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三问是哪三问
论桑弘羊财政思想

论桑弘羊的财政思想摘要:桑弘羊是西汉武帝时期著名的理财家。
他在任大农令期间,大力提倡把商品经济作为封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财政改革。
其商业管理思想及其实践活动 ,为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权的稳定和国力的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
研究桑弘羊的财政思想 ,迄今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桑弘羊重农抑商财政改革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尤其汉武帝在位期间击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开拓了汉朝最大版图,开创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盛世武,而对于其所取成就,皆赖帝国财政之倾力支援,其中之功,则首推理财家桑弘羊推行之盐铁政策。
一、时代背景汉代创国之初,因为赢政暴政流弊,以及连年征伐,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国力贫乏,甚至连天子出巡也不能乘坐四匹毛色纯一的马车,只能乘坐牛车,《史记?平淮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互乘牛车,齐民无藏。
”高祖刘邦与惠帝吕后都是采取休养生息的黄老之策,国税定在“什五而税一”,文帝参加籍田大典以视重视生产,可见当时以农业经济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汉代的财政状况并不起色。
直到景帝,此时汉代经过六十多年积累,终于出现传说中的“文景之治”“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禀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
汉武帝初时,由于大事兴作,巨款开支,弄得“财赂衰耗而不赡”,不仅使汉初七十年间的积蓄为之一空,而且广大农民由于繁重的赋税徭役和豪强、豪商的盘剥,日趋穷困,加上连年天灾,纷纷破产流亡。
这种民穷财尽的困难局面危及西汉封建统治。
此时,豪商大贾们却“乘上之急,所卖必倍”,“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甚至有“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利用汉初以来“开山泽之禁”的政策,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皇朝构成严重的威胁。
据史书记载,在武帝执政期间河南关东等地出现了两次比较大的灾荒,两次比较大的水患,赈灾费用每次都在数十亿之多。
简论桑弘羊的理财思想——以《管子》轻重思想为切入点

简论桑弘羊的理财思想——以《管子》轻重思想为切入点耿振东;张奎华(编辑)【摘要】桑弘羊是汉武帝时期的理财大臣,他对扭转当时“县官空虚”的财政状况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汉昭帝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对《管子》文句的引用来看,他对《管子》轻重思想极为熟悉。
分析桑弘羊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Y4~,他的理财思想是对《管子》轻重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Sang Hongyang was the financial minister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Wu.He played a key role in turning back the fi- nancial situation,called"the magistrate empty".Sang Hongyang knew the Qingzhong theory well fTom the reference on contents in Guanzi at salt and iron meeting in period ofeymperor Zhao.Analyzing the economic measures on how to increase the state financ- e,we know that Sang Hongyang' s financial thoughts originated from Qingzhong theory in Guanzi.【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5页(P99-103)【关键词】桑弘羊;理财;轻重思想【作者】耿振东;张奎华(编辑)【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4.1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洛阳人,出身于商人之家。
汉代桑弘羊的理财思想_杨智杰

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并称的两代帝王,在某些方面,汉武帝的成就似乎比秦始皇还要大。
从理财的角度看,汉武帝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当时理财家桑弘羊的辅佐。
汉武帝选择桑弘羊主持国家财政,桑氏精于理财,并专于会计,加之皇帝信任,敢于任事,因此取得了“民不益赋而国用饶”的伟大成就。
一、生平传略桑弘羊生于景帝五年,即公元前152年。
《史记・平准书》里只有“桑弘羊,洛阳贾人子”寥寥数语,从这里我们知道他的家族是经商的。
洛阳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向出大商巨贾,如白圭、师史都是洛阳人,因此桑弘羊的家族很可能是富商大贾。
当时商业资本已有高度的蓄积,商人在政治上已具备相当的力量,他们大都交通公侯、富比王室,也很可能跟权贵有来往。
因此在桑弘羊十三岁时,即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他就成为武帝最亲的幕僚侍中,从建元元年到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的25年间,他一直担任侍中一职。
元鼎二年,桑弘羊38岁,“为大农丞,管诸会计事”,“稍稍置均输以通货物矣,……令吏得入粟补官”,并禁郡国铸钱,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遂完成了货币的统一。
他担任大农丞共五年,到了43岁,即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他兼任治粟都尉,并代孔仅管理天下盐铁事,一身兼任数个要职达十一年之久。
在此期间,他推行盐铁、均输、平准等财政措施,他在财政方面的主要贡献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至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正式成为大司农,两年后,他实行酒专卖。
翌年,即天汉四年,当他56岁时,因子弟为恶犯法而被贬为搜粟都尉,但因为他是武帝亲信,又是当时国家不可缺少的理财家,在被贬后9年,即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他又擢升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就他工作的性质和实权来看,他实际上是天子的秘书长,总理考课、监察、检举、劾按等事,权力很大,甚至超越丞相。
由此可见,武帝对桑弘羊是很倚重的。
就在他升为御史大夫那一年,武帝驾崩,太子刘弗陵即位,称为昭帝,桑弘羊和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同奉遗诏辅政,此后一直到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他担任御史大夫8年,实际上还是掌握国家财政大权。
人物名片桑弘羊经典散文

人物名片桑弘羊经典散文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汉武帝时大臣。
《史记·平准书》载,桑弘羊系洛阳商人之子,13岁时"以心计"入赀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被委以重任,历任大农丞、大农令、搜粟都尉兼大司农等要职,统管中央财政近40年之久。
终武帝一代,桑弘羊忠心耿耿,聚敛资财以增强国力,为武帝屡败匈奴,多次出巡耀武扬威,打通西域,开发西南等奠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其理财之功连对之十分不满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击节赞扬,称弘羊时代"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财经改革见成效三大支柱强国力桑弘羊除推行盐铁官营外,还大力推行均输法和平准法,大大增强了汉武帝时代的财政经济实力。
这些做法在历代都有借鉴意义。
元鼎二年(前115年)桑弘羊为大农丞时,就开始试行均输法。
什么是均输法呢?就是各郡国上交中央的贡品,一律按照当地的市价,折合成当地出产的产品,交纳国家后,由均输官统一调运到缺乏这些产品的地区出售。
这样不但各郡国再也不用为了贡物而派人四出采购物品了,而中央政府却借货物的地区差价,从中获得了很大利润。
显然,均输法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利,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打击了商人的暴利。
但是在均输法开始实行的时候,由于盐铁这两项重要的货物还把持在孔仅的手中,所以均输法还难以全面地铺开实行。
当桑弘羊代理大农令后,一方面由于均输法试行了五年,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另一方面盐铁等一切财经大权,这时都已掌握在桑弘羊的手中,因而他开始在全国普遍地推行均输法。
他在向各郡国派出盐铁官的同时,也派出了均输官,由于盐铁是均输的两大重要物资,所以某些地方均输官可能是由盐铁官兼任的。
因为这些均输盐铁官,都是由大农部丞十人统一管理。
均输法在全国推行之后,货物的流通渠道比较畅通了,国家在全国各地征的贡赋,通过均输官源源不断地运到首都和边疆地区,因而大大地加强了汉武帝对外斗争的经济实力。
贤良文学大战桑弘羊

贤良文学大战桑弘羊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长安城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交锋。
交锋的对象一方是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核心,包括御史、丞相史等在内的官僚集团;另一方是三辅、太常举荐的“贤良”和各郡国察举的“文学”,也就是来自底层的中小知识分子。
按帝制运行的正常轨迹,这两群人——公卿与布衣本无可能聚到一起,就国家的经济路线,从核心理念到具体政策,面对面地唇枪舌剑。
官僚集团一贯懒得理会底层知识分子的批评,底层知识分子的声音也一贯难以抵达庙堂。
契机始于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
这一年,汉武帝死了。
武帝死后,受遗诏辅政的大将军霍光与御史大夫桑弘羊分据内廷与外朝,呈对峙之势。
桑弘羊在朝任职六十年,掌财政近三十年,以其为核心结成的利益集团盘根错节,轻易难以撼动。
霍光遂施展手段,于庙堂之上给予不满桑弘羊经济路线已久的底层知识分子(即贤良与文学)发声渠道,对桑弘羊实施打击。
始元六年二月,六十余名贤良、文学终于首次有机会站到汉帝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面前,对其提出尖锐的批评。
这场贯穿了恐吓与力争的论辩史称“盐铁会议”。
汉帝国官方从未就盐铁会议发布过任何官方文件。
《汉书·食货志》中的记述非常简单,不足百字,仅扼要地总结了辩论双方的核心观点——贤良、文学要求废除盐铁官营、国家均输,希望政府从商业活动中抽身,“毋与天下争利”;桑弘羊则回应,官营产业乃“国家大业”,不可废除。
盐铁之议的具体内容能够流传至今,得益于一位叫作桓宽的儒家学者。
时为辩论发生后约三十年,桓宽搜集了当时参加盐铁会议的贤良、文学存于民间的多种记录,“序其次第,饰其语言,增其条目”,编成《盐铁论》一书,还原了这场辩论的大致情状。
据《盐铁论》记载,在辩论的过程中,以桑弘羊为首的官僚集团始终在恐吓贤良、文学。
比如,桑弘羊给贤良、文学讲典故:“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议集论,著书数十篇。
然卒于背义不臣,使谋叛逆,诛及宗族。
西汉“桑弘羊之问”,两千多年以后,仍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讨论

西汉“桑弘羊之问”,两千多年以后,仍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讨论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西汉帝国朝堂上举行了一次经济会议,讨论有关盐铁官营问题。
但这次会议所针对的问题实质却超越了关于盐铁专题的讨论,实际上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怎样合理运作的高度。
两千一百多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这样话题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在这次会议上,统管西汉帝国财政四十余年的西汉著名政治家、经济学家桑弘羊,面对那些坐谈立议、空谈道德的贤良文学们“与民争利”的指责,没有做正面回答,反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桑弘羊三问”。
其会议的内容被编成一本中国古代经济学奇书《盐铁论》。
那么为什么要召开这次会议?其会议主题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下的前前后后具有怎样的意义?关于由此引发的上升到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学说,又是怎样被后世在全球范围广泛讨论的呢?一,文景之治:若论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就必须先提改革之前的文景之治。
汉帝国建立之初,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通过多年战乱、饥荒之苦,国家内部民生凋敝、财政拮据。
皇帝的车辇连同样颜色的四匹马都配不齐,大臣都是乘牛车上朝,民间更是饿殍遍野、人相竟食。
外部强大的匈奴一直就是悬在华夏民族头上的一把利剑,横行肆虐,边境不安。
在秦汉更替这段战乱期间,匈奴复夺了河套地区,正是其极盛时期。
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至辽河、西跨葱岭。
面积达600万平方公里。
其国土之大、兵力之盛,远胜汉朝。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汉高祖刘邦当然知道匈奴对汉朝在战略威胁上的举足轻重。
因此,克服一切困难,首先考虑解决匈奴问题。
亲率四十万精兵强将北伐,却被强大的匈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附近),七天七夜毫无脱身的办法。
最后还是通过大和谈背景下的一些小手段,才得以脱身。
汉帝国无力与匈奴开战,只能以和亲、纳贡的屈辱方式换来暂时的和平。
在边境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前提下,开始了休养生息。
在汉文帝、汉景帝执政这六十多年中,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净不扰民为政策,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桑弘羊财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学论理★★★★!"#$%&'#(#)%*"收稿日期:2019-09-01基金项目:北京用友公益基金会项目“历史上中原著名商业人物的资料整理与研究”(2017Y X 07)作者简介:贾兵强(1976-),男,河南汝州人,博士,副教授,从事中原文化、经济史研究;普戡倪(1995-),女(彝族),云南墨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桑弘羊财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贾兵强,普戡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450046)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汉承秦制,初次开创了一个持续的统一局面,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与安定的生活,也为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的活跃创造了更好的条件[1]。
这正如《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桑弘羊(公元前155-前80年)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经济学家,是历史上中原著名的商业人物。
桑弘羊出生在河南洛阳一个商人家庭。
《史记·平准书》记载:“弘羊,洛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
”在家族父辈的熏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桑弘羊自幼善于思考数学及商业问题。
公元前142年,桑弘羊因“精于心算”闻名于洛阳,被任命为侍中,侍奉汉武帝并且兼陪读。
桑弘羊博览群书,特别对法家管商之学有很深的研究。
桑弘羊在从政期间曾担任过数职,推行了以盐铁政策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改革,为西汉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桑弘羊财政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理论基础(一)严重的财政危机西汉建立初期,长期的国家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发展。
为了维护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缓和国家财政赤字状况,在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下,西汉政府主张“无为而治”,实行国家不干预经济政策,并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作为治国之策。
虽然在当时,国家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是社会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桑弘羊

“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留难与之为市,吏之所入,非独齐、陶之缣,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
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红再税,未见输之均也。
”①由于某些地区均输官对人民采取“留难”和“奸卖”的行为,致使“农民重苦,女工再税”,均输法不仅失去它原来的作用,反而变为一种苛政了。
平准法亦为桑弘羊所创,始于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史记·平准书》说:“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
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
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
关于平准法的内容,桑弘羊也作过如次的说明:“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
贱即买,贵则卖。
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名曰‘平准’”。
②平准法主要的作用在于排斥富商大贾,平抑物价,保持物价平衡。
平准与均输的区别有三点:第一,平准多半起着掌握时间的作用,所谓“贱即买,贵则卖”。
而均输则具有调剂各个地区物价的作用。
第二,平准集中于京师,均输则分设于诸郡国。
第三,平准的职责是“都受天下委输”,“尽笼天下之货物”,均输则是以各地货物“相灌输”,“相给运”,故前者较为固定,而后者则富于流动性。
惟两者最终目的则相同,都是为了“抑天下之物”而“平其所在时价”,使“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桑弘羊总结均输与平准之利说:“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
”③又说:“山海有禁而民不倾,贵贱有平而民不疑,县官设衡立准,人从所欲,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欺。
今罢去之,则豪民擅其用而专其利,决市闾巷,高下在口吻,贵贱无常,端坐而民豪,是以养强抑弱而藏于跖也。
”④总之,均输、平准法的实行,一方面可使人民不受商贾中间剥削,减轻运输之劳;另一方面可使政府直接控制交通运输和市场上的物价,使物价稳定,并可增加国库收入。
但是平准法到后来也让富商大贾钻了空子。
《盐铁会议上》文学说:“县官猥发,阖门擅市,则万物并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弘羊三问是哪三问
桑弘羊三问:
1、帝国运转需要巨额的财政开支,光靠农业税根本不够,如果不执行这些制度,问钱从哪里来?
2、一旦遇到战争、灾荒等紧急事务,国库却空空如也,怎么办?
3、如果中央在财政等各个方面不对地方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一旦地方势力膨胀起兵造反,怎么办?
桑弘羊三问分别是战争因素、国库空虚、民生凋敝。
桑弘羊的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引发批评。
桑弘羊的评价在历史上长期存有争议。
在建国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界在政治因素影响下,出于崇法抑儒的需要,倾向于肯定桑弘羊的举措、思想和品质。
文革结束后,这些观点又受到反向的批判。
其实,桑弘羊并非纯粹的法家人物,对他的历史作为也要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
一方面,要承认桑弘羊的推行的经济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上发出的批评,即使不像部分学者所主张的那样是单纯的为民请命、敢讲真话,也至少有其合乎事实的一面。
在汉武帝统治的中期,桑弘羊的确为汉武帝完成其“时代所赋予的任务”而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到武帝后期,各项政策的弊端逐渐凸显,到盐铁会议前,政策调整已十分必要,而桑弘羊在盐铁会议上却充当了反对调整的“顽固派”的角色,并在此后的政治斗争中“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