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选修课论文
天文学课程论文《通过光谱研究恒星》

恒星光经过色散系统(光栅或棱镜)分解后形成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带。
恒星光谱的形态决定于恒星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运动状态。
光谱中包含着关于恒星的各种特征的最丰富的信息,到现在为止,关于恒星的本质的知识,几乎都是从恒星光谱的研究中得到的。
绝大多数恒星光谱与太阳光谱很相似,都是在连续光谱上面有许多暗黑的谱线的吸收光谱,说明恒星是被较冷的恒星大气包围的炽热的气体球。
恒星间谱线数目和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大部分是地球上已存在的化学元素的谱线。
通过恒星光谱的研究,可以测定恒星的化学组成,恒星大气的温度、压力和恒星运动的视向速度等。
恒星光谱可分为几种不同类型,其中按哈佛系统,根据绝对温度把恒星分成O、B、A、F、G、K、M及附加的R、N、S等类型,其中每型又分为10个次型。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已经对50万颗恒星进行了光谱研究。
并对恒星光谱根据它们中谱线出现情况进行了分类。
结果发现它们与颜色也有关系,即蓝色的“O”型、蓝白色的“B”型、白色的“A”型、黄白色的“F”型、黄色的“G”型、橙色的“K”型、红色的“M”型等主要类型。
实际上这是一个恒星表面温度序列,从数万度的O型到2-3千度的M型。
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根据恒星光谱型和光度的关系,建起著名的“光谱-光度图”,也称“赫-罗”图。
大部分恒星分布在从图的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上,叫主星序,都是矮星。
其它还有超巨星、亮巨星、巨星、亚巨星、亚矮星和白矮星等类型,而这一不同类型表示了它们有不同的光度。
赫--罗图是研究恒星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不仅显示了各类恒星的特点,同时也反映恒星的演化过程。
在恒星的光谱分类中,O、B、A型称为“早型星”;F和G型称“中间光谱型”;K和M型称为“晚型星”。
20世纪90年代末期,天文学家越过M型把恒星光谱分类扩展到温度更低的情况,先提出了新的L型,继而又提出了比L型温度更低的光谱分类T型。
通过恒星的颜色可以确定恒星表面的温度。
天文学论文范文范文

天文学论文范文范文天文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根据生活的需要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因此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古代的天文学家因为没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只能靠肉眼观察天空。
我国自古以农耕为主,春种秋收,季节最为重要。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用来观测星象最重要的工具是浑仪。
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现今存世最早的浑仪是明代正统七年(1442)制成的,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公元二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这一学说统治了西方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000多年。
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新的宇宙体系的理论,日心说,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到了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某某某制造折射望远镜,成为最早使用望远镜研究太空的人之一、人类第一次通过望远镜观察到了太阳黑子、月球和其他一些行星表面的状况。
在同时代,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使天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天体力学。
天体力学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何关系造成天体运动的原因的新阶段,在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19世纪中叶天体摄影和分光技术的发明,使天文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到问题本质,从而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天体物理学。
这又是天文学的一次重大飞跃。
20世纪50年代,射电望远镜开始应用。
到了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称为“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成就: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
而与此同时,人类也突破了地球束缚,可到天空中观测天体,通过发射的航天探测器来了解一些太空信息。
除可见光外,天体的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等都能观测到了。
湘潭大学选修课天文学基础论文(终审稿)

湘潭大学选修课天文学基础论文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评分______日期______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自修课专题读书论文(体会)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班级名称____________学院名称____________交阅时间____________浅谈对天文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认识湘潭大学内容提要: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占有显着地地位。
在中国殷商时代留下的甲骨文物里,就有丰富的天文记录。
天文学同数学、物理、化学、、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
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
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机制。
几千年来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概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经过几次大飞跃,形成了现代天文学。
我们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福关键字:天文学,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天文学的发展,宇宙大爆炸,黑洞,外星文明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
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和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
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在中国有浑仪、简仪等,但观测工作只能靠人的肉眼。
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很快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观测、研究天象的新时代。
在此后的近400年中,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并且越做越大,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
目前世界上最大光学望远镜的口径已达到10米。
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
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
天文学选修课论文

天文学选修课论文摘要:天文学(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
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
天文学正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我们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福。
关键字:天文学、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学科、矮行星正文内容:天文学就是研究宇宙中的行星、恒星以及星系的科学。
天文学和物理学、数学、地理学、生物学等一样,是一门基础学科。
天文学是以观察及解释天体的物质状况及事件为主的学科,通过观测来收集天体的各种信息。
因而对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研究,是天文学家努力研究的一个方向。
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
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
天文观测手段的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恒星和行星十分感兴趣。
古代的天文学家仅仅依靠肉眼观察天空,1608年,人们发明了望远镜,此后,天文学家就能够更清楚的观察恒星和行星了。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是最早使用望远镜研究太空的人之一。
今天天文学家使用许多不同类型的望远镜来收集宇宙的信息。
有些望远镜可以收集到来自遥远天体的微弱亮光,如X射线。
绝大多数望远镜是安放在地球上的,但也有些望远镜被放置在太空中,沿着轨道运转,如哈勃太空望远镜。
现在,天文学家还能够通过发射的航天探测器来了解某些太空信息。
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从古至今不断发展。
在古代,人们只能用肉眼观测天体。
2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统治了西方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000多年。
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才提出了新的宇宙体系的理论——日心说。
天文学 结课论文

学习“天文学”的收获和体会当我写下这样的结课论文题目时,一时不知道怎样下笔,因为在我的概念里,论文都是既有摘要又有参考文献的学术论文,而“天文学”作为我的选修课,我对它的了解仅仅限于一个学期的五六次课程,要说更深入的研究学术是非常力不从心的,所以还是在这里,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在百度百科上搜素天文学,它会给出这样的定义,它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
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这样看来,老师讲解《天文学》这门课是以最基本天文学内容,包括我们头顶的星空,外延至银河系中的星座,甚至更为广阔的宇宙的结构和起源等,从行星层次,恒星层次,星系层次,宇宙的不同研究对象概述了天文学中重大而基本的内容,简单阐述了天文学与人类的主要关系。
令我影响深刻的是李老师课堂上由理论联系实际讲述的人生哲理,例如六组慧能偈语,给人以启迪。
对于宇宙太空,我一直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表面的认为地球以外的天空就是宇宙太空,只知道它浩瀚无垠,并且是我们所不能估量的。
直到这门课后,真正见识到了宇宙和人类进程的伟大,感觉上有点不可思异,不得不对自然界的神奇产生叹佩之气,也对科学家们佩服不已。
他们用尽毕生所学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
课堂上播放的纪录片《 The Known Universe》没有中文字幕,只是看到视频还没有对已知的宇宙进行了解,课后查阅了一下,已知的宇宙缩小从喜马拉雅山脉穿过大气层和漆黑的空间大爆炸的余辉。
该短片视角从喜马拉雅开始拉远,穿过数百亿光年,直到大爆炸的遗迹,宇宙的尽头.....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不要为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生气,不要为过程中一次失败而耿耿于怀,要珍惜现有的一切,知足常乐。
时间在流逝,人类在进步,人们对宇宙太空的认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宇宙的不凡。
关于天文学概论的论文3000字

关于天文学概论的论文3000字篇一:《天文学概论》期末论文恒星《天文学概论》期末作业之想一想对恒星的认识姓名:舒必成学号:202113020213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本学期我选修了天文学概论这门课程,通过一学期学习,我收获天文学了很多有关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也许是因为星空更为重要谜样就很神秘,充满魅力,指引着我选择专业课程了天文学选修课。
在课堂上,与浩瀚的宇宙的一次次碰撞,一次次惊叹,一次次感慨;与古今思想体系的一点点接触,一点点欣喜,一点点感悟;使我的选修课有感叹,有乐趣,有收获,没有遗憾。
形形色色在老师的引导和种种疑问的追寻下,我对恒星的演化过程进行了一番探究,恒星就像一个长寿的人——再机缘巧合下诞生,倔壮成长后,历练漫长的黄金阶段,接着是膨胀的失婚,最后慢慢的衰老。
所以下面我会从恒星的四个阶段谈谈我对恒星的认识。
一、快速成长的科袋恒星最初诞生宇宙飞船于太空中的外太空尘埃,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星云”或者“星际云”,其主要成分由氧组成,密度极小,但体积和准确度巨大。
密度足够大的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1 000万度时其内部发生热核聚变反应,核聚变成小的结果是把四个氢原子核聚变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的核工业,形成辐射压,当压力增高到足以和无可自身收缩的引力抗衡时,一颗恒星诞生了。
恒星形成的初始阶段几乎完全被密集的星云气体和灰尘所掩盖。
通常,正在产生恒星的星源会通过在四周光亮的气体云上产生阴影而楼前被观测到,这被称为包克球。
质量非常小的原恒星不能达到足够开始氢的核融合反应,它们会正式成为棕矮星。
产品质量更高的原恒星,核心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万K,可以开始质子-质子链反应将氢先融合成氘,再融合成氦。
在质量如上所述太阳效率质量的恒星,碳氮氧循环在能量的产生上所贡献了可观的数量。
新诞生的有各种不同的大小和颜色。
光谱类型的范围从高热的蓝色到低温的型态红色,质量则从最低的0.085太阳可靠性到数十倍于太阳可靠性。
射电天文学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射电天文学课程名称:射电天文学学院:理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科学年级:2011级姓名:王超民学号:11070101072012年6月7日浅谈射电天文学摘要:射电天文学是通过观测天体的无线电波来研究天文现象的一门学科。
由于地球大气的阻拦,从天体来的无线电波只有波长约 1毫米到30米左右的才能到达地面,迄今为止,绝大部分的射电天文研究都是在这个波段内进行的。
关键字:射电天文学射电望远镜天体天文现象自小就对天文方面颇感兴趣,但一直没机会深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这学期有机会选修了射电天文学这么课程,学到了好多知识,原来,看似浩瀚的宇宙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下面简谈一下我对射电天文学的认识:射电天文学是通过观测天体的无线电波来研究天文现象的一门学科。
由于地球大气的阻拦,从天体来的无线电波只有波长约1毫米到30米左右的才能到达地面,迄今为止,绝大部分的射电天文研究都是在这个波段内进行的。
射电天文学以无线电接收技术为观测手段,观测的对象遍及所有天体:从近处的太阳系天体到银河系中的各种对象,直到极其遥远的银河系以外的目标。
通过观测天体的无线电辐射来研究天文现象的学科。
由于地球大气的影响,地面射电天文的观测研究只能在波长1毫米到30米的波段间进行。
研究内容几乎与光学天文学相同,包括探讨天体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和演化过程以及研究和测定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建立基本参考系和确定地面坐标等。
无线电波能通过光波透不过的星际尘埃,所以射电观测能深入到光学方法看不到的地方。
射电天文而临的最大困难是射电望远镜分辨率远不如光学望远镜,无法看清天体的细节。
无法像光学望远镜那样获得天体的照片。
射电望远镜是主要接收天体射电波段辐射的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的外形差别很大,有固定在地面的单一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有能够全方位转动的类似卫星接收天线的射电望远镜,有射电望远镜阵列,还有金属杆制成的射电望远镜。
下面列举一些世界著名射电望远镜:1946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始建造直径66.5米的固定抛物面射电望远镜。
我的天文选修课

我的天文选修课我的天文学,首先学的月亮和星座。
月亮自西往东运动,而农历初七、八左右的叫上弦月,二十五、六的叫做下弦月。
宇宙中的星座数以万计,并不仅只有人们熟知的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这十二星座,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如猎户座,大犬座等等。
十二星座宽窄不一,它们都在太阳运行的轨道上——黄道带。
黄道带与黄道十二宫又是不同的概念。
黄道十二宫时旧时的称法,这是将黄道带等分为十二份。
大小不一,明亮不同的各色星星组成了星座。
中国有个词语叫“吉星高照”,天上确实有着三颗星,叫做福禄寿。
而这三颗星正是猎户座中猎人的腰带上的三颗星。
而在猎户座中,有一颗超红巨星,就是参宿四。
它是夜空中除太阳外第十亮的恒星。
在冬季夜空中,它与大犬座的天狼星、小犬座的南河三组成冬季大三角。
由词语引到星座并不罕见。
例如:荧惑守心。
荧惑守心被称之为古代的凶象之一,指火星运行到心宿二旁边不动,古代解释为有事物对君主造成威胁,谓之凶象。
心宿二是天蝎座中的一等星,也称之为大火星、商星。
“七月流火”就是指大火星西行,天气将寒。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是杜甫的一句是,参与商是指参宿四和心宿二,参星在西而商星在东,当一个上升,另一个下沉,故永不相见。
文学和天文学紧密相连的影子总是随处可见。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是是冬季夜空里最亮的恒星,也是大犬座中的一颗双星,距太阳系约8.6 光年。
它总是从东南升起,向西南落下。
上文中提到了冬季大三角,那么接下来我就说说春季大三角和夏季大三角。
春季大三角是指春天高挂在天空的三颗亮星,它们排列而成三角形状。
三颗亮星分别是狮子座的五帝座一、室女座的角宿一及牧夫座的大角星。
夏季大三角指在夏季的东南方高空里由天琴座的织女星、天鹅座的天津四及天鹰座的牛郎星组成的三角形。
接着我学到了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天文学论文
姓名:朱宇光
学号: 6103113054 专业班级:计科132
2014年12月12日
浅谈对天文学的认识
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天文学家观测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科分支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天文学正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的位置、分布运动、结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根据生活的需要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因此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古代的天文学家因为没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只能靠肉眼观察天空。
我国自古以农耕为主,春种秋收,季节最为重要。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用来观测星象最重要的工具是浑仪。
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现今存世最早的浑仪是明代正统七年(1442)制成的,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公元二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这一学说统治了西方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000多年。
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新的宇宙体系的理论——日心说,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到了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独立制造折射望远镜,成为最早使用望远镜研究太空的人之一。
人类第一次通过望远镜观察到了太阳黑子、月球和其他一些行星表面的状况。
在同时代,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使天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天体力学。
天体力学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何关系造成天体运动的原因的新阶段,在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19世纪中叶天体摄影和分光技术的发明,使天文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到问题本质,从而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天体物理学。
这又是天文学的一次重大飞跃。
20世纪50年代,射电望远镜开始应用。
到了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称为“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成就:微波背
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
而与此同时,人类也突破了地球束缚,可到天空中观测天体,通过发射的航天探测器来了解某些太空信息。
除可见光外,天体的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等都能观测到了。
这些使得空间天文学得到巨大发展,也对现代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随着天体科学的发展,人类的探测范围到达了距地球约100亿光年的距离,根据尺度和规模,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延伸到包括行星系中的行星、围绕行星旋转的卫星和大量的小天体,如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等。
太阳系是目前能够直接观测的唯一的行星系。
但是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太阳系这样的行星系统。
现在人们已经观测到了亿万个恒星,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很普通的一颗,人类所处的太阳系只是处于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系中的一隅。
而银河系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星系,除了银河系以外,还存在着许多的河外星系。
星系又进一步组成了更大的天体系统,星系群、星系团和超星系团,一些天文学家提出了比超星系团还高一级的总星系。
按照现在的理解,总星系就是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半径超过了100亿光年。
现在研究天文学中最热门、也是最难令人信服的课题之一就是关于宇宙起源与未来的研究。
对于宇宙起源问题的理论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也是最多人支持的就是1948年美国科学家伽莫夫等人提出的大爆炸理论。
根据现在不断完善的这个理论,宇宙是在约137亿年前的一次猛烈的爆发中诞生的。
大爆炸发生后,宇宙中的物质开始是聚集在一个小的体积内,温度很高。
而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逐步下降,大约3分钟后质子与中子开始结合形成轻元素氢和氦,即今天宇宙中主要的两种物质组成,其比重是氢占77%,氦占23%。
根据宇宙大爆炸学的观点,在宇宙年龄约10年时星系开始形成,并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样子。
在众多的恒星中,最后可能形成三种产物,即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在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大会中确认了矮行星的称谓与定义,关于矮行星的描述如下:1、以轨道绕着太阳的天体;2、有足够的质量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固体应力,使其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的形状(几乎是球形的);3、未能清除在近似轨道上的其它小天体;4、不是行星的卫星,
或是其它非恒星的天体。
在行星的基本定义上,科学家们大致上认同这样的说法:直接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具有球状外形,但是也不能大到足够让其内部发生核子融合。
矮行星的家族成员有冥王星、卡戎星、齐娜星、谷神星。
矮行的基本特点是外幔和表面由冰冻的水和气体元素组成的一些低熔点的化合物组成,有的其中混杂着的一些由重元素化合物组成的岩石质的矿物质,厚度占星体半径的比例相对较大,但所占星体相对质量却不大,内部可能有一个岩石质占主要物质组成部分的核心,占星体质量的绝大部分,星体体积和总质量不大,平均密度较小,一些大行星的卫星也具有这种类似冰矮星的结构。
中子星(neutron star)又名波霎。
它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
简而言之,即质量没有达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寿命终结时塌缩形成的一种介于恒星和黑洞的星体,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质密度大相当多倍。
中子星的表面温度约为一百一十万度,辐射χ
射线、γ射线和和可见光。
中子星有极强的磁场,它使中子星沿着磁极方向发射束状无线电波(射电波)。
中子星自转非常快,能达到每秒几百转。
中子星的磁极与两极通常不吻合,所以如果中子星的磁极恰好朝向地球,那么随着自转,中子星发出的射电波束就会像一座旋转的灯塔那样一次次扫过地球,形成射电脉冲。
人们又称这样的天体为“脉冲星”。
天文学家称由于恒星死亡形成的天体为恒星级黑洞。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大多数黑洞是由恒星坍缩形成的。
此外,在许多恒星系的中心也有一个因引力坍缩而形成的超大质量黑洞,比如在类星体星系的中心。
在宇宙诞生初期可能曾经形成过很多微型黑洞(太初黑洞),这些黑洞的体积很小,质量相当于一座大山,黑洞本身不可见,但可以用至少两种方法检测出它的存在。
当一个黑洞吸引尘埃、气体或恒星时,它的强大引力会把这些物质撕碎成原子微粒,原子微粒会从黑洞的边缘沿螺旋线坠向中心,速度会越来越快,直至达到每秒九百多公里。
当物体被黑洞吞没时,会因为互相碰撞而使温度上升到几百万度,并发出χ射线和γ射线。
在宇宙中,只有黑洞能使物体在密集的轨道上加速到如此高的速度;也只有黑洞才会以这种方式发射χ射线和γ射线。
任何物质或辐射到达黑洞边缘,越过它的视界就永远消失了。
在黑洞的奇点附近,现有的任何物理定律都是不适用的。
黑洞的奇点和我们现已认识的宇宙中的所有物质状态截然不同。
到目前为止,还
没有任何科学方法能用来测量黑洞。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
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
通过天文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我们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理论以及矮行星和中子星等重要的天体有了系统的了解。
它丰富了我们的天体知识体系,也拓宽了我门的知识面。
我期待天文学取得更大的进展,也期待我国的天文学科学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