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合成氨原料气精制工艺技术发展
国内外合成氨原料气精制工艺技术发展

国内外合成氨原料气精制工艺技术发展南京国昌化工科技有限公司1.引言在合成氨工业中,经过脱碳工艺处理后的合成氨原料气中仍含有0.5~3% CO和0.5%~1%CO2,必须进一步处理将其降低至10ppm左右,以保护氨合成催剂,这一原料气精制工艺过程俗称“精炼”,目前合成氨厂脱除微量CO、CO2的方法大体分为热法和冷法两类。
冷法工艺即液氮洗涤法,近年来国内外新建的大型氨厂大多采用此法;而热法工艺门类较多,包括传统的醋酸铜氨液洗涤法(铜洗法)、低压甲烷化法、甲醇甲烷化法和分子筛变压吸附法等。
总体上讲冷法工艺技术先进、净化度很高,但投资巨大;而热法工艺技术相对简单成熟、投资低,但在净化度方面不及冷法。
热法中的铜洗工艺更因其能耗高、净化度低、污染大等诸多缺点而逐渐被其他先进的工艺方法所替代。
2. 国外合成氨原料气精制工艺发展2.1 铜洗法醋酸铜氨液洗涤法(简称铜洗)是最古老的方法。
早在1913年就开始应用,迄今有近一百年的历史,操作压力为15Mpa。
铜洗法以其工艺成熟、操作弹性大,长期在中小型合成氨厂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技术的进步,铜洗法精制原料气与其它方法相比,缺点越来越突出。
主要表现在运行、维修、操作费用高,物料消耗大(消耗铜、醋酸、液氨、蒸汽)、根据国内氨厂实际情况测算,吨氨需要增加成本在50~80元,而且精制度低,一般净化后的CO+CO≥25ppm,然而其最致命2的缺陷还在于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铜洗再生气经水洗涤产生铜洗稀氨水,其浓度视所采用的洗涤技术不同而不同,一般在1~3%左右。
中型氮肥厂每小时约产生,所以采用一般的提浓方法都由于10吨废水,这股废水除含有氨外,还含有CO2容易生成碳铵引起管道堵塞而无法处理,为此要么采用铜洗再生氨直接放空,要么就是铜洗稀氨水排放。
这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引起了大气或水环境的严重污染。
此外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严重的铜液泄漏,这些弊端与现代化高效、洁净的生产理念极不相适应。
合成氨工艺发展

③Braun公司的深冷净化工艺 针对传统天然气合 成氨流程中,燃料天然气消耗过大的问题,布朗
工艺采用了减少一段炉负荷、增大二段转化炉的
负荷的办法。由于二段炉采用绝热式催化反应器,
热效率高于一段转化炉效率,因此可以节省一段
转化炉的燃,必须添加过量空气以满足自热重整的需
后来在我国的川化和泽普的20万t/a装置上 使用,其工艺流程与经典的二段蒸汽转化
工艺相近。该工艺的特点是通过提高造气
转化压力,平衡一、二段转化炉负荷,改
进换热和冷量利用,减少合成回路循环比
和完善蒸汽系统等措施,使燃料消耗下降 50%,动力消耗降低23%,[wiki]冷却 [/wiki]水循环量下降37%,综合能耗下降 到28.4-30.0GJ/t。② Topsoe公司的低能 耗工艺 与凯洛格工艺不同,该工艺流程采
合成氨工艺发展
一:以煤为原料的[wiki]合成氨[/wiki]工艺。 各种工艺流程的区别主要在煤气化过程。典型 的大型煤气[wiki]化工[/wiki]艺主要包括固定 床碎煤加压气化工艺、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 工艺以及壳牌干煤粉加压气化工艺。①固定床 碎煤气化 固定床碎煤加压气化,以鲁奇炉为代 表,是指一定粒度范围(5。50mm)的碎煤, 在1.0。3.0MPa的压力下与气化剂逆流气化的 反应过程。碎煤加压气化最先由德国 鲁奇公司
LCA工艺 1988年英国ICI公司提出了技术概念上 领先的合成氨工艺(LCA)。其主要特点是采用新 型的催化剂,一段转化水碳比为2.5。采用转化器 (GHR)代替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以[wiki]辐射 [/wiki]传热为主的一段转化炉,在转化器中,二 段转化气返回一段转化炉的表程提供一段转化炉 所需热量。采用水冷列管式变换炉代替传统流程 高、低变换炉。采用分子筛变压吸附工艺脱除过 量的氮以及[wiki]二氧化碳[/wiki]、一氧化碳、 甲烷及氩,流程中采用较少的传动设备,用电机 驱动机[wiki]泵[/wiki]。
合成氨的生产工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

合成氨的生产工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和发展情况对合成氨的生产工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关键词:合成氨生产工艺现状发展合成氨指由氮和氢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直接合成的氨。
别名氨气,生产合成氨的主要原料有天然气、石脑油、重质油和煤(或焦炭)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能源危机的加重,合成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如今,我国的合成氨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合成氨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合成氨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如今的合成氨生产工艺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的模式,氨合成装置向着单系列、大型化、节能型方向发展,装置和合成工艺技术及流程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氨合成转化率。
一、我国合成氨的生产工艺的现状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合成氨量最大的国家,拥有大型氮肥装置共计三十四套,有十七套以天燃气为原料,六套以轻油为原料,九套以重油为原料,还有两套以煤为原料。
这三十四套大型氨肥装置每年可以生产大约一千万吨氨肥,其下游产品主要包括了硝酸磷肥和尿素。
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五十五套中型合成氨装置,包括三十四套以煤和焦油为原料的装置,九套以渣油为原料和十二套以气为原料的装置。
这五十五套中型合成氨装置年生产能力约为五百万吨,下游产品主要是尿素和硝酸铵,我国还有一百一十二套经过改造生产尿素,原料以煤,焦炭为主的氨合成装置。
其中以煤,焦炭为原料的占96%,以气为原料的仅占4%。
二、合成氨的生产工艺的流程不同的生产原料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比如以煤和天燃气为原料的氨合成,通常是采用原料气制备将原料制成含氢和氮的粗原料气。
对以煤和焦炭等固体原料的氨合成,通常采用气化的方法制取合成气;对于以渣油为原料的氨合成一般采用非催化部分氧化的方法;对气态烃类和石脑油,工业中一般采用二段蒸汽转化法。
合成氨原料气制备完成后一般要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除去氢气和氮气以外的杂质,主要包括变换过程、脱硫脱碳过程以及气体精制过程;净化首先包括进行一氧化碳变换,因为在合成氨的过程中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会产生一氧化碳,这是合成氨中多余的成分,因此要对其清除。
浅谈合成氨原料气精制工艺的发展

25.0
原料气精制后含 CO 的体积分数 (×10-6) 6.0 以下
原料气精制后含 CO2 的体积分数 (×10-6) 0.017 以下
蒸汽冷凝液,可以用于停车时大量冲洗置换。生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产中每 2h 冲洗一次,这样除垢的速率超过结垢
(收稿日期:2011- 05- 12)
20
氮肥技术
2011 年第 32 卷
氮洗涤净化精制法(适应于粉煤制气和水煤浆制 气工艺)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合成氨原料气 精制工艺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其中双甲工艺 和醇烃化工艺(也称新双甲工艺)取代传统的精 制工艺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新工艺具有 降 低 消 耗 、节 约 成 本 、稳 定 操 作 、净 化 彻 底 的 特 点。 1 合成氨原料气传统精制工艺 1.1 醋酸铜氨液精制方法
双甲工艺的主要反应方程式: 甲醇化反应 CO+2H2=CH3OH+Q CO2+3H2=CH3OH+H2O+Q 甲醇化反应主要以 CO、CO2 与 H2 合成反应 生成甲醇产品,并去除了原料气中的一定量的 (CO+CO2),这是双甲工艺的第一步净化反应的功
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净化精制新工艺技术

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净化精制新工艺技术合成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在农业、化肥生产以及其他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合成氨的生产过程中,醇烃化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它将醇类原料氧化成氨气。
然而,该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氨气纯度不高、能耗大和废水处理困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工艺技术,通过气醇烃化净化和精制的方法来改进合成氨的生产过程。
新工艺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选择高纯度的醇类原料作为氨气的来源。
一般来说,乙醇和丙醇是合成氨生产中常用的原料,它们具有较高的氨气产率。
在这一步中,可以采用蒸馏等方法从原料中提取纯度较高的醇类化合物。
其次,将醇类化合物经过催化氧化反应得到氨气。
这个步骤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以提高氨气的产率和纯度。
同时,还需控制反应中的温度、压力和氧化剂的使用量,以减少能耗和废水产生。
接下来,对产生的氨气进行净化处理。
在这一步中,可以采用吸附剂、膜分离或冷凝等方法去除气相中的杂质,如水、氧气和碳氧化物等。
通过这些净化手段,可以提高氨气的纯度,并减少对后续工艺步骤的影响。
最后,对净化后的氨气进行精制处理。
在这一步中,可以利用洗涤和吸附等方法去除氨气中的杂质,如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
通过精制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合成氨的纯度,并保证其达到工业生产的要求。
总的来说,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净化精制新工艺技术为合成氨的生产过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改进方法。
该工艺技术通过选择高纯度的醇类化合物原料、优化催化氧化反应条件以及采用净化和精制手段,可以提高氨气的产率、纯度和质量,降低能耗并减少废水处理难题,从而实现合成氨生产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合成氨是一种广泛用于农业、化肥生产和其他领域的化学原料。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醇烃化将醇类原料氧化成氨气。
然而,传统的合成氨工艺存在一些问题,如氨气纯度低、废水处理难题以及能耗较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净化精制工艺技术。
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净化精制新工艺

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净化精制新工艺1. 醇烃化工艺开发简况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净化精制工艺,即在用甲醇化、烃化(或甲烷化)反应的方法来净化精制合成氨原料气,使合成氨原料气进入氨合成工段之前的气体中CO、CO2(俗称气体中的“微量”指标)总量小于10ppm。
此工艺还可联产甲醇,用此工艺取代传统的“醋酸铜氨液洗涤法(俗称铜洗法)”的净化精制合成氨原料气的方法。
工艺简称醇烃化工艺(或双甲工艺)。
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净化工艺是双甲工艺的升级技术,双甲工艺是湖南安淳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开发成功的技术,该技术于上世纪1990年提出,1991年进行工业化实施,1992年9月第一套工业化装置在湖南衡阳市氮肥厂投产成功,国际上属于首先提出,最先进行工业化生产。
1993年4月获国家发明专利权,相继又申请了可调节氨醇比的醇烃化工艺专利,美、英等权威化学文摘均作了报道。
1994年元月通过化工部科技鉴定,1994年6月国家科委将该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
第一套装置至今已正常运行13年,目前净化精制能力达到了总氨8万吨/年,副产1万吨甲醇/年,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目前,推广的工艺最大处理合成氨能力为40万吨,在全国中、小合成氨厂推广达15家,目前正在进行工程设计的有5家。
湖南郴州桥口氮肥厂的双甲工艺工程被评为国家优秀创新工程,双甲工艺技术于2000年被授予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双甲工艺评为1995年度原化学工业部十二大重大科技成果之一,给予重点推广。
2003年醇烃化工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工艺开发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历时十多年的开发创新和竭力推广,有着超乎寻常的辛劳可谓十年磨一剑。
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确认了国产的甲烷化催化剂在高压条件下的运行条件。
技术发展之初,当有双甲净化这个工艺创意时,当时国内的很多厂家已经有了联醇工段,一般为联醇后再串铜洗工段进行净化精制方法,由于联醇出口的CO和CO2的指标与传统的甲烷化进口的气体成份指标不一样,且压力等级也不一样,要将铜洗去掉用甲烷化来替代必须首先解决进甲烷化炉的进口气体的气体成份问题——一定要使醇后气中的CO+CO2总量不超过0.7%,且较低为好。
合成氨原料气的精制陈诚

常规甲烷化工艺具有如下特点: 原料气中CO+CO2含量较低,一般不超过0.7%;
反应放热量少,热点温度不超过350℃ ;
反应空速为3000-6000h-1; 反应器为单绝热床; 催化剂为镍系,采用浸渍法或共沉淀法制备; 产品气中CO+CO2含量<2ppm。
二.催化剂主要活性组分
二.工艺流程
变换气经压缩机压缩,用水(或热钾碱溶液等)除去其中大部分CO2 后,再由压缩机加压到12~13MPa送至铜氨液洗涤系统。 气体自铜 氨液洗涤塔(简称铜洗塔)的底部进入,自下而上与塔顶喷淋下来的 铜氨液逆流接触,气体中CO、CO2、H2O和O2等即为铜氨液吸收。 如果洗涤后气体中CO+CO2〈10ml/m3,即可加压后送往氨合成系 统。倘若出铜洗塔气体中的CO2含量较高时,还要经过碱洗塔用氨水 或碱液吸收CO2后,才能达到净化要求。 吸收气体中CO等杂质后 的铜氨液,自铜液塔底部经减压至0.15MPa自动流到铜氨液再生系统 的回流塔3的顶部,与再生器4逸出的气体相遇,捕集其中氨及部分 CO2后,由回流塔底部流至还原器7中。还原器的上下两段均上设有 蒸汽加热管,底部有空气加入管 ,中部有旁通管线(即副线)。铜 氨液首先经过下加热器6加热,随即向上流,经还原器内几层有孔折 板后进入上加热器5。在必要时,可开用旁通管,使部分铜氨液不经 下加热器而直接进入上加热器。铜氨液经还原
金属的甲烷化活性顺序: Ru>Ir>Rh>Ni>Co>Os>Pt>Fe>Mo>Pd>Ag
从原料来源、成本和活性进行综合分析,认为Ni是最适 宜的甲烷化催化剂;
优点 缺点
镍系催化剂
钴系催化剂 钼系催化剂 铁系催化剂
活性高、选择性好
合成氨工艺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成氨工艺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合成氨工艺技术现状,接着分析了合成氨的工艺流程,最后对合成氨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合成氨;工艺技术;发展趋势引言:合成氨催化技术是制作化工产品的主要技术,在生产制造氮肥、铵态化肥、硝酸化肥等产品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
在我们国家对化工产业提出了节能减排要求之后,合成氨催化技术也获得了更加有效的提升与完善,今后此项技术将会应用于更多的加工制造产业中。
1我国合成氨工艺技术现状最早的合成氨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那时合成氨技术主要是用于战争当中,因为炸药的原料之一就是合成氨。
现代的合成氨技术,则主要运用在农业和现代化学当中。
合成氨技术最早出现在我国,是在20世纪30年代。
那时,我国在合成氨工艺技术方面还比较落后,如今我国合成氨技术已经在全世界占有较高的地位。
在合成氨构成原料方面,我国掌握的种类也比较多,无论是利用无烟煤天然气还是油田等材料,都可以用来生产合成氨。
由于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合成氨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同时,因为我国在合成氨工艺技术方面已经有较高的水平,所以目前合成氨的产量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在合成装置方面,因为我国引进的设备在世界领域中比较先进,所以在合成氨合成装置设备上,我国已经占有了绝大的优势,其也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2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分析2.1原料气的制取制作合成氨的原材料主要是天然气、重油、石脑油等。
不管是哪一种原材料都可以用来代表。
这些原材料在水蒸气和高温下形成将一氧化碳与氢作为主体的合成氨原材料气。
我们国家制作合成氨原料气的主要方式为煤气化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氧、蒸汽以及其他汽化剂高温处理煤,促使其转变成一氧化碳和氢等可以燃烧的气体。
对气态烃类,工业中通常使用二段蒸汽转化法加工制造合成气。
重油部分的氧化法主要是将重油作为原材料,而气态烃类主要是不完全燃烧氧气,促使烃类在高温的作用下出现燃烧和裂解现象,出现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高温的作用下和甲烷发生转化反应,进而取得将氧化碳和氢气作为主要原料的合成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合成氨原料气精制工艺技术发展南京国昌化工科技有限公司1.引言在合成氨工业中,经过脱碳工艺处理后的合成氨原料气中仍含有0.5~3% CO和0.5%~1%CO2,必须进一步处理将其降低至10ppm左右,以保护氨合成催剂,这一原料气精制工艺过程俗称“精炼”,目前合成氨厂脱除微量CO、CO2的方法大体分为热法和冷法两类。
冷法工艺即液氮洗涤法,近年来国内外新建的大型氨厂大多采用此法;而热法工艺门类较多,包括传统的醋酸铜氨液洗涤法(铜洗法)、低压甲烷化法、甲醇甲烷化法和分子筛变压吸附法等。
总体上讲冷法工艺技术先进、净化度很高,但投资巨大;而热法工艺技术相对简单成熟、投资低,但在净化度方面不及冷法。
热法中的铜洗工艺更因其能耗高、净化度低、污染大等诸多缺点而逐渐被其他先进的工艺方法所替代。
2. 国外合成氨原料气精制工艺发展2.1 铜洗法醋酸铜氨液洗涤法(简称铜洗)是最古老的方法。
早在1913年就开始应用,迄今有近一百年的历史,操作压力为15Mpa。
铜洗法以其工艺成熟、操作弹性大,长期在中小型合成氨厂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技术的进步,铜洗法精制原料气与其它方法相比,缺点越来越突出。
主要表现在运行、维修、操作费用高,物料消耗大(消耗铜、醋酸、液氨、蒸汽)、根据国内氨厂实际情况测算,吨氨需要增加成本在50~80元,而且精制度低,一般净化后的CO+CO2≥25ppm,然而其最致命的缺陷还在于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铜洗再生气经水洗涤产生铜洗稀氨水,其浓度视所采用的洗涤技术不同而不同,一般在1~3%左右。
中型氮肥厂每小时约产生10吨废水,这股废水除含有氨外,还含有CO2,所以采用一般的提浓方法都由于容易生成碳铵引起管道堵塞而无法处理,为此要么采用铜洗再生氨直接放空,要么就是铜洗稀氨水排放。
这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引起了大气或水环境的严重污染。
此外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严重的铜液泄漏,这些弊端与现代化高效、洁净的生产理念极不相适应。
国外早在60年代就逐步淘汰这种落后的工艺,之后新建氨厂几乎全用甲烷化法和液氮洗法代替铜洗。
2.2 低压甲烷化法与铜洗法比,用甲烷化脱除原料气中的CO+CO2可大幅度简化生产流程,降低建设和操作费用,操作也较平稳,运行费用不足铜洗的20%。
占地面积也较铜洗装置要少,低压甲烷化法其操作压力为1~6MPa。
1965年以后国外新建氨厂大多采用该工艺。
但该法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由于CO和 CO2被除去的同时,不仅要消耗掉数倍于CO和 CO2的H2,而且甲烷化后甲烷含量增加,造成氨合成放空量增大,因此该工艺仅适用于经深度低变,原料气中含CO和 CO2极少(一般CO+CO2<0.7%,)的合成氨厂,即便如此,由甲烷化反应:CO+3H2 = CH4+H2OCO2+4H2 = CH4+2H2O可见进口气中每增加0.1% CO,相当于多消耗0.3%H2和0.1%的•CO,总共为0.4%(CO可转化为H2),同时合成气中增加0.1%CH4。
经测算,如有0.7%的CO+CO2进行甲烷化,以上二项累计增加原料气耗约10%,足见其耗量之大。
2.3 布朗深冷净化工艺深冷净化技术是通过深度冷冻混合气中部分组分液化分离,基于等熵膨胀原理。
甲烷化后的混合气干燥后经等熵膨胀,再经循环冷却,将温度降至-185℃~-175℃。
在该温度下,可将合成气中的全部CH4、残余的CO和大部分Ar和过量的氮液化分离掉,获得纯净、干燥(3:1)氢氮合成气,达到深度净化的目的。
而且合成系统少量的弛放气可以回到系统加以回收。
因此可以认为布朗深冷净化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甲烷化工艺的不足。
2.4 液氮洗涤法该工艺由联邦德国林德公司开发,与甲烷化工艺几乎同期问世,同样在大型合成氨厂得到广泛的应用。
70年代末我国先后共引进9套以渣油为原料制造合成氨的大型装置,变换后气体均采用低温甲醇洗脱硫,脱碳和液氮洗精制工艺。
其原料气先采用甲醇为物理溶剂的气体净化法即低温甲醇洗工艺脱除二氧化碳和硫化物。
为了防止气体结冰,在原料气进入原料气冷却器前,注人少量甲醇,在原料气冷却器中被冷却到-9℃,经分离器后送人甲醇洗涤塔。
从甲醇洗涤塔顶出来净化气含二氧化碳≤20ppm,硫化氢≤1 ppm,送往液氮洗工序。
离开甲醇洗涤塔的原料气,通过分子筛吸附器除去微量甲醇和二氧化碳及水分,然后进入氮洗冷箱内的低温区。
在原料气/氮气冷却器中被氮洗气和一氧化碳馏分冷却至-188℃后,进入液氮洗涤塔。
在液氮洗涤塔中,气体中的一氧化碳、甲烷和大部分Ar等杂质被液氮洗去。
净化后氢氮气含CO<5ppm,Ar十CH4<45ppm,充分显示该工艺净化度高的优点。
但其缺点是要消耗冷量,需要大型的空气冷冻分离装置,投资大。
一般用在大型装置,用纯氧制取原料气且与低温甲醇洗工艺相配套,才比较经济合理。
2.5.甲醇甲烷化法丹麦托普索公司于90年代初开发了一种新的气体净化工艺。
与传统工艺相比,这种新工艺更具吸引力。
该工艺由两部分组成,在甲醇合成之后,再是传统的甲烷化工艺工序。
在甲醇化工艺中,CO和CO2按下面反应转化为甲醇:CO+2H2 = CH3 O HCO2+3H2 = CH3 O H +H2O甲醇化是在高活性的铜基催化剂上进行的,由于原料气中的氢分压很高,CO 和甲醇的分压很低,加上操作温度较低,生成的副产物极为有限。
因此,甲醇化工艺可以得到纯度很高的甲醇。
该工艺1993年在埃及SEMACOT氨厂首先采用,其合成压缩机有22Mpa和45Mpa两个等级段,原来是22Mpa下采用铜洗精制CO、CO2,45Mpa氨合成。
托普索公司将其甲醇化技术应用于在22Mpa压力等级下,生产甲醇同时串接甲烷化,精制CO、CO2至10ppm,再加压至45Mpa进行氨合成。
图1.托普索公司甲醇甲烷化精制工艺3.国内合成氨原料气精制工艺发展3.1.我国化肥行业深度净化的现状我国化肥行业以煤(焦)制氨仍占主要地位,而且从我国的能源结构,储量,供应和消耗情况来看,油制氨将逐步为煤制氨所取代。
七十年代引进的大型合成氨厂也纷纷改变了原料路线,研究煤制氨厂的节能、减污、清洁生产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据有关机构对34家不同规模的合成氨厂统计,脱除CO的技术主要有铜洗、甲烷化和液氮洗等技术。
如表1所示表1除引进的大型氨厂以外,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中小型化肥厂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铜洗法。
3.2.甲烷化法在中小型合成氨厂的应用我国中小型合成氨厂一直以铜洗法精制原料气,直到铜系低温变换催化剂的研制成功、并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小合成氨厂采用中温变换串低温变换流程以后,原料气中的碳氧化物大幅度降低。
从此甲烷化净化方法才得以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小合成氨厂代替铜洗法。
而以煤焦为原料的厂采用甲烷化法者为数极少,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我国中小型合成氨厂多以间歇法制得的半水煤气中水蒸汽含量少,不象国外以天然气重油制气,有大量饱和水蒸气,故变换蒸汽耗量大,深度变换的不仅成本增加,而且会导致全厂中压蒸汽难以平衡。
再者原料气中硫含量较高,普通低变催化剂难以承受,直到钴钼系耐硫低温变换催化剂的出现,才有很少的厂家开始尝试采用甲烷化取代铜洗流程,但深度低变同时,消耗蒸汽量也将成倍增加。
3.3.深冷净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液氮洗精制工艺主要集中在我国引进的大型装置中,中型氨厂也仅有云南解放军化肥厂等少数几家采用空分、富氧煤气化的流程中使用该项技术。
3.4.分子筛变压吸附净化技术的开发国内这些年正在研究吸附法脱除微量CO、CO2的工艺。
北京大学谢有畅教授等研究了第一床层装13X分子筛,第二床层装PU-1吸附剂的两床层变温吸附法,可将原料气中H2O除去,CO与CO2总体积分数≤10ppm。
南京工业大学居沈贵,用自己开发的吸附剂进行了三塔变压吸附的工业性侧线试验。
结果表明:吸附净化法的能耗只占甲烷化的20%,且分离出的CO、CO2可以返回系统重新使用。
当吨氨消耗原料气2800m3(标准状态)、H2+N2气中CO体积分数为3%~4%时,吨氨吸附净化的能耗为3.6×105~4.8×105kJ;当N2+H2气中CO体积分数为1%~1.5%时,吨氨吸附净化的能耗为2.4×105kJ目前“联醇”工艺中醇后气中CO与CO2总体积分数≤0.5%,吸附净化法能耗将会更小。
该法不仅脱除微量CO和CO2,且可以脱除其中的H2O。
这一潜在的优点,可使目前中小化肥厂新鲜原料气不加入氨冷器前,而直接加入合成塔进口或循环机入口,这样既节省了能耗,又可使装置能力有所提高。
若这一成果能实现工业化,将是合成氨工艺的一项新突破3.5.甲醇甲烷化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从“联醇”工艺的操作中发现,当入甲醇合成塔的气体中CO体积分数为2%~3%、CO2体积分数约0.5%,醇后气中CO与CO2总的体积分数≤0.5%时,醇后气再进行甲烷化,就能达到减少CH4生成量的目的。
同时可以使甲烷化工艺过程中H2损失减少。
它与上面提到的三种方法相比,既可以副产有价值的甲醇,还可减少消耗,一举两得。
因此一种以联醇工艺(甲醇化)配合甲烷化工艺的合成氨原料气净化方法“双甲”工艺应运而生。
所谓“双甲”工艺,实际上就是合成氨厂将联醇、甲烷化技术引入原料气净化系统,从而省去落后的铜洗再生工艺,从技术本身来说并不是一个新的领域,然而就甲醇化来说,它又不同于以往的联醇生产,必须兼顾到产醇和净化两个互相矛盾而又依存的目标。
对于甲烷化,却又存在反应率和热平衡相互抵触的问题,反应率高,热平衡好,但CH4生成量大,对氨合成不利;反之则热平衡又难以维系。
要作到甲醇化、甲烷化二者的和谐统一,有很多工程技术难题,为此,国内外众多商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十多年不懈的努力,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流程,在不断总结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使得以甲醇甲烷化净化技术日趋完善提高,形成多种形式竞争发展的态势。
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甲醇甲烷化工艺按醇化压力等级区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中压双甲工艺、等高压双甲工艺和非等压醇烷化工艺。
按甲烷化所使用的镍系或铁系催化剂又可分为醇烷化和醇烃化两种工艺路线。
4.国内甲醇甲烷化净化工艺发展从技术层面上看,氨厂联产甲醇早已有之,氨厂用甲烷化精制原料气国内外也早已有之,两者的结合形成醇烷化即双甲净化工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在实现这一工艺技术的方法上,不同的商家和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其中在国内较有影响的有湖南安淳公司中压双甲及醇烃化净化工艺、河南省化肥公司公司高压深度净化工艺、杭州林达公司等高压双甲净化工艺以及南京国昌公司全自热非等压醇烷化净化工艺。
4.1.中低压脱硫甲醇甲烷化净化工艺这是安淳公司在90年提出92年12月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90105545.X)。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至今尚未工业化,该发明是“一种合成氨原料气精制工艺,它特别适用于以煤为原料,采用空气、蒸汽造气的中小型氮肥厂原料气得精制,原料气经变换、脱碳以后,在5.0-15Mpa条件下,在同一个分段装有脱硫催化剂,甲醇催化剂,甲烷催化剂的精制塔内,依次、分别、连续进行脱硫反应,与H2生成甲醇、甲烷反应使原料气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