡城镇的特色。
货物运输、物资集散、城镇交通、人员往来
(三)与水乡一起成长
1、水乡“长大了”
教师介绍今天太湖流域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
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并介绍乡镇企业和城镇化的概念)
创设情景:播放“城市化”后的水乡城镇景观——华西村。
小组讨论:
①观察水乡城镇在景观上有哪些变化。
(如建筑、街道、公共设施等)
②思考水乡城镇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正负两方面)
2、分担水乡“成长的烦恼”
创设情境:观看水乡城镇排放污水的视频。
分析问题:太湖流域地区的水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太湖水污染源主要来自城市的生活、农业、养殖业、工业企业、船舶及旅游管理和开发不当。
小组探究:“快来救救我们的水乡!”说一说你的想法!
各组派代表分享本组成果:如下
①加强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素质。
②做好环保立法等
教师总结:挽救水乡的办法有很多,政府和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责任。
而我们未成年人也应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水乡更好的明天尽力。
因为有了这些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才能构筑我们美好的家园。
(四)课堂小结: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们的新课——让生命之水常流,让水之故乡长青五:教学设计说明:
(一)课程分析:
本课选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目。
该课是在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学习的基础上,对中国太湖流域的自然环境作进一步探究。
本课时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有:自然环境、自然景观、水乡、城镇、鱼米之乡、乡镇企业和城市化。
教材主要是从水乡景观这一方面,让学生对水乡的自然环境有一个局部的认识。
自然环境是了解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重要内容,也是造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本课重点内容是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加深学生对水“孕育”城镇的认识。
(采用直观的方式呈现),让学生从中感悟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教材中人地关系比较典型的一课,而初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积累较少,对地理事物缺少客观、全面的分析与认识,但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对新的学习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市对水乡的柔美充满着好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感性认识强。
因此,本课的设计尽可能地结合了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教学结构说明:
本课由一串风景秀丽“水乡风光”图片伴着《梦里水乡》优美的旋律导入,直奔主题,直接点题、激起学生对本课水乡的浓厚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环节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案,讲练与动(手、眼、脑)相结合,真正做到实效课堂。
如对“救救我们的水乡”等部分就设计了小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
河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