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典宋词赏析

合集下载

宋词三百首精选赏析

宋词三百首精选赏析

宋词三百首精选赏析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被誉为“诗国”,宋词被誉为“最高水平的文学形式”和“宋词歌舞的黄金时代”,宋词三百首被誉为最高的宋词大师之作,它汇集了各位宋词大家的最优秀的诗篇,代表了宋代古代文学的最高水平。

宋词三百首,从南宋的苏轼、柳永、辛弃疾到北宋的欧阳修、范仲淹,涵盖了宋代所有名家的诗篇,包括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和文艺评论家,体现了宋代文学文化的多样性和智慧。

从宋词三百首杰出的诗篇中,可以看到宋代文学的特点及其尊崇的风格。

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最为典型。

这首诗以水上观赏会活动为背景,把参与者的快乐和节日气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宣扬信仰自由、快乐喜悦的宋人思想。

这首诗反映出宋人时代最完美的审美观,也体现了宋代社会普遍崇尚文林调谐、安和君子、享乐自由等特点。

其他著名的宋词作品,如苏轼的《赤壁怀古》、柳永的《蝶恋花》、范仲淹的《桃花源记》、辛弃疾的《西江月》都表现出深邃思想、细腻情感,可谓是精粹绝伦。

另外,宋词三百首中,有苏轼的《咏柳》、柳永的《春江花月夜》、范仲淹的《忆江南》等用于表现爱情、离别、朋友之间的亲情,这些诗把那些风霜愁煞、悲欢离合的曲折情感地层层展示出来,朴实无华、充满深情,令人动容。

此外,宋词三百首中,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代表的社会咏叹诗篇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些诗歌借用散文体表达社会风貌,反映出宋代社会的时代特色,为我们发现宋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宋词三百首的优秀作品表达的是勾勒出宋代优秀文学的智慧,也洋溢着浓郁的宋文化气息。

这些诗歌穿越时空,载体着深厚的文学、审美、情感与思想,也承载了宋代历史文化思想的传承。

宋词三百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文学思想、审美表达方式和精彩优美的诗句,令人流连忘返,于今日仍抒发着它浓烈的气息。

宋代文学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开创了无穷的辉煌,宋词三百首可以说是宋文化的维系。

它集中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智慧和精神的风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宋代历史文化,丰富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思想,激发我们的文学热情。

经典宋词赏析大全【五首】

经典宋词赏析大全【五首】

【导语】在中国古代⽂学的阆苑⾥,宋词是⼀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下⾯是分享的经典宋词赏析⼤全【五⾸】。

欢迎阅读参考!【⼀】经典宋词赏析⼤全: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

燕⼦飞时,绿⽔⼈家绕。

枝上柳绵吹⼜少。

天涯何处⽆芳草。

墙⾥秋千墙外道。

墙外⾏⼈,墙⾥佳⼈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情恼。

【赏析】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诗⼈、⽂学家苏轼所写的⼀⾸词作。

其作于何时,各⽅莫衷⼀是,有苏轼密州、黄州、定州、惠州时期等诸多说法,然皆苦⽆证据明⽰,故今⽇已不可详考。

作为宋词豪放派先驱的苏轼,⼀⽣之中创作了许多脍炙⼈⼝的豪放派词作,这容易让⼈误以为苏词尽皆豪放之作,但从苏词的总体来看,其婉约之作反⽽是占⼤多数的,此词便是其⼀。

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的描写和远⾏途中的失意⼼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颠沛的⽆可奈何。

这是⼀⾸描绘晚春的感怀之作。

上阕写暮春⾃然风光,春去夏来,⾃然界发⽣了许多变化。

视⾓由⼩到⼤,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彩感和运动感。

“天涯何处⽆芳草”,是对暮春景⾊的描述,⼜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

下阕写春游途中的见闻和感想:⼀道短墙将少年与佳⼈隔开,佳⼈笑声牵动少年的芳⼼,也引起少年之烦恼。

“多情却被⽆情恼”,寄寓着作者⾃⼰的失意。

有声有⾊⽽⼜婉媚绰约。

这⾸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

清⼈王⼠《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量的婉约词。

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

《古今词话》说此词写⾏⼈多情与佳⼈⽆情,“极有理趣”。

正所谓“物⾃⽆情⽽⼈⾃多情”,这是⼈⽣中⾮常普遍的现象。

经典宋词赏析大全

经典宋词赏析大全

经典宋词赏析大全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朝流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记宋朝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芒醒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芳香绚烂的园圃。

她以如花似锦、千姿百态的风采,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向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本《宋词》。

中国经典宋词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昼夜记梦【宋】苏轼十年存亡两茫茫。

不思索,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悲凉。

纵使相遇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返乡。

小轩窗,正梳洗。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 (今属四川 )人。

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世历尽宦途崎岖: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 ; 哲宗年间,又认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

卒谥文忠。

他是宋朝最为有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其词雄阔超旷,横放优秀,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

又以诗入词,开辟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有改革。

【说明】①别名《江神子》。

双调,七十字,平韵。

②乙卯:熙宁八年 (1075)。

【赏析】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开创。

这首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联合以及表达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达方法,来表达作者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出身感触,因此将夫妇之间的感情表达的深婉而挚着,令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叹息哀惋。

写这首词时,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时所作。

当时苏轼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年迈,这时思念起自己甘苦与共的结发夫妇很自然的。

当年作者十九岁就同郡的王弗成婚后走开蜀地出任宦途,夫妇恩爱、相敬如宾,谁料十年后王弗亡故,葬于家乡四川的祖莹。

生者与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一直存在。

最经典50宋词赏析,到底是哪50首,你知道吗?

最经典50宋词赏析,到底是哪50首,你知道吗?

最经典50宋词赏析,到底是哪50⾸,你知道吗?宋词是⼀种新体诗歌之⼀,⼜称曲⼦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等。

宋词还是中国古代⽂学上夺⽬的明珠。

最经典50宋词赏析,到底是哪五⼗⾸?请看下⾯的具体介绍!⼀、⽬录○苏幕遮--范仲淹○渔家傲--范仲淹○天仙⼦--张先○浣溪沙--晏殊○蝶恋花--晏殊○⽟楼春--宋祁○踏莎⾏--欧阳修○采桑⼦--欧阳修○⾬霖铃--柳永○凤栖梧--柳永○望海潮--柳永○⼋声⽢州--柳永○桂枝⾹.⾦陵怀古--王安⽯○临江仙--晏⼏道○鹧鸪天--晏⼏道○江城⼦⼄卯正⽉⼆⼗⽇夜记梦--苏轼○⽔调歌头--苏轼○念奴娇⾚壁怀古--苏轼○⼘算⼦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算⼦--李之仪○鹊桥仙--秦观○踏莎⾏郴州旅舍--秦观○青⽟案--贺铸○苏幕遮--周邦彦○蝶恋花.早⾏--周邦彦○如梦令--李清照○⼀剪梅--李清照○醉花阴--李清照○永遇乐--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临江仙--陈与义○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张元幹○满江红.写怀--岳飞○钗头凤--陆游○⼘算⼦咏梅--陆游○六州歌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龙吟登建康赏⼼亭--⾟弃疾○青⽟案元⼣--⾟弃疾阵⼦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弃疾○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弃疾○沁园春--刘过○扬州慢--姜夔○双双燕咏燕--史达祖○风⼊松--吴⽂英○虞美⼈听⾬--蒋捷○武陵春·春晚--李清照○⽣查⼦·元⼣--欧阳修最经典50宋词赏析⼆、最经典50宋词赏析1、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连波,波上寒烟翠。

⼭映斜阳天接⽔,芳草⽆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好梦留⼈睡。

明⽉楼⾼休独倚,酒⼊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词上⽚先写远近⼭川⼀望⽆际的秋⾊,进⽽把⽬光移向天边,点出家乡遥远,极⽬难寻,“碧云天,黄叶地”,是概括⼒很强的咏秋名句,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长亭送别”⼀折的“碧云天,黄花地”,就是从这两句化⽤的。

简单唯美的宋词赏析大全

简单唯美的宋词赏析大全

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宝贵的明珠,词比诗的构句更为自由,它来源于配乐的歌词。

下面是分享的简单唯美的宋词赏析大全。

欢迎阅读参考!1.简单唯美的宋词赏析卜算子・兰曹组〔宋代〕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

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译文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赏析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

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

句意化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花,不即不离。

“迟日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和煦的春日黄昏,幽兰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

迟日,指和煦的春日。

《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幽兰于春天吐芳,故以“迟日”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兰情韵。

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芳”字,先为兰花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兰花的芳馨无人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

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

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才人怀抱。

过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语了,但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与梅花共语,是抒其高洁之怀。

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

宋词大全(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宋词大全(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宋词大全(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讲解)唐诗、宋词、元曲各擅一代文学之胜,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

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体抒情诗,产生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

词又称“诗馀”、“长短句”有固定的词牌。

风格独特:一是合音律;二是含蓄。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诗之意阔,词之言长”。

收集整理各类古籍资料,对古代宋词进行归纳整理,将宋词大全提供给广大宋词爱好者学习欣赏。

喜欢宋词的朋友可以到的宋词鉴赏栏目欣赏宋词:宋词鉴赏:/songci/宋词名家作品欣赏:●苏轼●辛弃疾●姜夔●周邦彦●柳永●张先●欧阳修●李清照●朱敦儒●陆游●史达祖●元好问●刘辰翁●周密●王沂孙●张孝祥●蒋捷●张元干●陈亮●刘过●温庭筠●张炎●刘克庄●秦观●吴文英●晏几道●贺铸●黄庭坚●晏殊●纳兰性德宋词的发展,经历了以晏殊、欧阳修为领袖的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南宋时期。

风格流派以婉约、豪放二派为主。

婉约派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使人莫名的惆怅;豪放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令人何等的激昂!当词在晚唐时期刚形成时。

它只是在酒席与花间唱唱,多是即景生情之作,写些哥呀妹呀、爱呀怨呀的东西。

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篇幅也短小。

早期的一部词集,取名为《花间集》,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也有人在词中写一些个人的身世之感。

如南唐后主李煜,被大宋政府俘虏后,天天以泪洗面,写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词,这就使词的表现内容有所丰富。

宋朝统一天下后,歌舞升平。

于是文人们又去写他们的诗酒生活。

这样,宋初的词与唐五代又有几分相同。

有一个叫柳永的词人,经常出入酒楼。

加上他个人的怀才不遇,所以,在词中常写歌女的歌舞生活和自己的飘荡人生,借才子佳人的题材,说心中的感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等到苏轼出现,情况发生了变化。

他在词中什么都写,写法也大胆,可以不讲究声律,于是写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1. 引言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进行精选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千年之作。

2. 唐诗精选赏析2.1 李白《静夜思》•内容简介:这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位寂静夜晚时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赏析:分析了李白独特的表达手法,探讨了作者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手法。

2.2 王之涣《登鹳雀楼》•内容简介:描述登上鹳雀楼后所见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变迁之感慨。

•赏析:分析了王之涣娴熟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揭示人生哲理以及抒发爱国情怀。

2.3 孟浩然《春晓》•内容简介:描绘了春天早晨的美景和一系列自然现象,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赏析:通过解读诗中运用了对比、描写细腻等手法,分析了孟浩然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哲理的启示。

3. 宋词精选赏析3.1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内容简介:表达了作者在游猎中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豪情壮志。

•赏析:通过分析词中精巧运用夸张手法、寄托情感等修辞方式,揭示了苏轼内外交织的复杂情感。

3.2 李清照《如梦令》•内容简介:表达了女主角思念心上人的深情和无奈之情。

•赏析:结合李清照个人经历解读了这首词的浪漫主义情怀,展示了作者独特内心世界。

3.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内容简介:描绘了元宵佳节的欢乐氛围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探讨了辛弃疾运用典型寓意、形象描绘与音乐配合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眷恋。

4. 结论通过对上述唐诗宋词进行精选赏析,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些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每一首诗歌都是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人们情感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和传承唐诗宋词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

唐诗宋词经典赏析

唐诗宋词经典赏析

唐诗宋词经典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以优美的词藻、深邃的意境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以几首经典的唐诗宋词为例,进行赏析与解读。

1.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明月的光辉照在床前,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

诗人举头望着明月,倒影出他在异地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整首诗情感饱满,表现了一个远离故乡的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2.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戍鼓声和飞翔的孤雁,来形容一个人寂寞的心境和边关的凄凉。

他以夜月为连结,表达思念的情感。

诗中揭示了兄弟离散、战乱不断的社会现实,写实性和感伤之情相结合,使作品更具有震撼力和感人力。

3.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水调歌头》以其流畅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感染了一代人。

诗中通过描绘明月和把酒问青天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对天地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同时,诗中也折射出了人生的辛酸和离别的悲欢,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观点。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情感世界,留下了永恒的影响。

通过对几首经典的唐诗宋词的赏析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学之美。

这些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发力,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典宋词赏析【篇一】中国古代经典宋词赏析卜算子·咏梅陆游〔宋代〕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着同:著)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赏析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

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

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

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

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

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

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

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

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

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

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

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

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篇二】中国古代经典宋词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赏析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被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掩盖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有深奥微妙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

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超宜兴致,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

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应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

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

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

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当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强烈、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

’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临行,叶叫他穿皮衣。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撑。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并未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

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