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作业-医学的脚步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下医学模式的转变

自然辩证法下医学模式的转变

自然辩证法下医学模式的转变-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自然辩证法下医学模式的转变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着重研究的是辩证规律和范畴在医学中的特殊表现,是医学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

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立和系统科学方法被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旧的医学模式、生命观、疾病观、医疗观、保健观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目前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和重要性,21世纪的医学不仅需要完成由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恤心珍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且需要更进一步地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生态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变是随着自然科学技术和自然观的发展而转变的,每一次转变都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状况相适应的,都体现着辩证发展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医学模式经历了几个阶段。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公元前7世纪一公元5世纪,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自然科学同哲学结合在一起,与此相适应地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以及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人们对健康与疾病有了初步的观察和了解,产生了粗浅的理性概括。

如在古代,中国医学便有阴阳五行的病理学说,产生了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不内外因等病因学说,开始把健康与疾病和人类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并据此产生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公元5世纪一巧世纪,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科学家们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归之于上帝的推动,宣扬上帝创造万物,认为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

当宗教神学自然观相适应,产生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虽然当时也使用一些植物和矿物来治疗疾病。

但不能超越“神灵的主宰”,保护健康和治疗疾病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符咒祈祷。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学习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学习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医学教育的整体观21 世纪已经到来, 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才竞争的挑战, 面临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与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矛盾, 医学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 因此, 必须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医学领域中的渗透, 现代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 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医学的带头学科; 现代免疫学的兴起和生物医学工程的产生, 给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整个医学呈现以下新的特点:第一, 基础医学已从微观及宏观双向深入发展, 生物学研究从分子水平到量子水平, 并用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阐明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阐明疾病与疗效的机制。

第二, 预防医学将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引导下, 研制出多种高效安全的疫苗和新的预防药物, 进行立体化和多方位的社会预防。

第三, 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技成果, 发展和更新各种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段。

第四, 医学将向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整体化即要求医学研究必须注重人体的整体性把人与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把健康与疾病置于该整体之中探讨医学的规律。

综合化即医学将更多地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融合,产生新的综合性、边缘性和交叉学科。

多元化即医学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实验、理论、微观、宏观、个体、群体多元研究的趋向。

第五, 21世纪的医学将从原来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转变为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模式。

这标志着未来医生的任务已不单纯是在医院里坐等病人, 而是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社会和家庭服务,从诊治疾病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治疗扩大到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关注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综合性、整体性的“全球医学”的医疗保健服务。

自然辩证法作业论文--自然辩证法对医学模式形成及转变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作业论文--自然辩证法对医学模式形成及转变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对医学模式形成及转变的指导郝强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着重研究的是辩证规律和范畴在医学中的特殊表现,是医学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

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立和系统科学方法被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旧的医学模式、生命观、疾病观、医疗观、保健观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现代医学模式系统科学方法医学辩证法指导作用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医学界一直热衷于对医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不少专家相继提出了若干种医学模式。

为何医学界如此关注医学模式的研究?医学模式指的又是什么?1,医学模式。

模式:数理逻辑概念,即用一系列公式来表达形式逻辑理论。

后引入到其他各学科,成为总结各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

模式可以理解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保护健康与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

医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医学观。

它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和发展规律,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

医学模式的演变:医学模式是人类获取健康和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而不是由少数人头脑中臆造出来的。

2,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和经历的阶段。

医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教条,而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而转变着。

历史上主要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几种医学模式。

⑴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

因此人们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祈祷。

如:“巫医”等。

⑵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宗教是对自然力的屈服,并将其神秘化的结果;医学是对自然力的征服,并将其明朗化的结果。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医学模式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医学模式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医学模式1000字
自然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强调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辩证分析。

医学模式则是指医学实践中采用的理论架构和方法论。

在医学中,自然辩证法可以被用作一个基本哲学观念,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人体机能的运作和疾病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倡导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它将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试图通过辩证分析来揭示事物内在的矛盾和发展规律。

在医学中,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医生理解人体内部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

例如,在治疗肝脏疾病时,医生会考虑到肝脏与其他器官和功能的相互作用,以及体内矿物质和荷尔蒙等元素的平衡,以便制定一个全面的治疗计划。

医学模式则是指医学实践中采用的理论架构和方法论。

它是指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自然辩证法可以被用作其中一个基本哲学观念,通常是与西方医学中的科学方法和证据基础相结合,以确保精确和可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医学实践中,自然辩证法和医学模式是不可分割的。

医生在向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时,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以保证治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比如,在治疗皮肤病时,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同时依据皮肤病的病因、症状、病程和治疗效果等因素,制定一个科学可靠的治疗方案。

这就需要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坚持自然辩证法和医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以确保治疗的成功。

总之,自然辩证法和医学模式是医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医生需要了解和运用这两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确保提供准确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自然辩证法对树立正确的医学科研思维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对树立正确的医学科研思维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对树立正确的医学科研思维的意义自然辩证法对树立正确的医学科研思维的意义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对于医学科研的意义不言而喻。

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以客观、科学、公正的态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自然辩证法坚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从中发现规律,妥善处理矛盾,从而更好地领会、把握、阐释自然界的规律,也就是说,它可以使研究者更加准确、精确地把握医学知识,为医学研究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

首先,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以客观的态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它强调要客观认识、客观把握现象,从各种角度把握客观实际,把事物的发展过程抽象出来,从而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过自然辩证法的思考,科研人员可以从客观事实出发,把握科学问题的本质,以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更好地实现科学研究的目标。

其次,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以科学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它强调要以实证的方法去探索和阐释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发现科学问题的本质。

经过自然辩证法的思考,科研人员可以以科学的方法去探索科学问题的本质,以正确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使科学研究的实践更加科学,更加规范。

最后,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以公正的态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它强调要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科学问题的本质。

经过自然辩证法的思考,科研人员可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正确的角度去解决科学问题,使科学研究的实践更加公正。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医学科研的重要思想工具,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以客观、科学、公正的态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加准确、精确地把握医学知识,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

因此,正确运用自然辩证法树立正确的医学科研思维,是我们科研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的重要理念。

自然辩证法与现代医学

自然辩证法与现代医学

自然辩证法与现代医学姓名:--班级:---院系专业:---学号:---自然辩证法与现代医学摘要:医学:不仅仅是预防、治疗、处理疾病的一种科学,更是一门人学,哲学,社会学,需要辩证论治,医学不仅需要才智与技术、经验与感悟,更需要博爱与奉献、敬畏与悲悯。

医生不是治疗疾病的机器,是一个有人性和温情的人,病人更不是病,而是有着自己的全部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的活生生的个人,医学是一个人和人之间的带着温情、尊严和敬畏的交往。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旧的医学模式、生命观、疾病观、医疗观、保健观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医学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着重研究的是辩证规律和范畴在医学中的特殊表现,是医学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现代医学科学方法论医学辩证法指导应用引文:在自然辩证法的课堂上,听了李锋老师关于现代医学200年的阐述,解析了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医学技术,深深的觉得自然辩证法的应用无处不在,在医学的应用更是如此。

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由浅入深一步步探索的过程,而认知的思维与辩证的重要性显现无疑。

一开始的引入便介绍了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2年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创刊 200 周年。

为了这个纪念日,该杂志制作了一个专题,回顾了创刊以来的医学发展,从中可以看到现代医学取得的巨大进步,以下是我所记录的重要例子:1816 年:René Laennec 发明听诊器。

在此之前,医生只能用手按在病人胸膛,了解病人体内状况。

1837 年 3 月 8 日:J. Warren Mason 描述了美国第一例鼻整形手术。

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姓名:学号:学院:医学院专业:临床医学导师: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时间飞逝,转眼间这学期的几次自然辩证法课程就结束了,在还没上课之前,想象着这门课应该是政治课之类特别枯燥乏味的东西,所以就没抱着好好学的心态去上课,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发现自然辨证法的内容确实是很枯燥的东西,但是老师你却能把它讲得绘声绘色,听起来引人入胜,主要是因老师你不单纯的讲课堂知识,而是加入了一些有趣的现实生活案例进来,播放优秀的视频、音频教程资料,从不同的感官以刺激,让我们心理上接受自然辩证法哲学的洗礼,同时老师诙谐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情不由己对这门课慢慢提起了兴趣。

另外,慢慢的开始发现这门课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莫大的联系,也越来越觉得我们身边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是可以运用自然辨证法的一些原理来解决的,而且这门课程也是与我们学习和生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通过原理,找到了事情的发展规律,解决事情就容易多了,所以很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我们安排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医学研究生,学习是我们的本分,怎样学好、用好自然辩证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通过对自然辨证法课堂及课后的学习,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本身是科学,让人研究的,它源于实践,并且随时接受着实践的检验,可以让人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对我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与疾病谱的改变,医学的目的不单单是纠正和改善病人的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而且要求关注病人的心理障碍,提高病人的生命量。

随着人们对生命本质认识的深入,鉴于慢性病尤其癌症的难治愈、不易延长寿命和生命质量差等特点,生命质量研究逐渐成为国际性研究的热点,癌症等慢性病的生命质量研究已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研究的主流。

随着人类对自然社会认识的深入,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更新完善。

现代医学模式,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三者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2022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思维学习报告4800字

2022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思维学习报告4800字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思维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着重研究的是辩证规律和范畴在医学中的特殊表现,是医学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

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立和系统科学方法被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旧的医学模式、生命观、疾病观、医疗观、保健观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目前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和重要性,21世纪的医学不仅需要完成由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且需要更进一步地向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转变。

1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在临床工作中,临床思维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个好的临床医生,必须要有清晰的思维,明确患者疾病的归转。

人食五谷杂粮,也生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我调节紊乱而发生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称之为疾病,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的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

很早之前大众总是把疾病分成单独的个体,片面地进行认识,医生在临床诊断上很大程度上也因为这种认识,片面进行治疗。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这句俗语中,可以充分说明当时大众对疾病是一种片面、肤浅的看法。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水平下和不同历史阶段,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它是人们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对健康和疾病现象认识的反应。

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是连续的,后来的研究中,循证医学的研究者提出了健康与疾病的发展起源的概念,认为身体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部位,而是一系列的微病变最终引起的病变。

以细胞为单位,解释了组织、器官的病变,从细胞水平解释了病变的原因,同时也对临床医生的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将人从一个局部渐渐开始认识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的脚步——对XX老师医学发展史心得体会在自然辩证法短短的10周的课程中,我对李锋老师讲的医学发展史的内容印象很深刻,特别是一开始关于黑死病(即鼠疫)的视频,并且激发了我医学发展史的更深入的了解。

我想跟着医学的脚步,看看我们的医学一路走来都发生了什么,以下就是我对医学发展史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感想:中国的医学发展史从古代医学发展史,到近现代医学发展史,一直到如今的医学现状,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将分别对不同时期医学发展史进行概述。

1 中国古代医学史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而医学史的研究亦可谓是渊远流长。

早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便以饱满公正的笔韵记述了战国名医秦越人及西汉名医淳于意。

而对于医事制度的记载则可追溯到更早的《周礼》。

事实上,医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历代修史书者无不对医事管理制度、医学名人、名著以及疾病灾患等加以记述,而著医书者则记录论述了许多疾病及其对策的发展情况。

因而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的长河中始终荡漾着医史研究之浪花。

唐代,我国出现了最早的名医传记专著,即甘伯宗的《历代名医列传》。

明代,李镰《医史》(1513)首次提出了医史之名称。

清代,开始有了医史的史论作品,如徐灵胎《医学源流论》(1759)。

然而,上述著作大多只为后世提供了一些真实的史料,很少涉及历史的经验及客观发展规律性的论证,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远未形成。

2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多位有抱负、有造旨的医史学家,他们对医学史成为一门学科是有贡献的。

如陈邦贤《中国医学史》(1919)可说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中国医学通史著作;李涛《医学史纲》(1940)则是我国第一部中西医史合编的医史专著。

虽然这一时期医史研究如若作为一门学科还显得很幼稚,专著少,发表的论文也大都是星玉碎锦,缺乏系统性,但却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

2 中国近代医学史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建立于1935年,是中华医学会成立最早的两个专科学会之一,至今已整整80年。

虽然其间历经沧桑,多次因故中辍,但学会的成立促进了医史学的学术研究和经验交流,对中国医学史学科之建立、研究领域之扩大、科研教学水平之提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中国医学史研究及教学的繁荣发展仅仅依靠学会是不够的,而学会的确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

近80年来,是医史学科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尤其是近些年,医学史研究机构如星火燎原般发展起来,这里对1936—1995年这60年间中国近代医学史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主要包括医学起源问题、医学史分期、医事制度研究、预防医学史、专科史和疾病史、中外医学交流史、医学教育史、民族医学史、医学人物研究、中国医学史著作等十项内容。

2.1 医学起源问题医学起源的问题,是医史学界长期研究、长期争论的问题。

在过去的60年中,前20年受西方医史学界影响,有医源于神、医源于圣、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源于人类之爱、医源于经验等多种观点,如1940年,医史学家李涛教授在其所著《医学史纲》中,在列举了各种动物的救护本能后,说,“凡上述种种皆动物克服痛苦之本能,亦即医学之起源”就是代表之一。

而50年代后,较早的如严苍山在《新中医药》上即提出了“劳动创造医学”之命题,其后有众多学者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当然,其时以劳动(或实践)创造医学的观点最为深入人心,但其他观点也有发表者,如“由历史发展上看,无论中外,所有的医学都出于巫术”,体现了学术研究中的百家争鸣。

80年代以后,医学史研究蓬勃发展,有更多的文章、专著发表和出版,医学起源问题的研究仍属医史研究中的活跃课题,并有就“医源于巫”、“医源于劳动”等问题的专题讨论。

2.2 医学史分期医学史的分期反映了一部医学史的学术水平,它不仅给人以纲举目张的效果,也从之可知各个时期医学发展的内涵。

50年代始,中国医史学界普遍倾向引进社会发展史分期于医学史分期,即原始社会医学、奴隶社会医学、封建社会医学与半封建半殖民地医学等,这种分期法并不切合医学本身发展的实际,未能在医史界得到继续使用,但逐渐形成一个结合社会发展与王朝更迭的分期法,然同样不能对医学本身发展的内涵得到较好的反映。

80年代有多部医学通史问世,其中有两部在分期上很有特色,即俞慎初先生的《中国医学简史》和范行准先生的《中国医学史略》。

虽各有特色,但前者偏重注意结合社会发展特点而较少医学内涵;后者则突出了各期医学的发展内涵,而时代概念上又显得不足。

医史界期待着科学的分期,既能充分反映出医学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实质和特点,又能与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文化史特点相一致,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特点相一致。

因此,这一问题还待继续讨论和研究。

2.3 医事制度研究关于中国历代医事制度,医学通史类著作及学者的论文中均有涉及,有论述太医院、太医署者,有论历代医政概况、医学分科及历代医学制度者,以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为奠基之作。

关于医事制度,在80年代以前,仅有散在的论文,1983年,龚纯教授撰成《中国历代卫生组织及医学教育》一书,是为在历年来医史学者研究医事制度基础上,更进一步占有资料,搜采、整理而成,是现有最为全面且资料丰富的医事制度研究成果。

其医事制度内容不仅包括历代封建王朝、宫廷的医疗组织,包括地方的卫生组织,还阐述了历代的军医组织、医学教育机构、医学考试以及历代有关医学的法令、条例等。

也有学者对春秋时期至辛亥革命前夕的古代军医院组织作了研究,也有专研究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者,述及了太平天国首创的公医制度、创办的第一所中西合璧近代医院及其药政制度、军医院编制、机构、典章制度等。

2.4 预防医学史“上工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历来为中医学者所重视,因此中国古代医学在预防方面的措施和方法也为医史研究者所重视。

50年代初,范行准先生在《医史杂志》上发表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连载及在这些文章基础上编撰成的著作《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是为国内专题研究预防医学史之噶矢[2]。

书中内容述及了古代的卫生措施、民间的防疫方法、卫生设施如水井、浴室、墓葬等,特别是对人痘接种术之研究及对免疫学成就的探讨,开免疫学研究之门。

其后,在预防医学史研究方面虽再无专著出版,但作为医学史研究领域之一,有许多专题文章发表,在很多专题方面有所深入和拓展,在预防医学方面,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亦是重要的组成内容,也有不少文章述及。

2.5 专科史和疾病史在中国医学史研究领域中,专科史和疾病史的研究还相对薄弱,这从60年来所出版的医史著作可得出这一结论。

尽管专科史和疾病史的有关论文不少,但直到80年代以后,才有若干专科史出版。

在疾病史方面,专著仅见《鼠疫史))(伍连德),论文则不少,特别在五六十年代,有一批疾病史文章问世,如结核病史、「35〕痢疾史、肝炎史、疟疾史、风湿病史、脚气病史、麻风病史、梅毒病史、天花传入史、白喉史、麻疹史、青光眼史[3]等。

80年代以后,又有学者发表中风简史、贫血史、冠心病史、肺痈、肺痪、瘦瘤、消渴、痔屡、乳腺增生、角膜翁史等。

较之临床疾病谱,可见疾病史研究涉及的病种还很少。

综上,专科史和疾病史是今后中国医学史研究领域中待加强的课题。

2.6 中外医学交流史中外医学交流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项研究亦以发表的论文为主,50年代、60年代较有代表性的如“中国炼丹术传入西洋考、药学之向外发展、中医东渐略论、祖国医学文化流传海外考、中国针灸流传欧洲及流传日本、朝鲜、越南等,以及牛痘入中国考、历代外药输入的史料、西洋医药传入中国沁习的经过等等,著作仅有范行准《明季传入的西洋医学》一书。

70年代以后,随着中医对外交流的发展,中外医学交流的研究文章更见增多,不仅有总体性的研究,如中医药学在国外流传、在西方、在日本、朝鲜、东南亚、伊朗、美国、英国等;有针灸学之西传、针灸走向世界,以及各国如美、英、法、日、苏丹等等的文章,甚至有法医学书籍在国外、《本草纲目》在朝鲜、在日本;《太素》在日本、《救荒本草》在日本、《伤寒论》在法国,以及武术在菲律宾、气功在国外、痘科传日、金元四大学说在日本等研究,可见中外医学交流史研究之深入。

在中外医学交流著作方面,有史世勤《中医传日史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对中医学外传日本及其对日本汉方医学形成的影响和贡献作了全面介绍;更有马伯英等《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文汇出版社,1993)之问世,更为全面的将中医学外传世界各国及国外医学传入中国作了研究,资料丰富、翔实,且将之放入整个文化的氛围去研究,开拓了中外医学史交流之新领域,不仅有个人之新见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医史界在中外医学交流研究方面之水平,对西洋医学传入和中医学西传等资料和论述也较详尽。

2.7 医学教育史对于医学教育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近百年来之医学校教育,即指有类似近代西医院校之医学校教育史。

而对中国古代医学教育则少涉及,或在医事制度研究中一并述及,因为中国古代医学教育在国家机构中属太医署或太医院,主要培养宫廷或地方行政机构中的医师,而民间教育主要在于师带徒式教育。

1983年龚纯教授撰有《中国历代卫生组织及医学教育》一书,是最早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卫生机构和医学教育之专著,惜未公开发行。

1988年,又有朱潮《中外医学教育史》问世,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医学教育史专著,接着有《新中国医学教育史》和《江西医学教育史》等问世。

此外有专业性探讨中医教育的杂志《中医教育》,亦有不少研究医学教育史的文章发表。

2.8 民族医学史少数民族医药史在50年代至70年代,一直是医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仅对蒙医药发展史有所概述。

8。

年代以后,由于开始对少数民族医药的重视,也由于中华医史学会专题少数民族医学史研究学术讨论会召开的促进,少数民族医学史研究取得明显的进展。

既有对古代少数民族医药之研究,如对古代鞋鞠族医疗保健史的探讨,也有对西夏、回鹊、契丹族医学史的研究。

亦有对现代少数民族医学史的研究,其涵盖面更广。

80年代以来,以对藏医医学史的研究最为广泛,不仅有众多的学术论文,还翻译出版了如《四部医典》等藏医学经典著作及《西藏医学》等译作问世。

此外,对蒙医医学史、《四部医典》蒙医的影响、朝鲜族之四象医学、医学文献等亦有专题研究。

民族医学史研究有百花齐放、方兴未艾之势。

2.9 医学人物研究在医学史研究中,对历代医家之生平、学术思想和影响、医学成就等历来是一重点内容。

实际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是从研究人物开始的,这就是《史记》中“扁鹊仓公列传”。

而最早的医史专著李镰《医史》,也是由研究医家之篇章构成。

此后,医史研究内容渐趋广泛,在史志中不仅有有成就的医家,亦有医家所著文献和医事制度等,医家仍然是重点。

近代60年来医史研究领域更为宽广,并有了诸如专科史、疾病史、通史、断代史、教育史、交流史、少数民族医学史等,然人物的研究仍是医史研究的重点,从发表论文看,研究医学人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15%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