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文献综述模板
食品安全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综述食品安全是一个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它涉及到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需求的满足与社会福利的改善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不同时期由于食品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本章通过对食品安全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比较,以掌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脉络。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侧重食品数量安全(food Sedcurity)到侧重食品质量安全的转变过程。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机构举行的世界粮食会议上,将食品安全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维持健康的生存所必需的足够食物。
1983年,FAO前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将食品安全最终目标解释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了一国的食品供给数量能否满足人口的基本需要,并且更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如穷人、妇女和儿童等)的食品可获得性,以避免和减少饥荒和营养不良现象的发生,因而与缓解和消除贫困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题为《品安全在卫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的文件中,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作为同意语,定义为:“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合人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
1996年,WHO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对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其中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食品安全规制主体食品安全规制的主体主要有规制机构、企业、用户(消费者)和非政府机构。
针对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规制中的作用,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 May Aung(2004)在研究中表明,所有国家必须考虑消费者利益,使消费者能够参加培训、决策以及国家食品安全系统的发展、调整和实施活动; AndrewFearne,JulieA.Caswell和Spence Henson(2007)的研究表明:根据各国食品安全形势、食品行业特征、消费者消费行为模式的不同,各国对食品行业的规制模式也有很大差异。
关于食品的文献综述

关于食品的文献综述食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食品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到现代的工业化生产。
这些变化对我们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食品的工业化生产使得食品供应更加便捷和丰富。
工业化生产使得食品的生产规模大大增加,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此外,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也使得食品的保存和运输更加方便,进一步扩大了食品的供应范围。
然而,与此同时,工业化生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大规模的食品生产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另一方面,工业化生产也使得食品的营养价值下降。
工业加工过程中,许多营养物质被破坏或丢失,导致食品的营养价值降低。
食品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
随着食品供应链的延长和复杂化,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和转基因食品等问题引发了公众的担忧。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对个人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督。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并建立了食品安全监测和预警机制。
此外,还加强了对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监管,加强了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抽检和检测。
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食物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健康饮食和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不使用化肥和农药,采用天然的生产方式,对人体健康更有益。
食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食品的生产和供应对我们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然而,食品行业的工业化生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督。
此外,人们也开始注重健康饮食和有机食品,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关注食品问题,保护自己的健康,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健康的食品环境。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关注着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食品卫生与营养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趋势以及现状,为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一、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的概念及研究范畴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是研究食品的卫生与营养价值的学科。
其研究范畴主要包括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加工与储存等方面。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可以对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的内涵与研究领域有更加明确的了解。
二、食品卫生研究的进展与趋势1. 食品安全监测与控制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以监测与控制为核心。
文献综述的结果表明,现代食品安全研究不仅仅关注常见的食品毒素与污染源,还包括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等。
2. 食品质量与标准化食品质量的提升是食品卫生的关键,标准化是实现食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食品标准化的发展逐渐趋于国际化与多样化,包括ISO9000体系在内的标准管理已经成为食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3. 食品安全法规与监管食品卫生的法规与监管对于确保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根据文献综述,各国对食品卫生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对于食品卫生的合作与沟通正在不断加强。
三、食品营养研究的进展与趋势1. 膳食与健康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备受关注。
相关文献综述表明,膳食结构调整、合理营养摄入等因素与各类疾病的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2. 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于食品营养的摄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们的饮食习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包括社会、经济及文化等,相关研究逐渐强调个体差异与精准膳食的重要性。
3. 基因与营养食品营养研究逐渐与遗传学相结合,关注个体基因对于营养代谢的影响。
研究发现,基因多态性与人群在营养代谢过程中的差异有着紧密的联系。
结论与展望:本文以综述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的相关文献为基础,对食品卫生与营养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进行了探讨。
食品的文献地的综述

国内外婴幼儿食品中重要功能性配料的标准化研的标准化研究进展2011.3###随着对母乳成分的剖析和婴幼儿营养需求模式的深入研究,特别是通过对母乳中功能性成分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母乳中许多特殊的蛋白、多肽、氨基酸、多糖、脂肪酸等功能性成分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但是,要将这些成分添加到婴幼儿食品中需要对其生产工艺、构效、功效进行系统科学论证。
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功能性蛋白类、功能性碳水化合物类、益生菌类功能性食品配料,介绍目前国内外开展的标准化工作情况,以期概括该领域的标准化基础研究工作,为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及标准化研究提供有效支撑。
功能性蛋白类婴幼儿食品中应用的功能性蛋白主要包括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功能性肽、限制性氨基酸等。
目前,乳铁蛋白是各国应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的重要功能性蛋白之一。
乳铁蛋白是一种生物活性糖蛋白,是转铁蛋白的一种,具有强碱性(pH>8),分子量 80,000Da,对Fe3+具有强烈亲和作用,为先天免疫系统的关键成分,存在于母乳及其他动物的乳汁中。
人初乳中含量约为1.0g/ L,牛乳中为0.1g/L。
为了强化婴幼儿食品特别是婴儿配方食品中乳铁蛋白的含量,科学家把它从牛乳或乳清中纯化出来添加到婴儿配方食品中。
根据卫生部2 0 0 4 年6 号公告,我国以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形式批准在婴幼儿配方奶粉、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粉中使用乳铁蛋白,使用量为30~100mg/ 100g。
根据卫生部2009年第18号公告,以新资源食品形式规定了牛乳碱性蛋白使用量(200mg/ day)和质量要求,并规定使用范围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 D A )公布了7 种G R A 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乳铁蛋白名单,规定12月龄婴儿最大每天摄入量为3.6g。
新西兰食品安全署、中国台湾卫生署、日本厚生省均认可乳铁蛋白在婴幼儿食品中应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并发布部门规定说明,但尚未建立标准化技术法规。
饮食与健康文献综述

饮食与健康文献综述题目:浅析饮食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也变得多样性,人们对食品的追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而不少人在尝试不同食物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食用垃圾食品过多,从而造成了肥胖和其他疾病。
哪些是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膳食,都是现代人们关注的问题。
导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吃饱,吃好,更注重于从食物中得到健康。
关键词:饮食习惯垃圾食品肥胖合理膳食健康1、良好的饮食习惯。
良好合理的健康饮食习惯是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使身体健康地生长、发育;不良的饮食习惯则会导致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而感染疾病。
1.1合理的早餐习惯。
不吃早餐或少吃,这种轻视早餐的陋习,形成了不合理的早餐习惯。
其实人体的肠胃对上一天摄入的营养,经过一个夜间的活动和机体的基础代谢早已消失殆尽,急需早餐补充能量和营养素,其中最为急需的血糖主要是以食物中的营养转化而来的,它是人体和大脑取得能量的能源之一。
营养学家曾对不同早餐质量的人群进行血糖水平观察,分析早餐质量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早餐如同启动大脑的开关,注重早餐的人,整个上午的血糖水平一直保持良好的水平。
工作时,注意力集中,精力充分,而少吃或者不吃的人,到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饥饿疲劳,工作效率极低等现象。
不吃早餐可能导致消化道疾病,导致肥胖。
早餐吃少,吃不好,中午就会大吃特吃,胃肠一时负担过重,会导致胃溃疡,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也而由于早餐的不吃,中午时饥肠辘辘,饥不择食,不知不觉吃下了过多的食物,从而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早餐吃不好也会降低大脑功能,影响大脑发育和成人大脑工作,由于饥饿会使血糖降低,大脑出现障碍,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易疲劳,甚至影响大脑功能,导致智力下降。
1.2减肥应合理,不应过度限食。
现代社会,不少人为了美,为了塑形和身材,不少人采用限食的方法来减肥。
营养学综述

营养学综述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食物也变得多样性,人们对食品的追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而不少人在尝试不同食物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一些疾病。
哪些是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膳食,都是现代人们关注的问题,正是如此产生了营养学。
关键词:营养学、发展、健康、问题1.营养学目前的发展状况1.1.机构与组织中国科学院于2003年12月在上海成立了中科院营养所,专门从事与营养相关的基础研究。
目前已有12个研究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150人左右。
中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成立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目前,我国不少大学包括一批“211工程”学校设立了营养学专业,多为营养与食品类课程,偏食品课程较多,营养学教育仍较落后。
中国营养学会创始于1945年,1950年并人生理科学会,中国营养学会先后加入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和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
学会现有会员12000余名。
学术团体数量不少,但相互间的合作、沟通和交流不多。
美国已联合多个营养学学术团体召开年会,称为nutritionweek,有利于更广泛地获取信息和交流。
2.饮食营养与健康2.1.膳食平衡平衡膳食就是使营养需要与膳食供给之间保持平衡状态,热能及各种营养素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及体力活动的需要,且各种营养素之间保持适宜比例的膳食。
根据身体需求,完善现有的饮食结构,注意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几大营养素的搭配,调整粮食、果蔬、动物性食物的比例,调配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吸收和利用,达到合理营养的目的。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近50种,缺一不可,没有一种天然食物能满足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合理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而平衡膳食又是合理营养的根本途径,呼吁全民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并坚持不懈,达到良好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控制和减少慢性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奠定坚实的人口素质基础。
包括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如饮酒应限量;吃新鲜卫生的食物十条供一般人群参考的饮食规则。
食品质量与安全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食品质量与安全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食品质量与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综述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总结,探讨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概念与意义1. 食品质量的定义与评估标准食品质量是指食品所应具备的一系列品质特性,其评估标准可以从食品的营养成分、食品添加剂、质感与口感等多个方面考量。
2. 食品安全的定义与保障措施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不会引发食品中毒和其他食品相关疾病。
为保证食品安全,需要从食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采取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现状分析1. 食品质量问题的种类与原因食品质量问题包括食品添加剂超标、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其原因主要包括生产环节不规范、食品加工过程失控、供应链管理不完善等。
2. 食品安全问题的类型与来源食品安全问题包括食品中毒、传染病通过食物传播等,其来源主要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重金属等。
3. 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影响与危害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可能导致食品中毒、慢性疾病等严重后果。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1. 加强食品监管与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食品生产、储存、销售等环节的监管,提高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以促进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保障。
2. 推动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加大对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食品加工与检测技术水平,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保障能力。
3. 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加强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其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源头上减少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发生。
结论:食品质量与安全是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通过加强食品监管与立法、推动科技创新以及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近代养生食谱文献综述

近代养生食谱文献综述
近代养生食谱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许多文献对此进行了综述。
本文将从营养均衡、草药调理、有机食品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对近代养生食谱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养生饮食提供科学依据。
营养均衡是近代养生食谱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
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消费者可以获得丰富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健康。
很多研究表明,养生食谱应包括多种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坚果和适量的鱼肉等,以获得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草药调理在养生食谱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医药的智慧源远流长,很多草药被用于调理身体的功能。
一些研究指出,养生食谱中添加一些具有草药功效的食材,如黄芪、枸杞子、当归等,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体质。
近年来,有机食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有机食品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
一些研究表明,有机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更为丰富,同时还能减少对人体的潜在有害物质暴露。
因此,在近代养生食谱中引入有机食品可以更好地保护健康。
此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近代养生食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减少盐、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适量多餐少食,避免过度饮食和零食等,都是养生食谱中的重要建议。
研究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许多慢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等。
综上所述,近代养生食谱研究的文献多方面探讨了营养均衡、草药调理、有机食品和良好的饮食习惯等,这些研究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养生饮食建议,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维生素E的抗辐射作用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班王宁
指导教师李志亮副教授
太阳辐射是指到达地球表面的连续电磁辐射[1],包括部分紫外线和可见光,99%以上的有害紫外线被地球周围位于平流层中[2]的臭氧层吸收掉,从而使我们的地球生机盎然, 充满活力[3]。
紫外线的波长在200—400 nm范围内,分为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和短波紫外线UVC三个波段[4]。
不同波段紫外线辐射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及皮肤疾病不同,其中UVB主要引起皮肤红斑、免疫抑制及皮肤癌,UVA则引起皮肤晒黑、皮肤光敏反应及皮肤光老化[5]。
因此,进一步掌握光致皮肤损伤机制及正确的紫外线防护措施,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1 紫外线辐射的损伤机制及其研究意义
1.1紫外线辐射的损伤机制
紫外线辐射可造成机体表皮细胞DNA损伤,亦可诱发表皮细胞酶活性进行损害DNA 的修复系统的启动[6]。
紫外线辐射还可以诱发活性氧自由基[7],自由基作用于细胞膜、核酸、蛋白质和酶类,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8],与衰老、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
1.2 紫外线辐射损伤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对辐射引起自由基损伤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9],同时,辐射损伤的保护一直是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采用抗氧化剂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0]。
所以,研究清除氧自由基的物质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1]。
2 维生素E及其功能
维生素E是脂溶性维生素,又名生育酚,属于酚类化合物。
天然维生素E有多种,均为苯骈二氢吡喃衍生物,各型维生素E在生物体内的活性不同[12]。
实验证明,天然维生素E 比合成维生素E更有效[13]。
维生素E具有抗衰老功能[14],可以抗氧化,保护多价的不饱和脂肪酸免受氧化破坏[15],预防和阻止诱发脂质过氧化,维持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可以抗自由基,其自身结构决定了其具有还原性和亲脂性,当自由基进入脂相,发生链式反应时,维生素E可以起到迅速捕捉自由基的作用;还可以缓解心血管病的发生。
3 维生素E抗氧化作用的剂量
不同剂量的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不同,所以要应用合适的剂量以达到所要的效果[16]。
正常机体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很小,绝大多数来源于各种食物,一般情况下机体不会缺乏。
临床治疗中,较大剂量,使用时间较长时,可能会产生副作用[17]。
较大剂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C和维生素E联和作用可以提高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18]。
在辐射诱发的过氧化损伤过程中,维生素A的前体物质ß-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作为一道防御体系发挥重要的抗氧化作用,两者联合使用呈现出拮抗作用[19]。
现在,联合使用抗氧化剂维生素是许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4 展望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维生素E的生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维生素E具有增加氧利用率、阻断脂肪酸在体内的过氧化过程、干扰自由激与色素斑的形成、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
参考文献
[1]李坤杰, 顾华. 光致皮肤损伤机制研究进展及防护[J]. 皮肤病与性病, 2010, 32(4):
1002-1310.
[2]Omario J, Rowland F S. Stratospheric sink for chlorofluw-romethanes: chlorine atome-
actalysed destruction of ozone [J]. Nature, 1974, 249(28): 810.
[3]陈玉梅. 浅谈臭氧层空洞[J]. 化学教学, 2007, 3: 42.
1、作者为1-3人,有几个写几个。
2、作者多于3人。
中文:宋聚国, 胡江, 彭廷军, 等.
英文:Trujillo C, Rodriguez-Arango E, Jaramillo S, et al.
[1] Sexton R J. The formation of cooperatives: 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with implications for
cooperative finance, decision making, and stabil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6, 68(2): 214-225.
[2]
[2] Trujillo C, Rodriguez-Arango E, Jaramillo S, et al. One-step transformation of two Andean
potato cultivars (Solanum tuberosum L. subsp. andigena)[J]. Plant Cell Reports, 2001, 20: 637-641.
[4]任建廷, 桑建利. 紫外线诱导的DNA损伤与皮肤癌的发生[J]. 生物学通报, 2004, 1(39):
4-5.
[5]李立. 紫外线辐射对人类皮肤健康的影响[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8, 35(4): 122.
[6]王睿, 郭周义, 曾常春. 紫外辐射引起DNA损伤的修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
复, 2008, 12(2): 375-378.
[7]刘满红, 杨明惠, 刘晓芳, 等. 紫外辐射诱发自由基体系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化学
世界, 2008, 1: 14-16 .
[8]王建英, 任引哲, 王迎新. 氧自由基与人体健康[J]. 化学世界, 2006, 47(1): 61-63.
[9]Badr E, Din N K. Protective role of sanumgerman against [gamma]-irradiation-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Ehrlich carcinoma-bearing mice. Nutrition Research [J], 2004, 24(4): 271-291.
[10]Konopacka M, Rzeszowska, Wolny J. Antioxidant vitamin C, E and [beta]- carcinoma reduce
DNA damage before as well as after [gamma]-ray irradiation of human lymphocytes in vitro[J]. Mutation Research, 2001, 491(1/2): 1-7.
[11]付瑞燕, 樊美珍. 氧自由基清除剂的应用[J]. 生物学杂志, 2002, 19(4): 31-33.
[12]曹春晖. 浅谈维生素E [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4(2): 47-49.
[13]徐寅烨, 林函. 天然与合成维生素E抗紫外线皮肤损伤的作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22): 979-982.
[14]皮静勤. 维生素E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10(8.): 786-788.
[15]张石革. 维生素E与抗衰老[J]. 中国药房, 2005, 16(23): 1839-1840.
[16]孙永叶. 不同剂量维生素C、E抗氧化作用研究[D]. 青岛: 青岛大学, 2003: 1-40.
[17]赵海英. 维生素E副作用的探讨[J]. 海峡药学, 2005, 17(4): 155-156.
[18]王璇. 维生素C、E及其联合对体外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天津:
天津医科大学, 2005: 1-30.
[19]郑怡麟, 梁欣, 海春旭, 等. 维生素E和ß-胡萝卜素对小鼠辐射损伤的联合作用[J]. 癌
变畸变·突变, 2011, 23(1): 13-20.
[20]崔旭海. 维生素E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食品工程, 2009, (1):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