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名篇赏析
《师说原文赏析》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师说》中通过弘扬古文传统,倡导恢复古代的师道,批判当时社会上 轻视师道的风气。
作品内容详解
结构严谨
《师说》的结构非常严谨,文章开始先从历史角度阐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 师道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语言生动
作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师说》作为 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所 认识和接受。
《师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外国学者 研究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资料,展现了中
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05
结论与评价
对作品的总体评价与总结
01
02
思想深刻
文字简练
韩愈的《师说》一文蕴含着深刻的思 想,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并对从师 学习的必要性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具 有很强的思想深度和洞见力。
韩愈在《师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语言生动、流畅,易于理解。同时 ,韩愈还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名人名言,使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品中的情感色彩与寓意
情感真挚
韩愈在《师说》中表达了自己对从师学习 的深刻理解和对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强烈 不满,情感真挚、深刻。
VS
寓意深远
《师说》不仅是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更 是一篇关于人生哲理的文章。韩愈通过阐 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告诉人们要重视学 习、重视知识、重视智慧的传承。同时, 韩愈也通过批判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风气 ,呼吁人们要重视尊师重道的传统。这些 寓意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 义。
作品在现代的传承与影响
《师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被选入各种文学教材和读本,得以广泛传播和传 承。
韩愈最著名的十首诗及其释义

韩愈最著名的十首诗及其释义、解析赏析《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释义: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花朵,二月初时才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解析赏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新年已至却无花开放,凸显出北方春天来得较晚。
次句中“惊”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看到草芽时的意外与惊喜。
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将春雪比作飞花,把原本寒冷单调的雪景描绘得富有情趣和诗意,在寻常之景中发掘出新意,工巧奇绝,独具风采,表达出一种对春天的期待和喜爱之情,以及万物皆有灵性,能将春寒料峭化为春意盎然,将冷漠情怀化为盎然生趣的乐观主义精神。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释义:天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解析赏析:此诗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中的第一首。
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细腻地描写了京城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
首句将春雨比作酥油,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与滋润。
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准确地捕捉到了早春小草刚刚萌芽时的特点,给人以清新、朦胧的美感。
后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早春景色的独特魅力,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整首诗写景清丽,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抓住早春的特色,将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释义: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
-解析赏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郊游即目所见之暮春景物。
韩愈诗歌名篇赏析

韩愈诗歌名篇赏析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藉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称韩昌黎。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
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反对六朝以来讲究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提倡散体,他主张文学的语言要“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对散文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文各体兼长,遒劲有力,条理畅达,语言精炼,为司马迁以后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的诗歌也有特点,气势壮阔,笔力雄健,力求新奇,自成一家。
他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后来的宋诗影响很大。
但有些诗流于险怪,是其缺点。
有《昌黎先生集》。
山石韩愈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韩愈诗鉴赏《山石》的写作时间历代有不同说法。
一般认为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 801)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
题目“山石”不是本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头两个字而已。
这是一首记游诗,按时间地点依次写来,全诗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芭蕉叶大栀子肥”,写黄昏到寺所见景色。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首句写寺外山石的错杂不平,道路的狭窄崎岖;次句写古寺的荒凉陈旧,到黄昏时众多的蝙蝠窜上飞下,纷纷攘攘。
仅此两句,就把整个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突现出来,使人如临其境。
以下两句是入寺坐定后所见阶下景物:芭蕉叶子阔大,栀子果实肥硕,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读之令人顿觉精神爽快。
韩愈的代表作十首古诗

韩愈的代表作十首古诗范文一:韩愈是唐代文学巨匠,他的代表作中十首古诗被誉为经典之作。
下面,我将为大家逐一介绍这十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和体裁风格。
首先是《秋兴八首》。
这十四行诗是韩愈在九江龙兴寺,赏秋思绪万千所作。
诗中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诗情寄托了韩愈亲眼目睹的秋景,展现了他对道德律己的高度崇敬。
此诗的音韵优美,格律完美,被誉为韩愈最杰出的十首诗之一。
其次是《春日》。
这首五言绝句写了春天的美好景色。
诗中写道:“胜景与人语,群芳何足贵。
”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韩愈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的语言通顺、富有节奏感,是古代五言绝句的代表作之一。
再来是《北山西阁饮茶》。
韩愈在灵山时写下了这首诗,它描述了韩愈与友人在山中品茗的情景。
诗中写道:“炉烟起寒灰,漏水滴清频。
共君同一醉,重叠古今人。
”诗中展现了韩愈对自然的喜爱,以及他对友谊的真挚情感。
此诗以七绝的形式写成,语言华丽、富有韵律感。
接下来是《洛滨新亭怀古》。
这首诗是韩愈在赴洛阳校书时所作,诗中写道:“荆棘蔓延尽,虹霓洒比箭。
别馆风光异,长安心自远。
”诗人通过描述景物、表达感情的方式,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此诗被认为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以五言绝句形式写成,阳刚有力。
在《临洞庭湖赋》中,韩愈对洞庭湖美景作了详细的描绘和感悟。
在这篇散文赋中,韩愈为简洁、生动、入情入理的描写和引发读者同情的情感向心的文风所熟识。
所以,这篇作品为中国文学史上名篇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弹琴》是一首以描写江南自然风景为主的五言古题,通过赞美自然风光,表达了韩愈的内心情感。
个人认为该篇古诗主题单一、情感真挚,通俗易懂,语言和风格也很自然,是一篇文艺作品。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韩愈的另一篇五言绝句,描写了送别朋友孟浩然的情景以及在此期间思考朋友的诗意境地。
在此诗中,韩愈鼓励朋友在人生中追求志向和理想,以求在社会上有所发展。
此诗语言简洁,意思深刻,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一些思想上的启示。
韩愈诗词诗歌赏析大全

韩愈诗词诗歌赏析大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提倡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我在此整理了韩愈诗词诗歌赏析,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韩愈诗词诗歌赏析11知音者诚希韩愈〔唐代〕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手踏明月。
这首诗写诗人与知心伴侣孟郊不忍离别,只好踏着满地的月色,彻夜相叙。
道出知音难寻,依依惜别之情。
寥寥四句诗,写出惜别情感,生动真实,极富感染力。
2杂说一·龙说韩愈〔唐代〕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改变,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不行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
这篇依据典籍和传奇写的杂感,用意很明显: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说明白圣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即圣君是要依靠贤臣建功立业,贤臣又要仰仗圣君的识拔才能荷重行远,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3晚春二首·其二韩愈〔唐代〕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原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似乎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制造美妙的将来。
韩愈诗词诗歌赏析21榴花 / 题榴花韩愈〔唐代〕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全诗描述景致清爽自然,从中又可以见出诗人浓郁的情趣和缜密丰富的文思。
而诗意和描述的骤变,却又全寓于似清淡实重浓的语句之中,使得诗意陡然转深,也显示了写法的“喜山不平”的改变特色。
2听颖师弹琴韩愈〔唐代〕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韩愈《早春》原文、注释、赏析

韩愈《早春》原文、注释、赏析韩愈《早春》原文、注释、赏析1早春〔唐诗〕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润——滋润。
酥――酥油,即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诗中形容春雨的珍贵和滑润。
最是――正是,实在是、确实是的意思。
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绝胜――远远胜过,大大超过的意思。
烟柳——柳绿如烟。
每年到暮春,北方柳枝才长出新的嫩芽,呈现鹅黄色,淡淡的,远看如烟,称之为烟柳。
皇都——诗中指京城长安。
【赏析】这首小诗写于公元823年,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768——830〕的,原题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张籍和韩愈是好朋友。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诗的前两句抓住早春的两大景物来写:小雨和小草。
第一句写小雨。
大意是,京城长安街道上细雨蒙蒙,大地被滋润着,就像吐了一层酥油。
这句用比喻的方法,把小雨比作酥油,又用上了动词“润”字,这就把小雨写活了,令人喜欢。
第二句写嫩草,“草色遥看”就是遥看草色的意思,为了符合平仄的规那么,才把草色二字提到前面。
这句诗是说,远看嫩草绿绿,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绿颜色,可是走近一看却又什么都没有了。
这是绝妙佳句,妙就妙在把初春嫩草初生时的逼真形态写出来了。
诗人观察得很仔细,远看视野阔、面积大,能把分散的一颗颗嫩草连成片,草色虽然还比拟淡,却还能看到一抹淡绿。
假如近看,刚刚钻出地皮的草尖,因无法连成一片,反而看不见。
没有实地观察,是写不出这样的妙句来的!第三四句那么直接抒发对早春风光的赞叹:这是早春的美景啊,实在是春天中最好的风光,大大胜过那暮春时节满城的烟柳。
到了“烟柳满皇都”的时候,已是暮春时节,“春”就失去了它的新颖感。
诗人用了比照的手法,突出了对早春的喜欢!韩愈《早春》原文、注释、赏析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4卷。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鉴赏及译文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鉴赏及译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由韩愈所创作的,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代: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潮州一作:潮阳)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欲为一作:本为;圣明一作:圣朝;肯将一作:敢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译文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注释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蓝关:在蓝田县南。
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
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
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肯:岂肯。
衰朽(xiǔ):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圣明:指皇帝。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
拥:阻塞。
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汝(rǔ):你,指韩湘。
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
初中语文文言文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你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鉴赏】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
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
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
且一贬就是八千里。
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
”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
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
“秦岭”指终南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名篇赏析作者:尘涵| 来源:网络转摘| 时间:2007-02-20 | 【大中小】【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唐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幼孤,由兄嫂抚养成人,贞元年间登进士第,先后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
曾因关中大旱,上疏请免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
后又因谏迎佛骨事,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提倡仁政,在思想上排斥佛老,倡扬正统儒家思想。
在文学上,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所作诗歌多有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特别是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韩孟诗派”。
这首诗是韩愈在德宗贞元十七年七月与李景兴、侯喜、尉迟汾等人同游洛阳惠林寺时所作。
诗以开篇“山石”二字为题,其实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纪游诗。
诗中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整个游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按照时间与行程的顺序依次写来,既吸取散文游记的写法,又充分择取景面,使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人物动态穿插交错,在游踪历历、情景逼现中融炼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结尾四句,通过“人生如此”的愉悦感受表现超脱世俗名利羁绊的主旨,并以“吾党二三子”点明同游人物,反贯全篇,尤增意趣。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曲江,唐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在长安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
水部张员外籍,指唐代诗人张籍,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
白二十二舍人,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排行二十二。
这首诗大约作于长庆二年,韩愈与张籍、白居易相约同游曲江,白居易却因雨后泥泞未能应约前往,韩愈因作此诗寄意。
这首七言绝句结构甚为奇特,前三句写曲江之春景,后一句寄白居易。
雨后轻阴,到傍晚时分雾散云开,春光明媚,繁花千树,景象显然较平日尤为清新明净,而正值春水泛溢,水天映照,别具一番情趣。
一个“晚”字,既是晚晴的写实之笔,也是恋恋忘归的情怀表露。
三句极写曲江春景之美,正为衬托末句之问,如此良辰美景,君竟爽约不来,岂不可惜?而与首句“晚”字对照,又可见自身苦候时长,委婉地表露出埋怨之意。
诗人因游兴之高,所以对友人爽约生出怨惜之情,而无论是诗人的游兴还是对友人的怨惜,都是由曲江景色之美激发出来的,因此,诗写兴情,实为衬景。
【花岛】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
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
这首诗描写一座开满鲜花的江中小岛的美丽景色,却并未正面描绘,而是通过细微的观察、敏锐的嗅觉以及丰富的想象来加以表达,构思甚为奇特,极具艺术效果。
蜂蝶采花,本为自然现象,但这里用“去纷纷”极言其多,且都飞向同一方向,可见某一地方对它们的吸引力之巨大,已暗点“花岛”的存在和魅力。
继观察到这一奇特现象之后,诗人顺着蜂蝶飞去的方向,调动嗅觉,顿时感到扑鼻的香气隔着宽阔的江面传送过来,香气隔岸可闻,可见花香之浓郁,而由花香之浓郁,则又不难想见繁花之茂盛。
一句视觉,一句嗅觉,虽未直接展示花岛,却已足以撩动读者的向往之情,也足以调动人们的想象力了,亟欲一睹美景的人们自然要争相打听其具体方位。
那么,这花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诗人给出的答案是“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水上”是花岛的地理位置,“红云”则是指出了花岛的隐约所在。
因为隔着宽阔的江水,无法看清花岛的真面目,只是隐约可见远方似有一片红色的云彩,那就是花岛的具体位置。
远望如红云,则近处其花之繁盛可以想见。
诗以一句轻松的指点,给读者以启发,从而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想象,诗的意境也就更为深厚。
全诗短短二十字,且平白如话,但却包含着曲折的心理过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隽永的回味,极见艺术构思的匠心。
【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是韩愈小诗中的名篇。
诗写暮春景象,并触景生情,立象寄意,婉曲地托寓一种讽谕意旨。
暮春时节,草树繁茂,红紫芳菲,榆荚飘落,柳絮飞舞,本为实在景象,但诗人却并不直写,而是将诸多构成暮春景象特征的主体人格化,从而使实在的写景富于奇情异趣。
草树芳菲,是因其得知春天即将过去的信息而赶紧争奇斗艳,而杨花榆荚本无香色艳姿,却也来凑热闹,其结果只能像冬季的雪片那样漫天飘飞,争春的结果变化了冬景,客观的效果完全转化到了其主观的反面,实在令人可笑。
这种拟人化方式与对比描写,显然寓有讽意,而究竟何指,则不必坐实,品味余地颇广。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水部张十八员外,即张籍,张籍排行十八。
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
这首诗描写早春景色并寄赠张籍,原共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从第二首“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看,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前二句写早春景色,一场小雨过后,冒出地面的草芽为大地染上一片似有还无的青色,以极纤细的笔触透露出早春的最初信息,而兼摄远近,极见传神之美感。
后二句赞美早春,以暮春浓艳之景满城皆是,略无稀罕,且绿肥红瘦预示着春色将尽作对比和衬托,愈显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
这首诗既摄早春之精魂,又给读者无穷美感,想当年张籍必然为基所动。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朣胧。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贞元十五年秋,韩愈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幕中任推官,此诗即为随张建封狩猎时所作,描写了张建封的高明射技与骄矜神情。
首句“原头火烧”渲染猎场情境,次句“野雉出没”点明狩猎对象。
以下八句皆为对将军射雉情景与过程的描绘,从“弯弓不发”到“弓满箭加”再到“红翎倾斜”最后“仰笑吏贺”,几乎一气呵成。
全诗按时间顺序纪实,具体描写却波澜迭起,语力劲健,正如清人朱彝尊在《批韩诗》中所说“句句实境,写来绝妙,是昌黎极得意诗,亦是昌黎本色”。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终听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嶷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日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坷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张功曹,即张署,与韩愈为同僚、朋友。
贞元十九年,韩愈与张署因触怒权贵,分别被贬为阳山、临武令,永贞元年顺宗立,二月大赦,二人得以待命郴州,八月宪宗立,再大赦,但由于湖南观察使杨凭压制韩愈、张署,二人仅得江陵府法曹、功曹之低职,此诗即作于将赴江陵之时。
全诗分三层,先写郴州官舍中秋夜景象,中写张署所作歌辞,末写自己所歌。
诗题赠张署,内容却反客为主,除首尾两层十一句外,中十八句全为张署之歌,韩愈乃借张署之歌以抒写自己内心之愤懑与不平。
这种特别之章法,被称为“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得反客为主之法”(汪琬《批韩诗》)。
【李花赠张十一署】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唯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思先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樽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此诗描写颖师弹琴的高超技艺及自己听琴的独特感受。
前十句摹写琴声,先如小儿女窃窃私语般轻柔袅袅,突然变幻为勇士赴战场般轩昂激越,继而如浮云柳絮般飘忽无定,飞荡于无垠天地之间,忽而又如百鸟齐鸣中孤凤高举,然最终一落千丈,琴声即戛然而止。
后八句写听琴感受,先是坐立不安,继而泪雨滂沱,以自身所受强烈感染进一步渲染烘托琴技之高妙。
将音乐之声转换为视觉形象,是音乐艺术境界的真谛,也是听者审美欣赏的结果,此诗向被与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并称为“摹写声音之至文”(方世举《李长吉诗集批注》)。
【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宫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唐代中期,诗坛盛行“元和体”,李白、杜甫诗不被重视,甚至还受到不公正的批评和贬抑,韩愈此诗即针对这一现象而发,对李、杜诗作出高度评价。
开篇六句直接评价李、杜诗,并斥责“群儿”谤伤之无知。
蚍蜉,是蚂蚁的一种。
中二十二句自言对李、杜诗的心摹力追,并热情赞美其精妙绝伦的艺术成就。
雷硠,形容山崩般的巨大响声。
末十二句表白与李、杜精诚交通的愿望,并要求张籍与自己一道致力领略李、杜诗艺术精髓。
此诗是韩愈以诗论诗的名作,虽为议论,却设喻贴切、形象生新、造语狠重,成为自身“巨刃磨天”、“乾坤雷硠”般诗风的典型体现。
【华山女】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洗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清。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
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
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軿。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抽钗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
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