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概述
汽车制动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汽车制动系统是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
为了提高汽车制动系统的性能,我国汽车制动行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优化。
本文通过对汽车制动系统的实验分析,总结其性能特点,为汽车制动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分析汽车制动系统的性能特点;2. 评估汽车制动系统的可靠性;3. 为汽车制动系统的改进提供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品牌汽车,车型为XX型;2. 实验设备:汽车制动性能测试台、制动踏板力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制动距离传感器等;3. 实验内容:汽车制动性能试验,包括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制动协调时间等指标;4.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制动距离实验结果显示,该车型在高速行驶时,制动距离为100m,满足国家标准。
但在中低速行驶时,制动距离略大于标准值。
这可能是由于中低速行驶时,驾驶员对制动踏板的控制不够精准,导致制动距离增加。
2. 制动减速度实验结果显示,该车型在高速行驶时,制动减速度为10m/s²,满足国家标准。
在中低速行驶时,制动减速度为8m/s²,略低于标准值。
这可能是由于制动系统在低速行驶时,制动力分配不均,导致制动减速度下降。
3. 制动协调时间实验结果显示,该车型在高速行驶时,制动协调时间为0.8s,满足国家标准。
在中低速行驶时,制动协调时间为1.2s,略高于标准值。
这可能是由于制动系统在低速行驶时,制动力响应速度较慢,导致制动协调时间增加。
4. 制动系统可靠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该车型在高速行驶时,制动系统可靠性较高,但在中低速行驶时,制动系统可靠性有所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制动系统在低速行驶时,制动力分配不均,导致制动效果不稳定。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对汽车制动系统的实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该车型在高速行驶时,制动性能较好,满足国家标准;(2)在中低速行驶时,制动性能略低于标准值,需要进一步优化;(3)制动系统在低速行驶时,可靠性有所下降,需要提高制动力分配均匀性。
汽车制动系统ppt课件完整版

制动距离
指从驾驶员开始制动到车辆完全停 止所行驶的距离。它是评价汽车制
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A
B
C
D
制动时方向稳定性
指车辆在制动过程中保持直线行驶或按预 定轨迹行驶的能力。它是评价汽车制动安 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制动力分配
指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的比例。合理的制动 力分配可以提高制动稳定性和制动效率。
产生压缩空气。
制动阀
控制压缩空气进入 制动气室的开关。
制动管路
连接各部件,传递 压缩空气。
气压制动系统优缺点分析
01
优点
02
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制动效能稳定,受环境影响小。
03
气压制动系统优缺点分析
• 适用于大型车辆和重载车辆。
气压制动系统优要空气压缩机和储气罐,占用空间较大 。
拆卸检查
对疑似故障部件进行拆卸检查 ,观察其磨损、变形等情况。
路试检测
在安全条件下进行路试,检测 制动系统的实际表现,进一步
确认故障。
故障排除措施和维修建议
制动失效排除
制动跑偏排除
制动拖滞排除
驻车制动失效排除
检查制动液泄漏情况并修复, 清洗或更换堵塞的管路,更换 磨损严重的制动蹄片等。
调整两侧车轮制动力至均衡, 调整轮胎气压至一致,检查并 修复悬挂系统故障等。
03
制动响应速度相对较慢。
04
在严寒地区,压缩空气可能结冰,影响制 动效果。
04
伺服制动系统与电子控制制动系 统
伺服制动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组成
伺服制动系统主要由制动踏板、真空助力器、制动主缸、制动轮缸、制动器等组成。
工作原理
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真空助力器提供助力,推动制动主缸内的活塞移动,使制动液压力升高。制动液通过 制动管路传递到各个制动轮缸,推动轮缸内的活塞移动,使制动器产生制动力矩,从而实现车辆减速停车。
AMS汽车制动系统试验方法

AMS汽车制动系统试验方法AMS(Active Brake System)是一种先进的汽车制动系统,其通过应用电子技术和控制系统来提高制动性能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AMS汽车制动系统的试验方法。
1.制动距离试验:制动距离试验是评估AMS系统制动性能的重要指标。
该试验通常在不同车速下进行,通过测量车辆从制动开始到完全停止所需的距离来评估AMS系统的制动能力。
2.制动稳定性试验:AMS系统的制动稳定性对于驾驶员来说至关重要。
制动稳定性试验模拟实际驾驶条件下的急刹车情况,通过观察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来评估AMS系统的性能。
3.制动效果试验:AMS系统的制动效果对驾驶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制动效果试验包括评估制动力的大小、制动踏板的行程和制动力的响应速度。
这些试验可以通过测量并记录制动系统的性能参数来完成。
4.制动系统响应试验:AMS系统的响应速度对于确保驾驶员安全至关重要。
制动系统响应试验模拟不同驾驶条件下的紧急制动情况,通过测量AMS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制动力的大小来评估其性能。
除了上述试验之外,AMS汽车制动系统还需要进行诸如耐久性试验、温度适应性试验和安全性能试验等。
耐久性试验可以模拟长时间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制动使用情况,以验证AMS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可靠性。
温度适应性试验则是评估AMS系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制动性能和稳定性。
安全性能试验包括评估AMS系统的故障处理能力和误操作保护能力等。
总之,AMS汽车制动系统试验的目的是验证其性能和安全性,确保其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以上介绍的试验方法是评估AMS系统制动性能的关键指标,可以通过这些试验来全面评估AMS汽车制动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汽车制动系统ppt课件

定期更换制动蹄片,保证制动性能。 定期检查制动系统气密性,确保无漏气现象。
04
辅助制动装置
驻车制动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驻车制动器类型
分为中央制动器和车轮制动器两种类 型,中央制动器作用于传动轴或后桥 ,车轮制动器直接作用于车轮。
驻车制动器结构
由操纵机构、传动装置和制动器组成 。操纵机构包括手柄、拉杆等,传动 装置将操纵力传递到制动器,制动器 则产生制动力矩。
摩擦片后故障排除。
06
汽车制动系统新技术展望
线控制动技术介绍及优势分析
01
线控制动技术概述
通过电子信号传递制动指令,取代 传统机械或液压连接方式。
制动效果更稳定
电子控制系统可精确控制制动力分 配,提高制动稳定性。
03
02
响应速度更快
减少机械传动环节,提高制动响应 速度。
易于实现智能化
可与车辆其他系统实现联动,为智 能驾驶提供基础。
故障排除实例分享
实例二
某车型制动跑偏故障排除
故障现象
制动时车辆明显向左侧偏斜。
故障诊断
经检查发现左前轮制动力明显弱 于右前轮,调整两侧制动力分配 后故障排除。
故障排除实例分享
实例三
01
某车型制动噪音故障排除
故障现象
02
制动时伴随尖锐的噪音,且随着车速提高噪音增大。
故障诊断
03
经检查发现制动摩擦片磨损严重且表面不平整,更换新的制动
液压制动系统优缺点分析
优点 制动平稳,冲击小。
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液压制动系统优缺点分析
• 制动力矩大,制动效果好。
液压制动系统优缺点分析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Road vehicle — Braking systems — Structure,performance and test methods标准号:G B12676-1999替代标准号:实施日期:1999-10-1v1.0 可编辑可修改图A7附录B(标准的附录)制动衬片的惯性式测功机试验方法B1 总则B1.1 本附录所述的方法适用于已经按本标准认定过的车辆换装另一种制动衬片后而形成的车辆。
B1.2 换装的制动衬片是采用将这些制动衬片的性能同车辆按本标准进行认定试验时装用的制动衬片的性能进行对比的检验方法。
B1.3 进行对比检验的申请应由车辆制造厂提出。
B1.4 执行认定试验的技术主管部门有权要求按照本标准的有关规定对被试制动衬片进行性能对比试验。
B2 试验设备在试验中应使用一台具有如下特性的测功机。
B2.1 测功机应能产生本附录所要求的惯性力,其容量应满足本标准对I 型和Ⅱ型试验规定的要求。
B2.2 应能安装与已认定车辆用制动器的相同制动器。
B2.3 空气冷却装置应符合本附录的有关规定。
B2.4 试验仪器应至少能记录下列数据:a )连续记录制动盘(鼓)的转速;b )一次制动过程中制动器所转过的圈数,其分辨不大于1/8圈;c )停车时间;d )连续记录在衬片摩擦表面中心或制动盘(或制动鼓或衬片)厚度中部测得的温度;e )连续记录制动控制管路内的压力或操纵力;f )连续记录制动器输出的制动力矩。
B3 试验条件B3.1 测功机的调整必须保证能产生由下列公式计算的转动惯量,其误差为±5%: I = m·R 2式中:I ——转动惯量,kg·m 2;R ——轮胎滚动半径,m ;m ——车辆的最大总质量中由相应车轮制动的那部分质量,kg 。
对于一端输入的测功机,M 、N 类车,质量m 值当减速度达到本标准5.2.1.1规定的值时由设计上的制动力分配计算;O 类车辆,质量m 值则等于车辆静止且装载到最大总质量时有关车轮作用于地面的质量。
汽车制动性实验报告

汽车制动性实验报告汽车制动性能试验报告1)学习制动性能道路实验的基本方法,以及实验常用设备;2)通过道路实验数据分析真实车辆的制动性能;3)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实验车辆的制动协调时间、充分发出的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
二、试验对象试验对象:金龙6601E2客车;试验设备:1)实验车速测量装置:常用的有ONO SOKKI机械五轮仪、ONO SOKKI 光学五轮仪和RT3000惯性测量系统。
实验中实际使用的是基于GPS的RT3000惯性测量系统。
2)数据采集、记录系统:ACME便携工控机3)GEMS液压传感器,测量制动过程中制动压力的变化情况。
1)学习机械五轮仪的工作原理、安装方法及安装注意事项;了解实验车上的实验设备及安装方法;由于制动实验中,实验车辆上的所有人和物都处于制动减速度的环境中,因此需要对所有物品进行固定,以防止实验过程中对设备的损伤以及对实验人员的损伤。
另外,由于实验过程是在室外进行,要求实验系统能够承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针对实验内容选择实验设备及防范措施。
2)学习车载开发实验软件的使用,了解制动性能分析中比较重要的实验数据的内容和测量方法。
3)制动协调时间的测量在常规制动试验中,采集制动信号、动压力信号、车轮轮速信号和五轮仪车速信号。
将五轮仪的车速方波信号转化为可直接观察的车速信号和制动减速度信号。
在同一个曲线图表中绘制制动踏板信号、制动压力信号和制动减速度信号,观察制动压力和制动减速度在踩下制动踏板后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计算当前制动情况下的制动协调时间。
4) 充分发出的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的计算 充分发出的制动减速度:2225.92()b e e b u u MFDD s s -=- 制动距离2020bmax τ1τ3.6225.92a a u s u a '''=++5) 根据实验设备设计制动实验的实验方法,要求的实验车速范围应包括30Km/h~50Km/h ;6) 车速、轮速的计算方法分析;7) 按照实验方法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制动实验。
汽车制动性实验报告(一)2024

汽车制动性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
汽车制动性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后能够迅速减速并停下来的性能。
为了验证汽车的制动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动实验。
本文将详细介绍汽车制动性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正文:
1. 制动能力测试
- 布置实验设备和测量仪器
- 选择合适的测试路段和条件
- 测定汽车在各种速度下的制动距离
- 记录制动距离与刹车力的关系曲线
- 分析不同车速下的制动性能差异
2. 制动灵敏度测试
- 选取不同施加刹车力的实验组
- 测试汽车对不同刹车力大小的响应时间
- 分析制动灵敏度与刹车力之间的关系
- 比较不同车辆的制动灵敏度表现
3. 制动平衡测试
- 利用制动力测试仪测定四个车轮的制动力
- 分析制动力的分布情况
- 检测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的左右平衡性
- 针对不平衡情况提出调整建议
4. 制动热衰变测试
- 使用测温仪测量制动器片和制动盘的温度
- 进行连续制动实验并记录温度变化
- 分析制动热衰变的过程和速率
- 探讨制动器的热衰变对制动性能的影响
5. 制动安全性测试
- 模拟紧急制动情况,观察车辆的反应
- 测试ABS(防抱死刹车系统)的效果
- 比较不同车辆的制动安全性能
- 分析制动性能的改善方向和建议
总结: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实验研究,我们对汽车的制动性能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制动能力、灵敏度、平衡性、热衰变和安全性都是衡量汽车制动性的重要指标。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该车辆的制动性能良好,但在某些条件下仍存在改进空间。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帮助提升汽车制动性能,从而更好地保障驾驶人的安全。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概述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实验方法Road vehicle — Braking systems — Structure,performance and test methods规范号:G B12676-1999替代规范号:实施日期:1999-10-1前言本规范是根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CE)第13号法规《关于M、N、O类机动车制动的统一规定》和ISO7634-1995《被牵引车辆气制动系实验方法》、ISO7635-1991《道路车辆气压、气液制动性实验方法》和ISO6597-1991《道路车辆液压制动系性能实验方法》等国际规范和法规对GB/T12676-93《汽车制动性能道路实验方法》进行修订的。
修订后本规范做为强制性规范实施。
本规范中有关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方面的内容在技术上是等效采用ECE第13号法规,有关汽车制动系统性能实验方法方面的内容在技术上是等效采用ISO 6597-1991、ISO 7634-1995和ISO 7635-1991规范。
该三项国际规范是按照ECE第13号法规的要求制定的。
本规范是对GB/T12676-90的修订,技术内容上较原规范增加很多,增加了对汽车制动系统结构功能和性能指标的要求,实验方法也进行了很大修改。
1 本规范实施之日起,下列条款12个月后实施:①第4.1.5条有关接续挂车的气动接头必须是双管路或多管路的要求。
②第5.1.4条有关制动性能必须在车轮不抱死的条件下的要求。
2 本规范实施之日起,下列条款24个月后实施。
①第4.1.4.3条中有关挂车气制动系和牵引车驻车制动系同时作用的要求。
②第4.2.5.1条有关传能装置中零部件失效时,必须保证继续向不受失效影响的其他部分供应能量的要求。
③第4.2.12.1条有关液面报警装置的要求。
④第4.2.12.2条有关液压制动系必须安装失效报警装置。
⑤第4.2.12.3条有关制动液类型的标志的要求。
⑥第4.2.13条有关储能装置中安装报警装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Road vehicle — Braking systems — Structure,performance and test methods标准号:G B12676-1999替代标准号:实施日期:1999-10-1前言本标准是依照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CE)第13号法规《关于M、N、O类机动车制动的统一规定》和ISO7634-1995《被牵引车辆气制动系试验方法》、ISO7635-1991《道路车辆气压、气液制动性试验方法》和ISO6597-1991《道路车辆液压制动系性能试验方法》等国际标准和法规对GB/T12676-93《汽车制动性能道路试验方法》进行修订的。
修订后本标准做为强制性标准实施。
本标准中有关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方面的内容在技术上是等效采纳ECE第13号法规,有关汽车制动系统性能试验方法方面的内容在技术上是等效采纳ISO 6597-1991、ISO 7634-1995和ISO 7635-1991标准。
该三项国际标准是按照ECE第13号法规的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是对GB/T12676-90的修订,技术内容上较原标准增加专门多,增加了对汽车制动系统结构功能和性能指标的要求,试验方法也进行了专门大修改。
1 本标准实施之日起,下列条款12个月后实施:①第4.1.5条有关接续挂车的气动接头必须是双管路或多管路的要求。
②第5.1.4条有关制动性能必须在车轮不抱死的条件下的要求。
2 本标准实施之日起,下列条款24个月后实施。
①第4.1.4.3条中有关挂车气制动系和牵引车驻车制动系同时作用的要求。
②第4.2.5.1条有关传能装置中零部件失效时,必须保证接着向不受失效阻碍的其他部分供应能量的要求。
③第4.2.12.1条有关液面报警装置的要求。
④第4.2.12.2条有关液压制动系必须安装失效报警装置。
⑤第4.2.12.3条有关制动液类型的标志的要求。
⑥第4.2.13条有关储能装置中安装报警装置。
⑦第4.4条有关弹簧制动系的要求。
⑧第5.1.5条有关车辆状况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⑨第5.2.1.2条有关发动机接合的0型试验性能要求。
⑩第5.2.4条和第5.2.5条有关行车制动系Ⅱ型和ⅡA型试验的要求。
3 本标准实施之日起,下列条款48个月后实施:①有关应急制动系结构和性能的要求(第4.1.4.2条,第4.2.2.5条,第4.2.2.6a条,第4.2.2.6b条,第4.2.5.2条,第4.2.13条中有关报警压力的要求、第4.2.15条,第5.2.6条,第5.5条)。
②有关挂车制动系结构和性能的要求(第4.3.10条、第5.3条,但第5.3.4条除外,第5.4.4条)。
③第4.2.11.1条和4.3.8.1条有关行车制动器的磨损应能自动调整的要求。
④第4.2.20条和第4.3.13条有关车辆必须安装防抱死装置的要求。
⑤第4.2.18条,第4.3.12条,第5.4.2.3条。
⑥第4.1.3条有关制动衬片不含石棉的要求。
⑦第5.2.7.6条有关驻车制动系动态试验的要求。
4 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对N2类气制动汽车,上述第1条和第2条各项要求均为48个月后实施;对N1、N2类液压制动汽车,第5.1.5条48个月后实施。
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GB/T12676-90。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均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长春汽车研究所、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重庆汽车研究所、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沈阳金杯汽车有限公司。
本标准要紧起草人:柳作民、刘彦戎、沈言行、许可芳、汤跃进、朱伯比、丁宗南。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及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M、N类汽车和O类挂车的制动系统。
本标准不适用于最高设计车速低于25km/h的汽车以及与其挂接的挂车,也不适用于残疾人驾驶的车辆。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3594-1992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14168-1993 汽车制动液类不图形标志GB/T5922-1986 汽车和挂车气压制动装置压力测试连接器3 术语3.1 车型认证指从制动装置角度而言的车型认证。
3.2 车型指在下列要紧方面没有区不的车辆类型:3.2.1 汽车a)车辆类型;b)最大总质量;c)各轴之间的质量分配;d)最高设计车速;e)制动装置(特不要考虑挂车有无制动装置);f)轴数和布置;g)发动机类型;h)变速器档数和速比;i)驱动桥速比;j)轮胎尺寸。
3.2.2挂车a)车辆类型b)最大总质量;c)各轴之间的质量分配;d)制动装置;e)轴数和布置;f)轮胎尺寸。
3.3同类型制动装置指在下列要紧方面相同的制动装置:a)零部件特性参数;b)零部件的型式和尺寸;c)零部件组合方式。
3.4带储能装置的液压制动系指能量由储存在一个或多个储能装置中的压力油提供的制动系,此压力油由一台或几台带限压装置的液压泵供给,限压装置的压力限值由制造厂家规定。
3.5弹簧制动系指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起储能作用的弹簧提供制动所需能量的制动系。
3.6弹簧压缩腔指产生使弹簧压缩所需的压力变化的压力腔。
3.7厂定压力制造厂规定的压力。
在此压力下,车辆应能达到规定的行车制动效能,同时满足储能装置及供能装置的要求。
3.8可操纵制动驾驶员能够通过操纵装置来增加或减少制动力,制动力与操纵力之间的单值函数,且制动力操纵具有足够的精度。
3.9中置车轴的挂车指装有一种相关于挂车不能作垂直方向运动的挂接装置,车轴(单轴或多轴)置于紧靠挂车重心(均匀装载时)位置的被牵引车辆。
车轴位置的确定应保证只有较小的垂直载荷,即不超过挂车最大总质量的10%和10000N(两者中取较小者)传递给牵引车。
4 制动系统的结构要求4.1 总则4.1.1制动装置必须保证车辆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论受到什么样的振动,均能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4.1.2制动装置必须保证在正常使用环境中具有抗腐蚀和抗老化的能力。
4.1.3制动衬片应不含有石棉。
4.1.4制动装置必须具有的功能。
4.1.4.1行车制动不论车速高低、载荷多少、车辆上坡和下坡,行车制动系统必须能操纵车辆的行驶,且使车辆安全、迅速、有效地停住;行车制动必须是可操纵的;必须保证驾驶员在其座位上双手无须离开方向盘就能实现的制动。
4.1.4.2应急制动应急制动必须在行车制动只有一处失效的情况下,在适当的一段距离内使车辆停住;应急制动必须是可操纵的,应使驾驶员在其座位上至少有一只手在握住方向盘的情况下就能够实现的制动。
4.1.4.3驻车制动驻车制动必须能通过纯机械装置把工件部件锁住,使车辆停驻在上坡或下坡的地点,即使在驾驶员离开也如此。
驾驶员必须能够在其座位上就可实现驻车制动。
挂车的驻车制动应符合4.3.10的规定。
若驾驶员随时都能检查通过牵引车驻车制动系的纯机械作用从而使汽车列车获得足够的制动性能,则挂车的气制动系和牵引车的驻车制动系同意同时作用。
4.1.5牵引车与其挂车之间的气动连接对气压制动系统,连接挂车的气动接头必须是双管路或多管路的。
不管何种情况,必须在只使用两条管路的条件下就能够满足本标准的规定。
不同意采纳非自动促动的断路装置。
关于牵引车与半挂车组合的列车,软管属于牵引车部分;关于其他型式的列车,软管属于挂车部分。
4.2 M和N类汽车制动系4.2.1汽车制动系必须满足对行车制动系、应急制动系和驻车制动系所规定的要求。
4.2.2汽车制动系、应急制动系和驻车制动系在满足下列要求的前提下,部件能够共用。
4.2.2.1至少应有两套彼此独立且驾驶员在其正常驾驶位置易于接近的操纵装置。
除M2和M3类车辆以外,其他各类车辆的制动操纵装置(缓速器除外)的设计应能使其在解除制动时完全回位。
对采纳机械装置锁止的制动位置的驻车制动系的操纵装置(或者组合操纵装置的驻车制动操纵部分)可不必满足此要求。
4.2.2.2行车制动系的操纵装置必须与驻车制动系的操纵装置相互独立。
4.2.2.3行车制动系和应急制动系共用同一操纵装置时,则操纵装置与传能装置的各部件之间的连接的效能,在经一定的使用期后,不得有减弱的趋势。
4.2.2.4行车制动系和应急制动系共用同一操纵装置时,则驻车制动系必须保证车辆处于行驶状态时也能制动。
对用于一种辅助操纵装置至少能使行车制动系部分地制动时,则不必满足本条的要求。
4.2.2.5除制动器和4.2.2.7规定的零部件外,在任何部件断裂或行车制动系发生其他失效(如失灵、储存的能量部分或全部泄漏)的情况下,应急制动系或未受失效阻碍的那部分行车制动系必须能够按应急制动的要求使车辆停住。
4.2.2.6当行车制动系和应急制动系共用同一操纵装置和同一传能装置时:a)行车制动系是由驾驶员的体力来操纵,并由一个或几个储能装置助力,即使当助力失效时,仍能由驾驶员的体力及未受失效阻碍的能源来保证实施应急制动器,且作用于操纵装置上的力不得超过规定的最大值。
b)若行车制动力及传能时仅由驾驶员操纵的储能器来提供,则必须至少有两个完全独立的储能装置,每个储能装置必须有独立的传能装置,都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车轮的制动器上起作用,其选择应能使车辆达到规定的应急制动效能,且在制动过程中不阻碍车辆的稳定性。
此外,每个储能装置都必须安装4.2.13条的规定的报警装置。
4.2.2.7某些零件,如制动踏板及其支架、制动主缸及其活塞、制动总阀、制动主缸和踏板、制动气室,轮缸及其活塞和制动臂及凸轮轴总成之间的连接杆件应视为不易失效的零部件。
这些零部件尺寸应足够大,维修保养要易于接近,且至少应与车辆其他重要零部件(如转向杆系)具有相同的安全特性。
若这些零部件的失效会导致车辆无法达到应急制动规定的性能,则这些零部件都必须用金属材料或具有与金属材料性能相当的材料制造,同时在制动装置正常工作中不得产生明显的变形。
4.2.3行车制动系和应急制动系的操纵装置彼此独立时,在这两套制动装置都正常工作或其中一套工作不正常的情况下,同时操纵这两套操纵装置时,不应使行车制动和应急制动都不起作用。
4.2.4在行车制动系传能装置部分失效情况下,操纵行车制动系操纵装置时,应仍能使足够数量的车轮制动。
这些车轮的选择必须使行车制动剩余制动效能不低于5.2.2的要求。
若半挂车的行车制动传能装置与牵引车的行车制动传能装置彼此独立,则上述要求不适用于半挂牵引车。
4.2.5凡使用除驾驶员体力以外的其他能源时,能够只有一个能源(如液压泵、空压机等),但能源的驱动装置必须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