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鉴赏心得体会.doc
京剧鉴赏的心得体会(2篇)

京剧鉴赏的心得体会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我有幸有几次机会观赏京剧演出,并深受其艺术魅力的感染。
在这里,我愿意分享一下我对京剧的心得体会。
首先,京剧的创作和表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京剧中的每一个角色形象都经过了精心雕琢,他们的行为、神态、装扮等都极富有美感。
我觉得京剧里给观众的视觉感受特别强烈,既有色彩艳丽的戏服和精致的妆容,又有各式各样的道具和舞台布景,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图景。
此外,京剧的表演形式也十分独特,其中以唱腔和身段两项为主要表现手段。
唱腔要求演员准确地把握音调、音色和节奏,将剧中的情感和意境通过声音传达给观众。
身段则是通过身体的姿势、动作和舞蹈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状态。
整个表演过程中,演员们不仅要面对观众展示自己,还要和其他演员进行互动,形成一种独特的合作表演。
这些特点使得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着独特的魅力,令人难以忘怀。
其次,京剧的剧情和主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京剧的剧情多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塑造了许多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意义的人物形象。
他们的命运、情感和思想都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和人性。
比如《赵氏孤儿》中的杜康和孟母,他们在痛苦和困境中不屈不挠、英勇顽强,令人钦佩不已;而在《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则展现了人性中深沉的情感和人性的柔情。
这些剧情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对社会、人性、伦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因此,京剧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传承。
京剧的音乐和舞台艺术也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视听感受。
京剧音乐以器乐和唱腔为主,器乐演奏尤为高超,以京剧特有的曲调和乐器演奏风格,表达了剧情的变化和人物的情感。
而唱腔则是京剧表演的核心,通过歌唱的方式将剧中的情感直接传递给观众。
京剧唱腔具有高亢激昂、婉转动人的特点,其中的各种音调变化和节奏把握都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技巧和准确的音感。
戏曲鉴赏学习心得

在学习戏曲鉴赏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门艺术的魅力和价值。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戏曲的历史、形式、表演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下面我将从个人角度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对戏曲历史的认识
通过学习戏曲鉴赏,我对中国戏曲的历史渊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昆曲、京剧到黄梅戏、越剧,每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色。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有助于我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戏曲作品,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六、培养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戏曲鉴赏,我更加自豪和自信地拥有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戏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戏曲艺术。
七、总结
通过戏曲鉴赏的学习,我不仅对戏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戏曲艺术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戏曲鉴赏能力,为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了解戏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习戏曲鉴赏,我渐渐明白了戏曲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戏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它不仅是艺术表现的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戏曲文化,让其在现实生活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五、提升审美能力
通过对戏曲的学习,我不仅对戏曲本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不论是在传统的戏曲作品还是现代戏曲创作中,我都能更深刻地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之美,这对于我个人的审美修养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提升。
戏曲鉴赏学习心得范文5篇

戏曲鉴赏学习心得范文5篇戏曲鉴赏学习心得范文5篇戏剧是一种表演艺术,特点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有一定情节的故事。
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戏曲鉴赏学习心得,欢迎你的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
戏剧鉴赏心得体会以前,我以为戏剧的就是戏曲,枯燥无味的过时艺术。
真正接触戏剧是在大学——《戏剧鉴赏》课里,仅仅十周的时间,却有着十分丰富知识含量,让我深深了解到了戏剧其实并非只有戏曲,还有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以及相声等等,戏剧也并不是枯燥无味,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美,真正的灵魂。
真正的戏剧鉴赏要求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广博的知识,鉴赏美的心灵去欣赏,去体会,发现戏剧其中的美妙与艺术。
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
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
1.娱乐功能.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是促使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或戏院的根本动因。
戏剧自身来说,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从最初的傩舞娱神,到之后的角抵戏参军戏滑稽戏等,逐渐地由娱神为主转变为以娱人为主,在此过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娱乐的对象由神变为人。
人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欣赏主体和接受主体。
因此,戏剧就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娱乐因素,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使人们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欢娱。
2.教化功能.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但决不能认为它是戏剧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只是把观众引入更高接受层面的必要途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优秀的戏剧,内容往往以情至圣,以真至诚,从而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
孟子云:“仁言不如仁声人人深也”。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看一台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戏,比听一场报告受的教育还要大。
戏剧的教化功能,就内容而言,体现在其张扬社会理性,描写人间至情,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题3传承功能.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口头传承行为传承口耳传承以及视觉传承等等。
而戏剧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戏曲鉴赏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戏曲鉴赏学习心得体会中国戏曲是我国民族的瑰宝,它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戏曲鉴赏不仅仅是欣赏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以下是我在学习中国戏曲鉴赏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中国戏曲鉴赏让我深入了解了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戏曲的历史演变,我了解到戏曲起源于古代的宫廷音乐和舞蹈,演变为一种以表演为主的艺术形式。
从最早的盛唐时期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我逐渐领悟到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其次,学习中国戏曲鉴赏让我对剧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戏曲有京剧、豫剧、评剧等多种剧种,每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通过学习不同剧种的演出形式、唱腔和表演技巧,我能够更好地欣赏并理解戏曲作品的艺术魅力。
然后,学习中国戏曲鉴赏让我对于戏曲演员的表演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戏曲演员需要具备声乐、表演、舞蹈等多种技能,通过学习他们的演出技巧,我能够更好地欣赏他们的表演艺术。
尤其是京剧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我深深被演员们那悠扬的嗓音和精湛的表演所打动。
学习中国戏曲鉴赏还让我对于戏曲作品的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戏曲作品所呈现的内容往往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历史故事和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戏曲作品中的经典剧目,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和内涵,更好地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
通过学习中国戏曲鉴赏,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通过学习戏曲,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其他国家的文化。
总结起来,学习中国戏曲鉴赏让我对戏曲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戏曲的历史、剧种和演员技巧,我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戏曲作品的艺术魅力。
同时,戏曲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也让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领悟。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

篇一:戏曲鉴赏浅谈《四郎探母》摘要: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是现代京剧发展的一个小符号。
梨园有称“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指的是两出经典大戏,一出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文昭关》,另一出便是《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
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在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的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四郎探母忠孝道义正文京剧《四郎探母》,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
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
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
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
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
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
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
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
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
只得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
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戏迷追捧。
戏曲鉴赏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戏曲鉴赏的心得体会戏曲鉴赏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戏曲鉴赏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戏曲鉴赏的心得体会篇1为了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气氛,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我校领导指示下,本学期开展了戏曲兴趣小组活动,尝试着把戏曲这特色艺术引进第二课堂,作为一项探究性课题来开发。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着手于让学生欣赏、模仿唱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等戏曲作品选段,初步了解各种戏曲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知识;了解唱段内容,感受其情感表现,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学会演唱部分戏曲选段,能够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并能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和发展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在我校举办的庆祝“五·四”运动周年庆文艺联欢晚会中首次戏曲节目登场的“戏曲联唱”——《十八相送》、《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广大师生耳目一新,深受他们的喜爱和好评。
参加演出的学生表现出对戏曲深深的喜爱和充满自信的表现欲望。
充分体现了戏曲兴趣小组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综合能力。
在搞好教学工作和辅导学生的同时,学校还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积极参与有关戏曲课题理论研究,以科研引领和提升自己,力求在下一次的第二课堂教学搞出新花样,挖掘出新人才,为我校教学增添一点色彩。
在喜看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在工作的不足。
对于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还缺少大胆的尝试,比如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需要用到各方面的道具、服装,准备起来实为不易,教学活动受到束缚。
又顾虑多方面因素,始终有这个心没这个胆。
除此之外,还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

篇一:戏曲鉴赏浅谈《四郎探母》摘要: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是现代京剧发展的一个小符号。
梨园有称“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指的是两出经典大戏,一出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文昭关》,另一出便是《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
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在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的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四郎探母忠孝道义正文京剧《四郎探母》,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
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
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
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
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
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
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
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
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
只得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
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戏迷追捧。
鉴赏京剧心得体会15篇

鉴赏京剧心得体会鉴赏京剧心得体会15篇鉴赏京剧心得体会1我的宠物是只可爱的小白兔,它浑身雪白,我叫它“白白”。
“白白”有着一对炯炯有神的红眼睛,一张看起来像是一直在笑的三瓣嘴,短短的前腿和尾巴跑动的时候显得非常可爱,尤其是那对长长的耳朵格外醒目。
每到我吃饭的时候,我也会给“白白”拿点青草,放在笼子里,看着它大口大口吃着美味的青草,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吃饱了它就会在笼子里自由自在的玩耍,一会东跑跑,一会西跑跑,玩够了就大睡特睡起来。
“白白”高兴时,耳朵直直的竖起来,好像在听什么;没精打采时,它的耳朵弯弯的垂在身上。
它呀,可是我们家最爱干净的一员了,雪白的皮毛上只要沾一点点脏东西,它就会一蹦一跳的跑到我跟前,眼睛直勾勾的看着我,三瓣嘴也翘了起来,好像在说该给我洗澡了。
我和“白白”朝夕相处,有时在学校的时候,我也会想“白白”这会在干什么,一放学我就迫不及待的回家,看看我的“白白”。
“白白”伴随着我一起长大,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但它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而我的学习任务也越来越重。
妈妈和我商量后,我们一起把“白白”送到了姥姥家。
尽管有时会很想念它,但看到白白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自由自在的玩耍,我也感到非常的欣慰。
鉴赏京剧心得体会2现在的年轻朋友不太喜欢京剧,但我对京剧很感兴趣。
我对京剧的兴趣是受爷爷奶奶影响的。
他们爱京剧,只要电视上有京剧节目,比如《九州戏苑》,他们就一直想看。
久而久之,我也被感染了。
我发现京剧中有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说实话,我对京剧了解很少,只知道京剧讲究“唱、读、演”,京剧分“生、净、末丑”五个行业。
我经常把“郑丹”和“花旦”混淆,有时甚至统称为“肖丹”。
我只看过三部完整的剧:《秦香莲》,《九江口》,《九道本》。
现在艺术节目或者综艺节目里演的京剧,大部分都是名剧,我看过很多这样的小段子。
最喜欢的是《锁麟囊》的《春秋亭》,《徐策跑城》的《詹湛青田》,《玉堂春》的《苏三离开洪洞县》。
有人认为京剧慢,不耐烦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鉴赏心得体会
这学期选修了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学到了好多关于戏剧方面的知识,更是被中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是绍兴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
从小,妈妈就有教我唱越剧。
比如,《我家有个小九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等。
这些曲目,我都会唱,所以在选修课的考试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完时,老师和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我的肯定。
戏剧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简单明了的词句、动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戏剧通过演员们不同的脸谱告诉观看者他们扮演的是何种性格的角色,红脸表示这个人忠义,白脸表示这个人奸诈阴险,黑脸表示这人正直不阿,蓝黄脸谱更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粗豪鲁莽之人。
人们的身份地位则是通过他们不同的服饰来展现出来: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凤冠的人是皇后、贵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将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
戏剧中更是通过须发区分年龄,通过脚色分形区分男女以及他们的特长。
动作在戏剧中更是不可忽视的,演员以扬鞭代骑马,不同马鞭代表不同的马,以旗画车轮代表坐车,以划桨代表坐船等。
通过这些简明的动作就可以让观众明白他们在干嘛,总之,戏剧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观看,去理解,去揣摩,才会慢慢的喜欢上看戏,也能够看懂戏。
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是他们可以看懂戏,可以从戏剧表演中得到好多信
息,老人们希望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他们喜欢上了看戏,这就是戏剧的奥妙之所在。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戏剧去体会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
我觉得戏剧鉴赏课上,老师应该多教我们学习一些短小容易的戏剧,像我家有个小九妹等,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戏剧的美,去感受戏剧中人的心理、情感等。
年轻人对戏剧这种艺术的热情远比不上对流行乐喜爱。
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流行乐的社会中,认真的听一听传统的戏剧,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
中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蕴是经过层层积淀,经过长时间的筛选保留下来的。
所以中国戏剧确实是很宝贵的文化精粹。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戏曲风格。
在这学期的课中,除了第一节主要笼统的介绍的中国戏剧的简史,以后的课中对几个‘知名度’比较高的戏剧做了介绍,包括被称为国粹的京剧,辞藻优美华丽的昆剧,语言通俗直白的评剧,广为流传的黄梅戏,全由女子演绎的越剧。
此外还有对于戏曲人物所穿服饰的具体介绍。
这些都让观者深深的陶醉其中,领悟中国戏剧的博大精深。
而在音乐艺术上,《梁祝》更是堪称经典之作。
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创作,1959年首演于上海。
作品以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采用越剧唱腔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对交响音乐的民族化作了成功的探索。
作品的呈示部、展开部、
再现部3个部分内容分别取材于梁祝传说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3个主要情节片断。
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
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采用奏鸣曲式来表现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和突出民族化特征,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等表现手法,还借鉴了中国传统乐器中的某些特殊技法以丰富小提琴的演奏艺术,而使该曲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化协奏曲形式中影响深远的名作。
其次,中国戏剧的虚拟性。
一般剧本的编写都不是局限在一个小场景里的,但表演时都是在狭小的舞台上,因此要求表演时一定要有虚拟的成分。
但这种虚
拟性并不是单单由于场地的局限性,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美感,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了叙事,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就戏剧的歌舞化倾向和虚拟性而言,从早期到现在已经有了变化,之所以用变化而不用发展,是因为它不一定都超着好的方向演化。
例如在白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现的花神形象,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个人观点)。
也许花神的出现营造了一种飘渺虚无的意境美,但实则不必,因为这样大家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走来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词本身的美感和功能。
传统的戏剧与不断发展的意识形态如何融合,成为现代戏剧表演的一大难题。
戏剧不可能停滞不前,但变化因遵循的是传统。
把传统戏剧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则不能称之为创新。
我认为中国戏剧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把艺术特点
发挥到极致。
对于原先的经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对于其中被称之为“糟粕”的意识也应予以保留。
因为我认为它糟粕与否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总之不可简单的一盖过之。
其次,目前出现了很多要求推广戏曲的言论,例如戏剧进小学,进中学。
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绝不能为了把戏剧推广普及而降低戏剧的艺术高度。
但另一方面,戏剧也不能曲高和寡,这样的话,中国的有一个传统精粹会随着能欣赏的人过少而逐渐衰退。
总而言之,中国戏剧必还将走更久的路,作为一种美的表现,一定会在时间的洗礼下愈发的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