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案例

合集下载

企业文化案例:海尔激活休克鱼

企业文化案例:海尔激活休克鱼
案例:中国“海尔文化尔兼并了青岛红星电器厂。“红星 ”厂主要生产洗衣机,累计亏损达2.39亿元,无法还贷。 海尔只派了三个人去。去之前,张瑞敏对他们说:“红星 厂搞成这个样子,是人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一千万,一 个亿,海尔都拿得出,但现在绝对不能给钱。要通过海尔 文化,通过海尔的管理模式,来激活这个企业。”
海尔兼并红星,就是这样派了三个人去,没有增加一分钱的投资, 没有换一台设备,主要是去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文化氛 围,灌输并实践海尔的生产经营理念,输出海尔的企业文化。结 果是,兼并的当月即1995年7月,亏损了700万元;8月、9月仍然 亏损,但亏损额大大减少;10月达到盈亏平衡;11月赢利15万元, 年底完全摆脱贫困。红星厂救活了!被救活了的红星厂的职工们, 牢固树立了“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产品”的经营理念,他们开 始把目光投向市场,决心开发出多种多样的产品,使本厂没有淡 季。“小小神童”洗衣机就是填补淡季的产品。它是针对夏季的 上海市场而设计的,因为上海人很喜欢清洁,每天都要洗衣服, 而一般的洗衣机都太大,夏天的衣服比较少,很需要“小小神童” 这种体积比较小、耗水和耗电都比较少的洗衣机。“”小小神童 一生产出来就往上海送。果然不出红星厂的设计人员所料,一上 市就大受欢迎。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结果,在过去认为是淡季的日子了,红星厂的生产已经忙不过来 了。 原本属于休克鱼的红星厂,被海尔激活以后,也开始为吃其他休
问题讨论: 海尔最终激活了红星厂,试分析, 海尔是如何依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来激 活红星厂的?
在当时的红星厂里,退回来的大量洗衣机堆积在仓库里。所有的销 售人员都在家里呆着,工人没有活干,发工资的钱也没有。红星厂 的一些人找到海尔总部要钱。张瑞敏对他们说:“钱肯定不给。你 们的货物都套到商场上去了,要想办法把货款要回来发工资,现在 虽然是淡季,但从海尔的理念来看,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 产品。如果你思想处在淡季,就会把消极等待的行为看承是正常的; 如果你认为没有淡季,就会创造出一年四季都一样卖得很好的产品 来。树立了这样的观念,什么事情干不成呢?于是,他们以山东潍 坊市作为试点,派人去催要货款。潍坊的商家说:“不行,你们厂 有很多产品质量太差,都积压在仓库里,要钱的话,这些问题得先 解决。”派去的人在总部的支持下,就以海尔的名义作出担保: “第一,以后给你们的产品肯定不会再有质量问题。第二,原来有 问题的产品全部收回,如果你们不放心的话,现在就可以把这些产 品收回来当场销毁。”商场的人感动了,说:“行了,有了这些担 保就信任你们了,你们也不必在这里销毁,拿回去处理吧。”这样 就把货款拿回来了。潍坊的试点成功以后,立即推广,红星厂的推 销人员全派出去催收货款,缓解了资金困难。

海尔成功的案例

海尔成功的案例

海尔成功的案例【篇一:海尔成功的案例】【篇二:海尔成功的案例】海尔成功案例分析范文一:海尔的成功海尔,2010年6月新获《福布斯》好评,用户至上成就国际品牌。

于是我想在这里说点什么。

海尔的成功不是吹的,确实是有原因。

一个企业做大了,是有很多的原因,和一个人成功一样,运气是很大的成份,然而一个大企业坚持下去,能做得更好,那需要是成熟的管理思想,是远见卓识,我感觉到管理思想的成熟和做好企业的远见卓识。

一个企业要做好,首先是要培养一大批适合企业发展的人,一个制造企业,需要纪律、忠诚、上进心以及员工做好镙丝钉的心态。

那些自以为是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人是不适合这样的企业。

海尔的培训就是要磨掉一些年轻大学生浮躁的东西,我相信是很有用,虽然海尔有很高的流动率,这并不错,海尔已经做大了,慕海尔之名而来的人肯定很多,这些人中,是否都是踏踏实实能把事情做好,能融入到海尔这个集体中去,肯定不是所有人,不适合海尔怎么办?可以走人,当然不能让海尔适应他们。

海尔的培训进行了教育、筛选、淘汰,很好。

这样远比一些企业进了一批大学生,就呆下来,甚至一些人把学校那种虚浮的风气也带进来,影响了企业的氛围要好。

我认为,企业的发展有两个阶段,小企业需要的不是制度,而是领导者的魅力,因为制度肯定有另一面,就是不灵活,就是消解人们的协作精神,而小企业可以不依靠制度,只依靠领导的示范力量和人格魅力,领导大家齐心合力奋斗,过于烦琐的制度只能增加麻烦,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举一个小例子,一个才办两年小企业,有员工迟到,领导一定要批评他,罚他20元钱,他会说昨天我加班到8点,有没有加班费。

没有,那么领导可以装作不知道,迟到多了,提醒一下就可以。

最可怕的是有这样老板,加班我不管,那是你工作你没做好,迟到违反制度不行,那员工再也不会为单位的事,不计报酬去努力了。

企业做大了,领导的人格魅力就没作用了,他不可能影响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员工。

企业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那需要的就是制度。

服务型制造的案例

服务型制造的案例

服务型制造的案例那我给你讲个海尔的例子吧。

你知道,海尔以前就是个传统的家电制造企业,就一门心思地生产冰箱、洗衣机啥的。

但是呢,人家现在玩起了服务型制造,可就不一样喽。

比如说海尔的定制化冰箱。

以前都是厂家生产啥,消费者就买啥,现在呢?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制冰箱。

你家人口多,想要个超级大冷藏室放蔬菜水果和各种剩菜剩饭的,行嘞,海尔就给你安排。

你要是个红酒爱好者,想要个专门能精确控温的酒柜式冰箱区域,海尔也能搞定。

这就不再是单纯地把冰箱卖给你,而是先了解你的需求,然后根据你的需求去制造冰箱,这服务是不是很贴心?再说说苹果吧。

你看苹果的产品,iPhone、iPad啥的。

苹果的App Store就是服务型制造的一个超棒体现。

苹果公司造手机和平板,但是光有这些硬件可不行啊。

他们搞了个App Store,这就相当于一个软件大超市。

一方面,它给那些软件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把自己开发的软件卖给苹果用户,这就是在为开发者服务啦。

另一方面呢,苹果用户可以在这个App Store里找到各种各样的软件来满足自己不同的需求,什么拍照修图的、学外语的、玩游戏的,应有尽有。

这就使得苹果的硬件设备因为有了这些软件服务而变得更加有价值。

苹果公司可不仅仅是制造手机和平板,还在制造一种围绕这些设备的软件服务生态,这就是典型的服务型制造。

而且苹果的售后服务也很厉害,你要是手机有点小毛病,拿去苹果店,人家店员态度好得很,还能给你一些使用手机的小建议,让你更好地利用苹果手机的各种功能。

这就是把制造和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打通了,让消费者觉得买苹果的产品,不光是买个硬件,还买了一整套的优质服务呢。

海尔案例分析

海尔案例分析

一、海尔营销案例(电器行业)创立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经过19年的持续发展,现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1984年海尔只生产单一的电冰箱,而目前它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

海尔的产品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

2003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2004年4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海尔排在第95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企业。

2003年12月,全球著名战略调查公司Euromonitor公布了2002年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排序,海尔以3.79%的市场分额跃升至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

2004年8月号《财富》中文版评出最新“中国最受赞赏的公司”,海尔集团紧随IBM中国有限公司之后,排名第二位。

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产品属于白色家电。

作为在白色家电领域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之一,海尔有许多令人感慨和感动的营销故事。

1996年,一位四川成都的一位农民投诉海尔洗衣机排水管老是被堵,服务人员上门维修时发现,这位农民用洗衣机洗地瓜,泥土大,当然容易堵塞。

服务人员并不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是帮顾客加粗了排水管。

顾客感激之余,埋怨自己给海尔人添了麻烦,还说如果能有洗红薯的洗衣机,就不用烦劳海尔人了。

农民兄弟的一句话,被海尔人记在了心上。

海尔营销人员调查四川农民使用洗衣机的状况时发现,在盛产红薯的成都平原,每当红薯大丰收的时节,许多农民除了卖掉一部分新鲜红薯,还要将大量的红薯洗净后加工成薯条。

但红薯上沾带的泥土洗起来费时费力,于是农民就动用了洗衣机。

更深一步的调查发现,在四川农村有不少洗衣机用过一段时间后,电机转速减弱、电机壳体发烫。

向农民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冬天用洗衣机洗红薯,夏天用它来洗衣服。

这令张瑞敏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发明一种洗红薯的洗衣机。

海尔的企业管理案例

海尔的企业管理案例

海尔的奥秘一、东方神话“没有海尔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海尔的一段广告词,这使人联想到“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一片蔚蓝色的工业园区和一群身着巨著色工装的人们,使人想到在蓝色大海里畅游的鱼儿。

“以永远的忧患意识追求永远的活力”,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海尔已是一个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品牌价值77.36亿元,仅次于红塔山和长虹的巨人。

但是海尔并不满足,其扩张之路仍然在继续。

二、扩张的基础“资本”是船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资本是船。

”没有船,只能涉水过河,有了船,则可以载着“父老乡亲”一起过河。

船小一点,载“街坊四邻”,船大一些,载“千家万户”,大、再大,就可以载“五湖四海”了。

“海尔号”有多大?海尔起初并无“船”——1984年时它只不过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可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海尔今天已有“船”——岂止是“船”,而是一支阵容壮观的“联合舰队”。

它今天已是一个拥有67家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个),直属员工1.8万人,总资产达56.8亿元的多主体、多成分、多元化的开放式大企业集团,在我国家电行业中门类最齐、水平最高、规模最大。

它在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开设了分厂,在北美、欧共体、中东等重点市场发展了31家海尔专营商,800余个经销点。

资本是逐步积累起来的。

从小到大,从小到多,中间有一个过程,数量在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具备了扩张的条件,亦即发生了质的变化。

质变以量变为基础,量变以质变为界限。

而这界限又是以扩张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的。

小规模扩张适当,有些资本即可承受,扩张规模大一些,则需要更多的“金刚钻”,才能揽起“瓷器活”。

名牌是帆资本运营的高级阶段是品牌运营。

“名牌是帆”,这是张瑞敏的又一思考。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超越了资本竞争的阶段,进入了品牌的较量。

波音、麦道,最终是以品牌的力量决出了雌雄,强者被更强者所吸纳。

张瑞敏把“海尔”这两个普通的中国汉字,做成了“四个九”的纯金制品。

案例:海尔的三个三分之一

案例:海尔的三个三分之一

MBA第三章案例:海尔集团的三个三分之一海尔集团是从一个濒临倒闭的生产电动葫芦的集体小企业发展起来的,1984年1月1日,青岛东风电机厂和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这即是海尔集团的前身。

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追求卓越定位名牌1984年,青岛电冰箱总厂正式进入电冰箱生产企业,国内电冰箱生产企业已达100多家,青岛电冰箱总厂的优势在哪里?市场的分析使他们认识到,尽管冰箱有100多个牌号,但就是没有“名牌”冰箱。

先进入市场并不意味着永远拥有市场。

决策:创名牌,领导市场。

从抓质量入手。

1985年,张瑞敏任总厂厂长,他从一封用户来信中发现冰箱存在着质量问题。

经检查,仓库里还有76台冰箱,只是外表有一道划痕。

领导班子决定,将这76台不合格冰箱全部由责任者亲手砸掉!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海尔技术创新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我国西南地区的农民,因觉得洗衣机洗起东西来又方便,又快捷,便用洗衣机洗起了地瓜。

带着泥浆的地瓜造成了洗衣机内壳的严重损坏。

结果,大地瓜洗衣机开发出来了,并在农村大受欢迎。

在四川农村卖的洗衣机上都贴着一张标签:“主要用于洗衣、洗地瓜和花生”。

在海尔集团的厂房里,有一排十分醒目的大字:“决不对市场说不”。

二、国内生产海外销售三分之一:先难后易抢占发达市场1992年,海尔获得ISO9001认证,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通过此项认证的企业。

1996年,海尔获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认证,也是第一个国内企业。

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1990年,海尔率先打入美国市场,目前,在美国销售的184升以下的电冰箱中,有20%来自中国海尔。

日本全国进口全自动洗衣机的61%来自海尔。

在德国,中国海尔电冰箱始终居于亚洲出口德国的第一名;在欧盟,海尔空调为中国出口欧盟第一名三、海外生产海外销售三分之一:国际化冲击500强1990年,海尔集团率先提出“引狼入室,与狼共舞”的观点。

海尔案例

海尔案例

砸冰箱的故事案例:砸掉 76 台不合格冰箱1985 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

于是张瑞敏首席执行官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不合格的冰箱还有 76 台!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意见: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的员工。

就在很多员工十分犹豫时,张瑞敏却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把 76 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而且,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听闻此言,许多老工人当场就流泪了……要知道,那时候别说“毁”东西,企业就连开工资都十分困难!况且,在那个物资还紧缺的年代,别说正品,就是次品也要凭票购买的!如此“糟践”,大家“心疼”啊!当时,甚至连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都难以接受。

但张瑞敏明白:如果放行这些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我们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来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否则今天是 76 台,明天就可以是 760 台、 7600 台……所以必须实行强制,必须要有震撼作用!因而,张瑞敏选择了不变初衷!结果,就是一柄大锤,伴随着那阵阵巨响,真正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在家电行业,海尔人砸毁 76 台不合格冰箱的故事就传开了!至于那把著名的大锤,海尔人已把它摆在了展览厅里,让每一个新员工参观时都牢牢记住它。

1999 年 9 月 28 日,张瑞敏在上海《财富》论坛上说:“这把大锤对海尔今天走向世界,是立了大功的!”可以说,这个举动在中国的企业改革中,等同于福特汽车流水线的改革。

企业管理的最大挑战,便是在事情出现不好的苗头时,就果断采取措施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

在次品依然紧缺时,海尔就看到了次品除了被淘汰,毫无出路!任何企业要走品牌战略的发展道路,质量就永远是生存之本。

所以海尔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而海尔的全面质量管理,推广的不是数理统计方法,而是提倡“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员工干出来的”,从转变员工的质量观念入手,实现品牌经营。

浮船法只要比竞争对手高一筹,“半筹”也行,只要保持高于竞争对手的水平,就能掌握市场主动权。

海尔案例

海尔案例

问题一:海尔为什么能在强手 如云的美国取得成功?
一:海尔对美国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行调研
• 需求潜力:1998、1999年,海尔小型冰箱 在美国占到超过30%的市场份额,由于产 品结构的更加合理,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 提高。 • 消费者的需求结构:海尔发现美国的家庭 人口正在变少,小型冰箱将会越来越受欢 迎。而且海尔战略的另一部分是对消费群 体的定位,它针对的是对家电还没有形成 任何习惯性购买行为的年轻人。
2、价格策略:主要靠降低成本取得竞争 优势,在海外市场的目的一是要使产 品本土化,二是要进一步降低产品的 成本。规避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 使价格更具竞争力,而不是作为外国 公司的廉价供货商而拼个你死我活。
• 3、促销:广告。为加强其品牌战略, 采用一些新的广告媒体,包括广告牌、 汽车站和电视。开通免费热线电话, 海尔美国贸易公司的售后服务中心开 通的免费热线电话服务已覆盖全美。
• 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2005年) • 特征: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有自己
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 Haier 品牌已经有 了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
• 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 ) • 特征: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运作全球范
围的品牌,从2006年开始,海尔集团继名牌战略、多 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阶段之后,进入第四个发展战 略创新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国际化战略和全 球化品牌战略的区别是:国际化战略阶段是以中国为 基地,向全世界辐射;全球化品牌战略则是在每一个 国家的市场创造本土化的海尔品牌。海尔实施全球化 品牌战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 运营的竞争力。与分供方、客户、用户都实现双赢利 润。从单一文化转变到多元文化,实现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异化战略就是企业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乃至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技术等有别于其他企业,在全行业范围内树立起别具一格的经营特色,从而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

一、海尔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差异化战略的运用取决于各种因素。

一般来讲,当出现下述几种情况时,这一战略是大致可行的。

第一,在行业内存在许多种可使产品或服务出现差异的方式或方法,同时顾客又认为这些差异具有价值。

第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与使用经常出现变化。

第三,只有极少数竞争者会采取与该企业类似的差异化行动。

此外,当企业能够较迅速地实施这一战略或竞争者进行追随模仿须付出高昂代价时,差异化战略将会获取更好的效果。

成功运用差异化战略,离不开核心能力基础,海尔的差异化战略就建立在此基础上。

从海尔成长历程看,其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品牌战略阶段在1984年到1991年实施品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上产量,而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

此战略在海尔创立之初即以张瑞敏砸冰箱的戏剧化举动宣告推出。

这在当时家电产品尚需凭票购买的卖方市场时代,无疑是一个极具超前意识的经营理念。

此后的六七年间,海尔完善了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在销售方面推出星级服务的概念,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质量超群的国产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海尔在早期就是一家极为重视顾客需求的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转轨的年代即完成了市场导向的定位。

这种市场或顾客导向的经营路线在海尔的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表现得尤为显着。

海尔在实践中,形成一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当然,这种文化是以企业管理者或经理人对生产过程和企业员工的权威为前提的,市场化的用工制度、赏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以及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都是此种文化的必要条件或组成部分。

在此基础上,海尔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OEC工作法,即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清理;它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首先确立目标)、日清体系(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激励机制(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它的中文表述则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至此,海尔以其全面质量管理或OEC工作法、以星级服务为特色的营销方式和顾客导向的产品改进与开发,三位一体形成了一个高效率、高品质的经营管理体系。

以这样一个运营系统为基础,并配合以“真诚到永远”一类的广告宣传,品牌的创立和提升是水到渠成的事。

更重要的是,此种运营系统构成了海尔当时企业知识的主要基础或核心能力的基本平台,并在国内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

依托这样一个平台,海尔开展了以产品多元化和品牌扩张为中心的第二阶段成长。

2.多元化战略阶段1991年海尔兼并青岛空调器厂和电冷柜总厂,标志着大规模多元化进程的开始,并持续到1998年。

90年代初,海尔集团年利润不过3000多万元。

因此其发展必须采取低成本扩张的方式。

海尔从本地政府和武汉、广东等外地政府手上以低廉的代价接管了多家亏损企业,并依托这些企业建立了空调、洗衣机和彩电等新事业。

由于海尔此前已建立起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强有力的企业能力平台,故往往只需派出少量的经理人员将这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或“惯例”植入接管企业,同时转移部分必须由海尔人亲身传授的“默会知识”,即可实现对这些落后企业脱胎换骨式的改造。

这就是海尔激活“休克鱼”方法的精髓所在。

由于拥有水平明显高于大多数国内企业的管理能力平台并善于将其植入被兼并的企业,同时借助公司上市募集的资金在海尔工业园新建了一批企业,海尔在90年代将自己扩展为一个横跨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PC等)、各种小家电以及制药、生物工程、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多部门公司。

在此期间,海尔在质量控制和生产过程管理中大量采用国际标准。

海尔冰箱早在1991年即率先通过了ISO9001认证,其后又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其它产品在90年代中期也先后通过了ISO9001认证。

海尔还通过设在世界各地的10个信息中心广泛搜集各种有关产品安全、能耗、环境等方面的先进标准和技术规范,然后拿回来采用,其执着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

先进标准的采用,使海尔的产品质量、可靠性及先进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海尔的此种做法显然是一种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为其产品的出口和更深层次的国际化创造了先决条件。

在此期间,海尔为适应其多产品的产业格局,在组织结构上完成了事业部体制的改造,形成了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资源调度中心的三级架构。

1984年,海尔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等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

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里,许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

3.国际化战略阶段90年代后期,海尔开始了第三阶段即通过国际化创建全球品牌的进程。

到2000年,海尔的出口额达2.8亿美元,不但在中国家电业独占鳌头,而且领先第二名近1倍。

海尔国际化的目标是实现内销、出口和海外生产“三个三分之一”,为此积极开展资本和技术输出,在海外建立制造和销售基地。

目前,海尔在国外已设立10余家工厂;为绕过贸易壁垒,其布局基本上按世界各大自由贸易区或经济联盟设置。

海尔的海外经营单位均实行本地化管理,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特定需要并吸收本地人才加盟。

与此同时,海尔还在美、日等技术先进国家设立了研发和设计中心,并通过与多家跨国公司的联合研发,开展学习并利用国际技术资源。

国际化也对企业的运营能力带来新的挑战。

顾客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也更为挑剔;全球采购和销售则对企业的信息和货物的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以面向内需为主的原有运营体系已不所用。

为此,海尔开展了其能力平台的再次升级,即以流程再造为手段,以ERP、CRM、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以现代仓储和配送为骨架的物流管理系统,以实现整个企业采购、制造和销售配送的即时化以及产品制造与开发的进一步个性化。

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把整个运营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市场层面,而非企业内部。

由于此种系统是由客户订单驱动的,可大量节约营运资金的占用,提高整个系统现金流的产出,从而成为一种提高投资回报率、创造企业价值的有力手段。

在制造过程中,海尔引进了柔性制造系统,将其几十大类产品分解为数万个模块;同时在销售上引进B-B-C的方式,实现由商家(及最终顾客)设计、厂家制造。

至此,一种以大规模定制为特征的生产方式呼之欲出。

2002年1月8日,在海尔国际化发展历程中,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海尔与日本三洋公司的合作,使世界为之一振。

竞合是21世纪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趋势,因而,海尔三洋的合作引起了巨大的共鸣。

如今海尔正在做的就是美国、欧盟MBA案例库的一个案例“市场链”,内部员工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完全上下级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而变成市场的关系。

每个人都对着市场,每个人只对他的市场目标负责,每个人的收入只和业绩挂钩,也就是彻底的绩效主义。

海尔集团有3万多人,过去集团只有一张财务报表,一张资产负债表,一张损益表,一张现金流量表。

现在变成3万多张,每个人1张,这意味着每个人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主体,你对着的不是你的上级、不是你的同事,而是对着市场。

海尔“市场链”理论受启发于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目前许多大企业正在努力学习并运用与实践)。

虽然两者都以企业流程再造为实现形式,但两者又有本质的不同。

价值链是以边际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而市场链则以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

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决定市场,所以要讲价值链;在新经济条件下,用户决定企业,所以必须谈市场链。

海尔实施“市场链”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企业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SBU(策略事业单位,即自主创新的主体),也就是要把外部竞争的压力传递给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同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创新空间,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美国沃顿商学院一位教授对此的评价是:如果海尔真正做到这一点,在世界上也将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无往而不胜。

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标准化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依靠先进标准进行商业竞争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动向。

要应对新变化,突破非关税贸易壁垒,首先要在标准化上与国际接轨。

2002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与德国莱茵公司(TüV)、美国保险商实验室公司(UL)和英国依梯埃—塞密柯技术有限公司(ITS)成立了国内首家国际认证合作室。

这是海尔扫除贸易壁垒的“空降部队”,通过这个认证合作室海尔将国际认证公司最前端的信息和技术直接引用到内部的开发和设计中,从而更加深入、直接地了解国际发达国家的技术要求和贸易壁垒,使产品设计能够满足出口国家的要求,在竞争中把握先机。

综合分析海尔差异化战略演变的历程及其阶段,可以发现一种重要的匹配关系,即企业战略与能力之间的配合。

按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企业管理观,结构的重要性已有所降低,核心能力或企业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包括流程与行为及更多的内容)则被认为是与战略真正相关的因素。

海尔的经历可视为此种观点的一个恰当的证明:一种战略的导入对企业的相关能力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和发展则为战略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并为下一阶段的战略推进创造了部分条件。

由此反复进行,构成一个阶梯式上升且不断放大的平台体系。

但是,能力平台的整体提升不是渐进式的,而是一种间断型的跃迁,其周期大约是“每隔七八年来一次”。

在此期间,海尔将面临业内其他企业的强烈追赶。

总之,海尔一直赖以取得成功的领先优势相对于其他优秀企业而言已日趋缩小,其间的差距也许只有一步之遥。

在这种形势下,海尔欲继续其产品、服务差异化的路线必须寻求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及其能力基础。

二、差异化战略的风险差异化战略也包含一系列风险:1.可能丧失部分客户如果采用低成本战略的竞争对手压低产品价格,使其与实行差异化战略的厂家的产品价格差距拉得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为了大量节省费用,只得放弃取得差异的厂家所拥有的产品特征、服务或形象,转而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

在国内市场,海尔主导产品冰箱也只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2.用户所需的产品差异因素下降当用户变得越来越老练时,对产品的特征和差别体会不明显时,就可能发生忽略差异的情况。

3.大量的模仿缩小了感觉得到的差异特别是当产品发展到成熟期时,拥有技术实力的厂家很容易通过逼真的模仿,减少产品之间的差异。

例如,在质量管理方面,与海尔同城并在彩电、空调等产品方面与其构成直接竞争的海信在质量管理方面亦相当出色,2001年还获得了首度颁发的国家质量大奖。

至于快速反应能力,其核心技术是一套与经营流程相配合的、由软件集成的企业信息系统。

目前,ERP、CRM和电子商务系统在国内的大型企业已得到广泛的采用,其简化版则为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所接纳。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投资企业,如松下、飞利浦等已在国内形成了庞大的事业体系,它们在运营能力上起点更高,而且早已是国际名牌;假以时日,待其理顺在华竞争的战略和运营体系后,将成为海尔的可怕对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