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_2007年中国皮肤黑色素瘤发病与死亡分析_曾红梅
2003_2007年中国癌症死亡分析_张思维

根 据 全 国 肿 瘤 登 记 中 心 2003~2007 年 的 肿 瘤 登 记 数据,将我国癌症死亡情况叙述如下。
86.66/10 万,世标率 116.91 / 10 万,累积率(0~74 岁) 13.25%。 见表 1。
1 资料与方法 地区
1.1 资料来源
全国
本文资料来源于中国 32 个肿瘤登记
城市地区年龄别死亡率 45~49 岁年龄组开始升 高 ,到 80~84 岁 组 达 到 最 高 ;男 性 45~49 岁 组 升 高 幅度加大,85 岁以上组最高; 女性 50~54 岁组升高 幅度加大,80~84 岁组最高。 农村地区年龄别死亡率 从 45~49 岁年龄组开始明显升高,到 80~84 岁组达 到最高,男性 40~44 岁组升高幅度加大,80~84 岁组 最高;女性 45~49 岁组升高幅度加大,80~84 岁组达 最高。 年龄别死亡率城乡比较,10~14 岁组以下城市 高于农村,15~79 岁组则是农村高于城市,80~84 岁 组及以上则城市高于农村。 见表 2、图 1。 2.3 各肿瘤登记地区癌症死亡率
中国肿瘤 2012 年第 21 卷第 3 期 China Cancer,2012,Vol.21,No.3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 高,某些疾病如急性传染病、母婴疾病等已得到了明 显有效的控制, 恶性肿瘤死亡率则呈明显上升趋 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的死亡原因 之一 。 [2~4] 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及危险因素监测资料 的积累和数据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现
地 区(城市 14 个 ,农 村 18 个 )2003~2007
城市
年肿瘤登记资料, 从数据库中抽取 ICD-
10 编 码 为 C00~C96 的 全 部 癌 症 死 亡 数
77例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b u t r e
q u i r i n g r e s p e c t [ J ]C l i n D e r m a t o l , 2 0 0 9, 2 7: 1 2 2 1 3 3
1 9 8 6 2 0 0 5[ J ]Ar c h De r m a t o l , 2 0 0 9 , 1 4 5( 4 ): 4 2 7 4 3 4 [ 2 ] Ma c k i e RM, B r a y C, V e s t e y J , e t l a Me l a n o ma i n c i d e n c e a n d ̄ f l o r t l a i t yi n S c o l t a n d1 9 7 9 2 0 0 3[ J ]B r J Ca n c e r , 2 0 0 7, 9 6( ): ^
1 4 ] 熊海林 , 刘 洵祺 , 孙爱华 , 等 转 移性恶 性黑色素 瘤预后 的多 因 素分析 [ J ] 现代肿 瘤医学 , 2 0 1 3 , 2 1 ( 4 ) : 8 4 4 8 4 6
( 3 ): 1 0 5 1 0 7
8 ] 李丽 , 孔燕 , 郭军 , 等2 6 2 例 中国人黑色 素瘤 C K I T 基 因 扩增 分析 [ J ] 临床肿 瘤学杂 志 , 2 0 1 0 , 1 5 ( 5 ) : 3 8 5 3 8 9 9 ] 迟志 宏, 盛锡楠 , 郭军, 等 3 5 7 例 中国皮肤 黑 色素 瘤 临床 特征 及预后 分析 [ J ]肿 瘤防治 研究 , 2 0 1 1 , 3 8 ( ) ^ : 1 3 1 6 1 3 1 9
析。
总之 , 通过我们的研究 , 患者原发部位 、 就诊时有无 淋巴 结转移 、 L D H水平及是否应用 含 D T I C方案化 疗是影 响恶性 黑色素瘤预后的 因素 , 而患者 年龄、 性别 对患者生 存时 间无 明显影响 。早期判断患者的预后 , 有助 于选取适当 的治疗 方
皮肤黑色素瘤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6No.3January 20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400883)。
▲通讯作者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如防热、防日光、防损伤、防感染等,同时帮助调节体温、储存水分和脂肪[1]。
当长时间暴露于日光环境中时,皮肤会发生癌变。
在美国,皮肤癌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2]。
其中,基底细胞皮肤癌和鳞状细胞皮肤癌在皮肤癌中最为常见[3]。
皮肤黑色素瘤只占皮肤癌总体的2%,但是由于其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是死亡率最高的皮肤癌类型[1,4]。
尽管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生存期,减少了病死率,但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人数正逐年增长,且上升幅度明显[5]。
这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6]。
本综述旨在概述皮肤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现状、病理特征以及当前的防治策略,以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皮肤黑色素瘤。
1皮肤黑色素瘤患病与死亡情况1.1皮肤黑色素瘤患病情况皮肤黑色素瘤患病人数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
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调查显示,2014年美国皮肤黑色素瘤患者超过了116万。
大约有2.2%的人在一生中可能会被诊断为皮肤黑色素瘤。
每年每10万人口中将出现22个新发病例。
据估计,2017年全美新发皮肤黑色素瘤病例达到8.7万,占肿瘤总体新发病例的5.2%。
数据模型分析显示,在过去的10年里,皮肤黑色素瘤新发病例以平均每年1.4%的速度在增长[7]。
黑色素瘤的发生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男性黑色素瘤发生率较女性高,新发病例中男性是女性的1.6倍。
白种人是所有种族中发病率最高的人群。
此外,根据NCI 监测研究项目发布的数据,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年龄趋势,75岁以下人群中,新发病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65~74岁年龄段的新发病例最多,达到22.7%,中位发病年龄为64岁。
医学-78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2. 梭形细胞型:共计14例,主要表现为胞体狭长呈 梭形,核大呈卵圆形,胞浆嗜酸,核仁较明显,多呈束状 排列;
3. 小痣样细胞型:共计11例,瘤细胞胞浆少,核 圆而染色较深,似小痣样细胞或淋巴细胞样细胞,核仁 不清或仅见小核仁,瘤细胞一般较分化差,可聚集成巢 状或弥漫排列;
4. 混合型:共计18例,可同时见到三种细胞类型, 但主要以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混合为主,肿瘤细胞一般 呈巢状分布。4例切片可见多核瘤巨细胞。
恶性雀斑样M 1例,浅表扩散性MM 10例,肢端 MM 59例,结节性MM 7例,无色素性M 1例(为同一 人)。
可见大量梭形瘤细胞,呈巢状分布( HE染色×100)
可见典型的梭形瘤细胞,呈巢状及散在 分布,核分裂象明显(HE染色×400 )
免疫组化检查:24例进行了免疫病理检查: S-100阳性:23例,阳性率95.83%; HMB-45 阳性:22例,阳性率91.67% ; Vimentin 阳性:17例,阳性率70.83%。
共计14例患者淋巴结活检阳性,其中4例影 像学及病理活检证实有远处转移(2例皮下软组织 转移,1例肺转移,1例远处淋巴结转移)。
普通病理检查:镜下主要以上皮样细胞、梭 形细胞、痣样细胞瘤三种细胞形态为主,几种细 胞常混合存在,部分可见瘤巨细胞:
1. 上皮样细胞型:共计35例, 细胞呈圆形、 椭圆 形或棒状, 胞体大而胞质丰富,细胞核呈多囊泡状,核 仁明显,嗜酸性;
Clark分级:根据肿瘤浸润深度判断,即:
Ⅰ级-为原位M,肿瘤细胞均位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内; Ⅱ级-肿瘤细胞侵入真皮乳头浅层及附属器周围,单个 分布或少数聚集成巢,而未侵出真皮乳头层; Ⅲ级-肿瘤细胞侵至真皮乳头与网状层分界处,常扩大 呈结节状; Ⅳ级-肿瘤侵入真皮网状层; Ⅴ级-肿瘤累及皮下组织。
中国黑色素瘤的特点与未来使命

# J Guo et al. J clin Oncol,accepted 2011;18 March. * Korn et al. J clin Oncol,2008;26:527-534
黑色素瘤---晚期治疗
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对黑色素瘤是否有效?
2012年ASCO会议摘要
无进展生存曲线 (末次随访2011-11-30)
中国黑色素瘤的特点与未来使命
中国黑色素瘤的特点和现状
中国黑色素瘤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相对较低
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发病例至少2万例
增长速度快
发病类型特殊
黑色素瘤发病率及死亡率
2008年 全球 男 女 性别/发病率 男 女 发达地区(10万) 发病率 9.5 8.6 美国 12.6 9.5 死亡率 1.8 1.1 香港 0.8 0.6 欠发达地区(10万) 发病率 0.7 0.6 死亡率 0.3 0.3
Mao L, et al. A 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 of 1 month versus 1 year of adjuvant high-dose interferon alfa-2b in high-risk acral melanoma patients. Eur J Cancer. 2011(47):1498-1503.
(1500Wiu/m2 d1-5*4w; 900wiu tiw*48w) (2B)
IIB-IIIC期:
国外经验:高剂量a-2b干扰素 1年 (2000Wiu/m2 d1-5*4w; 1000Wiu/m2wiu tiw*48w) (2A) 国内经验:高剂量a-2b干扰素 1年 (1500Wiu/m2 d1-5*4w; 900wiu tiw*48w) (2B)
我国皮肤黑色素瘤死亡状况分析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mo r t a l i t y r a t e o f s ki n me l a no ma b y me a n s o f t h e d a t a f r o m n a t i o n a l c a n c e r r e g i s t r y i n Ch i na
D i , E— m a i l : x u e d i @s h m u . e d u . c n )
A b s t r a c t : [ O b j e c t i v e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m o r t a l i t y r a t e o f s k i n m e l a n o m a i n C h i n a t o p r o v i d e e v i d e n c e f o r d i s e a s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m e d i c a l c a r e . [ Me t h o d s ] P o i s s o n r e g r e s s i o n m o d e l w a s u s e d o f r
关键词 :皮肤 黑色素瘤 ; 死亡率 ; 中国
皮肤癌死亡案例

皮肤癌死亡案例介绍皮肤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随着环境污染和紫外线照射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本文将探讨多个皮肤癌死亡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的严重性和影响。
皮肤癌死亡案例一:亚洲女性病例背景•姓名:张美华•年龄:45岁•性别:女性•地区:中国广东省病情描述张美华是一位亚洲女性,她在工作中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她的皮肤经常接触到紫外线,但她忽视了对皮肤的保护。
几年后,她发现自己的皮肤上出现了一块黑色的痣,但她并没有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痣变得越来越大,并开始出血。
她最终去看医生,被确诊为黑色素瘤。
治疗过程张美华接受了手术切除黑色素瘤的治疗。
然而,由于瘤体已经扩散到其他部位,手术并没有完全治愈她。
她进一步接受了放射治疗和化疗,但疾病依然继续恶化。
结局不幸的是,张美华最终因黑色素瘤的扩散而去世。
她的死亡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开始认识到皮肤癌的严重性和危害。
皮肤癌死亡案例二:欧洲男性病例背景•姓名:John Smith•年龄:60岁•性别:男性•地区:英国伦敦病情描述John Smith是一位欧洲男性,他在年轻时就经常外出活动,喜欢户外运动。
他的皮肤长期暴露在阳光下,但他没有注意到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几十年后,他发现自己的脸上出现了一块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并感到瘙痒和疼痛。
治疗过程John Smith去看了医生,被确诊为基底细胞癌。
他接受了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但由于他的年龄较大,身体康复较慢。
他还接受了化疗和光动力疗法,以确保肿瘤完全被消灭。
结局尽管经历了多次治疗,John Smith的基底细胞癌最终复发,并扩散到其他部位。
他最终因皮肤癌的恶化而去世。
他的个案引起了公众对皮肤癌的关注,人们开始重视对皮肤的保护和早期筛查。
皮肤癌死亡案例三:澳大利亚女性病例背景•姓名:Emily Johnson•年龄:35岁•性别:女性•地区:澳大利亚悉尼病情描述Emily Johnson是一位澳大利亚女性,她在悉尼的海滩上度过了大部分的夏天。
皮肤恶性黑素瘤皮损 STAT3表达及活化 STAT3水平的研究论文

·研究报道·皮肤恶性黑素瘤皮损STAT3表达及活化STAT3水平的研究冉立伟刘红梅兰东10004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区皮肤科(冉立伟、兰东);总装备部司令部黄寺门诊部(刘红梅)通信作者:冉立伟,Email:wlbrlw@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6.04.011【摘要】目的研究皮肤恶性黑素瘤(CMM)皮损中STAT3和活化STAT3(p-STAT3)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聚合物酶标二抗法,检测22例CMM皮损和23例皮肤色素痣STAT3表达和p-STAT3水平,分析其对CMM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结果CMM皮损STAT3表达显著高于皮肤色素痣(阳性率分别为95.5%和56.5%,χ2=9.23,P<0.05),且其p-STAT3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皮肤色素痣(阳性率分别为90.9%和43.5%,χ2=11.38,P<0.05)。
CMM皮损STAT3表达增加对CMM淋巴结转移与否无明显影响(P>0.05),而p-STAT3水平升高为预示CMM淋巴结转移的危险信号(OR=1.88,95%CI为1.05~3.38,P<0.05)。
结论CMM细胞STAT3的表达增加和活化水平升高在CMM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且其活化水平升高有助于CMM的侵袭和转移。
【关键词】黑色素瘤;STAT3转录因子;淋巴转移;p-STAT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41126)Expressions of STAT3and phosphorylated STAT3in 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lesions Ran Liwei,LiuHongmei,Lan Dong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 Jingxi Campus,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100043,China(Ran LW,Lan D);Huangsi Clinic,Headquarters of General Armament Department of PLA,Beijing100120,China(LiuHM)Corresponding author:Ran Liwei,Email:wlbrlw@【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xpressions of STAT3and phosphorylated STAT3(p-STAT3)in cutaneousmalignant melanoma(CMM)lesions,and to explore their significance.Methods The expressions of STAT3and p-STAT3were detected with an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using polymer enzyme-labeled secondary antibodies in skinspecimens from22CMM lesions and23pigmented nevus lesions.The effects of STAT3and p-STAT3expressions on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CMM were evaluated.Results The expression rate of STAT3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MMlesions than in pigmented nevus lesions(95.5%vs.56.5%,χ2=9.23,P<0.05),so was that of p-STAT3(90.9%vs.43.5%,χ2=11.38,P<0.05).STAT3expression in CMM lesions had no obvious effects on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CMM(P>0.05),while the elevated expression of p-STAT3in CMM lesions was a predictive factor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CMM(OR=1.88,95%CI:1.05-3.38,P<0.05).Conclusion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STAT3and p-STAT3in CMMma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MM,and elevated p-STAT3expression may contribute to invasion andmetastasis of CMM.【Key words】Melanoma;STAT3transcription factor;Lymphatic metastasis;p-STAT3Fund program: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1441126)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病因尚不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登记地区 2003~2007 年皮肤黑色素瘤发病率与构成
地区
性别
发病率 (1/105)
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 (1/105)
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 (1/105)
累积发病率 0~74 岁(%)
1 材料与方法
为 3.16/10 万。 不同性别中,男性皮肤黑色素瘤发病 率在 80~84 岁年龄组达到高峰,为 3.76/10 万,女性
1.1 资料来源及质量评价标准 2003~2007 年间,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共收集到
全国 44 个登记地区上报的皮肤黑色素瘤登记数据 (ICD-10:C43),这些登记地区分布在 19 个 省(自治 区、直辖市)。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根据《中国肿瘤登记 工 作 指 导 手 册 》及 国 际 癌 症 研 究 中 心 (IARC)/国 际 癌症登记协会 (IACR)《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第 9 卷》 对登记质量的相关要求, 按照病理诊断比例 (MV%)、只 有 死 亡 证 明 书 比 例 (DCO%)、死 亡/发 病 比(M/I)等指标评价肿瘤登记数据的完整性。 最终选 取数据审核合格的 32 个登记地区上报的 2003 年 1 月 1 日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皮肤黑色素瘤数据,纳 入分析。 32 个登记处分布在 16 个省
Analysi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utaneous Melanoma from 2003 to 2007 in China
ZENG Hong-mei, ZHANG Si-wei, ZHENG Rong-shou, et al.
(National Office for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ational Central Cancer Registry, Cancer Institute and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1, China)
且发病年龄趋年轻化[1]。 皮肤黑色素瘤发病率增加 与 遗 传 因 素 、 紫 外 线 过 度 暴 露 等 因 素 密 切 相 关 [2]。
2结果
2008 年 全 世 界 皮 肤 黑 色 素 瘤 发 病 人 数 为 199 627 例,死亡人数为 46 372 例[3]。 我国 的皮肤黑色 素瘤 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为探讨我国皮 肤黑色素瘤的发病和死亡水平,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 中心 2003~2007 年的数据,作者对我国皮肤黑色素 瘤近年来的流行状况进行分析, 对以后工作提供参 考依据。
收 稿 日 期 :2011-11-25 基金项目:财政部、卫生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肿瘤随访登记项目
(财社[2008]293 号、财社[2009]193 号、财社[2010]90 号) 通讯作者:陈万青,E-mail: chenwq@
中国肿瘤 2012 年第 21 卷第 3 期 China Cancer,2012,Vol.21,No.3
2003~2007 年中国皮肤黑色素瘤
发病与死亡分析
曾红梅 1,张思维 1,郑荣寿 1,邹小农 1,李 霓 1,王 宁 2,李其龙 3,陈中文 4, 陈万青 1 (1.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 北 京 100021;2.北 京 市 肿 瘤 防 治 研 究 所 ,北 京 100142;3.嘉 善 县 肿 瘤 登 记 处 , 浙 江 嘉 善 314100;4.嘉兴市肿瘤登记处,浙江 嘉兴 314000)
摘 要:[目的] 分析中国肿瘤登记地区 2003~2007 年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为皮 肤黑色素瘤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全国 44 个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 2003~2007 年肿瘤 登记数据进行审核,选取数据合格 32 个登记地区,计算比较 2003~2007 年不同地区、年 龄 、性 别发病(死亡)率和标化发病(死亡)率。 同时对北京市、上海市、林州市和启东市 1988~2007 年 间的皮肤黑色素瘤发病和死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3~2007 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 皮 肤 黑 色 素 瘤 发 病 率 为 0.49/10 万 (男 性 0.52/10 万 ,女 性 0.46/10 万 ;城 市 地 区 0.55/10 万 ,农 村地区 0.26/10 万),中标率为 0.27/10 万,世标率为 0.35/10 万。 皮肤黑色素瘤死亡率为 0.24/10 万 ( 男 性 0.26/10 万 , 女 性 0.22/10 万 ; 城 市 地 区 0.27/10 万 , 农 村 地 区 0.15/10 万 ), 中 标 率 为 0.12/10 万,世标率为 0.17/10 万。 32 个登记地区中,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最 高 的 大 连 市 。 与 1988 年比, 近 20 年北京市、 上海市的皮肤黑色素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 [结论] 2003~ 2007 年我国皮肤黑色素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水平较低, 但城市地区发病和死亡有上升趋势,应 重视对其的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皮肤黑色素瘤;发病率;死亡率;中国 中图分类号:R73-31;R7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242(2012)03-0183-07
77.38%, 农村地区占 22.62%。 其中
3.00
2.50
2005 年 登 记 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 口 51 817 777
2.00
人, 约占 2005 年末中国人口普查数
1.50
据的 3.97%。
1.00
城市男性 城市女性 农村男性 农村女性
1.2 数据整理与分析 根据上报数据, 分别计算发病
(死亡)率,性别、年龄别及地区别发 病 ( 死 亡 ) 率 , 标 化 发 病 ( 死 亡 ) 率 ,0~ 74 岁累积发病(死亡)率和 35~64 岁
Abstract: [Purpose] To analyze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utaneous melanoma from Chinese cancer registries from 2003 to 2007.[Methods] A total of 44 cancer registries reported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data from 2003 to 2007. Of them, 32 registries’ data met the national criteria and were included into the analysis.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utaneous melanoma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area, age and gender.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Beijing, Shanghai, Qidong and Linxian were described from 1988 to 2007. [Results] The crude incidence rate of cutaneous melanoma was 0.49/105 (0.52/105 in male and 0.46/105 in female, 0.55/105 in urban and 0.26/105 in rural); age standardized incidence by Chinese population (1982) and by World Segi’s population was 0.27/105 and 0.35/105, respectively. The crude mortality rate of cutaneous melanoma was 0.24/105 (0.26/105 in male and 0.22/105 in female, 0.27/105 in urban and 0.15/105 in rural); age standardized mortality by Chinese population and by World population were 0.12/105 and 0.17/105, respectively. Age standardized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Dalian ranked first among all registration area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compared to 1988,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creased in recent 20 years.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cutaneous melanoma are low in Chinese during 2003 to 2007. However, effectiv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especially for people in urban areas. Key words: cutaneous melanoma; incidence; mortality; China
2.1 登记地区皮肤黑色素瘤发病情况 根据全国 32 个肿瘤登记地区数据合计 ,2003~
2007 年全国皮肤黑色素瘤发病率为 0.49/10 万。 按性 别统计,男性发病率为 0.52/10 万,女性发病率为 0.46/ 10 万,男性皮肤黑色素瘤发病稍高于女性。 见表 1。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皮肤黑色素瘤年龄别发病率 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在 85 岁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
皮肤黑色素瘤发病率在 85 岁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 为 2.95/10 万。男、女性 65 岁以下各年龄组皮肤黑色 素瘤发病率水平相当,65 岁以上各年龄组均为男性 稍高于女性。 见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