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姆·库哈斯及其主要作品介绍
雷姆·库哈斯建筑理念及作品分析研究

一、背景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携带其技术原则和观念体系迅速传遍整个西方世界,并进一步全球化。
现代化的建筑关注物理性的空间建构和整体性的形式,而忽视了社会文化情感,逐渐呈现出均质化的特征以及建筑模式的僵化。
20世纪60年代以后,如何抵御均质化、匿名化的国际风格霸权引起西方建筑界的普遍反思。
在后现代转向中,现代建筑企图通过形式革新和建筑空间的转变来改变社会生活的乌托邦逐步破灭,后现代更钟爱于差异性、多元性和复杂性。
与此同时,西方建筑中的各种主义、流派层出不穷。
后现代建筑师开始求助于语言学和符号学为建筑提供新的编码,试图恢复建筑的意义,这种从解释层面来“阅读”建筑的方法从未深入到结构和使用方面,因而是能“装饰的棚屋”。
与此同时,另一批年轻的建筑师开始将探索转向现实层面的大都市文化,包括雷姆·库哈斯、伯纳德·屈米等人。
他们反对单一的模式,以空间为出发点,正视大都市中高度复杂的人类活动,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往往以计划(progra m)作为突破口,即建筑所要包含的功能、事件和运动等。
二、雷姆·库哈斯简介雷姆·库哈斯(R e m Koolhaas,1944-)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是大都会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教授,因CCTV新总部大楼的设计方案而在中国备受关注。
他的父亲安东·库哈斯是一位电影剧作家兼导演,1952年(8岁)他随父亲迁居至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定居,1956年(12岁)回到荷兰。
1963年至1968年,库哈斯作为《海牙邮报》的一名记者,为该杂志的文化专栏撰稿。
这五年的记者生涯对他日后作为建筑师的工作方法影响至深。
在做记者的同时,还进行过电影拍摄和剧本创作。
1968年(24岁)他转行前往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学习建筑,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已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兴趣。
随后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跟随昂格尔斯学习城市规划和建筑。
1975年(31岁)毕业后,在昂格尔斯的引荐下前往彼得·埃森曼所在的纽约建筑事务所做访问学者,同时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执教。
荷兰著名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

荷兰著名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雷姆·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幼年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至1972年他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建筑协会学院,之后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
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
1972年,哈库斯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和工作了美国生活很长一段时间。
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在伦敦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后来OMA的总部迁往鹿特丹。
目前,库哈斯是OMA的首席设计师,也是哈弗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
其著作《错乱的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被认为是研究纽约文化和建筑的经典著作;其城市论《小、中、大、特大》(《SMLXL》)被建筑系学生称为建筑圣经。
库哈斯于2000年获得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奖。
库哈斯参与的项目包括法国里尔市总体规划、美国洛杉矶环球影城总部规划等。
其建筑作品也遍及世界各地,主要有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荷兰猪德国大使馆、法国图书馆、拉维莱特公园、波尔多住宅及葡萄牙波尔图音乐厅。
并曾获得多种奖项,其中包括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特茨克奖。
他的建筑思想虽然没有一个明显的完整体系,但在他看似复杂多变的建筑思想中,贯穿着一种文化的理念。
他始终坚持建筑不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艺术,建筑必须要体现哟中历史的文化感,其立足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建筑思想,对当代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职业生涯中,他常以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叛逆者的形象出现。
所以看过库哈斯著作的人都会觉得他的书像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新奇、眩目的味道;而且,不断的充斥着跳跃与不知所云。
或许正是这种理念才是他的建筑能够屹立于世界的舞台上。
如由他主持的即将新建中央电视台大厦的设计。
他的这种建筑思想来源于在对城市的认识的过程中,库哈斯的思考路径不是顺着建筑学的既定理论框架进行思考。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_雷姆_库哈斯_中_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雷姆 · 库哈斯(中)■ 孙巍巍 刘松茯 ■ Sun Weiwei Liu Songfu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 · 150006)收稿日期:2009-03-11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inning Architect Rem Koollhaas (Ⅱ)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是一位勇于创新、关注当代文化对城市、建筑影响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他对建筑的锐利敏感和非凡的创造性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库哈斯的建筑作品不拘一格、形式多变,但始终坚持为当代现实生活和人的使用要求服务,是一种本质的、思想赋形的建筑。
上期《城市建筑》刊出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雷姆·库哈斯(I)》阐述库哈斯的建筑观,本期将结合实例介绍他的建筑创作手法。
二、创见—库哈斯的建筑手法在库哈斯的研究实践中,建筑和事件密不可分,城市就是微缩的世界。
库哈斯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建筑系统地融合起来,使建筑不仅仅是个容器,而是成为事件交互碰撞的反应堆。
这是极富创见的理念,它融于建筑创作中,造就了库哈斯特征鲜明的建筑处理手法。
1.思想赋形库哈斯的建筑屡屡带来超越人们期待视野的超凡表现,让人好奇其设计灵感来自何处。
一言以蔽之,库哈斯的建筑是“思想赋形”的,即idea gives form。
建筑理念是他建筑创作的基础和土壤,在为每个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建筑也逐渐成形了。
他敏锐地捕捉到当代哲学、文化理论以及一些事件中对建筑具有启迪和影响的成分,通过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独特思考,将其物化加工成为建筑中的新元素。
CCTV 新总部大厦采用了很多与以往摩天楼分道扬镳的基本原则,库哈斯试图借此做出尝试,寻回摩天楼已失去的意义。
方案用扭转连接的两个Z 字形构成一个巨大景框,塑造出三维扭曲的环状摩天楼形象,创造了一个超大型都市标志建筑。
他希望通过环状组织加强建筑的上下联系,将不同部分的空间和功能联系起来,以便在灾难发生时为逃难者提供两个方向的逃生选择。
雷姆库哈斯

——雷姆.库哈斯
主要内容
Main content
人物简介及作品
建筑思想
设计手法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人物简 介及作品
Synopsis
雷姆· 库哈斯(Rem Koolhass),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 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1972年转行学建 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 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 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 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 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 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 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波尔多住宅小结
Bordeaux residential
• 波尔多充分的表达了住宅房子公共性 与私密性的效果 • 升降机的运用,使得有一种魔幻的色 彩 • 混凝土盒子的开窗样式,不仅体现了 人文关怀,保证了私密性,而且还有 一定的视觉享受,不管是住宅里还是 外面
中央电视台大楼
CCTV building
达尔雅瓦别墅
Dahl Ya wa Villa
车行出入口
人行出入口
场地很狭窄,库哈斯提 供了一个尽小占地面积 的尽量大的空间:悬于 玻璃层上的两个金属 “盒子”。两个金属 “盒子”一红一灰,分 别为主人夫妇及其女儿 的卧室,混凝土结构的 泳池置于其间。理论上 可在游泳时一瞥 EIFFEL铁塔远景。父 母及女儿的卧室相对独 立,各自有独立的楼梯 直通。卧室的带状窗提 供了眺望远景的足够视 野。
雷姆·库哈斯建筑理念及作品分析研究

雷姆·库哈斯建筑理念及作品分析研究作者:欧晶文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1期摘要:文章通过对雷姆·库哈斯所处的时代背景、建筑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探究其作品的创作理念与设计策略,为当代城市建筑的空间模式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从库哈斯的设计作品入手,分析出其中的三个特点:差异性事件相互叠置,建筑成为当代社会的容器;表皮和内部成为两个独立和分离的部分;空间和事件通过蒙太奇的方式进行编辑。
库哈斯通过他的设计,不断革新传统的建筑空间模式,不按常理来安排建筑的计划,开启了另一种反思的道路。
关键词:雷姆·库哈斯;叠置;切断术;建筑蒙太奇一、背景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携带其技术原则和观念体系迅速传遍整个西方世界,并进一步全球化。
现代化的建筑关注物理性的空间建构和整体性的形式,而忽视了社会文化情感,逐渐呈现出均质化的特征以及建筑模式的僵化。
20世纪60年代以后,如何抵御均质化、匿名化的国际风格霸权引起西方建筑界的普遍反思。
在后现代转向中,现代建筑企图通过形式革新和建筑空间的转变来改变社会生活的乌托邦逐步破灭,后现代更钟爱于差异性、多元性和复杂性。
与此同时,西方建筑中的各种主义、流派层出不穷。
后现代建筑师开始求助于语言学和符号学为建筑提供新的编码,试图恢复建筑的意义,这种从解释层面来“阅读”建筑的方法从未深入到结构和使用方面,因而是能“装饰的棚屋”。
与此同时,另一批年轻的建筑师开始将探索转向现实层面的大都市文化,包括雷姆·库哈斯、伯纳德·屈米等人。
他们反对单一的模式,以空间为出发点,正视大都市中高度复杂的人类活动,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往往以计划(program)作为突破口,即建筑所要包含的功能、事件和运动等。
二、雷姆·库哈斯简介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1944-)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是大都会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教授,因CCTV新总部大楼的设计方案而在中国备受关注。
雷姆库哈斯及其主要作品介绍图文

雷姆库哈斯及其主要作品介绍雷姆库哈斯,1967年出生于德国,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德国文化人。
他的作品涵盖了许多领域,如绘画、摄影、电影、装置艺术等,尤以后现代主义和后工业主义的艺术风格而著名。
主要作品介绍1. 《电影》这是雷姆库哈斯导演的首部电影作品,于1995年完成,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该电影带有一种后工业风格,深受现代年轻人的喜爱。
这部电影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诠释人生、社会和爱情等主题。
2. 《烟》这是雷姆库哈斯的另一部电影作品,于2009年首次亮相。
这部电影的主题围绕着烟草,从烟草的历史和文化到现代的烟草工业,再到吸烟的社会现象,都被深入地探讨过。
这部电影吸引了许多现代年轻人的关注,以一种前卫的方式诠释了对烟草文化的态度。
3. 《装置艺术》雷姆库哈斯也涉足了装置艺术领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的装置艺术作品常常回应社会议题,如城市化、环境问题、科技进步等。
其中,以《熊猫》这件作品最为著名。
这是一种大型的装置艺术品,高达五米,坐落在柏林市中心的公园里。
4. 《绘画》雷姆库哈斯的绘画作品也十分具有代表性。
他的作品受到德国后现代主义和后工业主义风格的影响,具有浓郁的艺术氛围和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往往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来展现出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
其中,《土耳其女人》是一幅特别著名的作品,这幅画描绘了一个戴着黑色头巾的土耳其女人,主要表现了对伊斯兰文化的尊敬和探讨。
雷姆库哈斯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他的作品深入人心,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不同于一些艺术家为了迎合商业而妥协的态度,雷姆库哈斯在不同领域的作品呈现出对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探讨。
他自己的生活习性也非常特别,比如他不住在家里,而是在世界各地的旅馆寄宿,时间用来思考和创作。
可以说,这位德国艺术家的作品颇有思想内涵和独特性,是当代艺术中的佼佼者之一。
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人物简介

• 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建筑设计竞 赛,展现出卓越的设计才能 • 毕业设计:以**“城市扩张”**为 主题,探讨了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
1978年与荷兰建筑师 艾利亚·贝尔塔·弗米尔 (Elia Bergamo)共
同创立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OMA)
• 初创时期:以**“荷兰风格派”**
雷姆·库哈斯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与影响
强调建筑与城 市的共生,关 注城市的发展、 环境和人文等 多方面因素
01
• 通过**“高密度、高透 明”**的设计手法,实现建筑 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倡导解构主义, 强调建筑结构 的多样性和不
确定性
02
• 通过**“拆解、重组”**的 设计手法,展现建筑的多维度 和开放性
03 “新古典主义”
• 受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艺术风格的影响,强调建筑的 美学和历史价值 • 通过**“古典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实现建筑的 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雷姆·库哈斯的设计风格特点
高强度、高透明
• 通过**“开放式、多层次”**的空 间设计,实现建筑的高强度和高透明 • 强调建筑与城市的紧密联系,展现 现代建筑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 初创时期:以**“荷兰风格派”**
为设计理念,注重功能与美学的结
合
• 发展阶段:逐渐形成独特的
**“库哈斯风格”**,成为当代建筑
界的领军人物
雷姆·库哈斯的重要建筑作品与荣誉
• 1985年设计的荷兰鹿特丹鹿特丹中央火车站 • 项目背景:作为鹿特丹市的地标性建筑,需要在城市中心地带实现交通、商业和文化等多重功能 • 设计特点:采用**“高强度、高透明”**的设计理念,展现了现代建筑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 荣誉:获得荷兰国家建筑奖
库哈斯作品及其分析

主要作品简介
• 荷兰驻德国大使馆
库哈斯和艾伦.凡.鲁恩设计的 荷兰驻德国大使馆新馆一举击败其 他同样实力不俗的竞争者,从30多 个进入决赛的方案中脱颖而出。颁 奖仪式上,Figel专员说,“提名的 项目代表了欧洲人每天接触到的建 筑所带来的文化精髓。它们是功能 和美感的结合,在塑造和谐环境方 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库哈斯和艾伦.凡.鲁恩设计的 荷兰驻德国大使馆新馆位于柏林亚 历山大广场后面,距离使馆区较远, 于2003年11月建成。评委对它的评 价是“空间宽阔、综合性强、富于 创新、惊喜无处不在”。
主要作品简介
• 伊利诺理工学院学生活动中心
库哈斯将跨越伊利诺理工学院学生活 动中心的捷运围上一个椭圆形的隧道, 这样的处理手法着实打破了一般建筑 体验的范畴。 伊利诺理工学院学生活动中心是一座 9300平方公尺的单层建筑,使用机能 包括:会议中心、娱乐中心等。库哈 斯以「路径」的概念打造学生活动中 心,在他眼里学生活动中心是学生来 回校园间的一个歇脚处。在那儿可以 坐下来读书、躲雨等。库哈斯以连续 的缓坡相互交错穿越来突显学生活动 中心的「路径」功能,而把部分功能 的地板下沉。此外,室内还有许多大 型的平面设计,如密斯——创办人头 像,以及放大的符号人等构成的墙面, 更增添了活动中心的特殊性与趣味性。
经典作品分析
外型分析
——央视大楼
对于外型,库哈斯首先为了强调动感,两 栋主体塔楼呈倾斜状。 然后经过一个巨型悬挑出去的空中拐角 间接相连的。 两栋塔楼之间的地面联结则是经过另 外一个与空中拐角相对应的地面拐角相连 的。 整个建筑看上去,是两个镂空的巨大 的“Z”交缠在一起的门字的三维立体形状, 中间是一个巨大的洞, 大楼外面将采用特 种玻璃,其表面被烧制成灰色瓷釉,能更 有效遮蔽日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欣赏!
建筑风格
• 早期受荷兰风格派的影响,对穿插的墙面很 感兴趣。而后又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爱用 体块的组合,并积极利用建筑的必然元素 (常为楼梯),创造出有时髦的感染力的空 间。 • 雷姆·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 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说他是当今最 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 中的艺术家。
不规则的和谐
• 不规则而充满变化的中国门字造型,正是库哈 斯赋予CCTV的崭新形象。从此,这幢230米高 的大厦改写了世界建筑的历史,多年以来, “一柱冲天”的摩天楼样式被他“颠覆”了
瑞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S ARCHITECYURE
• 带着大师光环的方案,在征服周围环境的同时,也征 服了业主与评委。我们看到的是争相与大师合影的场 景,也看到了评委对于库哈斯方案的至高评价,库哈 斯的方案将对中国的建筑与结构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它对于北京的意义,将不亚于埃菲尔铁塔对于巴黎的 意义。
雷姆·库哈斯经典作品选赏
——————第五小组
内容:
• 人物简介 • 建筑风格 • 作品介绍及赏析:
•
•
中央电视台大楼 波多尔住宅
人物简介
• 雷姆·库哈斯荷兰建筑师,早年曾从事剧本并当过记者。
• 1968至1972年间,在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学习建筑, 之后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 • 1975年,库哈斯与艾利娅·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 德一道,在伦敦创立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宗 旨不但在定义理论上建筑与当代文化背景的新型态关 系,并实际加以执行 • 职位:OMA的首席设计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 与城市规划学教授。 • 代表作品:法国图书馆(1981)、拉维莱特公园 (1982)、波尔多住宅(1994)、荷兰驻德国大使馆 (1997)、纽约现代美术馆加建(1997)、中央电视 台新楼(2002)、西雅图图书馆(1999)、广州歌剧 院(2002)等。
整个建建筑是用平面横向延展来完成的,这种层层叠加,以及第三层混 凝土体块悬挑的手法,是整个建筑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影响山地。这个建 筑是三个相互叠加的房子(盒子)。最底下一层为穴状,用于家庭中最 为私密的生活。最上层的房子被分为一个夫妇用的房子和一个子女用的 房子。最重要的房子被夹在两层之间,是一个玻璃的架空层,被用作起 居室紧邻电梯,有一片贯穿建筑的整墙----成为男主人的真正个人天地。 这座建筑充分运用了升降机的特点。升降机的地板被用作是可以变化的 楼板。。虽然乍一看室内仍然是现代建筑简洁的装饰手法,但底层的混 凝土弧形通道、一层透空和二层封闭之间的对比、二层小而多的圆形窗 洞、墙上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和古典风格的座椅----种种手法,都具有魔幻 效果。
瑞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S ARCHITECYURE
中央电视台大楼
• 库哈斯和他的方案因其造型疯狂、表达新奇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我们开始认真地研读这个类似一个巨型城市雕塑的作品。首先, 它忽略甚至是抛开了所有我们关于城市与基地二维的线性分析, 在基地上建立了一套完全自我的内在秩序,两座不同形态的塔 楼在三维上构成了奇特的关联。其次,库哈斯也抛开了任务书 中对于主要空间的安排,将大部分的演播空间放到了地下,因 此释放了大部分的地面部分,成为城市空间中极富表情的场景。 • 此刻,我们传统的审美观和建筑的分析方法已无法回答这 个方案所提出的问题,也无法解释这个方案产生的缘由,我们 习惯上关于城市、轴线、功能的诸多理性思考,也在库哈斯的 手中一一瓦解。我们如同一个拳手,毕全力于一击,却被消化 于无形。库哈斯对于城市的思考,是建立于一种将传统审美彻 底粉碎的基础之上,他对于传统摩天楼的态度,也归结于文本 中的一句惊人的煽情话语:“摩天楼扶摇直上,创造力轰然倒 地”。
个人魅力
• 2000年雷姆· 库哈斯成为普利兹克的得主,普利 兹克评委认为,库哈斯的著作价值可以与其建筑 设计作品相媲美,评价库哈斯为当今世界最具天 才及创造力的建筑师之一,是荷兰新一代建筑师 的领袖。他不断求新求变,构思极佳,还有能让 建筑唱歌的本领,在当代建筑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 从记者生涯中养成的恣意文风形成了库哈斯的研 究习惯。 • 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以及具有无限创造 激情不断引起许多青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
•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 文学艺术流派,是以所谓 “超现实”、“超理智”的 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 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 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 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 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高度直觉的解构主义
• 库哈斯的建筑创作首先是现代主义的,然后以此 为基础加入了造型上与社会意义中的若干内涵。 并以此作为其建筑创作的显著特征。从深层次讲, 库哈斯受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很深的影响,希望通 过建筑来传达下意识,传达人类的各种思想动机。 建筑具有某些解构主义的特征,同时也具有通俗 文化的色彩。因为来自理性主义非常强烈而有极 具创造力的荷兰,他的设计企图是解构、超现实 的道路,这就是所谓布罗德彭特称之为“高度直 觉的解构主义”。
波多尔住宅
背景:一对夫妇居住在波尔多一所古老而美丽的房子里。8年前,他们曾经想要 一个新房子,或许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房子。他们一直在关注着不同的建筑师。 之后,丈夫遭遇车祸,几乎丧命,但他活了下来。如今他需要一把轮椅。 两年后,这对夫妇又重新开始考虑房子问题。现在对丈夫而言,老房子和中世 纪城市已经变得像个囚室,而新房子则可使其摆脱这一切。 “和你料想的相反,”他告诉一位建筑师:“我不想要一个简单的房子,我要 一个复杂的房子。因为这个房子将定义我的世界……”。他们买下了一座可以 俯瞰城市全景的小山。
一 层 平 面
• 一层的立面由玻璃和磨砂玻 璃构成,造成半虚半实的感 觉,通过玻璃,居住者可以 获得比较开敞的视野。
二层平面:
三层平面:
建筑体量分析
内部空间流线分析
开窗原则:
1 三层相当于一个混凝 土建的盒子,由于考虑 到卧室的私密性,库哈 斯没有采用一般的开窗 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 系列图形孔洞。根据不 同的房间功能,孔洞的 方位和高度也就不同。 2 由于考虑到不同人的 需求,纵向位置为三种 行进状态下人的高度---男主人轮椅高度,儿 童站立高度,成人站立 高度。
中央电视台大楼
瑞姆•库哈斯
中央电S ARCHITECYURE
位于北京商务中 心区。内含央视 总部大楼、电视 文化中心、服务 楼、庆典广场。
瑞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S ARCHITECYURE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 楼建筑外形前卫, 被美国《时代》评 选为2007年世界 十大建筑奇迹,幵 列的有北京当代万 国城和国家体育场。
反 思 , 借 鉴 , 学 习 。 。 。
第一:我们设计的空间是给“谁”用的——即对使用者进 行具体分析。这里所说的使用者,不是一个一般性概念,而是 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公司职员、领导、外来参观人员、后勤人 员;成人,孩子;正常人,残疾人……他们各自的身份特性不 尽相同,对空间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和心理预期。 第二:我们设计的空间“该让每个人怎样去感受”——即 对具体的使用者,使用方式要进行分析。不同时间段(日夜、 阴晴、春夏秋冬)不同场合(人多、人少、工作、休息)的适用 都要细致考虑,而不应该被干巴巴的功能泡泡图所代替。 第三:我们设计的是“建筑的空间”——即要用建筑空间 本体的构成要素来创造空间。所谓的本体要素不是指完美的平 面形态、空虚的轴线对位……而是指人们可以具体感知的空间 的三维大小、形状、界面材料、光线、时间序列等。空间的设 计,应该就是从对某个固定的或不同的使用者在各种可能情况 下如何发生使用行为开始设计的。这一点在现代建筑中已成为 一个家喻户晓的常识。可是我们往往将空间理解成为一个形态 因素,而不是从具体使用者的具体使用为出发点,将空间在建 筑中的统领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波尔多住宅所表现出来的“让空间在建筑中真正唱主角” 与我们惯用的“标准功能+形态修饰”的设计模式之间的比较, 才更加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开窗样式
• 波尔多住宅将范斯沃斯住 宅式(即用大面积玻璃作 为墙体及空间隔板)和朗 香教堂式(即混凝土体块 上的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开 洞,利用光制造宗教的神 秘意境。)这两者很好的 结合起来,即用朗香教堂 式的开窗,达到范思沃斯 住宅的采光效果及良好的 视野。
小结
• 波尔多充分的表达了住宅房子公共性与私密 性的效果 • 升降机的运用,使得有一种魔幻的色彩 • 混凝土盒子的开窗样式,不仅体现了人文关 怀,保证了私密性,而且还有一定的视觉享 受,不管是住宅里还是外面
瑞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S ARCHITECYURE
• 关于中央电视台新址两 个巨大的“Z”字交叉 缠绕,一片由钢铁与玻 璃组成的云,中间是一 个巨大的洞,你的目光 穿过洞,看到了更多的 楼、蓝天、太空。这就 是库哈斯为中央电视台 所设计的新址。库哈斯 说:“我们设想中的建 筑应该从一个完全不同 的角度来诠释空间的意 义,那应该是一种更加 公共的、能够交流的方 式。
荷兰风格派
• 荷兰风格派又称新造型主义 画派,其绘画宗旨是完全拒 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只 用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形象来 表现纯粹的精神。 • 风格派的成就 • 1.关于新建筑的观点:新建 筑应该是反立方体的 • 2.四维分解法(通过将一个 盒子分解开来,从而赋予每 个面以流动、延展的动感)
超现实主义
• 地下的弧形墙体,向内开挖 的储藏空间,使它看起来更 像一个洞穴,给生活在轮椅 上个丈夫提供额外的安全感。 二层是全家人的起居空间, 一般在内一般在外,室内部 分四面以玻璃维护,完全开 放式。三层卧室部分三面被 带有圆形窗口的混凝土包围, 内部空间被一道玻璃走廊分 割成主人和子女的卧室。其 中子女部分又被俩道斜墙分 割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