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技术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和工程领域的技术,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和措施,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震的振动隔离开来,从而达到保护结构和减少地震对人类和财产的危害的目的。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的振动传递到结构上的影响。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隔离和减振。

隔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隔震装置,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面隔离开来,使地震的振动无法直接传递到结构上。

常见的隔震装置包括橡胶支座、滑移支座和球形支座等。

这些隔震装置具有较高的弹性和低的刚度,能够有效地吸收地震的振动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此外,隔震装置还能够调节结构的自振周期,使其与地震的频率不同步,进一步降低地震的影响。

减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减振装置,减小地震的振动对结构造成的影响。

常见的减振装置包括液体阻尼器、挠性装置和质量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能够通过吸收和分散地震的振动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冲击力和位移。

液体阻尼器通过液体的黏滞阻尼特性,将地震的振动能量转化为液体的热能,从而达到减振的效果。

挠性装置通过其柔软的特性,吸收并分散地震的振动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冲击力。

质量阻尼器通过调节质量的大小和位置,改变结构的振动特性,减小地震对结构的位移。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隔离和减振装置,将地震的振动能量有效地吸收、分散和转化,从而保护建筑和工程结构免受地震的破坏。

隔震技术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和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和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还可以改善结构的舒适性和使用寿命。

隔震技术可以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降低结构的振动和噪音,提供更好的使用环境。

隔震技术还可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结构的维修和维护成本。

因此,隔震技术在建筑和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隔离和减振装置,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面隔离开来,减小地震的振动传递到结构上的技术。

浅析基础隔震种类及其隔震原理

浅析基础隔震种类及其隔震原理
体系。
地震作用下 ,橡胶垫可 以隔离水平方 向
的 运 动分 量 。
层的变形较大 ,隔震器容易被破坏 ,但
这种体 系克服了不可 回复位移的缺点。 ( 带 限位装 置的摩擦 隔震 系统 3) 是一种综合 了前两者优点 的隔震体系。 在中 、小地震作用下 ,该隔震结构表现
( 2)铅芯 橡胶支座 :其制作方法 是在橡胶支座 中心钻孔 ,并插入一个铅 芯 ,使支座具有滞 回阻尼特性 ,支座的
能 力 ;水 平方 向有 很 大 的变 形 能 力 ,在
( 恢 复力摩擦 隔震系统 主要 由 2)
相 对滑 动 的叠 层 不锈 钢板 和提 供 弹 性恢
复力的橡胶核心组成。其 隔震效果不如 纯摩擦 隔震体 系,在大震 作用下隔震垫
体系 、滑动摩擦隔震体系 、复合隔震体
系 、悬挂隔震体系 、摩擦摆体 系、滚轴 或滚珠摩擦隔震体系及滑动 凹面基础隔 震 体系等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在工程 实践中的应用 ,隔震领域应用 比较成熟 的主要是叠层橡胶垫隔震体 系、滑动摩 擦隔震体 系、复合隔震体 系和悬挂隔震
浅析基础 隔震种类及其 隔震原理
文/ 华 宇 杨 帆 银 秋 实 刘
能能力。
摘要:为了 促进 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 中的应用 ,降低地 震带来的 灾害,本文简要介
绍 了建筑物基础 隔震的工作原理 ,并且就现今建筑工程界常用的 几种 隔震体 系及 其工作 原理作 了说明,使读者对基础 隔震领域有个基本的 了解。
临界阻尼 比得到4 5 的提高。因此 , ~倍
在低阻尼要求 的情况下 ,可 以不使用阻 尼器 ,从而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经济简单
的 目的 。
为纯摩擦 隔震体 系的特点 ,在大震作用

隔震减震

隔震减震
层间隔震。 隔震包括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 隔震技术的原理: 隔震技术的原理: ( 1) 隔震系统的柔性层使结构的振动周期 ) 加大并远离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加大并远离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2)增大了结构体系的阻尼。 )增大了结构体系的阻尼。
基础隔震技术和层间隔震技术是建筑结构 减震防灾的有效手段。 减震防灾的有效手段。
隔震系统回顾
基础隔震的概念早在19世纪已有人提过, 基础隔震的概念早在19世纪已有人提过,广义的隔震方案则更是 19世纪已有人提过 源渊流长,如北京故宫就设有糯米加石灰的柔性减震支座层; 源渊流长,如北京故宫就设有糯米加石灰的柔性减震支座层;现代的 基础隔震理论和实践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基础隔震方案很多, 70年代 基础隔震理论和实践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基础隔震方案很多,下面 作简单介绍 1.早期隔震技术 河合浩藏的“地震时不受大震动的结构 ” 右图是1891年河合浩藏的“ 右图是1891年河合浩藏的“地震时 1891年河合浩藏的 不受大震动的结构” 不受大震动的结构”。其隔震思路是在 地基上并排铺设了数层圆木, 地基上并排铺设了数层圆木,并且把建 筑物周围挖空, 筑物周围挖空,从而地震时可对上部建 筑起到隔震
橄榄景医院(抗震结构) 橄榄景医院(抗震结构)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六日,台湾海峡发生了7.3级地震 级地震,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六日,台湾海峡发生了 级地震,震源距离 汕头市约200公里,汕头市烈度为 度,各类房屋摇晃厉害,居民惊 公里, 汕头市约 公里 汕头市烈度为6度 各类房屋摇晃厉害, 惶失措,水桶里的水溅出了1/3左右 左右……而陵海路隔震楼上的人并没 惶失措,水桶里的水溅出了 左右 而陵海路隔震楼上的人并没 有感到晃动,听到毗邻楼房和邻街喧闹声后下楼才知道发生了地震。 有感到晃动,听到毗邻楼房和邻街喧闹声后下楼才知道发生了地震。

建筑隔震技术原理

建筑隔震技术原理

建筑隔震技术原理建筑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的方法,旨在减少地震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和损失。

它适用于地震频发地区,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有效地减小建筑物的震动,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下面将介绍建筑隔震技术的原理。

一、建筑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筑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物的地基与基础之间设置隔离层,使其能够在地震中与地面分离,从而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

隔离层通常采用弹簧、摩擦器、沉箱等材料制成,其特点是能够在地震中吸收和消散大部分的地震能量,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幅度。

隔离层的设置可以大大降低建筑物的震动位移和加速度,有效改善建筑物的地震响应。

二、建筑隔震技术的工作原理建筑隔震技术是利用隔离层的特性,通过吸收和分散地震波能量来保护建筑物。

在地震发生时,隔离层能够减少地震波的传递,并将部分地震能转化为热能。

具体来说,建筑隔震技术有以下几个工作原理:1. 隔离抗震原理:隔震层可以将地震波的能量转化为隔离层自身的形变能,并将其分散到地震波经过建筑物的过程中。

隔离层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的动力反应,减少其对外力的响应。

2. 降低地震波传递:隔震层在地震波传递过程中能够减小波峰和波谷的传递效果,将地震波的振动能量减少到建筑物较低的程度。

这样可以降低建筑物的震动强度,减小墙体和结构的震动幅度,使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损害降至最低。

3. 减小建筑物的加速度:隔离层的引入可以改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运动方式,减小建筑物的加速度,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

这样可以避免建筑物因地震引起的倾斜、位移等现象,保护建筑物中的人员的生命安全。

4. 降低震害风险:隔离层的设置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减弱结构的震动,防止房屋发生坍塌和破坏。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地震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抗震能力。

三、建筑隔震技术的具体应用建筑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大型建筑物、桥梁、核电站等对地震反应要求较高的场所。

减隔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

减隔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

减隔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减隔震设计是一种用于建筑、桥梁、机械设备等工程中的结构设计方法,目的是减小由地震引起的结构响应以及减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减隔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1. 隔震原理:减隔震设计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在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将地震引起的能量转化为与结构相独立的隔震器的损伤,从而减小结构的动力反应。

隔震装置通常由弹性元件、摆式支座、液体阻尼器等组成,可以降低结构对地震的敏感性,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2. 阻尼原理:阻尼是指结构在振动过程中消耗能量的能力。

减隔震设计中,通过在结构中引入阻尼装置,可以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减小地震引起的结构响应。

常用的阻尼器包括摩擦阻尼器、流体阻尼器等,它们能够改变结构的振动特性,有效减小结构的位移、加速度等动力响应。

3. 弹性设计原理:减隔震设计在结构的弹性设计中,需要注意结构的刚度和周期。

通过合理选择隔震装置的刚度和动力特性,可以控制结构的刚度和周期,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适当的柔度,从而减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4. 耦合响应原理:减隔震设计需要考虑结构与隔震装置之间的耦合响应。

耦合响应是指结构和隔震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两种耦合响应:水平向耦合响应和扭转耦合响应。

减隔震设计需要通过合理设计隔震器的刚度和阻尼特性,减小耦合响应的影响,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5. 建筑物层间位移差的控制原理:减隔震设计可以减小建筑物的层间位移差,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对于多层建筑来说,隔震系统可以将地震振动分散到各个层间,降低上下层之间的相对位移,减小结构的破坏。

6. 区域性地震响应的控制原理:减隔震设计需要考虑区域性地震引起的结构响应。

不同地区的地震波特性存在差异,设计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取适当的隔震装置,并考虑地震波与结构的相互作用,确保结构能够在地震作用下安全、稳定地运行。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减隔震设计还需要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隔震装置的性能参数、设计参数的选择等。

基础隔震技术原理和发展优势

基础隔震技术原理和发展优势

基础隔震技术的原理和发展优势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国家之一。

中国处在全世界最活跃的欧亚地震带和闻名世界且同样活跃的太平洋地震带之间。

要同时受到东、南、西、北多个方向的挤压。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太平洋板块向西移动的力,欧洲板块向东移动的力以及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的力。

从历史记载上看,全国除个别省份外,大部分地区都发生过比较强烈的破坏性地震。

特别是离我们最近一次发生的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罕遇地震,震中映绣镇最大烈度达11度。

此次地震殃及130多个县市,重灾区14个县市,其中部分县镇被移为平地。

此次造成69226人遇难,778.91万间房屋倒塌,震中地区周围的16条国道、省道公路以及宝成线等6条铁路干线受损中断,次生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频发,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700亿人民币。

如何更好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一直是工程设计人员钻研的课题,基于传统抗震设计中的一些弊端和不足,科学工作者研究和发展了一种新的抗震方法——建筑隔震。

1、基础隔震的工作原理基础隔震结构体系,就是指在结构的底部与基础面之间,设置某种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系。

主要包括上部结构、隔震装置和下部结构三部分。

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的隔震装置,能够使结构在基础面上柔性滑动,从而使得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得到加长,进而远离场地的卓越周期。

最终把地面震动隔开,有效地降低了结构的加速度反应。

地震发生时,通常地面运动加速度的卓越周期在之间。

传统抗震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是在之间。

传统抗震结构的基本周期正好处在地震输入能量最大的频段上,因此其加速度反应比地面运动放大若干倍。

基础隔震结构的自振周期一般可延长到4.os左右,这样就会更远离地震动卓越周期,使得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会明显减小。

因为基础隔震结构的反应主要是以第一振型为主,该振型不与其他振型耦连,所以整个上部结构类似于一个刚体,加速度沿结构高度的分布是接近于均匀的。

隔震 原理

隔震 原理

隔震原理
隔震是指通过使用隔离系统,将建筑物或机械设备与地面的振动隔离开来的一种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隔离系统的特殊设计和材料,减少或消除地震、车辆行驶、机器运转等引起的振动传递至建筑物或机械设备上的效果。

常见的隔离系统主要包括弹簧隔离、橡胶隔离和液体隔离等。

弹簧隔离系统通过在建筑物或机械设备的支撑系统中添加弹簧,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振动系统,从而减缓振动的传递。

橡胶隔离系统则是通过将橡胶垫或阻尼器安装在建筑物或设备的支撑点上,减少振动的传递。

液体隔离系统则是通过将建筑物或设备放置在橡胶或弹性液体中,以吸收振动。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建筑物方面,隔震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毁坏,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工程设备方面,隔震可以降低机器的振动噪音,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电子设备方面,隔震可以减少振动对电子元件的影响,提高设备的工作性能。

隔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隔震系统的设计和安装需要考虑到建筑物或设备的重量、振动频率和振幅等因素,以确保隔离效果的有效性。

此外,隔震系统还需要经常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隔振基本原理

隔振基本原理

二、ω和ρ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二、ω和ρ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三、隔振器的设计
积极隔振
消极隔振
高频振动干扰的隔离(100Hz以上) 中频振动干扰的隔离( 6Hz以上至100Hz之间) 低频振动干扰的隔离( 5Hz以下)
三、隔振器的设计
• 测量和分析振 动干扰值
1
2
• 根据容许干扰值 计算出隔振效率
四、高频/低频隔振
高频振动的隔离
四、高频/低频隔振
高频振动的隔离
四、高频/低频隔振
低频振动的隔离
四、高频/低频隔振
低频振动的隔离
1.对隔离大地脉动目前可选用气垫 2.对求特别严格的实验室应当通过选点和采取隔振措
施相结合的办法来克服 3.采用局部零件隔振方法,而“长周期惯性悬挂”是可取
的一种方案
四、高频/低频隔振
低频振动的隔离
THANK YOU!
四、高频/低频隔振
高频振动的隔离
高频干扰往往振幅较小而频率高,它常会引起弹性元 件的纵向弹性共振。
在发生纵向弹性共振的情况下,负荷的弹性元件本身则 变成一个有分布参数的线性振动系统。隔振系统除有集中 参数的线性振动系统的一个固有频率ω0外,还有其他共振 频率ωk,这就是弹性元件的纵向弹性固有振动频率。所以 在设计隔振系统时,除考虑到集中参数的线性振动规律外, 还应注意不使主要的干扰频率与隔振系统的纵向固有弹性 振动频率相同,从而保证整个隔振系统在干扰力的作用下 能获得良好的隔振效果。
主要内容
隔振的基本原理 ω和ρ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隔振器的设计 高频、低频隔振
一、隔振基本原理
刚性基座对力 是1比1的传递过去的。它对 力 F不起放大或减小的作用。
一、隔振基本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震技术基本原理
引言
如今,由于地震频发,人们对建筑物的防震能力越来越为关注。

对于地震作用,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上人们多以抗震设计为主,一种途径是通过降低建筑物结构底部刚度,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效应,达到抗震的目的;另一种途径是加大构件截面,增强结构底部刚度,提高建筑物自身的抵抗能力,达到抗震的目的。

对于钢筋砼结构建筑,目前世界各国多是采用后一种途径进行抗震设计,这种方法有其成功之处,但却也有很多不足:(1)建筑物刚度越大,导致的工程总结也越高,但受地震作用的效应却更强;(2)建筑结构自身刚度无论多大,当受到强烈地震作用时,其抵抗能力仍是相当有限,不能做到“大震不坏”。

近年来,各专家学者通过对地震作用特点的研究,提出了建筑物隔震设计的构想,并付诸实施,证明了这种技术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本人认为,“隔震设计”代表了未来建筑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

一、隔震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1.1隔震技术的发展
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结构主体结构抗侧力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和耗能来耗散地震的能量,因此对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要求特别重要。

一旦由于某些因素而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则就会严重的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甚至产生严重破坏。

在以往的结构抗震设计中,主要通过在结构设计中设置多道抗震设防线、选用耗能构件和对结构的刚度、承载力、延性的合理匹配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能有效地吸收地震能量,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从而消除或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增强建筑物及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地震安全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与以往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地震时结构的安全性;(2)、设计自由度增大;(3)、防止内部物品的振动移动和翻到;(4)、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5)、抑制振动的不适感;(6)、可以保证机械器具的使用功能;
近代的基础隔震技术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弹性隔震和基础滑动隔震。

在弹性隔震中,叠层钢板橡胶垫隔震技术应用最多。

这类隔震方案主要是在房屋底层与基础顶面之间增设一个侧向刚度很低的隔震层,使在地震过程中整个结构体系的周期变长,变形集中在底层,上部结构基本上是刚性运动。

但主要用于隔震水平地震动,对于竖向震动则几乎没有隔离作用;另一方面,这种隔震体系实际上是在地震时对上部结构起着低通滤波的作用,地震中的中高频成分几乎全部可以滤掉,但并不能完全避免结构共振。

1.2 隔震技术基本原理
隔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在场地与主体之间或基础与主体之间设置刚度较小、阻尼较大的阻尼隔震层,通过隔震层吸收地震力量,以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从而有效的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

其原理的核心是通过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效应来实现减震、防震的目的。

隔震体系通过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能够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已被国外强震记录所证实。

国内外的大量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加速度反应降低60%左右,从而消除或有效地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地震安全性,增加了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功能。

1.3 隔震结构的减震机理
图1.1 减震机理的计算模型
上图1.1为一个单自由度体系模型,该体系在地面运动作用下的振动方程
为:
my+cy+ky =cxg+kxg
式中, m、c、k分别为体系的质量、阻尼系数和刚度系数;y、xg分别为质体的绝对位移和地面运动位移。

令=2ωn ζ =ωn2 ,则上式变为:
y+2ωnζy+ωn2y=2ωnζxg+ωn2 xg (1)
令地面运动加速度为xg =eωt,式中,ω为场地的特征频率,将xg =eωt带入上式(1)中,可推导出体系的绝对加速度幅值与地面运动输入加速度的幅值之比。

用Ra表示该比值,由计算我们可知Ra是阻尼比ζ和频率比ω/ωn的函数。

下图1.2为不同阻力比是的Ra——ω/ωn曲线。

图1.2隔震结构减震效果与频率比的关系曲线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1)这组曲线在A点有一个交点,对应的Ra=1、ω/ωn= ,这说明体系的绝对加速度与地面输入的加速度幅值相等,且与阻尼无关。

(2)当ω/ωn1,及体系的绝对加速度大于地面输入的加速度,这就是绝大多数抗震结构体系的反应特点。

(3)当ω/ωn→时,Ra> >1,及体系与地面输入发生共振,地震反应明显增大,很多抗震结构很接近这种情况,地震中这类结构的破坏比较严重。

(4)当当ω/ωn> ,Ra<1,及体系的绝对加速度小于地面输入的加速度。

若将结构的参数设计在这个范围内,则结构的地震反应后明显减小,这就是隔震结构的减震机理。

二、隔震建筑的形式
2.2 基础隔震结构
所谓基础隔震,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增设高度很矮, 具有足够可靠性的隔震层,控制地面运动向上部结构传递,地震时其能量可反馈到地面或由隔震层吸收,以大大减小结构及构件的地震反应,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安全,其内部设备不发生破坏或丧失使用功能,室内人员不遭受伤害也不会有强烈震感。

基础隔震方案有多种,其中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是隔震技术中应用最广、技术最成熟的,它具有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显著、施工与安装方便等特点。

图1为典型的叠层橡胶支座构造,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①叠层钢板橡胶:它是由一层钢板一层橡胶经过特殊工艺交替叠合而成,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能力和较小的水平刚度;②铅芯:能提供较高的阻尼;③橡胶保护层:用来防止内部钢板的腐蚀。

图1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
采用基础隔震设计上应注意:(1)在建筑物周边,隔震层部分要比基础大一圈,因此场地要宽裕;(2)隔震层的周围设挡土墙,其上部有墙外狭道等,因此要确保地
震时不因上部结构的移动而带来其它问题;(3)方便检查和更换隔震装置;(4)为使设备管线适应隔震层的位移和变形,常采用柔性连接或球型接点,但要考虑安放装置及检修的空间;(5)隔震建筑物与其它建筑物之间的联系通道要适应相对变形,确保畅通无阻。

2.2中间层隔震
在基础以上的中间楼层设置隔震层,下部结构同普通建筑物一样直接与地基接触,因此它不存在基础隔震建筑的底部体积和墙体数量问题,但隔震层以下的楼层需要做抗震处理。

在市区场地不太宽裕时,可把隔震层设计在地面以上,在空中变形有利于节约用地,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地基的挖土量。

采用中间层隔震,设计上应注意:(1)为适应隔震层的移动变形,该部分的建筑外墙应设水平缝,要考虑防水、隔音、防火等,也要注意立面的协调美观;(2)解决楼梯、电梯井、机器升降、设备管线等贯穿隔震层的问题,并考虑防火区间的划分;(3)便于检查、更换隔震装置及耐火材料等。

隔震装置布置和选取的一般原则为:(1) 隔震层具有适当的水平刚度,在强风作用下,隔震层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在较大地震作用时,隔震层产生柔性变形,能大大减小水平地震作用;(2) 隔震层的水平刚度中心宜与上部结构的质心基本一致;(3) 隔震装置具有足够的竖向承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在发生大震时,可安全稳定地支撑建筑物,不会出现失稳破坏,能发挥隔震功能;(4) 隔震装置具有良好的自动复位功能,在发生大震后,可基本复位到初始位置,当发生余震时,可继续有效发挥隔震作用;(5) 隔震装置具有较大的竖向刚度,在设计竖向荷载作用下,竖向位移被控制在允许值以下;(6) 隔震装置的刚度和阻尼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可能出现的荷载和温度范围以内,其变化较小;(7) 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具有良好的抗老化、抗疲劳、抗徐变等性能,在建筑物的使用期内能有效发挥隔震作用。

三、隔震结构控制理论
它是一种新的隔震设计理论—结构控制和控制结构理论。

结构控制主要研究结构工程中控制装置的设计理论、方法及其实施,控制结构是根据给定的条件将结构和控制装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优化设计。

主动控制由于制约因素多、造价昂贵等原因,应用研究尚处于开创阶段。

被动控制特别是其中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已经逐渐成熟,在工程应用中日渐广泛。

所谓基础隔震,就是在结构底部与基础顶面之间设置隔震层,使上部结构与固结于地基中的基础分离,阻隔地震波向上部结构的传播,使得输入结构的能量或反馈入地基土层或被耗能元件吸收,从而大大减少结构的地震反应,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乃至正常使用功能。

四、结论
本文主要就建筑中的隔震技术理论作了一个浅显的分析,随着隔震技术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的实际设计中,相对于传统的抗震设计,隔震技术的优越
性会越来越凸显,并成为未来抗震设计中的主流方法和理论。

注:文章中所涉及的公式和图表请用PDF格式打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