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孟云卿《寒食》赏析(通用)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 1《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寒食》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是一首讽刺诗,描绘寒食节景象,讽刺宦者的得宠。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蓄蕴藉,入木三分。
据《本事诗》记载,此诗在当时得到唐德宗赏识,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原文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斜:音“霞”。
古音为“霞”,今读为“霞”或“协”均可,如“入竹万竿斜”、“远上寒山石径斜”。
4、汉宫:以汉代唐,下句同。
5、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翻译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赏析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作者借后汉的朝政故事来讽剌唐肃宗、代宗朝宦官专权的事实。
起始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出了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无处”写出了花开得又多又广,“飞花”是写花开的盛况。
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
“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斜”字用得巧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
这两句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 1《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寒食》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是一首讽刺诗,描绘寒食节景象,讽刺宦者的得宠。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蓄蕴藉,入木三分。
据《本事诗》记载,此诗在当时得到唐德宗赏识,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原文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斜:音“霞”。
古音为“霞”,今读为“霞”或“协”均可,如“入竹万竿斜”、“远上寒山石径斜”。
4、汉宫:以汉代唐,下句同。
5、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翻译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赏析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作者借后汉的朝政故事来讽剌唐肃宗、代宗朝宦官专权的事实。
起始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出了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无处”写出了花开得又多又广,“飞花”是写花开的盛况。
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
“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斜”字用得巧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
这两句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
这里的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人宫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写细致、深人。
《寒食》全文及赏析

《寒食》全文及赏析11 《寒食》全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11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寒食节景象的七言绝句。
诗的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点明时令是暮春,“无处不飞花”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极言春天的长安城飞花漫天之景,展现出春意的浓郁。
次句“寒食东风御柳斜”,写春风吹拂着皇宫里的柳树,柳枝随风倾斜。
此句既点明了“寒食”这一特定节日,又描绘出了皇宫的优美景色。
“日暮汉宫传蜡烛”,“日暮”是承接上文的白昼,到了傍晚,皇宫里开始赏赐蜡烛。
“汉宫”其实是借古喻今,暗指唐代皇宫。
末句“轻烟散入五侯家”,“轻烟”指蜡烛之烟,“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受皇帝宠幸的权贵。
此句描绘了蜡烛的轻烟飘散到权贵人家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对当时朝政腐败的讽刺。
整首诗含蓄而巧妙,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景象,委婉地讽刺了当时宦官专权的社会现实。
同时,在写景方面,笔触细腻,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112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首先,它善于选取典型的、富有表现力的景象,如飞花、东风、御柳、蜡烛轻烟等,生动地描绘出寒食节的氛围。
其次,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汉代之事影射唐代,使讽刺更具深度和含蓄性。
再者,全诗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如“春城”对“日暮”,“无处”对“汉宫”,“不飞花”对“传蜡烛”,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113 后世影响《寒食》一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也为后世文人在讽刺诗的创作上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其对寒食节景象的描绘,也丰富了人们对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想象。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寒食》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是一首讽刺诗,描绘寒食节景象,讽刺宦者的得宠。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蓄蕴藉,入木三分。
据《本事诗》记载,此诗在当时得到唐德宗赏识,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原文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斜:音“霞”。
古音为“霞”,今读为“霞”或“协”均可,如“入竹万竿斜”、“远上寒山石径斜”。
4、汉宫:以汉代唐,下句同。
5、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翻译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赏析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作者借后汉的朝政故事来讽剌唐肃宗、代宗朝宦官专权的事实。
起始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出了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无处”写出了花开得又多又广,“飞花”是写花开的盛况。
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
“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斜”字用得巧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
这两句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
这里的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人宫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写细致、深人。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两句是写宫苑傍晚的景象。
《寒食》原文注释及简析

《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
古人每逢这节日,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称“寒食”。
2.御柳:御苑中的杨柳。
3.“日暮”两句:据说汉时寒食禁火,朝廷特赐侯家蜡烛。
“传”,挨家传赐。
“五侯”,一说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
另一说指东汉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4.斜:读(xi),与“花”“家”押韵。
【简析】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
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寒食》诗句翻译及评析

《寒食》诗句翻译及评析
《寒食》诗句翻译及评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寒食》诗句翻译及评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食》
作者: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解】: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
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韵译】: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研薄,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评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
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
诗比讽深远。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据唐代孟姿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
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盼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
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牛又以同名同进。
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拧保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寒食》原文注释及赏析

《寒食》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寒食》
[宋]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①,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峡蝶②,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③。
副使官闲莫惆怅④,酒钱犹有撰碑钱。
【注释】
①寒食: 清明节前一二天。
古代有禁火冷食的习俗。
商山:在今陕西
商县东。
②峡蝶:蝴蝶。
③禁烟: 指禁止烟火。
④副使: 即诗人被贬而任职的商州团练副使。
【赏析】
人的感受总因经历的改变而改变,当诗人在贬官商州后第一次过寒食节时,心情难免不受影响。
诗写得平易浅近,但又情深意切。
《寒食》原文及赏析

《寒食》原文及赏析《寒食》原文及赏析(15篇)《寒食》原文及赏析1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
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
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
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
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
又何必,待过家上冢,书锦荣华。
翻译十五年来,每逢寒食节,都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天涯。
在下雨的天气里,思念着坟墓上的柏树;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却又羞于见到飞花。
寒食节自己不能供奉麦饭、纸钱、鸡和酒祭扫祖茔,林间的喜鹊乌鸦也空等了!老天笑道:这不是因为我,也不是因为元军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炼熟,随时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为家了。
想以前仙人驾鹤常游于天上的绛阙;世俗之身如同蝉蜕壳一样被丢弃,岂能留恋于尘埃浊世?帝王命臣子守坟、修葺墓园,男子应当这样报效君王。
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坟,如同白天衣锦还乡一样显示荣华!注释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郓(yùn)州:北宋州名,治所须城,即今山东东平。
这里用北宋旧名,以示不忘故国。
宰柏:坟墓上的柏树,又称宰树、宰木。
飞花:切寒食节。
只鸡斗酒:均指祭品。
几误林间噪喜鸦:祭扫过后,林间的鸦鹊就可来啄食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扫,故耽误了鸦鹊。
几,屡次。
紫府清都:道家称仙人居住之地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绛阙:指神仙宫阙。
黄沙:意指尘埃浊世。
过家上家:回家乡上坟。
此处非泛说,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显示皇帝的恩宠。
书锦:意指富贵还乡。
创作背景该词是谢枋得当年过郓州时所作。
宋朝灭亡之后,元朝不断南征。
其间,作者一直隐居在闽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统治者强行逼迫词人北上,中途遇寒食节,遂作此词。
词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终绝食而死,年仅六十四岁。
赏析上片主要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云卿《寒食》赏析
寒食
作者:盂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重点字词解释:
①子推,重耳(献公子)徽臣。
周晋(今山西介休)人。
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
另有姓王名光之说。
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
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
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盂云卿抱树而死。
晋文公于是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鉴赏: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
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
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
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
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
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入意外地写出了“堪悲”。
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
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
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
出“二月扛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
恰当运用反村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寒食》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
作者(盂云卿)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
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
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
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
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这首《寒食》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
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
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
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
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眯。
而《寒食》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