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2017年版).

合集下载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精要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精要
ngdu 610041 , China TONG Nanwei, Email: buddyjun@ hotmail. com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 lead to tremendous increase in medical care costs, and thus have also be
15控制目标151血糖控制目标强调个体化并根据其年龄与预期寿命是否存在微血管和大血管疾病ccvd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可导致严重低血糖的疾病及危险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如医疗条件经济条件和健康需求等制定血糖控制水平
2014
年 7 月第 34 卷第 7 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IGT
1 2 3
IFG IGT
IFG + IGT
1 3
先根据高危因素( 同上)进行初筛, 对于具有一项危 险因素者进一步进行 FPG 或任意点血糖(RPG)筛 查。( 建议以 FPG ≥5 6 mmol / L 作为行口 1) FPG: 建议 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切点。( 2) RPG: 3 )由 以 RPG≥7 8 mmol / L 作为行 OGTT 的切点。( 于 FPG < 5 6 mmol / L 或 RPG < 7 8 mmol / L 的人群 特别是老年人群不能完全排除 IGT 及餐后血糖升高 的糖尿病, 因此老年及其他高危者(确诊冠心病或 合并较多危险因素)也建议行 OGTT 明确血糖代谢 的情况。 1 4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 1 4 1 血糖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 ( 1) 健康教育: 目前缺乏证据与共识。参考糖尿病健康 教育, 建议每位高危者和( 或) 家属(照护者)应接受 系统性的教育, 并且做到每年巩固一次。教育的内 容至少应包括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相关知识, 如什 么是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 医学营养治疗、 运动和戒 烟的基本知识等;此外还应包括该人群的其他 CCVD 风险的管理知识。( 2) 其他干预: ①生活方式 干预。这是干预的基础。应建议通过医学营养治疗 和运动等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减少发生糖尿病的风 险。推荐肥胖或超重者控制至正常 BMI < 24, 或体 重至少减少 5% ~ 10% ; 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 1680 ~ 2100 kJ; 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 30% 以下; 体力活动时间增加到 250 ~ 300 min / 周。 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后, 须定期随访其执行度。② 其 他 CCVD 风险的管理, 如血压、 血脂同等重要, 详细 指标见控制目标部分。( 开始生活方式干 3 )监测: 预后, 须定期随访该人群的血糖变化情况, 建议每年 至少一次于医院行 FPG 和( 或) OGTT 检查。 1 4 2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管理 同血糖 1 4 2 1 IFG 人群的管理 ( 1 )健康教育: 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部分。( 2 )其他干预: ①生 活方式及血糖外其他 CCVD 风险的管理同血糖正常 性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必须再次强调, 强化生 活方式干预是基础。②降糖药干预。如严格执行生 活方式干预达 6 个月以上而血糖仍控制不佳 ( , 或高血糖进展, 且年轻、 经济 FPG > 6 1 mmol / L ) 表 1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参考标准 条件好、 有高的健康需求及医疗条件者可考虑使用 ; 若要 药物。推荐使用二甲双胍( 750 ~ 1700 mg / d ) 减重, 平均剂量 2000 ~ 2550 mg / d。二甲双胍不耐 且 受可使用阿卡波糖 150 ~ 300 mg / d( 若要减重, 平均 剂量 300 mg / d )或噻唑烷二酮类(TZDs)如罗格列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 无糖尿病病史者, 首 酮 4 ~ 8 mg / d、 ~ 45 mg / d。治疗应遵从 吡格列酮 15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注:T2DM:2型糖尿病;CKD:慢性肾脏病;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HbA1c:糖化血红蛋白;HF:心力衰竭;GLP-1RA: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SGLT2i: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

本共识参考美国心脏病学学院与美国心脏学会(AHA)联合制订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2]的推荐级别和证据水平分类。

COR为推荐级别(强度),其中Ⅰ为推荐,Ⅱa为应当考虑,Ⅱb为可以考虑,Ⅲ为不推荐。

LOE为证据水平(质量),其中A为高质量证据,B为中等质量证据,C为有限数据或专家意见。

COR与LOE是独立确定的,故两者间可以不完全匹配,譬如,某项建议的证据为LOE C,并不必然代表其为弱推荐。

因此,本共识中提到的许多重要临床问题虽然缺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证据,但可能存在非常明确的临床推荐意见一、T2DM合并心肾疾病的流行病学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心血管疾病(CVD),CVD的最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由其所致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卒中及外周动脉疾病。

Framingham队列研究显示,糖尿病人群发生CVD的风险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5倍。

Einarson等系统分析了57篇文献中的4 549 481例T2DM患者(平均年龄63.6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0.4年),合并CVD的患者占32.2%。

Lautsch等对英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库(UK Clinic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link)中的148 803例T2DM患者(平均年龄65岁)进行分析显示,35.4%的患者已有CVD。

我国的3B研究显示,在门诊T2DM患者(平均年龄62.6岁)中,14.6%合并CVD(不包括脑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10.1%合并脑血管疾病。

中国Kadoorie 生物样本库协作组(China Kadoorie Biobank Collaborative Group)的资料显示,糖尿病人群心血管死亡风险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1倍,心血管死亡占中国糖尿病人群总死因的43.2%。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精要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精要

病因和诊断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近年来,研 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和慢性炎症反应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诊断2型糖尿病通常基于血糖水平、症状和体征,同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 别、种族、肥胖程度和家族史等因素。除了血糖检测外,还应其他代谢指标如血 脂、血压和尿酸等。
具体实施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专家们提出以下具体实施方法:
1、健康教育: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和重 视程度。通过宣传单、宣传册、网络等多种渠道传播糖尿病的知识和预防措施。
2、健康促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适量运 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为大众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建立 健康的生活方式。
3、胰岛素治疗:当口服药物无法控制血糖时,应考虑使用胰岛素治疗。起 始剂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并定期调整。
四、随访与监测
1、定期随访:EOT2D患者应定期接受随访,以监测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进 展及药物不良反应。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2、自我监测: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更好地了解自身血糖波动情 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并发症监测:EOT2D患者应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 病变、肾脏病变等。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应提前进行相关检查。
五、预防与教育
1、预防: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查,可以有效预防EOT2D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2、教育: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和心理支持非常重要。教育内容包括饮食 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使用、并发症预防等。同时,应患者的心理健康,减轻焦 虑和抑郁症状。
在预防方面,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例 如,保持健康的体重、合理饮食、增加运动量等均有助于改善代谢,预防2型糖 尿病的发生。此外,针对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或患有代谢综 合征等疾病的人群,应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如定期检测血糖、加强健康教育等。

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研究显示,DSME处方可改善治疗质量[11]。为了指导广大医护工作者更加规范、科学地运用指南,结合个体化需求,选择合适时机,量化确定自我管理的内容、目标、预期效果,与患者一起制定实施计划,确定复诊时间,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组织专家编写"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本共识将从DSME处方的定义、理论依据、内容、形式、实践流程、应用时机、团队与技术这七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使用药物及注射装置的种类、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注射前的准备工作(剂量调节和检查、胰岛素摇匀方法、部位选择、装针头方式、皮肤消毒等)、注射的操作方式(捏皮方法、进针角度、推注方法、停留时长、拔针方法等)、注射部位的轮换、注射部位皮肤问题的处理、胰岛素的保存方法等。
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以免遗漏信息。评估方式和评估内容视患者的年龄、病程、接受情况等而异,避免引起患者的抵触心理,评估的结果需要完整记录并且存档,作为下一次随访及复诊评估的参考。
(二)个性化目标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血糖,还要降压、调脂、控制体重,改善生活方式,只有全面达标,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目标设定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
1.控制目标:
(1)毛细血管血糖:空腹与非空腹;(2)糖化血红蛋白;(3)血压;(4)血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体重:体质指数;(6)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
(一)综合评估
在制定个性化自我管理方案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估:
1.患者基本信息:
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糖尿病类型、教育、职业、经济状况、病程、病史、用药情况、糖尿病家族史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导言: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为了规范和提高我国T2DM的防治工作,中国糖尿病学会于2017年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防治方案。

定义和诊断:指南明确了T2DM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T2DM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试验结果。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高血压等,还可以根据随机血糖来进行诊断。

预防和干预:指南强调了T2DM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糖耐量受损(IGT)和糖尿病前期(IFG)患者,密切关注饮食结构、体重管理和合理运动,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在干预过程中,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运动锻炼,同时避免脂肪摄入过多。

药物治疗:对于确诊的T2DM患者,指南提供了药物治疗的方案。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胰岛素增敏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和胰岛素等药物。

根据个体的情况和疗效评估,医务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药物,并定期进行疗效监测,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防治:指南还强调了T2DM的并发症的防治。

长期高血糖对人体多个脏器和系统产生损害,尤其是眼、肾、神经和心血管系统。

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肾功能监测、神经系统评估,并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

个体化管理:指南还强调了个体化管理的重要性。

每个患者都有其独特的病情和生活方式,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务人员应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等方面综合考虑,并与患者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目标和计划。

结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了科学、规范的防治方案。

通过有效的预防、干预和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者治疗的信心。
02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治疗的综合效果。
03
加强患者教育及自我管理
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治疗的顺利进
行。
05
营养与饮食管理在缓解2型糖尿 病中的作用
合理膳食结构及营养素摄入建议
碳水化合物
适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尤其是精制糖和白色主食, 增加全谷类、杂豆类和蔬菜的
02
2型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 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 血糖≥11.1mmol/L,并伴有糖尿 病症状。
诊断流程
首先进行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 糖检测,如结果异常,再进行口 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确 诊。
病情评估方法
放松训练
通过渐进性肌肉松弛、深 呼吸等方法,降低患者身 心紧张水平。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 心理干预过程,提供情感 支持和理解。
提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途径
健康教育
开展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
心理咨询
设立心理咨询室或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心理支 持和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 划,确保其获得合理的营养摄入。
自我监测与管理
心理支持
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监测血糖、血压和体重 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运动 计划。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 态度和信心,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 。
06
运动锻炼在缓解2型糖尿病中的 益处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2 年 8 月第 28 卷第 8 期摇 Chin J Endocrinol Metab, August 2012, Vol. 28, No. 8
·619·
誗指南与共识誗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摇 摇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长期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的制约因 素[1] ,因此低血糖风险最小化是糖尿病管理中需要解决的一个 重要问题[2] 。
表 1摇 低血糖的临床分级
1) 轻度:出现自主神经症状鄄患者可自行处理 2) 中度:出现自主神经症状和神经性低血糖症状鄄患者可自行处理 3) 重度:血糖浓度<2. 8 mmol / L( <50 mg / dl) ,可能出现意识丧失鄄需他
人协助治疗
摇 摇 二、Biblioteka 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对因治疗而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应考虑传统的和提示
如事先已有安排锻炼前应进食适量碳水化合物及或减少胰岛素用型糖尿病meta分析结果显示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可降低1糖尿病患者所有低血糖事件2228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降低型糖尿病患者所有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29尿病患者中地特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联合使用与nph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相比低血糖风险显著降低其中所有低血糖风险减少21夜间低血糖风险减少5528型糖尿病孕妇中进行的多中心开放平行对照研究中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相比血糖控制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全天低血糖风险降低28夜间低血糖风险降低52白天低血糖风险降低1529因此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儿童成人及妊娠期妇女均推荐采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以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作为基础量餐时推荐使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尽可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三、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其危害 大多数 l 型糖尿病患者不能避免低血糖发生,每周平均发 作 2 次症状性低血糖,一生中可发作数千次。 30% ~ 40% 的 1 型糖尿病患者每年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 需要他人的救助) ,严 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为 1 ~ 1. 7 次(患者 / 年),可伴有癫痫或 昏迷(表 3)。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解读作为糖尿病患者,最纠结的就是每天该怎么吃。

为此《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版)》给出了八点建议。

推荐一: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

1. 合理饮食,种类多样,预防营养不良,成年人 BMI 应在 18.5~23.9kg/m2之间。

2. 控制体重,吃动平衡,谨防腹型肥胖,男性腰围不超过 90 cm,女性腰围不超过 85 cm。

3. 规律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

每周至少 3次,每次不少于 20 分钟。

推荐二: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增加全谷物及杂豆类。

1. 主食定量,按需摄入;2. 全谷物、杂豆类应占主食摄入量的三分之一。

推荐三: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

1. 增加新鲜蔬菜摄入量以降低膳食 GI,建议餐餐有蔬菜;2. 每日蔬菜摄入量 300~500 克,深色蔬菜占 1/2 以上,其中绿色叶菜不少于 70%;3. 两餐之间适量选择低 GI (血糖生成指数)的水果。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吃水果、肉类等食物方面存在误区,被诊断为糖尿病后就有了诸多饮食禁忌”,水果不是不能吃,而应该控制好每次摄入的时间和总量,建议两餐之间吃水果,每次在150g-200g左右,也可以模仿水果拼盘,进行多样化的摄入。

推荐四: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同时减少肥肉摄入。

1. 常吃鱼虾蟹贝及禽类,畜肉适量,减少肥肉摄入;2. 每周不超过 4 个鸡蛋、或每两天 1 个鸡蛋,不弃蛋黄;3. 限制腌制、烘烤、烟熏等加工肉类制品的摄入。

推荐五,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特别推荐每日摄入300g的液态奶,临时加餐可选择坚果。

1. 保证每日 300 克液态奶或相当量奶制品的摄入;2. 重视大豆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零食加餐可选择少许坚果。

推荐六,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1. 烹调注意少油少盐,成人每天烹调油 25~30 克,食盐用量不超过 6 克;2. 推荐饮用白开水,成人每天饮用量 1500~1700 毫升;3. 饮料可选淡茶与咖啡;4.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