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治法概要-中医儿科学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肺系病症
1感冒
以发热恶寒,鼻塞,喷嚏,流涕为主要表现。

治疗原则:总的原则是疏风解表。

感受风寒治以辛温解表,感受风热治以辛凉解表,感受暑邪,治以清暑解表,挟痰者,佐以宣肺化痰,挟滞者,佐以消食导滞,挟惊者,佐以安神镇惊或平肝熄风。

1风寒感冒:恶寒重,头身疼痛,发热轻,清涕,口不渴舌淡苔博白,脉浮紧或指纹浮偏红
治法,辛温散寒,疏风解表,方药: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味。

2风热感冒:本证以发热重,鼻流浊涕,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为辩证要点。

治法:辛凉清热,疏风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味。

3暑邪感冒:本证以夏暑炎热季节见壮热无汗,头身困重舌红苔黄腻为辩证要点。

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味。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和治疗儿童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儿童被视为“稚阴稚阳”之体,即儿童的阴阳气血尚未完全成熟和稳定,因此,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疾病治疗都需要特别注意。

中医儿科学认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主要体现在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等方面。

由于儿童的脏腑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儿童疾病时,中医儿科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儿童的具体体质、病因、病机和病情,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儿科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目的。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通过刺激儿童的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治疗在儿童中应用时,需要特别注意手法的轻柔和穴位的选择。

3.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是通过手法按摩儿童的特定部位,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增强儿童的体质。

推拿治疗适用于多种儿童疾病,如消化不良、感冒、咳嗽等。

4. 食疗治疗:食疗治疗是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具有特定食疗作用的食物,通过饮食调理来辅助治疗。

食疗治疗在中医儿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既能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又能辅助治疗疾病。

中医儿科学在预防儿童疾病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可以有效地增强儿童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合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也在不断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期为儿童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医疗服务。

儿科治法概要

儿科治法概要

又如内伤杂病
儿科 治法 概要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已成定理,然而补 虚致滞、泻实伤正、寒祛热生、 热清寒至之变不行不知。
故用补益的同时,应留意兼以行 气,免生中满;在用攻下剂时 留意扶正,免耗正气;在用温 热药时留意病情热化而稍佐以 寒凉;在用寒凉药时应防止中 寒内生适当伍以温热,此皆属
如蛔虫、蛲虫等。
蛔虫病变化多端,可合并蛔厥 〔胆道蛔虫症〕、虫瘕〔蛔虫 性肠梗阻〕等,发生这些状况 时,领先安蛔缓痛为主,方用 乌梅丸,待病势缓和后,再予 驱虫。
儿科 治法 概要
6.消食导滞法
用于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不化 之证,如积滞、伤食吐泻、疳 证等。
消食化积常用保和丸、消乳丸
通导积滞常用枳实导滞丸、木 香槟榔丸
药汁内稍加白糖、冰糖调
儿科 治法 概要
喂服的方法
年龄稍长的儿童,服药时最好是 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争取患儿 主动协作治疗。
对抗拒服药的小孩,可固定其头 部,喂药者以两手指紧按两腮 上下牙间使其开口,然后用小 匙自嘴角渐渐灌入,待咽下后 再灌。
切勿捏鼻灌服,以防呛入气管。
儿科 治法 概要
2.注射给药法
患病后留意调理脾胃 是儿科的重要治则。
儿科 治法 概要
治疗原则
5.重视先证而治
由于小儿发病简洁,传变快 速,虚实寒热的变化较成人 为快,故应见微知著,先证 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 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
儿科 治法 概要
尤其是外感热病
医生在诊察之后,病家取 药煎煮,需一段时间,在这一 段时间内,病情很可能已经变 化。在相应的证候消失之前预 先落实治疗措施,防止传变, 到达治病防变的目的。
儿科 治法 概要
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 中一类药性平和之剂量相对更 是大一些。

儿科治法概要

儿科治法概要

第五章儿科治法概要【学习目标】1.了解儿科治法概要的内容。

2.掌握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

3.熟悉儿科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4.具有随证确立治法的临床处置能力。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医儿科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很多,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病因、病种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

具体治法应结合儿科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选用,以提高疗效。

第一节小儿内治法的用药特点一、治疗要及时、正确、谨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故诊断明确、辨证准确、治法正确、选药精确尤为重要。

治法用药是否正确,关系着小儿病情的进退。

药物的选择方面,由于“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故其用药应审慎,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

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用之不慎可造成新的阴阳失衡致生他疾。

在同类药物中,要尽量选择适宜小儿体质特点的药物,凡大辛、大热、大苦、大寒、有毒、重镇、攻伐、峻下、壅补之品,应谨慎使用。

二、治疗要中病即止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其对药物反应较成人灵敏。

其处方用药应轻巧灵活,尽量避免治疗目的不明确、堆砌药物的大处方。

性味猛烈的药味,应严格掌握其用量。

小儿中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组合、药味多少,以及药味本身的性味、质地轻重、毒性大小来确定,并可结合医者的临床用药经验使用,一般应在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内。

处方要精准,用药要适当,剂量要准确,还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和法度,做到“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

三、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选择要适宜儿科用药一般以内服汤剂为主,但汤剂有服用不便及“缓不济急”的不足。

近年来,许多医院开始推广使用中药煮散剂。

中药煮散剂继承了辨证论治的长处,保持了汤剂的固有特点,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与复方特点,克服了汤剂用量大、饮片外形大、有效成分不能充分利用等缺点,既节约了药材,提高了疗效,且大大降低了药费,煎煮药量可随机掌握,服用方便。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第一节鹅口疮 第二节口疮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腹痛
01
第五节泄泻
02
第六节便秘
03
第七节厌食
04
第八节积滞
06
第十节缺铁 性贫血
05
第九节疳证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1
第一节感冒
2
第二节鼻鼽
3
第三节乳蛾
4
第四节咳嗽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2)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2)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儿科治法概要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清热解毒凉血宜选用:DA.葛根芩连汤B.白虎汤C.茵陈蒿汤D.犀角地黄汤E.龙胆泻肝汤2.水肿之阴水选用:EA.麻黄连翘赤小豆汤B.五苓散C.五皮饮D.越婢加术汤E.实脾饮3.健脾开胃不用于:AA.哮喘B.厌食C.疳证D.泄泻E.食积1.D2.E3.A4.B5.A6.C7.E4.证见面色惨白,神疲肢厥,冷汗淋漓,气息奄奄,脉微欲绝,宜选用:BA.清热解毒法B.回阳救逆法C.培元补肾法D.养阴生津法E.镇惊开窍法5.时行疾病后,小儿阴液虚亏,津液耗损,宜用:A.养阴生津法B.镇惊开窍法C.清热解毒法D.培元补肾法E.回阳救逆法6.捏脊不适用于:CA.疳证B.泄泻C.紫癜D.厌食E.遗尿7.拨火罐可用于:EA.水肿B.抽风C.皮肤感染D.紫癜E.肺炎喘嗽(二)多项选择题1.疏风解表的方剂有:A.麻黄汤B.荆防败毒散C.葱豉汤D.银翘散E.桑菊饮2.凉血止血可用于:A.鼻衄B.齿衄C.尿血D.便血E.紫癜3.培元固本法可用于治疗:A.解颅B.五迟五软C.汗证D.遗尿E.哮喘4.证见口唇青紫,肌肤有瘀斑、瘀点,以及腹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可选用:A.增液汤B.血府逐瘀汤C.少腹逐瘀汤D.桃仁承气汤E.桃红四物汤二、填空题1.止咳平喘法主要适用于____,____所致的咳喘。

2.麦芽消__,山楂消__,神曲消__,莱菔子消____,鸡内金消____。

3.小儿按摩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三、改错题1.安神镇惊选用羚角钩藤汤,豁痰开窍选用安宫牛黄丸。

2.捏脊是通过对任脉及肝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3.肾病水肿可白芥子敷背,肺炎喘嗽可用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

四、名词解释1.刺四缝2.割治疗法五、简答题1.消食导滞法的适应证是什么?常用方剂有哪些?2.捏脊的操作方法如何?3.刺四缝的操作方法如何?4.割治疗法的操作方法如何?5.小儿内治法的用药特点是什么?6.小儿用药如何折算?六、论述题1.为什么小儿疾病治疗要中病即止?2.为什么小儿疾病治疗要及时、正确、和谨慎?查看答案一、选择题(一) 单项选择题1.D2.E3.A4.B5.A6.C7.E(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ABCDE3.ABDE4.BCDE二、填空题1.邪郁肺经痰阻肺络2.乳积肉食谷积麦面之积各种食积3.促进气血运行经络通畅神气安定脏腑调和三、改错题1.错误:羚角钩藤汤正确:朱砂安神丸错误:安宫牛黄丸正确:苏合香丸2.错误:任脉正确:督脉错误:肝经正确:膀胱经3.错误:白芥子敷背正确: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错误: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白芥子敷背正确:白芥子敷背四、名词解释1.刺四缝:四缝是经外奇穴,位置在食、中、无名、小指四指中节,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针刺四缝可以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第四节小儿生理特点第二章儿童保健第一节胎儿期保健第二节初生儿期保健第三节婴儿期保健第四节幼儿期保健第五节学龄前期保健第六节学龄期保健第七节青春期保健第三章儿科临证概要第一节儿科病因特点第二节儿科病理特点第三节儿科诊法概要第四节儿科治法概要第四章初生儿病证第一节胎怯第二节胎黄第三节硬肿症第四节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突)第五章时令疾病第一节麻疹 [附]奶麻第二节风痧第三节丹痧第四节水痘第五节痄腮第六节顿咳第七节小儿暑温第八节夏季热第六章肺脏病证第一节感冒第二节咳嗽第三节肺炎喘嗽第四节哮喘第七章脾胃病证第一节鹅口疮第二节口疮第三节泄泻第四节厌食第五节食积第六节疳证第八章心肝病证1第一节夜啼第二节汗证第三节紫癜第四节缺铁性贫血第五节病毒性心肌炎第六节儿童多动综合征第七节惊风第八节癫痫第九章肾脏病证第一节小儿水肿第二节遗尿第三节五迟、五软第四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附录] 小儿推拿疗法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

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又易于传变,病情变化迅速。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高。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

此期小儿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智能发育较快,但易发生意外事故。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减慢,但智力发育更趋完善。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 青春期:女孩从11 - 12岁开始到17 - 18岁,男孩从13 - 14岁开始到18 - 20岁。

此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也明显加速。

二、儿科诊法概要。

1. 望诊。

- 望神色:- 神:小儿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反映病情的轻重。

有神表现为精神振作,目光有神,反应灵敏等;无神则表现为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等。

- 色:主要观察面部气色。

正常小儿面色红润光泽。

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苍白多为虚寒证或失血证;面色萎黄多为脾虚证;面色青灰多为惊风或寒证;面色晦暗多为病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消食导滞法
●消食导滞法主要适用于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不化之证,如积滞、 伤食吐泻、疳证等。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不节,恣食无度,则 脾胃纳运失常。轻则呕吐泄泻、厌食腹痛;重则为积为疳,影响 生长发育。在消食导滞药物中,麦芽擅消乳积,山楂能消肉食积, 神曲善化谷食积,莱顏子擅消麦面之积,鸡内金则能消各种食积, 还有开胃作用,临床上常配合理气药。代表方有保和丸、消乳丸、 木香大安丸、枳实导滞丸等。
3.清热解毒法
●清热解毒法主要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实热证。小儿“体属纯阳”, 易“从阳化热”,热病多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血证、 丹毒、疮痈等。应按邪热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 等,分别选方用药。常用治法有甘凉清热、苦寒清热、苦泄降热、 咸寒清热等。代表方有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清瘟败毒饮、 导赤散、泻白散、五味消毒饮等。
四、中药煎服方法要合理
●汤剂具有加减灵活的优势,仍然是儿科最常用的剂型。煎熬时要 分清处方中是否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的药物。煎熬前要用 干净冷水浸泡药物15〜30分钟,煎熬时间根据处方治疗功效决 定。每天煎出的药量为:新生儿30〜50mL,婴儿60〜100mL, 幼儿及幼童150〜200mL,学龄儿童200〜300mL。煎出的药液, 根据病情,分3〜5次服用。喂药时尽量不要强行灌服,小婴儿 可用小勺或喂药器,从口角处顺口颊方向慢慢喂入,幼儿和学龄 儿童应鼓励其自愿服药。
1.疏风解表法
●疏风解表法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外邪郁闭肌表, 开阖失司,出现发热、恶风、汗出或无汗等症。应使用疏散风邪 的药物,使郁于肌表的邪气从汗而解。临床上根据不同的证型分 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祛暑解表等。代表方分别有荆防败毒散、 银翘散、新加香蕾饮等。
2.止咳平喘法
●止咳平喘法主要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代表方 有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临床上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 辨证加以清肺、温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肾纳气等物。
●2.处方中药味多少不同,用量也要有一定的变化。药味特别少的 处方,每味药的用量可增大,但以不超过成人一般用量为限。药 味多的处方,主药的用量以不减为好,辅助药可以适当减少。
第二节小儿常用治法
一、常用内治法
●在审明病因、分析病机、辨清证候之后,应 针对性地釆取一定的治疗方法,其中“汗、 吐、下、和、温、清、补、消”是最基本的 治法。按照八法原则,根据儿科临床特点, 可组合成以下常用内治法。
五、小儿中药剂量要变通
●儿科应用中药汤剂需对用药总量加以控制。以成人量对照,新生 儿可用成人量的1/6,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及幼童用成人量的 1/2〜2/3,学龄儿童接近成人量。儿童用药量的控制可根据病情 需要和临床经验,分别通过精简药味或减少单味药用量来实现。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疾病的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一般的门诊病例和并不十 分危重的住院病例,均可按上述比例用量处方。但若病情急重, 则不要受此限制。
5.健脾益气法பைடு நூலகம்
●健脾益气法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证,如泄泻、疳证 及病后体虚等。脾虚气弱,运化失职,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 良,故健脾益气方药中可酌情佐以砂仁、蕾香、陈皮、山楂、神 曲、鸡内金等理气消导之品。气虚与脾虚关系密切,治气虚时多 从健脾着手,健脾时多益气,故两者配合运用,代表方有参苓白 术散、七味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第五章儿科治法概要
【学习目标】
●1.了解儿科治法概要的内容。 ●2.掌握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
药方法。 ●3.熟悉儿科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4.具有随证确立治法的临床处置能力。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则,“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医儿科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很多,主要分为 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由于小儿生理、病 理、病因、病种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 方法、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 特点。具体治法应结合儿科特点,在辨证的 基础上灵活选用,以提高疗效。
二、治疗要中病即止
●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其对药物反应较成人灵敏。其处 方用药应轻巧灵活,尽量避免治疗目的不明确、堆砌药物的大处 方。性味猛烈的药味,应严格掌握其用量。小儿中药剂量常随年 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组合、药味多少,以及药味 本身的性味、质地轻重、毒性大小来确定,并可结合医者的临床 用药经验使用,一般应在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内。处方要精准, 用药要适当,剂量要准确,还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和法度,做到 “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
第一节小儿内治法的用药特点
一、治疗要及时、正确、谨慎
●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 寒易热,易虚易实,故诊断明确、辨证准确、治法正 确、选药精确尤为重要。治法用药是否正确,关系着 小儿病情的进退。药物的选择方面,由于“其用药也, 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 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故其用药应审慎,特 别是新生儿、婴幼儿。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 用之不慎可造成新的阴阳失衡致生他疾。在同类药物 中,要尽量选择适宜小儿体质特点的药物,凡大辛、 大热、大苦、大寒、有毒、重镇、攻伐、峻下、壅补 之品,应谨慎使用。
三、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选择要适宜
●儿科用药一般以内服汤剂为主,但汤剂有服用不便及“缓不济急”的 不足。近年来,许多医院开始推广使用中药煮散剂。中药煮散剂继承 了辨证论治的长处,保持了汤剂的固有特点,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 色与复方特点,克服了汤剂用量大、饮片外形大、有效成分不能充分 利用等缺点,既节约了药材,提高了疗效,且大大降低了药费,煎煮 药量可随机掌握,服用方便。对于婴幼儿,也可用口服液或糖浆剂。 丸剂、片剂在不能吞服时,可研碎,温水冲服。颗粒剂和浸膏剂可用 水溶解稀释后服用。为了避免服药困难,可用栓剂或通过直肠给药。 病情需要时,可用注射剂注射给药,作用迅速,是儿科比较理想的一 种给药方法,但要严格掌握其剂量、适应证、禁忌证,防止发生副反 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