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经典唐诗鉴赏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这之中,有很多经典唐诗宋词不仅成为了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且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寄托。
本文将为您精选100首经典唐诗宋词,希望通过这些诗词欣赏,能够带给您一些灵感和启发。
唐诗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杜甫的这首《登高》写的是他登高观景的情景,写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和神秘,此诗句势恢宏,气势如虹,融入了杜甫的宏大思想,心潮澎湃。
2.《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杜甫的这首《春望》描绘了一个飘摇不定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疾苦,此诗语境苍凉,悲壮感人,引起人们对战火带来的苦难的深思,在表达疾苦和悲愤的同时,满怀温情与鼓舞向前的力量。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一首流传最广的古诗之一,诗三句短小,词句优美,发人深思,其写述了对乡愁的怀念,对故园的思念,充满深情,引人咀嚼。
4.《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赏析:李白的《将进酒》句句富有激情,充满豪情,用词豪放,气势磅礴,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振奋。
此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属于辞格豪放体,表现了他豁达奔放的胸怀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5.《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王之涣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离别之情,在诗写内容上深入触及了人生的忧艰和主人公的意志力,同时顺应变幻空气,揭示一个人自觉的非常态,内容妙趣横生,深刻人心。
优美唐诗鉴赏20首

优美唐诗鉴赏20首1. 《静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鉴赏:这首诗用简洁明了的意象,表达了离乡思乡的情感,是唐代思乡诗的代表作之一。
2.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鉴赏: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象和豪迈的气概,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
3. 《登乐游原》作者: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鉴赏:这首诗通过对傍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4. 《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鉴赏:这首诗以边塞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豪迈悲壮的情感,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安全的关切。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鉴赏:这首诗写离别之情,大气豪放,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6. 《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7.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鉴赏: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的山村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鉴赏:这首诗写作者送别友人的情景,语言简练流畅,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
9. 《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鉴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久居他乡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10. 《乌衣巷》作者: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古代诗词十首赏析

古代诗词十首赏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古代文人的思想与艺术境界。
下面我将给大家分享十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词赏析。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在异地思念故乡的情绪。
诗语清新简约,构思精辟、形象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猿啸哀、鸟飞回”之辞表达了浓郁的山水情思,通过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历史的厚重和深刻的哲学意蕴。
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首诗以江河、月光为素材,以流畅的文辞、瑰丽的想象,抒发了作者丰富而多情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不可克服的人生困境的感慨和深切的情感。
4、《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以草原为背景,通过对流动沧桑的草原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思考和对时光无情的渴望及与人别离的感慨。
5、《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诗以豪放为主题,在狂热而激情的语言中表现了作者的豪气和对生命的热爱。
其中“君不见”一句说得深入、直观,给人留下深刻、响亮而静穆的印象。
6、《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以寒夜之江中小舫停泊枫桥,借景叙情,达到动人心弦、意犹未尽的效果,描写苦中寻乐,以平淡而含蓄的语言,展示了古人清新脱俗的文化品位,同时也传达出中国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清贫、淡泊的追求。
经典唐诗十首

经典唐诗十首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唐代文化、审美情趣和历史风貌。
正因为唐诗的如此重要意义,经典之作更是值得我们回味重温,下面就是十首经典唐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无疑是李白的经典之作,据说它反映的是李白望着明月时对故乡思念的情绪。
从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李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即使他临时远离了家乡,但他依然时时想起那里,心中充满了思念之情。
2.《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孟浩然的经典之作,它反映的是春晨起来时的自然风光,特别是啼鸟声的述说,令人心旷神怡,对它的感受可以看出孟浩然天生的美感。
此外,它也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晨昏和鸟语,花开花落。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柳永梦见尘埃落,不知身在何方。
一枕黄袍湿,觉来却回首。
这首诗是柳永的经典之作,叙述他在一晚上做梦时所见所闻。
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出家和宗教的心态,即使在外出经历各种落魄,但他依然珍视梦中所见的光明瞬间。
读来使人想起一句内容丰富的古老话语“不管经历多么悲惨,人们总是乐观而希望着。
”4.《清明》杜甫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杜甫的经典之作,反映的是清明时节,大雨纷飞,行人思乡之情。
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一种抒情的语言把信仰、热情和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5.《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锦瑟》是李商隐的经典之作,反映的是他对时光的悲凉之情。
从诗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对梦想和生活的无常追求,仿佛细腻的琴弦不断发出悲凉的声音,表达出人生经历种种凄凉和短暂。
6.《古朗月行》杜牧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隔座送钩春酒暖,同舟共醉江湖《古朗月行》是杜牧的经典之作,反映的是醉酒谈话的情景。
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牧的关系,独行侠之际仍不忘亲友。
优秀的十首古诗词介绍

优秀的十首古诗词介绍优秀的十首古诗词介绍十首古诗词,道不尽孤独意《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赏析】: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
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
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
“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
《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浪淘沙令》五代·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金陵晚望》唐·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赏析】: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他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
唐朝最好的十首诗

唐朝最好的十首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朝(618年-907年)是一个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的时期。
许多伟大的诗人在这个时代诞生,他们的诗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
在唐朝诗歌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让人们为之倾倒。
本文将介绍十首被认为是唐朝最好的诗歌,带你领略这个伟大时期的诗歌之美。
1.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人们对追求成功和进步的追求。
文中的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色与人的处境产生了巧妙的呼应。
2.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画面感极强的语言描述了秋夜的美景,给人以宁静而温馨的感受。
通过对于夜晚景色的描写,传递出人们在这个特殊的夜晚中的情感和寄托。
3.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通过对作别情景的描述,表达了离别时情感的复杂和思乡之情的真挚。
作者用巧妙的修辞手法将离别与思乡融为一体,使之互为衬托,增加了诗的意境。
4.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具有浓郁唐诗特色的诗作,不但描绘了荒野与青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寓意了人生的无常,生死的轮回。
通过反复强调的枯荣循环,作者赋予了草的生命以深刻的寓意。
5.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短小精炼的绝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传达了旷达胸怀和开阔视野。
作者以简练而富有意境的文字,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与奇妙。
6. 王之涣《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这首诗从古代建筑的角度,描绘了历史的变迁与兴衰。
通过对凤凰台历史沧桑的描写,表达了岁月更迭中人们对过去的无尽眷恋。
7.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四千丈地,长索细如丝。
古诗词鉴赏20首

20首古诗词的鉴赏一、《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鉴赏: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静夜中思念家乡的感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李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鉴赏:这首诗以壮丽的画面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追求更高更远的理想境界的信念。
王之涣运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意象,将壮丽与深邃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其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三、《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鉴赏:这首诗以清新的语言和优美的音韵,表现了春天早晨的宁静和美丽。
孟浩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自然的美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鉴赏: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离乡多年后重回家乡的感慨和情感。
贺知章用幽默的方式描绘了自己被儿童误认为客人的情景,透露出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鉴赏:这首诗以送别的情感和壮丽的景色相结合,表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李白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充满情感和生命力的画面。
六、《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鉴赏: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现了诗人离开白帝城后乘船穿越峡江回归江陵的感受。
李白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猿声的衬托,展现了其离别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七、《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鉴赏: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10首】

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10首】1.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首经典唐诗鉴赏答章孝标唐·李绅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题解】这首诗是李绅回答晚辈诗人章孝标的一首七绝。
因李绅推荐,章孝标得以考中元和十四年的进士。
“及第全胜十改官,金鞍镀了出长安。
马上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
”流露出章孝标高中进士后的得意自矜的心理,李绅以师长和朋友的身份对章孝标进行了规劝。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有真才实学的话,不需要依靠外在的名位去装饰,就如同假货才镀金一样。
高中进士在唐代是一件令读书人感到荣耀的大事,但是从成才的角度看,这仅仅是为其增添了外在的装饰,并不能对个人的品德、学问、才识有何损益。
一个人的品德才学如果有所欠缺,即使通体流光溢彩,内在仍然是空空如也。
尾联提醒章孝标不要忘记了困顿长安场屋十年的经历,要牢记当年遭受的艰难,因为中进士只是官场仕途的开始,今后的发展茫然无知,难以预料,所以千万不要得意忘形,一定要谦虚谨慎。
此诗的哲理性是通过“真金”“假金”的对比凸显出来的,它涉及了外观与内涵、表象与本质的问题。
瀑布联句唐·黄檗禅师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题解】黄檗禅师,又称黄檗希运禅师,唐代禅宗僧人。
李忱是唐宣宗的本名,唐宣宗早年受到唐武宗的猜忌,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途中遇到了黄檗禅师,二人同观庐山瀑布,有感于瀑布的壮丽而作此联句。
此诗并不直接描写庐山瀑布的壮丽和雄伟,而是通过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想象瀑布倾泻而下之前所经历的重重阻碍,突出了成功背后的曲折经历和难言艰辛。
李忱体会到了禅师的一番苦心,面对试探他志向的老禅师,他用不屈的志向和乐观的精神来回答。
“溪涧岂能留得住”照应了开篇,正是由于流淌不停,不以平静安乐为满足的性格,溪水才能汇聚成巨流,穿透千岩万壑的阻碍,形成壮美的瀑布。
“终归大海作波涛”一句极富气势,给人一种一往无前、胸怀宽广、容纳天地的信念。
这两句诗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意蕴,有生命力、有价值的人或物终归不会被埋没。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题解】许浑,晚唐著名诗人。
擅长创作近体诗,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后人称为“丁卯体”。
诗歌的颔联是传诵千古的名联,夕阳西下沉入楼阁之间,而溪水流动时伴随着袅袅云霭升起,更为暮色增添一份迷离恍惚的感受。
“日沉阁”是对大唐日薄西山境遇的比况,虽然回光返照,但已经是苍茫的暮色了。
西风凛冽,云起风生,骤然而来,灌满空楼,凭栏远眺的作者怅惘地意识到:一场风雨即将来临了。
这场风雨实际上就是唐王朝即将覆灭的象征,而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了大难将至前朝局政治的微妙变化。
此诗的哲理性并非以抽象的理语直接表现,而是通过物象的阐发,“山雨欲来”“风云变色”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
诗人捕捉到了变化前夕最富暗示性的时刻加以描写,通过画面的丰富形象来启人深思、发人警醒。
杂兴唐·聂夷中两叶能蔽目,双豆能塞聪。
理身不知道,将为天地聋。
扰扰造化内,茫茫天地中。
苟或有所愿,毛发亦不容。
【题解】聂夷中,晚唐诗人,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风格平易而内容深刻,在晚唐靡丽衰飒的诗风中独树一帜。
这首诗主要谈论作者对“体道”修习的看法,也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全诗主要阐述的是,人应该摒弃私心杂念,皈依“求道”。
“两叶能蔽目,双豆能塞聪”最能给人以警醒,它提醒“求道”者要警惕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它们可能伤害你原本具有的眼光。
这两个典故都出自《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用来比喻被暂时的现象和眼前的利益蒙蔽双眼,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主观意识是一种很容易受到外部条件限制的事物,而世界的本质又是难以觉察和体悟的,这就需要“求道”者用心体悟。
作者希望求道之人能够忽略喧嚣躁动的外在干扰,聆听真理的声音,达到真正的“澄明之境”,回归生命的本质。
退居漫题(七首选一)唐·司空图其三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
莫愁春又过,看著又新春。
【题解】司空图,晚唐诗人、诗论家。
他的成就主要在诗论方面,《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
司空图为人放旷洒脱,他生活在晚唐衰败动荡的社会现实中,学会了以一种淡泊世情的方式处世。
因此他的诗歌也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显示出他人生哲学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退居漫题》共七首,本诗为其中第三首。
在这首诗中,诗人认为已经成为创作传统的“文人惜春”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春去春来”本是自然规律,人们伤春悲秋只是心理因素作怪,而这种心态在作者看来是不积极的。
“莫愁春又过,看著又新春”,诗人认为季节的轮回周而复始,没有必要为今春的离去而感到伤感。
这种乐观开朗的精神翻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惯态,成为一种具有示范意义的做法,它与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效陈拾遗子昂唐·司空图丑妇竞簪花,花多映愈丑。
邻女恃其姿,掇之不盈手。
量已苟自私,招损乃谁咎。
宠禄既非安,于吾竟何有。
【题解】这首诗是司空图仿效陈子昂而作的古体诗,作者通过对比式的写法阐明心迹,对于汲汲于富贵功名者进行了戏谑式的嘲讽。
诗的首联既形象又富含哲理,“丑妇”试图通过外在的装扮来掩盖其丑陋的本质,殊不知花朵的美丽愈发映衬出戴花人的粗鄙和无知。
一个人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提升,而非通过财富、权势等外在装扮去掩饰个人的不足。
邻家女孩儿很美,自身条件优越,只需要简简单单的装扮就能传达出一种天然秀美的姿态。
但是作者对这种女子也暗含不满,她虽然很美丽,可是依旧不能摆脱对于外在装饰的依赖。
亦即是说,不论“美”“丑”之人,他们都需要诸如财富权力的支撑,这种见识令作者感到忧心。
人的天性中含有自私,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放任这种天性自由发展,则会对人的成长造成伤害。
过分地迷信外在力量的强大,只会蒙蔽人的内心。
依照这种方式生存下去迟早会招致毁灭性的结果,但是这种悲惨结局并非他人强加的,而是失去了本心的人自己招致的。
作者有感于此,在尾联中发出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个人的志向和追求:“宠禄既非安,于吾竟何有。
”有感唐·司空图灯影看须黑,墙阴惜草青。
岁阑悲物我,同是冒霜萤。
【题解】这首诗是作者在一年将尽时抒写的感慨之词。
首联描写了“灯影黑”和“墙阴草”两种物象,其实这二者都具有对比性的意义,隐含了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哲理:烛照千里却不能照亮作者自身的局限,墙下的背光处使得草色显得更加翠绿。
尾联化用《庄子·逍遥游》“齐物论”的思想,只不过作者在这里失去了道家逍遥自适的精神境界,一个“悲”字代表了主体性对作者审美感受的“干扰”。
其实,萤火虫在生命消逝时未必有悲伤之感,这种悲伤来自作者自己,他将个体的情感代入到“物我合一”或“物我一体”的思维中,将个体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悲哀传递到“冒霜萤”的身上。
里中女唐·于濆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题解】于濆,晚唐诗人,咸通二年进士。
于濆的科举之路并不顺遂,多年沉居下僚,故其诗歌多描写下层人民的苦难。
这是一首反映民瘼的现实主义作品,诗人通过民家女与富家女的对比而为两者间的巨大差别感到愤怒和不满。
“珠玉不到眼”一联是全诗的关键,贯通上下文,以表明桑下女具有一颗纯洁而质朴的心,而这颗心是“珠玉不到眼”的环境造成的。
尾联写赵飞燕,她是汉成帝的皇后,极受宠幸,“步步金莲”的典故就出自她的身上。
“满髻钗黄金”表现了赵飞燕的穷奢极欲。
此诗与一般的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之作不同,诗中并没有贫穷即是“政治正确”的狭隘偏见,而是指出了里中女没有“奢侈心”的可贵。
她不是天生纯朴,富家女也不是生来尚豪奢,而是环境使然,导致二者不同的原因是财富对人纯洁心灵的腐蚀,这也是本诗哲理性的集中体现。
叹流水(二首选一)唐·罗邺其一人间莫谩惜花落,花落明年依旧开。
却最堪悲是流水,便同人事去无回。
【题解】罗邺,晚唐诗人。
擅长律诗,笔端超绝,以七言诗见长。
他与同宗罗隐、罗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称“江东三罗”。
这首《叹流水》是晚唐常见的咏物题材,作者主要表达了人事难回、覆水难收的感慨。
诗的首联描述了时人惜花的心态,他们对于“花落”总是有一种惋惜、哀伤的感受,但作者却并不这样看,因为花落花开本是自然规律,并且今年花落明年花再开,这并没有什么值得过分伤感的。
但流水不同,据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赫拉克利特的著名论断,“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辩证法的观点阐述了事物都在普遍运动与发展,运动是绝对的。
罗邺用它来比拟人事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这首诗是“逝者如斯夫”的诗性表达。
江楼旧感唐·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
【题解】赵嘏,晚唐诗人,会昌二年进士。
擅长七律创作,文字清新圆润、熟练精工。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独自登上江楼时的内心感受。
他看到月亮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水天相接,令人无法分辨二者的界线,不禁心生寂寞惆怅。
作者想起了以前一起赏月的友人,如今却只有作者一人登临,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番寂寞之情。
物是人非,这种景色的相似与人事的变化引起了作者的感叹,人的境遇变化迅速,往往难以预计把握,使人不禁感慨时间一去不复返。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不同时期的作家诗人对于相似心理体验的吟唱使我们体会到事物本身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客观规律,而我们看到的相似性事物,只是在经历周期变化后重复出现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