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进学解》给我们的启示

合集下载

进学解读后感

进学解读后感

《进学解》读后感《进学解》是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3)写的一篇散文。

“进学”就是通过勤奋和深思达到“业精”和“行成”的境地。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以下围绕读书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一、读书的目的这篇文章在读书的目的上,列出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是“笑于列者”的看法,读书也难免一事无成;另一种是韩愈的观点,“进学”方可“业精”“行成”。

今天离韩愈说处的时代已经过去1200年了,但是对于读书,拿“能否当官、挣钱”来衡量其功用的人,仍不在少数。

当时,社会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崇尚科学文化的,因此,无论他人怎么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用“进学”来促进“业精”“行成”,从而提高自身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特级教师窦桂梅只有中师的文化程度,为了提高自身的水平,她博览群书,是书籍提高了她的理论水平,是书籍改变了她解读文本的角度,是书籍提升了她研读文本的深度,因此,她的课堂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受到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赞赏。

纵观当今的教育名流,哪一个不是从书籍中广泛吸取营养,从而高屋建瓴的?著名特级教师张光璎说得好:“优秀教师今天的精彩后面,是广读博览+辛勤耕耘+独立思考+汗水泪水,是多年的‘厚积’换来今天的‘薄发’……我们要时时想到教师自己就是一本书,力求使这本书有深度和广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没有荒漠,而是一片滋养学生的绿洲。

”二、读书的境界本文体现读书的境界主要有两种:1、豁达的境界;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韩愈虽屡遭挫折,但是他笑看风云,从文字中,我们丝毫看不出他的沮丧和颓废,有的只是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2、愉悦的境界;有人总爱把刻苦读书说得那么艰辛,其实,在读书读到出神入化的读者那里,读书自有无穷的乐趣。

我知道,我国的外交家李肇星出生山东胶南平民家庭,生活穷苦,但是他却以读书为乐,为了读书,他可以每天往返十余里跑到西山读书避免他人的干扰;为了读书,他常常忘记吃饭;为了读书,他爬到院子里的大树上,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下来,母亲便把地瓜和水用篮子吊到树上……这些,你能说读书是受罪嘛?如果是,我们希望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这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韩愈《进学解》中心思想

韩愈《进学解》中心思想

韩愈《进学解》中心思想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进学解》是韩愈的作品,出自《韩昌黎全集》,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这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进学解》中心思想韩愈的《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教的论述,其中也用比喻方式,阐述了人材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

(一)论怎样学习《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

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

就像要挽回大水在既倒的时候,使百川之水仍归东去一样来挽回儒术,这就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到。

(二)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韩愈在《进学解》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庄子》、《离骚》等古代典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三)论人才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

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

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他这种思想和《杂说》中的《说马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立论完全一致,同样是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

韩愈 进学解知识点总结

韩愈 进学解知识点总结

韩愈进学解知识点总结一、进学解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要对韩愈进学解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

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 韩愈的亲身经历韩愈首先讲述了自己在学习上的经历。

他说自己小时候放牛时,认识了《论语》这本书,并且在学习了《论语》后,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为后文的阐述提供了一个引子。

2. 学习的重要性韩愈在文章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没有知识的支持,人是无法立足社会的。

因此,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他还指出,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掌握知识,才能够真正受益。

3. 学习的方法韩愈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学习的方法。

他认为,学习要注重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够真正地掌握。

此外,他还指出,学习要有恒心,不要灰心丧气。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4. 对于学习之人的勉励最后,韩愈在文章中对于学习之人进行了勉励。

他说,如果一个人下定决心学习,那么他就一定能够成功。

只要有恒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因此,学习要有恒心,有毅力,不要轻言放弃。

以上就是韩愈进学解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将对韩愈的进学解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总结。

二、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韩愈在进学解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他认为,没有知识的支持,人是无法立足社会的。

因此,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他还指出,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掌握知识,才能够真正受益。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对于学习方法,韩愈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他认为,学习要注重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够真正地掌握。

此外,他还指出,学习要有恒心,不要灰心丧气。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些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是非常实用的。

三、勉励学习之人在进学解中,韩愈对于学习之人进行了勉励。

他说,如果一个人下定决心学习,那么他就一定能够成功。

读《进学解》有感

读《进学解》有感

读《进学解》有感
《校园文化读本》阅读心得
高一10班于淑娟 091044
韩愈的《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教的论述,其中也用比喻方式,阐述了人材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

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已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后来又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庄子》、《离骚》等古代书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之后又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

接着叙述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却大都未被重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主。

文中也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的考虑政府是否公正,个人能否被录用,得到较好的地位。

这个观点从学习的要求上看是积极的,有利于学生成材。

但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官吏昏愦、用人不公的现实,韩愈在文章中却加以美化,这或许就是是他消极的一面吧。

《进学解》虽然篇幅很短,但内容极为丰富,既用精辟的语句说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样的格言,说明了学习应遵守的规律,又用许多生动具体的实例说明什么是精和思;介绍了儒学经典和古代文献名著的精要,为学生点出头绪;并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比喻说出选材之要;特别是对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加以讽刺,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黑暗的现实中不妥协的精神。

《进学解》古文赏析

《进学解》古文赏析

《进学解》古文赏析【作品介绍】《进学解》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按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浸沉?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

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

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允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

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

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后代沿用为成语。

【原文】进学解作者:[唐]韩愈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7]。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8]。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9]。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10]。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1]。

寻坠绪之茫茫[12],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沈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13]。

进学解韩愈原文

进学解韩愈原文

进学解韩愈原文韩愈的诗作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进学解》。

这首诗以韩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他为了进学而奋斗的艰辛历程。

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真情实感的表达,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韩愈当时的心情。

文章以韩愈为主角,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

起初,我是一个贫穷的书生,家境贫寒,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我对学问的渴望无比强烈,我知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我勤奋学习,每天努力读书,不分昼夜。

然而,世事并非总是如人所愿。

尽管我努力学习,但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我依然难以进入更高的学府。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才能和命运,我感到绝望。

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

我听说有一位贵人愿意资助贫困的学子,我立刻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对他的感激之情。

幸运的是,他对我的信任并没有让我失望。

他给了我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有机会进入更高的学府。

我进入学府后,生活并不容易。

我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挑战,还有周围人对我的嫉妒和排挤。

然而,我并没有被打败,我坚持相信自己的能力。

我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终于在学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韩愈当时的心情。

他用真实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

韩愈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我们也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进学解》是一首富有情感和力量的诗作。

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真情实感的表达,它让读者仿佛与韩愈一同经历了那段艰辛的求学之路。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向韩愈学习,不断追求进步,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进学解》给我们的启示

《进学解》给我们的启示

《进学解》是韩愈的一篇随笔,是他对弟子进行劝学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韩愈通过三个部分,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意义以及学习的方法。

首先,韩愈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在第一部分中,他告诉弟子们,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必须努力学习。

他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其次,韩愈强调了学习的意义。

在第二部分中,他反问弟子们,自己博学多才,却为何得不到重用?他以此为例,告诉弟子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最后,韩愈提出了学习的方法。

在第三部分中,他告诉弟子们,学习要注重方法。

他提出了“勤有功,戏无益”的观点,强调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指出了学习中要注重实际效果,不能只追求表面的成绩。

总的来说,《进学解》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要重视学习、珍惜学习机会,同时要注重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在学习中,
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并不断发展。

古诗进学解翻译赏析

古诗进学解翻译赏析

古诗进学解翻译赏析《进学解》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进学解》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即出于此文。

【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韩愈《进学解》给我们的启示副题目:《进学解》读后感班级:09电子一班姓名:李伟虎【提要】通过读这篇文章,自己有感而发。

总结了以下几点怎样学习的方法和读书的目的,读书对我们的重要性等等。

体现我们士大夫在黑暗实现中不能妥协的精神。

【关键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文中很多的观点到现在还是极为看出我们的古代大文豪的智慧和古代人的智慧,一点也不会比现在的人笨,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是极高的。

为什么现在不能出现一个大文豪了,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样的名句,我早就知道了,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这出自于韩愈的《进学解》,这文章本身到没多少出名的,但这几句话,小学生都会背.不过韩愈说的太平盛世,说的有点违心了.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上面的意思是说当时法治建全,人各有所用,只要你有点小材就一定会被选上,只要有本事,有一特长就行.我看写的有点超现实,多是瞎吹的.当代的社会你就是再有本事,也要给上面送点,跑跑才能被提升,大多数人都患有司之不公呀!不过韩愈在文中还是写出了正确的用人观,值得当今统治者学习,韩愈说粗大的木材做屋梁,细小的木材做屋椽,柱上的斗拱、梁上的短柱、门臼、门坎、门插、门楔,各用合适的材料建造,用以做成房屋,这是木工的心思。

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青芝,粗贱的牛溲尿、马屁菌,破鼓的皮子,都收藏起来,以备使用时无有遗缺,这是良医的修养。

公开、公平地提拔人才,聪明的、老实的各方面的人才都得到任用,沉着委婉的人,可以表现他们特有的美态,卓越超群的人,可以显露他们非凡的才能。

衡量各人的长短,恰当地加以分配任用,这便是宰相用人的原则。

人各有长短,有的人喜欢美术,有的人喜欢数学,有的人喜欢冷,有的喜欢热,如果统治者唯才是用,而不是任人唯亲,唯钱,那么社会风气就会彻底改变,中国向来就是官本位的国家,当官的如果采用正确的选才观,那真是太好了.韩愈的心态很好,当今社会叫的最响的就是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韩愈被排挤到什么程度呢,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老婆孩子都吃不饱穿不暖了,还一句怨言没有,还积极为统治者说话,是封建社会的捍卫者,不是那个把栅栏打破让人过的那种人.书中很多的地方都值得我们去继续不断的研究,虽然这篇文章几乎每一名中国人都会轻吟几句,但是远没有达到很好的地步,我们的先祖的智慧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我们才会在不断的进步中吸取教训!《进学解》是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3)写的一篇散文。

“进学”就是通过勤奋和深思达到“业精”和“行成”的境地。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以下围绕读书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一、读书的目的这篇文章在读书的目的上,列出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是“笑于列者”的看法,读书也难免一事无成;另一种是韩愈的观点,“进学”方可“业精”“行成”。

今天离韩愈说处的时代已经过去1200年了,但是对于读书,拿“能否当官、挣钱”来衡量其功用的人,仍不在少数。

当时,社会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崇尚科学文化的,因此,无论他人怎么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用“进学”来促进“业精”“行成”,从而提高自身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特级教师窦桂梅只有中师的文化程度,为了提高自身的水平,她博览群书,是书籍提高了她的理论水平,是书籍改变了她解读文本的角度,是书籍提升了她研读文本的深度,因此,她的课堂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受到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赞赏。

纵观当今的教育名流,哪一个不是从书籍中广泛吸取营养,从而高屋建瓴的?著名特级教师张光璎说得好:“优秀教师今天的精彩后面,是广读博览+辛勤耕耘+独立思考+汗水泪水,是多年的‘厚积’换来今天的‘薄发’……我们要时时想到教师自己就是一本书,力求使这本书有深度和广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没有荒漠,而是一片滋养学生的绿洲。

”二、读书的境界本文体现读书的境界主要有两种:1、豁达的境界;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韩愈虽屡遭挫折,但是他笑看风云,从文字中,我们丝毫看不出他的沮丧和颓废,有的只是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2、愉悦的境界;有人总爱把刻苦读书说得那么艰辛,其实,在读书读到出神入化的读者那里,读书自有无穷的乐趣。

我知道,我国的外交家李肇星出生山东胶南平民家庭,生活穷苦,但是他却以读书为乐,为了读书,他可以每天往返十余里跑到西山读书避免他人的干扰;为了读书,他常常忘记吃饭;为了读书,他爬到院子里的大树上,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下来,母亲便把地瓜和水用篮子吊到树上……这些,你能说读书是受罪嘛?如果是,我们希望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这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三读书的方法通过读这篇文章我认为读书方法,可以归纳为四种:反复吟诵、广泛涉猎、钩玄提要、联系实际。

反复吟诵就是“口不绝吟”,尤其是对于经典作品,常常是在默读之中发现有会意之处,不觉朗朗成诵,甚至于摇头晃脑,忘情地、投入地反复诵读,这时,才有可能深入其中。

广泛涉猎就是博览群书,如果说广泛涉猎是浏览的话,那么,钩玄提要就是精读,即抓住要点,得其精髓。

在读书时,既要和书中的圣贤对话,更要联系自己和实际。

韩愈广读“六经”“百家”,在“口不绝吟”“手不停批”之中,接通上古与近代,联系当前与自身,以先贤大使指导自己的学业与品行,并且不断地用先贤的言行来比照自己。

在这种对话中,终至自身“业精”“行成”,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我觉得这四种方法对于读书十分有效,时光虽经历了一千多年,当时它们仍是当今读书人采用的好方法。

作家陈荣力写了一段很好的话愿与大家共享:“置身于喧嚣和利益的社会,我们一方面日渐浮躁,另一方面又常常陷于莫名的孤独。

生存状态中的孤独是软弱空虚和无奈的,而惟有读书中的孤独才是充实自由和有力的,洋溢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能享受这种孤独,珍惜这种孤独,或许也是读书的境界之一,人生的境界之一。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做学生的更要清醒自己的头脑,守住自己的一份天地,在书籍中,与“崇高精神”对话,陶冶自己的性情。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

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

就像要挽回大水在既倒的时候,使百川之水仍归东去一样来挽回儒术,这就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到。

(一)论怎样学习《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

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

就像要挽回大水在既倒的时候,使百川之水仍归东去一样来挽回儒术,这就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到。

(二)指导我们怎样学习韩愈在《进学解》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庄子》、《离骚》等古代典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如他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诰》、《殷盘》文字艰难,不易读懂,《春秋》的褒贬谨慎严正,《左传》释经,浮虚夸大,《易》的变化很奇,但是正当,都可以师法,《诗》的义理很正,词句华丽。

到了《庄子》、《离骚》、《史记》、《汉书》所记,扬雄和司马相如的曲调虽然不同,但工力却是相等的。

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文章的特点,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三)论人才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

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

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他这种思想和《杂说》中的《说马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立论完全一致,同样是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

他这种思想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鼓励学生努力进职《进学解》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的考虑政府是否公正,过多地考虑个人能否被录用,得到较好的地位。

所以它说;“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意思是说重要的是诸生要考虑学业不能精进,而不要埋怨政府的不明察,不能录用自己,耽心的是自己的德行不成,而不要害怕政府的不公正。

韩愈鼓励学生努力上进,不过多地去考虑社会的不公,从学习的要求上看是积极的,有利于学生成材。

但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官吏昏愦、用人不公的现实,韩愈在文章中却加以美化,这是他消极的一面。

《进学解》虽然篇幅很短,但内容极为丰富,既用精辟的语句说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样的格言,说明了学习应遵守的规律,又用许多生动具体的实例说明什么是精和思。

介绍了儒学经典和古代文献名著的精要,为学生点出头绪,并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比喻说出选材之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