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三单元(共13张PPT)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整合3 (共8张PPT)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集体农庄的变化。从材料来看,农庄发放物质
报酬的周期缩短,农民还可以像工人一样领取工资,这些做法会大
大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1953年,苏联没有改变计划
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不可能消除城乡
单元整合
-1-
单元整合
知纳整合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2-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系统构建
核核心心观观点点 归归纳纳整整合合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 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 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新经济”出现
盾
-3-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系统构建
核核心心观观点点 归归纳纳整整合合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二、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1.赫鲁晓夫改革 领域:农业、工业,以农业为突破口。评价: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 先河,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改 革以失败告终。 2.勃列日涅夫改革 领域:政治、经济,工业改革为重点。评价: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 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最终失败。 3.戈尔巴乔夫改革 领域:政治、经济,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评价:改革没有取 得预期成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5-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系统构建
核心观点 归纳整合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政策的调整。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国家干预的弊端 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尼克松发出了“呼吁”,故A项正确。尼克 松并非要把权力下放到州政府,故B项错误。尼克松的想法是减少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与扩大福利覆盖范围无关,故C项说法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并非要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故D项错误。 答案:A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PPT课件

九彩
西周以后,我国丝织工艺有了
龙凤
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日益丰
纹绢
富,花色图案精美。
地绣
衾
(战
国)
1972年,在湖南长沙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 衣。收拢后能攥在一只手 里,重量只有49克。
9
唐代的缂丝对马图
自由变化色彩,纹饰更加绚丽, 极具有艺术神韵。织业的发展
22时期特征新石器时代东汉南北朝隋唐陶器青瓷制瓷业成为独立的部门瓷器大量出口出现地方瓷窑体系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青花和釉里红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斗彩和五彩瓷粉彩和珐琅彩2324经营形态生产关系产品特点地位作用官营手工业从征役制到雇募制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产品有政府制定和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学习目标: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 青铜冶铸业: 1、“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历时约15个世纪。
二里头文化: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 今河南全省与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陕西省东部, 迄今以发现100多处。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与中心分布区域 和夏朝的年代与中心分布地域形同,因而许多学者认为, 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的遗存。
13
三、从烧陶到制瓷——古代陶瓷业的发展历程
▪ 陶器发明是人类最早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1、新石器时代:已开始烧制陶器。 2、成就:彩陶、黑陶、白陶等。
江西万年仙
新石器时代
人洞遗址出土的 龙山文化,蛋壳
陶器。
黑陶杯。
白陶鬹,山 东龙山文化。
《岳麓版必修二历史》课件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古代货币与金融业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增长。
详细描述
货币和金融业的发展不仅方便了商业交易和资金流通,还为当时的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来源。同时,金融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时的资本积累和投资活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民族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总结词
民族工业企业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和保护,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应对策略
民族工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政治地位和法律保护不足。
政治问题
外国资本的竞争和倾销,导致民族工业在市场上面临巨大压力。
经济问题
概述民族工业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总结词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产生背景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民族工业经历了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
发展历程
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地区,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主要特点
货币与金融体系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商帮和会馆,它们在促进商业交流、维护商人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帮与会馆
专卖制度
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对盐、铁等重要物资实行垄断经营,控制了这些物资的生产、流通和销售。
重农抑商政策
古代中国政府重视农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
通讯工具的变革
电报、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它们不仅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也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总结词
古代货币与金融业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增长。
详细描述
货币和金融业的发展不仅方便了商业交易和资金流通,还为当时的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来源。同时,金融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时的资本积累和投资活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民族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总结词
民族工业企业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和保护,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应对策略
民族工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政治地位和法律保护不足。
政治问题
外国资本的竞争和倾销,导致民族工业在市场上面临巨大压力。
经济问题
概述民族工业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总结词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产生背景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民族工业经历了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
发展历程
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地区,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主要特点
货币与金融体系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商帮和会馆,它们在促进商业交流、维护商人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帮与会馆
专卖制度
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对盐、铁等重要物资实行垄断经营,控制了这些物资的生产、流通和销售。
重农抑商政策
古代中国政府重视农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
通讯工具的变革
电报、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它们不仅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也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课件

听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思考:
1、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有哪些变化? 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时期 方式 原因
商周时期 春秋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自耕农经济出现
生产工具和耕 作技术的进步 以及私有土地 的出现
2、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春秋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 (2)私有土地的出现. (3)宗法制的破坏和个体家庭逐渐成为社会基本单位等, 促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பைடு நூலகம் •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主 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 相提并论的“六畜”。
陶猪 (出土于上海崧泽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
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 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 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 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 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 司雨的神物,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 时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改进)
出现时间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曹魏时期(三国) 唐代
主要工具
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耒、耜 铁农具、牛耕 翻车 曲辕犁和筒车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设施的重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2.重要的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
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 生产。(原因:生产力低下)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古代何种生活方式? 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个体农民经济。 “戏中”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征? 1.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征:提示:规模-结构-目的 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目 的为自给自足和交纳赋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件:单元整合 共张PPT

一
元
整 合
二
知识网络 系统构建
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归纳整合 归纳整合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一、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社会背景: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 水平相近。 (2)历史教训: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无穷 的灾难。 (3)外部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受到来自美、苏两个 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 (4)欧洲觉醒:西欧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才 能重塑辉煌。
目 标 导 航 1.欧洲共同体成立的 必要性 2.欧洲经济一体化建 设的措施 3.欧盟成立及欧元的 诞生 4.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方
法 点 拨
1.了解欧洲一体化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知道欧共体向欧盟发展的过程,注意两者 之间的区别 3.欧洲一体化为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16-
单
-20-
单
一
元
整 合
二
知识网络 系统构建
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归纳整合 归纳整合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自主思考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演说中说:“西欧……是 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 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西欧已经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说明经济区域集 团化促进了西欧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18-
单
一
元
整 合
二
知识网络 系统构建
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归纳整合 归纳整合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2.欧洲共同体形成 (1)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元
整 合
二
知识网络 系统构建
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归纳整合 归纳整合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一、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社会背景: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 水平相近。 (2)历史教训: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无穷 的灾难。 (3)外部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受到来自美、苏两个 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 (4)欧洲觉醒:西欧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才 能重塑辉煌。
目 标 导 航 1.欧洲共同体成立的 必要性 2.欧洲经济一体化建 设的措施 3.欧盟成立及欧元的 诞生 4.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方
法 点 拨
1.了解欧洲一体化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知道欧共体向欧盟发展的过程,注意两者 之间的区别 3.欧洲一体化为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16-
单
-20-
单
一
元
整 合
二
知识网络 系统构建
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归纳整合 归纳整合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自主思考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演说中说:“西欧……是 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 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西欧已经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说明经济区域集 团化促进了西欧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18-
单
一
元
整 合
二
知识网络 系统构建
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归纳整合 归纳整合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2.欧洲共同体形成 (1)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课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PPT课件

.
19
毛泽东曾指出,在中 国有“四个不能忘记的实 业界人士”,他们是搞重 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 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 业的卢作孚,搞纺织业的 张謇。
卢作孚
(1925年创办民生轮船公司)
.
20
近代中国水运的特点
•①中国近代新式水运业的控制权始终 在列强手中,中国民办轮船航运公司 始终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 难求生; •②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近代水运发展也不平衡。
.
41
➢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步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1.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 2.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
念; 3.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 4.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42
小结
表现
交通和通讯 工具的进步
影响
交通工具发展 通讯工具变迁
水路交通 铁路交通 公路交通 民用航空
根据1936年中华民国交通部数据显示, 当时航政局登记有案的各式轮舶有749艘,排 水量532,723吨,其中钢壳船236艘,铁壳船 178艘,木壳船235艘,另有111艘不详。
当时中国人自己经营的航运公司多如牛 毛, 除了官办的轮船招商局为规模最大外, 其中较大的有卢作孚的民生实业公司,虞洽 卿的宁绍轮船公司,杨管北的三北公司等。
事业发展影响的是
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
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
C
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
46
谢谢观看!
.
26
• 四、近代中国邮政电报业的发展
.
27
知识卡片:唐朝诗人杜甫的首诗“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古代烽火台是一种传递军情的重要 方式,此外,中国古代的通讯方式还有哪些?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2

考点 4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5.(2012 年广东五校高三联考)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 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 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 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B )
)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解析】选 B。从时间上看,A 项与史实相符的,但不是
工党获胜的原因;因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破坏,影响到人民的 生活水平,工党在竞选中提出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抓住 了社会要求,取得了民众的支持,B 项正确;C、D 两项与题意 不符。 【答案】B。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选 C。抓住关键信息“苏联”、“早早送上工业
化大道”、“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1924 年苏联成立,A、 B 两项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可知,所述 是指斯大林模式,排除 D 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反映 了学者予以了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认为有其合理之处,C 项正确。 【答案】C。
模式;“二战”后福利国家纷纷建立起来;“新经济”时代出现 于
考点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8.(2012 年海南单科)1945 年 7 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 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
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1929~
1933 年的经题,因此,B、C、D 三项排除;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 危机,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加强立 法工作,规定最高工时与最低工资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待 遇,A 项正确。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配套ppt课件

核心观点 归纳整合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2.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其动力主要来自手工工人的经验积累以 及对手工业的充足投入。 3.经营方式不断进步。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 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资 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4.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一方面,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前官营 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私营 手工业的发展。明中叶之后,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逐步占 据主导地位,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4.(2017课标全国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 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 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题干材料反映出,西汉前 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这反映出 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的义利观并 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A项错误。西汉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 商,故B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问 题,并且地方豪强势力主要是在东汉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
元朝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
(1)明清时期形成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 货币流通制度 (2)明清时期的徽商和晋商也经营金融活动,晋商在乾 隆年间开始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放贷、汇兑业务,也为 官府代解钱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 失败)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国际:帝国主义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 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3)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 为了前线”
从小农经济到社 会主义经济形式 的直接过渡 建立相适应的生 产关系,在生产 力发展基础上逐 步向社会主义过 渡。 实行公有制,计 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 产。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1918—1921
制定政策必 须要符合国情,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使 生产关系适应 生产力发展;
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新经济政策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后需恢复严重的国民经济。 (2)农民不满,频繁暴动。 (3)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 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背景
农业
余粮收集制(核心)
固定的粮食税(核心)
工业国有化 有区别的对待大、中、小企业 内 工业 容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戈: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
内容 同: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
异:赫: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 勃: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 戈: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结果 同:都以失败而告终
异:赫、勃: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戈:经济改革未取得成效,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 终苏联解体。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体 制 的 建 立
分配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按劳分配
影响
积极 消极
①②
新经济政策“新”在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 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 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归纳赫、勃、戈改革在指导思想、内容、结果等方面异同
项目 具体内容 指导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思想 异:赫、勃: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各 国 经 济 体 制 的 创 新 与 调 整
社 会 主 义 苏 联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新 经 济 政 策
斯 大 林 体 制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勃 列 日 涅 夫 改 革
戈 尔 巴 乔 夫 改 革
苏 联 解 体
第14课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经 美:罗斯福新政 济 二战 大 危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 机
战 后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调 整
调整原因:惨痛教训;理论基础;实践经验;
借鉴苏联;根本动力。
实行国有化, 建立国营企业 制定经济计划 财政政策调节 福利国家出现
调 整 的 方 式
国家大力 干预经济
“黄金时代”
20世纪50—70年代
影响
“滞胀”时期
1973年以后,对策 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
企业经营 方式变革
罗斯福新政内容
1.为什么整顿财政金融是首要环节? ①危机首先从金融领域爆发;②只有恢复银行信用,促进金融体 系正常运作,才能为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提供前提保证。 2.为什么调整工业生产是中心环节? ①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国家有控制的轨道;②有助 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 3.为什么要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 克服农业生产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促进农业复 苏。 4.以工代赈比直接救济的优点? ①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②刺激消费,增加社会购买力; ③改善基础设施,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 “新”
(2)结果: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 废除。 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3)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 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人民资本主义 经营者革命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思考题: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 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 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 关史实回答:(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 “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 (2)三个国家改革结果如何? (3)据此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认识。 (1)俄国: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政; 中国:l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美国:1933年实施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具体原因:①财富分配不均 ②供需矛盾尖锐 原因 ③政府自由放任 ④股票投机过度 直接原因:1929年美国纽约证交所股市崩溃 特点:①来势猛 ②时间长 ③范围广 ④破环大 影响:①经济破坏强 ②国际关系恶化 ②引发政治危机
目的:①直接目的 ②根本目的 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 ②调整工业生产 ③调节农业生产 罗斯福新政 ④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特点:利用政权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积极①②③ 局限性 背景:①自由放任主导 ②经济危机反思 凯恩斯主义 核心主张、基本思想 影响:①改变传统经济学观念 ②制定经济政策依据
新政
利用国家政权 在哪? 干预经济发展
结合背景和内容,总结罗斯福新政给我们今天的改革和建 设有怎样的启示? 启示: ①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国家间互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②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 调控作用。 ③发挥金融部门的调节作用,引导人们合理投资 ④保障劳工的合法权利,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扩 大购买力,引导合理消费 ⑤缩小贫富差距,逐步建立福利制度,实行社会救济, 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17课
国家干预经济 人民资本主义 经营者革命 福利国家
黄金时代 50-70年代
滞胀 1973年后
第15课
第16课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道路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制度 确立阶段 曲是社 折一会 的场主 。深义 必刻建 须的设 不革道 断命路 的,不 探是是 索艰一 实难帆 践、风 。复顺 杂的 、,
探 索 中 形 成
启 示 和 教 训
从国情出发, 农轻重比例协 调发展; 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努力 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1991
经济建设必 须尊重客观规 律,不能以行 政命令干预经 济。
大 萧 条 与 罗 斯 福 新 政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