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实验报告
GIS实验报告五

GIS实验报告五GIS实验报告五一、实验目的:1.了解GIS数据输入和处理方法。
2.熟悉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
4.通过实验加深对GIS应用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数据采集与输入:对于采集与输入Oracle数据库中的中国高速公路kml数据文件,将数据加以拆分,只保留名称、路线、路宽、所属省份五个字段,分别输入为文件数据库、面要素类和点要素类,并设置相关属性;3.地理数据的查询与分析:通过ArcGIS工具进行地理数据的查询与分析,如查询属于一些省份的高速公路数量、查询具有一些路宽的高速公路、分析各个省份的高速公路数量等;4.空间数据的绘制与符号化:利用ArcGIS软件对高速公路数据进行空间数据绘制与符号化操作,如绘制高速公路的线要素类、使用相关符号表示路宽等。
三、实验步骤:1.数据采集与输入:(1)打开ArcGIS软件,选择新建文件数据库,命名为“Highway.gdb”;(2)右键点击新建的文件数据库,选择新建要素类,类型选择线要素类,名称为“Highway_line”;(3)在数据库中新建点要素类,名称为“Highway_point”;(4)在数据库中新建表,名称为“Highway_table”;(5)将中国高速公路kml数据文件导入到ArcGIS软件中,选择要保留的字段为名称、路线、路宽、所属省份,并将其导入到数据库中的表中;(6)将表中的数据导入到线要素类和点要素类中;(1)在ArcGIS软件中打开属性表,对所属省份字段进行删除操作;(2)使用要素统计工具,统计各个省份的高速公路数量,并将结果保存为Excel文件;3.地理数据的查询与分析:(1)利用选择工具,选择属于一些省份的高速公路线要素类;(2)使用属性查询工具,查询具有一些路宽的高速公路线要素类;(3)使用统计分析工具,分析各个省份的高速公路数量;4.空间数据的绘制与符号化:(1)选择要素渲染工具,设置高速公路路宽属性的符号化方式;(2)通过要素绘制工具,绘制高速公路的线要素类。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意义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种将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技术应用于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工具。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了解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
二、实验内容1.熟悉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界面和功能,了解地理数据的组成和类型。
2.学习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方法,包括地图扫描、GPS定位等。
4.学习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包括数据查询、空间关系分析等。
5.完成一个简单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案例,例如根据地图数据绘制出一些区域的土地利用图。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1.实验环境准备:安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了解其基本功能和操作方式。
4.数据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查询和分析功能,绘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图,并进行空间关系分析。
5.实验结果: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得到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图并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四、实验心得与体会本次实验使我深入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我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方面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地理现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我们还可以进行遥感监测、环境评估、城市规划等一系列重要应用。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工具,在地理学、规划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场景,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GIS原理实验一实验报告

GIS原理实验一实验报告
实验一:GIS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GIS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
1.计算机;
2.ArcGIS软件。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1.实验原理: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来存储、管理、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的系统。
它通过将地理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起来,可以用来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
GIS技术在地理学、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实验方法:
四、实验步骤:
1.启动ArcGIS软件,在主界面点击“打开”按钮,选择一个已有的地理数据文件进行加载。
3.通过“绘制”工具栏的不同绘图工具,可以在地图上绘制点、线、面等地理要素。
4.选择“选择”工具栏,可以对地理要素进行选择操作,如选择一个
区域内的所有要素。
5.选择“查询”工具栏,可以对地理要素进行属性查询操作,如查询
其中一字段大于其中一值的要素。
6.选择“分析”工具栏,可以对地理要素进行空间分析操作,如计算
两个要素之间的距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六、实验总结:
七、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GIS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ArcGIS
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通过查阅相
关资料和询问老师的帮助,我顺利完成了实验。
实验中,我发现GIS技术
的应用非常广泛,对于我们理解地理问题和进行地理数据分析非常有帮助。
我会继续学习和研究GIS技术,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理解,
掌握GIS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提高地理信息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
二、实验内容
1. 熟悉GIS软件的基本界面和功能;
2. 创建地理数据,包括点、线、面数据;
3. 对地理数据进行编辑、查询、分析和可视化操作;
4. 制作地图输出,并进行布局设计。
三、实验步骤
1. 打开GIS软件,创建新项目;
2. 导入地理数据,包括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
3. 对数据进行编辑,添加属性信息;
4. 进行空间分析,包括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
5. 设计地图输出,包括添加比例尺、图例、文字标注等;
6. 输出地图文件或打印地图。
四、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操作,我们成功创建了一个包含多种地理数据的GIS项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编辑和分析,最终设计制作出了一幅具有美观布局
和丰富信息的地图输出。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GIS的应用和功能,提高了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五、实验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理信息处理工具,已经在各个领域
得到广泛应用,对地理信息的管理、分析和展示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
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GIS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还加深了对空
间数据处理和地图制作流程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
能更加灵活和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信息处理和空间分析。
六、参考文献
暂无
七、附录
实验数据文件及地图输出截图
以上为本次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的报告内容,谢谢!。
gis实验报告二

gis实验报告二GIS实验报告二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GIS在地图制作和空间分析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了解GIS在地理信息处理、数据分析和空间可视化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二、实验过程1. 数据采集:首先,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地图数据、人口分布数据、地形图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或者实地测量获得。
2. 数据处理:在GIS软件中,我们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包括数据清洗、格式转换、数据匹配等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地图制作:利用GIS软件,我们可以将处理好的地理信息数据制作成各种类型的地图,包括矢量地图、栅格地图、三维地图等。
通过地图制作,我们可以直观地展现地理信息数据的空间分布和特征。
4. 空间分析:GIS软件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包括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空间插值等。
通过空间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地理信息数据的空间关联性和规律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 结果展示:最后,我们将制作好的地图和分析结果进行展示和分享,以便他人了解和使用。
三、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GIS在地图制作和空间分析中的应用。
我们成功地制作了各种类型的地图,并进行了空间分析,得到了有价值的结果。
四、总结与展望GIS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理信息处理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GIS的功能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新的展望和期待。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GIS软件的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了解了GIS在地理信息处理和空间分析中的重要作用,这将对我们未来的研究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GIS实验报告总结

gis导论实验报告(实验总结)年级:2013级实验一实验一,我感觉还不能很熟练的应用mapinfo的功能以及菜单栏、工具栏中各个图标的功能,所以当我开始做实验一时碰到的问题还是不少的,首先是对mapinfo软件的相关操作功能不太了解,比如加载数据的图标,如何使打开的图变大缩小,如何浏览做完后的实验成果图,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哪些步骤是不能省略掉的,比如使用控制图层在缩放范围内显示的这个小实验,就要注意打开几个图层的界面看起来非常复杂,通过图层控制来操作,可以使图层在缩放范围内显示,这就需要在图层控制的对话框中哪些框框该打钩,哪些不该打钩,这样所显示的效果就会不一样。
只有熟练掌握了mapinfo的基本操作,以及步骤间的衔接才能完成实验。
最后还是自己耐心的看书和实践中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mapinfo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怎么样制作地图图层以及如何使用模板创建专题地图。
在制作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体会了很多,也感觉在做专题地图和地图制作时的整个过程充满着趣味性,使我对地图的相关制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实验二实验二,因为已经对mapinfo软件操作功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了,所以当在开始着手制作实验二是实验相关操作步骤时,在对fuzhou.jpg图像进行屏幕跟踪化过程时和后面进行的图像加载和配准时碰到的问题也相对较少也比较熟练。
从实验二开始要用arcview 软件时由于刚接触这个软件所以在做这部分的实验时制作速度显然比较慢碰到的问题也还有的,面对许多功能按钮不熟悉时只能查找资料和问同学,但最终还是把实验二给做了,以下是我总结的注意点。
1. 做屏幕跟踪这个实验时,在mapinfo中打开图像文件时,注意选择文件类型是栅格图像,然后点击一下所要打开的福州市行政图,这样呈现出所要的画面。
2. 编辑控制点的时候,至少选择三个点且三个点不要都在一条直线上,那样配准不成功。
3. 选择合适的绘图工具,注意选中的是面状的绘图工具,选择线状的话跟踪完后不会出现实验所需的效果。
GIS实验报告

GIS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 GIS 实验旨在深入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掌握 GIS 在地理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和地图制作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对地理空间信息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软件为 ArcGIS 106,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
实验数据包括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道路数据等。
三、实验内容1、数据导入与预处理首先,将实验所需的各类数据导入 ArcGIS 中。
在导入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格式的兼容性,并对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坐标系的定义、数据的裁剪和拼接等。
通过这些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的分析和处理奠定基础。
2、空间数据编辑在 ArcGIS 中,使用编辑工具对空间数据进行修改和完善。
例如,对道路数据进行线段的添加、删除和修改,以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
同时,对土地利用数据中的错误分类进行纠正,保证数据的质量。
3、空间分析运用 Arc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和网络分析等。
(1)缓冲区分析:以道路中心线为基础,创建一定宽度的缓冲区,用于评估道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范围。
(2)叠加分析:将土地利用数据与地形数据进行叠加,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情况。
(3)网络分析:通过构建道路网络模型,计算最短路径、服务范围等,为交通规划和资源配送提供决策支持。
4、地图制作与输出根据分析结果,制作专题地图。
在地图制作过程中,合理选择地图符号、颜色和标注,以清晰直观地展示地理信息。
同时,添加图例、比例尺和指北针等地图要素,增强地图的可读性。
最后,将制作好的地图以多种格式输出,如图片格式(JPEG、PNG 等)和 PDF 格式,以便于分享和使用。
四、实验结果1、数据预处理后,各类数据的坐标系统一,数据完整性得到保障,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2、空间数据编辑使得道路和土地利用数据更加准确和合理,提高了数据的质量。
GIS原理实验一实验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一)实验一1、学习本实验预备知识相关材料,结合GIS原理总结ArcGIS Desktop 主要特点。
(1)功能强大;(2)可伸缩性;(3)标准、开放和互操作性;(4)技术成熟、安全稳定;(5)操作简便、易于开发。
2、GIS 中两种基本查询的原理是什么?查询,通常是通过语句或表达式来定义的,用以在从地图上及数据库中选择要素。
GIS 软件中两种基本查询原理是:根据位置查询要素属性和通过属性来查询要素最普通的GIS查询就是确定在指定的位置有什么。
在这类查询中,用户知道他感兴趣的要素的位置,但是想进一步了解与之相关的特征。
在GIS中,这是很容易实现的,因为地图显示区中的地理要素与它们的属性是(描述性的特征)相互关联的,属性信息是存储在数据库中的。
在GIS中,你可以在地图上点击一个要素来查看数据库中与之相关联的属性。
另一类型的GIS 查询是确定符合给定条件的要素它的位置在哪里。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知道要素的重要特征,他想要找出具有这些特征的那些要素的具体位置。
假定你想查找人口数大于2000万的内陆国家。
你应该使用这个限定条件创建一个查询表达式。
一旦GIS找到符合查询限定条件的要素,将会在地图上高亮显示这些要素。
3、回答如下问题:a)在ArcMap中, 打开Redlands.mxd。
街道名称为“NEW YORK”的是什么类型的道路?Local street(本地街道)Minor street(次要街道)Interstate(州际道路)Major street (主要街道)b)在ArcMap中, 打开Redlands.mxd 。
在Railroads图层中有多少条铁路线。
答:a)“NEW YORK”的道路类型(CLASS_DESC)为“Local street(本地街道)”(具体见下图)b)Railroads图层中有11条铁路线(具体见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地理科学年级 2009级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
实验项目地图投影及投影变换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时间2011年 4 月指导老师实验评分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认识空间数据源学会各种比例尺地图的图式符号的识别。
2、比较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结构,了解两种数据结构表达的空间数据各
有何特点?
3、掌握地图投影变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熟悉ArcGIS 中投影的应用及投影变换的方法、技术。
5、了解地图投影及其变换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资料:
1、空间矢量数据、扫描栅格数据样本;
2、两张扫描几何纠正以后的标准地形图图像(1:1万和1:5万地形图)。
三、实验内容:
1、认识地形图,学会在地形图上读取有用信息
遥感图像、地形图、专题图(如旅游图、规划图、交通图等)图源都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数据源,因此正确的识别各种图形、信息是空间数据建立的基础。
本实验主要针对标准的地形图识别,认识地图分幅、图廓标注、公里格网、坐标标注、投影分带、坐标系及图内图式符号表示等。
2、较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两种数据结构表达的空间数据各有何特点
利用试验提供的数据资料,在GIS软件中打开浏览。
比较两种数据结构的坐标系、地图的缩放、查询、查找等操作。
3、认识投影,学会使用GIS软件建立正确的地图投影及其空间坐标系
在ArcMap中打开1万、5万地形图扫描栅格数据文件,仔细观察图廓、图内的各种信息,识别出其坐标系、投影分带、中央子午线、投影代号等内容;利用GIS软件分别为两幅地图建立正确的地图投影,观察建立投影前后两幅地形图
的空间位置关系。
四.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
1、用ArcMap软件打开1万、5万地形图扫描栅格数据文件,分别观察其图廓、图内的各种信息,区别两幅地形图在坐标系、投影分带、中央子午线、投影代号、比例尺等内容中的不同。
1万地形图中央子午线是东经114度,3度分带投影,代号为38号,1比1万的比例尺。
5万地形图中央子午线也是东经114度,6度分带投影,代号为20号,1比5万的比例尺。
2、在1万和5万的地形图上找到最外围的四个公里格网点,分别记录其平面坐标值(x,y)在地图上找到最外围的四个图廓点,分别记录其球面坐标值(B,L)。
下表是其平面坐标
由上图可知,其平面坐标是很乱的,不准确的。
3、右键空白工具栏增加Georeferncing工具条,选定Add control points,
在5万地形图中找一个已知坐标点,按左键,出现一个十字,按右键选择Enter Coordinates输入坐标(我选择的是不输入投影代号),再找不同的两个点,完成如上操作。
选点时,要注意选点的均匀分布,如果在选点时没有注意点位的分布或者点太多,这样不但不能保证精度,反而会使影像产生变形。
步骤如下:
4、进行坐标计算,选择工具栏中Georeferencing的Rectify,以.img或者格
式输出,即完成栅格图像的几何纠正。
5、重新打开两幅几何纠正后的地形图,观察其显示坐标和地形图上坐标是否一样。
6、选择View中的Data Frame Properties,将General中的Map和Display都选择为Meters,按确定。
此时以建立了正确的平面坐标。
7、以同样的方式,在1万地形图进行几何纠正,建立正确的平面坐标。
8、启动ArcAMP,打开几何纠正后的1万地形图和5万地形图,观察其位置是否重叠。
(结果是并未重叠,而且离很远)
9、直接启动ArcCatalog,选中几何修正后的1万地形图,点右键Properties,点击Edit,接着点击Select,选择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大地坐标系统),由于中国的地图均用Gauss Kruger投影,因此点击Gauss Kruger,由于1万地形图用地是beijing 1954坐标系统,因此点击beijing 1954,选择beijing 1954 3 Degree GK CM 114E.prj,应用,确定,再应用,再确定。
此时已完成平面坐标到球面坐标的投影转换。
10、同样按第9步完成几何纠正后5万地形图的坐标投影转换,不同的是要选择beijing 1954 GK Zone 20N.prj。
10、在ArcMap中交替打开1万和5万地图(先打开1万地形图后打开5万地形图,然后先打开5万地形图再打开1万地形图)重新观察其平面坐标、球面坐标各有何变化。
四、实验结论(果)及分析:
1、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的特点及比较
矢量数据结构是利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点、线、面及其组合体来表示地理实体空间分布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
图形显示质量好、精度高。
数据结构复杂;软件与硬件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多边形叠合等分析比较困难;显示与绘图成本比较高。
栅格数据结构将空间分割成各个规则的网格单元,然后在各个网格单元内赋以空间对象相应的属性值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
网格通常是正方形,有时也采用矩形、等边三角形和六边形。
网格边长决定栅格数据的精度。
当用栅格数据来表示地理实体时,不论网格边长多细,与原实体特征相比较,信息都有丢失。
其图形显示质量比矢量数据低。
图形数据量大。
2、不同平面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
实验材料中的两幅地形图均是扫描后的栅格图像,其所用的坐标系统属于自由坐标系统,其显示的坐标和地形图上所标示的坐标相差很大。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平面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
由于这两幅地形图上均有标注其采用的是北京1954坐标系统,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ARCMAP软件实现自由坐标系统到北京54坐标系统的转换。
即所谓的几何纠正。
3、地图投影设置
由于这两幅地形图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因此在ARCMAP重新打开纠正后的地形图时,其应该是重叠的,但是事实是这两幅地形图离的很远。
这是因为他们的投影方式不同,1万地形图的投影是3度分带,而5万地形图的是6度分带。
因此我们需要利用ArcCatalog进行投影的变换。
在Coordinate Systems\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Gauss Kruger\Beijing 1954目录中,可以看到四种不同的命名方式,如:
Beijing 1954 3 Degree GK CM 75E.prj
Beijing 1954 3 Degree GK Zone 25.prj
Beijing 1954 GK Zone 13.prj
Beijing 1954 GK Zone 13N.prj
他们的意思分别如下:
三度分带法的北京54坐标系,中央经线在东75度的分带坐标,横坐标前不加带号
三度分带法的北京54坐标系,中央经线在东75度的分带坐标,横坐标前加带号六度分带法的北京54坐标系,分带号为13,横坐标前加带号
六度分带法的北京54坐标系,分带号为13,横坐标前不加带号
而经过观察:
1万地形图中央子午线是东经114度,3度分带投影,代号为38号。
5万地形图中央子午线也是东经114度,6度分带投影,代号为20号。
均用的是中国北京54坐标系统和高斯-克吕格投影。
因此1万地形图应选Beijing 1954 3 Degree GK CM 114E.prj
5万地形图应选 Beijing 1954 GK Zone 20N.prj
4、不同投影之间的变换
对于建立起正确投影后的两幅地形图均有了球面坐标和平面坐标,再用ARCMAP 打开,就能在经度相同部分重叠,如下图。
当先打开1万地形图后打开5万地形图时,1万的平面坐标是对的,但是5万的平面坐标和之前单独打开时不一样了,此时5万的平面坐标变为按照1万的3度分带投影的坐标显示了。
当先打开5万的地形图后打开1万的地形图时,5万的平面坐标是对的,但是1万的平面坐标和之前单独打开时不一样了,此时1万的平面坐标转换成按5万的那样6度分带投影的坐标显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