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骨伤科治疗中的中医临床护理的运用探究

骨伤科治疗中的中医临床护理的运用探究【摘要】本文探究了中医临床护理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应用及影响,分析了中医护理在骨伤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了中医护理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应用。
具体介绍了中医护理的方法和技巧,强调了中医临床护理在骨伤科治疗中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展望了中医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发展前景,呼吁在骨伤康复领域中更多地发挥中医临床护理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在骨伤科治疗中的价值和作用,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临床护理、骨伤科治疗、中医护理、骨伤患者、康复、结合应用、方法、技巧、重要性、发展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骨伤科治疗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主要负责各种骨折和骨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中医作为骨伤治疗的方式。
传统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中医临床护理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探讨。
骨折是最常见的骨伤疾病之一,其治疗过程涉及到骨的愈合和康复。
传统中医认为,骨伤治疗应该综合施治,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通过调理患者的整体气血状态和身体状况,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康复。
在骨伤科治疗中,中医临床护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对于中医临床护理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足。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医临床护理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深入分析中医护理对骨伤患者的影响,探讨中医护理在骨伤康复中的具体作用,以及中医护理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应用等问题,旨在为中医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中医临床护理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应用及作用,深入研究中医护理对骨伤患者的影响,分析中医护理在骨伤康复中的具体作用,探讨中医护理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应用情况,总结中医护理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最终旨在阐明中医临床护理在骨伤科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中医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发展前景。
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全面治疗骨折

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全面治疗骨折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
中医骨伤科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骨折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方法逐渐成熟,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骨伤科学认为,骨折不仅仅是骨骼的损伤,还会导致气血、经络、脏腑等的失调。
因此,治疗骨折不仅要复位固定骨折端,还要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中医治疗骨折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
手法复位是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正骨医师通过触摸、推按、牵引等手法,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将骨折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
与西医的手术复位相比,手法复位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等优点。
但手法复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的病例,仍需要手术治疗。
夹板固定是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的另一种特色方法。
夹板通常由竹板、木板或塑料板制成,根据骨折部位的形状和长度进行裁剪和塑形。
夹板固定具有轻便、透气、便于调整等优点,能够有效地维持骨折端的复位,同时不妨碍肢体的血液循环和功能锻炼。
与西医的石膏固定和钢板内固定相比,夹板固定更加灵活,能够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及时调整固定的松紧度。
中药在骨折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骨折的不同阶段,中医会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在骨折早期,由于损伤导致气血瘀滞,肿痛明显,此时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等。
在骨折中期,瘀肿逐渐消退,筋骨开始连接,此时应以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常用的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接骨紫金丹等。
在骨折后期,筋骨已基本愈合,但肢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此时应以补养气血、肝肾、强筋壮骨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六味地黄丸等。
此外,中药还可以外用,如敷贴、熏洗等,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消肿止痛和骨折愈合。
古代骨伤科手法

古代骨伤科手法
古代骨伤科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的按摩、推拿、按压等方法,来恢复骨伤区域的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2. 推脱法:用双手或器械将骨折、脱位的骨头重新安排,恢复骨骼正常位置。
古代医师通常会使用双手施力,或借助绷带、软布等辅助工具进行推脱。
3. 碎骨闭合法:对于骨折患者,古代医师会将骨头重叠的部分回纳到骨缝中,然后用绷带、木板等固定,让骨头在闭合状态下愈合。
4.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或按揉经络穴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自愈能力。
针灸疗法在古代被广泛用于治疗骨伤疾病,包括骨折、关节炎等。
5. 中药疗法:古代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活血化瘀的药物,如红花、桃仁等,以及骨伤愈合的药物,如骨碎补、川芎等。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骨伤科手法在技术、设备等方面相对简陋,治疗效果也有限。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骨伤科手法已经有了更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概述: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中医学科,主要研究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骨伤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以及中医在骨伤科学领域的独特优势。
理论基础: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气血理论、经络理论、五脏六腑理论和阴阳平衡理论等。
1. 气血理论:在中医骨伤科学中,气血被视为维持骨伤康复的关键因素。
气的运行畅通与否,影响着骨骼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功能。
血液的循环状态,决定了损伤部位的修复速度和质量。
2. 经络理论:中医骨伤科学将重点放在经络的研究上。
经络相当于人体的一种能量通道,通过推拿、针灸等手段,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从而促进受伤部位的康复。
3. 五脏六腑理论: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器官系统,而这些器官的功能状态与骨伤密切相关。
通过调理五脏功能,可以促进骨伤的康复。
4. 阴阳平衡理论:中医骨伤科学注重阴阳平衡的调节。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们两者的失衡直接影响着骨伤的康复。
通过采用中药治疗等手段,可以调节阴阳的平衡状态。
治疗原则: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祛病扶正、活血化瘀、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和调理全身状况等。
1. 祛病扶正:中医骨伤科学强调治疗的根本原则是“祛病扶正”,即既要消除病理因素,又要调节机体内环境,提高患者抵抗力。
2. 活血化瘀:中医骨伤科学注重活血化瘀,通过活血化瘀,可以促进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
3. 通经络:经络的通畅对于骨伤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骨伤科学借助推拿、针灸等手段,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促进受伤部位的康复。
4. 促进新陈代谢:中医骨伤科学注重促进新陈代谢,通过饮食调理、中药治疗等方式,促进受伤部位的新陈代谢,加快康复进程。
5. 调理全身状况:在治疗骨伤的过程中,中医骨伤科学也注重调理患者的全身状况。
良好的心理状态、营养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对骨伤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针灸治疗骨伤科患者的疗效分析

中医针灸治疗骨伤科患者的疗效分析发布时间:2022-12-22T02:24:14.84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5期作者:杨志坤[导读] 目的分析骨伤科患者在应用中医针灸治疗以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样本抽取时间点从2021年5月开始,2022年5月结束,共抽取80例患者参与其中,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杨志坤清河县中医院河北邢台 054800【摘要】目的分析骨伤科患者在应用中医针灸治疗以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样本抽取时间点从2021年5月开始,2022年5月结束,共抽取80例患者参与其中,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开展针对性的中医针灸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在经过中医针灸治疗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与疼痛评分指标中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
结论针对骨伤科患者的治疗方案确定来看,通过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辅以针对性中医针灸治疗,可以实现患者临床疗效的改善,同时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骨伤科;疗效;疼痛评分在中医治疗中,针灸作为一种传统手段,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
在针灸的作用下,能够有效的干预患者的经脉与脏腑,进而发挥出行气止痛与舒筋活络的效果[1]。
相关研究中发现,近年来随着我国骨伤患者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医针灸治疗的价值也更为凸显,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存在的气滞血瘀情况,实现患者临床效果的改善。
特别是在中医针灸的作用下,患者的疼痛感会得到有效控制,改善预后,获得了广泛认可[2]。
因此,本研究在选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的基础上,分析骨伤科患者在应用中医针灸治疗以后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样本抽取时间设定在2021年5月-2022年5月,共抽取80例骨伤科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差异,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均为40例。
中医骨伤科中西结合治疗骨关节疾病

中医骨伤科中西结合治疗骨关节疾病骨关节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中医骨伤科治疗在改善疾病症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现代医学的西医治疗则在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疾病融合了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理论认为,骨关节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有关。
中医骨伤科的治疗通过调节患者的气血循环,促进体内阴阳平衡,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改善疾病症状。
推拿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改善局部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
中药疗法则通过中药草药的配方和使用,调理患者的气血,促进骨关节的康复。
然而,中医骨伤科的疗效在某些情况下有限。
特别是在严重骨折、关节炎等需要手术干预的疾病中,单纯依赖中医治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这时,现代医学的西医治疗就能发挥重要作用了。
西医治疗包括放射学检查、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放射学检查通过X光、CT、MRI等技术,准确了解骨关节疾病的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手术治疗则通过手术干预,修复骨折、关节损伤,达到治疗的目的。
物理治疗通过热疗、冷疗、按摩等手段,改善患者的疼痛和炎症,促进骨关节的康复。
中医骨伤科中西结合治疗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效果。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比如,在骨折的治疗中,中医针灸和推拿可以缓解疼痛、促进气血循环,西医手术治疗则能够精确修复骨折部位,确保骨骼的稳定。
在关节炎的治疗中,中医中药可以调理患者的气血、温通经络,西医物理治疗则能够改善关节的炎症和活动度。
通过中医和西医的结合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骨伤科中西结合治疗不是简单地将中医和西医的方法简单相加,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性化地制定治疗方案。
2024年骨伤科针灸医疗总结级想法

2024年骨伤科针灸医疗总结级想法
2024年骨伤科针灸医疗总结的想法可能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针灸疗效的进一步验证: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应用经验。
2024年可能会有更多针对骨伤科疾病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针灸的疗效。
2. 针灸与现代医疗技术的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可以预见在2024年骨伤科领域会有更多新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于针灸治疗中,以提高疗效和舒缓病人的疼痛。
3. 针灸医生的专业化培训与认证:针灸治疗需要经过专业化的培训,掌握针灸理论和技术。
在2024年,对于骨伤科针灸治疗的医生可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认证,以确保其专业水平和治疗能力。
4. 针灸的个性化治疗: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都是不同的,针灸治疗需要针对个体化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定制。
在2024年,针灸治疗可能会更加注重个性化,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一些可能的想法,实际情况会受到科技、医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具体的情况仍需等待相关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第 1 页共 1 页。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二十九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瘾疹(一)辨证要点瘾疹病位在肌肤腠理,与感受风邪及脏腑气血盛衰关系密切。
腠理不固,风邪入侵,或因体质素虚,食用鱼虾荤腥食物,致胃肠积热,复感风邪,均可使邪郁腠理而发病。
基本病机是营卫失和,邪郁腠理。
本病以实证多见,也有虚实夹杂之证。
(二)瘾疹的治法:疏风和营。
取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三)瘾疹的处方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方义:曲池、合谷属于手阳明经穴,与肺经相表里,可通经络、行气血、疏风清热;血海、膈俞合用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两组穴位相配能疏风、活血、止痒;三阴交属足太阴经,乃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养血活血、润燥祛风止痒。
何故(隐忍)三学歌曲?合谷(瘾疹)三阴交血海膈俞曲池配穴:风热犯表配大椎、风门;风寒束表配风门、肺俞;胃肠积热配天枢、足三里;血虚风燥配脾俞、足三里。
呼吸困难配天突,恶心呕吐配内关。
(四)瘾疹的治疗操作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泻法。
膈俞可点刺出血。
风寒束表者可灸,血虚风燥者只针不灸。
2.其他治疗拔罐法取神阙穴,选用大号玻璃罐,先留罐5分钟,起罐后再拔5分钟,如此反复拔3次。
也可以用闪罐法拔至穴位局部充血。
细目二蛇串疮辨证要点本病病位在皮部,主要与肝、脾相关。
多由于情志内伤,肝经郁热,热溢皮肤;或脾虚生湿,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肌肤而成。
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气血凝滞,而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本病以实证多见,也有本虚标实之证。
蛇串疮的治疗操作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泻法,强刺激。
皮损局部阿是穴用围针法,即在疱疹带的头、尾各刺一针,两旁则根据疱疹带的大小选取数点,向疱疹带中央沿皮平刺。
2.其他治疗刺络拔罐法取疱疹处及周围皮肤,用三棱针刺破疱疹,使疱内液体流出,并拔火罐,令出血。
细目三颈椎病(一)辨证要点本病与伏案久坐、跌仆损伤、外邪侵袭或年迈体弱、肝肾不足等有关。
颈部感受风寒,阻痹气血,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气滞血瘀,或年老肝血亏虚、肾精不足,筋骨失养,皆可使颈部经络气血不利,不通则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8
钩突结构
➢ 多呈椭圆形,中国人钩突以第5颈椎最大。
➢ 钩突的前方为颈长肌, 外侧为横突孔,后外侧 参与构成椎间孔前壁, 内侧为椎间盘,其附近 通过的均为颈部的重要 的血管和神经,所以钩 突结构十分重要。
.
29
钩突结构
➢ 随年龄增长,椎体钩 突骨质增生越来越明 显,如向后外方增生, 使椎间孔变窄,压迫 脊神经,是导致颈椎 病的重要因素。
多见成年人。 西医学的颈肌劳损、颈肌风湿病、颈部扭挫伤、
颈椎退行性变以及颈椎小关节滑膜嵌顿、关脱位 或肌肉筋膜的炎症等疾病所引起的颈项强痛、活 动障碍,可参考本节治疗。
.
16
病因病机
病因:睡眠姿势不当,或枕头高低不适, 或颈部扭伤,或风寒湿侵袭项背
引起颈部经气不利、气血不和,筋脉拘急 而致病。
骨伤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
1
扭伤
.
2
扭伤
扭伤,中医又称“伤筋”,是指四肢关节 或躯体的软组织损伤,以受伤部位疼痛、 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创伤 性疾病。中医所谓扭伤一般只包括肌肉、 肌腱、血管、韧带的损伤,而不包括骨折、 脱臼、皮肉破损等症。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软组织扭挫伤。
.
3
病因病机
.
11
按语
1.针灸治疗急慢性扭挫伤均有很好的消肿 止痛效果;
2.对于慢性陈伤及反复发作患者应嘱其注 意扭伤部位的保护,恢复期内不作剧烈长 时间的关节活动,并辅以适度煅炼。.12. Nhomakorabea13
.
14
落枕
.
15
定义
落枕是指患者颈项部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 又称“失枕”、“失颈”。
主要由于项部肌肉感受寒邪或长时间过分牵拉而 发生痉挛、或颈部用力不当所致。
多由剧烈运动或用力不当,或不慎跌仆、 牵拉和过度扭转等原因,引起肌肉,肌腱、 韧带、血管等软组织的痉挛、撕裂,瘀血 肿胀,以致筋脉损伤,气血壅滞,不通则 痛,从而影响关节的功能。
.
4
.
5
临床表现
症状为扭伤部位局部肿胀疼 痛,伤处肌肤青紫,关节屈 伸不利。
新伤局部微肿、肌内压痛, 表示伤势较轻;如红肿、疼 痛较甚,关节屈伸不利,表 示伤势较重。陈伤一般肿胀 不明显,常因风寒湿邪侵袭 而反复发作。
远端:落枕穴、后溪、悬钟
另外,可选用肩外俞、天宗、秉风等穴。
.
19
1.指压 2.推拿 3.皮肤针 4.拨罐 5.耳针
其它疗法
.
20
按语
1.针灸治疗落枕疗效快而显著。治疗的关 键在于局部取穴,强调“以痛为输”,远 端穴强刺激,并令患者配合颈项部运动。
注意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枕头高低适中, 枕于颈项部;避免风寒等外邪的侵袭。
病变经脉:少阳、太阳为主。
.
17
临床表现
一般多在早晨起床后,突感一侧颈项强痛, 不能俯仰转侧。疼痛可向同侧肩背及上肢 扩散。
体检:局部肌肉痉挛,压痛明显,但无红 肿。
.
18
针灸治疗
治则:疏筋活络、行气止痛。 取穴:以阿是穴、手足少阳、太阳经穴为
主。
局部:大椎、阿是穴,天柱、风府,风池、肩 井
.
25
颈椎的一般特征
➢ 颈椎承重最小,其椎体相对于椎弓和椎孔的尺寸 来说较小且薄,横向尺寸大于前后方向尺寸。
➢ 第1、第2和第7颈椎的形态独特,而第3~6颈 椎有共同的形态特征。
.
26
颈椎的一般特征
.
27
颈椎的一般特征
➢ 包括椎体和椎弓两个部分。
➢ 椎体的上、下面均呈马鞍 状,使相邻椎体的连结更 加稳固。
可发生于全身肩、肘、腕、 腰、髋、膝、踝各处。
.
6
鉴别诊断
本病当与肌腱断裂、韧带断裂等症鉴别: 肌腱断裂可出现畸形或该肌腱支配的运动 功能丧失,韧带断裂可出现关节的活动异 常。
.
7
针灸治疗
治则:通经活络,祛瘀止痛 处方:
肩部 肩髃 肩髎 肩贞 条口透承山 阳陵泉透阴陵泉 肘部 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部 阳池 阳溪 阳谷 外关 腰部 肾俞 委中 人中 腰阳关 髋部 环跳 秩边 居髎 膝部 内外膝眼 足三里 膝阳关 梁丘 踝部 解溪 昆仑 丘墟 商丘 颈部 风池 天柱 后溪 落枕穴
.
30
钩椎关节
椎体上部外侧缘向上 隆起形成钩突,相邻 颈椎体的钩突与唇缘 相对合构成钩椎关 节。
.
31
椎间孔
➢ 在侧面观上,椎弓根 和上、下关节突分别 形成了椎间上、下切 迹。
➢ 相邻椎骨的上、下切 迹围成椎间孔,有脊 神经和血管等结构通 过。
➢ 颈椎椎板较窄,上缘 锐利,如椎板增厚或 椎体后缘增生,可使 椎孔变窄。
.
9
其它疗法
(1)刺络拔罐法 取穴:阿是穴(红肿疼痛处)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叩刺肿胀明
显部位,微出血后拔罐。本法对新伤局部 肿胀明显及陈伤气血瘀滞者效好。
.
10
其它疗法
(2)穴位注射法 取穴:阿是穴 上述针灸处方穴位 操作:或选用当归注射,丹参注射液,或
氢化可的松及0.5%普鲁卡因混合液作穴注 药液,每穴注射上述药液1~2mL,2~3d1 次。
.
32
棘突
➢ 两侧椎板在后正中线 会合处有分叉棘突, 为颈半棘肌的附着处;
➢ 寰椎的棘突为一向上 的结节,可以防止颈 部过度后伸;
.
8
本病证亦可用缪刺法,用患处相应的对侧压痛点 针刺,即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方法,手足部扭 伤亦可用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方法,取同侧的 手或足部的相应压痛点。
疼痛较重配合谷,太冲,瘀血肿胀甚者配血海, 三阴交。
操作:新伤毫针刺,用泻法,或加灸;复发者, 用毫针平补平泻或补泻兼施手法,每日1次,每次 留针30min。
.
23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
由于颈椎间盘慢性退变(髓核脱水、弹性 降低、纤维环破裂等)、椎间隙变窄、椎 间相应缩小、椎体后缘唇样骨质增生等压 迫和刺激颈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而致。
.
24
颈椎的骨性结构
➢ 脊柱的顶部,上端承 托颅骨,下端与脊柱 胸段续连,是脊柱活 动度最大的部位。
➢ 由7节椎骨借椎间盘、 椎间关节和韧带构成 的复杂结构。
.
21
颈椎病的应用 解剖及治疗
.
22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椎间盘、 颈椎骨关节、软骨及韧带肌肉、筋膜等所发生的 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致使脊髓、神经、血 管等组织受损害(如压迫、刺激、失稳等)所产 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其部分症状分别见于中医学的“项强”、“颈筋 急”、“颈肩痛”、“头痛”、“眩晕”等病症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