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精华版)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集锦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集锦)一、共价键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以共用电子对形式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它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共价键可以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按电子云重叠的方式,共价键又可以分为键和键。
两个原子的电子云以“头碰头”的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是键,其电子云图像为轴对称图形。
键强度较大,不易断裂。
两个原子的电子云以“肩并肩”的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是键,其电子云图像为镜面对称图形。
键强度较小,不牢固,易断裂。
s 电子云形式为圆球形,p 电子云为哑铃形。
所以s 电子云只能形成键,p 电子云既能形成键又能形成键。
判断键和键的一般规律是:共价单键是键;双键中有一个键和一个键;三键中有一个键和两个键。
二、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越不容易被打断。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键的长短往往与原子半径的大小有关。
键角是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2CO 为直线形分子,键角为0180;2H O 为V 形,键角为0105;3NH 为三角锥形,键角为0'10718;4CH 和4CCl 为正四面体形,键角为0'10928;白磷(4P )也为正四面体形,键角为060。
三、等电子体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也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化学性质是相似的。
如CO 和2N 就是等电子体。
2N 的结构式是,所以CO 的结构式是。
四、几种常见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及立体构型(重点记忆)为什么以上五种分子会有不同的立体构型呢?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提出了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五、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RP theory )价层电子对是指分子中的中心原子上的电子对,包括键电子对和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
我们可利用中心原子上键的总数与孤电子对的总数和来推测分子或离子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VSERP 模型)。
两者和为2,则VSERP 模型为直线形;和为3,则为平面三角形;和为4,则为四面体形。
人教版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子数
杂化轨道的要点当原子成键时,原子的价电子轨道相互 混杂,形成与原轨道数相等且能量相同的杂化轨道。杂化轨 道数不同,轨道间的夹角不同,形成分子的空间形状不同。
杂化的目的是更有利于成键,杂化的动力是受到周围原 子的“微扰”。
人教版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注意
• 四原子分子不一定都是平面三角形或三角锥形 • P4——正四面体 • PCl5——三角双锥 • SF6——正八面体 • 相似的分子立体构型:CO2与CS2、H2O与H2S、NH3与PH3、
CH4与CCl4
人教版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
人教版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1)常见分子的立体构型 三原子分子——直线型和V型
人教版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四原子分子——平面三角形和三角锥形
人教版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五原子分子——正四面体形
其他多原子分子的立体构型:P4——正四面体; PCl5——三角双锥;SF6——正八面体;等。
人教版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的分子具 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化学键类型和空间构 型),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此原理称为等 电子原理。
人教版高三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分子的性质(人教版)

人教版高三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分子
的性质(人教版)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人教版高三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人教版高三化学选修3第一轮复习重点: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点:一元弱酸的判断。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20201218161721)

大于 1、 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得 “类金属 ”得电负性在 1、8 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
又有非金属性。
( 3)电负性得应用
①判断元素得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强弱
②金属得电负性一般小于 1、8,非金属得电负性一般大于 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
边界得“类金属” (如锗、锑等 )得电负性则在 1、8 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③金属元素得电负性越小, 金属元素越活泼; 非金属元素得电负性越大, 非金属元素越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得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得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 一定全部就是能量相同得能级,而就是能量相近得能级。
2、元素周期表得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①
分
区
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③若已知元素得外围电子排布, 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得位置。 如:某元素得外
一、共价键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1、共价键得本质及特征 共价键得本质就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其特征就是具有饱与性与方向性。
2、共价键得类型
①按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得数目分为单键、双键、三键。 ②按共用电子对就是否偏移分为极性键、非极性键。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 4s 轨道,后进入 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
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就是说 4s 能级比 3d 能级能量低 (实际上 4s 能级比 3d 能级能量高) ,
而就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得能量最低。
也就就是说,整个原子得能量不
能机械地瞧做就是各电子所处轨道得能量之与。
(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 原子得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得能量处于最低状 态,简称能量最 低原理。 构造原理与能量最低原理就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得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知识点总结(全册经典版)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2),推荐文档

高中化学选修3 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 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 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三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分子间作用力1 根据人们的实践经验,一般说来,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试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氯化氢易溶于水,不易溶于苯(非极性分子)。
(2)碘易溶于CCl4(非极性分子),也易溶于水。
(3)食盐易溶于水,不易溶于汽油(非极性分子的混合物)。
2 H2O与H2S结构相似,都是V型的极性分子,但是H2O的沸点是100℃,H2S的沸点是—60.7℃。
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范德华力B.共价键C.氢键D.相对分子质量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分子晶体中都存在共价键B.F2、C12、Br2、I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C.含有极性键的化合物分子一定不含非极性键D.只要是离子化合物,其熔点一定比共价化合物的熔点高4 下列各组物质的熔沸点高低只与范德华力有关的是A. HI HBr HCl HFB. Li Na K RbC. LiCl HCl HBr RbClD. F2 Cl2 Br2 I25 在解释下列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与物质结构间的因果关系时,与键能无关的变化规律是A.HF、HCl、HBr、HI的热稳性依次减弱B.金刚石的硬度大于硅,其熔、沸点也高于硅C.NaF、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降低D.F2、Cl2、Br2、I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6 有下列两组命题B组中命题正确,且能用A组命题加以正确解释的是A.Ⅰ① B.Ⅱ② C.Ⅲ③ D.Ⅳ④A组B组Ⅰ.H—I键键能大于 H—Cl键键能①HI比HCI稳定Ⅱ.H—I键键能小于H—C1键键能②HCl比HI稳定Ⅲ.HI分子间作用力大于HCl分子间作用力③HI沸点比HCl高Ⅳ.HI分子间作用力小于HCl分子间作用力④HI沸点比HCl低7 自然界中往往存在许多有趣也十分有意义的现象,下表列出了若干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和沸点。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a hingsintheirbei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t h i ng si nt he i rb ei n ga re go od fo rs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 (3d )>E (4s )、E (4d )>E (5s )、E (5d )>E (6s )、E (6d )>E (7s )、E (4f )>E (5p )、E (4f )>E (6s )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 <(n-2)f <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 最低能量状态 的原子称为 基态原子 。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课标要求
1.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键和键,能用键长、键能和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2.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 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
3.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4.了解化学键合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5.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氢键的物质。
要点精讲
一.共价键
1.共价键的本质及特征共价键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其特征是具
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共价键的类型
①按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为单键、双键、三键。
②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为极性键、非极性键。
σ键和π键,前者的电子云具有轴对称性,后者的电子云
③按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
具有镜像对称性。
3.键参数
①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 1 mol 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②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稳定。
③键角:在原子数超过
2 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④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
4.等电子原理[来源:学§科§网]
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
二.分子的立体构型
1.分子构型与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的要点
当原子成键时,原子的价电子轨道相互混杂,形成与原轨道数相等且能量相同的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数不同,轨道间的夹角不同,形成分子的空间形状不同。
2 分子构型与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说明的是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
而分子的空间构型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空间构型,不包括孤对电子。
(1) 当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一致;
(2) 当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不一致。
3.配位化合物
(1)配位键与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比较
(2)配位化合物
①定义:金属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中心离子为Ag +,配体为NH3 ,配位数为2。
②组成:如[Ag(NH3)2]OH
三.分子的性质
1.分子间作用力的比较
2.分子的极性
(1) 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的分子。
(2) 非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的分子。
3.溶解性
(1)“相似相溶”规律: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
若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
越好。
(2)“相似相溶”还适用于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如乙醇和水互
溶,而戊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
4.手性
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
如左手和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的现象。
5.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无机含氧酸可写成(HO)mROn ,如果成酸元素R 相同,则值越大,R 的正电性越高,使
n
R—O—H 中O 的电子向R 偏移,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越易电离出H+,酸性越强,如HClO <HClO 2<HClO 3<HClO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