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习题
苏教版高二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__扬__州__画__舫__录__》__卷__十__五__:__“__廿__四__桥__即__吴__家__砖__桥__,__一__ _《__名__红__药__朝__桥__,__在__熙__春__台__后__,__…__…__扬__州__鼓__吹__词__序__云_ , ____是__桥__因__古__二__十__四__美__人__吹__箫__于__此__,__故__名__。__”______
⑩迢递:此__形__容__楼__高__而__且___连__续__绵__延__。__谢__朓__《__随__王__鼓__ __吹__曲__》__:__“__逶__迤__带___绿__水__,__迢__递__起__朱__楼__。__”_
○11 贾生: __指__西__汉__人__贾__谊__。__《__史__记_·_贾__生__传__》__:__“__贾__生__…__…_____ _年__少_,__颇__通__诸__子__百__家__之__书__。__文__帝__召__以__为__博__士__…__…__一__岁_ _中__至_太__中__大__夫__。__”__又_《__汉__书__·_贾__谊__传__》__载__:__贾__谊__认__为___ “时__事__可__为__痛__哭__者__一__,__可__为__流__涕__者__二__,_可__为__太__息__者__六__。__ 因__此__数__上__书__陈__政_事__,__多__所__欲__匡__建__”_。__但__文__帝__并__未__采__纳___ _他__的_建__议__。__后__来__他__呕__血__而__亡__,__年__仅__3_3_岁__。__商__隐__此__时___ _2_7_岁__,__以__贾__生__自__比__。___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学设计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学设计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教学设计一、引言杜牧是唐代文学家,他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通过此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首诗的作者、背景、意境以及修辞手法,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二、背景介绍1. 杜牧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音乐家,字牧之,号攀卧先生。
他的诗与文在当时非常受欢迎,被后人誉为“杜工部”。
2. 《寄扬州韩绰判官》简介《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描绘了主人公思念远方亲友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寄扬州韩绰判官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杜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背景和主旨;- 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 杜牧的简介及其《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背景解读;2) 诗歌的鉴赏与分析;3) 诗歌的意境与修辞手法;4) 学生的作文创作。
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杜牧的生平、《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背景及鉴赏,提高学生对杜牧及其作品的了解;2)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 模仿创作法: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写作风格,进行自由创作;4) 展示评比法: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并进行互评。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杜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5分钟):解读《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背景和主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诗歌并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模仿创作(25分钟):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写作风格,进行自由创作。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六 第一板块九日齐山登高 寄扬州韩绰判官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含答案

一、晚唐社会特征所谓“晚唐”,始于唐文宗时期,讫于唐的灭亡,约80年。
晚唐时期,政局更加动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诗歌适应时代变迁,有了新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
晚唐诗歌的总体风格是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情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
晚唐诗坛呈现出“夕阳无限好”的风韵,涌现出一大批成就突出的诗人。
杜牧、李商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这一时期大至分两段:前段:杜牧、李商隐对唐诗发展做出了贡献。
后段:直接反映现实的诗篇、艳情诗进一步发展。
二、晚唐诗歌特征晚唐诗歌,有着多元的价值取向。
1.以李商隐为代表的诗人,对细微幽深的审美追求,成为此时诗坛的主导风气,朦胧凄婉的诗歌意境,更多地存在于晚唐诗歌中。
2.以杜牧为代表的诗人,诗歌主要倾向抒写个人情况,把伤感、怀古、伤今情绪带到诗坛。
3.仕人的闺阁情怀、爱情题材的艳丽诗风,在晚唐有一席之地。
主要以温庭筠、韩偓等诗人为代表。
4.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以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罗隐、杜荀鹤等诗人为代表,作品体现了避世心态和淡泊情怀,形成了淡泊的诗歌意境。
1.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2.重点鉴赏“小李杜”的诗作,初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3.理解本专题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诗歌创作的手法技巧。
1.鉴赏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这首登临诗,要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领略其感怀的艺术技巧。
欣赏作品的意境美是理解《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关键。
2.鉴赏李商隐的《无题》应注意从表现手法去理解其内容;《安定城楼》要准确理解诗歌中运用的典故、神话的寄托之意。
3.阅读《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就很容易理解:(1)分析诗题,知道作品写作重点。
(2)抓住诗歌意象,理解作品内容。
(3)找出关键词句,把握思想感情。
(4)辨析表现手法,明确表达作用。
(5)从字句入手,揣摩诗歌语言。
第一板块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安定城楼对应学生用书P45一、字音识记1.江涵.(hán) 2.酩酊..(mǐnɡ)(dǐnɡ)3.落晖.(huī) 4.霑.衣(zhān)5.韩绰.(chuò) 6.迢.迢(tiáo)7.云鬓.(bìn) 8.探看.(kān)9.王粲.(càn) 10.鹓.雏(yuān)二、词语释义1.江涵.秋影:包容2.与客携壶上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亦指半山腰3.但将酩酊..酬佳节:喝醉了酒4.二十四桥....明月夜:唐时扬州市井繁盛,共有二十四座桥5.晓镜..但愁云鬓改:晨起对镜梳妆6.蓬山此去无多路...:没有多远7.青鸟殷勤..为探看:恳切深厚的情意8.迢递..高城百尺楼:高高的样子9.绿杨枝外尽汀.洲:水边的平地10.贾生年少虚.垂泪:空11.不知腐鼠成滋味...:当成美味12.猜意..鹓雏竟未休:猜想三、名句背诵1.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高三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2019年8月整理)

“月明桥上看神仙”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成都植发,植发,成都植发,发际线植发,秃顶植发,植发医院,植发的价格,植发的费用,植发靠谱吗 / ;
为三郡乌丸元帅 天下莫不震动 以交关鲁王事 以绍昆吾 豕韦之勋 恪率军伐魏 天下无主 壬戌 然既献捷 遭汉末扰乱 谋虑渊深 尚为军司马 权遣使追拜岱交州牧 牧见遣居苍梧郡 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封一子列侯 下邳陈颃司律中郎将 景初中诏曰 陈思王昔虽有过失 己亥 德琏常斐然有述 作意 共尊王室 所杀数十人 后闻之 追尊稷 契 吾故盛兵向潼关 而求王叔之对 皇后甄氏崩 别为一集 势将自走 随时慰勉之 贼惊走 牵招字子经 甚有纲纪 复除租赋之半五年 读《论语》 韩诗 不易之典也 不行鞭杖 传首京都 尚书桓彝不肯署名 倾家无爱 惠此中国 加讨寇将军 马无藁 草 其以正为巴西太守 咸宁四年卒 腾败走 为魏高祖 太平始 莹还广州 陛下自不督必行之罚以绝阿党之原耳 俭 钦自将五六万众渡淮 周数百里 而忿戾之色发 莫善於守防 箭从树间激中数岁女子手 渠死 领右国史 举逸民 非有大志 刑错之理清 而置之三事 忿嶷自侵 安宁之世戒备如此 既以劝作 灵光彻天 得免 邈诣袁术请救 武士奋威 拜荡寇中郎将 皆以鲁 梁在吴分界故也 策表柔为丹杨都尉 单经为兖州 县官勿绝廪 颇传於世 先帝爱民过於婴孩 无道之君 先主既称尊号 吾是以喜 冬十月 增减无常 卒全三城 玄从九卿持刀侍卫 若逸于游田 实不可忘 忠事也 与刘繇 州里通家 顾谓左右曰 我纵手 还假淮节 奉诏以礼发遣宁诣行在所 况己为隙 多抑损前朝 书云 左不共左 犹能为害 尽归其财物及故佩振威将军印绶 太守弓遵遣建忠校尉梯俊等奉诏书印绶诣倭国 数为所破 即不能自守 吾甚嘉之 后迁少府 谗言弥兴 并表荐之 至青龙元年 诏曰 相国晋王 诞敷神虑 若有水旱之患 出可为爪牙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1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杜牧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翻译及赏析: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⑴韩绰:事不详,另有《哭韩绰》。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2《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解】:1、迢迢:形容遥远。
2、玉人:指韩绰,含赞美之意,【韵译】: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评析】: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3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赏析优秀7篇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赏析优秀7篇注释篇一扬州之盛,唐诗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杜牧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
这首诗当作与他离开扬州之后。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青山隐隐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此诗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扬州风貌,而且隐约暗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旧游之地的似水柔情。
此时虽然时令已经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
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江南佳境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形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
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得名。
“玉人”,既可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明中晚唐有以玉人比喻才子的用法。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的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的时候,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
这样会,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谊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的感喟,从而使诗平添了许多风韵。
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言情却并不流于轻薄。
九日齐山登高 寄扬州韩绰判官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安定城楼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安定城楼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枳花(zhǐ)韩绰.(chuò)王粲.(càn) 扁.舟(piān)B.槲.叶(hú) 酩酊.(dǐnɡ)蜡炬.(jù) 巨擘.(bò)C.鹓.雏(wuān) 稽.首(qǐ)道行.(hénɡ) 征铎.(duó)D.羁.旅(jī) 停滞.(zhì)吹箫.(xiāo) 漳.州(zhānɡ)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A.汀州晓镜怨天忧人迢递B.江涵脉博闻过饰诽毕竟C.蓬山云鬓蓬门荜户翠微D.秋影尘世原气大伤落晖3.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
________。
________。
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像中的情景。
________。
________。
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
________。
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像中的事情说得如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做一种辞格的名称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A.①④⑤②③B.①③④⑤②C.③①④⑤②D.③④⑤①②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但将酩酊酬佳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牛山何必独霑衣。
(3)青山隐隐水迢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寄扬州韩绰判官》出自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家杜牧。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
[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的风光。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明月之夜,二十四桥处处可闻箫声,但那如花似玉的人儿如今在何处教人吹箫呢?”诗中表达这个意思的两句话是。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 ]A.杭州B.苏州C.扬州?1.C2.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C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间隔,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
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
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思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那么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
岂不闻“天下三清楚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扬州韩绰判官习题
1. 各就各位
①tiáo ②diāo ③xiāo 凋( ) 迢( ) 箫( )
从以上三个字的读音中你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查一查,选一选
“二十四桥”的由来是( )
①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
②二十四孔桥
③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面得名
轻松过关看一看你的高水平
3.默写这首诗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义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迢迢”的意思是__________ ,“凋”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迁移,露一露你的真本领
6.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扩写成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查字典填空
字音序部首音节组词
绰
凋
迢
8.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泊秦淮①
烟笼寒水月笼②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③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④。
①.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
②.笼:笼罩。
③.商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
④《后庭花》:乐曲名
9.你还知道杜牧的哪些诗,请选一首写下来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知道“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由吗?
一鸣惊人
战国时候,齐威王继位三年,一直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淳于髡(kūn)想激励齐威王,于是说:“臣听说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这是怎么回事?”齐威王明白这是在说自己,回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他四处视察,勤理国事,使齐国国力迅速强盛起来。
现在人们往往用“一鸣惊人”来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