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湖南宁远

合集下载

湖南 永州 宁远 我的家乡

湖南 永州 宁远 我的家乡


远一中
始建于1942年秋天的湖南省宁 远县第一中学,是“湖南省现 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 省重点中学,永州市市级重点 中学,为宁远的最高学府。50 多年来,该校学风严谨,桃李 满天下英才遍四方,涌现了多 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接见的著 名核科学家李真富将军,湖南 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郑茂清等许 多风流人物。
我的母校,宁远一中
江南最大孔庙——宁远文庙
宁远文庙,是全国重点保护文 物之一。它始建于宋乾德三年 (公元965年)。明,清两代历 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于同治 十二年(公元1873年)至光绪 八年(公元1882年),历时十 载,耗银六万余,占地7000平 方米。整座建筑结构严谨,造 型精美,规模庞大,给人以古 朴,庄重,雄伟之感,体现了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湖南 永州 宁远 我的家乡
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县城,或许你 认为名不见经传,但这里安息着
一位传奇人物——古名山,位于湖南省 宁远县城南30公里处,属南岭 山脉之萌诸岭山系,素以丰富的 文物古迹,独特的自然风光,奇 异的溶洞和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 系湖南六大风景名胜区,十大旅 游区之一,景区内有国家森林公 园。《史记》载”舜南巡狩,崩 于苍梧野,葬于江南九嶷。“使 九嶷山成为炎黄子孙向往的”圣 地“,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九嶷山 的赋诗赞美,更使九嶷山成为天 下名山。

我的家乡宁远县

我的家乡宁远县

七律· 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舜帝南巡来到苍梧九嶷山,在生活了一段时 间后勤民而死,葬于九嶷山。从此,九嶷山就成 了“舜帝藏精之所”,成了道德文化之源。 舜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脉,其精华在于 “德治”和“孝悌”。由于舜葬九嶷山的缘故, 自小 生活在九嶷山灵山秀水之人, 对于舜帝“孝感天地”、“德播人 间” 的事迹耳熟能详。受舜文化强烈而长期的 熏陶和洗礼,在九嶷山这块土地上便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民风,集中表现在礼让、尊教、致孝等方
舜帝一生,谦虚礼让、尊教重教、至孝至忠。正是因为 他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就把思想与精神的 精髓长留在了九嶷山,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成为了整个湖湘文化的精髓。而九嶷山人“近水楼台先得 月”,于是就形成了富有舜文化特色的九嶷山民风。
宁远自古教育发达,素称“文献之邦”。 据史志记载,唐朝以前,境内就有书院、 社学、义塾,湖南10名状元中宁远独占其二。 目前,全县有公立学校655所,中小学教师 6119人,在校学生119226人,学校占地5212.8 亩,总建筑面积89.6万平方米。

• 舜帝陵景区,主要景点有舜帝陵、舜源峰、紫霞
岩; • 玉琯岩景区,主要景点有天然石山盆景、玉 琯岩摩岩石刻、永福寺、金蛙湖、半边山、凤凰 岩; • 三分石景区,主要景点有舜公石、畚箕窝原 始次生林、泪竹园 。 • 县城为人文景观集中区,有文庙、抗日将士阵亡 纪念碑、泠南书院、东溪寺、逍遥岩、城头寨、 贞节牌坊等景点。县东有泠道古城遗址、骆家戏 台、桃花岩。县北有舂陵古城、柏家坪老街等景 点,县西有五里沟风光带。
英语师范三班

我的家乡名胜古迹二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名胜古迹二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名胜古迹二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在湖南,那里有很多名胜古迹,如:岳麓书院、岳阳楼、九嶷山等等,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位于湖南宁远县的舜帝陵。

舜帝陵是一座集祭祀、旅游和观光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山。

它的大门是一个高达15米的大鼓,鼓上有30个铜铃,每当风
吹过,铜铃就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大殿,殿内有很多石雕和木雕,有龙盘柱、凤舞松、神兽望柱等。

大殿两侧各有一个石碑,上面刻着“五帝之书”、“舜帝述记”等等。

据说这五帝是舜帝所创。

继续向前走,你会看到一个小亭子,这个亭子叫“舜帝亭”。

亭子里有许多雕刻着许多古代名人和历史事件的石碑和石碑上刻着的人物与故事。

这些碑文中最有名的是《五帝之书》和《舜帝述记》。

我们继续向前走去就会来到一片开阔平坦的草地上,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湖叫舜湖,在湖中心有一座小岛叫“六角亭”。

—— 1 —1 —。

我爱宁远作文600

我爱宁远作文600

我爱宁远作文600我爱宁远,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我小时候,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来到了宁远。

我坐在院子里写作业,听见远处有鸟儿歌唱的声音,我便知道妈妈要来了。

我知道这是爸爸带我来了,爸爸带我去超市买了各种好吃的食品。

妈妈带我去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建筑旁。

古色古香的建筑有许多小亭子,小瀑布、小宫殿、大池塘……都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古色古香的建筑中又有许多小吃和景点。

我爱宁远悠久历史,也爱这里迷人的景色啊!我爱我家乡宁远!一、宁远古城我知道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将领文天祥在此留下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名言。

但是,我知道这座古城又是多么充满着历史的气息。

在我小时候,宁远古城就叫做文家街。

现在,这个地方又叫宁远府。

在古城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古建筑。

它们有的是石砌的,有的是木结构的,有的干脆就是用石头砌成的。

从这些建筑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古建筑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

在这里有许多历史名人:“岳飞”赵构、“文天祥……他们都曾经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美好而幸福的时光。

二、水运码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流动就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水帮助人类度过了许多磨难。

我们来到了水运码头。

一进码头,我就看见水上船舱内一片金灿灿的。

船舱有许多窗户,上还有着大大的窗户。

船上面放着许多木箱和铁箱,我就向船舱里面看。

船舱里还有许多小鱼呢。

这时我听到船慢慢的前行,似乎在欢迎我。

后来,船越来越远,我便再也没有看到过船了。

直到有一天爸爸带我来到水运码头时,我看见他在船上带着妻子在下棋。

这就是我爱家乡。

三、龙潭寺龙潭寺在宁远县城郊,距县城15公里。

相传宋真宗时,有个叫石龙的和尚来宁远,他在水边修炼了许多年,后被宋真宗封为龙太子,又建了龙潭寺。

龙潭寺虽小,但它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它有两个水池,一个在寺院东。

水池里有许多鱼儿,还有一个水池没有被污染很干净。

水池旁种了很多树,其中有许多种树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有的树很高;有的树有一个漂亮的花。

这些树真像一个个仙女啊!我也想来看看这美丽的风景。

宁远概况

宁远概况

宁远概况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毗邻两广,地处湖南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辖17个乡镇,4个国有林场,土地总面积2498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

宁远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特有的地形、地貌,优越的生态环境,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造就了宁远县得天独厚的水电、矿产、旅游资源。

水电资源:宁远县境内长度在5公里以上,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有60多条,水电开发前景看好。

水、电供应充足,县城建有一座日供水20万吨的自来水厂,正在加紧建设一座日供水40万吨的自来水厂,建有22万伏变电站一座,11万伏变电站4座。

矿产资源:品种多、矿点多,现已发现能聚集成矿可被利用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20余种,以石灰岩、锑、铅锌、铀矿为主的矿产资源丰富。

可建设大型水泥厂和实施规模开采。

旅游资源: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

宁远为舜帝过化之地,境内圣迹仙踪众多,有千古祭奠的舜陵、舜庙,有保存完好、造型精美的县城文庙,是全国第二大孔庙,1997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舂陵侯城遗址、舂陵侯墓。

尤以九疑山丰富的文物、奇特的岩洞驰名中外,令人神往。

上古时期,中华民族始祖“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南巡至此,开启教化,并葬于县境南部九疑山,使这里成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泰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夏朝时为纪念舜帝而建的舜帝陵,为“中华第一古陵”,历史君王祭祀不数,1999年修复一新后更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祭祖朝拜的圣地;九疑山是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最早公布的六大风景名胜区和十大旅游区之一,司马迁、李白、杜甫、徐霞客等历代文人骚客留下了大量歌咏九疑山的诗词墨宝,一代伟人毛泽东一曲脍炙人口的“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更使九疑山蜚声中外,催人神往。

区位优势:地处永州市南部中心,距长沙、广州均在400公里以内,有二级公路与高速公路或铁路联结,均可朝发午至;距永州机场100公里,距湘南“门户”郴州120公里,距国际旅游名城广西桂林180公里,车程均在2小时以内。

我的家乡湖南宁远

我的家乡湖南宁远

我的家乡——湖南宁远宁远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支流潇水上游,为永州市下辖县。

宁远县历史悠久,风光秀丽。

上古时期,中华民族始祖“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南巡至此,开启教化,并葬于县境南部九疑山,使这里成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夏朝时为纪念舜帝而建的舜帝陵,为“中华第一古陵”,历代君王祭祀不断,1999年修复一新后更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祭祖朝拜的圣地。

舜帝古陵舜帝陵位于疑山舜陵景区,是九疑山风景区的目标人文景观。

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

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海拔600余米,气势恢宏。

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

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

陵庙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

陵庙外有长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疑山。

陵庙祭碑廓内保存的历代祭碑36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

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

附近有娥皇矣、女英峰、美女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与舜帝奏九韶之乐及二妃挥泪斑竹的传说有关。

在舜帝陵南两公里处的九疑洞村中。

玉王官岩,四面高山环抱,玉官岩山碧绿青翠,恰似一颗翡翠珍珠,落在盘中,故又称“天下第一盆景”。

4.2玉琯岩是九疑山保存摩崖碑刻最多的地方。

现存有宋方信孺“九疑山”世字题名刻及东汉文学家蔡邕《九疑山碑》等数十方古碑刻,在众多的碑刻中,清光绪年间的蝇头小楷,不仅书法精美,而且刻工极精,为摩崖石刻中所仅有。

玉琯岩为喀斯特地貌原始次生林遗存,怪石磷峋的山岗上长满千年古树,树根穿山破石,或含石于根,形成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观,令人惊叹!玉琯岩不仅风光秀丽,石刻精美,还有何侯练丹全家升天,舜帝遗玉琯在九疑山神奇动人的传说。

宁远的味道

宁远的味道

宁远的味道作者:李长廷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20年第02期我在20岁之前,没有走出过湖南宁远,不知道外面那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但是数十年后的今天,当我满世界转了一大圈,鬓发霜染之际,蓦然回首,觉得一生所行走过的历程,最值得回味的,还是宁远——我人生的始发站,我的出生地。

宁远流传着一句俗语:西路粑粑北路酒,南路井水东路茶。

我的出生地是中和,属西路,西路的打粑粑和酿豆腐,颇有点名声。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我一直凭一双脚板,行走在宁远的山山水水间,把所有乡镇,基本丈量了一遍。

对北路的酒,尤其拖缸酒,我至今留有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柏家坪清水桥,很是醉了几回。

东路的茶,也见识了它的醇香与浓烈,一家家哪是喝茶,分明就是茶宴,有时气氛比酒宴还要热烈。

南路山水风光美不胜收,九嶷耸峙,山光水色氤氲其中,瑶山里的腊肉四季飘香,山水留人,腊肉也留人。

品尝宁远的味道,饮食是一方面,但未免显得浅陋,唯从历史与文化入手,方能深入。

众所周知,宁远有座九嶷山,九嶷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高度,当然更是宁远的一个文化高度。

因为九嶷山千万年屹立于此,宁远受其文化庇荫,它的历史书写自是别具一格。

宁远还有一座文庙。

如果说《论语》是一座文化圣殿,那么文庙就是这座文化圣殿最古老的造型。

我曾在宁远文庙内生活数年,近距离感受到从舜到孔子儒家文化的一脉相承。

宁远人称呼文庙为学宫,它确乎承载了一所学校的功能,凡宁远人恐没有不受过它的文化熏陶,我的父亲大字不识,却往往下意识在生活中蹦出几句《论语》中的警句,什么“朽木不可雕也”之类运用得滚瓜烂熟。

宁远县名,说来颇有些渊源,民国以前,县以上建制以宁远为名的不下六个,如四川古邛囯都曾名宁远,民国废止;今甘肃武山亦曾名宁远;还有今辽宁兴城,山西凉城(原属绥远),都曾名宁远;更有古伊犁河北曾筑有宁远城,民国改为伊犁。

最后留下的,唯湖南宁远县名一直沿袭至今,这其中自有偶然的因素,亦有必然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因了它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我的家乡湖南宁远作文

我的家乡湖南宁远作文

我的家乡湖南宁远作文
《我的家乡湖南宁远》
湖南宁远,那可是我的老家呀!一提到这儿,我心里就特别有感触。

宁远这地方,山清水秀,有好多好玩的地方。

就说那九嶷山吧,简直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记得有一次,我和家里人一起去九嶷山游玩。

我们沿着山路往上爬,那山路弯弯曲曲的,像一条大蛇。

一路上,树木郁郁葱葱,鸟儿欢快地歌唱着,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到了山顶,那景色可太美了!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就像仙境一般。

我们在山顶上尽情地拍照留念,想把这美丽的景色永远留住。

还有宁远的美食,那也是相当诱人啊!宁远血鸭,那可是我的最爱。

有一回,去亲戚家吃饭,他们就做了这道菜。

端上来的时候,那香味就扑鼻而来,让我直咽口水。

夹上一块放进嘴里,鸭肉香嫩,鸭血的独特味道和鸭肉融合在一起,那滋味,简直绝了!我一口气吃了好几块,把肚子都吃得圆鼓鼓的。

宁远的人们也特别热情好客。

走在大街上,要是遇到个熟人,那肯定会拉住你聊上半天,问问你最近咋样呀,家里都好不好呀。

要是去别人家做客,主人一定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你,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就是我的家乡宁远,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它有美丽的风景,有美味的食物,还有热情的人们。

我真的很爱我的家乡,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想念这里的一切。

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来到宁远,感受这里的美,感受这里的好。

宁远,永远都是我心中最美的家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
湖南宁远
宁远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支流潇水上游,为永州市下辖县。

宁远县历史悠久,风光秀丽。

上古时期,中华民族始祖“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南巡至此,开启教化,并葬于县境南部九疑山,使这里成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夏朝时为纪念舜帝而建的舜帝陵,为“中华第一古陵”,历代君王祭祀不断,1999年修复一新后更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祭祖朝拜的圣地。

舜帝古陵
舜帝陵位于疑山舜陵景区,是九疑山风景区的目标人文景观。

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

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海拔600余米,气势恢宏。

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

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

陵庙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

陵庙外有长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疑山。

陵庙祭碑廓内保存的历代祭碑
36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

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

附近有娥皇矣、女英峰、美女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与舜帝奏九韶之乐及二妃挥泪斑竹的传说有关。

在舜帝陵南两公里处的九疑洞村中。

玉王官岩,四面高山环抱,玉官岩山碧绿青翠,恰似一颗翡翠珍珠,落在盘中,故又称“天下第一盆景”。

4.2玉琯岩
是九疑山保存摩崖碑刻最多的地方。

现存有宋方信孺“九疑山”世字题名刻及东汉文学家蔡邕《九疑山碑》等数十方古碑刻,在众多的碑刻中,清光绪年间的蝇头小楷,不仅书法精美,而且刻工极精,为摩崖石刻中所仅有。

玉琯岩为喀斯特地貌原始次生林遗存,怪石磷峋的山岗上长满千年古树,树根穿山破石,或含石于根,形成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观,令人惊叹!玉琯岩不仅风光秀丽,石刻精美,还有何侯练丹全家升天,舜帝遗玉琯在九疑山神奇动人的传说。

4.3紫霞岩
位于疑山舜陵景区的舜帝陵南1公里山腰,系咯斯特地貌地下溶洞。

紫霞岩又名重华岩、
斜岩、岩口轩昂,气势恢宏。

岩内有可感、可视、可听的风洞、雨洞、雷洞、八音堂,雄壮的瀑布流水声,而且石乳以巨大、精美著称。

内有一溪九曲流经全洞,宛如九曲黄河地下流。

紫霞岩是我国溶洞游览史中开发很早的地下溶洞,洞内石壁留有唐宋以来的题刻、题墨。

堪称一奇。

游道全长1550米,洞内空间十分宠大,可同时容纳数千人,地势平坦,气温适宜,给人舒适感。

4.4桃花岩
位于宁远县城东11公里灌溪仙景区北部的海江村。

在永连公路旁一公里处,交通方便。

九嶷山萧韶峰东北方约2公里处。

发源于蓝山石婆源的螃蟹江于宁远海江村突然潜入地下,经2里许,于真武砠与岩头村中间的岩口流出地面,水深丈余,形成暗河。

乘船自口入,临流四顾,莫知洞深,莫知其奥,莫知水从何来,故曰莫知岩。

岩口高丈余。

石壁森严,似有韶乐来自空中。

洞内岩壁石钟灿若桃花,洞顶石乳若串串珍珠,悬空而挂。

沿流怪石千姿百态,有石严若舜帝驻守,旁有斩龙宝剑悬挂;有二石并立若二妃望夫;有五石悬空而下若仙女下凡;忽石幔飘然若帝子乘风。

石形若鹰、若牛、若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石色有黄、有红、有白、灯光所致,宛如繁星闪烁。

洞内流水清澈碧透,水平如镜。

泛舟洞中,桨荡涟漪,灯水相映,繁星点点,难分上下,仿佛夜行繁星天空之中,如飘如飞,大有不知今宵是何年之感。

前行绕十五湾,有小口,透进亮光。

低头而入,舍船登石而上,出岩口豁然开朗。

阡陌交错,桃竹成林。

有村约百十户,名海江村。

春暖桃花盛开,花香四溢,真乃九疑山中桃花源也!故又名桃源岩。

有诗曰:“自从盘古起苍黄,便有莫知帝子乡。

易剑台前一显赫,望夫岩上两端庄。

石飘裙带翩翩舞,水送寒风阵阵凉。

不是武陵源里客,田家延至酒方酣。


4.5宁远文庙
又名学宫。

座落在宁远古城区西南廓,泠水在庙前流过。

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的宁远文庙占地10282平方米。

是我国目前保存完整、始建时间最早的两处文庙之一。

也是中南六省区最魇一座文庙。

现有登对坊、步贤坊、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东、西庑、崇圣祠及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

庙内的石浮雕精美绝仑,特别是20根高浮雕镂孔龙凤石柱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全国古建筑所仅有。

1996年,国务院公布宁远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宁远文庙,但见前园绿影婆娑,池映莲荷,游鱼可数,后院廊坊相连,曲廓环回,殿宇巍峨,令人流连。

4.6黄家大院
位于舜源峰西北0.5公里,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是一组结构严谨的清代民居。

大院为砖木结构,马头墙,由十六座一厅四室二侧室雨天井一照壁的民居及两侧的养牲、畜房组成。

房屋座座相通,房房相连,晴不顶日,雨不具伞,空气通畅,冬暖夏凉。

大院青石铺地,木雕门窗,彩绘壁画,随处可见,为典型的庄园式清代民居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