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章 二次函数)

合集下载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本册的重点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二次函数的图象、顶点坐标、开口大小、对称轴等概念,以及二次函数的性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二次函数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定义、标准式、配方法等基本知识。

但对学生来说,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较为抽象,不易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能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便于引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题: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抛物线运动、几何图形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回顾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1章《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1章《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1章《二次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1章《二次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阶段函数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函数性质的重要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图象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二次函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对函数的概念、性质有所了解。

但二次函数相对于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其性质和图象更具复杂性,需要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也需要用二次函数来解释和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掌握二次函数的表示方法。

2.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能够分析二次函数图象的特点。

3.会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二次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二次函数的性质及其图象特点。

3.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

2.利用数形结合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特点。

3.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二次函数应用于实际问题。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抛物线运动中,物体上升和下降的轨迹为什么是抛物线?2.呈现(10分钟)介绍二次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展示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a≠0)。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各项参数代表的意义。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二次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二次函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并为后续学习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一次函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函数思维。

但二次函数相对于一次函数来说,概念较为抽象,图像和性质的理解也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逐步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2.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能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二次函数的定义和图像特点;2.二次函数的性质及其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二次函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4.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和讨论;3.板书设计:设计清晰、简洁的板书,便于学生记录和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抛物线射击、自行车刹车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次函数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二次函数的定义,通过课件展示二次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绘制一些简单的二次函数图像,加深对二次函数图像特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讲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总结二次函数的性质。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1.2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标准式、顶点式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研究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重要内容。

教材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掌握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对称性、最值等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尤其是对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对称性、最值等性质的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掌握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对称性、最值等性质。

2.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对称性、最值等性质。

2.教学难点:二次函数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自主学习。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注重练习,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案、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确保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便于展示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回顾二次函数的定义、标准式、顶点式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对称性、最值等性质。

九年级下册《1.1二次函数》(湘教版)数学教案

九年级下册《1.1二次函数》(湘教版)数学教案

九年级下册《1.1二次函数》(湘教版)数学教案
标题:九年级下册《1.1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及特殊形式。

3. 能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

(二) 新知探究
1. 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引导他们总结二次函数的定义,并用公式表示出来。

2.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和特殊形式
讲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a≠0),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的三种特殊形式:顶点式、零点式和完全平方式。

(三) 巩固练习
设计一些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记忆。

五、课后作业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二次函数1.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能识别一个函数是不是二次函数;(重点)2.能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并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点)一、情境导入已知长方形窗户的周长为6米,窗户面积为y(平方米),窗户宽为x(米),你能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它是什么函数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函数的相关概念【类型一】二次函数的识别下列函数哪些是二次函数?(1)y=2-x2; (2)y=1x2-1;(3)y=2x(1+4x); (4)y=x2-(1+x)2.解析:(1)是二次函数;(2)是分式而不是整式,不符合二次函数的定义,故y=1x2-1不是二次函数;(3)把y=2x(1+4x)化简为y=8x2+2x,显然是二次函数;(4)y=x2-(1+x)2化简后变为y=-2x-1,它不是二次函数而是一个一次函数.解:二次函数有(1)和(3).方法总结:判定一个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常有三个标准:①所表示的函数关系式为整式;②所表示的函数关系式有唯一的自变量;③所含自变量的关系式中自变量最高次数为2,且函数关系式中二次项系数不等于0.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类型二】根据二次函数的定义求待定字母的值如果函数y=(k+2)xk2-2是y关于x的二次函数,则k的值为多少?解析:紧扣二次函数定义求解,注意易错点为忽视k+2≠0.解:根据题意知⎩⎪⎨⎪⎧k 2-2=2,k +2≠0,解得⎩⎪⎨⎪⎧k =±2,k ≠-2,∴k =2.方法总结:紧扣定义中的两个特征:①二次项系数不为零;②自变量最高次数为2.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类型三】 与二次函数系数有关的计算已知一个二次函数,当x =0时,y =0;当x =2时,y =12;当x =-1时,y =18.求这个二次函数中各项系数的和.解析:解:设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ax 2+bx +c (a ≠0).把x =0,y =0;x =2,y =12;x =-1,y =18分别代入函数表达式,得⎩⎪⎨⎪⎧c =0,4a +2b +c =12,a -b +c =18,解得⎩⎪⎨⎪⎧a =18,b =0,c =0.所以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18x 2.所以a +b +c =18+0+0=18,即这个二次函数中各项系数的和为18. 方法总结:涉及有关二次函数表达式的问题,所设的表达式一般是二次函数表达式的一般形式y =ax 2+bx +c (a ≠0).解决这类问题要根据x ,y 的对应值,列出关于字母a ,b ,c 的方程(组),然后解方程(组),即可求得a ,b ,c 的值.探究点二:建立简单的二次函数模型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2cm ,若从中挖去一个长为2x cm ,宽为(x +1)cm 的小长方形.剩余部分的面积为y cm 2.(1)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y 是x 的什么函数? (2)当x 的值为2或4时,相应的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解析:几何图形的面积一般需要画图分析,相关线段必须先用x 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如图所示.解:(1)y =122-2x (x +1),又∵2x ≤12,∴0<x ≤6,即y =-2x 2-2x +144(0<x ≤6),∴y 是x 的二次函数;(2)当x =2时,y =-2×22-2×2+144=132,当x =4时,y =-2×42-2×4+144=104,∴当x =2或4时,相应的剩余部分的面积分别为132cm 2或104cm 2.方法总结: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常见的数学模型.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通过分析题目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二次函数模型来解决.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 三、板书设计本节课是从生活实际中引出二次函数模型,从而得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及一般形式,会写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1.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1课时 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与性质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理解抛物线的概念;(重点)2.掌握形如y =ax 2(a >0)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会应用其解决问题.(重点)一、情境导入自由落体公式h =12gt 2(g 为常量),h 与t 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它是什么函数?它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已知y =(k +2)xk 2+k 是二次函数. (1)求k 的值;(2)画出函数的图象.解析:根据二次函数的定义,自变量x 的最高次数为2,且二次项系数不为0,这样能确定k 的值,从而确定表达式,画出图象.解:(1)∵y =(k +2)xk 2+k 为二次函数,∴⎩⎪⎨⎪⎧k 2+k =2,k +2≠0,解得k =1;(2)当k =1时,函数的表达式为y =3x 2,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列表:x -1 -12 0 12 1 … y =3x 2334343…描点:(-1,3),(-12,34),(0,0),(12,34),(1,3).连线:用光滑的曲线按x 的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各点,图象如图所示.方法总结:列表时先取原点(0,0),然后在原点两侧对称地取四个点,由于函数y =ax 2(a ≠0)图象关于y 轴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所以先计算y 轴右侧的两个点的纵坐标,左侧对应写出即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探究点二:二次函数y =ax 2(a >0)的性质已知点(-3,y 1),(1,y 2),(2,y 3)都在函数y =x 2的图象上,则y 1、y 2、y 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解析:方法一:把x =-3,1,2分别代入y =x 2中,得y 1=9,y 2=1,y 3=2,则y 1>y 3>y 2;方法二:如图,作出函数y =x 2的图象,把各点依次在函数图象上标出.由图象可知y 1>y 3>y 2;方法三:∵该图象的对称轴为y 轴,a >0,∴在对称轴的右边,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而点(-3,y 1)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3,y 3).又∵3>2>1,∴y 1>y 3>y 2.方法总结:比较二次函数中函数值的大小有三种方法:①直接把自变量的值代入解析式中,求出对应函数值进行比较;②图象法;③根据函数的增减性进行比较,但当要比较的几个点在对称轴的两侧时,可根据抛物线的对称轴找出某个点的对称点,转化到同侧后,然后利用性质进行比较.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2题 探究点三: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与性质的简单应用已知函数y =(m +2)xm 2+m -4是关于x 的二次函数. (1)求满足条件的m 的值;(2)m 为何值时,抛物线有最低点?求出这个最低点,这时当x 为何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解析:由二次函数的定义知:m 2+m -4=2且m +2≠0;抛物线有最低点,则抛物线开口向上,即m +2>0.解:(1)由题意得⎩⎪⎨⎪⎧m 2+m -4=2,m +2≠0,解得⎩⎪⎨⎪⎧m =2或m =-3,m ≠-2,∴当m =2或m =-3时,原函数为二次函数;(2)若抛物线有最低点,则抛物线开口向上,∴m +2>0,即m >-2,∴取m =2.∴这个最低点为抛物线的顶点,其坐标为(0,0).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方法总结:二次函数必须满足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且二次项的系数不为0;函数有最低点即开口向上.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 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操作中探究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与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探究归纳问题的能力.第2课时 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与性质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重点)2.掌握形如y =ax 2(a <0)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会应用其解决问题.(重点)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a >0时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和性质,那么当a <0时,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和性质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 【类型一】 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在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函数y =-12x 2的图象.解析:作函数的图象采用描点法,即“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 解:列表:x 0 1 2 … y =-12x 2-12-2…描点和连线:画出图象在y 轴右边的部分,利用对称性,画出图象在y 轴左边的部分,如图.方法总结:(1)列表应以0为中心,选取x >0的几个点求出对应的y 值;(2)描点要准;(3)画出y 轴右边的部分,利用对称性,可画出y 轴左边的部分,连线要用平滑的曲线,不能是折线.【类型二】 同一坐标系中两种不同图象的判断当ab >0时,抛物线y =ax 2与直线y =ax +b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是( )解析:根据a、b的符号来确定.当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上.∵ab>0,∴b>0.∴直线y=ax+b过第一、二、三象限;当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下.∵ab>0,∴b<0.∴直线y=ax+b过第二、三、四象限.故选D.方法总结:本例综合考查了一次函数y=ax+b和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因为在同一问题中相同字母的取值是相同的,所以应从各选项中两个函数图象所反映的a的符号是否一致入手进行分析.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探究点二:二次函数y=ax2(a<0)的性质【类型一】二次函数y=ax2(a<0)的性质(2015·山西模拟)抛物线y=-4x2不具有的性质是()A.开口向上B.对称轴是y轴C.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D.最高点是原点解析:此题应从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入手,它符合y=ax2的基本形式,根据它的性质,进行解答.因为a=-4<0,所以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0,0),对称轴是y轴,最高点是原点.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选A.方法总结:抛物线y=ax2(a<0)的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0,0),对称轴为y轴.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图象有最高点,y 有最大值0.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类型二】二次函数y=ax2的开口方向、大小与系数a的关系如图,四个二次函数图象中,分别对应:①y=ax2;②y=bx2;③y=cx2;④y=dx2,则a、b、c、d的大小关系为()A.a>b>c>dB.a>b>d>cC.b>a>c>dD .b >a >d >c 答案:A方法总结:抛物线y =ax 2的开口大小由|a |确定,|a |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a |越小,抛物线的开口越大.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 探究点三: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与几何图形的综合应用已知二次函数y =ax 2(a ≠0)与直线y =2x -3相交于点A (1,b ),求: (1)a ,b 的值;(2)函数y =ax 2的图象的顶点M 的坐标及直线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B 的坐标; (3)△AMB 的面积.解析:直线与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交点坐标可利用方程求解,而求△AMB 的面积,一般应画出草图进行解答.解:(1)∵点A (1,b )是直线y =2x -3与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的交点,∴点A 的坐标满足二次函数和直线的关系式,∴⎩⎪⎨⎪⎧b =a ×12,b =2×1-3,∴⎩⎪⎨⎪⎧a =-1,b =-1; (2)由(1)知二次函数为y =-x 2,顶点M (即坐标原点)的坐标为(0,0). 由-x 2=2x -3,解得x 1=1,x 2=-3, ∴y 1=-1,y 2=-9,∴直线与二次函数的另一个交点B 的坐标为(-3,-9);(3)如图所示,作AC ⊥x 轴,BD ⊥x 轴,垂足分别为C 、D ,根据点的坐标的意义,可知MD =3,MC =1,CD =1+3=4,BD =9,AC =1,∴S △AMB =S 梯形ABDC -S △ACM -S △BDM =12×(1+9)×4-12×1×1-12×3×9=6.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最好画出草图,利用数形结合,解答相关问题.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三、板书设计本节课仍然是从学生画图象着手,结合上节课y =ax 2(a >0)的图象和性质,从而得出y =ax 2(a <0)的图象和性质,进而得出y =ax 2(a ≠0)的图象和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第3课时 二次函数y =a (x -h )2的图象与性质1.会用描点法画出y =a (x -h )2的图象;2.掌握形如y =a (x -h )2的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并会应用;(重点) 3.理解二次函数y =a (x -h )2与y =ax 2之间的联系.(难点)一、情境导入涵洞是指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为了使公路顺利通过水渠不妨碍交通,修筑于路面以下的排水孔道(过水通道),通过这种结构可以让水从公路的下面流过.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你能得到函数图象解析式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函数y =a (x -h )2的图象与性质 【类型一】 y =a (x -h )2的顶点坐标已知抛物线y =a (x -h )2(a ≠0)的顶点坐标是(-2,0),且图象经过点(-4,2),求a ,h 的值.解:∵抛物线y =a (x -h )2(a ≠0)的顶点坐标为(-2,0),∴h =-2.又∵抛物线y =a (x +2)2经过点(-4,2),∴a (-4+2)2=2.∴a =12.方法总结:二次函数y =a (x -h )2的顶点坐标为(h ,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 【类型二】 二次函数y =a (x -h )2图象的形状顶点为(-2,0),开口方向、形状与函数y =-12x 2的图象相同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A .y =12(x -2)2B .y =12(x +2)2C .y =-12(x +2)2D .y =-12(x -2)2解析:因为抛物线的顶点在x 轴上,所以可设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 (x -h )2(a ≠0),而二次函数y =a (x -h )2(a ≠0)与y =-12x 2的图象相同,所以a =-12,而抛物线的顶点为(-2,0),所以h =-2,把a =-12,h =-2代入y =a (x -h )2得y =-12(x +2)2.故选C.方法总结:决定抛物线形状的是二次项的系数,二次项系数相同的抛物线的形状完全相同.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题【类型三】 二次函数y =a (x -h )2的增减性及最值对于二次函数y =9(x -1)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B .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C .当x =-1时,y 有最小值0D .当x >1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解析:因为a =9>0,所以抛物线开口向上,且h =1,顶点坐标为(1,0),所以当x >1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故选D.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探究点二:二次函数y =a (x -h )2图象的平移 【类型一】 利用平移确定y =a (x -h )2的解析式抛物线y =ax 2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经过点(-1,4),求a 的值和平移后的函数关系式.解析:y =ax 2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的关系式可表示为y =a (x -3)2,把点(-1,4)的坐标代入即可求得a 的值.解: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可表示为y =a (x -3)2,把x =-1,y =4代入,得4=a (-1-3)2,a =14,∴平移后二次函数关系式为y =14(x -3)2.方法总结:根据抛物线左右平移的规律,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a 不变,括号内应“减去3”;若向左平移3个单位,括号内应“加上3”,即“左加右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类型二】 确定y =a (x -h )2与y =ax 2的关系向左或向右平移函数y =-12x 2的图象,能使得到的新的图象过点(-9,-8)吗?若能,请求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解:能,理由如下:设平移后的函数为y =-12(x -h )2, 将x =-9,y =-8代入得-8=-12(-9-h )2, 所以h =-5或h =-13,所以平移后的函数为y =-12(x +5)2或y =-12(x +13)2. 即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5,0)或(-13,0),所以应向左平移5或13个单位.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探究点三:二次函数y =a (x -h )2与几何图形的综合把函数y =12x 2的图象向右平移4个单位后,其顶点为C ,并与直线y =x 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边),求△ABC 的面积.解析:利用二次函数平移规律先确定平移后的抛物线解析式,确定C 点坐标,再解由所得到的二次函数解析式与y =x 组成的方程组,确定A 、B 两点坐标,最后求△ABC 的面积.解:平移后的函数为y =12(x -4)2,顶点C 的坐标为(4,0),OC =4. 解方程组⎩⎪⎨⎪⎧y =12(x -4)2,y =x ,得⎩⎪⎨⎪⎧x =2,y =2,或⎩⎪⎨⎪⎧x =8,y =8. ∵点A 在点B 的左边,∴A (2,2),B (8,8),∴S △ABC =S △OBC -S △OAC =12×4×8-12×4×2=12.方法总结:两个函数交点的横、纵坐标与两个解析式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是一致的.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三、板书设计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y =a (x -h )2的图象是由y =ax 2的图象左右平移得到的,初步认识到a ,h 对y =a (x -h )2位置的影响,a 的符号决定抛物线方向,|a |决定抛物线开口的大小,h 决定向左、向右平移,从中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第4课时 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图象与性质1.会用描点法画出y =a (x -h )2+k 的图象;2.掌握形如y =a (x -h )2+k 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会应用;(重点)3.理解二次函数y =a (x -h )2+k 与y =ax 2之间的联系.(难点)一、情境导入前面我们是如何研究二次函数y =ax 2、y =a (x -h )2的图象与性质的?如何画出y =12(x -2)2+1的图象?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图象与性质【类型一】 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图象已知y =12(x -3)2-2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抛物线与x 轴交点的一个坐标是(1,0),则另一个交点的坐标是________.解析:由抛物线的对称性知,对称轴为x =3,一个交点坐标是(1,0),则另一个交点坐标是(5,0).解:(5,0)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类型二】 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性质试说明抛物线y =2(x -1)2与y =2(x -1)2+5的关系.解析:对抛物线的分析应从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增减性,及最大(小)值几个方面分析.解:相同点:(1)它们的形状相同,开口方向相同;(2)它们的对称轴相同,都是x =1.当x <1时都是左降,当x >1时都是右升;(3)它们都有最小值.不同点:(1)顶点坐标不同.y =2(x -1)2的顶点坐标是(1,0),y =2(x -1)2+5的顶点坐标是(1,5);(2)y =2(x -1)2的最小值是0,y =2(x -1)2+5的最小值是5.方法总结:对于y =a (x -h )2+k 类抛物线,a 决定开口方向;|a |决定开口大小;h 决定对称轴;k 决定最大(小)值的数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探究点二: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图象的平移将抛物线y =13x 2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是( )A .y =13(x -2)2-1B .y =13(x -2)2+1 C .y =13(x +2)2+1 D .y =13(x +2)2-1 解析:由“上加下减”的平移规律可知,将抛物线y =13x 2向下平移1个单位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13x 2-1;由“左加右减”的平移规律可知,将抛物线y =13x 2-1向右平移2个单位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13(x -2)2-1.故选A.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探究点三: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图象与几何图形的综合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y =x 2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y =(x -h )2+k .所得抛物线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边),与y 轴交于点C ,顶点为D .(1)求h ,k 的值;(2)判断△ACD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解析:(1)按照图象平移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可得到平移后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分别过点D 作x 轴和y 轴的垂线段DE ,DF ,再利用勾股定理,可说明△ACD 是直角三角形.解:(1)∵将抛物线y =x 2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y =(x +1)2-4,∴h =-1,k =-4;(2)△ACD 为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由(1)得y =(x +1)2-4.当y =0时,(x +1)2-4=0,x =-3或x =1,∴A (-3,0),B (1,0).当x =0时,y =(x +1)2-4=(0+1)2-4=-3,∴C 点坐标为(0,-3).顶点坐标为D (-1,-4).作出抛物线的对称轴x =-1交x 轴于点E ,过D 作DF ⊥y 轴于点F ,如图所示.在Rt △AED 中,AD 2=22+42=20;在Rt △AOC 中,AC 2=32+32=18;在Rt △CFD 中,CD 2=12+12=2.∵AC 2+CD 2=AD 2,∴△ACD 是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三、板书设计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次函数y =ax 2,y =a (x -h )2,y =a (x -h )2+k 图象的变化关系,从而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第5课时 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与性质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2.会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求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顶点坐标与对称轴,并掌握其性质;(重点)3.二次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难点)一、情境导入火箭被竖直向上发射时,它的高度h (m)与时间t (s)的关系可以用h =-5t 2+150t +10表示.经过多长时间火箭达到它的最高点?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化二次函数y =ax 2+bx +c 为y =a (x -h )2+k 的形式把抛物线y =x 2+bx +c 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所得图象的解析式为y =x 2-3x +5,则( )A .b =3,c =7B .b =6,c =3C .b =-9,c =-5D .b =-9,c =21解析:y =x 2-3x +5化为顶点式为y =(x -32)2+114.将y =(x -32)2+114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即为y =x 2+bx +c .则y =x 2+bx +c =(x +32)2+194,化简后得y =x 2+3x +7,即b =3,c =7.故选A.方法总结:二次函数由一般式化为顶点式,平移时遵循“左正右负,上正下负”,逆向推理则相反.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4题探究点二: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性质【类型一】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的综合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mx+m和函数y=mx2+2x+2(m是常数,且m≠0)的图象可能是()解析:A、B中由函数y=mx+m的图象可知m<0,即函数y=mx2+2x+2开口方向朝下,对称轴为x=-b2a=-22m=-1m>0,则对称轴应在y轴右侧,故A、B选项错误;C中由函数y=mx+m的图象可知m>0,即函数y=mx2+2x+2开口方向朝上,对称轴为x=-b2a=-22m=-1m<0,则对称轴应在y轴左侧,故C选项错误;D中由函数y=mx+m的图象可知m<0,即函数y=mx2+2x+2开口方向朝下,对称轴为x=-b2a=-22m=-1m>0,则对称轴应在y轴右侧,与图象相符,故D选项正确.故选D.方法总结:熟记一次函数y=kx+b在不同情况下所在的象限,以及熟练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有关性质: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等.【类型二】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若点A(2,y1),B(-3,y2),C(-1,y3)三点在抛物线y=x2-4x-m的图象上,则y1、y2、y3的大小关系是()A.y1>y2>y3B.y2>y1>y3C.y2>y3>y1D.y3>y1>y2解析:∵二次函数y=x2-4x-m中a=1>0,∴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b2a=2.∵A(2,y1)中x=2,∴y1最小.又∵B(-3,y2),C(-1,y3)都在对称轴的左侧,而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y2>y3.∴y2>y3>y1.故选C.方法总结:当二次项系数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类型三】二次函数图象的位置与各项系数符号的关系已知抛物线y=ax2+bx+c(a≠0)经过点(-1,0),且顶点在第一象限.有下列四个结论:①a<0;②a+b+c>0;③-b2a>0;④abc>0.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解析:由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向下可推出a<0,抛物线与y轴的正半轴相交,可得出c >0,对称轴在y轴的右侧,a,b异号,b>0,∴abc<0;∵对称轴在y轴右侧,对称轴为-b 2a >0;由图象可知:当x =1时,y >0,∴a +b +c >0.∴①②③④都正确. 方法总结: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a 的符号由抛物线开口方向决定;b 的符号由对称轴的位置及a 的符号决定;c 的符号由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位置决定.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5题【类型四】 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最值已知二次函数y =ax 2+4x +a -1的最小值为2,则a 的值为( )A .3B .-1C .4D .4或-1解析:∵二次函数y =ax 2+4x +a -1有最小值2,∴a >0,y 最小值=4ac -b 24a=4a (a -1)-424a=2,整理,得a 2-3a -4=0,解得a =-1或4.∵a >0,∴a =4.故选C. 方法总结: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可由图象直接得出,第二种是配方法,第三种是公式法.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题探究点三: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与几何图形的综合应用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 =-12x 2+bx +c 的图象经过A (2,0)、B (0,-6)两点.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设该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C ,连接BA 、BC ,求△ABC 的面积.解:(1)把A (2,0)、B (0,-6)代入y =-12x 2+bx +c 得⎩⎪⎨⎪⎧-2+2b +c =0,c =-6,解得⎩⎪⎨⎪⎧b =4,c =-6. ∴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12x 2+4x -6; (2)∵该抛物线对称轴为直线x =-42×(-12)=4, ∴点C 的坐标为(4,0),∴AC =OC -OA =4-2=2,∴S △ABC =12×AC ×OB =12×2×6=6.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三、板书设计本节课所学的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和性质可以看作是y =ax 2,y =a (x -h )2,y =a (x -h )2+k 的图象和性质的归纳与综合,让学生初步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1.3 不共线三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1.通过对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探究,掌握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重点)2.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在实际应用中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作用.(难点)一、情境导入某广场中心标志性建筑处有高低不同的各种喷泉,其中一支高度为1米的喷水管喷出的抛物线水柱最大高度为3米,此时喷水水平距离为12米.你能写出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水柱的解析式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不共线三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类型一】 用一般式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5),(0,-4)和(1,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解析:由于题目给出的是抛物线上任意三点,可设一般式y =ax 2+bx +c (a ≠0). 解:设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ax 2+bx +c (a ≠0).依题意得⎩⎪⎨⎪⎧a -b +c =-5,c =-4,a +b +c =1,解得⎩⎪⎨⎪⎧a =2,b =3,c =-4.∴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2+3x-4.方法总结:当题目给出函数图象上的任意三个点时,设一般式y=ax2+bx+c,转化成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以求得a,b,c的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类型二】用顶点式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顶点坐标是(-2,3),且过点(-1,5),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解: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h)2+k,∵图象顶点是(-2,3),∴h=-2,k=3,依题意得5=a(-1+2)2+3,解得a=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2)2+3=2x2+8x+11.方法总结:若已知抛物线的顶点或对称轴、极值,则设y=a(x-h)2+k.顶点坐标为(h,k),对称轴为x=h,最值为当x=h时,y最值=k.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类型三】用交点式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已知抛物线与x轴相交于点A(-1,0),B(1,0),且过点M(0,1),求此函数的解析式.解析:由于已知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所以可设y=a(x-x1)(x-x2)求解.解:因为点A(-1,0),B(1,0)是图象与x轴的交点,所以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1)(x-1).又因为抛物线过点M(0,1),所以1=a(0+1)(0-1),解得a=-1,所以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1)(x-1),即y=-x2+1.方法总结:此题也可设y=a(x-h)2+k,因为与x轴交于(-1,0),(1,0),故对称轴为y轴.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探究点二: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综合运用如图,抛物线y=x2+bx+c过点A(-4,-3),与y轴交于点B,对称轴是x=-3,请解答下列问题:(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和x轴平行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C,D两点,点C在对称轴左侧,且CD=8,求△BCD的面积.解析:(1)把点A (-4,-3)代入y =x 2+bx +c 得16-4b +c =-3,根据对称轴是x =-3,求出b =6,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CD ∥x 轴,得出点C 与点D 关于x =-3对称,根据点C 在对称轴左侧,且CD =8,求出点C 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再根据点B 的坐标为(0,5),求出△BCD 中CD 边上的高,即可求出△BCD 的面积.解:(1)把点A (-4,-3)代入y =x 2+bx +c 得16-4b +c =-3,c -4b =-19.∵对称轴是x =-3,∴-b 2=-3,∴b =6,∴c =5,∴抛物线的解析式是y =x 2+6x +5; (2)∵CD ∥x 轴,∴点C 与点D 关于x =-3对称.∵点C 在对称轴左侧,且CD =8,∴点C 的横坐标为-7,∴点C 的纵坐标为(-7)2+6×(-7)+5=12.∵点B 的坐标为(0,5),∴△BCD 中CD 边上的高为12-5=7,∴△BCD 的面积=12×8×7=28. 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以及利用解析式分析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与方程思想的应用.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时,要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合理设出其形式,然后求解,这样可以简化计算.1.4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1.通过探索,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会用二次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重点)。

九年级数学下册 1_1 二次函数学案 (新版)湘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 1_1 二次函数学案 (新版)湘教版

第1章二次函数1.1 二次函数1.理解具体情景中二次函数的意义,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阅读教材第2至3页,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及意义.自学反馈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①一般地,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且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别为a、b、c.②现在我们已学过的函数有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它们的表达式分别是y=ax+b(a、b为常数,且a≠0)、y=kx(k为常数,且k≠0)、y=ax2+bx+c(a、b、c为常数,且a≠0).③下列函数中,不是二次函数的是( D )A.y=1-2x2B.y=(x-1)2-1C.y=12(x+1)(x-1) D.y=(x-2)2-x2④二次函数y=x2+4x中,二次项系数是1,一次项系数是4,常数项是0.⑤一个圆柱的高等于底面半径,写出它的表面积S与半径r之间的关系式.解:S表=4πr2⑥n支球队参加比赛,每两队之间进行一场比赛,写出比赛的场次数m与球队数n之间的关系式.解:m=12n2-12n判断二次函数关系要紧扣定义.活动1 小组讨论例1若y=(b-1)x2+3是二次函数,则b≠1.二次项系数不为0.例2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2 cm,若从中挖去一个长为2x cm,宽为(x+1)cm的小长方形,剩余部分的面积为y cm2.①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并指出y是x的什么函数?②当小长方形中x的值分别为2和4时,相应的剩余部分的面积是什么?解:①y=122-2x(x+1),即y=-2x2-2x+144. ∴y是x的二次函数;②当x=2和4时,相应的y的值分别为132和104.几何图形的面积一般需画图分析,相关线段必须先用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活动2 跟踪训练(独立完成后展示学习成果)1.如果函数y=(k+2)x22k 是y关于x的二次函数,则k的值为多少?解:k=2不要忽视k+2≠0.2.设y=y1-y2,若y1与x2成正比例,y2与1x成反比例,则y与x的函数关系是( C )A.正比例函数B.一次函数C.二次函数D.反比例函数3.有一个人患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y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人,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x2+2x+1.4.如图,用一段长为30米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墙的长度不限)的矩形菜园ABCD,设AB边长为x米,则菜园的面积y(m2)与x(m)的函数关系式为y=-12x 2+15x(不要求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5.已知,函数y=(m+1)x 232m m --+(m-1)x(m 是常数).①m 为何值时,它是二次函数?②m 为何值时,它是一次函数?注意②要分情况讨论.解:①m=4 ②m=-1或m=3172±或m=3212±. 6.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2 cm ,BC=4 cm ,P 是BC 上的一动点, 动点Q 仅在PC 或其延长线上,且BP=PQ ,以PQ 为一边作正方形PQRS ,点P 从B 点开始沿射线BC 方向运动,设BP=x cm ,正方形PQRS 与矩形ABCD 重叠部分面积为y cm 2,试分别写出0≤x ≤2和2≤x ≤4时,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解:y=x 2(0≤x ≤2), y=-2x+8(2≤x ≤4).注意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写函数关系式.活动3 课堂小结学生试述: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湘教版)数学教案

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湘教版)数学教案

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湘教版)数学教案标题: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湘教版)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能够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像,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总结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过程,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生用书、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函数的变量x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函数我们称之为二次函数,那么它的图像和性质会是什么样的呢?”从而引入新课。

(二) 新课讲解1. 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²+bx+c(a≠0),并明确a、b、c的意义。

然后,教师举例说明如何确定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2. 二次函数的图像: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个典型的二次函数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其特点。

然后,教师讲解如何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包括确定顶点坐标、对称轴、开口方向等。

3. 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总结出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如图像是抛物线、开口方向由a决定、顶点位置和函数值最小(最大)等。

(三) 巩固练习教师给出一些二次函数的题目,让学生尝试绘制图像并分析其性质,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图像和性质。

五、作业布置完成课本上的习题,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新湘教版数学教案—81 课时
(此文件仅含第一章教案11课时)
第一部分 新课部分
第一章 二次函数
1.1 二次函数 1 1.3 不共线三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13 1.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 3 1.4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15 1.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 5 1.5 二次函数的应用17 1.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 7 小结与复习(1) 19
小结与复习(2) 21 1.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 9
1.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5) 11
第二章 圆
2.1 圆的对称性23 2.5.3 切线长定理41 2.2.1 圆心角25 2.5.4 三角形的内切圆43 2.2.2 圆周角(1) 27 2.6 弧长和扇形面积(1) 45 2.2.2 圆周角(2) 29 2.6 弧长和扇形面积(2) 47 2.3 垂径定理31 2.7 正多边形与圆49 2.4 过不共线三点作圆33 小结与复习(1) 51 2.6.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35 小结与复习(2) 53
小结与复习(3) 55 2.5.2 圆的切线(1) 37
2.5.2 圆的切线(2) 39
第三章 投影与视图
3.1 投影57 3.3 三视图63
小结与复习 65 3.2 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59
3.3 三视图61
第四章 概率
4.1 随机事件与可能性 67 4.2.2 用列举法求概率(2) 75 4.1 随机事件与可能性 69 4.3 用频率估计概率77 4.2.1 概率的概念 71
小结与复习 79 4.2.2 用列举法求概率(1) 73
第二部分 中考复习
代 数
1.1 实数及其运算 1
2.4 一元二次方程21
1.1 实数及其运算 3
2.5 整式方程的应用23 1.2 代数式与整式 5 2.6 分式方程25 1.3 因式分解7 2.6 分式方程的应用27 1.4 分 式9
3.1 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函数的有关概念 29
1.5 二次根式11 3.2 一次函数31
2.1 一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13
3.3 反比例函数33 2.2 二元一次方程组15 3.4 二次函数35 2.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7 3.5 函数的应用37
2.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19
几 何
4.1.1 线段、角、相交线39 4.9 圆的有关性质59 4.1.2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41 4.10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61 4.2.1 三角形的基础知识43 4.11 弧长和扇形的面积计算63 4.2.2 全等三角形45 4.12 视图与投影65 4.3 等腰三角形47
5.1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67 4.4 直角三角形49 5.2相似与位似图形69 4.5 尺规作图51 5.2相似与位似图形71 4.6 多边形及多边形的内角和53 5.3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73 4.7 平行四边形55 5.4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75 4.8 矩形、菱形、正方形57
统 计
6.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77 6.3概率初步81 6.2 数据的分析79
第一章 二次函数 1
课 时 教 案课题
1.1 二次函数 第1课时 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 月 日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二次函数的一般表
达式;学会建立简单的二次函数的模型,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情境中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内容的研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方法.
教学重点:
建立二次函数数学模型和理解二次函数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二次函数数学模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探索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导入一 欣赏一组录像画面:篮球场上同学们传球投篮,田径场上同学们投掷铅球,同学们课余游戏抛硬币,石拱桥的桥拱……
导入二 观察:篮球投篮时,掷铅球时,抛硬币时……在空中运行的路线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线?
导入三 我们已知道,可以建立数学模型一次函数y = kx +b (k ≠0)来刻画直线,反比例函数y =kx (k ≠0)来刻画双曲线,那么像前面所看到的曲线,我们又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模型来刻画它们呢?
要刻画它,我们今天还需要学习一种新的函数关系——二次函数.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回顾复习]
1.什么叫做函数?
2.说一说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一般表达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学生回答后,点评.
[讨论探究]
[课件展示]学校准备在校园里利用围墙的一段,再砌三面墙,围成一个矩形植物园,如图所示.已知篱笆墙的总长度
为100m .设与围墙相邻的一面篱笆墙的长
度为x (m)那么矩形植物园的面积S (m 2)与x
之间有何关系?
(1)学生阅读审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设与围墙相邻的每一面墙的长都为x m ,则与围墙相对的一面墙的长为( 100-
批 注
课时教案
第一章 二次函数 3
第一章 二次函数 4
课时教案
第一章 二次函数 5
第一章 二次函数
6
课时教案
第一章 二次函数 7
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
课 时 教 案
课题 小结与复习 第1课时 总序第 1 个教案 课型 复习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梳理,使学生深刻理解二次函
批 注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过程与方法:能灵活运用二次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解决有关数学
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了解本章内容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与方法在解决问题时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运用.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讨论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引入课题
1.归纳:
(1) 二次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
(2) 画二次函数y=ax2+bx+c(a≠0)图象的步骤:
①配方,写成y=a (x-h)2+k的形式;
②写出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对称轴,描出顶点.
③列表(自变量x从顶点的横坐标开始取值),描点和连线,画出图象在对
称轴右边的部分.
④利用对称性描出对称轴左边的对应点,连线.
2.抛物线y=ax2+bx+c(a≠0)的特征与系数a,b,c的关系:
(1) a决定抛物线开口方向: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
(2) a,b决定对称轴位置:a,b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a,b异号,对
称轴在y轴右侧.
(3) 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位置:c>0,交点在y轴正半轴上;c=0,交点
在原点;c<0,交点在y轴负半轴上.
(4) 抛物线与横轴交点个数由b2-4ac确定:b2-4ac>0,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b2-4ac =0,有两个重合的交点;b2-4ac<0,没有交点.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举例复习二次函数的概念及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与性质.
例1.已知函数y = (m +2)x24
+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求:
m m
(1) 满足条件的m值;
(2) m为何值时,函数有最小值?最小值是什么?这时当x为何值时,y随x
增大而增大?
(3) m为何值时,函数有最大值?最大值是什么?这时当x为何值时,y随x
增大而减小?
解:由题意,得:
课 时 教 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