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理解:初见嵩山(2012高考辽宁卷)(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初见嵩山(2012高考辽宁卷)(含答案解析)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古诗文阅读理解:初见嵩山(2012高考辽宁卷)(含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12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想准确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和表现情感的方法,就必须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
张耒的这首《初见嵩山》,写法很别致。
作者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
诗的前两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
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
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
本诗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在表现作者自己。
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
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作者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
对整首诗有了整体的把握,回答第一问作者初见嵩山的心情就很容易答出是“惊喜和亲切”,同时第二问这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也就不难答出是通过层层铺垫委婉地表现出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否则就会流于空洞。
2012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

2012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详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北京卷)柳 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10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福建卷)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诗歌语言

高考总复习· 语文
3.炼色彩词 演练体悟 分析下面这首诗中的色彩词所产生的艺术效 果。 绝句二首(其二)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高考总复习· 语文
【答案】“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 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 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 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 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的一团旺火,多么绮丽,多么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的红,青红互 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 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 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 赋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赏心悦目。
高考总复习· 语文
知识整合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 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 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 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 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 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加两个“而”字成“仕宦 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使文义大为增光。从上面所引的 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高考总复习· 语文
【答案】 示例一: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 彩,又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 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二是心里的耳目。生理 的耳目实见实听,心里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 才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 距甚远。 示例二: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 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 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是 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以无限想象的 空间。
2012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考点详解以及2016预测试题及答案

1、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皆隐于山坳树影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为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3.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熌灼shuò曲折q? 山坳ào 石磴chãngB.熌灼shuò曲折qū山坳yòu 石磴dângC.熌灼zhuó曲折q? 山坳yòu 石磴chãngD.熌灼zhuó曲折qū山坳ào 石磴dâng4.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B.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C.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D.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2、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皆隐于山坳树影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为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3.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熌灼shuò曲折q? 山坳ào 石磴chãngB.熌灼shuò曲折qū山坳yòu 石磴dângC.熌灼zhuó曲折q? 山坳yòu 石磴chãngD.熌灼zhuó曲折qū山坳ào 石磴dâng4.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B.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C.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D.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初见嵩山阅读附答案

初见嵩山阅读附答案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冬风吹雨去,数峰清癯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联,累遭贬谪。
浏览题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境?这样的心境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
答:
9.“数峰清癯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癯”有何精神内涵?(6分)
答:
浏览附谜底
8.初见嵩山,作者心境欣喜而又亲切。
这类心境是铺垫出来的。
①作者奔波风尘,全靠青山开阔胸襟,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应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欣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9.①高峻的山峰在一片积云当中突现,基于这类观感,作者应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癯”形容山峰,凸起山峰的高峻挺立,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应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与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构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癯”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高考全国各地试卷诗歌鉴赏题解析二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试卷诗歌鉴赏题解析(二)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分)【解析】还未展开芳心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答:【解析】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2012年语文高考真题 诗歌鉴赏题(标准整理版 含答案)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1、(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2、(辽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3、(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津亭”和“客船”。
(1分)(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5、(天津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北京渣油泵黄。
2012高考诗歌鉴赏题详解

2012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详解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7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2)(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想准确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和表现情感的方法,就必须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
张耒的这首《初见嵩山》,写法很别致。
作者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
诗的前两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
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
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
本诗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在表现作者自己。
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
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作者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
对整首诗有了整体的把握,回答第一问作者初见嵩山的心情就很容易答出是“惊喜和亲切”,同时第二问这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也就不难答出是通过层层铺垫委婉地表现出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否则就会流于空洞。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具体考查赏析该诗尾句“数峰清瘦出云来”的妙处和“清瘦”二字的精神内涵。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
天色向晚,北风吹散了云,吹停了雨,几座山峰的轮廓重又显现出来。
浓云大雨中,是看不清山峰的。
本来是由于云散雨歇,山影才再次出现的。
但是一个“出”字,却把山峰动态化了,像是它们主动从云丛中挣脱了出来。
“清瘦”,使我们感到雨水荡涤后嵩山的洁净和峭奇。
那映衬着数峰的天幕,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也是一碧如洗的,是纯净的。
因为只有如此,数峰“清瘦”的形态才能被清晰地衬托出来,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雨后群峰夕照图。
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
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的印象。
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
所以,本题要答得完整到位,不仅要求考生有很深的语言功底,还要求考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