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体的变迁之金文
汉字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
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 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 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 做“卜辞”。
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 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殷墟文字”。
隶变叫是“汉隶字定发”展、史“上隶最古大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 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 的书写符号。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曲为直。将篆书圆转相连的线条变为方 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
2、省并。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 省并、简化。
程邈 徒隶 隶人
晋代卫恒《四书体式》:“秦即 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 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的特点 1、用笔:左波右磔(波势和挑法)“蚕头雁尾”
掠
波磔
东汉《史晨碑》(局部)
2.体态扁平,字形“八”字分散,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秦代的隶书叫“秦隶”,也称“古隶”。 汉代的隶书叫“汉隶”,也称“今 隶”。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昏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婚 “男女有昏。”
要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
带之。”
取
①战场上取左耳
《诗·齐风·南山》:
②娶亲
娶 “取妻如之何?”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然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燃 《孟子》:“若火之
汉字的发展演变

数字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 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 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 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 奈把君怨。
——卓文君
汉字的发展演变
宝塔诗
诗 绮美,镶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也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王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东汉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出现了:
图 为 楷 书 的 创 始 人 钟 繇
汉朝末年,文字形体又由隶书演变成了现在使
用的“楷书”。“楷”是楷模的意思,“楷书”就 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字型方正,规矩严整。
汉字的发展演变
快速书写的字体——行书
被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的《兰
亭序》
《丧乱帖》
在楷书和草书产生之际,楷草之间还有一种字体也在
流行,就是“行书”。
汉字的发展演变
说文解字
甲骨文 金文
汉字的发展演变
中华历代名帖欣赏
中 三华 希第 宝一 帖名
帖
东晋.王羲之 (303-361)《快雪时晴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东晋.王献之 (344-386)《中秋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东晋.王珣 (349-400)《伯远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王羲之 (303-361) 《兰亭序》
汉字的发展演变
天下第二行书
唐.颜真卿 (709-785) 《祭侄文稿》
汉字的发展演变
天下第三行书
北宋.苏轼 (1037-1101) 《黄州寒食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
(778-865)
颜 筋 柳 骨 唐 柳 公 权
简述中国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简述中国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国的汉字啊,那可是博大精深,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奔腾不息,不断发展演变着。
咱先从甲骨文说起。
甲骨文啊,就像是汉字的小婴儿时期,那模样可有趣了。
它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笔画弯弯扭扭的,就像小孩子刚学画画,画得歪歪扭扭却充满了童真。
你看那些字啊,好多都像是一幅幅简笔画呢。
比如说“日”字,就画个圆圈,中间加个点,多形象啊,这就像古人抬头看天,看到那个圆圆的太阳,就这么简单地把它记录下来了。
这甲骨文可是咱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系统,虽然简单又质朴,却像一颗种子,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接着就到金文啦。
金文主要铸在青铜器上,这时候的字啊,就像是甲骨文长大了一点,开始有了自己的小个性。
笔画变得粗壮了些,结构也更规整了。
就好比一个孩子开始上学了,懂得遵守一些规则了。
而且啊,金文比甲骨文还多了一些装饰性的东西,像是穿了一件有花纹的衣服,看起来更精致了。
这时候的字已经开始展现出一些书法的美感了,你要是看到那些古老的青铜器上的金文,说不定会感叹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感呢。
再后来就是篆书了,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啊,像是金文的升级版,笔画更加复杂,字的结构也更严谨了。
它就像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舞者,每个动作都有规范。
而小篆呢,那可不得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
小篆就像一个标准化的模特,身材高挑,线条优美。
它的笔画均匀,粗细一致,结构对称,看起来特别规整。
你想啊,这么整齐漂亮的字,就像阅兵式上的士兵,整整齐齐地站在那里,多有气势啊。
这时候的汉字啊,已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字了。
隶书可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大变革。
隶书就像是一个叛逆的少年,打破了篆书那种规整的束缚。
篆书的笔画是圆润的,隶书却把它变得方方正正的,就像把圆润的石头打磨成了有棱有角的砖块。
隶书的出现,让汉字书写起来更加方便快捷了。
你看啊,篆书写起来弯弯绕绕的,像走迷宫一样,隶书就像给你开辟了一条笔直的大道,一下子就好走多了。
汉字形体演变

2、字体不规范:(1) 同一字写法不定。
可以是显示大头的小孩子;也可以是在襁褓 中挥动双臂的小孩子。
可以画成好像是一个大字底下加一横;或天 字下一横;或三横一竖。
两头扎起来的囊橐,有的画着花纹,有的 什么都不画。
犬
(2) 字的繁简不一。
有的画着车轮、车厢、车辕和车轴;有的画 出车轮和车厢;有的只画出两个车轮。
秦代使用的草率篆书, 称为秦隶,也叫古隶;汉代 盛行的隶书,称为汉隶,也 叫今隶。秦简所代表的隶书 还是尚未成熟的隶书,这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很多字虽然是 方折、平直的笔画,但是与 成熟的隶书仍然有距离。 第二,某些字在同一 份材料中兼用隶书和正规篆 文两种写法。
汉字在秦汉之际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隶变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也关系到汉字的 结构。汉字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隶书就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汉字的象形意味大 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的书写符号,很多字形上 无法直接看出其构造意图。隶书和古文字的根本 区别:1全面符号化,即完全抛开古文字的象形 因素,使文字变成抽象的记号;2笔画化,即把 字形分解为若干基本笔画。从结构上说,隶书字 形趋于简约,不像古汉字那样繁复;从实用的观 点看,隶书便于学习,也便于书写,有很大的优 越性。
隶书对汉字的改造: 用形态有变化的笔画书写汉字 大量改变汉字偏旁的写法
字形扁方且“八”字分散,呈现出一种动态 美
隶书-秦隶与 汉隶
秦隶-云梦秦简 汉隶-居延汉简
汉隶-史晨碑
汉隶特点:
1.用方折、平直的 笔法改变篆书圆转 的笔道。 2.用点、画结构取 代篆书的线条结构。 3.书法上有挑法、 波势、和波磔。
汉字的形体演变
字体流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历经数千年的演化与发展,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汉字一共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种汉字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最早形态之一,主要出现在殷商时期。
甲骨文的“甲”指的是龟甲和兽骨等,这些物品上刻有文字,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的笔画粗大、线条繁琐,形态简单。
甲骨文的组合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形字,即字形表现对象的外形、特征和动态;另一种是指事字,即字形表现对象的用途和情况。
二、金文金文是公元前770年左右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字。
由于商朝后期出现的“鸟虫纹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金文”。
金文的笔画比甲骨文清晰,线条也稍显柔和,同时增加了一些精美的装饰。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规范和完整,表现出一定的书写技巧。
金文主要是繁体汉字中的正体,也是中国摹仿金文刻成的篆书、隶书、楷书等的基础。
三、小篆小篆是在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字。
小篆下起笔快,笔画缩短,让字形看起来显得简练,阳刚有力。
小篆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字,固定了汉字的基本笔画体系,并且使之表述更加准确和精细。
小篆的汉字结构变得更为规范,每个汉字的笔画被分类为六个基本部分:横、竖、撇、点、折、钩。
这些基本部分可以组合成各种汉字。
四、隶书隶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隶书简洁大方,形态变化与小篆大相径庭。
隶书形态华丽优美,笔画精练有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书体。
隶书的筆劃精練,線條縱橫交错,给人一种神韵高气和和文人风雅的感觉。
五、楷书楷书是隶书演变而来的,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平易近人、最能表达思想、最为广泛流传的一种书体。
楷书的笔画较隶书更为平稳、圆润,符合现代书法常规,同时它的结构也更为整洁、严谨。
楷书更强调书写的规范和简洁,它是汉字书法的代表之一,是现代书法中最为常用的书体之一,对于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简述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书体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其图画特征明显,笔画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
金文又名钟鼎文,是西周及春秋时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其笔画吧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3)大篆。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书体,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人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其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4)小篆。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
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干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隶书。
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因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隶书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草书。
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一般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然而由于草书实在难以辨认,逐渐失去了文字的使用价值,现在只能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7)楷书。
楷书是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吸收了草书笔画简单的优点,去掉了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十分平直,字形比较方正,结构显得紧凑,字的笔画大大减少。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几千年来,汉字的形体经过了多次的演变,主要字体有下面几种:一、甲骨文。
这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二、金文。
这是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
三、小篆。
这是秦朝通行的文字,又称“秦篆”。
四、隶书。
这是汉朝通用的文字。
始于秦未,沿至三国。
五、楷书。
这是汉朝未年开始出现,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
七、行书。
这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
【隶书代表作】:主要有《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其一、清丽雅秀。
如《曹全碑》、《史晨碑》、笔画圆润飘逸,如行云流水,结构精巧玲珑,结体扁平,体态典雅,为圆笔之代表。
其二、端庄严谨。
如《礼器碑》、《乙瑛碑》、《华山庙》等,书风茂密雄强,方峻坚挺,用笔起伏多变,方圆相间,粗细有致,行笔流畅。
其三、浑厚古穆。
如《张迁碑》、《衡方碑》、《西狭颂》、《鲜于璜碑》等,骨力雄健,方正险峻,结构内松外紧,用笔古拙,寓意高古,实为汉隶方笔之代表。
其四、奇异纵姿。
如《石门颂》、《开通褒斜道石刻》等,书风雄厚潇洒,开阔大度,朴质奇趣,无矫作之态,恣肆变异,有隶书中草书之称,近于篆书用笔。
清代杨守敬称《石门颂》:“其用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从此出。
”章草: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楷书: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汉字的演变过程顺序

汉字的演变过程顺序
1.甲骨文阶段:大约从商代晚期至周代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
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体记录,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字形多为直线组成,具有象形和指事性质。
2.金文阶段:大约从周代初期至西汉中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
前2世纪。
金文是汉字的另一种古文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铜器上,字形逐
渐演变为笔画结构复杂的形式,有更多的象形和会意字。
3.考古文字阶段:大约从西汉至东汉,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
考古文字是指出土的汉字形态,包括篆书、隶书等多种字形。
这一阶段出
现了汉字的繁草书写形式,字形开始趋于简化。
4.隶书阶段:大约从东汉至北魏,约公元2世纪至6世纪。
隶书是一
种工整的汉字书体,字形更加规范和工整。
在这一阶段,字形逐渐由繁到简,开始出现了一些楷书的特征。
5.楷书阶段:大约从唐代至现代,约7世纪至今。
楷书是现代汉字书
写的主要形式,字形规整、平衡,逐渐形成了现代常用汉字的基本形态。
在这一阶段,汉字的结构和笔画逐渐趋于稳定,字形也更加统一和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实际上每个阶
段都有相应的变化和细分,汉字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矢 交
119
72
心 —贝
甲骨文 西周金文
心 贝
119
73
三 —气
甲骨文 西周金文
三 气
119
74
山 —火
甲骨文 西周金文
山 火
119
75
工 —壬
甲骨文 西周金文
工 壬
119
76
同化近似形符
119
77
119
78
119
79
2.新的近似形符的产生
119
80
叶 —古
甲骨文 西周金文
叶 古
119
81
人 —卩
甲骨文 西周金文
人 卩
119 82
119
83
鼎 —贝
甲骨文 西周金文
鼎 贝
119
84
止—又—屮
甲骨文 西周金文
止 又
屮
119 85
119
86
(四)组合形符增减变换的 随意性仍然存在,但已有所 控制
119
87
族
甲骨文
金文
119
88
衆
119
89
丧
119
90
逆
119
91
牧
119
92
莫
119
93
119
94
造
119
95
小结
一、金文概说 二、金文的特点
119
96
第十二讲 汉字 的形体变迁之金 文
119
1
一、金文概说
119
2
(一)什么是金文
金文指铸(或刻)在铜器上的文字, 因为古代称铜为金,所以把铜器上的 文字称为金文 。 钟鼎文
119
3
食器之一
81
4
食器之二
81
5
酒器
81
6
水器
81
7
乐器
81
8
钟鼎文
119
9
(二)青铜器铭文的产生与发展
正:
119
52
大:
父:
119
53
2 .弧曲线条平直化
女:
见:
119
54
马
119
55
(二)旧的异体逐渐统一,新 的异体不断产生
119
56
奚
119
57
身
119
58
象
119
59
元
《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先軫 ﹞免胄 入 狄 師,死焉。 狄 人歸其元,面如生。 ” 杜预 注:“元,首。”
119
27
四 祀 긭 其 卣
119
28
小 子 뇥 卣
119
29
2.西周铜器铭文
119
30
西周时期,青铜彝器的铸造达到鼎盛。这 个时期的铭文与商代相比明显加长了,百 字以上的铭文比比皆是,甚至有近五百字 的长篇铭文。
57
31
大盂鼎
6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2
大 盂 鼎 铭 文
57
33
史墙盘(西周)
57
34
119
46
金文的内容
1. 2. 3.
4.
5. 6. 7.
族徽、祖先、做器者 祭祀典礼 颂扬先祖 征伐纪功 赏赐册命 训诰臣下 刑典契约
47
119
《殷周金文集成》与《金文编》
119
48
67
49
二、金文的特点
119
50
(一)图绘成分逐渐减弱,方块结 构趋于稳定
119
51
1 .肥笔线条化
王:
郑州商代遗址所出青铜器
119
11
“后母戊”鼎(商代后期)
119
12
1.商代铜器铭文
119
13
鱼簋(商代)
119
14
119
15
119
16
119
17
119
18
119
19
119
20
119
21
119
22
祖乙爵(商代)
119
23
119
24
119
25
妇好觚(商代)
119
26
戍 嗣 鼎
大约在距今5000-4000年的甘肃东部马家 窑、齐家文化遗址以及河北、河南、山西、 山东的龙山文化遗址、墓葬中,已发现有 红铜和青铜制造的刀、斧、锥、凿等农具。 商代以后,青铜器铸造技术有了长足的发 展。在郑州二里岗商代前期遗址中,已发 现种类繁多的青铜器,如鼎、簋、盉、罍、 尊等。
119
10
史 墙 盘 铭 文
57
35
毛公鼎(西周)
57
36
毛 公 鼎
57
37
师遽簋盖
67
38
师 遽 簋 盖 铭 文
119
39
3.春秋铜器铭文
119
40
齐侯盂(春秋)
119
41
齐 侯 盂
119
42
吴 王 孙 无 壬 鼎
119
43
王子午鼎
119
44
王 子 午 鼎 局 部
( )
119
45
秦公簋(春秋)
60
119
㫃:
虎:
119
61
無:
東:
119
62
119
63
新的分化字形
119
64
女
119
65
贝
119
66
火
119
67
其
119
68
(三)旧的近似形符得到有 意识的改造,但新的近似形 符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119
69
1.旧的近似形符的改造
119
70
区分近似形符
119
71
矢 —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