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电泳

合集下载

电泳的基本原理

电泳的基本原理

电泳的基本原理电泳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分离技术,它利用生物分子在电场中的迁移性差异来实现分离。

电泳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化。

在电泳过程中,样品中的生物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沿着凝胶或液相介质迁移,根据其迁移速度和迁移距离的差异来实现分离。

本文将介绍电泳的基本原理,包括电泳的原理、影响电泳的因素以及常见的电泳技术。

电泳的原理。

电泳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大分子在电场中的迁移性差异来实现分离。

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的生物大分子会向电极迁移,迁移速度与其电荷大小、形状、分子大小等因素有关。

通常情况下,带负电的生物大分子向阳极迁移,带正电的生物大分子向阴极迁移。

在电泳过程中,样品中的生物大分子会在凝胶或液相介质中迁移,根据其迁移速度和迁移距离的差异来实现分离。

影响电泳的因素。

影响电泳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电场强度、凝胶或液相介质、pH值、温度等。

电场强度是影响电泳速度的重要因素,电场强度越大,生物大分子的迁移速度越快。

凝胶或液相介质的选择也会影响电泳分离的效果,不同的凝胶或液相介质对生物大分子的迁移特性有不同的影响。

此外,pH值和温度也会影响生物大分子的电泳迁移性,因此在进行电泳实验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

常见的电泳技术。

常见的电泳技术包括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等。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核酸分离技术,通过琼脂糖凝胶的孔隙大小来实现核酸的分离。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则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其孔隙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控。

毛细管电泳是一种高效的分离技术,其分离速度快、分辨率高,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分析。

总结。

电泳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分离技术,利用生物大分子在电场中的迁移性差异来实现分离。

在电泳过程中,样品中的生物大分子会在凝胶或液相介质中迁移,根据其迁移速度和迁移距离的差异来实现分离。

影响电泳的因素包括电场强度、凝胶或液相介质、pH值、温度等。

常见的电泳技术包括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等。

电泳

电泳
电泳又名——电着(著),泳漆,电沉积。创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福特汽车公司最先应用于汽车底漆。 由于其出色的防腐、防锈功能,很快在军工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才应用到日用五金的表面处理。由于其优 良的素质和高度环保,正在逐步替代传统油漆喷涂。
电泳漆膜具有涂层丰满、均匀、平整、光滑的优点,电泳漆膜的硬度、附着力、 耐腐、冲击性能、渗透性能明显优于其它涂装工艺。 详细特点: (1)采用水溶性涂料,以水为溶解介质,节省了大量有机溶剂,大大降低了大气污染和环境危害,安全卫生, 同时避免了火灾的隐患; (2)涂装效率高,涂料损失小,涂料的利用率可达90%~95%; (3)涂膜厚度均匀,附着力强,涂装质量好,工件各个部位如内层、凹陷、焊缝等处都能获得均匀、平滑的 漆膜,解决了其他涂装方法对复杂形状工件的涂装难题; (4)生产效率高,施工可实现自动化连续生产,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5)设备复杂,投资费用高,耗电量大,其烘干固化要求的温度较高,涂料、涂装的管理复杂,施工条件严 格,并需进行废水处理; (6)只能采用水溶性涂料,在涂装过程中不能改变颜色,涂料贮存过久稳定性不易控制。
影响因素
1.电泳介质的pH值
溶液的pH值决定带电物质的解离程度,也决定物质所带净电荷的多少。对蛋白质,氨基酸等类似两性电解质, pH值离等电点越远,粒子所带电荷越多,泳动速度越快,反之越慢。因此,当分离某一种混合物时,应选择一种 能扩大各种蛋白质所带电荷量差别的pH值,以利于各种蛋白质的有效分离。为了保证电泳过程中溶液的pH值恒定, 必须采用缓冲溶液。
I=1/2∑CiZi2 (I:离子强度;Ci:离子的摩尔浓度;Zi:离子价数.)
0.154M NaCl溶液的离子强度为:
I= 1/2(0.154×12+0.154×泳槽和电源。

《电泳的概念》课件

《电泳的概念》课件

缺点
样品损失
在电泳过程中,部分样品可能 会吸附在电极或管壁上,导致 样品损失,影响分析结果的准
确性。
电泳效率低
对于一些复杂样品,电泳分离 效率可能较低,需要较长的分 离时间和较高的电场强度。
对特殊样品处理困难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样品 ,如高温不稳定或易氧化的样 品,电泳处理较为困难。
仪器成本高
电泳仪器的成本较高,一定程 度上限制了其在一些实验室的
《电泳的概念》ppt课件

CONTENCT

• 电泳的定义和原理 • 电泳的应用领域 • 电泳实验操作流程 • 电泳的优缺点 • 电泳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01
电泳的定义和原理
电泳的定义
电泳的定义
电泳是一种利用电场力对带电粒子进行分离的物理技术。在电场 的作用下,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普及和应用。
05
电泳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当前研究热点
新型电泳技术的研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电泳技术如毛细管电泳、芯片电泳等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 。这些技术具有更高的分离效率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为生物分子、蛋白质、DNA等的 分离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
电泳与其他技术的联用
将电泳与其他技术如质谱、光谱等联用,可以实现更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和鉴定,为生物 医药、环境监测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根据应用领域分类
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电泳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如蛋白质电泳、DNA电泳、细胞电泳等。
根据操作方式分类
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电泳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 自由流电泳、凝胶电泳等。
02
电泳的应用领域
生物领域
生物大分子分离

电泳

电泳

决定因素琼脂糖主要在DNA制备电泳中作为一种固体支持基质,其密度取决于琼脂糖的浓度。

在电场中,在中性pH值下带负电荷的DNA向阳极迁移,其迁移速率由下列多种因素决定:1、 DNA的分子大小:线状双链DNA分子在一定浓度琼脂糖凝胶中的迁移速率与DNA分子量对数成反比,分子越大则所受阻力越大,也越难于在凝胶孔隙中蠕行,因而迁移得越慢。

2、琼脂糖浓度一个给定大小的线状DNA分子,其迁移速度在不同浓度的琼脂糖凝胶中各不相同。

DNA电泳迁移率的对数与凝胶浓度成线性关系。

凝胶浓度的选择取决于DNA分子的大小。

分离小于0.5kb的DNA片段所需胶浓度是1.2-1.5%,分离大于10kb的DNA分子所需胶浓度为0.3-0.7%, DNA片段大小间于两者之间则所需胶浓度为0.8-1.0%。

3、 DNA分子的构象DNA分子处于不同构象时,它在电场中移动距离不仅和分子量有关,还和它本身构象有关。

相同分子量的线状、开环和超螺旋DNA在琼脂糖凝胶中移动速度是不一样的,超螺旋DNA移动最快,而开环双链DNA移动最慢。

如在电泳鉴定质粒纯度时发现凝胶上有数条DNA带难以确定是质粒DNA不同构象引起还是因为含有其他DNA引起时,可从琼脂糖凝胶上将DNA带逐个回收,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水解,然后电泳,如在凝胶上出现相同的DNA图谱,则为同一种DNA。

4、电源电压在低电压时,线状DNA片段的迁移速率与所加电压成正比。

但是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不同分子量的DNA片段的迁移率将以不同的幅度增长,片段越大,因场强升高引起的迁移率升高幅度也越大,因此电压增加,琼脂糖凝胶的有效分离范围将缩小。

要使大于2kb的DNA片段有效分离所加电压不得超过5V/cm。

5、嵌入染料的存在荧光染料溴化乙啶用于检测琼脂糖凝胶中的DNA,染料会嵌入到堆积的碱基对之间并拉长线状和带缺口的环状DNA,使其刚性更强,还会使线状DNA迁移率降低15%。

6、离子强度影响电泳缓冲液的组成及其离子强度影响DNA的电泳迁移率。

化学高一胶体知识点电泳

化学高一胶体知识点电泳

化学高一胶体知识点电泳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胶体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领域。

本文将介绍电泳的原理、分类和应用等知识点。

一、电泳原理电泳是利用电场作用下溶液中带电粒子的迁移现象进行分离的方法。

当带电粒子遇到电场时,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从而发生迁移运动。

电泳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包括直流电泳、间歇电泳和定位电泳等。

在直流电泳中,样品在电泳缓冲液中进行分离。

电泳缓冲液通常是一种含有离子的溶液,可以提供离子载流子以增强带电粒子的迁移速度。

间歇电泳通过在不同电场下进行电泳步骤,实现更复杂的分离。

例如,可以先在一个电场下进行垂直电泳,然后在另一个电场下进行水平电泳。

定位电泳是一种通过电场和化学反应共同作用实现的定位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 pH 条件下进行电泳,可以将带有特定电荷的物质定位到特定的位置。

二、电泳分类按照分离方式的不同,电泳可以分为几种常见的类型,包括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等。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方法。

在该方法中,将样品加载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然后通过电泳迁移来分离不同大小和电荷的蛋白质。

琼脂糖凝胶电泳主要用于分离和分析核酸。

琼脂糖凝胶是一种由琼脂糖制成的半固体材料,样品可以通过琼脂糖凝胶的孔隙进行迁移,从而实现分离。

毛细管电泳利用毛细管内的毛细现象进行分离。

毛细管电泳具有快速、高效和高分辨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制药、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

三、电泳应用电泳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蛋白质分离和鉴定:电泳可以通过分离和检测样品中的不同蛋白质,来研究其功能和结构等特性。

2. DNA分析:通过电泳可以对 DNA 进行分离和鉴定,常用于基因测序、DNA指纹鉴定和遗传病的诊断等。

3. 药物研发:电泳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等。

4. 环境监测:电泳可以用于分析和检测水、土壤和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帮助评估环境污染程度。

电泳

电泳

电泳是指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

许多重要的生物分子,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都具有可电离基团,它们在某个特定的pH值下可以带正电或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极性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

电泳技术就是利用在电场的作用下,由于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等性质的差异,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或提纯的技术。

电泳过程必须在一种支持介质中进行。

Tiselius等在1937年进行的自由界面电泳没有固定支持介质,所以扩散和对流都比较强,影响分离效果。

于是出现了固定支持介质的电泳,样品在固定的介质中进行电泳过程,减少了扩散和对流等干扰作用。

最初的支持介质是滤纸和醋酸纤维素膜,目前这些介质在实验室已经应用得较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多肽、糖等通常用滤纸或纤维素、硅胶薄层平板为介质的电泳进行分离、分析,但目前则一般使用更灵敏的技术如HPLC等来进行分析。

这些介质适合于分离小分子物质,操作简单、方便。

但对于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则分离效果较差。

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引入大大促进了电泳技术的发展,使电泳技术成为分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最初使用的凝胶是淀粉凝胶,但目前使用得最多的是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

蛋白质电泳主要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

电泳装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电源和电泳槽。

电源提供直流电,在电泳槽中产生电场,驱动带电分子的迁移。

电泳槽可以分为水平式和垂直式两类。

垂直板式电泳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常用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蛋白质的分离。

电泳槽中间是夹在一起的两块玻璃板,玻璃板两边由塑料条隔开,在玻璃平板中间制备电泳凝胶,凝胶的大小通常是12cm ´ 14 cm,厚度为1mm~2 mm,近年来新研制的电泳槽,胶面更小、更薄,以节省试剂和缩短电泳时间。

制胶时在凝胶溶液中放一个塑料梳子,在胶聚合后移去,形成上样品的凹槽。

第十章电泳技术介绍

第十章电泳技术介绍

(2) 电渗
电渗现象是一种在外加电压作 用下,和固体支持物接触的液体的 移动现象。
如果支持物质带有羧基、磺酸基、羟基 等功能团时,在一定的pH值溶液中,它们会 电离,使支持物带负电荷,与支持物相接触 的溶液(通常是水)带正电荷,在电场的作用 下,此溶液层会向负极移动。
反之,若支持物带上正电荷,与支持物 相接触的溶液就带上负电荷,溶液层会向正 极移动。
电渗会对样品的迁移率造成影响。
如果电渗方向与样品的电泳迁移方向
一致,样品的表观迁移率就加快,如
果二者的方向不一致,样品的表观迁
移率就降低。
(3) 吸附
支持物吸附溶质,会延缓电泳分离。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它们能选择性的 吸附低电泳迁移率的组分,则可以提高 分离的质量。
(4) 分子筛分离
当采用凝胶如淀粉、聚丙烯酰胺、葡聚糖 凝胶作支持物,在伸展的凝胶中,其空间属于 大分子尺寸,这样就表现出分子筛的效应。
相应地,最小的分子透入凝胶结构中,由 于它们沿着一条非常曲折且较长的路程移动, 所以迁移被延缓。 根据这一现象,可在样品组分分离时,调 整诸如凝胶的聚合程度和浓度,孔的尺寸等因 素,就能得到一个高的分辨率。
(5) 扩散
扩散会影响分离的分辨率,这 是因为扩散可使几个分离的区带相 互重叠。
(6) 缓冲液的性质
(10-7) (10-8)
上式表明,用实验最终所得的 (dA-dB),来确定A和B两种物质 的分离,电泳需要持续的时间t。
10.2 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1.颗粒的性质
颗粒所带净电荷量越大,直径越 小或其形状越接近于球形,在电场 中的迁移率就越大。
2.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越高,带电颗粒的迁 移速度越快。 常压电泳控制的电场强度为210V/cm。

生物化学--电泳

生物化学--电泳

血清蛋白组分的相对百分数: A%=A/T×100% α 1%=α 1/T×100% α 2%=α 2/T×100% β %=β /T×100% γ %=γ /T×100%


1.掌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影响电泳迁移率的 因素 2.掌握CAME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思 考 题
名词解释
1.迁移率 2.电渗 3.电泳 问答题 1.血清蛋白电泳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有哪些? 3.CAME分离血清蛋白电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以蛋白质分子为例:
F= EQ
(Q:有效电荷,E:电位梯度)
F’=6rv
(F’:摩擦阻力,v:在介质粘度η中半径为r的颗 粒的移动速度) F=F’ EQ=6rv EQ v= ———— 6r
迁移率(Mobility)——带电颗粒在单位 电场强度下的泳动速度。 V Q M=-----------= ----------E 6r
电 泳 Electrophoresis
一、定义
电泳—带电粒子在直流电场中向着电性 相反电极移动的现象。 电泳分析技术—利用电泳现象进行物质 分离的技术。
二、电泳分析技术发展概况
发现电泳现象 1937年 Tiselius 自由界面电泳 1948年 Wieland 滤纸电泳 1980’s 毛细管电泳 (capiliary electrophoresis)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原理] CAME是以醋纤膜(CAM)作支持物的 一种区带电泳技术。 将血清样品点样于醋纤膜上,在pH8.6 的缓冲液中电泳时,血清蛋白质均带负电 荷移向正极。由于血清中各蛋白组分等点 电不同而致表面净电荷量不等,加之分子 大小和形状各异,因而电泳迁移率不同, 彼此得以分离。 电泳后,CAM经染色和漂洗,可清晰呈 现5条区带。再经脱色,比色即可计算出血 清各蛋白组分的相对百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聚合的主要因素

引发剂和增速剂的浓度:浓度小易导致聚合速度慢;浓度 过大则易导致电泳时的烧胶以及电泳带的畸变;一般控制 使聚合过程在40~60分钟内完成。 系统pH值:酸性条件、碱性条件均可,但仍然存在一个最 佳pH值,以获得最佳的聚合结果; 温度:低温下聚合导致凝胶变脆和混浊;适当提高温度可 以使凝胶透明而有弹性; 分子氧:分子氧的存在会阻碍凝胶的化学聚合;抽气 系统纯度:金属离子会影响凝胶的聚合;
特点: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测定快速、重复
性高、样品无需纯化。
SDS-PAGE 的原理
蛋白质分子的解聚
– SDS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作为变性剂和助 溶性试剂,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 使分子去折叠,破坏蛋白质分子的二级、三 级结构; – 而强还原剂,如二硫苏糖醇、β-巯基乙醇能 使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断裂。
丙烯酰胺的聚合
丙烯酰胺的聚合通常是由化学或光化学过程完成
的,通常采用过硫酸铵、过硫酸钾或核黄素(引 发剂)来引发该过程;以N,N,N’,N’-四甲基 乙二胺(TEMED)为增速剂。
丙烯酰胺的化学聚合是由过硫酸铵在碱性条件下
,产生游离氧自由基引发单体丙烯酰胺成为自由 基状态,经过一系列的自由基反应得到的聚合物 ;
在样品和凝胶中加入SDS和还原剂后,蛋白质
分子被解聚为组成它们的多肽链,解聚后的氨 基酸侧链与SDS结合后,形成带负电的蛋白质SDS胶束,所带电荷远远超过了蛋白质原有的 电荷量,消除了不同分子间的电荷差异; 同时,蛋白质-SDS聚合体的形状也基本相同, 这就消除了在电泳过程中分子形状对迁移率的 影响。
作为载体两性电解质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 应该是两性的,使它们在分离柱中也能达到一个平 衡位置; – 应该可以作为“载体”,两性电解质不能用于等电 聚焦,只有载体两性电解质,即具有好的导电性和 好的缓冲能力的化合物才能用于等电聚焦。
用于等电聚焦的主要载体两性电解质
Ampholine(瑞典LKB公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 10 15
20
30~200 15~100 10~50
2~15
5 10 15
20
60~700 22~280 10~200
5~150
PAGE的具体操作过程

制胶:确定凝胶配方(凝胶、引发剂、增速剂的浓度和缓 冲液),使用灌胶模具灌胶; 样品准备:选择合适的样品缓冲液、确定合适的样品浓度 (1~2mg/L,考染),加样(溴酚蓝);
载体两性电解质pH梯度等电聚焦
等电聚焦(isoelectrofocusing), IEF 利用蛋白质分子或其它两性分子的等电点不同, 在一个稳定的、连续的、线性的pH梯度中进行蛋 白质的分离和分析。 利用等电聚焦技术分离、分析的对象仅限于蛋白 质和两性分子。 根据建立pH梯度的原理不同,梯度有分为载体两 性电解质梯度(Carrier ampholytes pH gradient )和固相梯度。

凝胶浓度太大,孔径小于样品分子尺寸,电泳 时蛋白质分子不能进入凝胶,样品仍留在加样
位置;

凝胶浓度太小,孔径太大,样品中各种蛋白质
分子均随缓冲液推进,不能得到很好的分离;
凝胶浓度与分子量测定的关系
凝胶浓度 (C=2.6%) 分子量范围 (kDa) 凝胶浓度 (C=5%) 分子量范围 (kDa)
– 由许多脂肪族的多氨基多羧基的异构体和同系物组 成,它们具有连续改变的氨基与羧基比
Servalyte
(德国Serva 公司) (瑞典Pharmacia 公司)
– 产品Biolyte
Pharmalyte
– 产品分为九种pH范围
pH梯度的形成
在没有电场时,载体两性电解质的pH值大约是
该溶液pH范围的平均值,所有载体两性电解质 分子都荷电。
离子强度的选择
离子强度不宜过高,此时电导率低,产热少,电
泳速度快;但也不可过低,必须具有一定的缓冲 能力,过低的离子强度容易导致蛋白质絮凝。

一般选择缓冲液的离子强度为0.01~0.1 mol/L之间
凝胶浓度的选择


由于PAGE电泳分离不仅取决于蛋白质的电荷密度,而 且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形状。因此,与凝胶的分子筛 效应(即凝胶的孔径与电泳的分辨率、电泳速度)密 切相关。 根据凝胶孔径与被分离分子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将凝 胶分为: – 非排阻性凝胶(unrestrictive gel):浓度0.7 ~1.0% 的琼脂糖凝胶; – 排阻性凝胶(restrictive gel):浓度大于1%的琼 脂糖凝胶和常规PAGE

工作原理
蛋白质的等电点
蛋白质最主要的特性是它的带电行为,它们在不 同的pH环境中带不同数量的正电或负电,只是 在某一pH时,蛋白质的净电荷为0,此pH即为该 蛋白的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 pI)。
蛋白质的等电点取决于它的氨基酸组成和构象,
是一个物理化学常数。 可以利用等电点差异来进行蛋白质的分离、分析

电泳洗脱仪:回收样品 凝胶扫描和摄录装置:对电泳区带进行扫描,从而给 出定量的结果。
垂直电泳槽及灌胶模具
常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原理:

由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是多孔介质,不仅 能防止对流,把扩散减少到最低;而且其孔径大小与 生物大分子具有相似的数量级,能主动参与生物分子 的分离,具有分子筛效应。
第十章 电泳技术 Electrophoresis
本章主要知识点
电泳的概念 电泳的基本原理 电泳技术的分类 常用的凝胶电泳技术有哪些? 电泳装置的基本组成 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的一般过程
SDS-PAGE电泳的基本原理及过程
琼脂糖电泳的特点及其应用 等电聚焦电泳的基本原理 双相电泳的概念及其特点



电泳:4~6小时,待溴酚蓝前沿到达阳极底部;
检测:紫外扫描或染色(考马斯亮蓝R-250、银染色—灵 敏度比考染高100倍、荧光探针); 照相、凝胶干燥: 定量测定: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主要用于测定蛋白质亚基分子量以及未知蛋白
质分子量的测定;
蛋白质样品用SDS处理后亚基的解聚和 分子形状的改变
未知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基于上述SDS-PAGE的原理介绍,我们可以利
用SDS-PAGE电泳进行未知蛋白质的分子量测 定;
– 以不同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得到不 同标准蛋白的电泳迁移率,制作标准校正曲线,然 后对未知蛋白在相同条件下进行SDS-PAGE电泳,测 定迁移率,从标准曲线得到相应的分子量;
载体两性电解质在电场中 形成pH梯度的模式图
等电聚焦的主要应用
同工酶分离、分析
pI
测定
实际应用当中,等电聚焦的操作过程要复杂得
与化学特性。
电泳迁移率

电泳迁移率(mobility):在电位梯度E的影响下 ,带电颗粒在时间t中的迁移距离d。
d m tE
其单位是cm2· -1 · -1 sec V 电泳迁移率的不同提供了从混合物中分离不同物 质的基础

电泳的大致分类
依据电泳原理,现有三种形式的电泳分离系

– 移动界面电泳(moving boundary electrophoresis) – 区带电泳(zone electrophoresis ) – 稳态电泳(steady state electrophoresis )

分子筛效应
+
-
A
B
C
图中A,B,C均为阳离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电泳情况示意图 分子量大小依次为MA=MB>MC,所带电荷量相同QA=QB=QC。
琼脂糖凝胶的性能、结构与特点
其优点如下:

琼脂糖凝胶孔径较大,0.075%琼脂糖的孔径为800nm ,可以分析百万道尔顿分子量的大分子,但分辨率较 凝胶电泳低。 机械强度高:可以在浓度1%以下使用;
其中区带电泳是目前常用的电泳系统。
区带电泳的主要技术
区带电泳中的常用技术
– 载体电泳:粉末电泳、纸电泳、凝胶电泳、
聚焦电泳
– 无载体电泳:自由电泳、毛细管电泳
凝胶电泳

作为电泳支持介质必须具有 化学惰性 不干扰大分子的电泳过程
化学稳定性好
均匀 重复性好 电内渗小等特性

凝胶电泳的支持介质: – 聚丙烯酰胺凝胶(polyacrylamide gel, PAG) 由丙烯酰胺和交联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在引发 剂和增速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 – 琼脂糖凝胶: 从琼脂中精制分离出的胶状多糖,其分子结构大部 分是由1,3连接的β-D-吡喃半乳糖和1,4连接的3,6脱水αD-吡喃半乳糖交替形成的;
无毒; 染色、脱色程序简单,背景色较低;




热可逆性;
生物中性:一般不与生物材料结合; 电内渗(EEO)大:对于对流电泳有益
电泳系统的基本组成



电泳槽:是凝胶电泳系统的核心部分,管式电泳槽、 垂直板电泳槽、水平板电泳槽 电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00~600V,载体两性电解质 等电聚焦电泳1000~2000V,固相梯度等电聚焦 3000~8000V 外循环恒温系统:高电压会产生高热,需冷却; 凝胶干燥器:用于电泳和染色后的干燥; 灌胶模具:制胶,玻璃板和梳子; 电泳转移装置:利用低电压,大电流的直流电场,使 凝胶电泳的分离区带或电泳斑点转移到特定的膜上, 如PVDF膜
当引入电场时,载体两性电解质分子将向阴极
或阳极迁移,带有最低等电点的分子(荷最多 负电)将最快地向阳极移动;当它达到净电荷 为0的位置时才停止,这个位置靠近阳极,由 于它具有高的缓冲能力,使环境溶液的pH等于 分子本身的p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