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材内容包含了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大部分。
其中,古诗文阅读包括《木兰诗》、《滕王阁序》等经典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则包括了一些关于人物、事理、景物等方面的文章。
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的认读、句子的构成等。
但是,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也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文。
2.能够理解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通过阅读,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古诗文和现代文的理解和分析。
3.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文章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案等。
2.准备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如文章、问题等。
3.准备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学习目的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
古诗文阅读材料:《木兰诗》现代文阅读材料:一篇关于人物的文章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方法:分组进行朗读和背诵比赛,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学习导学案

语文学科初一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程品抒情艺术,葆赤诚之心——知家国情怀,明抒情方式,做爱国少年学科主任:包科领导:年级主任:高效科研小组:班级:小组:姓名:品抒情艺术,葆赤诚之心——知家国情怀,明抒情方式,做爱国少年【单元概述】泱泱中华,礼仪之邦,神州浩土,钟灵毓秀。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感。
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沉醉为之感动……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本单元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抒情方式,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调动体验和想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英雄人物身上的家国情怀。
学习做批注,记录点滴体会,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诗歌:(抗日战争)《黄河颂》:豪迈的颂歌(呼告、词语感彩、句式——直接抒情为主)(国家危急)《木兰诗》:英雄气概,女儿情怀———间接抒情:叙事抒情抒情散文:(抗日战争)《土地的誓言》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对故土的深深眷恋:直接抒情——呼告,人称,修辞等;间接抒情——铺陈景物叙事性散文:(长征时期)老山界:革命精神;人物形象、精彩的景物描写通讯:(抗美援朝)谁是最可爱的人强烈的赞颂:直接抒情: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人称、句式、修辞手法;间接抒情——英雄形象;典型事件;战斗的细节描写等)【课标要求】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优秀文学作品,感悟英雄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概括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特征和典型事件。
【两个大概念】学科大概念:把握抒情方式,探究抒情特点,归纳抒情技巧,恰当抒发真实情感。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一、第二单元测评1、根据汉语拼音或词意写词语(30分,其中书写质量3分)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pò():魄力;气势。
体pò():体格和精力。
péng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狂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谰斓) bǔ()育:喂养,培养。
chà()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chéng()罚:严厉的处罚。
qídǎo():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zhuàn()钱zǎn()钱niǎn()谷zhǎn()转zhì()痛:诚恳而深切。
s hēn()吟:由于痛苦或兴奋,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
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bān lán():灿烂多彩。
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dàn():奇怪,古怪。
gèn()古:远古。
默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白huà()树喧huá()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
田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zhà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wūhuì():肮脏的东西。
2、阅读理解《木兰诗》(20分)(1)翻译下列句子(12分)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4分)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选出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4分)①双兔傍地走()A、走马观花B、茶走味了C、车刚走D、走漏消息②安能辨我是雄雌?()A、坐立不安B、安敢如此C、安的什么心D、安营扎寨二、清明节诗词专题赏析(20分)1、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新课标[人]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8)第5课黄河颂一、学会朗读,感悟诗歌的节奏美1.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二、再读诗歌,感悟诗歌整体美1.再读诗歌,概括诗歌大意。
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写出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黄河两岸是我们的母亲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
黄河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英雄的黄河代表着英雄的中华民族。
2.悟读诗,体会诗歌的整体美。
1、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三、研读课文,欣赏诗歌的语言美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怎样的作用?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4.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否重复?为什么?6.概括本诗的语言特点。
四、个人反思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澎湃.(pài)发源.(yuán)屏障.(zhàng)B.浊.流(zhú)流泻.(xiâ)构筑.(zhù)C.哺.育(bǔ)山巅.(diān)劈.开(pī)D.体魄.(pî)宛.转(wǎn)扮.演(bàn)2.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释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并作简要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单元复习备课导学案

环节四、课内阅读
5《黄河颂》
1、赏析加点词语或句子
(1)我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她看到红军,先是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渐渐了解了红军;当红军战士讲到她的苦难时,她不由“哭”了;当红军送她粮食,她“欢喜”的接受了。
变化的原因:红军的宣传,使她知道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而不是欺压百姓的军阀;红军战士对穷苦百姓的关心和帮助使她感动。
4.本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篇幅写瑶民大嫂呢?
“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6.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1.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2.赏析句子
(1)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缀”字在这里指装饰,生动传神而又有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复习复习目标与重点:1.巩固重点字词音形义,加深重点课文知识点理解。
2、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4、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审题应考能力超前复习,知识回顾一、整体把握我也行!本单元的文章,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
课下,你积累了哪些表现爱国主义的古今诗词?请写出2句。
叙述木兰和乡村教师韩三、延伸练习,能力迁移《木兰诗》1、选择对加黑的词理解正确的项。
策勋十二转( ) A、次 B、回C、转动赏赐百千强( ) A、多 B、大 C、有余愿为市鞍马( ) A、市场 B、买 C、集市愿驰千里足( ) A、希望 B、愿意 C、能够2、选出译文正确的一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选出译文正确的一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A、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听见的是骑马的胡人的叫喊声。
B、虽然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但却听见了燕山胡人的战马声。
C、(木兰)听不见爹娘呼喊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嘶鸣的声音。
D、(木兰)听不见爹娘的呼唤声,却听见胡人骑马的喊声。
4、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采用了什么方法,连用两次什么作用: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5、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第二单元1.易错字音诧.(chà)异 郝叟.(sǒu) 踱.(duó)步 磨损.(sǔn) 祈祷..(qí dǎo) 钥匙..(yào shi) 惩(chéng)罚 挚.(zhì)痛 嗥.(háo)鸣 斑斓.(lán) 谰.(lán)语 镐.(gǎo)头 亘.(gèn)古 蚱.(zhà)蜢 机杼.(zhù) 可汗..(kè hán) 哽.(gěng)住 2.易错字形澎湃.. 气魄. 狂澜. 懊.悔 喧.闹 怪诞.污秽. 田垄. 默契. 戎.机 红妆. 云鬓.3.多音字屏⎩⎨⎧ píng(屏障)bǐng(屏气) 强⎩⎨⎧qiáng(坚强)qiǎng(强迫) jiàng(倔强)奔⎩⎨⎧bēn(奔走)bèn(投奔) 柏⎩⎨⎧bó(柏林)bǎi(柏油)帖⎩⎨⎧tiē(服帖)tiě(请帖)tiè(字帖) 匙⎩⎨⎧shi (钥匙)chí(汤匙) 4.形近字⎩⎨⎧锯(jù):锯子剧(jù):剧烈据(jù):根据⎩⎨⎧帖(tiè):字帖贴(tiē):粘贴 ⎩⎨⎧谰(lán):谰语斓(lán):斑斓澜(lán):波澜⎩⎨⎧绕(r ào):缠绕饶(ráo):丰饶娆(ráo):妖娆 ⎩⎨⎧涌(yǒng):涌现踊(yǒng):踊跃俑(yǒng):陶俑九曲连环浩浩荡荡磨刀霍霍扑朔迷离1.比喻: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七下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七下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第一课时)课型:复习课主备人:强彦菊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和文学常识。
2 把握文章主旨和主要内容。
3会分析人物描写和修辞的作用。
学习重点:积累字词和小说常识,分析修辞和人物描写的作用。
复习流程:一、导入本课,明确目标。
二、复习《黄河颂》1、文学常识:《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体裁:颂诗)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
现代著名的诗人、评论家。
主要著作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重点字词:山巅.()哺.育()澎湃..()浊.流()狂lán()屏zhàng( ) 九曲.连环()气魄.()3、主旨:《黄河颂》在题裁上是一首颂诗。
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黄河为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关于黄河的名句:4、修辞:呼告(啊,朋友!)、反复(啊!黄河!)、比喻(摇篮、巨人、臂膀)5、关于黄河的诗句: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黄鹤楼》)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三、复习《最后一课》1文学常识:《最后一课》(体裁: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法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星期一的故事》《小弗罗蒙》。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有:人物、情节、环境。
2重点字词:踱.步()挟.着()气氛.()字帖.()chãng()罚祈dǎo() gěng()住钥shi()3.线索: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4. 人物描写方法: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七下)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主备人:审核人: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国情怀)【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
)【单元目标】(1分钟)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文学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字、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的思想感情。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小孩子的视角,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以小见大,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切的决心。
《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知识链接】(5分钟)《黄河颂》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写作背景:《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
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最后一课》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
2、文体简介: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土地的誓言》1、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践踏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2、端木蕻良笔名的由来:《闽南日报》2002年10月9日吴桂玲所写的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里面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
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
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
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
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
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
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的笔名”。
《木兰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作“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精讲点拨】同学们自己根据课后练习题及课堂笔记,记忆重点问题。
(18分钟)《黄河颂》一、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体会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
参考答案: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 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
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回归文本,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思考。
二、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参考答案:本诗属于直接抒情。
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三、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人。
四、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我们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五、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拟人句,把黄河当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臂膀”。
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不可阻挡的力量和恢宏磅礴的气势,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六、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
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最后一课》一、“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说这些不同表明了什么。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烘托出一种严肃的气氛,预示着将有非同寻常的大事发生。
二、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的变化?参考答案: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老师责备、提问,想逃学。
到了学校,发现课堂与平时大不一样,感到十分诧异。
待到上课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对老师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敬。
朴素的爱国情感在“最后一课”这个特定场景中被进一步激发并得到升华,促使小弗郎士发生了变化。
三、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做一些批注。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庄重服饰别样情!韩麦尔先生穿戴庄重,为的是向祖国的语言告别,充满悲剧色彩,异常打动人心。
)2.(韩麦尔先生说:)“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天假吗?……”(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也有缺点,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懊悔与自责却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坦承。
)3.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细腻传神的神态描写,让人感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悲伤、眷恋、惆怅…)4.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韩麦尔先生倾注了全部感情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法语老师,更是个用自己的言行去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
他就像是一尊雕像,屹立在世界文学的画廊,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四、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的钥匙。
(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表明了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这个句子表现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将对母语的热爱与对祖国的热爱融合在一起。
)3.厔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弗郎士由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讽刺、轻蔑。
)4.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
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