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作文】我家的老物件作文4篇

【精品作文】我家的老物件作文4篇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篇一:我的老物件里记忆
我的老物件里记忆 一个人,长久地地停留在古旧的气息里,也就有了琢磨它的缘由,
拭去一件器物上的尘土,打量它的前世今生,禁不住好奇:它从何处来?走了多么远的路?它历经怎样的故事?每个静静的午后,阳光温柔地泼洒老物件一身,我凭借自己的感觉,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垫底,思想就任意地驰骋,不管不顾地联想了??
推开紧掩的木门,就像走进另一种岁月, 门楼是前清或民国的建筑,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我用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锁打开眼前和过往,铜的门环上斑斑锈迹,如一段残存的梦痕,木格子窗子是一栋房子的眼睛,是它的灵魂所在,原木的颜色,原木的框子,一道道细细的木纹,散发着树木的清香,朴素而古旧,温暖的阳光从屋顶的亮瓦上射来,窗子下的故事也就温暖起来,每次在古建筑前看到雕刻精美的木格子花窗,我总会想起“小轩窗,正梳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来。
窗子上依然挂着那盏生锈的马灯,在外游走的马灯似乎已经疲惫了,
马灯的气质是阳刚的,手提式的马灯只有挂在马背上才够气派,要么由饲养员大叔披衣提着,月明风高,可以听到马厩里传来的咳嗽,反正马灯是难得停留在锅台火炕角的,与居家的煤油灯形成灯的家族,一主内,一主外,马灯就是灯中的伟丈夫,相反,居家的罩子灯就是母性的,如豆的灯光下,总是停留着母亲缝补衣裳的剪影,至于我们熟悉的小桔灯,该是闪烁的一颗童心吧!
终于可以仔细端详那个刺绣的荷包了:五色的丝线,缀之以绵,
配以鸡心的造型, 这该是怎样一位巧手的姑娘呢?独倚纱窗 ,云中锦书谁寄来,深藏的秘密 编织在小小的荷包里, 它美丽而纯净,含蓄而明朗,也许在明天,在连绵的山岭上,就可以听到她和情郎哥悠扬的对歌了。 那是一对绣有鲤鱼跳龙门图案的枕头顶吧,满族女子的拿手好戏就是最绚烂的女红,红黄蓝白的丝线,色彩艳丽明朗的 设计 ,闺中情趣自不必说,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子活脱脱站在你的面前了。
此时,阳光刚好照在一只青花梅瓶上,就像一个女子在追光灯下独自美丽着,青花的气质,隔着幽凉的光阴回眸看去,即便有了远意,依然是疏淡清美。我们所指的青花,既不是青草的绿色,也不是青布的黑色,而是青山绿水的颜色,在青花的釉面上加白、加黑、加紫,都赋予她锦上添花的美好,她的远山近水,疏落茂密,她的清新悦目,层次分明,不管是明青花的粗矿豪迈,还是青中期的轻盈秀致,我都是毫无理由

地爱了那天青色等烟雨的青花。
在一幅泛黄的古画里打量旧时的文人,一闲对百忙,抱着琴的脸淡而又淡,不知今夕何夕的表情,正朝着萧索的黑夜走去,不得不承认,闲雅的风度在品茗对弈中彰显着主人的文化品味,小巧的文玩在文人的手上就有了不凡的韵致,既然是“玩儿”,就有别于高大魁梧的实用器,笔墨纸砚,或大或小,或巧或拙,经过岁月的淘洗,人与物就有了最强的互动性,一个明代雕木瘤的黄花梨笔筒就可以与一张红木架子床抗衡,我们的一位老师因得了一方宋代的铁马砚将自己的斋号命名为“铁马砚斋”,无法估价它的价值几何,重要的是那物件里面隐藏的生生不息的文人气息。
戏词儿里有:“那一队妖娆,十车细软,便是俺的薄薄宦囊,不要叫仇家夺了去!”细软,自然是腰中值钱的宝贝,在一个雕花的皮质首饰盒面前,我会揣度里面藏有怎样的细软,纯金的元宝儿,翡翠的耳坠,象牙的指环,玛瑙的扳指??我穿过一道发黑的大门,在蛛网密集的老屋里,看到了一个小脚女人的昨日时光,油漆剥落的老柜上,安静地停靠着坐镜掸瓶帽筒,帽筒已经破碎,打了二十几个锯子,不知道是她失手打碎,还是另有隐情。一套老物件是典型的北方女子的陪嫁,普通人家的女儿,可以是软木的竹节镜,洋蓝的喜字瓶,大户人家自然是另当别论了。
闲暇时坐下来,可以钻到“钱眼儿”里数点过去的时光,十五贯究竟是多少,我们没有计算过,古道上行走的毛驴马车,背着沉重的褡裢,里面是叮咚作响的铜钱,我们还是要替古人捏把汗的,北宋的皇上把钱币打造到了登峰到极的地步,徽宗皇帝的亲笔书写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是艺术与货币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一个纸糊的烟笸箩,一付纸卷的门帘子,我们一层一层地将它剥落,那不是普通的纸,是可以流通的钱币,法币、金元券,银元券 ,东北九省流通券,层层叠叠的纸币,背上一口袋,换回来一颗大白菜亦或几斤苞米,那是钱吗?是旧政府戏耍百姓的一种游戏吧!
篇二:我家的老物品
我家的老物品
一张1966年版的全国通用粮票
物品描述
这张1966年版的伍市斤全国通用粮票,印刷精美,正面有高压输电线和水库大坝的图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发行,背面注明“凭本票在全国范围内,可购买粮食制成品及各种粮食”。
调查过程
国庆期间,我和爸爸整理书柜,在一本《高等数学》书中发现了一张1966年版的全国通用粮票,爸爸告诉我,这是1987年他来北京上大学时带来的,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和粮食制品,粮票是人们出门在

外的必备票证。粮票自身是没有价格的票证,但凭粮票才能买到国家牌价粮食。
粮票又有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之分,地方粮票是指省、直辖市发行的粮票,只能在省或直辖市内使用,如果离开本地去外省市,只有带上“全国粮票”才能吃饭。全国粮票即全国通用粮票,不论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此粮票购买粮食制品,其中还包括食用油。所以,那时,凡是出差、求学离开本地去外省市,一定要凭有关单位的证明,用地方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否则将寸步难行。
正因为全国粮票在那个年代如此重要,人们能用地方粮票的,绝对舍不得用全国粮票。后来粮票虽然作废了,爸爸还是特意留下几张夹在书里作纪念。看到爸爸小心翼翼又很爱惜地拿着这张全国粮票,我想,看到它,爸爸一定想到许多那时的事情,小小的粮票上留存着那个年代的记忆。
我的认识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是我国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国家实行粮食统购
统销后,调节供需的手段,购买粮食的凭证。是当时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
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全国有限的粮食产量无法保证大量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而在农业生产落后的时代,保证粮食供应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尽量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和流动并且保证农村劳动力的充裕。于是,户口制度和与之配套的粮票制度应运而生。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却不是最好的办法。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自由市场兴起,票证制度逐渐退出市场,最终废止。当时国家同时提高粮食的定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在此基础上,各地陆续开始放开粮价、取消粮票。1955年出现的粮票,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1993年2月,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们就餐第一次不再需要缴纳粮票。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从这一天起,取消粮票。
篇三:我家的老物件李晨喆
我家的老物件——铜花镜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六(7)班 李辰喆
邮编:212300 电话:05111-86913101
梅子黄时的烟雨笼着如 诗 如画的江南时,我却常常梦到冬日有着暖暖阳光的午后。老屋的后院,背倚着门的曾祖母拿了梳子微微笑着。所有的怀念都是缘于一个小小的铜花镜。
我所知道的铜花镜,我所想象的铜花镜,应该是有金灿灿的铜料,上面雕刻着精致的凤凰牡丹并蒂莲,并散放出古代宫廷那高贵而华丽的香气和沧桑历史才有的沉醉。
初入故居,老婆婆亲自出门迎接,拄着拐杖,小碎步摇摇晃晃朝我们走来。

九十岁了,经过了多少岁月,额上被无情地刻下了一道道抹不去的痕迹。
在卧室,不经意看见了一个圆镜片,旁边用铁丝围上,在底部绕了一朵牡丹,这就是一个铜花镜。铁丝和铜边已经分辨不出,锈迹斑斑,这铜镜经历了多少风雨,经历了多少年华?
“哎,我回来了!”一个中年男子,手中捧着一个大包裹,当宝贝似的紧抓着。
“哎呀!我说你呀,今天大年三十,都不回来吃年夜饭!”
“哎,别担心。瞧,我给你带什么回来了!”说完,男人打开宝贝似的包裹,一层又一层,最后露出了一个全新的铜花镜。
“哇,真漂亮。这值很多钱,你哪来的?”
“买的,这是给你的新年礼物!”
“你都舍得。”
“一年到头,为了这个家,你什么都不为自己添置,辛苦你了。”
之后,女人一直把这个铜花镜捧在手里。
在以后的岁月里,女人用这铜花镜梳头,装扮自己。
男的是我老公公,女的是我老婆婆。
50年多了,老婆婆也90多岁了,做事困难,虽身体健康,但也体力不支,走路也要人搀扶。如今,老公公早已不在人间。每天早晨,老婆婆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抱着铜花镜,凝视着老公公的照片,回想那年大年三十送铜镜的情景,和老公公外出谋生时的依依惜别,与老公公临终前的悲痛欲绝,泪流满面??
现在我们在老婆婆家里摆了一面大铜镜,边缘用银丝金边打造,还挂着几枚透明而华丽的蓝水晶。可老婆婆坚决在大镜边的墙上钉了一枚钉子,把那锈迹斑斑的铜镜挂了上去,在铜镜边又挂上老公公的照片,每天雷打不动地为它擦拭。
铜花镜,铁丝边。一个女人最平淡的人生,由它默默无语地讲述着??(指导老师:汤国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