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研究资料分析

合集下载

队 列 研 究(Cohort Study)

队 列 研 究(Cohort Study)

27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研究对象的条件
1)临床研究 满足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并不能被
排除的患者,有无特征的两个队列应有 较大的可比性。 2)病因研究 目前未患某研究结局疾病,在 观察期间 可能发生研究结局疾病的人群。
28
3)暴露与非暴露分组 队列研究根据研究因素将研究对象分为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若研究因素(暴露 因素)属于分类变量 如:心电图正常与不正常, 心电图不正常 暴露组 心电图正常 非暴露组 如果暴露因素是连续变量,如:胆固醇 水平,可将暴露水平分为几个级别(亚组), 暴露水平最低者为非暴露组。
隐伏期(病因过程完成到疾病发现前时间)。如: 评价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幸存者发生恶性肿瘤危险时, 没必要在原子弹爆炸发生即开始随访,应根据评价 恶性肿瘤特征最短诱导期和隐伏期,在原子弹爆炸 数月后或数年后开始随访,尽量缩短观察期,节约 人力、物力、经费并减少失访。
队列研究开始前,对最短诱导期和隐伏期应做出 恰当估计,以合理确定随访观察期限。
19
(2)选择历史性队列研究时,除考虑前述
1)~5)点,还应考虑是否有足够量的、
完整可靠的过去某段时间内有关研究
对象的暴露和结局的历史记录或档案 材料。 如:医院的病历、个人的医疗档案、
及工厂和车间的各种记录等。在具备条件
的情况下,可以应用历史性队列研究 设计方法。
20
(3)选择双向性队列研究时,应考虑: 在具备进行历史队列研究的基础上, 如果从暴露到现在的观察还不能满足 研究的要求,需继续前瞻性观察一段
13
(3)双向性队列(ambispective cohort )
两种冠 脉支架 接受者
紫 杉 醇 药物释放 冠脉支架 雷帕霉素 药物释放 冠脉支架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

5、有足够的观察人群并将其分成暴露组与非 暴露组 6、观察人群相对稳定 7、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支持长时间的 研究工作 (二)选择历史性队列研究的要点 1-5 同上 6、是否可被利用的医学记录或档案资料
实施
五、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暴露人群的选择
1、特殊暴露人群 (1)职业人群 (2)特殊暴露人群 2、一般人群 (1)一般社区居民 (2)有组织的团体人群
abcd lnRR的95%CI
ln RR 1.96 Varln RR
反自然对数即为RR95%CI
RR=1: 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无关联。 RR>1: 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有“正”关 联,是致病因素。 RR<1: 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有“负”关 联,是保护因素。
表 RR与关联强度
RR
0.9~1.0
1.0~1.1
0.7~0.8 0.4~0.6 0.1~0.3 <0.1
1.2~1.4 1.5~2.9 3.0~9.9
10~
关联强度 无 弱 中 强
很强
(2)归因危险度 / 特异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
AR=暴露组发病率-非暴露组发病率
意义
➢ 暴露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 生数量
➢ 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掌握的有关研究对象 在过去某时刻的暴露情况的历史材料分组
➢ 不需要随访,研究开始时结局已出现
优点
➢ 短期内完成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 时间顺序仍是由因到果 ➢ 省时、省力、出结果快
缺点
➢资料积累时未受到研究者的控制,内容上 未必符合要求
➢需要足够完整可靠的过去某段时间有关研 究对象的暴露和结局的历史记录或档案材料
队列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一、优点 (一)适用于常见病。 (二)研究方向由“因”及“果”,资料偏 倚少较可靠。 (三)可以直接获得两队列人群的发病率或 死亡率,及各种疾病危险关联指标,故结果 真实可靠。

流行病学第四章_队列研究

流行病学第四章_队列研究

两种类型的队列
• 开放队列或动态队列( Open cohort ) – A group of individuals recruited and enrolled through a mechanism that allows for in and out migration of people – Dynamic population – Examples • Framingham Study
研究的建议 ❖ 在工厂中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降低空气中CS2含量 ❖ 制定车间内CS2容许浓度
第三节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确定研究因素及其定义 确定研究结局 选择研究对象 确定样本量 随访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选择并确定研究因素 ☺ 一次只能研究一个因素 ☺ 研究因素的定义 ☺ 一般应对暴露因素进行定量描述,除了暴露水平以外,还应考虑暴露时间、暴露方 式 ☺ 同时需收集其他暴露因素资料及背景资料,包括可疑的混杂因素及研究对象的人口 学特征
– Framingham is proximate to Boston’s major medical centers.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三)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设置 1、暴露人群的选择 高危险人群 职业人群 特殊暴露人群 一般人群 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2、对照人群的选择 原则 对照人群除未暴露于所研究的因素外,其它各种因素或人群特征(年龄、性别、 职业、文化程度等的构成)应尽可能地与暴露人群相同。
流行病学第四章_队列研究
讲课提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队列研究实例 第三节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第四节 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第六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总结

队列研究分析资料

队列研究分析资料

第六章队列研究一、教学大纲要求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队列研究的类型;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死亡比、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限度、人群归因危险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熟悉选择队列研究方法的指征;确定研究队列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决定样本大小的条件和方法;资料的分析方法;人时的概念。

了解队列研究的基本步骤;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克服方法,特别是失访偏倚及错分偏倚;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二、学大纲精要(一)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队列研究(cohort study)也是流行病学分析性研究方法的基本方法之一。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是,按照研究开始时人群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人群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随访两组一定的时间,观察并收集两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生情况,计算和比较暴露组和菲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如果暴露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高于非暴露组该病的发病率,则认为该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系。

队列研究有时也称为随访研究(follow-up study)或发病率研究(incidence study)。

2.队列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研究开始时暴露已经发生,而且研究者知道每个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

3.队列研究是发病率研究,所关心的是某病在人群中发生的概率(累计发病率)和发生速度(发病率)。

因此在研究开始时研究对象不应当患有所研究的疾病。

在队列研究开始之前,常进行一次横断面研究。

4.队列研究的人群一方面开始时不患有所研究的疾病,同时要求每个研究对象在随访过程中均有可能成为所研究疾病的病人。

5.队列研究资料可直接用来计算疾病的发病率,累计发病率和归因危险度。

如果知道人群中暴露的比例,也可计算人群归因危险度。

归因危险度和人群归因危险度反映了疾病预防中的意义。

6.队列研究可以计算相对危险度RR,RR的本质是比(rate ratio)或危险比(risk ratio),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流行病学 队列研究 Cohort Study

流行病学 队列研究 Cohort Study
RR95%CI:
1)Woolf法:
RR=1,表明暴露与疾病无关联;RR<1,表明存在负关联;RR>1时,表明两者存在正关联。比值越大,联系越强.
相对危险度(RR)与关联强度
2、பைடு நூலகம்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
归因危险度:也叫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或率差(rate difference, RD)。
随访者:培训
失访及其处理:由于随访对象多、时间长,不可避免会有中途不知下落的成员,也可能有拒绝继续受观察的人,这就产生了失访。
如果暴露组与未暴露组的失访率相似,失访者与未失访者的结局发生率也相似,则失访将不会产生偏倚。所以应尽可能取得失访者结局的信息,或从失访者中抽取样本调查其结局。
比较现实可行的方法是把失访者与未失访者的基线资料中的一些特征加以比较,如差别不大,则可假定结局发生率的差别可能也不大。否则,对选择偏倚可能产生的影响应有充分估计。(最好低于10%)
概念:(前述),是暴露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该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是反映暴露因素和疾病关联强度的一个指标。
公式:
意义:RR说明暴露组发病(死亡)的危险性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上面算出的相对危险度是RR的一个点估计值,是一个样本值。若要估计数值的总体范围,应考虑到抽样误差的存在,需计算其可信区间,通常用95%可信区间。
③标化率、标化死亡比
标化率:粗率不能比较,年龄标化后比较
标化死亡(发病)比(standard mortality rate, SMR):实际死亡(发病)人数与以全人口的死亡(发病)率为标准计算出预期死亡(发病)人数之比。用于死亡(发病)率较低时。
例:某人群观察期内冠心病死亡80人,已知用该地全人口冠心病死亡率为标准计算出的预期死亡人数为71人,求:SMR=?

实习六 队列研究资料分析 流行病学课件

实习六 队列研究资料分析 流行病学课件

实施: ① 研究现场的选择 ② 筛检研究对象 ③ 暴露人群和对照 人群的确定 ④ 基础资料的收集 ⑤ 研究终点的确定 ⑥ 随访时间和随访 间隔的确定 ⑦ 人群资料的收集 ⑧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8
问题3. 队列研究的现场一般应具备哪些条件?
9
问题3:
1. 被研究的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较高(有 足够数量的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
6
问题1. 欲确定HBV感染是否为PHCC的危险 因素可采用哪些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答:历史回顾法、现况研究、病例对 照研究、队列研究(如历史性队列研 究、前瞻性队列研究)
7
设计: ① 明确研究目的 ② 确定研究因素 ③ 选择研究对象 ④ 确定研究的结局 ⑤ 估计样本含量 ⑥ 质量控制
P65—P70
队列研究资料分析
流行病学教研室 刘谢
2
3
目标人群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
暴露
E
代表性 样本
Ē
时间顺序
结局
Y N Y N
4
[课题一] 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
癌发生的队列研究
5
问题1. 欲确定HBV感染是否为PHCC的危险 因素可采用哪些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问题2. 如采用队列研究观察HBV感染与 PHCC发生的关系该如何设计与实施?
根据表6—4计算AR%
肺癌相对危险性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称之为 剂量效应关系(或称生物学阶梯)。请根据表6—3 画出剂量效应曲线
吸烟量(支/日) 图6—1 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图
34
2.吸烟与肺癌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说明理由,如想进一步说明二者之间的 因果关系还需作什么研究?
实验流行病学,人群为实验对象要 考虑伦理学

2023年流行病学之队列研究解析

2023年流行病学之队列研究解析

人群特异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是说明一种暴露因素的社会效应 的指标。用百分比表示时称为人群 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P),又称为 人群病因分值(Population etiologic fraction,PEF)
PAR%
=
It - Iu
──────
×100%
随访
失访者
对暴露组和对照组应采取相同的随访方法, 且在整个随访过程中,随访方法应保持不变
随访内容
一般与获取的基线资料内容一致,但次处收 集的重点是结局变量
随访
随访对象、内容和方法 随访间隔 随访者 观察终点(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 观察终止时间(整个研究工作截止的时间)
固定队列 Fixed Cohort
实验室检查
血糖、血脂、血清胆固醇水平、血压、心电图、 心脏大小、体重及车间CS2浓度的动态变化
资料分析
CS2暴露组发生心肌梗死的RR为3.57,两组致死性心肌 梗死发生率和总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表4-1 暴露组和对照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及RR
发病数
5 年累积发病率(%)
RR
暴露组(343 人) 致死性
暴露组 非暴露组
前瞻性 收集资料
前瞻性 队列研究
过去 某时点
现在 图 队列研究类型示意图
将来 某时点
前瞻性队列研究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研究队列的确定是现在(concurrent) 根据研究对象现在的暴露分组 需要随访(follow-up) 结局在将来某时刻出现
优点
时间顺序增强了病因推断的可信度 直接获得暴露与结局资料,结果可信 能获得发病率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水平,可将暴露水平分为几个级别(亚组), 暴露水平最低者为非暴露组。
29
(2)暴露组的选择(有暴露因素值得研究)
1)医院内各种患者:不同干预措施的比较. 2)人群中的患者:结果具有代表性。观察
费用高,易失访。如:阿司匹林与冠心病复发。 3)医疗人寿保险:如:心电图正常与异常的观察。 4)有组织的人群团体:如:健康体检。 5)特殊暴露人群:如:射线 白血病。 6)职业人群
隐伏期(病因过程完成到疾病发现前时间)。如: 评价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幸存者发生恶性肿瘤危险时, 没必要在原子弹爆炸发生即开始随访,应根据评价 恶性肿瘤特征最短诱导期和隐伏期,在原子弹爆炸 数月后或数年后开始随访,尽量缩短观察期,节约 人力、物力、经费并减少失访。
队列研究开始前,对最短诱导期和隐伏期应做出 恰当估计,以合理确定随访观察期限。
5
常见暴露因素 2: 接触(曾接触)某可疑毒物或化学物质等; 习惯食用(曾食用)某种(些)食物; 具有某(些)行为,如:吸烟或饮酒、长期
上网,长期熬夜,滥用药物等;
从事某种职业,如:石棉工人、翻砂工人、
高空作业、司机、教师、炊事员等。
6
暴露组: 暴露于(接受)某因素的队列。
非暴露组: 未暴露于(未接受)该因素的队列。
6)大部分观察人群应能被长期随访,并取得完整 可靠的资料。
7)有足够的人、财、物力支持该项队列研究工作。
19
(2)选择历史性队列研究时,除考虑前述 1)~5)点,还应考虑是否有足够量的、 完整可靠的过去某段时间内有关研究 对象的暴露和结局的历史记录或档案 材料。 如:医院的病历、个人的医疗档案、 及工厂和车间的各种记录等。在具备条件 的情况下,可以应用历史性队列研究 设计方法。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顺序
结局(疾病)
是否暴露某个危险因子
比较
病人a
暴露组
特定人群 范围内的研 究对象
a /(a+b)
非病人b 病人c 非病人d
非暴露组
c /(c+d)
队列研究的结构模式图
基本特点
1 属于观察法 2 设立对照 3 由因及果 4 能明确暴露与结局的关系

用途
1 检验病因假设 2 评价预防效果 3 新药上市后监测 4 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实习六、队列研究资料分析
流行病学教研室
主要内容
1.实习目标和要求: 学习队列研究的基本步骤、了解其原理、用途、 设计的主要内容和优缺点。 2.实习内容:课题一;课题二
3.作业
流行病学教研室
基本原理 将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成暴露组 和对照组(非暴露组),然后随访一定时 间,比较所研究疾病在两组的发病率。如 果暴露组的发病率明显地高于对照组,那 么可以推测暴露于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因果 关系。
暴露组累积发病率=1079/14338=7.525% 对照组累积发病率 =387/75898=0.51% Χ2=3713.84,P<0.01,两组差异显著。
问题9:计算RR、AR和AR%值,并说明它们在该课 题中的具体意义。
队列研究资料归纳表
病例
暴露组
非暴露组
非病例
b=n1
合计
c d c+d=n0 a+c=m1 b+d=m0 a+b+c+d
流行病学教研室
问题1:欲确定HBV感染是否为PHCC的危险 因素可采用哪些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现况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 性研究

问题2:如采用队列研究观察HBV感染与 PHCC发生的关系该如何设计与实施?
研究设计与实施: 1、确定研究目的与研究因素 2、确定研究结局 3、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4、确定样本量 5、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6、资料的分析 7、质量控制
问题7:研究者选取90236例样本是否有科学依据? 确定队列研究样本含量应有哪些参数?
影响样本量的因素
非暴露人群或全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 暴露人群与对照人群疾病发病率之差P1-P0 第一类错误概率α 把握度(power) 1-β
样本大小的估计: 查表 公式计算(条件 暴露组和对照组样本含量相等)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表示人 群中由于暴露于某因素的发病率(死亡 率)占人群发病率(死亡率)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PAR%= (It- Io )/ It*100% PAR%意义:表示在完全控制该暴露因素 后,人群中某病发病率(死亡率)的下 降程度。 PAR%= %=68.5%
作业: 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和局 限性比较
问题9:计算RR、AR和AR%值,并说明它们在该课 题中的具体意义。
整理的四格表
病例 暴露组 非病例 合计
1079
13259
14338
非暴露组 合计
387 1466
75511 88770
75898 90236
相对危险度(relatire risk,RR)或率比 (rate ratio)是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 组的发病率之比,它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关 联强度。 RR=Ie / I0= [a/(a+b)]/[c/(c+d)] =14.755 ,可 信区间 海门市HBV感染者因PHCC死亡的危险是非感染 者的14.76倍
[课题一] 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发生的队列研究

问题1:欲确定HBV感染是否为PHCC的危 险因素可采用哪些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普查
横断面研究
抽样调查
描述性研究
监 测 生态学研究
观察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
临床试验 实验性研究 现场试验
队列研究
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
[课题二]
吸烟与肺癌关系的队列研究调查资料分析

思考题 : 1、根据表6—2合计,计算不同吸烟程度 的RR和AR;根据表6—3计算AR%,并 绘剂量效应曲线图;根据表6—4计算 AR%
肺癌相对危险性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称之为剂量效 应关系(或称生物学阶梯)。请根据表6—3画出剂量效应曲线 图6—1
问题10:设海门市人群PHCC发病率为1.625%,那么PAR 和PAR%各为多少?说明它们在该处的具体含义。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是全人群某病的发病 率(死亡率)(It)与非暴露者某病的发病率 (死亡率)(Io)之差。 计算公式:PAR= It- Io =1.625%0.51%=1.115% 意义:表示人群中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 (死亡)率。如研HBV感染与PHCC关系当中, 海门市人群中PHCC发病率中可归因于乙肝病 毒感染部分有1.115%

an 1 RR e I cn 0 0
相对危险度(RR), 也叫率比(rates ratio) RR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 倍。
I
优点和缺点
优点 1.因果联系强 2.可直接计算两组发病率 3.资料可靠、偏倚较小、结果稳定 4.可用于研究罕见暴露与某疾病的关系 5.可研究一组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缺点 1.样本量大、观察 时间长、工作量大 2.受混杂因素影响 3.容易发生失访偏倚 4.不适宜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问题5:队列研究分组的标准是什么?具体到 本研究,分组的标准是什么?
分组标准:是否暴露于可疑因素。 本研究:检测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者为暴露组,阴性为对 照组。
问题6:队列研究可以选用哪些形式的对照?本研究 采用的是何种形式的对照? 常见形式有 • 内对照:选择一组研究人群,其中暴露于所研究 因素的对象作为暴露组,其余非暴露者即为对照 组。 • 外对照:选择职业人群或特殊暴露人群作为暴露 人群时,往往不能从这些人群中选出对照。 • 总人口对照:是外对照的一种,利用整个地区现 成的发病或死亡资料。 • 多重对照 本研究采用的是内对照。
问题3:队列研究的现场一般应具备哪些条件?
1.人口稳定且具有代表性 2.被研究的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较高(有足够 数量的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 3.由于队列研究随访的时间长,因此要求当地 的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和支持。 4.队列研究现场最好是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医 疗卫生条件较好,交通便利。 5.无明显的环境污染。
问题8:试计算二组的累积发病率并比较它们之间是 否有差异? 累积发病率 (cumulative incidence)
CI=
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 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
变化范围 0~1 适用条件 样本大 、人口稳定、 整齐的资料 报告时必须注明时间长短
问题8:试计算二组的累积发病率并比较它们之间是 否有差异?
答:1. 海门市HBV感染者因PHCC死亡的危险是非感染 者的14.76倍(RR),HBV感染与海门市PHCC高发存在 因果关系, HBV感染是海门市PHCC高发的重要危险 因素; 2.海门市HBV感染者当中完全由HBV感染所致的 PHCC死亡率为7.015% ;(AR) 3.海门市HBV感染者当中,93.22%的PHCC所致的死 亡是由HBV感染引起的;(AR%) 4.海门市人群中PHCC发病率中可归因于乙肝病毒感 染部分有1.115%.(PAR) 5.如果通过接种HBV疫苗完全控制HBV感染,海门市 人群PHCC死亡专率将下降68.52%(PAR%)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是指暴露人群中 由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在所有发病中所占的 百分比。 AR% =(Ie - I0) / Ie×100% 如HBV感染与PHCC关系研究结果显示AR%为 93.22%,说明HBV感染者中发生的PHCC有 93.22%可归因于HBV感染。 当AR%>75%时,即可认为找到了主要病因。
吸烟量(支/日) 图6—1 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图
表 6- 4
英国男医生各种死因的危险性与 吸烟之间关系
(1951~1961)
2.
吸烟与肺癌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说明理由,如想进
一步说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作什么研究?


美国“吸烟与健康报告”委员会提出(1964) (1)关联的时间顺序 (2)关联的强度 (3)关联的特异性 (4)关联的一致性或可重复性 (5)关联的连贯性或合理性 实验流行病学,人群为实验对象要考虑伦理学,实验 动物学是可以的。



归因危险度( attributable risk , AR )或 率差( rate difference )是指暴露组发病 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它反映发病归 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AR = Ie - I0=7.525%-0.51%=7.015% AR的意义:表示暴露与非暴露 人群比较, 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或者 如果暴露去 除,则可使发病率减少多少,因此 AR 在疾 病预防中很有意义。
Z N

2 P 1 P Z P1 1 P1 P0 1 P0
P1 P0 2

2
P
:两个发病率的平均值
P1:暴露组预期发病率 P0:对照组预期发病率
计算样本量时需考虑的问题:
1、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对照组的样 本量不宜少于暴露组,通常是相等的) 2、失访率(计算样本量时预先估计失访 率,适当扩大样本量)
162 51 100 162

AR 归因危险度 表示消除暴露后暴露者能减少的发病率 AR%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表示暴露者的发病有多大百分比归因于暴露 PAR 人群归因危险度 表示消除暴露后人群能减少的发病率 PAR%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表示人群的发病有多大百分比归因于暴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