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文学的认识选修课论文
天文学基础的论文

天文学基础摘要: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
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
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科分支,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天文学正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我们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福。
关键字:天文学,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天文学四大发现,矮行星,中子星,黑洞通过听天文学基础的课使我对天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人类生在天地之间,从很早的年代就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
天文学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
现在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
按观测手段分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
“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分支研究的都是地球上的现象,只有天文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我们头顶上可望而不可及的灿烂的星空联系在一起。
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
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恒星和行星十分感兴趣。
古代的天文学家仅仅依靠肉眼观察天空,1608年,人们发明了望远镜,此后,天文学家就能够更清楚的观察恒星和行星了。
对天文学基础的看法

对天文学基础的看法怀着对宇宙的玄妙变化和运行的热衷,我选修了天文学,本学期的学习我对天文学的认识由起初的浅显到现在较为全面的深入,使我对天文学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使我受益匪浅,弥补了天文学方面知识的不足。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而天文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涉及宇宙空间的各种物体,大到月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个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体以至分布在广袤宇宙空间中的大大小小尘埃粒子。
宇宙中的天体由近及远可分为几个层次:(1)太阳系天体(2)银河系中的各类恒星和恒星集团(3)河外星系。
此外还有分布在星系与星系之间的星系际介质。
天文学始终是哲学的先导,它总是站在争论的最前列。
作为一门基础研究学科,天文学在不少方面是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
时间、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严格规律都须由天文学的方法来确定。
人类已进入空间时代,天文学为各类空间探测的成功进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天文学也为人类和地球的防灾、减灾作着自己的贡献。
天文学家也将密切关注灾难性天文事件——如彗星与地球可能发生的相撞,及时作出预防,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
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发展到现代,美、俄等15国联手建造国际空间站,预示着一个各国共同探索和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的时代即将到来。
我的天文学学习

我的天文学学习天文学是一门让我非常着迷的学科。
作为一个热爱科学的人,我总是深深被宇宙的无限浩瀚所吸引着,这也促使我开始了自己的天文学之旅。
在我的学习中,我探索了众多的天文学话题,从基本的星座和行星到星系和宇宙的起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学习天文学时的经验和知识。
从基础开始在学习天文学时,我始终坚信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学习天文学的基本知识是开始学习的关键。
了解星座、行星以及天体运动的基本知识让我更好地了解了天文学的整个框架。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夜空中的星座和行星,普及一些基本的天体学知识,就可以让人们感到宇宙的奇妙之处。
天文学术语天文学术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需要掌握这些术语,以充分理解关于宇宙的各种问题。
例如,在谈论行星的运动时,需要了解行星的轨道,包括半长轴、离心率和倾角。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对于深入学习天文学并进行详细研究非常重要。
仪器和观测方法学习天文学不只是理论和概念的学习,还需要实践。
天文望远镜和其他观测设备,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宇宙。
然而,使用仪器观测天体是一个需要技术和实践经验的过程。
学习使用这些设备可以让我们看到更远的星系和行星,更好地了解天文学的发现和研究方法。
天文学的未来天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
随着新技术的诞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
例如,哈勃太空望远镜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宇宙,而大型望远镜和天文观测站则提供了更高分辨率的观测体验。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它们也将在天文学和其他科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论学习天文学不仅仅是了解宇宙,还是一个增加我们科学知识和理解宇宙的过程。
通过学习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探索不同的天体,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和我们所处的地球。
在未来,天文学将继续进步和改变,我们也将不断发现新的奇观、新的现象。
天文学选修课论文

天文学选修课论文摘要:天文学(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
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
天文学正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我们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福。
关键字:天文学、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学科、矮行星正文内容:天文学就是研究宇宙中的行星、恒星以及星系的科学。
天文学和物理学、数学、地理学、生物学等一样,是一门基础学科。
天文学是以观察及解释天体的物质状况及事件为主的学科,通过观测来收集天体的各种信息。
因而对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研究,是天文学家努力研究的一个方向。
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
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
天文观测手段的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恒星和行星十分感兴趣。
古代的天文学家仅仅依靠肉眼观察天空,1608年,人们发明了望远镜,此后,天文学家就能够更清楚的观察恒星和行星了。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是最早使用望远镜研究太空的人之一。
今天天文学家使用许多不同类型的望远镜来收集宇宙的信息。
有些望远镜可以收集到来自遥远天体的微弱亮光,如X射线。
绝大多数望远镜是安放在地球上的,但也有些望远镜被放置在太空中,沿着轨道运转,如哈勃太空望远镜。
现在,天文学家还能够通过发射的航天探测器来了解某些太空信息。
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从古至今不断发展。
在古代,人们只能用肉眼观测天体。
2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统治了西方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000多年。
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才提出了新的宇宙体系的理论——日心说。
天文学 结课论文

学习“天文学”的收获和体会当我写下这样的结课论文题目时,一时不知道怎样下笔,因为在我的概念里,论文都是既有摘要又有参考文献的学术论文,而“天文学”作为我的选修课,我对它的了解仅仅限于一个学期的五六次课程,要说更深入的研究学术是非常力不从心的,所以还是在这里,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在百度百科上搜素天文学,它会给出这样的定义,它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
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这样看来,老师讲解《天文学》这门课是以最基本天文学内容,包括我们头顶的星空,外延至银河系中的星座,甚至更为广阔的宇宙的结构和起源等,从行星层次,恒星层次,星系层次,宇宙的不同研究对象概述了天文学中重大而基本的内容,简单阐述了天文学与人类的主要关系。
令我影响深刻的是李老师课堂上由理论联系实际讲述的人生哲理,例如六组慧能偈语,给人以启迪。
对于宇宙太空,我一直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表面的认为地球以外的天空就是宇宙太空,只知道它浩瀚无垠,并且是我们所不能估量的。
直到这门课后,真正见识到了宇宙和人类进程的伟大,感觉上有点不可思异,不得不对自然界的神奇产生叹佩之气,也对科学家们佩服不已。
他们用尽毕生所学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
课堂上播放的纪录片《 The Known Universe》没有中文字幕,只是看到视频还没有对已知的宇宙进行了解,课后查阅了一下,已知的宇宙缩小从喜马拉雅山脉穿过大气层和漆黑的空间大爆炸的余辉。
该短片视角从喜马拉雅开始拉远,穿过数百亿光年,直到大爆炸的遗迹,宇宙的尽头.....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不要为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生气,不要为过程中一次失败而耿耿于怀,要珍惜现有的一切,知足常乐。
时间在流逝,人类在进步,人们对宇宙太空的认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宇宙的不凡。
天文学选修论文

评分______日期______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专题读书论文(体会)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班级名称____________学院名称____________交阅时间____________湘潭大学教务处制行星定义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
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
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相对于月球)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一组太空科学研究队发现了宇宙中最热的行星(2040摄氏度)。
而2010年经后续观测证实编号为WASP-33b行星的温度竟高达3200℃!新定义如何定义行星这一概念在天文学上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8月24日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点: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2、质量必须足够大,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体);3、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8颗行星,分别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
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2003UB313”(齐娜/阋神)的天体。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
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关于天文学概论的论文3000字

关于天文学概论的论文3000字篇一:《天文学概论》期末论文恒星《天文学概论》期末作业之想一想对恒星的认识姓名:舒必成学号:202113020213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本学期我选修了天文学概论这门课程,通过一学期学习,我收获天文学了很多有关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也许是因为星空更为重要谜样就很神秘,充满魅力,指引着我选择专业课程了天文学选修课。
在课堂上,与浩瀚的宇宙的一次次碰撞,一次次惊叹,一次次感慨;与古今思想体系的一点点接触,一点点欣喜,一点点感悟;使我的选修课有感叹,有乐趣,有收获,没有遗憾。
形形色色在老师的引导和种种疑问的追寻下,我对恒星的演化过程进行了一番探究,恒星就像一个长寿的人——再机缘巧合下诞生,倔壮成长后,历练漫长的黄金阶段,接着是膨胀的失婚,最后慢慢的衰老。
所以下面我会从恒星的四个阶段谈谈我对恒星的认识。
一、快速成长的科袋恒星最初诞生宇宙飞船于太空中的外太空尘埃,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星云”或者“星际云”,其主要成分由氧组成,密度极小,但体积和准确度巨大。
密度足够大的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1 000万度时其内部发生热核聚变反应,核聚变成小的结果是把四个氢原子核聚变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的核工业,形成辐射压,当压力增高到足以和无可自身收缩的引力抗衡时,一颗恒星诞生了。
恒星形成的初始阶段几乎完全被密集的星云气体和灰尘所掩盖。
通常,正在产生恒星的星源会通过在四周光亮的气体云上产生阴影而楼前被观测到,这被称为包克球。
质量非常小的原恒星不能达到足够开始氢的核融合反应,它们会正式成为棕矮星。
产品质量更高的原恒星,核心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万K,可以开始质子-质子链反应将氢先融合成氘,再融合成氦。
在质量如上所述太阳效率质量的恒星,碳氮氧循环在能量的产生上所贡献了可观的数量。
新诞生的有各种不同的大小和颜色。
光谱类型的范围从高热的蓝色到低温的型态红色,质量则从最低的0.085太阳可靠性到数十倍于太阳可靠性。
我的天文选修课

我的天文选修课最初对天文学产生兴趣大概是在高中。
高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晨跑活动,早上五点半早早的到了操场,天还是黑的,处于郊区的学校,空气非常好,可以很清楚的看见漫天繁星。
那时候认识的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射手座等等……虽然知道的不多,但是却真切的感受到了星空带给我的震撼。
高中生活中的闲暇时也能看到一些天文景观,看到了绚烂的流星雨,看到了可爱的双星临月组成的笑脸,渐渐的也对天文学多了份关注。
大二的选修课表上,感兴趣的课非常多,但是犹豫再三,最终不顾室友的劝说还是选择了天文学这门选修课,不知怎的,就是不想错过这次机会。
第一节课上,来了很多人。
对教天文学的老师我的感觉是比起“老师”这个称呼,更适合被叫做“先生”。
课上我们先阅读了温总理的诗歌《仰望星空》,其中有几句我非常喜欢,“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情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仰望星空的时候,心会变得很静,很多你非常看重的东西变得很轻;仰望星空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宇宙的广袤,体会到自身的渺小。
和整个人类相比,我们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和地球相比,人类又是多么的渺小,而地球也不过是那庞大宇宙中无数行星之一罢了……和宇宙相比,我们生活中的那点患得患失又算得了什么?随后,老师用了一种独特的讲解来给我们介绍太阳系。
古时,人们常用“九”代天,即有了我们常听的九重天。
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为宗动天,即上帝的起居室。
老师用这种独特的顺序为我们揭开了八大行星的面纱。
被称为维纳斯的金星,周围有64颗卫星环绕的木星,没有水分子的水星,和地球最为相像的火星,带着漂亮光环的土星,离我们最为遥远的天王星和海王星。
仅仅是一个太阳系就令我们目不暇接,而关灯后图片所带给我们的感受更是无可比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天文学
由于自己从小就对那些宇宙奥秘有好奇心,去图书馆阿也经常看一些UFO、我们的北纬30度的奇迹、百慕大三角等等。
大二之后学校规定选选修课当我看到天文学之后每次都选有天文学,不过每次都被刷掉了,可能是这个课太火了吧。
大三第一学期终于选上了这们课。
当我们上第一节天文学这个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么播放了宇宙的视频,这个就是我喜欢的东西。
这个视频之前在高中地理课上看过,再看一遍的时候没有感觉枯燥,而是感觉经过岁月的沉淀又深刻的理解了一些从前不在意的东西。
之前对天文学的喜欢呢,是因为我只对那些好奇的不解的现象有好奇心,看完视频后也明白我喜欢的那些内容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更多的还是研究宇宙中的行星、恒星以及星系的科学,以观察及解释天体的物质状况及事件为主,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我们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
最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讲解的那节课“宇宙大爆炸”。
我觉得宇宙是很难认知的,以我们现在的能力也不知道这个地球外的世界有多大,我们只是通过踩着“巨人的肩膀”一步一步的研究着地球之外,宇宙里藏有太多的秘密了,人类只知道一部分,还有太多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探索。
宇宙浩瀚,人类渺小。
“我们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原始状态如何?“有着许多不同的学说,比较公认的是大爆炸形成。
所谓大爆炸理论,就是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
这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并不同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爆炸。
这一理论有一个基本出发点:宇宙在不断地演化,且具有一个起点。
宇宙的起点,也可以说是宇宙的零点,此时的宇宙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任何目前能看到的天体,只是一种温度和密度都无限高的真空状态。
我认为我之前对天文学的认知全是浅显易懂的知识,听过课程讲解才知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我才明白研究个天文学也需要很大兴趣的,原来天文学会有量子、质子、氢原子氦原子等之类的专业的词语,听得我自己都很蒙。
现在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十分天真,我发现真是要研究天文学实在是太困难了,我的一个朋友说,“那可是纯学术的东西啊,感觉那些天文学家都很伟大,一定是放弃了自己的物质生活”。
我认为学了天文学后也深入的了解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知识,天文学对于人类的意义绝非一个“不简单”可以形容的,天文学这一学科就像天空一样广袤无边,我们要探索的旅程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