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合集下载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之一。

其成员主要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一批经济学家,也有个别不曾在该校任教,但因其学术观点和政策倾向而被认为是该学派成员。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 J·瓦伊纳(1892~1970)、富兰克·H·奈特(1885~1972)、(1899 ~1946)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F.von 哈耶克、乔治·施蒂格勒(1911~)、M·弗里德曼(1912~2006)等人。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成员坚定地支持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经济分析,在其政策建议中频现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思想,同时采取一贯反对滥用数学形式主义,并乐意放弃精密严谨的一般均衡理论的逻辑推理而倾向于更具有结果导向的部分均衡分析的方法论。

“芝加哥经济学派”与“经济学帝国主义”联系在了一起,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就是指将经济推理的应用方法推向传统上认为是其他领域的特区,如政治科学,法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有:①极端强调个人自由: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反对个人专断和“权威”;在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强调“法治”,反对“人治”。

主张建立一种货币体制,在该体制下,一国的货币信用流通量取决于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规则”,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当局相机抉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②特别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中的功能:特别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重大功能,强烈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应减少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

③三个政策目标此长彼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自由、经济效率与分配均等这三个政策目标,经常是此长彼消,顾此失彼,不可得兼的。

例如,为了减缓失业,必须承受一定的通货膨胀,而要稳定物价,又必须让更多工人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失业状态。

又如,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和保障社会福利支出,有助于减缓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带来的收入分配的不均和阶级矛盾,但为此必须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在一定条件下妨碍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生态学派、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运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研究犯罪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批社会学者创建,故又称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帕克(Robert E·Park)、欧内斯特·伯吉斯(Ernest N·Burgess)、克利福德·肖(Clifford Shaw)和亨利·麦凯(henry D·Mckay)等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美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发展,城市的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帕克等社会学家以美国第二大城市芝加哥为实验基地,深入调查研究城市的社会结构,分析了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种族等因素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社会阶层、人口密度、种族关系、社会心理、居住方式、交通通讯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社会成员如果不能适应城市环境的这种变化,就会导致失范、越轨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同心圆理论经过调查他们发现,犯罪率在城市中心的周围地区最高,随后向郊区逐渐下降,愈是远离市中心周围地区,犯罪率愈低。

贫困、疾病等情况也是如此。

他们的结论是,这种生态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的自然产物。

他们将芝加哥市划分为围绕同一圆心而形成的五个区域,即中心商业区、中间地带(工厂区)、工厂住宅区、中上层住宅区、郊区和卫星城。

犯罪大多发生于中间地带,即工厂区。

因为相对于自然社区,中间地带人口流动大,混杂的人口造成了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环境。

(二)社会解组理论这种理论还指出,人们通常生活在家庭、学校、邻里等群体之中,以亲属、朋友、友爱、邻里等关系为内容的非正规社会关系对于约束人们的行为作用很大,地区性的集体发挥着社会监督的功能。

而城市化进程则使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解体,使集体作为非正式社会监督单位的作用显著下降,传统集体的习俗规范和理想受到削弱,并逐渐消失。

随着工商业深入市区,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

美国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的研究

美国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的研究

美国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的研究美国芝加哥学派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它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以简·沃尔士(Milton Friedman)和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为代表人物,成为现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一支重要学派。

进入20世纪中叶,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崛起,使得传统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受到了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开始探索市场机制如何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及如何保证市场的自由性和公正性。

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的基本特点是主张自由市场,认为市场能够有效地调节资源的分配,并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芝加哥学派看来,市场体系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资源配置的最优选择。

自由市场机制能够确保资源的最有效分配,建立在个体自己的理性判断和行动基础上,减少人为干涉,有效提高社会效益。

计划经济体制与自由市场有机体系的角度,也强调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例如垄断、不完全市场竞争等的损害,并指出政府应当通过税收激励和市场调节等手段纠正市场失灵。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强调经济理论的实证分析和实证验证。

他们通过建设完整的理论模型来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他们着眼于数据与实践经验,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转化为一个个实际的案例和问题,通过对实际数据和统计分析的运用,深入探求经济现象的变化和趋势。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有着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和微观经济等。

在宏观经济领域,这些学者通常关注的是政策决策层面的宏观经济影响,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等。

在国际经济领域,芝加哥学派着重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领域,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的研究都与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竞争相关。

例如,市场中垄断行为的研究、反垄断政策的实施和个人的理性选择行为等内容均成为研究的焦点。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原标题:一文读懂传播学派①丨芝加哥学派“四巨头”你都认识了吗?在传播学中,以学派为核心来记忆相关理论概念,既能够了解并熟识整个传播学史,在后期的答题中例如碰到“以新闻传播学理论分析”题型时,也可以以学派的顺序来搜寻相关概念以作答,对于新传考研学子来说,学习传播学派知识是传播学入门的关键一步。

在学习学派前,先了解一下相关的传播学渊源:传播学发轫于欧洲,有三大思想渊源: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批判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学说均关注社会的宏观层面,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在个体层面寻求对人类行为的理解。

具体而言,达尔文的进化论启发了斯宾塞,后者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这一思想影响了芝加哥学派。

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大众媒介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大众媒介的内容由社会关系所统治,这一思想影响了批判学派。

今天给大家更新的是背景:代左右,希特勒上台,欧洲的知识分子大批迁移至美国。

芝加哥学派开始兴起,它成为欧洲思想在美国的登陆点,带来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大繁荣。

芝加哥学派是改良的、进步的、经验性的,试图研究这个世界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改造。

在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者看来,传播于人类社会的形成至关重要,甚至认为没有传播,就没有社会。

也正因如此,他们以芝加哥社区为研究对象,试图理解大众媒介的社会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得以生存下去可能的手段。

在这里,传播研究既是诠释性的,又是经验性的,采取的主要是参与式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为后来的以媒介效果为重点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内容:美国芝加哥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这里成就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社会学家:斯莫尔、米德、托马斯、帕克、伯吉斯等,他们因具有相对一致的学术旨趣、长期的制度支持、占主流地位的出版物和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经验论方法。

“芝加哥学派”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其主要成员之间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还是呈现出一些相似的整体特征。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2) 指出“传播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 ,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个人能够 通过传播接受其他人的态度和观点,是 用人们之间的理性和道德秩序代替单纯 心理的和本能的秩序的过程.”
(3) 帕克描绘了传播的两种典型功能,即“参 “ 考”和“表达”功能,在参考功能中,传播的是思 “表达” 传播的是思 想和事实,在表达功能中,则表露出感情、态度和 表露出感情、 想和事实 表露出感情 情绪。作为整体的传播,它使社会团体走向联合、 情绪 一致和完整。它修正、规范了竞争,产生出道德秩 序,帕克认为,由于传播带来了更为接近和更加理 解,由于它用文化相互影响进程中的道德秩序代替 生物秩序,在长时间的进展中,它能减轻社会紧张 。
• 时代背景:美国向现代化社会 转变之时。工业化、都市化的 浪潮席卷全美,迅猛的变动带 来了诸多社会问题。
二、代表人物介绍
1、杜威 杜威是库利和帕克的老师
杜威向他们灌输了把社会作为有机体 有机体 这样一种深刻的观点。他认为,社会整 体的存在高于社会的个人的利益。他强 调传播的功能是使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 相协调,这一点促成了帕克和库利对传 播学的悉心研究,以此作为社会学分析 的关键范畴。
杜威关注的是“有组织的信息” “现代的贵任是将信息社会化,实现 信息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
——《批判伦理学大纲》(1981)
1892年出版《思想新闻》
19c20s-30s,杜威回到对现代传播的政 治和社会含义的思考。将传播过程作为 一种人人熟悉的日常项目 将传播看作 人人熟悉的日常项目和将传播看作 人人熟悉的日常项目 技术和物质进步的观念。 技术和物质进步9世纪90年代,杜威对传播的强烈兴 趣集中在那些改进了速度、力量和效率 的现代技术 现代技术上,他对于它们帮助科学研 现代技术 究的潜能充满热情。并且在后来的阶段 里,在研究传播这一现象时引入了参与 参与 和共享 共享的概念。 共享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社会学理论流派繁多,但主题十分明确,所有的理论都是围绕社会秩序这一核心问题而阐发思想的。

从创始人的理论到最近的后现代理论,关注的都是社会秩序正常与异常的种种表现以及人们如何在秩序中生活又如何在生活中构建秩序。

顺便应提到的是,关于知识的本质与价值,许多思想名家作了精妙的归纳,但就我个人看法而言,也可以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关于秩序的学问。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分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不同领域的“秩序”作了不同的描述和归纳。

这里所说的“秩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要素的排列、要素的运动、要素运动的排列、要素排列的运动等都是其重要内涵。

社会秩序构成了社会学理论的主题,社会学家们正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动机、不同的背景出发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社会学理论形成了既纷繁复杂又珠联璧合的整体特色。

由于时间所限,这里主要介绍四个有代表性的流派的理论观点。

之前,先谈一下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

对于每一个或具有宗教,或具有政治、再或具有学术信仰的人来说,他的心中总会有一片圣地。

犹太教徒有他们的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徒有他们的麦加;革命者有红场或是延安;而对以社会学为事业的人来说,他心中的圣地就是芝加哥。

芝加哥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学家心中的圣地,是因为自1892年起,刚刚诞生的芝加哥大学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而且从那时起它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社会学家,其中包括斯莫尔、米德、托马斯、帕克、伯吉斯、法里斯、奥格本和沃尔斯,他们因具有相对一致的学术旨趣、长期的制度支持,占主流地位的出版物和“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经验论方法”,而被人们尊称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在社会学100余年的历史上,这是除以迪尔凯姆为灵魂的“社会学年鉴学派”以外,惟一享有如此盛誉的一个科学家共同体。

芝加哥学派讨论

芝加哥学派讨论
• 早期的芝加哥学派绝不是自由主义的学派。 在30年代的早期,维纳、西蒙斯和奈特都 鼓吹大规模、持续的赤字支出,以对付失 业和通货紧缩。因此,20世纪30年代的芝 加哥学派可以称为“凯恩斯之前的凯恩斯 主义者”。
• 但是,如果无视大危机的背景,简单地把 早期芝加哥学派视为凯恩斯者,则是错误 的。奈特和维纳把凯恩斯“低于充分就业 的均衡”范式看作“不可接受的创新”。 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反对国家干预和人为 的刺激经济的行为,特别是在弗里德曼和 施蒂格勒影响下的芝加哥学派更是如此。
芝加哥学派的形成
• 20世纪20年代后期——1945年 • 1927年 奈特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任教 创始
人 “奈特圈” 学术研究中坚持经济自由 主义 注重与思辨性研究 • 道格拉斯和亨利-舒尔茨 注重经济学的数量 分析 • 20世纪30年代被认为是芝加哥大学的黄金 时期
• 斯蒂格勒对早期芝加哥学派的四位经济学 家做了这样的回忆:“奈特是一位伟大的 哲学家和理论家,与马克思不相伯仲;维 纳在政策观点上绝不是教条主义者;明茨 忠实于货币史并严格限于这个领域的研究; 西蒙斯是乌托邦主义者。”
• 4、对市场坚定不移,完全信仰,这是以米 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
芝加哥学派—新兴古典主义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信条符合广义的古典-新古典 传统,芝加哥学派的思想是新古典主义的一种变体, 因此被称为“新兴古典主义”。
创始人:弗兰克-奈特、雅各布-维纳、亨利-西蒙 斯、劳伊德-明茨 早期代表人:保罗-道格拉斯、亨利-舒尔茨、奥斯卡 -兰格、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米尔顿-弗里德曼、西奥多-舒 尔茨、乔治-斯蒂格勒、加里-贝克尔、罗伯特-卢卡 斯
•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史库森把西方经济学界 对市场的信仰分为四个层次: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传播学科
• • • • • 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 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 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 特别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 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3 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 念体系。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 后来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4 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对传播学的贡献: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符号 互动论;佩恩基金研究。 代表人物:G·西梅尔(德国),C·H·库利,J·杜威,W·冯特,G·H·米德, R·E·帕克


建筑学派
一场大火引发的建筑革命

1873年10月8日,美国中西部城市芝加哥发生了一场火灾,熊熊大火烧毁了全市近 1/3的建筑。所谓祸兮福所倚,这场大火带来的重建,诞生了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 —芝加哥学派。这是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和建筑工程师群体, 他们的出现无疑促进了现代化大城市的诞生和发展。 时代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前期的美国,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 但在文化上依然是欧洲的附庸,建筑也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的建筑没有形 成自己的风格,往往是欧洲流行什么,他们就仿效什么。在那段时间内,他们的地标 建筑如白宫、国会山、最高法院等,基本上模仿的都是欧洲的古典主义建筑,在城市 规划上也基本照搬当时欧陆的流行。更有甚者,当欧洲开始批判和反思盛行一时的折 衷主义时,美国依然乐此不疲——这样的行为,被批评为浮夸和暴发户的心态。 19世纪以前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1837年仅有4000人。由于美国的 西部开拓,这个位于东部和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镇在南北战争之后急速发展起来,到 1890年人口已增至100万。经济的兴旺发达、人口的快速膨胀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 而发生在市中心的这场大火灾,更加剧了对新建房屋的需求。 要多快好省地在短时间内新建大量房屋,在当时已有的材料和建筑手段中,芝加 哥的建筑师们选择了这样一种建筑:高层、铁(或钢)框架、箱式结构。用铁构成的 箱式框架足以承担重量,外墙已无承重功能;铁框架便于搭建,外面敷上石料或混凝 土一层楼就出来了。高层建筑便于容纳更多的人,这些做法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赶时间, 弥补火灾的损失,却恰恰符合经济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10
哈耶克坚持货币中性理论,发展了维克塞尔的中性货币的 观点,指出货币数量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会 影响实际总产出,因而货币的作用是中性的,如果增加货 币供给数量,会等比例地提高价格水平,但实际总产出不 变,但他又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会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 而影响现实经济。这里主要介绍哈耶克两个方面的观点。 (一)强制储蓄的经济影响:强制储蓄是指货币数量的增 加使商品价格上涨,商品价格的提高迫使靠固定收入生活 的人减少消费,将其剩余转入储蓄,出现了新的实际资本 的非自愿储蓄。哈耶克认为,强制储蓄有利于资本积累。 (二)私有货币理论:哈耶克认为,人们的交换活动依靠 货币,政府会利用货币发行的垄断权来增加财政收入,使 政府财政获利。在纸币代替金属铸币后,政府垄断了纸币 的发行,加强了政府的力量,现实经济中失业和通货膨胀 的根源就在于此。
第二十章场机制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产
4.关于计划经济的理论 哈耶克在《通向奴役的道路》一书中,把计划经济看成
是一条“通向奴役之路”,是对自由经济制度的威胁。 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正义、更大程度的 平等和安全等,但是社会主义的方法与个人自由的价值 观背道而驰。他从经济效率、政治和思想等方面论证了 计划经济的缺陷。 (一)计划经济与经济效率: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导 致经济的低效率。 (二)计划经济与政治: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必然引 起政治上的集权,从而导致最坏者当政。 (三)计划经济与思想: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必然要 求实行国有化,与工业的国有化相伴的是思想的国有化, 思想的国有化导致思想的僵化。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12
本章思考题
1.简述奈特的利润理论。 2.评述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3.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和芝加哥 学派有什么关系?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13
5.货币理论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11
6. 经济周期理论 哈耶克以货币非中性和迂回生产的观点来解释经济周
期波动。迂回生产指的是原材料要经过一些中间生产 环节后才能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哈耶克指出, 影响生产力的变量主要有利率、储蓄和货币供给量的 变化,这些变量的变动引起经济波动。 哈耶克通过货币的非中性解释了经济周期的原因,指 出利用信贷政策难以刺激消费需求,只会加深生产过 程的结构失衡,引发经济危机,导致失业增加。他认 为要避免经济波动必须做到:货币供给数量基本不变, 保持货币中性;所有的价格都要有灵活性,防止货币 数量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动形成的错误信息对生产 的误导。

三 本章主要内容 、 哈 三 二 哈 西 耶 、 、 耶 蒙 克 市 新 克 斯 的 场 自 的 的 经 机 由 生 经 济 制 主 平 济 学 理 义 和 学 说 论 理 著 说
奈 特 的 经 济 学 说 论 作
二 、 奈 特 、 西 蒙 斯 的 经 济 学 说 述 概 、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经济学说史》
主编:姚开建 History of Economic Theory 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本章重点问题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奈特和西蒙斯的经济学说 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2
经 济 周 期 理 论 论 理 币
货 于 计 划 经 济 的 理 论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6
三、 哈耶克的经济学说 1.哈耶克的著作与生平 .
弗里德里希A冯哈耶克(1899—1992)是现代著名经济学家。他出生 于维也纳,1921年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获政治学博士 学位,20年代初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任维也纳大学讲师(1929— 1931)、奥地利经济研究所所长(1929—1931)。1931年到英国伦敦 经济学院任经济学教授与统计学教授,并加入到一场有关萧条原因和对 策的辩论中。1945年任英国研究院研究员,1950—1962年任美国芝加 哥大学教授,1962—1970年任联邦德国弗赖堡大学教授,1970—1974 年任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教授,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所任教 的维也纳大学、伦敦经济学院、芝加哥大学、弗赖堡大学都是经济自由 主义的中心,因此,他也就成了特别引人注目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 人物。 哈耶克的著述颇丰,截至1974年获奖时,共出版了15部书,10本小册 子,发表了130多篇论文。其中主要有:《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1929)、 《物价与生产》(1931)、《集体主义经济计划论》(1935)、《自 由与经济制度》(1938)、《利润、利息和投资》(1939)、《资本 纯理论》(1941)、《通向奴役的道路》(1944)、《个人主义与经 济秩序》(1948)、《自由的宪章》(1960)、《法律、立法与自由》 (三卷本,1973、1976、1978)、《货币的非国家化》(1976)。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8
2. 新自由主义理论
生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他通过信 息分散论和消费者主权论论证了他的市场机制理论。 (一)信息分散论:哈耶克认为,资源配置是最基本的 经济问题,资源配置的决策必须依赖有关的信息和知识, 而这些信息和知识分散在千百万人手中,中央计划当局 不可能拥有或收集到全部的信息,因而难以做出对资源 进行正确配置的决策。有效配置资源的信息只有经过个 人的交换去获取,即通过市场过程进行交换和传递。 (二)消费者主权论:哈耶克指出,消费者在市场上进 行购买,就是对商品进行货币选票的投票,这就是消费 者主权。各个生产者根据消费者在市场上的货币投票, 了解消费趋势和需求信息,然后,安排劳动力和生产资 料进行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 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这一 切都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完成的。
3
美国在19世纪后半期,社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 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总体经济实力迅速上升。进入20世纪, 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 中心。 芝加哥学派指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并推崇经济自由主义的 经济学家所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与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弗赖堡学派同为新自由主 义活动的中心。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是弗兰克奈特,西蒙斯 是该学派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1950年哈耶克转到芝加哥大 学后,芝加哥大学成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大本营。 芝加哥学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获得新的发展,其代表人 物包括哈耶克、弗里德曼、施蒂格勒等人。在20世纪50—60 年代,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在美国出现了所谓的“新自由 派”运动,用新古典分析方法广泛、深入地探讨多方面的经 济学理论,并坚持自由主义的传统。这些探讨涉及货币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产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4
一、概 述
二、奈特、西蒙斯的经济学说 1、奈特的经济学说 、
弗兰克海尼曼奈特(1885—1972)出生于美国伊利诺 伊州,1911年获米利根学院文学士学位,1913年获田 纳西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16年获康奈尔大学哲学博 士学位,先后任艾奥瓦大学、芝加哥大学教授,退休后 任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风险、不确定 性和利润》(1921)、《经济组织》(1933)、《经 济秩序与宗教》(1945)、《竞争伦理学及其他》 (1951)、《论经济学的历史与方法》(1956)、 《智力与民主行为》(1960)。 奈特主张应用实证的分析方法,注重实证研究。 奈特在经济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在《风险、不确定性和 利润》中提出的利润理论。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7
哈耶克以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基础,继承了奥地利学派和 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形成了以自由市场经济为特色的新自由主义理 论。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表现得最为彻底,它从伦理学角度探讨自由 与平等的含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国家干预,倡导实行竞争性私人货币 制度下的自由市场经济;认为实行计划经济是通向奴役的道路反对凯 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较集中地反映在 他的《通向奴役的道路》、《自由的宪章》、《哲学、政治学和经济 学研究》和《法律、立法与自由》等著作当中。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 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制度是目前能选择的最好制度,私人 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制度存在的基础是完全的个人自由主义。(2)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基本出发点。社会是由单个自由人构成的,社 会财富的增进源于自由人的活动。只有个人能够自由选择实现其目的 的手段,才能保证社会的发明和创造。国家不应干预个人的自由。 (3)自由必须受法律的制约和保证。一个国家的法律应建立在个人 自由原则的基础上,体现并制约着个人自由的发展。政府的一切行动 受这种体现自由精神的法律约束。他强调社会应是法治的社会而不是 人治的社会,人治导致独裁与权力膨胀,法治能够限制个人权力膨胀 和权力被滥用。(4)主张从伦理学出发,建立一种理想的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法治的、公正的社会制度。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5
2.西蒙斯的经济学说 亨利卡尔弗特西蒙斯(1899—1946)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
1920年获密歇根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艾奥瓦大学任 教,1927年转入芝加哥大学任教授,1946年不幸早逝。 西蒙斯受奈特影响很大,按哈耶克在《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传 播》一文中所说,奈特的人身影响远远超过他的著作的影响。 西蒙斯在世时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自由放任的实证计划》 (1934)、《个人所得税制》(1938)。1948年,芝加哥大 学以《自由社会的经济政策》为书名出版了西蒙斯发表于各刊 物上的论文及尚未发表的遗稿,他的学术思想引起了广泛的重 视,并被认为是芝加哥学派早期最重要的代表。 西蒙斯与所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一样,认为好的政治经济秩序 的必要条件是保障、促进及适应个人的选择自由。不过,西蒙 斯进一步指出,消极的自由放任政策并不足以维持自由的经济 秩序,政府在经济社会中必须从事一些有限但又重要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