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才是爱》读后感
看见 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看见》读后感。
《看见》是一本由当代作家柴静所著的一本书,书中记录了她在采访过程中所看见的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这本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让人们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问题,也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在书中,柴静用她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采访,揭露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制度等等。
她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和数据,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
同时,她也用她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分析,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和根源,让人们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读完《看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书中所揭示的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隐患,而医疗制度的不完善也让许多人在面临疾病时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这些问题负起责任,积极地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除了揭示问题,柴静在书中也给予了许多积极的启示和建议。
她通过采访一些积极向上的人物和团体,展现了许多社会中的正能量和希望。
这些人物和团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
同时,柴静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如加强环境保护、完善医疗制度、提高食品安全等等。
这些建议都是非常有建设性的,对我们解决问题和改善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阅读《看见》,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看到了我们社会中的许多正能量和希望。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社会负起责任,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的社会能够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看见》读后感1看《看见》之前,我先看了本书的简介,当看到“自传性作品”时,我在内心已经把它定性为一个优秀记者的成长之路。
等真正看完之后,才发现和我想象的还是有一些区别,这本书以柴静的采访作为线索,在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的同时,自己也在一步步成长,从青涩走向成熟的,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到真正成熟的记者的转化,在她每次的自省当中,又一次次的升华自己。
“看见”,从镜头中看,从每一个人的眼里去看。
当我们看到一些事件,往往已经定义上了善恶,往往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
而柴静却能够通过镜头,告诉我事实真相并不是想象中的非黑即白,当事人为什么会做出这些决定,在作出决定的背后又经历过什么,抽丝剥茧般的把真相展露出来。
当我看到非典那一章的时候,对我的震撼不亚于一场心灵地震,我从未想过非典是那么的严重。
当时我还在上小学,对非典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每天例行公事一样的探测体温,从来没有想过非典是这么的可怕,可以轻轻松松剥夺无数人的生命。
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无数白衣天使站了出来,为抗击非典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阻止了非典的蔓延。
在汶川地震时,远在河北上初中的我都能感觉到震感,更不必说位于震源地区的汶川了,那是我根本想象不出来的灾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在当时,无数人民子弟兵和志愿者赶赴灾区,全国人民捐钱捐物支援灾区。
地震灾民就算亲人在灾难中丧生,也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园。
在每次的灾难面前,并不仅仅只有黑暗,在黑暗中,有那么一丝丝的希望像阳光一样照射进来,慢慢地扩大。
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这些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事,也让我们知道了我们肩上的责任和担当。
在社会阴暗面的揭露上,我并没有对当今社会失望,相反,只有把这些阴暗面揭露出来,社会才会变得更好。
我始终相信,什么东西都会慢慢变好的。
在看这本书时,经常能找到共鸣,许多观点直击内心。
对人性也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每个人都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做出的选择,都是符合自身的利益的。
爱国主义书籍读后感(精选42篇)

爱国主义书籍读后感(精选42篇)爱国主义书籍读后感一、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注意不要写成流水账。
二、爱国主义书籍读后感(精选42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国主义书籍读后感(精选4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国主义书籍读后感1读了《英雄人物》这本书,我体会到是当时中国的落后,和那些英雄儿女们深深的爱国之情。
我不禁摸起了胸前的红领巾,因为它是国旗的一角,因为它是英雄儿女们鲜血染红的。
《英雄人物》这本书里有很多传奇英烈们,他们饱受困苦,坚持作战,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祖国,为的是把下一代教育好,把祖国明天建设好。
这样的英雄事迹,使我们想起了我们那次的队列比赛。
那天,天刚下过雨,操场比较滑,可我们还是继续比赛。
这次比赛,我们都不怎么有把握,因为平时训练的不刻苦,不认真。
老师为全班同学捏了把汗,同学们心里都很焦急。
比赛依然紧张的持续着,轮到我们班上场了。
我们都昂首挺胸,气势高扬,口号喊的异常清脆,响亮。
我们用整齐的步伐和认真的态度,博得了教官们的阵阵的鼓掌声。
最终我们赢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学好本领,奋发国强,长大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盛,更加辉煌,这就是我们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书籍读后感2我读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让我知道了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了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专家。
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可自从新中国解放以来,他立刻决定回国并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得一切,但不能放弃我的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国,为建设新中国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看见平凡读后感

看见平凡读后感
标题:《看见平凡》读后感
在阅读完《看见平凡》这本书后,我深感震撼。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瞬间,使我意识到平凡之中其实蕴含着无尽的伟大。
《看见平凡》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又常常被忽视的细节。
作者用他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力,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事物背后隐藏的美好和价值。
这不仅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更是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我们常常过于追求卓越和非凡,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平凡。
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事物,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它们是真实的,是生动的,是富有生命力的。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它们,珍惜它们,因为它们才是构成我们生活的基础。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无论我们身处何处,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应该珍视自己的存在,尊重自己的价值。
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总的来说,《看见平凡》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
它教会我们要尊重平凡,珍视平凡,因为在平凡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真谛,看到人生的美好。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得到启示和鼓舞,从而更好地去面对生活,去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
看见 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看见》读后感。
《看见》是一部由柴静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书中记录了她多年来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观察和思考。
这本书在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为它揭露了中国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和现实,让人们看见了真实的中国。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震撼,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看见》,我看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发展。
书中记录了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的崛起和强大。
与此同时,书中也揭露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改革等,让我看见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阻碍和挑战。
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阅读《看见》的过程中,我还看见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
书中记录了许多普通人的故事,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态度。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看见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通过阅读《看见》,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看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成就和发展,也看见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我也看见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以及他们为中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总的来说,《看见》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让人们看见了真实的中国,让人们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收获了很多,也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加乐观的展望。
我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将会看见更多真实的中国,也会看见更多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成就。
看见孩子读后感200字

看见孩子读后感200字《看见孩子读后感》篇一《看见孩子》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孩子内心世界理解的新大门。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想:“又一本讲孩子的书,能有啥特别的呢?”可是当我开始读起来,就像被吸进了一个充满奇妙发现的漩涡。
书里有好多真实的案例,那些孩子就像我身边的小伙伴一样鲜活。
比如说,有个孩子总是在课堂上捣乱,大家都觉得他是个调皮捣蛋的“小恶魔”。
可是通过深入了解,才发现他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
这就像一颗被灰尘蒙蔽的宝石,大家只看到了灰尘,没看到宝石的光芒。
我就联想到我自己小时候,有一次在学校也是故意调皮。
其实呢,就是因为那天早上我爸妈吵架了,我心里特别难受,又不知道怎么表达,就只能通过在课堂上搞怪来发泄。
当时老师就只批评了我,要是她能像《看见孩子》里说的那样,深入了解一下我的内心,也许我就不会觉得那么委屈了。
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也很独特。
它说孩子犯错的时候,不应该立刻就惩罚,而是要先去探寻他们犯错背后的原因。
这在很多大人看来可能是“惯孩子”的做法,但是我觉得还挺有道理的。
就好比一棵小树长歪了,你不能上来就把它掰直,你得先看看是土壤的问题,还是被别的东西挡住了阳光。
孩子也是一样,他们的行为背后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也会有犹豫,这些方法真的在现实生活中都能行得通吗?毕竟现在社会节奏这么快,家长和老师都有很多事情要忙,真的能有那么多时间去深入了解每个孩子吗?但是再想想,如果都不去尝试,那孩子的内心世界可能就永远被封闭起来了。
这就像一个宝藏,大家都知道有宝藏,却因为嫌麻烦就不去挖掘,那多可惜啊。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孩子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以前看到调皮的孩子,可能就会皱眉头,现在我会想,这个孩子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故事呢?这就像给我戴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让我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孩子内心的“小宇宙”。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这样大家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就像给孩子的成长道路点亮一盏盏温暖的小灯。
看见才是爱读后感

看见才是爱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不过是又一本讲大道理的书罢了。
然而,随着一页页地深入阅读,我却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抓住,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书里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有的只是一个个真实而又平凡的故事,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中那些常常被忽视的角落。
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关于一位母亲和她青春期儿子的故事。
这位母亲,像天底下大多数母亲一样,望子成龙,对儿子的要求极其严格。
儿子喜欢打篮球,可在她眼里,那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
于是,她禁止儿子放学后去打球,给儿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儿子一开始还反抗,可每次都被母亲的“为你好”给压了回去。
慢慢地,儿子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也没有如母亲期望的那样突飞猛进,反而一落千丈。
母亲着急了,她不明白,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儿子却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糟糕。
直到有一天,儿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冲突,老师把母亲叫到了学校。
母亲一见到儿子,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完全没有给儿子解释的机会。
儿子突然爆发了,他冲着母亲大喊:“你从来就没有看见过我,你只看到你的期望,你的面子!你根本就不爱我!”说完,儿子扭头就跑。
母亲愣住了,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好像真的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儿子。
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回想起儿子曾经在篮球场上那快乐的笑容,回想起儿子每次想要和她分享学校趣事时,她却总是不耐烦地打断。
这位母亲决定改变。
她不再逼着儿子上补习班,而是陪着儿子一起去打篮球。
一开始,儿子还有些抗拒,但渐渐地,他感受到了母亲的变化。
母亲不再只是关注他的成绩,而是关心他累不累,开不开心。
在球场上,母亲会为儿子的每一个进球欢呼,会在儿子摔倒时,第一时间冲过去扶起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的笑容回来了,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因为他感受到了母亲的爱,那种真正看见他、理解他的爱。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
学生《看见》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读友吧

学生《看见》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学生《看见》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看见》记录了十年间重大的公共事件,如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药家鑫事件等的记录,更有柴静个人的精神成长历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生《看见》读后感600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学生《看见》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看见》这本书早有听说,但一直没有看,只知道是一名叫做柴静的央视记者所写。
直到有一天,刷微博时看到她多年前关于同性恋主题的一个采访,被她提问的深度所震惊,由此对她以及她的工作经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便将《看见》这本书买了下来。
《看见》是以她的一个个采访和报道经历组成,中间插有她的一些感悟。
这本书触动人的不只是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故事,还有直达灵魂的拷问、发人深省的分析。
而且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也并不是故事,而是故事里许多必然的无奈和背后的缘由。
柴静是一名记者,她的工作就是为公众报道事件。
我们都看过电视报道,知道大多数是什么样的,可是柴静不一样。
她不甘于只将表面事件表达出来,而是非要追根究底,将整个事件全盘挖出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本书里收录的有非典、奥运、地震、环境污染、征地冲突这种“大事”,也有同性恋、留守儿童、虐待动物这种“小事”。
但不论大事小事,她总是从细节出发,让人看到最真实的情况,而不是大而空地给出结论。
我想这也是她受观众喜爱的一个原因,谁都不喜欢蒙昧,而她擦亮真相,放大到镜头前她强调新闻报道不应该给出个人评判,只需讲出事实,观众自有判断。
但柴静是个感性的人,她前期控制不住自己对某一方的倾向性,另一方面,她也是个理性的人,这体现在她努力不失偏颇,给予每一方表达的机会,而且提问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深挖问题本源。
《看见》使我思考了许多,亦学到了许多。
比如:新闻应全方位报道,减少评判,避免误导观众;少用道德的角度看待问题,遵循逻辑,理智考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看见》读后感600字(精选篇2)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_、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见才是爱》读后感1200字
《看见才是爱》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海夫人的《看见才是爱》,与其说它是一本育儿指导书,我更把它当做一本教现代人解脱成见、放下标签、真正面对生活的书。
本书是由一个个家长如何“发现”孩子有抽动症,因此经历身心的各种折磨,不断探索自己的成长之路,同时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的案例组成的。
古训“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所有家长都说自己爱孩子,为孩子以后着想。
但实际上很多家长都是活在自己的理念、概念之中,没有真正地去“感受”孩子的存在,不带成年人世界里的所有标签、成见地感受。
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有所期待,希望他们健康、好学、上进、礼貌;这些本不是坏事,但是家长往往内心有一个标准往孩子身上套,尤其会与周边的其他小孩比较,当孩子达不到这个标准时,他们内心就不自在、不接受,就想要改变孩子。
这其实是家长内心太过功利,不够包容、强大的表现。
回顾自身,在健康习惯、学习习惯、待人处世方面,家长们自己也走过许多弯路,并且这些习惯、应对方法真的是因人而异、无法照搬复制的;但是面对孩子,这个他们认为自己有权“控制”的对象,他们就要用自己的方法去塑造孩子。
他们接受不了事情不按照他们的设想来,以自己的标准时时去“测量”着孩子的表现,并下判断;他们不能够放下心来等孩子自己在“旋涡”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人都是类似的,孩子们身上出现出格的现象,他们自己也会体会到其影响,并寻找出路的,关键是要给他们这个空间和机会。
家长此时内心的难受是可以理解的,面对孩子的不好,总想做点什么,否则就觉得自己不够负责任。
这种责任心是好的,但是在干涉孩子时要谨慎,孩子自己也在各种心路变化、经历之中;如果父母要给予帮助,需要在充分体会、了解孩子的情绪、想法、所处状况的情况下,在真正能够对孩子有所帮助、孩子也能够接受的地方不求回报地努力。
最后一点很重要,不要期待自己的努力一定有成效,要真正用心地去努力,不要有太多期待,否则只会给自己煎熬,给孩子压力。
当然这种努力不一定是对孩子的百依百顺,很多时候简简单单地陪伴与接纳其实是最有效也最难的事情,因为家长要克服内心的干预冲动。
书名“看见才是爱”可能有点容易让人走入误区,许多家长其实会一头雾水,什么,我看不见?这里的看见其实是需要家长静下来,放下所有成见与概念,去觉知孩子的感受、情绪。
就对待孩子而言,笔者认为本书的标题更应该是“接纳才是爱”。
只有接纳了,才能够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
真实感受、意愿上,就如书中的许多案例中,孩子说的话、做的很多事其实都在给家长传达一些信息,但是家长急于改变现状,一脑门子都盯着孩子不好的、要改过来的地方,完全接收不了这些信息。
成熟的家长应该学会观察孩子的表现,并反思自己的状态,我是不是表现得够情绪稳定,举止是否恰当,有没有太越界限?孩子的这些行为内在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内心处于什么样的情绪,基于什么作出这样的表现,是否有什么长期的影响因素、心结?真正地设身处地,走一遍孩子的心路历程是非常有帮助的,不过这个需要家长真正地放下自我。
“看见”其实是一种能力,当我们大脑中塞满了各种概念、观念的时候,我们是看不见、感受不到很多东西的。
不要觉得这个无所谓,在对待孩子上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很重的警钟。
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包容心、接纳心、放空身心自我;但这往往知易行难,两个完全相反的观念、做法,如何包容,一个我所必须关注、承担的事情,我怎么能看着他在往不好的方向上发展?这就需要正念,正念的含义大家可以去网上做一番了解;这里强调对身心状态的觉知,比如我身体上难受,好,接受它;比如我心里不舒服,好,静静地接受它。
比如你现在面对孩子的表现,内心很生气,你要觉知自己的身体处于紧绷的状态,或者气息粗乱,那么就静
静地观察它。
人面对事情作出的很多反应其实是因为我们的身心状态作出的决定,因为人都有离苦得乐的趋向,比如事情这样子,我就可以接受了,就不会出现身心的各种不舒服了,好,那就这么处理它。
但是这个过程发生得很快,快到大家完全意识不到这个过程。
所以才需要平时一直觉知自己的身心状态,并持接纳的状态;这个身心的过程只有真正实践了才有切身的体会。
书中的每个案例,孩子的成长也伴随着家长自己的成长、觉悟。
所以,作为一个成年抽动症患者,我把抽动症看做上天给我的一个非常好的安排,我衷心地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在其中得到成长,把它看做一次成长、经历的机会,而不是必须解决的难题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