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和硅谷:成为一个高科技地区的经验教训【外文翻译】

斯坦福大学和硅谷:成为一个高科技地区的经验教训【外文翻译】
斯坦福大学和硅谷:成为一个高科技地区的经验教训【外文翻译】

本科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外文题目:Stanford and Silicon Valley: LESSONS ON BECOMING A HIGH-TECH REGION

出处: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作者:Adams, Stephen B.

Stanford and Silicon Valley: LESSONS ON BECOMING A HIGH-TECH REGION

BY Adams, Stephen B.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economic developments of the latter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s the appearance of clusters of high-tech firms in places such as Silicon Valley, Route 128, Research Triangle, and Bangalore.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has paradoxically been accompanied by in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related economic activities, what Ann Markusen refers to as "sticky places within slippery space." These new outposts on the frontier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differed from previous clusters in many ways, including what they lacked: the need for immediate access to raw materials, to transportation nodes, and to skilled blue-collar labor. The rise of such clusters coincides with a dramatic shift of wealth creation from tangible assets (such as equip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to intangible (knowledge-based)

assets.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90s, the percentage of knowledge (as opposed to foodstuffs, materials, or minerals) in U.S. manufacturing value-added increased from 20 percent to 70 percent.

One element that many successful high-tech regions share is one or more academic anchors, as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shifted from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focus on the search for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to a key position in what Etkowitz and Leydesdorff call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Route 128 has MIT and Harvard. Research Triangle has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Duke, and North Carolina State. Austin ha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Bangalore has the Indian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Silicon Valley has Stanford University. Although there is general agreement that research universities have been part of the picture in most high-tech regions, the key question lingers: What role should the academic anchor p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high-tech region? An illuminating cas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Silicon Valley during the two decades following World War II, when the region was developing into a high-tech cluster.

The most compelling form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is the academic anchor's nurturing of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 and companies spawned by Stanford University have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for good reason.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even after

excluding the impact of Hewlett-Packard (HP, the Valley's largest indigenous firm), more than half of the revenues of companies based in the Valley in both the 1980s and 1990s came from firms either started by Stanford students or professors or using technology developed at Stanford. One study suggests that nearly 2,000 of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s high-tech firms were founded by Stanford alumni or faculty. It seems at first as if one could draw a straight line from the start-ups of the 1930s (HP) and 1940s (Varian Associates) to more recent Stanford-influenced start-ups such as Cisco Systems, Silicon Graphics, Sun Microsystems, Google, and Yahoo. Can we?

I think not. I will show that during the crucial formative years of the Valley, Stanford University's principal contributions to achieving a critical mass of brains in local industry involved relations with satellite operations of firms headquartered elsewhere more than with local start-ups. Between 1945 and 1965, Stanford established four principal programs of outreach to the local business community: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SRI), Stanford Industrial Park, the Honors Cooperative Program, and the Industry Affiliates Program. For each of the four outreach programs, source documents demonstrate that local start-ups represented a small minority of participants. Stanford's relationships with companies such as Lockheed, General Electric, and IBM were more representative during the 1950s and early 1960s than its relationships

with companies such as Hewlett-Packard, Varian, and Watkins-Johns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nford and Silicon Valley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correctly because of Silicon Valley's dramatic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success. Silicon Valley, the venture capitalist John Doerr announces to the world, represents "the largest legal creation of wealth in the history of the planet." If it were a separate country, Silicon Valley's economy would rank twelfth in the world. When developing regions look to Silicon Valley as a role model, they see the greatest incubator of start-up companies the world has seen. Estimates from 2002 suggest that the Valley is home to more than 22,000 high-tech firms, employing more than 500,000. By 1990, one-third of the largest high-tech companies cre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65 were based in Silicon Valley. Indeed, anthropologists have taken keen interest in the region, and the journalist David Kaplan notes that they "have taken to calling themselves 'entrepreneurialologists.'" Much of the literature cove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of Silicon Valley's activity emphasize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 looking at the Valley's recent past, entrepreneurship should be a major focus. In attempting to replicate Silicon Valley's formula for success, many regions have assumed that its centerpiece is a research university's active promotion of local high-tech entrepreneurship. Yet during the formative years of Silicon Valley, from the mid-1940s until the mid-1960s, Stanford's default mode of industrial

outreach was to work with established firms, while its assistance of entrepreneurs was ancillary at best. In the key cases of Hewlett-Packard and Varian Associates, Stanford's promo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represented—-at least for the university—-a last resort.

Stanford's Programs for High-Tech Industry

In the late 1940s, Stanford was a university with a regional reputation whose administrators entertained ambitions of something far greater. Such ambition required resources, and Stanford was strapped for cash. Stanford's financial predicament after World War II paralleled that of MIT after World War I. Fac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revenue constriction and rising enrollment, MIT established the Technology Plan, as one faculty member put it, to "capitalize the Institute's relations with industry." For years, those relations had included the leading research-based firm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AT&T, DuPont, and especially General Electric. Although MIT helped establish start-ups (such as Raytheon), the university's more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with industry were based on technology transfer, including consulting, disposition of patent rights, and contracts.

The Technology Plan represented an adaptive solution to an immediate problem. The industrialist George Eastman had offered the institute $4 million if the institute landed matching gifts totaling $3 million by January 1920. Falling short of that goal, the administration

硅谷人才引进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主要区位特点是,以附近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顶尖大学为依托,以高新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80年代后,随生物、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在该地区纷纷出现,硅谷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是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是美国青年心驰神往的圣地,也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的竞技场和淘金地。 作为知名高科技公司云集之地,硅谷拥有苹果(Apple)、思科(CiscoSystems)、谷歌(Google)、惠普(Hewlett-Packard)、财捷公司(Intuit)、甲骨文(Oracle)和雅虎(Yahoo)等顶级IT公司,这些公司的成就和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旧金山湾区。 但真正带动硅谷IT公司发展的是各种人才,一个令人称叹的群体。总体上,约45%的硅谷人口至少拥有学士学位,而美国总人口中这一比例为28%。近20%的硅谷人持有研究生或其他专业性学位。硅谷吸引着来自全球的人才:逾60%在硅谷科技和工程领域工作的毕业生出生于美国本土以外。这种多元文化激发了各种不同的创意。 全球其它地方、其它行业也期待着这种不同寻常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几乎全球每个地方都想成为“下一个硅谷”。各个行业的IT高管们希望效仿硅谷,点燃员工的某种激情和创意。 但是,他们能做到吗? 最新一项埃森哲调查显示,高科技公司建立和培养的独特文化是硅谷成功的秘诀之一。软件即服务供应商Workday公司首席战略信息官――史蒂文·约翰(StevenJohn)用海岛生物作比喻,“硅谷如同塔斯马尼亚岛或马达加斯加,这儿的生命形态与其它地方不同。” 我们采访了硅谷30多名非高科技行业的技术高管,包括高乐氏(CloroxCo.),盖普(Gap),CAMICO互助保险(放心保)公司。我们发现,这些公司纷纷效仿高科技公司吸引顶尖人才的文化。从这些访谈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洞察,了解其它行业和地区的IT部门是如何吸引及保留公司未来增长和成功所需人才的。 我们研究发现,在员工和企业文化管理方面,硅谷高科技公司及其主管们特别擅长管理五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内容型激励案例二

《硅谷高科技员工的激励》 硅谷的员工就职于推动科技与信息发展的高科技公司,他们就像上足了发条的机器,不知疲倦的工作着。不少人每天白天工作12个小时后,晚上还要工作到深夜,他们每周大约工作100小时左右。并不是有人强迫他们这样工作,而是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想工作而已。是什么使他们精力充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思考题:如何用马斯洛、赫兹伯格和麦克利兰德激励理论来解释硅谷员工的行为?

硅谷的激励因素分别属于如下需要: ——权力需要(特殊机会); ——归宿的需要(自主的工作方式); ——成就的需要(对工作的热爱,工作的显示度,同行的压力和认同)。 企业管理者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使硅谷的员工渴望卓有成效地完成任务或达成目标,希望干出一番事业并拥有最大的成就感。 硅谷的员工都是较高层次的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已经完全得到满足,他们追求的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硅谷就采用了高层次激励因素,以满足员工的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满足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在事业上有建树的成就需要,使他们在工作中有了胜任感、成就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使工作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工作给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使工作本身就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 是激励因素,是硅谷的管理层认识到了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并在管理中全面应用了激励因素。硅谷对高科技员工的激励说明由于需要是人类的原始动力,一定要了解员工的需要,采用适合员工的激励机制,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取得成就,才能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 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来源于需要。一个人可以同时有许多需要和动机,但人的行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却是由其中一种需要最强的动机引发和决定的,被称为主导需要。因此,要使员工产生所期望的行为,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设置某些目标,并通过目标导向使员工出现有利于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行动,这就是激励的实质。

员工激励机制外文文献翻译最新译文

文献出处:Barney J B. The employee’s incentive s mechanism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6, 31(7): 464-476. 原文 The employee’s incentive s mechanism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Barney J B Abstract "Incentive" is a psychological term, psychologists point out that all behavior is caused by the motivation of associated with it, as one of the person's state of mind, this motive for human behavior has the effect of reinforcement, vertebral move and inspire, known as a motivation. Incentive is mainly to inspire people to inner potential, cause people intelligence, mobilize people'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employees incentive mechanism problem. From the use of different ideas, different angles, for enterprise employees incentive. Staff incentive mechanism is through the system, rational system to refl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centive subjects with incentive object, is the enterprise connect the ideal into reality. Small business managers should learn effective research method for reference, targeted to solve their practical problems, and strive for a breakthrough in terms of theory. In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ncentive mechanism on the road to constantly innovation, divergent thinking, from surface to inside,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research. And summarizes a set of suitable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or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Key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centive mechanism, staff requirements Introduction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more and mor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begin to realize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is talented person's competition,

激励员工的语录50句

激励员工的语录50句 导读:导语: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着,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激励员工的语录50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1、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1%,成功是99%失败的结果。 3、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4、真心的对别人产生点兴趣,是推销员最重要的品格。 5、经受了火的洗礼泥巴也会有坚强的体魄。 6、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打倒,但任何人也阻止不了我们从地上爬起来,你该不会躺在地上耍无赖吧! 7、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8、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9、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就成不了事业家。 10、好的想法是十分钱一打,真正无价的是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 11、人因为梦想而伟大,早日达到自己的目标。 12、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13、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14、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15、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16、因为自信,所以成功!永不言退,我们是最好的团队! 17、把你的聪颖与睿智用于创造,你就前程无量! 18、勤奋的含义是今天的热血,而不是明天的决心,后天的保证。 19、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最大的资产。 20、如果把成才比作登天,自学就是成才的天梯。 21、如果学会了把握困难带来的机遇,你自然会动力陡生。 22、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滴过血的心灵更坚强! 23、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 25、在你停止努力的那一刻之前,一切都还没有什么真正的结果。 26、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27、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8、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 29、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30、一个人总要有个新的开始别让过去把你栓在悲哀的殿堂。 31、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

激励员工完成任务的句子

激励员工完成任务的句子 篇一:员工激励话语 员工激励话语 1、记得三个尊:尊重自已,尊重别人,保持尊严,对自已的行为负责。 2、黑夜的转弯是白天,愤怒的转弯是快乐,所以有的时候让心情转个弯就好了。 3、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享受为别人服务的过程就是坚持梦想的过程。 4、有的顾客很牛是因为他见过最大的动物是牛,所以他必须装的“牛”一点。不要不理解,他并没有见过大象和恐龙。 5、你不喜欢技师的工作是因为你没做好,真正做好了,你会非常喜欢,因为你提升了顾客的健康,也提升了自己。 6、技师应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什么都想要。 7、当帮助不再仅仅是出于同情,而是出于本能,这个世界才会健康起来、温暖起来。 8、永远都不要停止微笑,即使是在你难过的时候,说不定哪一天有人会因为你的笑容面爱上你。 9、你能为别人做的最好的事情是,帮他发现他的健康隐患,然后巧妙地告诉他,即使他并不愿意接受。

10、寻找同事谈恋爱时请记住三句话:①外边的世界很精彩②不要相信哥,哥只是个传说③兔子不知窝边草。 11、幸福的人知道回忆过去的什么事情,享受现在的什么事情,以及计划将来的什么事情。 12、跟别人计较,其实是在跟自己计较。计较得最多的人,一定也失去最多。所以一定不要和你的身边人斤斤计较。 13、有的顾客很“色”有两个原因:①他没有洗澡②上帝把他的嘴和手安排错了地方。所以第一条要求我们必须洁身自好,第二条自己安排对自己的嘴和手。 14、常常赞美他人的人总是被人赞美:诋毁别人的人,正是在诋毁自己。赞美周边的人,让大家有勇气去面对困难与挫折。 15、施与是一种美德,而快乐的接受也是一件高尚的事情。如果有人真心地想要帮你,那么,你就快乐地接受吧,这会让他感到无比的喜悦。 16、我们总以为羞辱是来自他人的言行,却不知除了自己,无人可以羞辱你。我们是高尚的健康职业,不要自己羞辱自己。 17、店长和主管是你工作中最有利用价值的资源。 18、低调做员工,高调做工作,这样你会飞得更高。 19、不要等到老板赞赏你时才相信自己。 20、更多精彩内容就在《足疗店经营方略》。 篇二:激励员工的话 激励人心的句子

员工激励外文翻译

附录A Title:Meeting employeee requirements: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is still a reliable guide to motivating staff. Material Source: Industrial Engineer Oct2011 Author:SADRI,GOLNAZ BOWEN, R. CLARKE. Motivation relates to a range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at guide an individual toward a goal and cause that person to keep pursuing that goal. Motivation often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direction (the choice of one activity over another), intensity (how hard an employee tries) and persistence (how long an employee continues with a behavior, even in the face of obstacles or adverse circumstances). Motivated employees work harder, produce higher quality and greater quantities of work, ar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and are less likely to leave the organization in search of more fulfilling opportunities. Competition by companies to attract the most talented individuals has given employees the power to demand more than just a reasonable wage or salary, and there is evidence that companies are starting to listen. A recent survey showed that salary had only a 20 percent impact on job satisfaction. Employees need a range of motivators in orderto remain engaged in their work. In response to this demand, employers are looking at how to satisfy their employees on both an extrinsic, financial level as well as an intrinsic, psychological level. Research conducted by the 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 (EBRI) found that in 2004, 92 percent of employer spending for total compensation was on wages and salaries; however, the following year spending on wages fell to 81 percent. In balancing monetary (extrinsic) and nonmonetary (intrinsic) incentives, companies use diverse motivators ranging from competitive monetary compensation and health insurance packages to concierge services and nap times. The continuous endeavor is to be creative in designing a benefits package that attracts and retains quality employees. The theory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can be used as a framework to identify the various benefits organizations can offer to satisfy their employees’needs and, in turn, increase revenues and reduce expenses. Psychology professor Abraham Maslow’s theory, proposed in 1943, identifies the five basic human needs that underlie all human activity. Fundamental behavior

基于人为激励理论的高科技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Management 经管空间 092 2012年7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8146725.html, 基于人为激励理论的高科技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康萍 摘 要:目前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就整体情况来看,依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本文以人为激励理论为基础试图为我国高科技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提供一种全新的系统模式。关键词:人为激励 高科技企业 激励机制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c)-092-02激励机制作为现代组织整体运行机制的核心,也是组织活力的重要体现。眼下在众多高科技企业中,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研究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成果。但就究竟该如何突破传统激励理论的束缚,结合激励主客体的互动关系去构建一套真正适合我国高科技企业实际的激励机制,则成为很多高科技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人为激励理论的相关理论 1.1 人为激励理论的概念 “人为激励” 理论是在全面分析西方现代激励理论基本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西方现代激励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缺陷,从而提出的一种比较适合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情况的新的激励理论。国内有关学者对人为激励的概念表述如下:所谓“人为激励”就是指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下,激励主体对激励客体的动机采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激发,进而使激励客体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同时,激励客体也会主动采取一些手段来诱导激励主体的行为,使激励主体表现出激励客体想要的行为。1.2 人为激励理论的三大激励系统 从上面对人为激励理论概念的解释可以看出激励的主客体并非固定分离的,同时我们也知道,个体的行为不但取决于个体自身的一些因素,另外还取决于自身以外的一些因素,即既有内控也有外控因素。根据“主体——客体”维度和“内控——外控”维度,我们将激励的系统分为三大类:自励系统、他励系统和互励系统。 自励系统就是由组织中的同一成员同时担任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也就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合二为一的激励系统。个体所有的工作行为的产生、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在自励系统中都是由个体自身来完成,它强调的是组织成员的自控,其实质就是狭义的“人为”。 他励系统是由组织中的不同成员分别担任激励的主体和激励的客体,即激励的主体与激励的客体相分离的激励系统。传统激励理论所研究的就是这种激励系统,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激励系统。这种激励系统强调的是组织成员的他控,其实质就是 “为人”。 所谓互励系统则是由组织中的成员互相担任激励的主体和客体,即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的角色并不固定,而是不断变化且相互影响的。同一组织成员既可能是激励主体,也可能是激励的客体,二者的关系是双向的、动态的。这种激励系统也可以理解为他励的一种特殊情况。这种激励系统的实质就是 “人为为人”。 2 我国高科技企业激励机制的现状及成果 2.1 有关高科技企业员工激励的理论研究日渐丰富,激励制度日臻完善 随意打开一个互联网的搜索引擎,输入“高科技企业员工激 励”、“知识型员工激励”在短短的数十秒中即可调出上百万个与之有关的搜索结果,这就说明目前我国关于高科技企业员工激励的相关理论研究已进入到一个白热化的程度,相关的学者、专家也数不胜数。与此同时,国家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持与激励力度也日益加大,相关的制度也不断出台。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并且要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就是说国家已经开始以制度的形式来鼓励高科技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深入,竞争淘汰机制已经被深入而广泛地应用到了高科技企业中,岗位津贴制也被用到了高科技企业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的收入分配中。通过上述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改革,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激励制度也日益得到了完善。2.2 各种激励手段日益得到了高科技企业的重视 在传统的激励管理中,管理者往往更重视物质激励手段的应用,由于高科技企业员工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欲、并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他们的激励应完全突破传统的物质激励为主的激励方式,更多结合知识型员工需求的特殊性,采取更加灵活的激励手段。目前,我国各大高科技企业针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所采用的激励手段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物质激励的限制,开始重视采用诸如精神激励、关怀激励、榜样激励、目标激励等多样化的激励方式,以更有效地激发广大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赢得持续发展的优势。 3 基于人为激励理论的高科技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科技企业在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方面已取得 了一些成就,但就整体情况来看,我国高科技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仍然停留在传统激励理论和西方激励理论关于“经纪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层面,没有从东方激励理论的“主体人”人性假设的层面对激励理论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进而构建一种基于人为激励理论的高科技企业员工激励的全系统模式。3.1 高科技企业员工激励机制“自励”系统的构建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长期以来一直宣扬“修己以安人,正人先正己”。在构建系统的高科技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过程中首先要构建企业员工的自励系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为每位员工设定合理的目标,充分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目标是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理引力。个体任何的努力行为,都是为了得到一定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个体努力的目标。在高科技企业员工的激励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每个员工工作内容和任务的特殊性来为每个员工制定合理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引导员工的行为,使员工的努力方向和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

激励员工的奖励方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激励员工的奖励方案 惩罚与奖励是一对矛盾,惩罚与奖励相对应的目的就是惩恶扬善,这也是法律设置的目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激励员工的奖励方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激励员工的奖励方案1 1、目的 为加强公司员工遵纪守法的主动性、自觉性,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素质,维护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管理秩序,保障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全体人员。 3、奖惩原则 有功必奖,有过必罚,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4、奖惩种类 4.1.奖励种类 公司设立如下奖励项目: 4.1.1.精神奖励 (1)表扬(口头或书面表扬); (2)嘉奖(奖状、奖品); (3)记小功; (4)记大功。

4.1.2.物质奖励 (1)一次性奖金; (2)晋级; (3)其他(旅游、培训机会、住房等)。 4.2.处罚种类 公司设立如下惩罚项目: 4.2.1.精神惩罚 (1)警告(口头或书面警告); (2) 通报批评; (3)记过; (4)辞退; (5)开除 4.2.2.物质惩罚 (1)一次性罚款; (2)降级; 4.3.奖惩轻重 4.3.1.奖励——表扬→嘉奖→记小功→记大功→晋级; 4.3.2.惩罚——警告→通报批评→记过→降级→辞退→开除。一次性奖金和罚款须和以上奖惩种类同步进行。 5、内容 5.1.奖励内容 5.1.1.奖励范围。 对有以下表现者之一的员工均给予奖励: (1)在完成公司工作、任务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和经济效益的;

2019激励员工方案及奖励

2019激励员工方案及奖励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能立足或长远发展,有效的员工激励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下面是有20xx激励员工方案及奖励,欢迎参阅。 20xx激励员工方案及奖励范文1 一、目的 为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激励员工进取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酒店总办特拟定以下奖励项目,以表彰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员工。 二、适用范围 凡任职满一个月以上的正式任用员工皆适用;但部分奖金支付办法,亦可适用于兼职人员。 三、奖励项目 1.优秀员工奖: 评奖范围:饭店领班及领班以下员工 A.每月评选一次;

B.名额按部门总人数的5%评选,饭店共10名; C.后勤部门可联合评比; D.民主公开评选;出满勤,干满点;无事故,无投诉; E.奖励方式:通报表彰,发放奖金; F.总经办组织,班组推荐,部门评审报总经办批准。 2.优秀管理者奖: 评奖范围:饭店主管级以上管理人员 A.每月评选一次; B.名额1名; C.在每月第一次管理例会上,评选上月先进管理者; D.奖励方式:通报表彰,发放奖金; E.总经办组织。 3.优质服务事例奖(含委屈奖): 评奖范围:饭店全体员工 A.每月评选一次; B.根据各部门上报先进事例,由总经办在告示栏内公示三天;

C.各班级投票,饭店晨会上评比; D.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 E.奖励方式:通报表彰,发放奖金; F.总经办组织; G.本奖评选允许有空缺。 4.总经理特别嘉奖: 评奖范围:饭店全体员工 A.为即时性荣誉。各部门可根据员工表现以书面形式向总经理办公室申请; B.获奖条件——优质服务给饭店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的、提出合理化建议给饭店带来明显效益或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拾金不昧数额巨大的、见义勇为保护饭店集体财产的、连续六个月被评为优秀员工或优秀管理者的。 C.奖励方式:由总经理签发荣誉证书,通报表彰,发放奖金,酌情给予其它奖励。 D.由总经办组织。 5.礼貌奖 评奖范围:饭店全体员工

案例:全面激励,有章可循

案例案例::全面激励全面激励,,有章可循有章可循 2018年05月21日 案例 案例 H 公司是2012年创立的一家专注于传感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民营公司,创立近五年间,人员规模达到800人,2016年营业收入达5亿元人民币。公司发展势头迅猛,公司领导把未来的战略目标确定为三年内实现20亿营收,并成为国内前十的传感器生产制造商。但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各层级人员较高的离职率一直困扰着公司管理层,内部人才数量与业务高速发展之间的较大缺口,也严重影响了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人才流失率为何如此之高 人才流失率为何如此之高 ●职业发展通道狭窄 很多初创企业都习惯于把管理通道当做员工职业发展的唯一路径,这不仅会使员工对管理岗位趋之若鹜,更会使公司的激励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管理层级过多,也容易造成组织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尤其是在部门内部,会造成岗位之间的权责界限划分不清,极易造成部门内部的多头管理。 在H 公司,各职能部门和作业单位的部门内部设有经理、副经理,生产车间设有车间主任、车间副主任,某些部门甚至设有两个副经理。究其缘由,是因为有些员工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为了激励和保留员工,只能通过晋升到管理岗位来实现对员工在薪酬上的激励和业绩上的认可。 由于员工只能通过管理通道的晋升实现薪酬的增加,对公司来说管理岗位不可能无限制增加,有限的管理岗位和狭窄的职业发展通道,降低了公司员工对未来个人发展的期望,影响了其自我提升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和信心,不利于挽留员工。 ●薪酬策略与企业战略相左 H 公司近三年发展势头迅猛,年营收增长率达30%,在业务方向上也从生产制造逐步转向技术研发,以实现战略转型。但是,并未及时采用与战略目标相一致的薪酬策略,尤其是技术研发类员工和中层管理者等核心骨干人员的薪酬水平,还不及外部市场的50分位(见下页图1),较弱的薪酬水平难以保留核心人才,更别说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了。

【核心人才激励】案例点评:硅谷名企坦丁姆计算机公司的激励制度

硅谷名企坦丁姆计算机公司的激励制度 【关键词】高新科技产业、激励制度、硅谷、坦丁姆 美国加州北部“硅谷”(Silicon V alley )地区有一个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公司即坦丁姆计算机公司(Tandem Computers)。该公司是詹姆士?特雷比格(James Treybig )1970年创建的,1980年,它每年的销售 量已达到3亿多美元。1985年它的销售量已达到 10亿美元以上。人们普遍认为,坦丁姆公司的管理 是很有特色、极为成功的。 坦丁姆公司地处加州"硅谷"高科技地区,来自 各方面的有力竞争相当激烈,由于激烈的竞争环境 使公司面临着生存与发展严峻的挑战。也由于詹姆士本人的管理天才和实践,他创造了一套有效而独特的管理自己员工的方法。 他为员工创造了极为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公司总部设有专门的橄榄球场地,游泳池,图书阅览室,还有供职工休息的花园和宁静的散步小道等。他规定每周五下午免费为员工提供啤酒。公司还经常定期举办各种酒会、宴会、员工生日庆祝会,同时还举办由女工为裁判的男员工健美比赛等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倾听员工对公司的各种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他还允许员工有自行选择机动灵活的工作时间和自由。 詹姆士很注意利用经济因素来激励员工,他定期地在员工中拍卖本公司的股票,目前,几乎公司的每个员工都拥有公司的股票。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大家为公司努力工作的热情。 詹姆士还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制订出一个具体的了解公司、学会和掌握公司内部各种工作的计划,以及自己期望能得到的培训和进修、发展的五年战略计划。这样,每个员工都可逐渐了解公司、结合培训和进修学会和掌握公司及本行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此,大家对公司都有强烈的感情和责任心,平时用不着别人来监督就能自觉地把工作搞好,就自觉地关心公司的利益和发展前途。因为公司的绝大多数员工都拥有公司的股票,所以大家对公司的利益及其成功都极为关心。 作为一家飞速发展的硅谷名企,坦丁姆计算机公司的管理是很有特色的,特别是其激励制度, 对于高新科技人才的激励管理有效地让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提高创新性。

互联网员工激励机制

互联网员工激励机制 互联网企业技术型员工流动性较强,固定工资占薪酬比重较高,不同的互联网企业对技术型员工的薪酬激励重视程度不同,企业内分配模式较为单一,但是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又十分依赖技术型员工的技术和能力,需要企业建立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技术型员工薪酬激励机制,包括确定薪酬目标的基本原则等。下面是的互联网员工激励机制,欢迎来参考! 一、绪论 互联网企业对知识、技术的依赖性较高,企业员工的薪酬激励 情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互联网企业是指从事互联网运行服务、应用服务、信息服务、 网络产品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生产以及其他与互联网有关的科研、教育、服务等活动的行业总称。技术型员工起源于职业定位的不同,最早引入这一概念的是埃德加·舍因(EdgarSchein),根据他的研 究结果表明,技术型(或职能型)职业定位主要关注的是工作的实际内容,这种员工一般都希望一直在自己擅长的技术或职能领域工作。 二、互联网企业技术型员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技术型员工流失严重 有研究表明,互联网行业员工流失率为17.9%,高于所有行业 的平均值15.8%,其中技术型员工流失率高达18.5%,行业内人才争 夺十分激烈。互联网行业薪酬逐年上涨,但是每年的涨幅在不断缩小,

且趋于稳定。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型员工薪酬(如百度、腾讯)明显要高于中小型互联网企业。 2、技术型员工工资中固定部分占比较高 技术型员工的薪酬构成也一般员工基本相同,由岗位工资、技 能工资、各种津贴、奖金、佣金等组成,但是其中固定部分约占到75.2%,技能工资仅占到22.4%,其他可变工资占2.4%,固定部分所 薪酬总额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员工。这一方面体现了对技术型员工的保障,但同时也体现了薪酬构成的激励不足。 3、对技术型员工激励重视不够 互联网企业对技术型员工的重视程度,取决于企业经营者在技 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方面的动力大小。正是由于企业经营者在技术创新动力与需要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企业在重视技术型员工程度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企业在激励技术型员工方法和效果方面的明显不同。一般而言,大型互联网企业比较重视技术创新,对技术型员工的激励也较为重视,以企业内部能够形成资源向技术型员工优先配置的良好环境。 4、薪酬分配模式单一 尽管国内技术型企业使用的薪酬分配模式种类较多,如项目工 资制模式,协商工资制模式,提成工资制模式,技术承包工资制模式,宽带岗位工资制模式。但是单个互联网企业对于技术型员工所适用的薪酬分配模式却十分单一,一般单个企业仅使用1到2种分配模式,比如常见的是提成工资制模式和技术承包工资制模式。 三、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技术型员工薪酬激励机制

员工激励【外文翻译】

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 一、外文原文:原 文: EmployeeMotivation N ohri a N i ti n; G roys be rg Bori s; Le e Linda-E li ng Getting people to do their best work,even in try ing circumstances, is oneof managers' most enduring and slippery challenges. Indeed, deciphering what motivates us as human beings is a centuries-old puzzle. Some of history's mostinfluential thinkersabouthumanbehavior-- amongthemAristotle,AdamSmith,SigmundFreud,a ndAbrahamMaslow-- ha ve s t ruggl edtounde rs t a ndi t snuanc e sand ha vetaughtus a tremendous amount about why people do the things theydo. Such luminaries, however, didn't have the advantage of knowledge gleanedfrom modern brain science. Their theories were based on careful and educatedinvestigation,to be sure, but also exclusively on direct observation. Imagine try ing to infer how a c arw orks bye xa mini ng i t smovements(sta rt ing,s t opping,ac c elerating,t urning)without being able to take apart the engine. Fortunately, new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fields like neuroscience,biology,andevolutionarypsychologyhasallowedustopeekunderthehood,soto speak-- tolearnmoreaboutthehumanbrain.Oursynthesisoftheresearchsuggeststhatpeople a re guided by four ba s ic emotiona l needs, or drives, that are the produc t of our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8146725.html,wrenceandNitinNohriain their 2002 book Driven: How Human Nature Shapes Our Choices, they are the drives toacquire(obtainscarcegoods,includingintangiblessuch as social status); bond(form connections wit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comprehend (satisfy our curiosityand master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defend (protect against external threatsand promote justice). These drives underlie everything wedo.

高科技企业员工激励策略研究(一)

高科技企业员工激励策略研究(一)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竞争的加剧,高科技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人才作为高科技企业的灵魂,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激励自身员工,以获取竞争优势,是当前高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从分析高科技企业员工的心理特征与需求入手,阐述了高科技企业员工的激励策略,并对高科技企业如何激励其员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心理特征;需求;知识型员工;激励 1高科技企业员工的心理特征与需求 根据勒温的场论,B=f(P,E),其中:B——行为p——个人E——环境f——函数关系。可以说,行为是人(包括个体人、群体人和组织人)与环境的函数。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不同反应主要取决于两大类的影响:一类是人的主观上的特征,包括生理、心理、文化等方面;另一类是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各种特征,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组织内部环境和组织外部环境等。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支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使采取的激励措施更加有效,首先必须分析在高科技企业工作的员工有哪些行为特点与特殊的需求。 (1)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 高科技企业的员工越来越看重职业,而不是工作,他们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高科技企业的员工追求的往往不是金钱和权利,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通常认为,工作只是提供了生活的保障,而职业才能将人的发展需求与生活结合起来。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来体现对员工价值的承认和尊重。例如,摩托罗拉公司每个季度都要和员工交流,诸如“工作是否如你所愿”、“能力与岗位是否匹配”、“还需要公司为你做什么”等问题。 (2)高自主性与高创造性。 在高科技企业工作的知识工作者在本身专业领域内都是专家,他们具备自己的知识和头脑,更倾向于一个自主工作的环境,不愿意受制于物,更不愿意受制于人,他们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工作上的自主性要求较高。与此同时,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其工作常常需要在易变和不完全、不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和创造性。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所以创造性精神同样是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3)工作流动性意愿高。 在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技术的竞争上,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信息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知识型员工了解自身具有的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因此他们更多地忠诚于自己的专业。而可能较低地忠诚于所在的企业。 (4)对必要研究资源的需求。 良好的待遇固然重要,但对于高科技企业的员工来说,更重要的是能有足够的资源来专门从事研究,能得到学术界认可,并能有机会将技术转化为商品。例如,微软为每位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除了保证研究经费外。还提供人员技术上的支持,如资料搜寻员。研究助理等,使研究人员可以全神贯注地进行研究。 (5)注重自身知识的提升。 高科技企业的工作者为了保持和增加自身的能力与价值,需要不断地学习。知识型员工是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脑力劳动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思维活动,成长是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中永远的主旋律。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依赖组织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学习的环境,否则他们就会另谋他就。

激励理论案例分析

关于激励理论案例的分析报告①② 1、案例简介 蒋云飞,是一位有着高学历、各方面综合素质都比较好的营销人才。在一家企业的人才招聘活动中,,通过层层筛选进入了该企业行政管理层。经过了一段企业环境、工作条件等摸索时间,形成了一定的工作能力。对企业的产品以及该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现状了如指掌,同时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走向和预测也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但这种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敏捷细致的能力潜质并没有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好的发挥出来,在他所主持的工作也是只是为了应付上一级领导交给的任务,经过仔细的摸底和了解,才知道当初企业在招聘他进来时,许下了很多的承诺,但当他本人经过一定努力完成了企业交给他的硬性指标之后,兑现承诺时由于企业当时的能力条件和现状根本无法完全做到,因此不是大打折扣就是延后拖着不办,大大打击了他个人的积极性。要不是因为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单位的原因,恐怕他本人早已经离开了这家企业。 2、案例分析 2.1 现象 该企业在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上存在明显的信用危机。一方面对企业整体销售管理体系中的相关岗位的职责、职能认识不清,另一方面对企业管理经营型人才的需求分析不具体 2.2 问题 在企业的人才招聘活动中,有相当一些学历较高、各方面综合素质都比较好的人才,通过层层筛选选好不容易进入了企业之后,却没有表现应有的能力。对此企业深感,明明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优秀人才,但为什么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企业所有?其实问题的根本是在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的确定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 2.3 原因 在人才的招聘、录取和使用上没有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需求相挂接,就会直接导致了人才的使用不当和浪费。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对企业现阶段营销人力资源的全面需求分析不足 大多数企业都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招徕一批学历高,经验丰富的员工,结果又没有 相应的岗位给他们发挥能力,最后消极怠工,企业和员工都不满意。例如上例,产生该员工水平过高的后果:工作麻痹大意、高劳动力成本——生产率下降;待遇低、没有施展才能及成长机会——满意度下降。 2.对企业管理经营型人才的需求分析不具体 由于企业目前可提供的资源有限,人力资源管理还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化运作模式,因而对管理经营型人才(特别是营销人员)的需求分析,往往显得笼统而不具体,对人员的安排与调配主要由企业领导的喜好与意愿而决定,缺乏科学性的指导与分析来作为依据。 ①完稿日期2006年12月12日 ②本文由个人完成,选取编写案例,并通过个人就有关资料的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 2.4 所用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有时也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ion-hygiene theory)]由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泊格提出。他相信,个人与其工作的关系是一种基本关系,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