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方法

合集下载

发明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从专利技术的角度如何做发明创新PPT课件

发明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从专利技术的角度如何做发明创新PPT课件

三星告卓立DG212、大同TC809手机外 观侵权(其D508)
发明创新的要紧环节
产品(外观、结构、方法、配方、用途) 产品设备 工艺流程 工艺配方 工艺设备 包装工艺及装置 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发明创新的一般途径
改进现有技术 替换现有技术 引进新技术 推广本技术
发明创新的一般方法
【一】从现有技术中寻找问题创新 1、在检索文献中寻找问题——创新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3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发明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从专利 技术的角度如何做发明创新
什么是发明创新?
【一】发明、实用新型 新颖性:前所未有 创造性:胜人一筹 实用性:可造、可用 技术方案 : 技术手段(规律)、解决技术问题、具有技术效果 【二】外观设计 不相同、不近似、不与在先权利有冲突
诺基亚告天时达手机外观侵权 被告称至少8处不同
通过专利检索和分析,了解对手的专利申请状况, 规避侵权
通过专利检索和分析,从现有技术中寻找研发的 突破口
从对手专利技术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解决该问题 本身确实是创新
从对手专利技术中寻找技术研发启示,开辟研发 的新领域和新方向
2、在现有产品中寻找问题——创新
【二】拓展新功能 1、增加现有技术的功能 2、将本技术推广到其他领域

技术创新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关系及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技术创新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关系及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技术创新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关系及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技术创新是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④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

这样理解的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

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

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

从大企业来看,技术创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提高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层次,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利用的机制;从中小企业看,主要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承接技术开发成果并有效利用的机制。

对政府而言,就是要努力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转移和企业充分运用的社会氛围,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至于提供技术开发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加大技术开发成果面向市场的力度,使企业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用的技术开发成果。

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

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协助人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科学技术体系是指科学技术的总体构成和内在关系。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关系到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并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基础理论部分基础理论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

基础理论部分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两部分。

1.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这部分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

自然科学负责探究自然世界的规律,揭示万物的本质。

从亚原子领域到宇宙广阔,自然科学可以真正探索并理解世界的基本构成和真正本质。

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工程科学工程科学是应用自然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

工程科学主要包括:机械工程、建筑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电气工程等。

以化学、物理、生物、地质、经济、管理等为基础,是应用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实践的科学。

好的工程设计和完善的施工管理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科学理论基础上。

二、技术创新部分技术创新部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创新包括了发明、创造、改进和应用技术,这些活动推动着科学技术在联结理论与实际问题方面的获得。

同时,科学技术的创新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技术发明技术发明是将科技理论应用到实际中,通过创新使得生产效率更高。

发明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方面:创造性解决问题。

完全符合新技术的设计和修造流程,同时对技术和工程原理进行了夯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其被广泛使用。

技术发明对科研人员进行训练及开发新的技术,不同的工程领域往往需要更入行的技术,以便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2.技术创造技术创造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技术或应用现有技术解决新的问题。

三、主要发现、发明及技术创新点

三、主要发现、发明及技术创新点

三、主要发现、发明及技术创新点①立项背景百草枯(PQ)是一种全球广泛应用的高效能除草剂,其对人畜毒性大。

数据显示,近年我国PQ急性中毒发病呈倍数增长,已成为农药中毒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PQ 毒性可危害全身多个脏器,其中肺是最主要的靶器官,毒理机制尚未阐明。

重度中毒患者多快速进展为ARDS或MODS,病死率高达40~80%,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解毒药物及救治措施。

研究发现,PQ毒性与其体内毒物代谢过程密切相关,多胺系统的主动摄取造成PQ在肺内高浓度蓄积,并持续发挥损伤作用。

PQ进入细胞,可耗竭细胞内NADPH,诱导细胞过氧化损伤。

同时启动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外结缔组织重构等病理生理过程。

然而,PQ的毒物代谢认知多来源于动物实验,迄今PQ的毒代动力学尤其是人体内代谢过程尚不清楚,其毒理机制也有待进一步阐明。

目前尚无PQ中毒的特效解毒药物。

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抗氧化剂等,遗憾的是,尚无确切证据证实这些药物的有效性。

抗氧化剂理论上可以清除氧自由基,并在动物实验被证实能减轻PQ诱导的脏器损伤,然而,大多的临床研究均未显示其有效。

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外源性抗氧化物分子量大,难以透过细胞膜进入胞内,无法真正有效的纠正细胞内氧化-抗氧化失衡状态,同时临床研究因素的复杂性亦可能掩盖抗氧化剂的真正疗效。

因此,抗氧化剂对PQ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确认,尤其是内源性抗氧化系统的激活可能是拮抗PQ毒性的有效途径。

血液灌流对PQ中毒的临床疗效仍存在争议。

有观点认为,只要患者血中PQ浓度超过3mg/L,无论已服毒多长时间,何时进行血液灌流,均不能改变患者预后。

但大多数专家认为,促进毒物的排出是有效治疗急性中毒的原则之一,只要足够迅速的排出毒物,就能将PQ诱导的毒效应减到最低。

目前有关血液净化治疗的时机、疗程、对象选择等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值得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目前PQ急性中毒的防治形势非常严峻,临床救治研究没有实质性进展,争议较多,主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1)PQ体内的毒物代谢尚不清楚;(2)PQ 毒理机制尚未明确,未找到有效的干预靶点;(3)缺乏有效的解毒药物及针对性治疗措施。

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培训教材

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培训教材

维障碍。
小明家有三个小孩,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老三叫什么? 如何用6根火柴组成4个等边三角形? 如何用4根火柴组成一个“田”字? 在荒芜人迹的河边停着一个小船,这只小船只能容纳一个人,有 两个人同时来到河边,并且这两个人都坐着这条船过了河,请问: 他们是怎样过河的?
1.2、TRIZ的由来
TRIZ理论是由根奇· 阿奇舒勒(G.S.Altshuller 1926~1998)(前苏联的一位伟大发明家和创造学家)通过 对4万 份(后来扩展到250万份)高水平发明专利的研究、分析、归 纳总结,揭示出隐藏在专利之中的奥秘,萃取发数以百万计发 明家的智慧而创建的卓越成果。被喻为“神奇点金术”。 TRIZ理论是一种创新方法,它使创新思维从发散走向收 敛;它利用创新的规律,使创新走出了盲目的、高成本的试错 和灵光一现式的偶然。
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 培训教材
目录
一、TRIZ概述
二、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S曲线
三、最终理想解(IFR) 四、技术矛盾 五、40个创新原理 六、39个工程参数及矛盾矩阵 七、物理矛盾和四大分离原理
一、TRIZ概述
1.1何谓创新
创新就是稀奇古怪的事
创新源于敢吃螃蟹的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创新是灵光一现式偶然
技术系统应该沿着使能量流动路径缩短的方向进化,以减少能量 损失;
如果某个元件接收不到能量,就不能发挥作用,这会影响到技术 系统的整体功能。
实例:手摇绞肉机替代菜刀 用刀片旋转运动代替刀的垂直运 动,能量传递路径缩短,能量损失减 少,同时提高了效率。
技术系统法则3:协调性法则
技术系统是沿着各个子系统之间更协调的方向进化,这也是整个 技术系统能发挥其功能的必要条件; 子系统间的协调性主要表现在: • 结构上的协调 • 各性能参数之间的协调 • 工作节奏/频率上的协调

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

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

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样的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而闻名于世。

这些创新和发明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还对世界科技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

1.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四大发明”的四项重要创新: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

这些发明在中国历史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指南针的发明为航海和导航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在古代,航海是一项重要的活动,指南针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航海的准确性和效率。

其次,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写和记录变得更加方便。

古代的纸张制作非常繁琐和昂贵,造纸术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使得纸张更加普及,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再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书籍的大规模生产和传播。

在印刷术出现之前,手工复制书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印刷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书籍更加容易获得,加速了知识的传播。

最后,火药的发明对战争和军事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药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其发明使得中国古代军事强大起来,并对世界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重要技术创新之一。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使用铜和其他合金材料,通过高温熔炉和铸造技术制成。

青铜器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展示了他们的工艺技术和社会地位。

青铜器在中国古代拥有重要的地位,被用于祭祀、礼仪和装饰等方面。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高超的技术,所以只有富裕的阶层才能拥有这样的物品,也成为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3. 指南车指南车是古代中国的重要科技发明,它是中国古代采用磁力制作的导航仪器。

指南车通过指针的指向来指示方向,使得航海和旅行变得更加准确和方便。

指南车的出现极大地改进了古代航海和交通运输的准确性。

航海和旅行过程中的定位问题得到了解决,使得航海和贸易活动更加繁荣和发展。

4. 造船技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名。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方法.pptx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方法.pptx

以上技术观的分类
本质主义技术观 思想: 静态的:技术是实体、技术知识;
忽视了人的因素;去社会性、去情境性。 表现:器官投影说;手段,工具论;知识
论; “座架”说 技术文化论 代表:埃吕尔,海德格尔,早期法兰克福 学派
反本质主义技术观
思想:动态的:技术是过程,侧重于技术 设计。注重社会因素和情境化。
有人把技术理解为各种劳动手段的总和。如苏联 的兹沃雷金认为技术是“社会生产的劳动手段的 总和”,日本的相川春喜认为技术是“劳动手段的 体系”。
有人认为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美国的布雷诺 说:“有一种和科学完全不同的事业,那就是科学 的应用一一技术。”
有人强调技术是物。苏联的奥塞戈夫说:“技术是 劳动手段、生产工具和一切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的实物。
二、人与技术的相互建构
人是自然物质世界演化的产物 技术是基于人的需要的产物,具有取代性
演化
创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天然自然

技术世界
适应性——提供起码的物质条件。
不适应性——不能提供更多的特殊需求 的各种现成的物质产品和工具。
技术与与人性
人的本质的生成性 技术与人的相互建构性 技术起源的两种理论
1、本质缺乏论 2、能量盈余论
自发转化。 2、实现人的目的性。 3、不仅遵守自然规律而且遵守人的活动规
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4、既是物质形式,又是文化形式,具有双
重品格。 5、既可以是消费品,又可以是生产工具,
有人认为技术是知识。知识是可以编码化的和体 系化的。西方技术很大程度上靠知识化,线性累 积的。
还有人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一切有效的活动。 法国的埃吕尔说:“技术是合理、有效活动 的总和,是秩序、模式和机制的总和。”技 术是“在一切人类活动动领域中通过理性 得到的(就特定发展状况来说)具有绝对有效 性的各种方法的整体。”

技术创新方法(TRIZ)

技术创新方法(TRIZ)
triztriz创新理论创新理论国术点金术超级发明方法现代企业的制胜法宝前苏联军事工业triz俄文tp3teoriyaresheniyaizobreatatelskikhzadatchtriz英文theoryinventiveproblemssolvingtips中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triz工具集工具集工具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规律s曲线能量传递法则协调性法则动态性法则子系统不均衡进化向超系统进化向微观型进化技术矛盾小人法金鱼法stc算子九屏幕法ifr算法ariz自己的算法九步法完备性法则工具提高理想度法则创新的方法物理矛盾分离方法物场模型标准解法知识库技术矛盾创新原理资源术语术语矛盾理想度效应功能技术系统功能分析根本原因分triztriz应用流程应用流程工程问题选择与描述组件或流程功能模型建立因果链分析或根原因分析ifr资源分析或技术进化分析建立问题模型与关键问题keyprob选择建立问题模型与关键问题keyprob选择问题识别工程问题选择与描述组件或流程功能模型建立因果链分析或根原因分析ifr资源分析或技术进化分析建立问题模型与关键问题keyprob选择建立问题模型与关键问题keyprob选择工程问题选择与描述组件或流程功能模型建立因果链分析或根原因分析ifr资源分析或技术进化分析建立问题模型与关键问题keyprob选择建立问题模型与关键问题keyprob选择问题识别问题识别解决问题技术矛盾物理矛盾howto模型物场模型39个工程参数40个发明原理分离原理满足或绕开矛盾40个发明原理76个标科学效应与效应知识库解决次生次级问题方案概念验证与评估创新概念生成创意生成产生解决方案
什么是TRIZ?
5
2016/3/15
TRIZ创新理论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国术、点金术、超级发明方法
1946年,G. S. Altshuller (根里奇•阿奇舒勒)创立,前苏联 发明家、教育家,TRIZ理论之父。TRIZ是基于知识的、 面向人的发明问题解决系统化方法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特征中,最重要的特征是高效益,其他的特征或
者是以高效益为目的的,或者是从高效益派生出来
的。
技术与政治
政治是一种制度,是一种制度性的约束, 是一种制度性的强制,是一种力量和权利 的分配和实施。
技术一个触目惊心的一个现象就是政治和 技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万里 长城、金字塔到航天飞机,阿波罗登月都 渗透着政治) ——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问 题在于资本主义应用
有人把技术理解为各种劳动手段的总和。如苏联 的兹沃雷金认为技术是“社会生产的劳动手段的 总和”,日本的相川春喜认为技术是“劳动手段的 体系”。
有人认为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美国的布雷诺 说:“有一种和科学完全不同的事业,那就是科学 的应用一一技术。”
有人强调技术是物。苏联的奥塞戈夫说:“技术是 劳动手段、生产工具和一切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的实物。
有人认为技术是知识。知识是可以编码化的和体 系化的。西方技术很大程度上靠知识化,线性累 积的。
还有人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一切有效的活动。 法国的埃吕尔说:“技术是合理、有效活动 的总和,是秩序、模式和机制的总和。”技 术是“在一切人类活动动领域中通过理性 得到的(就特定发展状况来说)具有绝对有 效性的各种方法的整体。”
技术与文化
文化是人发展的表征。文化对人类的意义,就如同名字之 于个体人一样,是不可分割的。
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文化起源的初期状况来看,物 质文化先于精神文化,原始的精神文化是从物质资料生产 中派生出来的。”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63页)
转向原因:伴随着哲学的转向而发生改变
哲学不断从本质主义转向非本质主义与反本 质主义
哲学不断从关注自然物质世界转向人本身
技术的复杂性源于人的复杂性,理解人是 理解技术的关键!
唐·伊德将人-技关系划分为四种模式: 具身关系 解释学关系 背景关系 他者关系
二、人与技术的相互建构
人是自然物质世界演化的产物 技术是基于人的需要的产物,具有取代性
当代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Carl Mitcham)概括 出技术哲学的两种研究传统:
一种是工程学的技术哲学,是由技术专家或工程师 精心创立,主要探讨技术的本质、结构、意义以 及变化和发展;
另一种是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主要由哲学家和社 会学家组成,从广泛的视野研究探究技术的社会、 文化、伦理等方面的意义价值。
有影响的技术理论
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技术论 德国德韶尔的第四王国理论 德国海德格尔的存在技术论 美国芒福德的人文主义技术论 法国埃吕尔的技术自主论 美国博格曼的装置范式论 美国平奇的社会建构主义技术论 美国伊德的实践技术论 加拿大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等。
以上技术观的分类
高技术既是一个新兴学科群,又是一个新兴产业群。

“高技术”这个概念,来源于美国。1971
年美国科学院在《技术与国际.贸易》一书中,首
先使用了"高技术"一词,用来表述新出现的新技术
领域及其新兴产业。1983年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韦氏第三版
新国际辞典补充900词》中,列入“高技术"词条。
1981年美国还出版了《高技术》月刊。在高技术
技术本身包含和孕育两种文化: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

技术本身的特性:二律背反性

技术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的 特性。技术的特性是以二律背反的形式体 现的,矛盾的双方表现为相反和相成的关 系。
物质性与非物质性 自然性与反自然性 目的性与反目的性 确定性与非确定性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自组织与他组织性
也有人从人的能力的角度来理解技术,把 技术看作是人类强化自身能力的手段。阿 尔特纳蒂伏利和斯托恩说:"技术应当包括 使人类的能力得以扩展的一切工具或技能, 各种产品及其加工过程,各种物质设备或加 工制作方法。"
海德格尔:技术是座架

作为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学生,海
德格尔对于技术问题的研究采用了对语言
问题的研究相同的“现象学释义学”方法。
这一方法就是问一事物之本源,不在于问
某一事物是什么,而在于它何以是;对于
技术研究而言,不问技术到底是什么,而
是问技术之所以是技术的方法或途径,也
就是技术如何将自身呈现出来的。
当代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认为技术有四种 形式:
1、作为客体的技术 2、作为过程的技术 3、作为知识的技术 4、作为意志的技术
天然自然 演化 人 创造 技术世界
适应性——提供起码的物质条件。
不适应性——不能提供更多的特殊需求 的各种现成的物质产品和工具。
技术与与人性
人的本质的生成性 技术与人的相互建构性 技术起源的两种理论


1、本质缺乏论

2、能量盈余论
技术与经济
求利是技术产生的基础和有效方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本质主义技术观 思想: 静态的:技术是实体、技术知识;
忽视了人的因素;去社会性、去情境性。 表现:器官投影说;手段,工具论;知识论;
“座架”说 技术文化论 代表:埃吕尔,海德格尔,早期法兰克福学

反本质主义技术观 思想:动态的:技术是过程,侧重于技术设
计。注重社会因素和情境化。 实质仍是本质主义的,强调技术的社会本质。 表现:二级工具化技术观,场域理论 代表:系统理论,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
第七章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方法
第一节 目前学界对技术的认识
“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技能、技艺、 能力,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技术主要指劳动者的技能,是劳 动者通过自己双手表现出来的对物体进行 加工、制作的能力。《考工记》“智者创物, 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从近代开始,技术开始有了多方面的含义, 学者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
劳动 工具
近代机器 大工业
人 人工自然
物系统
人工自然界 /人工自然
工业
大规模重复创造 天然自然中不存在的东西
物质结构 物质形态 物质属性 运动、变化
技术的本质体现: 1、是人工制造的产物,而不是天然自然的
自发转化。 2、实现人的目的性。 3、不仅遵守自然规律而且遵守人的活动规
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4、既是物质形式,又是文化形式,具有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